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舞台戏剧与课堂教学
舞台戏剧与课堂教学
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薛占秋
舞台戏剧与课堂教学
天津市河东区第一中心小学 薛占秋
内容提要:
舞台戏剧和课堂教学本是两个范畴内互不相干的两种艺术,本人得到这个论题也是在不经意的对话间偶然获得。从教6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最吸引学生?什么样的课堂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质?”这些问题在当我们亲身经历一部能让我们忘记时间、身临其境的戏剧作品时,就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部优秀的戏剧,往往能使您随着剧中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而一起喜爱、厌恶、高兴、悲哀甚至落泪,此时的您完全是一位“剧中人”,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获得最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我相信,这样的剧情会让您终生难忘的!
而我们作为现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正是应该为我们的每一位学生“上演”这样一幕幕的“好剧”吗?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剧中人”,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能让学生记忆犹新的“剧情”,而我们的舞台就是课堂教学。
舞台戏剧是一类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它利用高度集中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人物的交替登场,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来演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感悟。大体而言,戏剧具有“情境”“矛盾冲突”“语言”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课堂教学也要讲究课堂情境的设置,认知冲突的制造,学科性语言的使用等问题。因此,转换一下思维,我们便可将舞台上的戏剧与现代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类比,希望能从中领悟到些什么。
一、作家的剧本创作与教师教学预案创作进行类比。
戏剧的文学贡献是剧本,一部优秀的戏剧剧本应该是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切实体味,对素材的提炼和加工完成的,也就是说让人物和事件更具典型性,让故事的发生、发展更具戏剧性。而一份好的教学预案,首先应看作是教师的一部作品。里面融入了教师的种种创意,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对知识要点的准确把握,以教材为范本的“背景”,从自身独特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和再造性,从而达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转变的目的。
例
1、在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教师首先利用与学生心理距离比较近的优势,组织班干部组织同学们在课前为上一周优秀卫生小组评比投出选票,到了课堂上就利用这些选票作为讨论研究的材料,使记数方法的确定和简单统计表的引出都围绕其展开。这样的“开场”也就把统计学中关于原始数据收集和整理等简单的统计知识,由儿童的简单接受和“事不关己”的例题的研究转变为对自己已有数学经验的明晰化和对身边数学的学科性再强化。
剧作家创作剧本,从布局构思到每一个细节的安排和处理,都要考虑到戏剧艺术的特性,特别是它的直观性和舞台性,而教师的课堂教学预案无论是形成了书面文字、还是构建于自己的头脑之中都要考虑到其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领悟能力和逻辑发展的自然性。
例
2、在教学“数轴”一课时,教材中从温度计到数轴的过渡,显得有些生硬,缺乏自然的演化性,对此教师加工并形成了如下教学片断,使之自然生成。
1、师:“温度计上用刻度来显示温度,自然界中有没有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生:“没有”(经科学证明宇宙中有最低温度,但这里不做考虑)。师:“如果有可能的话,温度计可不可以向上、下无限延长呢?”生:“可以!”师:“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知识中,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生:“直线!”师:“为了更直观、简明的表示有理数,这个温度计可否用一条‘直线’来代替?”生:“可以”板书:直线
2、师:“温度计上用0℃为标准,为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上也要有个基准‘0’点 吧?命名为‘原点’。”板书:原点
3、师:“为了在这条直线上方便地标示出刻度线和有理数,可以把直线平放,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是向左倒放,还是右倒放,为了不产生混乱和误会,一致向右,也就是原点右边的表示正数,统一用箭头表示,命名为‘正方向’。”板书:正方向
4、师:“温度计上有等长刻度来分布零上、零下温度读数,直线上也要标出等长的线段来表示正负数,命名为‘单位长度’。”板书:单位长度
5、结论:把上面这些名词连接起来就得出了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样的演化,使实物“温度计”到数学图形“数轴”的过渡自然,顺理成章。教师将教学内容个性化加工并在课堂上呈现,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
二、戏剧冲突与认知冲突的类比
一出好戏必须有合适的题材和结构,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和语言。但最好的戏必然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一段平淡琐事的表演是没人愿意花钱花时间去看的。同样,白开水似的一堂数学课,也不会有多少学生真心实意去体味的。如果说在舞台上,戏剧冲突的制造是抓住观众,把他们留在座位上的法宝;那么课堂上认识冲突的制造也是教师赢得学生的一剂良方。在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中不难发现,数学中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往往都是在学生原有认识无法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情况下,应需要而出现。所以,把握住了这一点也把握住了创设教学情境,制造认识冲突的最好时机。
例1:在教学“正数与负数”一课时,复习了自然数,分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项活动:用一把尺子(直尺或皮尺)来测量教室墙的高度。说说你将怎样进行?请几个学生比划一下,这时问题来了,“你把什么位置看作0米了?”学生都回答是墙的底边或地面。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我们的教室在三楼,你把它的墙的底边或地面看作0米,那下面二楼、一楼墙的高度又怎样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因为原有的数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便立即产生了扫除障碍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智力也达到最佳状态。
戏剧冲突从理论上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演出时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之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而课堂上学生认识冲突、内心矛盾的解决,由于它的单一性和与戏剧性冲突解决本质性的区别所决定的,前者不可能像后者那样融入在跌荡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但是学生认知冲突的解决也要有个过程,哪怕这个过程只有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因为这个过程 要体现数学的本质——“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要有一个从好奇、试图解决疑问到思维的专注与辗转反侧,再到疑问的消除、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并能用其自行解决实际的过程。
例2: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自行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课堂上开场白之后,教师首先请大家举起一个纸盒,问它的形状,学生回答是长方体,再问“你们举起的纸盒外形不尽相同,为什么都叫长方体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疑问:“是啊?有大的、有小的;有长的、有短的;有宽的、有窄的,使什么让它们都可以称为长方体呢?”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具有同一名称的同类事物,必然有些共同的特征,大家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集体的力量,把这些不尽相同的纸盒的共同特征找出来吗?”于是同学之间开始讨论、摆弄、交流。有的说:“都有8个尖儿!”有的说:“都有8条边!”有的说:“它们都有6个面”,有的补充道:“6个面都是长方形,对着的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有的反驳道:“六个面不都是长方形的,还有正方形呢!”„„这时的学生正在享受他们的思辨过程,同时教师要做的只是用数学语言去规范某些说法(如“边”、“尖儿”数学中称它们为“棱”、“顶点”)和帮助进行矛盾的调和解决(如个人心里上的模棱两可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意见),这些都分别解决之后,再让学生自己用纸板做一个长方体,他们就会心中有数了。
三、戏剧情境与教学情境的类比
戏剧创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一个情境,前面谈到的戏剧冲突,无论是它的发生、发展、高潮或结尾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情趣,教师的必要手段就是设置能孕育出一连串数学活动情节的教学情境。它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各个活动情节中产生数学情结,从中体味到的不是枯燥,而是探索之美。让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的实现,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就是要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中、在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身上浓缩再现人类探索数学的曲折历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例: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咱们教室的地面铺设的地板专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一共用了多少块呢?(不够整块的不计)这里将计算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揭示出数学不是空洞的,人 为的制造,一个个数学符号,数学模型,都来源于生活实际。
又比如课堂教学中悬念情境的设置。例2: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手里拿一把小直尺,“同学们,下面先做一个小游戏,你在地图上任意点出两个城市,我都能很快的告诉你这两个城市的实际距离。”学生纷纷一试。教师用小直尺测量后依次作答,并提问:“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还有窗外对面马路旁边那根高高的电线杆,我不用爬上去测量,只用一根小木棍和一把小直尺就能知道它有多高,想知道这也是为什么吗?”。创设悬念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这时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探索的境界,在分析、观察、对比中发现规律。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具有可接受性和探索性。
戏剧人类学认为,戏剧不仅仅是审美,它被人类创造出来时,首先是为了生命的需要。而人类对数学王国的不断进军和探索,也是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重现前人探索数学的场景,发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得真正的知识,学得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摆脱高分低能的尴尬。
好的戏剧是要抓住观众的心理、抓住观众的感情;而好的数学课堂教学是要刺激学生,最大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这出“好戏”的主角,引领学生从方法入手不断的超越自己,获得成功,向着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高峰不断攀登、不断进取。
第二篇:戏剧大舞台教案
戏剧大舞台教案
戏剧大舞台教案
戏曲大舞台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2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含义。3学会赏析戏文。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戏曲的精彩片段。5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关注。活动设想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学画脸谱。3考察地方戏的特色及现状。4能用语文知识简析戏文,理解其艺术特点。活动重点1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含义。2用生动语言描述精彩片段。3培养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活动形式1知识竞赛:检验知识收集。2模仿秀:具体体验戏曲魅力。3名段赏析:从语文知识角度感悟戏剧魅力。4经验共享:这次活动的感受。活动工具多媒体课件
影像资料
磁带
模具脸谱活动过程一 导入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孕育了五千年文化,其中戏曲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之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戏曲大舞台,去感受他博大内涵,品味他悠久的韵味。以小组为单位,分成四组,每组有自己的组名和口号,分别回答以下环节内容,哪组获分最多,哪组获胜。二播放《说唱脸谱》引同学们进入氛围三必答题(1)戏曲角色分为哪四大行当?(2)生除了大花脸及丑角外的男性角色统称,里边又分为?(3)我国戏曲讲究用哪四种艺术手段和哪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4)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是?(1)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2)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3)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是?(4)京剧被称作?
(1)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是?(2)京剧的四大名旦是?(3)简述梅派的风格。(4)戏曲的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1)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2)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里?(3)昆剧迄今已有多少年历史?(4)善于表演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是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哪一位? 四抢答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剧种?1)希腊的悲喜剧
2)印度的梵剧3)俄罗斯的芭蕾剧
4)中国戏剧
2在京剧中扮演曹操,应选什么色彩脸谱?1)红脸
2)白脸
3)黑脸
4)黄脸
3下列属于东北二人转曲目的是?1)《天仙配》
2)《玉堂春》3)《花木兰》
4)《回杯记》4变脸是哪一种戏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5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请说出至少四种?五展示你的搜集
书籍
唱片
画报
和脸谱相关的物件 六听戏剧片段,判断他们的名称
京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此后,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因为它是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所以被誉为“东方歌剧”。、京剧精彩唱段赏析:《苏三起解》选段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头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来世变犬马我当报还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由民间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代表曲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等。、黄梅戏精彩唱段赏析:《天仙配》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表演各自小组准备的节目 七画脸谱
八学唱《说唱脸谱》九作业
就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感想
十 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戏曲兴味索然,对关领域知识知之甚少。基于此,教者将教学目标定在了基本了解传统戏曲知识上,并希望能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收集并占有大量中国戏曲方面的知识资料和音像资料,制作一个有声有色、形象感强、趣味性浓的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听戏、唱戏,力求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亲可近、趣味盎然。
课堂基本环节都不错,但是由于是活动课,课堂气氛太过活跃。
不能很好的完成预期目标。缺乏对诗词文的赏析。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课堂能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
第三篇:戏剧大舞台作文指导
戏剧大舞台作文指导
一、写作内容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二、老师指导
1、【我要写】.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 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2、【写什么】
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 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
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3、【怎样写】(1)、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2)、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3)、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三、【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点评:这篇佳作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老练。作为初中生,作者的语言功底令做教师的也自叹弗如。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以及用词的避复,都十分老到。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一挥而就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在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在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听的何等陶醉,奏的何等陶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构思以及超过600字以后的篇末抒情,看出该考生作文时的从容和激情。文章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习作二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作客。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点评]:作者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叙了自己观赏一场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作文并不直接从看戏说起,而是拓开一笔,写到叔叔家的度假、介绍集镇风貌,直到第五自然段才进入剧场,然戏剧的情节依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剧院的热闹场景,还有作者幼稚而天真的纳闷,写得相当生动细腻,也就写出了童真的趣味。如此看来,是不是有一点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追求的效果罢。习作三
当京剧碰到了摇滚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人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 而代之的是摇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
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
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中国文化真精彩!”
当京剧碰到摇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点评: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来写中西文化的交流交融,确属不易。开头谈“京剧碰到了摇滚”是必然,结尾谈“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特别是中间部分结合在洋味十足的节拍里巧妙地填充了古老神秘、热闹非凡的东方戏曲种种意象的《刀马旦》来谈,不仅让人感到中国古老戏曲诱人的美感与时尚的当代生活画面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迅速切换,更使人产生对古老文化及美的神往。文章短小,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第四篇:综合性学习《戏剧大舞台》教学设计
《戏剧大舞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比如京剧的脸谱知识和各种地方戏的名称、特色等;
2.让学生欣赏中国戏曲名段,感受戏曲的魅力;
3.积累中国戏曲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国戏曲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黄梅戏《女驸马》选段唱片引入新课。师生谈话,说说你刚才听到的是什么?你知道有关戏曲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每个地方的戏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2、提高艺术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说说你所了解的戏曲种类。
/ 3 1 师生明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 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2、欣赏几种戏曲的精彩演段。(欣赏完每一片段后,留3分钟时间,讨论该剧种的特点。)
(1)京剧《玉堂春》选段《苏三起解》;(2)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3)豫剧《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二)“戏曲知多少”知识竞赛
(全班分四个学习小组,每组各有三道必答题,答对者加2分,答错者扣2分并由其他小组补充)
第一小组必答
1、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剧种是?
2、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
3、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儿?
第二组必答
1、昆剧迄今已有多少年历史?
2、善于表演具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是京剧四大名旦中的哪一位?
3、下列哪一个不是1790年进京献艺的安徽四大戏班之一?
/ 3 2 第三组必答
1、在京剧脸谱中,颜色不同,象征人物的性格品质、命运也不同,下列代表褒义色彩的是?
2、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
3、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是哪一行当?
第四组必答
1、下列哪一项不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
2、你设计一下,在京剧中扮演曹操,应选什么色彩的脸谱?
3、下列属于东北二人转曲目的是?
(三)“戏曲知多少”知识竞赛(抢答题,答对的同学加2分。)热身题:猜猜这是谁?(老师出示图片,学生抢答。)
1、我国戏曲采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难度系数10)
2、戏剧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是什么?(难度系数20)
3、请发挥你的演唱才能,为大家表演一段戏曲。(难度系数30)
(四)戏曲论坛
1、与流行歌曲、电影相比,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已经普及,流行文化对传统戏曲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你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还是留?
3、如何改变传统戏曲的困境,重获新生?
(组内讨论,谈谈你的观点。)
(五)学唱《唱脸谱》歌曲
/ 3 3
第五篇:《戏剧脸谱》课堂教学设计
赣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十八课 《戏剧脸谱》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图案化的性格化妆,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化的,所以脸谱的特征是将线、色、形按一定的章法组成装饰性的形式美感,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本课通过文字、照片和范图来介绍中国戏曲脸谱及其特征和象征意义:
1、知识性。
本课重点探究中国戏曲脸谱的分类。脸谱的谱式很多,着重介绍红脸、黑脸和白脸三种谱式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2、艺术性。
重点探究脸谱具有哪些艺术特征?比如强烈的夸张色彩和夸张造型,具有典型的程式化、图案化和基本对称形。
3、技能性。
使学生掌握脸谱造型的基本规律,学会绘制脸谱的方法步骤。
4、创意性。
让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独具个性的脸谱形象,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5、趣味性。
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通过看、想、说、画、评、演、玩,趣在其中。
二、学生分析
小学生对外界陌生的事物接受是非常具有好奇心的,同时脸谱艺术对小学生来说即是陌生又是熟悉的,一般只会对脸谱的涂红画绿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课前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兴趣,但由于脸谱具有较强、较深的艺术性与知识性,学生很容易对脸谱的绘制缺乏信心、产生厌恶,所以本节课着重就放在如何处理好学生年龄特征与脸谱知识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上。
三、设计思路
如何上好《戏曲脸谱》这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式的导课。良好的情境氛围可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在上课初始,我采用视频片段,播放一段戏剧的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边看边赏,有些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剧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老师再加以简述,把学生带进舞台的氛围。
2、启发式的观察。采用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自主观察脸谱的艺术特征,让学生自主寻找脸谱的形式分类,从而对脸谱的含、形式及寓意有着更深刻的构建。
3、自主式的操作。通过知识的构建,老师对脸谱的眼、鼻、须、嘴、额等部位的夸张造型进行大胆用色,演示绘制的步骤过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创意,学生可小组、同桌间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脸谱的制作过程。
4、趣味式的表演。通过脸谱的制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剧场趣味表演,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戏剧艺术的博大魅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形式美及其象征意义。
2、学习并掌握绘制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掌握脸谱图式的基本规律:夸张与对称(或基本对称)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戏曲脸谱的欣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课前准备
采用多媒体CAI教学课件展示脸谱艺术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准备相应的脸谱剧照教学挂图,并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塑料壳、彩色纸、水粉色及剪、贴等相关的工具和材料。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看一段戏剧片段(包括有红脸、黑脸、白脸和丑脸等角色),同时,教师加以简述故事情节,并提示剧中人物是谁?提问:
1、你们看到了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2、这些人物脸部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戏剧表演除了要唱、念、做、打的功夫外,表演前还需做什么准备?(学生回答并引出“演员在化妆”图片)出示CAI(脸谱挂图),并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出示CAI欣赏一组脸谱,并讨论:脸谱与平时生活化妆有什么区别?你们知道化妆师是用哪些色彩来化妆演员的脸吗?
2、介绍脸谱:戏剧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独有的一种化妆造型,这种面部化妆具有图案的抽象化,在用色、描纹和构图上都有一定的要求与谱式,所以叫脸谱。脸谱一般用于净、丑角色,净行包括黑脸、红脸和白脸。丑脸主要在鼻梁上勾画白粉块,俗称豆腐块脸。
3、引入难点:各种脸谱色彩表现的不同人物特征和身份特征。
教师:“这么多漂亮的色彩难道只是为了好看吗?不是的,它还表现人物的忠诚、善恶与美丑及其性格和身份象征意义。
以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为例:(1)出示包公京剧片段及脸谱进行讲解。
教师总结:黑色表现铁面无私或粗率刚猛的人物性格。(板书:黑脸——无私)
(2)出示学生喜欢的英雄人物关羽,说说红脸表现什么样的人物性格。教师总结:红脸表现赤胆忠心的英勇人物。(板书:红脸——忠诚)(3)出示曹操片断。
教师总结:白脸表现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的人物形象。(板书:白脸——奸诈)
(4)总结脸谱的艺术特色。(板书——寓褒贬、别善恶)
4、戴面具,教师做作揖动作(谢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5、指导脸谱绘制步骤:画脸型(画出中线和水平线)——勾画纹样——定稿上色。(CAI演示制作过程)
教师总结:以左右对称为主,在绘制上采用线面结合的方法,多用鲜艳的色彩,对比强烈。分别对眼、鼻、须、嘴、额、颊的夸张造型和大胆用色,制作的材料可多样,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意地绘制脸谱,如鸭蛋壳、鹅卵石、纸杯上都可画出自己想象的某种角色的脸谱。(CAI出示学生作品)
6、做一做:画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脸谱,可以做成面具戴起来,也可以画在纸杯、蛋壳或鹅卵石等材料上,成为一件美观而有特色的小工艺品。要画得线条流畅、色彩鲜明。
7、播放戏剧音乐,学生开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CAI出示优秀范图让学生参考)
8、趣味展示。以“戏剧脸谱大联欢”为主题进行作业展示,学生把自己制作的脸谱戴起来,模仿剧中人物的唱、做、打等动作,以小组单位进行剧场排演。
七、课后反思
《戏曲脸谱》这一课是实验教材赣美版四年级上册“传统的魅力”的内容,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使学生对各种戏曲有所了解,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使之对传统艺术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来认识、表现脸谱人物性格和形象特征,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
本课教学通过画戏剧脸谱,使学生认识、了解和掌握戏剧脸谱的基本表现方法及步骤,画出自己了解、熟悉的戏剧脸谱,在表现技法上主要体现戏曲人物的性格、脸谱的色彩和抽象的造型。
我认为,这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开始出发,首先从“情境式的导课”便把学生带进了戏曲的舞台氛围当中,接着采用“启发式的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自主去认知脸谱的化妆色彩,了解脸谱的图案、色彩寓意不同的特征和象征意义。然后实行“自主式的操作”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脸谱的整个制作流程,从中体会脸谱的夸张性、抽象性、图案性、创意性及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魅力。最后来个“趣味性的表演”把学生带进由自己化妆的人物形象舞台当中,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启迪和创造性的绘画表演的乐趣。
总的来说,我的设计思路是通过欣赏——认知——绘制——表演四个环节展示教学活动的,整节课有看也有学,有赏也有画,有演也有趣。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经探究理解之后进入想象和创作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和创作过程。学生琳琅满目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