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已改)

时间:2019-05-13 01:2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已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已改)》。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已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

【摘要】当前很多教师在对“文包诗”的解读与理解上存在误差,其实文与诗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将两者结合于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堂教学中,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今,“文包诗”教学方法正以独特的价值与新颖的形式受到了很多教师与学生的认可。【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包诗;教学实践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选择和应用中,“文包诗”教学形式以独特的魅力与新颖的形式成为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大力推广和应用的有效教学手段,将古诗词的背景与现代文的阐述相结合,不但实现语文知识的由难转易的转化,同时对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包诗”的教育功能研究 1.1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的“文包诗”教学方法就是采用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为学生解读古诗的内涵,学生在短文阅读的同时也了解到古诗的含义,作用如同于古诗与故事之间的桥梁,同时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降低古诗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快融入学习主题。1.2提高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转化后的“文包诗”是文章与古诗的融合,学生在学习古诗以前,首先要对短文进行阅读理解,掌握文章大意后通过文字或主要信息的获取,熟练语义含义用途,逐渐提高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古诗,学生才能更高效地领悟到古诗的内涵。1.3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应用“文包诗”的方式进行教学,采用简单融合的形式为学生找寻适合自身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从诗文照应的含义入手,短时间内找出诗文内在联系,理解其来历与要点,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素养。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教学实践分析

“文包诗”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本质的区别,“文包诗”教学有自身的独特性,它不属于任何一种短文阅读教学或诗歌教学的范畴,却又巧妙地结合了两种教学优势。因此,展开对“文包诗”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探讨,对当前小学语文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以下针对《少年王勃》一文进行“文包诗”教学实践探讨。[2]

[1]2.1以阅读形式初步了解短文大意

在实施“文包诗”教学方法以前,学生必须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带着问题进入到转化与掌握的环节中。在预习《少年王勃》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透露与这篇文章有关的《滕王阁序》,而《少年王勃》写作的就是对王勃创作过程的叙述。于是,学生进入阅读环节,通篇阅读与了解中学生能够大致发现诗歌与短文存在着紧紧相扣的联系,于是收集阅读信息,以便在教师深入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或抒发见解。2.2以查阅形式详细了解创作背景

“文包诗”这种教学形式侧重于诗歌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而这个介绍过程最好由学生自行查阅,教师及时补充。创作背景是诗人写作的动机和情感的依据,了解创作背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背景信息的查找并不难,比如在文章中展开对事件的交代: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即将举行宴会。从这些信息的收集工作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诗人写作的心境与感受。

2.3以观察形式深入体会表达情感

与诗歌相比,短文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因此学生的重要工作在于准确找出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并正确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深入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这些江上景色的描写为王勃后续的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句进行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告知学生加大对重点词语的重视,同时保证通过阅读渲染气氛,让学生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准确掌握作者的情感。2.4以鉴赏形式引入对诗歌的解读

“文包诗”教学方法最终是利用短文服务诗歌的,在两者的对比上,尽管短文通常篇幅不长,但却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好语文的手段。学生很容易因诗歌的繁杂而产生厌学情绪,却能够很快被短文的魅力吸引。教师必须在重要学习时段将学生从短文中拉回来,重回诗歌的理解与掌握中去。比如,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熟识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景物描写的上佳诗句后,就会对以前学过的相似诗句有全新的感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等等。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古诗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文包诗”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有效降低了诗歌直接教学的学习难度,同时又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语文打基础最重要的小学阶段对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味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今后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陈林.对“文包诗”教学的新审视、新定位[J].教学与管理,2014,4(15):21-22.[2]凌亚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3,1(28):44-45.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包诗”课文教学策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 “文包诗”课文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种新的文体,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都安排了“文包诗”课文。这种文体对学生学习古诗有辅助的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容易入情入境,感受古诗的形象美、音乐美、意境美,使学生初步掌握古诗的自学方法。这类课文大多数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开头、中间或结尾很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且根据古诗的内容,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本诗创作时的具体情况。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文中有诗”,“课文”是“古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古诗”是“课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古诗和课文浑然一体,相辅相成。那么,在教学时如何体现”文包诗“的特点,优化教学课堂呢?根据教学的实践,浅谈一下有关“文包诗”的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形式各样,学文引诗

在“文包诗”这种课文中,有的引用千古名句在文中用来点明主题,如《少年王勃》等;有的先以“文”阐述背景,后出现诗句,如《咏华山》、《母亲的恩情》、《黄鹤楼送别》、《每逢佳节倍思亲》等;有的先出现“诗”后以“文”诠释诗意,如《李广射虎》等。尽管“文包诗”这类课文形式多样,教学时,可以由文到诗,也可以由诗到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决定。

《咏华山》是低年段的课文,教学时,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让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高,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华山的高。刚开始,学生读的没什么感觉,体会不出华山的高,于是课件出示华山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与那华山脚下,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如果此时让你们爬爬这华山会是什么感觉呢?”由学生说说感受,再让刚才那位学生读这句话时,她就能读出华山的高,他强调“真”,并放慢语速。当学生读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时,教师适时完成刚才那幅高山画,画上太阳、云朵、远远近近的山,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华山

真的很高,并指导通过朗读体现出华山的高。看到这么美,这么高的华山,小寇准此时的心情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自然的引出古诗。

再如,《少年王勃》这篇课文讲的是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事,其中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困难,这时我们可以从文入手,充分发挥文为诗的服务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王勃在回乡探父的路上,受到都督的邀请而去滕王阁赴宴,都督要求客人各写诗一首,客人和王勃的表现有什么不同?最后王勃写出诗了吗?写了什么诗?从而引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

二、细细品味,加深感悟

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的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得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要想有效的教好“文包诗”这类课文,教师必须抓住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和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如本课教学扣住“华山”与“白云、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对比,教师先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一目了然,体会到登华山之艰难,看到华山之美景的激动心情,体会寇准当时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观看华山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学生就更容易悟出华山的高,就更能读出华山的高。

再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学生抓住“形影不离”感受到苏轼和弟弟之间的手足情深,抓住“七个年头”感受到他们兄弟俩分别的时间真的很久很久了,离别的时候都有惆怅,更何况分别了七年呢!抓住“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如泉水一样涌上心头,从而紧扣题目引导学生朗读,就更能感受到诗人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和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三、诗文对读,吟诗抒情

“文包诗”不仅有现代文的理解,还包括古诗的学习积累,反复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美文要美读,主要形式有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教师引读、音乐伴奏读等。要上好“文包诗”的课文,我们要根据课文的

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它们所表示的是同一件事,从而体会古诗的意境,升华主题,内化为学生内心的感受。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低年段的孩子要理解古诗,除去赏心悦目的解说文字还应关注情境图的应用。唯有直观的刺激才能引发学生学诗的兴趣,也唯有将图文结合才能走进诗人那极富个性的语言文字之中,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低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自主识字,强化初读,从诗眼入手,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2文、图、诗三者合一,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3反复吟诵,升华情感。语文教学要做到以读为主,因为作为一个积累不够的学生,唯有读能够倾泻心中的情感;作为一个语言规范未成体系的孩子,读是他遵循规律的最好途径;作为一个热爱语文的孩子,读是培养语感最佳的方式。

2、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对古诗有初步认识;(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3抓住诗眼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4结合背景图,联系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第二课时】

(1细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训练(如,某个句式、某些词语的运用或表达方法的迁移;(3赏读诗文,积淀语言;(4适度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中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由诗入文。在教学“文包诗”这类课文时,诗作是重点,是核心部分。首先应呈现的便是古诗。读通读顺古诗是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借助“文包诗”中“文”的部分来理解古诗,尤其是对古诗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初步感受古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线索。

(2由文学诗。简单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能够读出诗歌的韵味,也不能够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因此要想把古诗读好,还需要走进诗歌背后的文字,借助“文”来走进诗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为整首古诗找一条情感的线索,在文中找到能够反映这条线索的句子,让学生勾画下来,反复品味,反复诵读,真正走进诗人当时创作诗歌时的内心世界,品出诗人的情感,读出诗人的情感。其中设身处地的想象非

常重要。短短的的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岂止文章几句能够表达,所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回到作者的朝代,做一回作者的知己,来设身处地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想象当时的画面尤为重要。想象和阅读文字并不能与古诗脱节,而要将学生自己的感受与古诗中的诗句相结合来谈,处处与诗句相结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来读诗句。最后对古诗的整体把握很重要。其间零散的体会,虽然整体的情感不变,但都

是对诗句的感悟。最后还要回到整首诗上来,从整体的情感上再来诵读整首诗,这样对情感的升华和提炼都很有好处。

(3由此及彼。

在阅读方法指导上:“文包诗”的学习只是一种方法,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课后的迁移可结合课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阅资料,理解古诗。如课中上的是“思乡”古诗,那么教师可再出示两首思乡古诗,让学生查找作者资料以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根据资料来理解古诗。

在写作方法指导上:每一首诗歌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或经历,说白了就是诗歌的创作背景过程。文中先介绍了古诗的创作背景,再引入古诗,也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方法,把这学期学过的某首古诗也来想象发生在它背后的故事,作为练笔的形式来写。学生要写好练笔,必须查阅资料理解作者以及古诗的很多方面,这既扩大了他们的阅读又锻炼了他们对资料的筛选与提炼表达能力。

2、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古诗的阅读,字词句子的阅读,课文的阅读、资料的交流;(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用简介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进入课文,初步理解古诗(借助文中句子理解,尤其是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针对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勾画、批注,写下感受;(6交流各自的感悟(处处与文章中心相结合;(7回到中心,再次整体感悟整首古诗;

(8布置作业(搜集同主题的古诗或搜集诗人其他的古诗,通过搜集资料尝试理解;【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情感;(2阅读迁移(交流上节课布置的阅读理解作业,互相补充;(3写作训练(学以致用,仿照“文包诗”的结构,将一首古诗的背景生动地呈现出来;(4学生想象,当堂练笔;(5班级交流,指导练笔,自读修改(关键是想象合理,符合诗作的历史背景;(三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浅释。

1、高年段文包诗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只有一篇“文包诗”——《黄鹤楼送别》。高年级“文包诗”语言更加优美,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景中寓情,情中有景,诗歌的意境更悠远,为学生提供的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那么,高年级“文包诗”该怎么教? 第一,关注文体。“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文是对诗歌的解释和补充,诗是对文的提炼和概括。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首先思考的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到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落脚的基点还是诗歌,我们觉得这是“文包诗”教学的一般模式。

第二,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是和诗歌紧密相连的,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在此基础上,扣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第三、学以致用。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同样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2、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和要求如下:(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进入高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搜集各方面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了解创作背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了解诗人的主要代表诗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有兴趣的学习“文包诗”,深入了解诗人情感。

高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一诗歌引入,揭示学习内容。

1、揭示学习诗歌内容。直奔主题,明确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朗读古诗,读出诗歌节奏,读正确、流利。初读的要求不要太高,只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读正确、流利即可,因为此时学生还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包含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歌感情,为学习文章铺垫。

4、质疑诗歌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简单的可以让学生帮助解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重点提出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再进行讨论。如果这个问题有价值,又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则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来展开教学。

5、引出课文。根据学生质疑的情况,引出要学习的课文(文包诗,也要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帮助我们理解古诗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解决。

(二诗文对照,体会人物情感。

1、按照阅读教学的要求,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入理解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诗句,能做到一一对应。可以采用学生汇报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自读课文,读懂了那些诗句的意思。学生在说诗意的过程中,就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说了,也就帮助学生理清了古诗和课文的关系。

3、综观全文,体悟人物情感。

(1质疑问难。这个可以让学生继续提出在理解古诗和课文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古诗和课文之间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可由教师来进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2想象补白。每首古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对古诗的想象又有所不同,这就增加了诗歌的魅力。教学中利用古诗和课文所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补白”练习,体悟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情境。

(3)补充内容。高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要求是利用课外 资料辅助理解课文。“文包诗”的学习同样需要补充材料。这个补充并不是导入时的简单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而是有 效地穿插一些材料,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和课文,体会 诗人的情感。

(三)反复吟诵,深化理解。

1、借文末句,诸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或者“诗 兴大发”等,让学生想象,你想到了那个成语?接着就从情 不自禁的“情”字入手,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诗人激动不已,都控制不住了,让他诗兴大发?

2、通

过对“情”字的不同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 反复吟诵,体会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其实诗歌创作本身就带有诗人很浓厚的个人色彩,只要学生 不偏离诗歌内容和内涵,就可以对其进行肯定。这一点是符 合课标精神的。【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可以找作者的诗歌,也可以找与之类似主题的诗歌。比如学习了“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找一找“送别诗”,比 一比谁积累得多。

2、可以写一写,提供仿写“文包诗”的内容。让学生 模仿“文包诗”的写法,写某一首古诗的创作过程。在写的 过程中,学生要去了解诗人,查找诗歌的创作背景,再进行

想象、补充,完成仿写的过程既可以深入理解古诗,也提高 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一举数得。

(五)归纳学法,迁移自学。

1、小结学习“文包诗”的方法:(1)诗文对照,借助文章理解古诗;(2)利用想象、补白、质疑等方法感悟诗歌意境,体会 诗人情感。(3)反复吟咏,深入体会情感。

2、出示指定(或自选)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读一读,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受韵律美。(2)质疑问难。(3)引出学习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下发(或自搜)学习材料,利用材料理解古诗。(1)读通读懂学习材料。(2)进行诗文对照,理解古诗。(3)利用学习材料,解决之前的疑惑。

4、含咀精华,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境。(1)利用诗歌和学习材料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想 象进行补白,体情悟境。(2)围绕诗人的情感进行质疑问难,可以让学生质疑,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

浅谈小学的古诗教学

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杨秀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 创设情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古诗《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到”“过”“入”“满”等字代替,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了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三是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剧而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体会“飞流”、“直下”的浩大声势。四是联系上文,探讨意境。在教学“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时,可抓住一个“疑”字发问:诗人为什么会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呢?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讨论,学生就会产生瀑布从极高处倾泻直下的表象。可现实中“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怀疑而已。让学生体会,诗人这种以假还真的写法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指导朗读,体会情境。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

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3、诵古诗的方法指导。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去读;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

总之,教学中要按古诗学习的程序进行。长期坚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路子,就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用

花园小学 屈钰燕

【关键词】 叶圣陶;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

【摘 要】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大胆探索,理解创 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内涵,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目标。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作为学生学习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

但“教材无非是例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移花接木,培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作一些灵活处理,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让学生举一反三。

1.锦上添花,丰富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2.顺水推舟,激发阅读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石猴出世》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井阳冈》,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点面结合,构建知识网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让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人教版课文《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等课文的学习,可将本册《桂林山水》《林海》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当然,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寻源觅渠,提升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1.再现课文情境,盘活资源。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情境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教材文本大多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再现课文情境,演示作品中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李吉林老师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山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等词语的意思,而且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感受到桂林山之“奇”,课堂充满美感和学习的快乐。2.填补文本空白,闪现灵性。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线阅读相关资料。《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通过三个小故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创造价值。作者杏林子十二岁时,患类风湿关节炎,饱受病魔折磨的她,依然热爱生命。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可让学生在线阅读杏林子的生平资料,然后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再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一定会更入情入境,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又如青年明师张学青执教《爱如茉莉》时让学生补充阅读《王子与美人鱼》《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羽与虞姬》故事,提炼共同的主题──爱。课结束,又出示诗歌《爱是什么》配乐朗诵,将感悟品味推向高潮。

(2)全屏传送隐性资料。《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文本隐性资料学生可能有所不知,可从网上下载全屏传送这些典故。这样既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其中各种信息,都是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就像传说中的“宝盆”,随着教材在被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挖掘,而日益丰富。它的价值尤其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

(3)结合读写有效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语言文字感悟中掌握了语言规律,才能学以致用。学习《花钟》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舒展自己的花瓣)„„”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各种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鲜花怎样开放,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有的文本“言已尽而意无穷”,也可激发学生从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联想,进行转换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点点滴滴,都是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3.开展综合实践,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能力。如北京出版社编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夏夜荷花》: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对这种说教味教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时,她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快乐和享受。

网络为语文实践活动搭建广阔的天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的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伴随着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共识。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穿老鞋走新路”,让每一个孩子学好语文,相信前面将是一片新天地!【参考资料】

1.兰芳《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2.喻芳《名师创造性使用教材例谈》 3.姚春杰《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教学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或介绍科学常识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不管低、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童话,怎样才能教好童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情趣‚提问‛,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互相质疑,合作质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当同学们读到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时。老师借机而问:‚同学们读到这,你有问题要问吗?‛要让一年级的学生自己来发问,的确是一个尝试,可是这难不倒孩子们‚是呀,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教师则相机评价‚会提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了,那么能否自己解决问题呢?课堂上我们见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七嘴八舌,自己打开了话匣子,这就是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要比教师一问一答式的方式好得多。此时,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控热闹非凡的场面,做到收放自如‚太美了,我也想要一幅画。哪匹小马来帮帮我?快踩两脚,帮我画幅梅花图。(不行?为什么?不愿帮我?)小鸭子来帮吧?那我该找谁呢?(一块说——小狗)‛‚我明白了,小动物们虽然有绝活,但只能画出和自己脚印形状相同的图案。但是不要紧,就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齐心协力画出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咱们再读读这部分(教师引读: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此时教师的问答真

是点睛之笔,一语惊醒梦中人,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

二、个性朗读,独特感受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是心智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读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成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便常常褒贬不一,我们更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同一的认识,课标要求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尊重并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要有童心、童趣。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中,教师在指导‚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这句话的朗读时提示学生,‚转来转去‛读得慢些,‚跳起来‛速度轻快,要读得快点。此处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过于牵强,新课标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当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时,他朗读的语气也会因人而宜,所以当狐狸吃不到葡萄在葡萄架下急得抓耳挠腮时,它可能会心急如焚,急得团团转,这时他应是焦急的,语气应稍快;而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狐狸边转边想办法如何去摘葡萄,这是在思考时动作应会比较慢,所以语气读得稍慢些。对课文的理解不同体会也就不同,朗读时的语气和语速也就会不同。而教师在上课时,只想到一种语气的读法,没有考虑学生们个体的不同感受,一味地强调‚转‛应读得慢,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及对文本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独特感

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

三、利用插图,把握艺术形象 童话课文大多配有插图,这些插图反映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了他们内在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激发想象,从而更准确的理解故事语言,把握童话中的艺术形象。如:在教《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描述一下铁罐的神态,之间学生站起来声情并貌,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神情‚挑着眉毛、斜着眼、噘着嘴,真是瞧不起陶罐啊。‛,这时教师相机点拨‚这幅图正是体现文中的一个词——轻蔑‛通过看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看图为了学文。教师正确的使用图画,发挥了图画对学文的作用。

四、学法指导,运用语言

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因此在语言上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法。在教学这类童话时,要抓住特征,精讲其中的一段,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铁罐()说:‘等着瞧吧!总有一天,我会把你碰成碎片!’‛,教师请同学们想象当时会怎样说呢?在()里填上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这时学生口中的词语脱口而出,‚轻蔑、暴跳如雷、傲慢的说、大发雷霆、气急败坏、火冒三丈‛。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目的是想通过添加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语句来表现此时铁罐的态度变化,更好的理解对话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并运用了平日学生对于人物神情词语的积累,但课堂生成时,学生仍就用傲慢、轻蔑,此时

教师及时点拨:比较看看,用哪个词语比较准确?让学生体会到由恼怒到大发雷霆的变化过程。一语道破天机。所以说语言教学很重要的一个职能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是受益终生。

五、引导想象,再创续编

童话虽然不是诗,但它的意境和语言都像诗一样美,一篇好的童话,具有饱满的情绪和深刻的思想,它色彩鲜明,音律和谐,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魅力。因此,童话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学生的想象。孩子们是好奇的,他们富于想象,希望能到天上,到海底去漫游。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他们喜欢读童话,听了都能记住。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结尾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世间万物都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如果有一天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你们知道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吗?在学生们的作品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既超乎寻常,却又似乎合情合理,有的学生这样写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不易破碎的陶瓷制品,和不会腐蚀的铁罐,他们再也不会因为各自的弱点而瞧不起对方,可是陶罐秉性难移,在一次拍卖会上……‛总之,童话有鼓励儿童追求美好理想和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作用。教学童话一定要抓住童话里那些新奇的幻想,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随着童话中的角色纵情奔驰。让他们在辽阔的神奇世界里,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教师只要能用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一定会让孩子们的心灵童话世界更美好。

下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已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的教学实践探究(已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内容提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召唤人文内蕴,使语文学科......

    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短教策略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短教”策略探析 我们知道,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与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大庆市澳龙学校李颖涛摘要: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它既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又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古 诗 作 文 化

    古 诗 作 文 化 ——古诗教学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摘 要:以作文教学为载体来学习古诗,使“古诗作文化”,这不仅能够实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确立探究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确立探究点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白琼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日积月累”的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教材中“日积月累”的教学探索 人教版语文教材安排的“日积月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成语、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歇后语等。虽然它只是一个小部分,却包含着丰富......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所占篇目虽然并不多,但有别于其他体裁,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性美,语言准确,优美生动。神话类文体教学要寻求“语文味”,就要抓住其语文的“根”,品味独特的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几点做法 作业内容: (一)规范预习要求,为课堂自学奠定基础。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中段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的、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