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魏文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小学:魏文娟
【论文摘要】
“开口能说普通话,提笔就写规范字” 是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活动的宣传口号,虽然只有14个字,但是对我校师生普及国家通用文字,促进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是提升师生“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主要途径,这也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是实现我校“语言文字规范标 准” 活动提出的全面普及普通话、进一步规范汉字书写,推进我校园文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活动,就是要进一步提升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贯彻 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规范、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结合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上,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校建立健全了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少队部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规划;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专门工作计划和总结,而且各学科的工作计划也都含有其内容,尤其是语文教研组的活动记录,更能体现出各年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视程度。各个年级语文教研组都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二、注重环境熏陶,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
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能够产生宣传、教育和改变孩子们行为习惯的效果。为此,我校在教学楼墙壁上设置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的标语牌;每年推普周来临,我校都会在教学楼前悬挂“全国第×届推广普通话宣传系列活动”的横幅。在教学楼楼梯转角处设置了常年使用的“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横式标语牌;教学楼增挂了每日都能见到的“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牌;红领巾监督岗的同学们则佩戴着“请讲普通话”的绶带值勤,随时提醒师生使用校园规范语言;校园广播也增设了普通话专项栏目,选播推普文章,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回荡校园的最美旋律。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字用字情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找出不规范用字,清除了班级不规范用字,净化了校园语言文字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语言规范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规范化的认识。
三、加强普通话朗读训练
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学生使之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普通话,包括普通话的口语和书面语。当今时代,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有声媒体高度发达,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会说流畅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就没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知识时代,就缺乏必需的竞争能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还需更加侧重一些。好在,正在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将“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阅读”、“写作”并列起来,并且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要求。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不仅是对老师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也可用于对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朗读训练,要从音量、音准、音色、感情方面一步步培养。为了使普通话朗读“音准调正”。就要抓好汉语拼音的学习。可坚持给每一课的生字生词及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的方法,天长日久,学生们对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必能心领神会,驾轻就熟了。再就是搞好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规律研究工作,尤其是自己所处方言区的方言语音和自身所操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标准音的对应规律,可作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画表列出,对照认读。只要我们能认真钻研,摸索规律,勤查字典,刻苦练习,我们是能纠正的。经过努力,朗读“音准调正”了,我们就能在感情的大河中纵情遨游了。
四、认真抓好规范的书写方式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上缺一不可。书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按理说,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读九年的书,读完大学,十几年下来,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应该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仅书写纯熟,而且字体美观大方端正,具有硬笔书法的品位。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个班级里,书写较好的能过半的已不错。尤其男生,要么书写尚可,要么连看懂都显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书写仅能让人看明白。而20%左右的学生是让人无法认读的,书写真正达到要求的顶多10%。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1)坚持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练字活动,通过写规范汉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由此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
(3)开展演讲、诗朗诵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感悟到学习普通话的快乐,培养了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自觉地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五、增强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表率。语文教师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书写规范字,才能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这样既培养了自己严谨的教风,又养成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学风。
第一,要增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读准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作为学生的指路明灯的语文老师,更应当责无旁贷,意识到自身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加强自身这方面的素养。
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有些老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不够标准,但只要勤翻字典,随时纠正自己读音、书写毛病,有诚心,有恒心,有毅力,是会不断进步的。
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能以身作则,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并认真传授给每一位学生。那么,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全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语文专业知识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参考文献: [1]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诲出书社,2006.[2]夏丏尊.夏丏尊文集文心之辑[m].杭州:浙江文艺出书社,2005.248.
第二篇:魏丽娟论文《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语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魏丽娟
【内容提要】 我们的语文课,如何给孩子们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还孩子们阅读心灵的自由?如何让孩子们在静静的阅读中,自己去感悟文字的魅力,发现文本中蕴含着的更多的内涵?如何在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更多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如何将“语用”能力训练摆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中说道:“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唯一表述,除此之外既不需要其他目的的补充,也没有第二种表达。它需要的是全面地理解和深刻地理解。”我们姑且不去评论这个结论的科学性,但是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显然已经被很多专家所认同。【关键词】语用
教学
魅力
【正
文】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定义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应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其实也就是“语用教学”即强化语言运用的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并在教学中强化语言的功能,彰显魅力。
一、语用在读中的魅力
有位教育专家说的话,记得不大清楚,大致意思是,教师的真正目的不是带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激起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小学阶段,我想这大概就体现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吧。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有感情的读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才会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曾在网上看过《永生的眼睛》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生:挚爱。
师:一起读。(学生扯着嗓子大声齐读)读得轻柔一点——齐读啊,不见得声音那么高,整齐就可以了。来,预备读。(学生读得声音低沉)唉,别那么低啊,自然的声音最好听了,来,读。(这次学生读得较好)
师:非常好。我想问一问,你挚爱的人都有谁?
生:我的妈妈、爸爸、奶奶、爷爷。
师:看来妈妈跟你最亲、最近,把她放在第一位了。是吧?你说(指向另一名学生)。
生: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叔叔、阿姨。
师:唉呦,你还要往下说好多。看来都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是吧?请坐。那这个词跟热爱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一般我们说热爱,是热爱什么?
生:热爱学习。
生:热爱祖国。
生:热爱大自然。
生:热爱劳动。
师:热爱家乡。
生:热爱家庭。
师:那么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呢?
生:(思考后)热爱是喜欢某个东西,可是挚爱总是和谁最亲密。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生齐读)非常好,自然的声音。看下面这个词。
课堂响起孩子们清脆动听的朗读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品味“热爱”与“挚爱”为突破口,把文字读成了画面,让学生在清新优雅回环诵读里,学生们自然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幸福,这里,老师抓住了关键词“挚爱”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深厚,有了情感的积淀,娓娓动听的朗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片段二:
师: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
生: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是多么希望……(屏幕出现父亲的话,学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
生:很美。
生:栩栩如生。
生:就像真的一样。
师:女生,咱们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女生朗读父亲这句话的前部分:“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师: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地读。(男同学语气高昂地、自豪地朗读父亲的话:“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两句话)
细细读读着这些片段,我们不难品到流淌着的浓浓语文味。语文的味道从哪里来?从学字学词的扎扎实实中来,从重点语句的层层锤打中来,从文本意蕴的句句诵读中来。读着读着,读出了语文味,也读出了兴趣,更读出了语文的魅力!
二、语用在写中的魅力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指向语用。语言学习,重在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要注意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刚开始接触语用我觉得陌生,甚至觉得自己上语文课就是在生搬硬套。在不断地实践摸索和听课研讨中,“语用”本来陌生面孔,逐渐熟悉,逐渐了解。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曹稼祥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和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让对“语用”陌生的我,顿觉眼前一亮。片段三:《老人与海鸥》
师:是啊,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每天都来到翠湖边和海鸥相依相伴。第二天,老人没有来。第三天,老人依然没有来。很多天过去了,依然不见老人的影子,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人诉说。如果你就是鸥群中的一只海鸥,你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友情提示:如果你能把动作、语言、神态结合起来写,就最厉害了。(深情的音乐响起,生写话后交流)
生1:“朋友啊,怎么还没有来?是忘记我们了吗?”海鸥在天空中盘旋,在湖面上掠过,目光依旧有神,只不过如今多了一份深深的着急,还带着一丝疑问。海鸥扑闪着翅膀,朝着天空大声鸣叫:“啊,我们想您了!”
生2:海鸥在天空盘旋,四处寻找那熟悉的身影:“老爷爷,老爷爷,您在哪儿呢?为什么还不来看我呢?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留恋您慈祥的声音、您温暖的怀抱啊!老爷爷,您快来吧!” 生3:我扇动着翅膀,在广阔的天空中无趣地飞翔,老爷爷许多天都没有来了。那美味的饼干丁也很多天没有再吃到了,好久没有听到老爷爷那亲切的呼唤了。“老爷爷,老爷爷,你什么时候再来呢?太阳又偏西了,我们又有一天没有见到您了!”
在前面的教学中,曹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语用学习点:让学生发现文本中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中,提示语部分都有描写老人动作和神态的词语这一现象。借此让学生发现了一个写作的小秘密,那就是如果把语言、动作、神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来塑造人物,人物的形象会更加生动、立体。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写话:“如果你就是鸥群中的一只海鸥,你最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友情提示:如果能把动作、语言、神态结合起来写,就最厉害了。”
果然,学生写出来的文字不仅是言由心生,而且都能把动作、语言、神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表达更上一层楼。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寻找设计语言训练点,让语文教学尽量回归本位,指向语用。片段四:
师:孩子们,我们看《去年的树》。它没有写外貌的句子(擦去板书“不写外貌”),它没有写表情的词语(擦去板书“不写表情”),它也没有写心理的言语(擦去板书“不写心理”),请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表情吗?(生:不是)是作者不会写心理活动吗?(生:不是)作者明明会写,为什么不写?
(教师板书:在三个“平淡”与三个“深厚”之间画出空白框)
生:可能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平淡的课文。
师:你还固执地认为它就打算平淡到底。
生:可能作者想让我们自己琢磨。
师:有这种的可能。
生:作者想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来感受这一种的感觉。不写出来,自己想的可能更加有趣,更加伤感,更加漂亮。
生:可能是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想像空间。
师:真好。孩子们,你们看到这个留下的框了吗?(手指板书)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是的,它不写表情,它不写外貌,它不写心理,它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在框内板书:想象)正是留下那么多的想像空间,这个故事才留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巨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故事—— 生:(齐读)去年的树。师:下课。
教学的最后进行了写法上的一个总结,指向了这个童话的言语特征和写作特色,也是这个童话最大的“语文的魅力”——“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人们的想象,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课堂中三次练笔后,王老师三次将学生的感受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又一一擦去,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不写”的奥妙所在,当黑板上只留下三次书写的“平淡”与“深厚”还有一个大大的空白的框,孩子们已不难理解这想象补白的作用。显然,王老师不满足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他将课堂的最后一锤敲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前面的疑惑由此解开,课堂中“学习表达运用”的线索是丝丝相扣,关注了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而“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谓“根本”,也就是基础。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那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文——教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梳理出文本的语言特色,如精巧的句式、典型的段式、重要的谋篇布局、特别的叙述描写等,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点,语言的训练点,语言能力的增值点------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回归本位,指向语用。让我们还原 “语用”的本来面目,“冗繁削尽留清瘦,繁华落尽见真淳”因为朴素的才是最美丽的,就让“朴素的语用”在语文教学中魅力四射!
【文献出处】《成功(教育)》2012年第9期
《语文课程标准》
王崧舟《去年的树》
曹稼祥《老人与海鸥》
“
第三篇:刘娟《在语文教学中育人》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育人
刘 娟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格素养 道德培养 育人
摘要: 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架构语文教学桥梁,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在细节中塑造灵魂;从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同时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感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了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育人,用语文的魅力去感染学生比枯燥的说理有感染力,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的培育,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以达“润物细无声”之功效,具体如下:
一、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的课文很多,对自然美进行了尽情的描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教材可以让学生如画如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燕子》一文时,美丽的田野、高耸的群山就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可组织学生到田野观察、到山顶俯瞰,映入眼帘的是绵长金黄的油菜地、青青的麦苗、桃花红、梨花白,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含苞待放的花,蜿蜒的公路旁耸立着新修的楼房等,让他们体验春光的无限美好、生活的甜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再回到课文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植树造林等,在这个教学中,绿色意识已悄然渗入学生心灵之中。只有当学生沉浸于强烈深厚的情感之中,他们对课文渗透的思想教育才会是深刻的,也才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架构语文教学桥梁,点燃学生情感火花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是语文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来解读语文学习的内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个性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悉心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准时机,巧妙深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这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又如课文《将心比心》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境界,可以让学生将心比心,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帮助,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告诉他们要把关爱回报给身边的人。
四、在细节中塑造灵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的细节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的,细节虽微乎其微,却能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作为组成课堂教学世界的教学细节更是一种关注,一种观察、一种创意,是教师教育观念的一种流露,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教育功力的一种展现。过去,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则要求教师成为“点燃”学生这把“火炬”的“打火机”、成为“一汪活水”,用自己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语文教学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既“授业解惑”,又要“传道”。围绕教材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各项语文能力,又要塑造学生的心灵,真正尽到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义务和责任,这才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教师更应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对待语文作业上,可以给学习刻苦且作业认真的学生,送上一张笑脸,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对那些调皮马虎的孩子,也不要忘了给他们提出希望与建议;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让鼓励的爱成为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能使学生明白事理,学会做人。
五、从作文教学中教育学生:
写作文要说真心话,培养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是写作文的重要开端。通过课外阅读选取生动的故事,教育学生。明确说真话的好处说假话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说真话、办实事的习惯,让作文成为生活的“镜子”,教师从“镜子”中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如何做人,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教师可抓住一个个生活小事,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又积累了作文的素材,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感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习作的水平,更使学生懂得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坚持引导学生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以“真善美”为作文教学的审美基础,实际是坚持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教师是一种以塑造人为己任的职业,根据其职业特点,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拥有育人的理念、育人的信心和育人的方法,努力创造育人的环境。几年来我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也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成为学生的益友。但一人成木,众木成林,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德育素质,还需要更多的育人者出现,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
第四篇:江雪。教学设计 魏娟
《江雪》教学设计
石嘴山市第二十三小学 魏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图景理解词句,了解古诗意思。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
看图片猜诗词题目
同学们刚刚背了那么多的古诗,每首古诗都可谓是一幅图画,描绘着它的意境。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画,同学们能看图猜猜,图中表现的是哪首诗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唐朝诗人柳宗元所写的古诗《江雪》。板书课题——江雪。
(二)解题:
1、师:请同学们看着这个题目,发挥你们的想象,能告诉老师“江雪”是什么意思吗?
(结合图片,理解“江雪”就是江上的雪景。)
2、同学们真棒,题目的意思说得很准确,能把题目读好吗?(齐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8页,自己先来读读这首古诗,把不认识的,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可以问问同学,也可以问问老师。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A.请个别学生读,互相评价,正音。
B、师范读。(出示课件,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同学们愿意听吗?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生:读的有感情、有节奏、有停顿(在哪里停顿呢?出示课件。)
2.借助课件上面的诗,认读几个加拼音的生字,并组词。(还要注意带拼音的几个字的读音,谁来说说哪些字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呢?)
试着解释 径、蓑笠翁 的意思。
出示图片---蓑衣,斗笠(从图片上可以看出穿蓑衣,戴斗笠是用来干什么的?)生:防雨、防雪的。
3.解决难写字。(你觉得古诗中有哪些字是比较难写的,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师先范写,生自己练写!<展示写的好的字>
4、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有节奏,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古诗韵味来。齐读。
(四)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诗读好了,我们要理解诗句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我们学懂古诗吗?
生:1.朗读品味法。2.连词串句法。3.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也会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4.还可以看看课文插图,对照图文理解古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这首古诗,看看古诗里面描绘哪些画面。学懂得同学可以在老师发给你的画纸上面画一画。
(五)理解诗句,感受诗人情怀。
1、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想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你们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这幅画该有些什么呢?先从诗的前两句看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互动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教学)
(1)生:画山。师:几座山?生:很多座山!师:你从那儿知道的?生:千山。师:千山的意思就是真的有一千座山吗?意思是有很多座山!(板画:山)
2(2)还画什么?生:画许多条小路。师:你怎么知道是许多条小路呀?生:万径!(板画:小路)(3)老师觉得在这重山之间应该有许多的鸟在飞,你们同意吗?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鸟飞绝。师:鸟飞绝是什么意思呢?(4)可是老师不明白了,这鸟怎么都没了呢?你们能联系题目想想吗?那老师明白了,我画的这座山上就该是白茫茫一片啦!
(5)正因为这漫天的大雪,所以小路上连行人的踪影都不看不见了。踪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
(6)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描述一下吗?(先练习说,再指名说)
(7)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鸟不飞,人不行,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寒冷)
品读:你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两句诗吗?(评:我看到了座座山峰;我看到了条条小路;千山万径!作者就是用这样夸张的修辞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寒江飞雪”的画面。)(板书:----寒江飞雪)
(8)这幅画还要画点什么呢?
请生上来画!
师追问:为什么就画一条船呢,诗中那个词告诉你就只有一条船?船上为什么就一个人呢,诗中那个词说到只有一个人?
(9)这个人在干什么呢?独自垂钓,在哪里垂钓呢?江面上!那我们还应该画上江面!板画:江面。
(10)谁能完整地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11)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孤独)讲述:诗中有孤独两个字吗?只是一点点的孤独吗?请同学们把每句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板书:千万孤独)这正是诗人的感受,把这四个字圈画下来,一起来读:千万孤独。
(12)谁愿意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两句诗。(指导朗读,读出寒冷、孤独的感觉。)3.结合图画说诗意。
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这幅画。诗中处处写景,却也处处写情!请同学们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同桌间互相交流,指名说。)
(六)、配乐诵读。
1.诗意明白了,图也清晰了,现在我们静下心来听听诵读,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感受。
2.听着诵读你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什么感受?(孤独、不惧风雪、不畏严寒。)
(配乐)你能带着这样感受来诵读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3.有句话说“熟读成诵”,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配乐背诵!)
(七)默写古诗。
很多同学都会背了,能试着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吗?(课件以填空形式出示)默写完的同学,对照诗句的意思把手中的画补充完整。(请看xx同学,不但会画画了,而且会作诗了,真是一幅不错的作品!)
江 雪
————————,————————。
孤()蓑笠翁,————————。
(八)教师总结,激发读诗兴趣。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经久不衰,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让祖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六、板书设计:
寒 千
江 万 江 飞 孤
雪 雪 独
第五篇:浅谈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浅谈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来说,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规范、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笔者结合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上,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校建立健全了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办公室、教导处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规划;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专门工作计划和总结,而且各学科的工作计划也都含有其内容,尤其是语文教研组的活动记录,更能体现出各年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视程度。各个年级语文教研组都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和培养,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
二、注重环境熏陶,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宣传
良好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能够产生宣传、教育和改变孩子们行为习惯的效果。为此,我校在教学楼墙壁上设置了“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 明人”的标语牌;每年推普周来临,我校都会在教学楼前悬挂“全国第×届推广普通话宣传系列活动”的横幅。在教学楼楼梯转角处设置了常年使用的“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横式标语牌;教学楼增挂了每日都能见到的“请讲普通话”的提示牌;校园广播也增设了普通话专项栏目,选播推普文章,努力使普通话成为回荡校园的最美旋律。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语言规范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表达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语言文字用字情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找出不规范用字,清除了班级不规范用字,净化了校园语言文字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营造出了良好的语言规范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规范化的认识。
三、加强普通话朗读训练
语文课是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知识和训练学生使之具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普通话,包括普通话的口语和书面语。当今时代,广播、电视、电话、互联网等有声媒体高度发达,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会说流畅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就没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样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知识时代,就缺乏必需的竞争能力。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还需更加侧重一些。好在,正在试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将“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阅读”、“写作”并列起来,并且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要求。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不仅是对老师普通话水平的测试,也可用于对学生普通话水平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普通话的朗读训练,要从音量、音准、音色、感情方面一步步培养。为了使普通话朗读“音准调正”。就要抓好汉语拼音的学习。可坚持给每一课的生字生词及特别容易读错的字词注音的方法,天长日久,学生们对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必能心领神会,驾轻就熟了。再就是搞好方言语音与普通话的规律研究工作,尤其是自己所处方言区的方言语音和自身所操方言语音与普通话标准音的对应规律,可作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画表列出,对照认读。只要我们能认真钻研,摸索规律,勤查字典,刻苦练习,我们是能纠正的。经过努力,朗读 “音准调正”了,我们就能在感情的大河中纵情畅游了。
四、认真抓好规范的书写方式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路上缺一不可。书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实际上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按理说,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读九年的书,读完大学,十几年下来,他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应该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不仅书写纯熟,而且字体美观大方端正,具有硬笔书法的品位。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个班级里,书写较好的能过半的已不错。尤其男生,要么书写尚可,要么连看懂都显吃力,绝大部分的学生书写仅能让人看明白。而20%左右的学生是让人无法认读的,书写真正达到要求的顶多10%。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1)坚持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练字活动,通过写规范汉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由此热爱我们祖国的语言。
(3)开展演讲、诗朗诵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感悟到学习普通话的快乐,培养了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做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自觉地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语言文字规范化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每一位语言文字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每一位语文教师能以身作则,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并认真传授给每一位学生。那么,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全民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语文专业知识整体素质的提高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