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教育

时间:2019-05-13 01:59: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体性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体性教育》。

第一篇:主体性教育

要: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理论上的主体间性是一种充分的主体间性,实践中的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充分的主体间性。不充分的主体间性向充分的主体间性不断变化的过程,就是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关键词:现代教育;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主体教育思想的探索:从主体——主导论到双主体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问题,则一直是教育学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处理师生在教育中的关系,教育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观点模式主要是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削弱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忽视人类长期积累与总结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往往使学生的学习陷入一种自发性、盲目性的探索过程,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第三种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点。这是我国现行许多教育学教科书的主流观点。这种“主体——主导论”的出发点,是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良好的愿望本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主体”与“主导”概念内涵的重叠性,理论上的观点模式实施于教育过程时,往往会出现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甚至会出现一种倾向抑制另一种倾向。最为常见的是,这种观点模式导致一种误解,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凌驾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上,教师时时处处都成为主导。这必然使学生从属于甚至时时处处从属于教师,并非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目标等问题,人们进行新的理性选择,经过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的检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确立一种现代的教育本质观,这就是:教育是学生在教师为其创设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经过自身知、情、意、行等身心活动,消化吸收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基于这种新的教育本质观,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行为的主体,而学生则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关键是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双主体论”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实质参与、师生平等互动”的教育活动模式,则是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模式。

第二篇:教师口语 主体性教育

《教师口语》课是应现代教育之运而生的一门内容新颖、实践性强、融多门学科为一体的新的边缘学科,是一门职业技能训练课,是师范类各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必修课。开设教师口语课程,是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需要,也是师范院校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在实践中对《教师口语》课的教学进行积极探索。

笔者从《教师口语》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因素仍制约着学生的教师口语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还远不能达到合格的教师口语水平。因此,要想广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师口语水平,我们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制约着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各种因素,然后帮助他们扫除障碍,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教师口语》课程缺乏起码的认识,要么认为该课程无足轻重,可学可不学,应付了事;有的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作用不大,因此不必学;有的学生学习全凭兴趣,自己感兴趣就学,没兴趣就不想学;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虽然学了师范专业,但还是不打算当教师,因此不愿意学。诸如此类,必使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学习活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状态,当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效果。为了改变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主体性教学模式,即在教师口语训练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也符合新世纪教育要回归学生主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进行的教学改革要求。

我校一直采用的教材是刘伯奎的《教师口语——表述与训练》,它包含三部分:“普通话基础训练”、“一般口语交际训练”和“教师职业口语训练”,这三大块内容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下面将根据每一部分的不同教学目标,谈谈如何在实践中贯彻主体性教学。

一、语音训练中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增进教学效果

在第一编“普通话基础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方音辨正。方音辨正或正音是指掌握汉字词语普通话的标准读音,纠正受方言影响产生的偏离普通话的语音习惯,这属于一种记忆的训练。往往会有一些同学在辨正方音的环节上出现问题,口语水平很长时间都没有进步。像这样的情况,除了教师在课上加大辨正方音训练的力度来帮助学生提高外,还需进一步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学生并不是不想把普通话练好,只是缺乏一定的评判标准。一个人单独练习,自己的情况自己也说不清。特别是那些语音面貌不是很好,普通话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由于缺少必要的听辨音能力,对辨正情况缺少必要的把握能力,而教师又不可能一直在这些学生身边进行指导,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就失去了辨正音的耐心和信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充分地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生生互动的角度出发,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安徽省南北方方言差异较大,把南北方同学编在一个小组内,让小组成员的语音情况形成互补(如一个同学n、l不分,一个同学声调不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示范发音,并帮助对方进行听辨音。学生之间朝夕相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这样可以使语音的锻炼从课堂延续到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实践表明,这样的练习方法要比一个人单个训练的效果好得多。

二、技能训练中课堂轮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编“一般口语交际训练”以“发声、态势语”等为基础,以“朗读、演讲、辩论、交谈”为主要内容。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教学轮训的方法,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轮流登台作单向表达,或两人搭档,作双向交流,或“七嘴八舌”地展开交谈、讨论、辩论。而教师则处于“导演”或“教练”的位置上,只在学生“表演”后进行简单明了的指导和评判。

但是在课堂轮训中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一两名或数名学生登台训练而教师又在注意评测时,其他学生干什么?以一个班50名学生计算,一个学生可能要当49次“观众”才能有机会当一次“演员”。也就是说,尽管从班级的“宏观角度”上说轮训保证了让学生唱“主角”,但从每个学生的“微观角度”看,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无法“开口”。而且,在轮训中学生没有像上其他理论课那样需要记笔记的压力,所以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集中而思想涣散。于是,学生会在下面或看小说,或说悄悄话,或用手机发短信以消磨时间,以致对课堂轮训产生干扰。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在训练中采用了一个变大部分学生“消极旁听”为“积极投入”的方法:课堂轮训开始,教师就规定每人准备一个“评语本”,要求学生不登台时就以“评委”的身份对登台者进行点评,并把评语记录在“评语本”上。其实,要求学生不当“演员”时即任“评委”的规定,也是符合“教师口语”课程设置要求的。口语训练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听话能力”训练,让学生担任“评委”无疑对“听话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仍以一个班50名学生计算,一个学生在课堂轮训中当了1次“演员”和49次“评委”,无疑有效地改变了学生旁听过程中的消极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轮训的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职业口语训练中设置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编“教师职业口语训练”包括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训练。教师口语虽属口语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口语,它比一般的口语表达要求更高,有着明显的职业口语特征。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总是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主要采用角色模拟训练法和说课评课训练法。

角色模拟训练法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口语训练的方式,如模拟教师讲课、记者采访、发言人答记者问等,这种训练方式学生很感兴趣,练习热情也很高。由于这种训练临场性强,在模拟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都能得到极大锻炼。例如模拟教学课堂中,学生轮流串演教师角色,学生在当“教师”之前就要开动脑筋,总体设计如何讲才能讲得好,就要考虑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详讲什么,略讲什么,还要考虑用最得体的话语,最恰当地表达方式,并要随时面临为“学生”解惑答疑。通过训练,学生体会了教学活动的过程,提前进入教师活动状态。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模拟训练中,发言人要面对各位记者的连连发问,机智、得体地作出回答;还有记者采访训练,面对记者,如何准确、快速、恰当地回答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有,模拟充当班主任角色,对犯错误或思想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与学生谈话之前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场合、恰当的时间,适宜的交谈方式,这样才能有效转变学生的思想,成功达到教育目的。这种训练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练习方式之一。

说课,就是根据各项技能训练目标,让学生上讲台把自己如何讲好一节课的总体设想讲出来;评课,让全班同学听后,进行讨论,评优指瑕,促使课程整体设计更趋合理、完善。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教师角色意识,在不断地说课评课中,发挥学生个体创造潜能,并督促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对教师职业口语技能的掌握运用。

总之,在“教师口语”教学中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不断发掘学生个体创造潜能,更好地促进了他们主体意识进一步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刘伯奎.教师口语——表述与训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刘伯奎.试谈教师口语模式训练教学法.语文建设,1995(11).[3]袁蕾.高师教师口语训练教学模式的研究.平原大学学报,2003(1).

第三篇: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

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中学德育改革中,要通过变革德育观念,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等途径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关健词:德育;学生;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成为当前中学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推进中学德育改革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1、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力。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坚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素质发展,使学生主体的德性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以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德育的职能就是要开发学生个人主体所蕴藏的内在潜力,正是这种内在潜力的发掘,才使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主体精神得到弘扬,从而使学生“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全部才能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所以,现代学校德育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备性,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性从受教走向自教、从教化转成自化、从他律变成自律,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生存,而且懂得发展自己;不仅能适应社会,而且能驾驭自己,能动地改革社会,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在人的自由发展中,个人自由的主体性是重要的发展阶段,是人的自由发展的根本,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人的自由发展依赖于人的德性发展。所以,在中学德育教育中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具有自尊、自主、自强、自律的意识,使他们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开拓创新的能力,成为一代生气勃勃具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2、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达成德育目标的关键

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学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作为客体,学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智能、道德品质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形成和完善。但是学生绝不是被动、消极、机械地承受教师影响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活动着的人;他们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会形成动机展开自觉的活动;他们对教师的作用常常会给予有选择地反应,而这种反应的性质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德育活动的进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德育目标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教育中,他们接受什么教育或不接受什么教育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往往取决于他们内在的自我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过程转化为自我教育过程,是道德教育过程的最完善的体现形式,也是达成道德教育目标的关键。道德教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知与行的矛盾。如此诸多矛盾的解决,仅靠外在力量的驱使是不行的,这还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发展学生、完善学生的教育,是培养和完善学生的独立人格的教育。而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仍然有赖于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塑造,但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却起着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起着更为主要的作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不同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要培养的不是道德的执行者,而是自由的、有创造个性的道德主体。这就要求不只简单地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方面,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培养这种“化理论为德性”、“化德性为德行”的主体理性、主体智慧和主体能力。只有造就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才可能从根本上达成。正是在上述两个特点上,我们强调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二、在中学德育改革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1、变革德育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已显露出疲态与缺陷,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主体素质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经严重忽视学生的素质的发展,德育实效性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对传统德育观念进行变革已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德育的价值有外在的社会发展价值和内在的人的发展价值之分,传统德育强调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学生的发展价值。所以,现行学校德育首先要突出发展学生的内在价值,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与此同时推进社会发展价值的实现。

其次,现行学校德育要以促进学生主体德育发展为根本。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与社会互为手段与目的。德育通过人的素质发展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发展是目的。而传统德育强调的是一种人的发展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工具性德育。所以,现行学校德育要由工具论走向目的论,达到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

再次,现行学校德育要体现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本体功能,把来自环境的作用转化为学生主体对环境反作用的能力和良好机制,也就是说,学校德育要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服务。相应地,德育的实践活动也要由教师主知、主情、主行转向引导学生知情、知意、知信、知行的协调发展。

2、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道德需要

构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时、道德意志、道德信仰、道德行动。其中道德认知的的发展也就是道德思维结构不断建构和重构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含了十分复杂的因素和内部机制,其中道德情感的升华、道德意志、道德信仰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是由道德需要的发展所决定的。当学生个体内部产生了强烈的道德需要、动机与情感时,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和坚定的道德信念,才能主动地进行道德行为。

所以,学校道德教育要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不能只凭一味单向地进行说教和灌输,或只注重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典型事例、英雄人物等来教育学生,因为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体验和感受,每个学生个体是唯一独特的,而且,学生并不会被动地机械地盲目地接受学校的道德指令,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形成自我体验来感受社会,理解生活,运用已有的道德经验,已形成的道德规范体系进行筛选、过滤、选择、强化,形成自身内部结构状况,这一内部状况促使着个体以个人特有的方式理解道德原则、规范、实践道德义务。为此,学校道德教育要在探明学生个体内部因素和机制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根据学生个体具体的自身内部道德状况,对个体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满足每个个体发展的独特的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道德需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道德需要,这个新的需要产生的过程,也是个体主体性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

所谓道德能力是指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道德活动的心理特征(认知、比较和判断、动作及反应速度等)。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完成一定道德活动的本领,它包括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推进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了很高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我们要坚持学生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确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克服传统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观念的灌输而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学校的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道德生活所需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放在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外部塑造和发挥内在潜力的有机结合上。如加强学生的角色教育,让学生通过在学校中的角色扮演训练认识到特定社会角色的特定道德要求,设身处地地体验自己的未来角色,按照社会需要、个人专业、兴趣、爱好和才能理解角色规范,在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掌握和形成扮演角色所需要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

第四篇:简述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论文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 主体性教育

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主体性教育就是培养主体性的人的教育要构建主体人格就要有教育的主体性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中忽视人的主体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因此要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社会政治经济中占取有利地位必须发挥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是我们今天教育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在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界定的基础上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1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同客观的相互作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1]能动性首先表现为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表现为反映事物的抽象性和预见性主体活动的能动性最主要的表现还是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包括选择目标方法途径等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如果说能动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那么创造性的实质则是对现实的超越[2]创造一词辞海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东西创造性即非重复性是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新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是相对的创造性成果并不都是指人类的伟大发明也可以相对自己来说是新颖的事物如以前未曾有过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小的灵感等自主性即主体具有主动自由的特点自主性表现为主体不但能控制自然改造社会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还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自主性说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着他的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觉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必要与可能[3]人的哲学里进一步指出人的主体性还有全面和片面较高和较低本质和非本质的区别人对自然社会自身三个方面都表现出能动创造和自主那是全面的主体性反之则是片面的不同的人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三个方面表现程度有差异有高有低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除此之外还有非本质和次要的属性即主体的受动性模仿性和适应性主体的本质属性是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这是目前理论界比较公认的观点。

另外有学者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把主体性定义为精神性此观点认为在研究人性时从不同出发点不同学科出发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人的本能欲望情爱的角度看人性具有自然本性由于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便具有社会性但光有自然性社会性人性还不完满还须加上精神性并把主体性定义为精神性[4]认为主体性是一种精神表现主体性包括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此种观点突出人的精神是可取的但主体性不会只是一种精神存在更是一种现实存在这样主体性才是完满的真实的也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将主体性定义为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从心理角度看主体性是一种人格特性人格是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w.MIsoHEL 米谢尔1980[5]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主体性不是人格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主体性是描述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的形状质的即现实中有些人具有较高的主体性在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相反有些人却具有较低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有些人则只有奴性。

同时主体性是发展的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一1.5岁 2 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2一 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一 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一 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一 18岁 6 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其中第二第三阶段就讲到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的发展在这两个阶段儿童会初步尝试去处理一些事情会主动地探索外面的世界教育者如果一味的禁止儿童自己去做过分的保护和弱爱儿童就会产生羞耻感和内疚感相反如果从父母那儿得到的是鼓励和帮助儿童就会发展起自主感和主动感这可以说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萌芽阶段再从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来看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历了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心理自我时期青少年有了一个内部世界会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主体性只有在心理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发展可以说青春发育期主体性的生理心理基础已经奠定是主体性迅速发展时期至于主体性成熟期就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青春期就有良好的主体性而有些人恐怕要用一辈子去发展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人的主体性与人的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的思想家早就有定论恩格斯一切动物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他们的意识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的存在着[7]。

他们的论述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意识活动正是这种有意识活动将人与动物完全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前提条件人的本性之一是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并不是一种现实性而是一种可能性要使主体性成为现实性要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特殊的教育主体性的教育因此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主体性一直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自然显得力量巨大人类只能群集而居共同抵抗自然力那时的人是自然的奴隶主体性发挥是很有限的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随着工具的利用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主体性得到了确认但由于生产关系的缘故人是不自由的即马克思讲的宗法社会以人的依附为特征人性受到压抑主体性仍然得不到发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崇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8],从而给人的自主平等自由独立创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时人性得到了张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哲学思想得到发展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托马斯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及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等但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即是谬论由于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占有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到了极至人又成了物的奴隶金钱的奴隶人被异化了人在追求自身完善进程中把过程当目的了因此主体性弘扬又变成了理论的空想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的主体性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类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全面拓展的历史伴着物质生产过程也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确证和提升的历史[9]。

同时人类要完全占有自己的主动性必须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人类对主体性的追求我们今天提出的主体性教育就是明证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那么我们今天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水平的主体性呢用黄崴先生的话讲是交互共生主体性即认知伦理审美融为一体的主体性[10]用檀传宝先生的话讲是主客体的统一和交融前提下的主体性[11]这也是主体性现实形态它是一种融通了主客体综合理性非理性实现了向外驰骛和向内观照统一的真实和具体形态综合和艺术是其追求的境界[12]檀先生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分析了传统教育认为传统教育是外烁型的主要特征是对主体的漠视近现代教育特别是从杜威开始是重视主体性的整个20世纪可以讲是一个教育变革实现的世纪也是一个教育主体性得到大张旗鼓鼓吹和实践的世纪[13]但这也只是主体性的中介形态由中介形态向现实形态转化还有一个历史过程而我们中国教育还处于中介形态的黎明时分即主体性刚刚被唤醒我赞成他们两个的观点主体性应是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全面发展内隐心理和外显行为共同发展的主体性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追求这样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在教育内外环境中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以学生的内隐和外显行为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建构为核心这个观点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如有学者说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14]。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实的反思主体性教育思潮是九十年代末兴起的自从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到八十年代末基础教育逐渐被演化成升学教育应试教育人们从探寻应试教育的根源中发现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应试教育难以根除的深层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是一种反主体的教育反主体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取向上以社会政治要求为中心忽视教育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在教育目标上以学生知识技能的灌输训练为主忽视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在教育结果上只重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轻视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反主体性教育最根本的特点还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人教师学生教育行政干部缺乏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正是对今天教育现实的深刻反思中提出的2.主体性教育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

首先表现在它反映了现实的需要今天的教育现实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的指导主体性教育有现实的迫切性其次主体教育的展开能解决教育现实中很多棘手的问题改变教育目的与手段的背离使教育回归到它的本体地位有人称主体性教育是改变生命结构的基因工程有理论的先进性再次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提出是人类主体精神在教育中的反映人们希望通过人类自身的教育塑造更完善的主体它的理论层次要高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改善教育局部的理论有理论的深刻性第四主体性教育更是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和时代要求的理论今天正处于社会开放政治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经济科技的竞争异常剧烈经济科技的竞争实乃人才的竞争因此需要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主体性的形成正是人才的落脚点再从今天世界面临的难题来看环境污染能源缺乏水源紧张土地沙漠化等的解决都需要有高创造性及高主体性的人才同时还要提高全体公民的主体意识因此主体性教育具有时代的迫切性第五主体性教育理论基础正在夯实人们纷纷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等角度开展对主体性教育的研讨北京天津河南湖北等省市都开展了主体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主体性教育有现实的可能性主体性教育的实现。

主体性教育的完全实现要到人获得全面解放的那一天但这丝毫不能也不应该阻止我们今天的教育对主体性人格的追求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就是主体性教育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去构建今天的主体性教育

2.1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主体人格

主体人格即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主体人格主要体现在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两个方面主体人格即人在意识和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主体性的人格特征主体的意识是指反思的意识民主的意识人道主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意识等主体的能力是指反省的能力民主作风尊重人理解人自我决断的能力等主体性与我们日常常用的如自信自尊自立自主自由自觉积极主动能动独立等词汇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给主体人格作一个非科学的描述具有主体人格的人在道德上表现为一种责任感在精神上表现为一种自信心在生活上表现为独立性在能力上表现为较强的才能在困难面前的一种刚强意志在困难问题面前的主见。

教育目的即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人的质量规格的描述已有很多如全面发展全面素质和谐发展自我实现等我们现在又加上主体人格那么主体人格与以上一些概念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它们之间是互相交叉的关系它们突出的重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全面发展全面素质突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突出知情意行的和谐自我实现突出与人和谐相处主体人格突出主体以及精神性具体讲如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人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自信坦率和真诚有独初和自立的需要和能力平等待人有创造性等内容都与我们的主体人格相合。

2.2主体性教育实现的客观条件

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主体性教育的实现也是个历史的过程我们这里讲的是现有条件下实现主体性教育应该创造的客观条件。

第一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这是首要的客观条件培养主体人格的教育要有教育主体性它要有自己主体地位这个主体地位是由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别的社会存在物所不具备的特点这一本质特点将教育与别的社会存在物区分开从而也决定了它的主体地位其次教育内部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如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关系规律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再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有其历史继承性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本身是一条不间断的链条教育中的任何改变都可以从内部找到原因和发现其发展的轨迹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切都说明教育是独立的没有必要将教育依附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是一种主体存在承认教育的主体存在才能进行主体性的教育才不会运用政治经济的运作手段来运作教育才会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而不会把学生看成政治人经济人。

第二要有让人自由发展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这里的宏观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学校环境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有了自由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自由的环境是开放的民主的在这里没有对人性的压制没有权力赋予的专制和特权只有对人的尊重理解爱护只有在自愿基础上的管理秩序只有耐心的启发和引导只有充分选择的机会和条件有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本精神的统一。

第三教育内容的开放性进步性精神性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要从整体上去进行教育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去实现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有不同学说派别不同时期不同学科的内容可供学生选择象蔡元培先生办北大一样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进步性是指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是经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同时又是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人本身发展需要的东西精神性是指教育内容应具有发展人格精神的东西在学生学习真善美的知识技能的时候注意挖掘涵养学生人格的精神因素这是主体性教育的关键。

第四教育手段的灵活性多样性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手段是建立在学生主体丰富多样的心理基础上的因此教育手段要灵活多样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因为再完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都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判断教育手段是否科学就看教育实践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否有利于主体人格的培养。

2.3主体性教育实现的过程

这里的主体是指具体的微观的过程主要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主体性教育提出一个焦点问题是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还是双主体我以为是双主体主体是一个相对客观体而存在的概念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活的因素是人就有主体性但这种主体是可能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客体分别是自身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同时主体可用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来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是主体而且双方都要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交往活动任何一方不以主体的姿态参与交往交往活动就不能进行这种情况正符合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这个具体过程是

教育过程开始时教师主体性高学生主体性低教育过程结束时学生由低主体性向高主体性转化而且只有教师的高主体性才能完成学生由低主体性向高主体性的转化。

2.4主体性教育实现的可能途径

主体性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教学过程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即注意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主体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1 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因此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也要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主体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育中也要重视培养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一般能力。

教学目标也要体现培养主体人格这个目的教学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构成其中智育过程的最高目标是学会学习德育过程的最高目标是自我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专指品德教育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会自学懂得学习的方法能监控自己的学习以及评价自己的学习自我教育是指自己教育自己能自己选择教育目标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检查自我修养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能使自己的品德不断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不能总牵着学生的手走路要让他独立行走一个会独立行走的人才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要体现主体人格培养的目标学生要学的知识有科学技术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政治知识等我们要挖掘出这些知识中隐含的精神因素如科学知识中的怀疑批判精神民主自由精神坚持真理精神道德知识中的信仰追求精神满足等因素艺术知识中的非功利感性情感创造的意识吃苦耐劳等精神因素用来培养学生的精神性形成主体人格。

主体性教育的实现还要加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支持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已有不少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认知过程经过同化顺应两个阶段这个理论特别强调主体原有的认知状况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如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德育观从道德角度强调主体主动活动建构道德的重要性另外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布卢纳的发现学习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以及我国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上海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以及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主体性教育理论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总之对主体性教育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勇于实践那么我们的教育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2][3]袁仁贵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 年版P153 P157 P161

[4][9]王坤庆人性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华中师大学报哲社1997年 7 期P115

[5][6][15]皮连生学与教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年版P48 P50 P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P20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P104

[10]黄崴从传统到现代中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历史走向评析比较教育研究1997 年5期

[11][12][13]檀传宝试论教育主体性形态及其实现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 2期

[14]肖川论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深化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 年4 期P71

第五篇: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精选)

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真如第三小学管雯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办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即要重视主体性教育的开展。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教育者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教育活动中有计划、有组织、积极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能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主题活动者。近年来,我校试图以“主体性教育”的研究践行“师生为本,整体发展,创建特色”的办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认为:实施“小学生主体性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学生主体性教育”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的。

一、创设能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学生主体性能否发挥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环境是软环境,只有 当教学活动开展时才能显现出来。它是一种特定的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投入学习过程。即: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强化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我校主要致力于以下二种教学环境的创设。

1、“探究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已被纳入二期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创设探究的教学环境是我校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要求的具体体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造成探究环境的根本。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利用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二是教师要建立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期间,教师和学生或学生和学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形成的思辨,就是问题的讨论。因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提问水平有限,所以在实践中,我们主张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从中带着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

与思考。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具体明确的、有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层理解,或要求作出分析及推理。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小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还较弱,合作意识还不够强,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宜过多运用讨论。而中高年级学生则反之,讨论中要引导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追求形式上的气氛热烈,实际上空洞无效的教学过程。

2、“民主性”教学环境的创设

“参与”是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活动参与度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标志。而学生能否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因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让学生充分表现个性、尽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可以这么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和和蔼的教态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并使他们敢想、敢问、敢争辩,学习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因此,我校在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极力倡导“民主性”教学环境的创设,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单元中的“口算除法时,就比较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一是将口算题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使学生置身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探索与运用计算方法,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有趣、有意义;二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概念。如:口算除法方法的探究,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总结方法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学生在交流中自己寻找、总结出的口算方法。另外,让学生设计的“赠书”方案,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民主性、开放性。课堂上的各项活动中有师生的亲切对话,有学生的提问,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给学生带来了知识与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带来了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

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情感包括兴趣、态度、求知欲、学习动机等各种心理特征。情感对于学习的 巨大影响已被人们充分认识。教育和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

用。”布卢姆将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态度和作用的程度等情感的前提特征作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重要变量之一。认为学生成就的四分之一可有情感因素决定。因此,我们在课改实践中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目的。

1、强化师生情感的沟通

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中也有过学生对某门学科 的好恶取决于这门课的任课教师与其关系好坏的实验结果。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十分重视引导教师们在课堂内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首先,引导教师学会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赏识的本质就是爱,只要教师内心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教师们的不断努力使我校的课堂教学逐步呈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教师或是给予赞许的眼神、或是给予激励之词、或是给予较高的期望。反映在学生身上,则是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很有信心。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教师的赏识,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其次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表扬。即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捕捉学生的长处,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也可以是奖励一面小红旗、一颗小红星等。而教师的这一小小举动,却能使学生倍受鼓舞。再则是倡导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虽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但他们也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可以创设一个愉快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在实践与研讨中,使教师学会了不去武断地否定学生的观点,不随意打断学生兴致勃勃的发言,即使学生讲错了,也会循循善诱的启发、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2、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实践表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学习兴趣的源泉侧重点是不同的。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兴趣较多产生于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即以形式为主。我校教师就如何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具生动性、趣味性主动展开了团队内的探讨并取得了较大收获。如:一位教师执教二年级语文《我带孙悟空游上海》,学完课文后,教师运用贴满教室四周的上海建设新景观图片,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上海新面貌,把看到的新景观介绍给周围的同学,同时互换角色,练习说话。学生兴趣越来越浓,最后组成参观上海新景观旅游团,挑选“说”得最好的同学担任“导游”。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兴趣很浓厚。

3、强调教学手段的广泛多样

可以这么认为: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 象地表现出来,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我校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立足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学媒体。这些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直观形象,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更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单向联系,扩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

三、培养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形成背景在于“学会学习”的思想,学生学习生涯 是有限的,而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无限的,两者之间的矛盾迫使学生必须要学会学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在课堂内展开“小学生主体性教育”中,更注重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做法有:

1、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研究表明,学习者没有形成正确的内在学习动机,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等现象,所以形成正确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形成内在学习动机。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题考学生,当学生还在用笔算时,老师已经很快地说出所给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时,学生心里已然产生想知道秘诀的欲望。然后再请学生出题,老师也能很快说出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通过笔算验证后,果真正确无误。此时,学生情绪十分高涨,急着想知道有什么判断秘诀。这时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这样教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促使学生想学要学。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原动力。

2、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此时教师的作用只是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参与学习认知的过程,还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得到不断的增强。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论提出,教学不仅是一个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和动机的问题,也是一个传授如何学习、激发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中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给学习学习方法,因而出现高分低能的倾向。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显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积累,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为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校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重力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过度到“会学”。如: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

四、在激励性的评价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论对于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更加重视,将它视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理想的教学评价应该是积极的、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我校围绕发挥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评价上积极倡导教师尝试以下两种做法:一是放手让学生自评。即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规律的判断结果,教师不是随即给予对错的评定,而是鼓励学生间相互评论。二是展开鼓励性评价。教师的鼓励性行为在保护学生自尊、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校极力主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或是一个肯定的评价、或是一句简短的赞扬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坚定学习的信心。

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变革提出的重大命题,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教学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不断探索与研究,以期有所突破,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

下载主体性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体性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教育王福强 摘要: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每一位教师必须要解放思想......

    我国主体性教育研究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主体性教育是弘扬儿童主体精神、培养儿童主体能力、塑造儿童主体人格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和解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性教育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与争鸣......

    性教育

    幼儿性教育教学设计 学院及系: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 班 级:1102班姓 名:魏晓霞 学 号:1115020127 幼儿性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背景: 幼儿被猥亵的现象越来越多,3岁女童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教师:韩多新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要创设情境,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贵州省职称论文发表-主体性教育思路策略创造性论文选题题目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贵州省职称论文发表-主体性|教育思路|策略|创造性论文选题题目......

    浅谈探究式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与主体性教育论文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充分显示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就是引导、诱导、指导,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导在课堂教......

    性教育讲座

    十一种错误言论误导避孕 无论性教育的程度如何,也无论书籍和杂志上关于性的话题如何普及,人们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怀孕和避孕的错误说法。以下便是最常见的错误传言。 1、第一......

    性教育论文

    浅谈青少年的性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开展科学的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青少年 青春期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