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

时间:2019-05-13 01:00: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

第一篇: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

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

【摘要】:当前普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在引进西方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同时,需要深入探讨汉语本质特点和教学规律,力求在汉语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方面,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模式。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努力方向,也说明了教学研究现状的不足。在过去的一百年间,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对最佳教学方法的追求成为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认为,在这宏观的目标下面也包含着具体的要求,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唯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马首是瞻的被动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理论建构上正确处理西方二语教学法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之间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本质特点及其教学规律。我们主张将这两个问题以“教学法体系”为平台加以整合,将洪堡特的语言对比思想延伸到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中,从历时和共时的两个维度着重探讨它们在语言教学理论建构上的特点,特别是在关涉诸多教学要素的教学法原则以及教学过程安排中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中的理论创新动力不足、语言本位观的错位和教学方法扭曲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在借鉴吸收西方二语教学理论的同时,对历时教学传统缺乏批判性地借鉴和继承。因此,我们建设性地主张,借鉴“后方法时代”教学理论,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这为建构符合汉语特点和汉语教学与学习规律的理

论框架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如何在引进西方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汉语教学本体的独特性,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发展的一大趋势。我们从中析出两条主线:即如何正确评判对外汉语教学已有的理论建构,以及如何认识汉语教学中的本体特性。我们提出应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并简略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提出解决上述两个基本课题,应借助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思想,在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框架中,发掘并整理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思想和手段。并为之划定了对比的范围、提出了研究的方法,也探讨了本研究可能具备的意义。第二章教学法体系: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这一章是教学法体系研究的文献综述。针对中西方教学法理论中术语混淆以及译语不对称等问题,在教学法体系构建中加以辨析。提出以“教学法原则”为核心的“教学法体系”概念,分析评价中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所作的相关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法体系的立体建构模式,向内分析教学法原则的核心作用及其内在建构,向外探讨教学法体系如何衔接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其他层面,论证教学法体系所具有的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的特性。第三章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和对比构建这一章主要探讨语言观的概念及其哲学基础,提出语言观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的途径:语言观影响教学法原则中基本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决定教学组织,影响语言教学方法择选。特别是通过对比几种典型的语言观,强调语言世界观是对语言本质的最真切的反映,而且突出它对于教学法体系对比的意义:首先,语言世界观为对比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对比视角;同时,以汉语为例,语言世界观可以重释第二语言教学的语言本体特点。语言世界观强调语言特点背后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特性,能够真实体现目的语的特点和内容,进而完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第四章“前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这一章首先回顾汉英语对外教学的历史起源,以及特定的历史背景,概述两者的宏观教学性质。在构拟的“教学法体系”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层对比,从而总结出历史上汉英语对外教学各自具有的鲜明特点和不同性质。在本章中,我们还通过专题研究,重点分析了元末明初的对外汉语教材《老乞大》所隐含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在本章中,基于基础教学理论的共性,我们认为汉英语的二语教学均先后建构了“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和“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但是两者在体系外在模式构成和内部的历时建构上均呈现出诸多不同,我们也在教学法体系框架中,从语言观到“教学方法设计”中的“教学法原则”和“教学方法过程”,进行详细的分层对比,重点突出标志理论建构的不同体系“教学法原则”的差异。第六章基于教学法体系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本体再思考本章基于上文对比结果,从具体的教学法原则形成及教学理论建构轨迹两方面总结两种语言教学理论建构的基本特征,并试图从中西民族传统思维的深度诠释两者间的差异和独特性。本章还针对以“结构”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作了分析和反思,提出“字本

位”理论与应用既有助于反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本体的真实特点,也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建构的古今传承。本章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可归结为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理论建构中所存在的历史传承危机。代结语:“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本章分析了以Kumaravadivelu为代表所提出的“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它通过反思传统方法,倡导对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回归,主张构建一个“由下至上”,适应具体教学情景的教学实践者自身的教学理论体系。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结合“方法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及其存在的问题,主张超越传统教学法体系的视阈,构建一个以教师自主教学为原则的、富有个性化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并初步构拟了相应的体系构建模式。【关键词】:教学法体系对外汉语教学英语第二语言教学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09 【目录】:论文摘要7-10Abstract10-18第一章绪论18-381.1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转向18-191.2对外汉语教学法理论建构反思19-291.2.1”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构想19-201.2.2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理论构建的前期探索20-231.2.3辩证认识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的影响23-271.2.4教学法体系对比:构建”中国特色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基础工作27-291.3研究目标、论文框架、研究意义及

方法29-361.3.1研究目标29-311.3.2论文框架31-331.3.3研究意义33-351.3.4研究方法35-36本章小结36-38第二章教学法体系: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学实践理论化38-1002.1教学法体系与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38-522.1.1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确立38-392.1.2语言教学学科理论体系及教学法的地位39-522.2教学法、教学法流派、教学方法论和教学法体系概念辨析52-782.2.1”教学方法”的发端52-552.2.2教学法及其体系化建构倾向55-622.2.3教学法体系及其建构评述62-782.3教学法体系立体建构78-972.3.1教学法体系的立体框架78-822.3.2”教学设计”的体系82-972.4构建以教学法体系为核心的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理论97-99本章小结99-100第三章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对比构建100-1383.1语言观及其影响教学法原则的双路径100-1163.1.1语言观概念及其哲学性100-1033.1.2影响语言学理论的几种典型语言观103-1103.1.3语言观影响第二语言教学法原则的双路径110-1163.2语言世界观与汉英语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对比116-1373.2.1语言世界观的哲学意义与现实意义116-1243.2.2语言世界观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对比124-137本章小结137-138第四章”前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138-2384.1”前教学法体系阶段”的确定138-1404.1.1”前教学法体系阶段”的时段划界138-1394.1.2教学法体系的历史相承139-1404.2汉英语对外教学的历史起源140-1454.2.1两个相关的问题140-1424.2.2汉语对外教学的起源142-1444.2.3英语对外教学的起源144-1454.3”前教学法体系阶段”汉英语对外教学总体发展145-1594.3.116-17世纪:历史上汉英语对外教学发展的分水岭

145-1464.3.2宏观历史背景下汉英语对外教学的性质差异146-1594.4”轴心时代”中西语言观与古英语”教学法原则”159-1654.5古代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原则”对比165-1964.5.1古代汉语对外教学165-1794.5.2古代英语对外教学179-1924.5.3”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古代汉语对外教学192-1944.5.4”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师生互动”的古代英语对外教学194-1964.6.古代汉英语”教学方法和过程”对比196-2334.6.1古代汉语对外教学的三个阶段及主要方法196-2134.6.2汉语的后期口语教学思想和方法——《老乞大》口语教材编写特色研究213-2234.6.3不列颠罗马化时代到早期基督教拉丁语的教学方法223-2294.6.4英语对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229-233本章小结233-238第五章”教学法体系阶段”对比238-3065.1教学法体系和对比阶段划分238-2485.1.1”教学法体系阶段”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背景238-2405.1.2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法归类和教学法体系240-2435.1.3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和两大教学法体系243-2465.1.4教学法体系对比层次的划分246-2485.2”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对比248-2695.2.1基础理论影响下的教学法体系的模式和特点对比248-2585.2.2”结构主义”教学法体系的教学方法设计对比258-2695.3”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对比269-3055.3.1基础理论和汉英教学法体系的模式构成和特点对比269-2835.3.2”功能主义”教学法体系的教学方法设计对比283-305本章小结305-306第六章基于教学法体系的教学理论建构和教学本体再思考306-3346.1二语教学理论建构的特点与民族传统思维306-3186.1.1汉英语二语教学理论建构的总体特点306-3116.1.2汉英

语二语教学理论建构特点和汉英民族思维311-3186.2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地位、性质和语法”本位论”思考318-3296.2.1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318-3196.2.2对外汉语教学对传统教学语法系统的反思319-3216.2.3从本位理论对传统教学语法系统的反思321-3236.2.4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字本位”理论的应用探索323-3296.3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理论建构的历史传承危机329-332本章小结332-334代结语:”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观与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构建334-3411.”后方法时代”语言教学方法观334-3362.”方法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及其存在的问题336-3383.”后方法时代”思想借鉴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法体系建构模式338-340本章小结340-341附录341-342参考文献342-358后记358-36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二篇:试论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中的运用

以澳大利亚的一个课堂教学为例

王永阳

2013-2-27 15:59:32 来源:《世界汉语教学》(京)2009年2期

【作者简介】王永阳,博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读中国文学还是读中国——兼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主题阅读法》。

【内容提要】如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如何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广泛运用于其他第二语言及外语教学中的戏剧化教学法可能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些启发。本文在戏剧化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介绍分析笔者在澳大利亚的一个课堂教学实践。本文以为,将戏剧化教学法引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探索汉语创新性教学法的一种积极尝试。

The applic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rincipl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SL)are two widely discussed and largely unresolved issues.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drama-a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ESL/EFL)in western countries-could be applied in CSL to address these issues.While making the case in support of this suggestion, this paper will cover the following: 1)an introduction to drama-in-education an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2)an introduc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 CSL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in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关 键 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戏剧化教学法/跨文化交际学/合作学习/创新性教学法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drama-in-educati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eamwork/creative pedagogy

○引言

近年来,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①的迅猛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和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在教学层面上贯彻这些原则,成为当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赵金铭(2008:94-96)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模式种类偏少,也略显陈旧”,我们应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寻求创新和突破,并提出向英语教学模式借鉴,“创建基于汉语和汉字特色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作为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还使用甚少。本文以为,“戏剧化教学法”这种广泛运用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外语教学(EFL)中的课堂教学法,可能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些启发。戏剧化教学法强调“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将戏剧化教学法引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是借鉴英语教学模式、探索汉语创新性教学法的一种积极尝试。Hawkins(1993)指出,随着语言习得研究对语言能力的重新定义,将戏剧运用到第二语言教学中已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和需要。王振亚(2005:188)将微型剧(mini-drama)列为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程序之一,并将其解释为“一种角色扮演练习”。靳洪刚(2006)也在其研究中将角色表演、真实模拟、短剧和戏剧等列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活动和教学形式。

基于此,本文将以笔者在澳大利亚高校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戏剧化教学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期望以此抛砖引玉,引发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戏剧化教学法及其理论基础,澳大利亚课堂教学的操作过程、观察与思考、教学效果、基本评价及遇到的问题等。

一戏剧化教学法

1.1什么是戏剧化教学法

戏剧在15世纪的欧洲就已经被用在教育领域。经过几个世纪的沉寂之后,在20世纪初的英国又重新回到学校教育中(Heathcote & Blton, 1998)。第一本关于戏剧化教学法的专著于1907年出版,作者为英国学者Harriet Findlay Johnson(1871-1956)。Dorothy Heathcote(1926-)和她的后继者Gavin Bolton均是在此领域卓有建树和影响力的英国学者。而最早将戏剧与外语教育联系起来的是法国外语教育家Francois Gouin(1831-1896)(Schewe & Shaw, 1993)。在探讨戏剧化教学法与外语教学的著作中,较有影响力的是Schewe & Shaw(1993)。

戏剧化教学法是将戏剧表演运用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一般归属于艺术与创新性教育②。它的主要形式包括“角色表演”(roleplay)(O'Toole, 2002、2006)③、“社会情景剧”(socio-drama)(Scarcella, 1978)④和“过程戏剧”(process drama)⑤(Stinson & Freebody, 2006)等小话剧和话剧。它们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规模和戏剧元素的多少。角色表演对道具等戏剧元素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可以在教室中完成,时间可长可短,而小话剧和话剧往往需要使用道具、服装。有时需要安排舞台演出,时间根据教学需要可长可短。规模大的戏剧化教学法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贯穿整个学期。

戏剧化教学法在ESL/EFL中运用较多,比如Shaftel(1967)根据大学高年级英语口语课设计的社会情景剧,以一个发生在婆媳之间的家庭难题为起点,要求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以此为基础编写剧本并演出。法国的一个英语教学实践还邀请了专业的戏剧导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期末用目的语给公众表演。参加演出的学生不仅包括法国学生,还有来自其他国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跨文化剧场”(intercultural theatre)(Schmidt, 1998)。

二语/外语教学中的戏剧化教学不同于母语教学中的戏剧文学教学。从教学目的上讲,戏剧化教学法不以文学审美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培养第二语言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戏剧化教学法与教科书中常见的对话练习也有所不同。对话练习是编写好的,学生只需要学习和背诵,没有参与创作。而戏剧化教学法往往由学生自己创作剧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提供剧情线索,或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题材。由于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戏剧化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个人因素之一(黄锦章、刘炎,2004;周健、彭小川、张军,2004)。戏剧化教学法,特别是社会情景剧,能够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学习主体的情感因素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制约着语言教与学双边教学过程及其教学质量”(黄锦章、刘炎,2004:134)。戏剧化教学法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被Schmidt(1998)称为学习者全身心的感官体验和投入。

1.2戏剧化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戏剧化教学法主要是以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Brumfit, 1984、1985;Brumfit & Johnson,1979;Hymes,1997)和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Halliday,1975、1985、1993)为理论基础。Hymes(1997)指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具有交际能力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系统的语言知识,还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其中一个方面是,学习者应该知道在某种特定的社交场合,他的语言行为是否恰当、是否符合目的语社会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真正的交际能力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各种形式,而是能够将语言形式与其承载的社会意义联系起来,并恰当地运用到社会交往中(Johnson & Morrow, 1981;Littlewood, 1981)

韩礼德在语言的七大功能中指出,语言具有互动功能(interactional function)、个人表达功能(Personal function)、启发教育功能(heuristic function)和激发想象功能(imaginative function)。同时还强调“语境”(context)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Canale & Swain(1980)也指出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话语能力(discursiv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可以在戏剧化教学法中直接得到锻炼和培养的能力主要是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学习者对交际环境的理解,明白特定交际环境中不同参与者的角色、相互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角色发生在交际过程中的交际意图;语言策略主要是指如何引发、维持和终止交际行为等社交能力。戏剧化教学法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和需要完成的“真实的”交际任务,学生在创作剧本和表演的过程中,语言实现了韩礼德所提出的互动、个人表达、启发教育和激发想象的功能,学习者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话语策略能力也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澳大利亚课堂教学实践

以下是笔者在澳大利亚的教学实践。全班共12人,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基本上达到汉语初级或中初级水平。其中9名学生是母语为英语的澳大利亚人,两名华裔背景的学生(一名来自马来西亚,一名来自香港),一名母语为日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存在四项语言技能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亚裔学生的写作和阅读往往强于听力和口语,非亚裔学生的口语和听力往往强于写作和阅读。

这个戏剧化教学单元是为一个两小时的单元复习而设计的。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学了三篇课文(每篇课文由对话、短文、词汇、语法、句型和文化注释等组成)和三个交际场景:约会、租房和写信寄信。在“约会”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如何邀请朋友看电影、吃饭,如何约定时间、如何找借口拒绝邀请等。在“租房”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询问公寓的租金和公寓的基本情况(如有几间卧室、客厅、卫生间等),公寓的卫生状况如何,是否安静,离学校有多远,是否可以养宠物等。在“邮局”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如何写信、寄信、信的种类,如何写信封上的地址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这些词汇、句型和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在这三种社交场景中的交际能力。

2.1教学安排和课堂操作

这个戏剧教学实践包括四个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师的课前准备。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单元复习和分组;小组讨论、分配角色和创作;彩排;表演与讨论。课前教师先根据单元复习的需要准备一篇用英文写作的故事场景和任务要求发给学生(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中文阅读水平,用英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明白故事情节,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以下是中文翻译。

地点:中国北京

角色:大卫—北京大学的澳大利亚交换生,英俊,母语为英语,生于墨尔本

丽丽—美丽的北京大学女学生,中国人

老王—中年妇女,中国人,北大附近一套公寓的房东

丽丽的妈妈—中年妇女,传统保守

情节提示:大卫是北大的新交换生,他在学校组织的新学期活动中遇到了丽丽。他很喜欢丽丽。他感觉到,丽丽也很喜欢他。大卫想尽量找机会接近丽丽。于是,他邀请丽丽陪他去找房子。可

是,丽丽的妈妈很不赞成丽丽交外国男朋友。

任务:1.请你编写并演出大卫和丽丽从相识到一起去看房子的故事(课堂完成)。

2.看完房子回来,丽丽更喜欢大卫了。可是,她又很担心妈妈会反对她跟大卫交往。于是,丽丽决定给妈妈写一封信。请你为丽丽写一封信寄给妈妈(家庭作业)。

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节课

2.1.1复习和分组(10分钟)

教师用十分钟时间简单复习本单元中的关键词汇、语法句型和知识点,分发故事场景和任务要求并解释活动程序。根据故事的需要教师将学生3人一组分为A、B、C、D共4组。尽量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搭配在一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将三个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分别分配到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小组中,同时尽量把口语较好的学生与口语较差的学生放在一组。学生的座位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国外教室里的桌椅大多是活动的,每个小组要将桌椅围在一起,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2.1.2小组讨论、分配角色和创作剧本(40分钟)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确定各自的角色,并写作剧本。这一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尽量用中文交谈。作为“旁观者”,教师不参加讨论,也不干预学生,尽量远离学生,避免视线接触,但要注意“偷听”学生的讨论,同时可以回答学生的问题。(张燕吟,2007)

第二节课

2.1.3彩排(20分钟)

学生离开座位,把桌椅搬到教室两边,在教室中间形成一个表演的“舞台”。由于教室空间有限,小组C到走廊里排练,以拉开各小组的距离,避免互相干扰。排练开始前教师鼓励学生尽量不要照着剧本念,应实现脱稿表演。这时候教师到各小组听彩排,回答学生问题,在充分表扬、肯定的基础上纠正个别明显的错误。由于戏剧表演是一种公开表演,学生往往会有压力,教师一定要多表扬、多鼓励,特别是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1.4表演(40分钟)

按照分组顺序上台表演(也可以让学生主动报名)。教师和其他同学围坐在教室两边当观众(没有条件的教室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表演)。每个小组6分钟的表演结束后,进行4分钟的全班讨论。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然后再开始下一组的表演。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比如说,“你认为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什么让你感觉最有趣?”“你从他们的表演中学到什么?”等。

下课前教师收回学生剧本,作为日后分析参考的宝贵资料。

2.2观察与思考

2.2.1师生关系

从时间安排来看,两个小时一直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既是编剧、导演又是演员和评论者,教师是旁观者、观众、共同学习者和辅导员。在学生表演的时候,教师是观众,不打断学生,不纠正错误。在表演结束后4分钟的讨论中,发言的主要是学生。教师可以做简短的评论总结,也可以不做。教师不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较,造成竞争。这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活动,而不是学生之间的竞赛。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伤害程度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戏剧化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为思考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视角。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威,质疑老师意味着对老师的不尊重,记忆知识比创造性思维更重要,学习教科书比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平等交流更重要。而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重视学生独立地、批判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更趋于平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大部分学生是在西方教学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中国老师看来,他们“太自由散漫”“不听话”。反之,在西方国家学习的中国学生又往往留下“太安静”“不善于合作学习和批判思维”“不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希望老师满堂灌”(高保强,2005)等印象。这些现象和事实表明,学生对象不同了,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这既是对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也是实现学生中心教学原则的必需。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引入戏剧化教学法可能成为实践新型师生关系的有益尝试。

2.2.2合作学习

本班学生成分有一定的复杂性。亚裔背景和非亚裔背景的学生同在一个课堂,学生四项语言技能水平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虽然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在合作学习中却可以成为教学的优势。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在分组的时候尽量搭配不同语言程度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变劣势为优势。合作学习过程中,语言技能程度不同的学生会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比如说,B组学生在商量故事情节的时候,由一个写作较好的亚裔背景学生执笔,彩排的时候口语较好的澳洲学生又帮助其他学生练习台词、纠正发音。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方式。下面是教师观察到的一段学生对话。

学生A:好,我说,“你好,我是大卫。我是澳大利亚的交换生。”

学生B:怎么说Australia again?

学生A:澳大利亚。

学生B:澳大利亚,Ok„„。你好,大卫,我叫丽丽。我是北京大学的学生。

学生C(准备做房东的学生):Wait, wait,怎么说Australia again?

学生A:澳„„大„„利„„亚(有意将语速放慢)。

学生C:澳„„大„„利„„亚(并埋头在笔记本上记下来。)

学生A(看C已经记完停笔):我是学历史的。你呢?

学生B:我是学„„,我是学anthropology,怎么说anthropology?

谁都不知道这个词的中文怎么说,学生B开始查字典,最后才举手问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B和学生C学到了单词“澳大利亚”,通过重复,学生A、学生B知道了如何打招呼进行自我介绍的句型:“我是„„(谁)”,“我是学„„(专业)的”。由此可见,戏剧化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Srern, 1980),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汉语从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交流;交际的工具,实现了让学生在“用中学”“做中学”和在“体验中学”的目的。Krashen(1982)同时指出,语言习得者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越多,习得就越多越快。然而,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封闭的师生交流方式和有限的语言材料,使绝大部分课堂上的“可理解输入”在某种程度上趋于贫乏(Long, 1987)。在戏剧化教学法中,由于完成“强制性”社交任务(Hawkins, 1993)的需要(比如自我介绍、发出邀请、询问房租等),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开放的,充满了“出乎意料的语言材料”(linguistic surprises)(比如自我介绍时遇到的新词“澳大利亚”),学生的“可理解输入”不仅得到充实和加强,同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中介语”(Selinker, 1972)还可以成为日后分析学生偏误和进一步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2.2.3跨文化交际能力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不同母语文化背景的学生同在一个课堂可以成为跨文化教学的优势。比如,A组的表演中有个情节,丽丽告诉大卫,妈妈不主张她交外国男朋友的原因之一是妈妈认为“澳洲男人很懒,一天就知道喝啤酒、看澳式足球”⑥。澳洲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表演结束后学生自发地对此进行了讨论。亚裔背景学生认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对“洋女婿”有一些特定的看法,有的学生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师也用自己的母亲访问澳洲时的体验参与了讨论。这样的讨论增加了西方学生对亚洲思维方式的了解。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参与课堂讨论形成了一个跨文化交际的小环境,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视角——目的语语言文化“局内人”和“局外人”(王永阳,2008;陈向明,1999;Kramsch,1991、1998)的视角,有利于外国学生在对比分析⑦中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张燕吟(2007)也在其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计划地将母语为中文的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计划中,对海外进行汉语教学事半功倍。

下面的情景也是一个很好的跨文化教学的例子。在A组学生的表演中,“大卫”(非华裔背景学生扮演)再次见到“丽丽”(马来西亚学生扮演)时,按照澳洲的交往方式准备给丽丽一个拥抱,扮演“丽丽”的亚裔女生有些躲闪,引来大家的笑声。表演结束后学生对这个拥抱是否恰当、为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由此增加了对两种文化中不同“社交距离”、社交中的“身体接触”等非语言跨文化交际因素的了解。由此可见,戏剧化教学法也为“文化移入”(acculturation)(Schumann, 1978)创造了机会。“文化移入”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认同过程。戏剧化教学法提供了一个接触和认同目的语文化的机会,有利于减少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减少学习者在真实社交环境中遇到“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可能。

2.3教学效果、评价与困难

从学生创作的剧本、表演和家庭作业的情况来看,此复习单元的教学目的已基本达到。4个小组均写作、表演了两个社交场景:约会和租房。除了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句型和词汇外,学生还主动运用了已有的知识储备顺利完成了交际任务。下面以B组的剧本为例。

约会场景:

D:你好,我叫大卫。你叫什么名字?

L:我叫丽丽。今年我学历史课,你呢?你是美国人吗?

D:不是,我是澳大利亚人。我的家在墨尔本。我也学历史。

L:真的吗?你已经去过中国的博物馆看我们的历史吗?我觉得很有意思。

D:我也觉得,可是我没去过。

L:我们应该去。下个周末你做什么?

D:下个周末我去看一个公寓。你可以跟我来吗?

L:好。我的电话是12345678。你给我打电话?

D:好的。

博物馆、周末、历史等词和“你呢?”这个反问句型是课本中没有的。在学生的剧本中,这些词都是用拼音代替的,这样的情况较为普遍⑧。各小组打招呼、自我介绍的内容都不一样,但是交际任务都得以顺利完成。课文中的对话是邀请看电影,学生根据剧情和交际的需要灵活运用该对话邀请对方一起去看房子,自然引入了下一个看房子的场景。在看房子场景中,4个小组的“房东老王”都运用了课文中学过的有关介绍公寓的句型和词汇,如公寓离学校很近,一房一厅、卫生间、卧室、客厅、饭厅等。在表演中学生用椅子做道具来模拟不同的房间。各小组的“大卫”和“丽丽”们均使用了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询问公寓的布局、周围的环境(吵不吵)、租金押金是多少等。有一组学生还将课文中宠物的问题具体化到询问能否养狗。“房东老王”的回答是:“不可以。我不喜欢宠物。我对狗过敏。”(“狗”“过敏”是课本以外的词,剧本中也用拼音代替)。

C组“房东老王”的表演尤其到位(由澳洲非华裔背景学生Grace扮演)。Grace对自己的中文水平很没有信心。平时课堂发言不积极,即使犹犹豫豫开了口也还要得到教师的首肯才敢继续。可是,在表演中她却判若两人,让教师很受鼓舞。她不仅语气、动作表演夸张,而且声音大、不犹豫,俨然是一个能干的房东。“大卫”和“丽丽”一进门,她就夸奖丽丽“长得很漂亮”、大卫“长得非常英俊”(看得出来这些话是从日常交际中学来的,剧本中用拼音代替)。尽管她的发音还有较多问题,但是她敢于大胆开口说话,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戏剧化教学法创造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社交场景,与真实的社交环境相比,这是一个“无惩罚区域”(no-penalty zone)(Robertson & Rane-Szostak, 1996)。在这里学生可以大胆地尝试使用目的语,而不用担心犯错误造成的“社交惩罚”(social penalty)(Scarcella, 1978)。学习者在真实社交环境中可能产生的尴尬和焦虑(Wraters, Woods & Noel, 1992)因此也大大减少。Grace的表现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从课后学生的家庭作业来看,丽丽给妈妈的信中体现了关于文化差异的课堂讨论。信封的设计大多符合中国信封书写地址的习惯,不足的是个别中国方面的地址书写不完整,这跟澳洲学生很少住单元房有关系。课后作业既练习了书信的写作,又达到了复习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反映这两堂课很有意思。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戏剧化教学法将语言学习与特定的社交场景和任务相结合,是“场景化的”(contextualized)教学方法。与主张“学以致用”的交际语言教学和强调在“用中学”“做中学”“体验中学”、强调真实语境和语言素材的任务型语言教学(马箭飞,2002;程晓棠,2004)有异曲同工之处。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戏剧化教学法在实施的时候也遇到一些困难和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说,1)大部分学生没有实现脱稿表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出和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与有限的课堂时间有关。如果学生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结果可能会更好。2)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和分配角色的时候,没能完全实现用目的语——汉语来交流。在商量和写作剧本的时候,中文才使用得相对多一些。原因主要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汉语水平尚有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此环节的要求可以更严格些。3)表演前有一个学生提出她能不能不到“舞台”上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习惯面对公众进行表演。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在小组讨论分配角色的时候,害羞的学生总是会挑台词少的角色,开朗大方的学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有的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甚至拒绝参加表演。这些都是戏剧化教学法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余论

戏剧化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O'Toole, 2006)在西方国家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运用也开始引起重视。例如,受多元文化互动模式领军人物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Kramsch教授的影响,戏剧化教学被用在伯克莱加州大学的一次汉语期末考试中⑨。教师要求学生组成小组,结合学过的课文自编自演“孔乙己在美国”。剧本用来考评学生的写作,表演用来考评口语。(陈申,1999)尽管戏剧化教学法是产生于西方文化教育土壤中的一种教学和研究方法,不能够完全照搬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但是,笔者以为,根据教学计划和需要,将戏剧化教学法合理而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对于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实现为学生中心的原则和跨文化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希望以此引发更多老师的兴趣和实践。

注释:

①赵金铭(2006:10)指出,“随着‘国际汉语推广’大局的推进,‘对外汉语’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看都不能满足已经变化了的形势。”“对外汉语”应该理解为“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的汉语”。本文采用赵金铭的这一提法,同时按照国际学术惯例,将其翻译为“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CSL)”。

②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院就设有艺术与创新教育系。该系的主要任务是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将各种艺术形式运用到教学和研究领域,以图创新和改革学校课程及教学法。

③在英文写作中,角色表演有时与“model”(模型)或“simulations”(模拟)(venable, 2001)互用。“模型”的概念是行为科学家从物理学中借用的名词,用以指称行为科学中解释和模拟人类行为的符号化模型(Shaftel, 1967)。“模拟”是指力图模仿真实世界的符号系统(Guetzkow, 1962)。

④社会情景剧由美国学者Jacob Moreno(1889-1974)于1950年提出。

⑤过程戏剧在英国的教育实践中使用较多。

⑥这是一种对目的语文化的“惯性思维”(stereotype)——一个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概念。

⑦毕继万(1998:16)指出,“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

⑧教师不对此作硬性要求,这些词汇和句型往往是学生在生活中学来的,只知道发音,不知道如何写。但是,这并不影响学生在表演中完成交际任务。

⑨戏剧化教学被用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案例目前还不多见。作者能够收集到的较有影响力的案例是这个伯克莱加州大学的例子。

【参考文献】

[1]毕继万(1998)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2]陈申(1999)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的演变与发展——兼议对世界汉语教学的影响,《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3]陈向明(1999)Insider and outsider in intercultural research,见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程晓棠(2004)《任务型语言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高保强(2005)The issue and the context: Australian education and Chinese students,《中国研究评论》第1期。

[6]黄锦章刘炎主编(200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7]靳洪刚(2006)分组活动的互动性及教学形式探索,见姚道中等编《中文教材与教学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8]马箭飞(2002)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9]王永阳(2008)《读中国文学还是读中国——兼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主题阅读法》,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

[10]王振亚(2005)《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1]张燕吟(2007)利用海外当地资源:把“真实”的汉语引进课堂,《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12]赵金铭(2006)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见李晓琪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

[13]赵金铭(200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念与模式,《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14]周健彭小川张军(2004)《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5]Brumfit, C.(1984)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6]Brnmfit, C.(1985)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From Practice to Principle.Oxford: Pergamon Press.[17]Brumfit, C.& K.Johnson(1979)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Canale, M.& M.Swain(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Applied Linguistics 1, 1-47.[19]Guetzkow, H.(ed.)(1962)Simulation in Social Science: Reading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20]Halliday, M.(1975)Learning How to Mean: Explo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London: Edward Arnold.[21]Halliday, M.(1985)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Waum Ponds, Vic.: Deakin University Press.[22]Halliday, M.(1993)Towards a 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5, 93-116.[23]Hawkins, B.(1993)Back to back: Drama technique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M.Schewe & P.Shaw(eds.), Towards Drama as a Metho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59-80.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24]Heathcote, D.& G.Blton(1998)Teaching culture through drama.In M.Byram & M.Fleming(eds.),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158-177.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5]Hymes, D.(1997)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In A.Duranti(ed.),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A Reader.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6]Johnson, K.& K.Morrow(eds.)(1981)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Harlow: Longman.[27]Kramsch, C.(1991)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A view from the United States.In K.D.Bot, R.B.Ginsberg & C.Kramsch(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Vol.2, 218-240.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8]Kramsch, C.(1998)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9]Krashen, S.D.(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Pergamon.[30]Littlewood, W.(1981)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1]Long, M.(1987)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In M.H.Long & J.C.Richards(eds.), Methodology in TESOL: A Book of Readings, 339-354.Boston, A.: Heinle & Heinle.[32]O'Toole, J.(2002)Pretending to Learn: Helping Children Learn Through Drama.Frenchs Forest, N.S.W.: Pearson Education.[33]O'Toole, J.(2006)Doing Drama Research: Stepping into Enquiry in Drama, Theatre and Education.City East, Qld.: Drama Australia.[34]Robertson, J.F.& D.Rane-Szostak(1996)Using dialogues to develop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 practical approach.Journal of Adolescent and Adult Literacy 39.7, 552-556.[35]Scarcella, R.C.(1978)Socio-drama for social interaction.TESOL Quarterly 12.1, 41-46.[36]Schewe, M.& P.Shaw(eds.)(1993)Towards Drama as a Method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rankfurt am Main: P.Lang.[37]Schmidt, P.(1998)Intercultural theatre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In M.Byram & M.Fleming(eds.), Language Learning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193-203.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38]Schumann, J.H.(1978)The Pidginization Proces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39]Selinker, L.(1972)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0, 209-231.[40]Shaftel, F.R.(1967)Role-playing for Social Values: Decision-m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41]Stern, S.L.(1980)Drama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from 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Language Learning 30.1, 77-100.[42]Stinson, M.& K.Freebody(2006)The Dol Project: The contributions of process drama to improved results in English oral communication.Youth Theatre Journal 20, 27-41.[43]Venable, B.B.(2001)Using role play to teach and learn aesthetics.Art Education 54.1, 47-51.[44]Waters, E., P.Woods & S.Noel(1992)Role play: A versatile cooperative learning activity.Contemporary Education 63.3,216-218.

第三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

《汉语词汇教学》(刘敏芝老师)结课作业

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 郭静2100102125 2011年7月11日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

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 郭静2100102125

汉语的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形成了反义词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举个简单的例子,“厚”和“薄”是一对极性反义词。在“A不A”,“有【数量】A”等结构中只能用厚,而不能用薄。可以问“厚不厚”不能说“薄不薄”,可以说“冰,有三尺厚。”却不能说冰,有三尺薄”,如果非要说“薄”可以说“冰薄,有两寸。”因此,“厚”和“薄”虽然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厚”有时可以代表“薄”的程度,这时的“厚”作名词。

在汉语中,很多形容词性的反义词都有这种情况。如:深——浅,宽——窄,轻——重。大——小,长——短,忙——闲,多——少,美——丑等。对于留学生的教学中,要把这个词汇语法点,说清说透,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我们未免可以想出一些实用的引导法。引导学生在常用的交际中,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词语。

对于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学会这点不算很难。我们可以先举一些英文的例子,例如: ‘How long is this line?’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line?’

‘How heavy is this watermelon?’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watermelon’

‘How deep is this river?’不能说成‘How short is this river?’

‘This line is 2 meters long.’不能说成‘This line is 2 meters short.’ 然后告诉学生,汉语也一样,“这条线有多长?”不能说成“这条线有多短?”

“这西瓜有多重?”不能说成“这西瓜有多轻?” “这条河有多深?”不能说成“这条河有多浅?” “这条线有两米长。”不能说成“这条线有两米短。”

但汉语有一点特殊,如果事先知道这个事物短、轻、浅等,就可以用以上说到的不成立的问句发问。

另外,“有【数量】A”的结构还可变为“【数量】A”,比如“有多大”可以直接说成“多大”,汉语中不但可以看到多大,还可以看到“多小”,这里的多小就不是“有【数量】A”的结构,这里的“多”不是表数量的疑问代词“多少”的意思,而是程度副词“太”的意思,所以这里的“多小”表示感叹,相当于英语中的“how little”比如,“这只小狗多小啊!”,如果想问这只小狗的实际大小,只能问“这只小狗(有)多大?”

以上是有【数量】A的结构,关于“A不A”结构形容词的选用,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的A选用形容词与“有【数量】A”结构选用相同。

对于非英语母语背景的外国留学生上文提及的知识点教学可能相对英语背景的外国留学生会困难一些。但是也不是没有方法。

我们可以把反义形容词组中的形容词分类。厚、重、大、宽等一类,薄、轻、小、窄等一类。前一类形容词在力量、形状、感觉等方面成累积多、累计丰富的一类,可用“+”表示,后一类形容词正好相反,显示累计少累计贫乏,可用“-”表示。

接下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A不A”和“有【数量】A”都选用“+”类形容词。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类,涉及到反义词组本身,比如,“忙和闲”“美和丑”这是比较抽象的反义形容词,不能测量出它们的具体值。那么引申来说,忙就是时间紧事情多,美就是美的元素(一般选取积极元素)多,也可归入“+”类。从而规则如上。

以上是我对“现代汉语中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的探究,没有查很充足的资料,研究的时间也不充分,因此,我相信一定还有更细致更完善的新法,还需今后不断探索。

第四篇: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王顺洪

提要 本文对二十年来汉日语言比较研究的状况与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 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 对比语言学;汉日语言对比

一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近年 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 越多,外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日语和汉语是可比性很强的两种语言,它 们虽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字、发音、词汇、语

法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值得对比。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 和日本分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日语热”和“汉语热”,日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倍受青睐。每 年都有大量日本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大大促进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在此形势下,汉日 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不仅日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也开始通过汉日语言对 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

从论文情况看,二十年前,在报刊上很少看到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文章。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后,这方面的论文明显增多,到了90年代更是如雨后春笋。有的刊物还专门开辟了“汉 语和日语比较研究”专栏。根据对《日语学习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二十多种相关刊物、学报、论文集的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

来,全国汉日语言对比研究方面的文章共发表约250篇。1980年到1989年61篇,1990年到 1999年175篇,90年代发表论文的数量是80年代的2.8倍。比较研究的范围涉及文字、语 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汉日汉字对比17篇,1980年到1989年5篇,1990年到 1999年12篇;汉日语音对比24篇,1980年到1989年7篇,1990年到1999年17篇;汉日词汇 对比105篇,1980年到1989年22篇,1990年到1999年83篇;汉日语法对比90篇,1980年到 1989年27篇,1990年到1999年63篇。既有以现代汉语、日语为对象,考察二者异同的共时 比较,也有追溯这两种语言的历史渊源,考察它们相互影响、各自演变的历时比较。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队伍看,二十年前中国从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人很少,即使有也 仅限于日语教师;80年代以后,不但日语教师增多,而且有许多对外汉语教师从事汉日语言对 比研究。日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有利于汉日 语言对比研究的深化与扩展。1997年8月2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汉日语言对比研 72

第五篇:(英语毕业论文)英汉道歉语对比研究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958035640。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艾丽丝门罗的《逃离》 庞德《诗经》英译研究

西游记神话人物称谓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口语交际误解现象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

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角色看伊迪斯华顿的女性意识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外贸函电汉译的研究 《小镇畸人》中的空间形式分析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1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 12 浅析商务英语新闻中的隐喻现象 13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5 傲慢与偏见的电影与原著比较 16 自然与自由之子--新女性戴茜米勒 17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18 中英文求职信中言语行为对比分析 19 商务英语中的颜色词浅析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21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22 《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5 国际商务合同的用词特点及翻译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 27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 29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30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 3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

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悲剧人生的分析 33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3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代沟的不同影响研究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36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37 《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 3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以名词动用为例分析英语词汇学习中的隐喻 40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41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42 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43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44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4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Signs 47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 48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49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 50 英语学习的性别差异及相应的学习策略 51 Movie and culture 52 论人性自私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 53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 56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57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59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60 中西方悲剧爱情故事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穆斯林的葬礼》与《荆棘鸟》之比较 61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对比研究——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的角度 62 《爱玛》中的求爱文化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分析 64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 65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 67 修辞在汽车广告英语中的应用 68 浅析《珍妮姑娘》的悲剧原因

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性原则在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应用体现 70 TPR教学法在中国儿童英语习得中的运用 71 从彼拉特透视托尼·莫里森的妇女主义 72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73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74 詹姆士费库伯《最后的莫希干人》中的殖民主义 75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76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78 从英语中性别歧视词看西方女性社会地位之变化 79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80 浅析马拉默德小说《店员》中的“犹太性” 81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基于iPhone使用指南案例研究 83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85 On A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 86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87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88 关于中美大学生消费观异同的文化分析 89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90 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91 从影视剧看英语俚语使用的性别差异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 93 浅析托尔金在《魔戒》中的创作特色 94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 95 《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和《红字》海斯特的悲剧命运的比较 97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99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100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美人民经济生活造成不同影响的文化根源 102 浅析虚词在英语写作中的重要性 103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104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105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空间叙事与空间形式 107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08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109 《莫比.迪克》中的象征意义

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命运 111 《百万美元宝贝》中麦琪性格男性化形成原因分析 112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11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16 双语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117 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19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 120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121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 123 浅析电影《勇敢的心》中的英雄主义 124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 125 应酬语的中英文比较 126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28 小学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研究

从《紫色》中的意象看黑人女性身份的自我重塑 130 汉语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32 广告英语标题翻译的修辞特点 133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应用

以《刮痧》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渡 135 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

中式菜肴名称的语言特点及其英译 137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138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40 分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手段

透过好莱坞校园电影解析美国青少年的特点 14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143 浅析《宠儿》中塞丝背上的树的形象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45 企业英文简介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分析 146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147 中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法探讨 148 论奥巴马就职演讲词的排比修辞 149 埃德加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风格分析

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 151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152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 153 从《肖申克的救赎》看体制化对个人的影响 154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英语新闻标题研究

155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156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57 迷惘一代的英雄:厄内斯特海明威与弗雷德里克亨利 158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159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 160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力

161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62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63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

164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 165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166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不称职母亲 16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看《德伯家的苔丝》 168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

169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分析 170 论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爱” 171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172 礼貌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73 哈克贝利费恩人物性格分析

174 试析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象 175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176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177 爱与正义:《杀死一只知更鸟》主人公阿提克斯芬奇形象解读 178 浅析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冲突 179 英语习语汉译的策略探讨 180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形象浅析 181

182 用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理论来解析《红字》 183 从电影《乱世佳人》看美国女性价值观

184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85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

186 浅析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7 Human Nature and Redemption——Thoughts 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188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189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190 Confucianism’s Influence on Transcendentalism:Reflection on Emerson’s and Thoreau’s Philosophy 191 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看霍桑的罪恶观 192 从功能主义理论看莫言《酒国》中脏话的翻译 193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

194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95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96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197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198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宗教影响 199 An Ecocritical Analysis o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200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下载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梅州市小学英语拼音教学法研究》选题参考

    附件四: 梅州市小学英语课题研究选题参考(以下课题选题仅供参考,老师们可在小学英语听、说、读、写等教学方面自定适合课题的研究方向的子课题。) 1.Phonics教学法在人教版《PEP......

    大学英语论文:大学英语“问题教学法”模式研究

    大学英语论文:大学英语“问题教学法”模式研究 [摘要] 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积极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化课程内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采用文献研......

    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

    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中期情况汇报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当你打开百度、搜狐等网站并输入“英语模块教学法”时,你会惊奇地发现:网页上有关“英语模块教学法研究”的前......

    《英语课程标准》与《英语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与《英语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与研究 摘要: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目的的确定及教学任务的设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制定一部更贴近......

    (英语毕业论文)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最新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Study on Differences of Famil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A Case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 2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

    英语四级听力与雅思听力对比研究(5篇模版)

    英语四级听力与雅思听力对比研究 摘要 听力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技能,本文以四级听力和雅思听力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实施与时间、内容形式、题型、效度信度和反拨作用六个方面分析......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探讨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探讨 摘 要:大学英语承担着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是高校重要的基础课程,而课堂教学仍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

    诊断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

    诊断学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 摘 要:案例式教学法是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适用于诊断学实验教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