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时间:2019-05-13 01:5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篇: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对接的思考

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为中职学校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创造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机会,圆学生的大学梦。二是培养中职学生适应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技能型工人。下面重点就第一方面的问题谈谈一些想法。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正凸显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出现了两种格局,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经过调整、合并,开始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另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既继续承担着原有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又要承担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和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与沟通已成为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涉及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功能的发挥及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解决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的问题。

一、健全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政府统筹管理职教的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贯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 针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是统一和引导职业教育从业人员意志和行为的准则。职业教育政策包括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两个方面。就政策目标来说,其根本着眼点是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了达到此目标必须采用一定的措施即政策手段,借助法规的力量严格执行,强化政策行为,加强政府统筹和宏观调控,确保衔接顺利进行。

政府对职教的管理应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增强办学效率。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权威机构。这个机构在学分互认、资格认证、办学资格和教学管理上指导、协调各方面矛盾,在微观上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协调功能、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政府在政策导向上,目标是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经济一体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扶助职业学校建立起职业资格体系、教学体系、课程建设体系及教学模式。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和政策的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二、切实做好中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和教学内容处在核心地位,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目前,在中、高职衔接中,课程的衔接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课题,许多问题仍在探索之中。我们试提出以下观点思考课程的衔接。

1、以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为出发点,改革学科中心型课程开发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传统的课程开发,主要采取学科本位的单科分段模式,典型的是以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组成的三段式结构。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应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尽早脱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课程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体系。将原有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刚性的课程结构,变成由文化课模块、专业通修课模块、专业课模块、选修课模块、实训课程模块组成的活动的课程结构,其次,无论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都要逐渐脱离学科体系的窠臼,强调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针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体现学生个体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生个性特征来构建综合化的活动课程内容结构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2、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

课程设置沟通的通道是专业教学计划,这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 骨架。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应由“两类三块”构成,两类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块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三块的课时比例工、农、医类专业为2.5:3.5:4;文科类为3.5:4.5:2;艺术类为3.5:2:4.5。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每块的课程选择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如同类专业的语文中职应开中职语文,高职则应开高职语文。这样才会规范中、高职专业设置,确保专业“接口”,避免地方性、随意性、重复性。

3、实施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全面沟通

考核评价的沟通是课程衔接表现的一个方面,连接通道可采用学分制的设定与转换。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行文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的学分标准及不同学历层级的学分标准,不同学历对应不同学分总数。让学科学分成为在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相互认可的“护照”,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可结合自身发展,免修与中职重复的课程,可以选修一些基础性课程以完善其知识结构。学生既可以在同一专业、同一系自由选课,也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学校自由选课,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提前或推迟完成学业。当然,实行学分制必然会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办学经费、利益分配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各个学校对学生每门学科学分评价的具体操作要严格规范,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审核等等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严格的条文加强监督,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4、兼顾不同生源的素质,在高职阶段实施分别教育

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结构仍将十分复杂,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素质的多元化在短时期内不能够完全消除。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兼顾生源素质差异,以有效解决课程衔接问题。普通中学毕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扎实,对理论接受的能力强,但专业基础薄弱,对他们应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实践技能;而中职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基础较好,应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弥补学生文化基础不强,接受能力差的不足。这样便使得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最终目标。

5、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

其理由如下: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相对比较成熟,有一定的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没有统一,也缺乏实践的检验。二是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大部分中职毕业生要通过劳动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只有少部分毕业生才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进入社会就业,需要扎实的切合职业岗位的相关课程学习。三是将来高职招生应基本以学生在中职学习的成绩和有关证书为主要依据,由各高职院校对口选拔录用,不必进行全国或地区的统一考试。高职只有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才能在不干扰和影响中职教育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的办学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的拓展和提 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达到完善职教体系。

6、设计“平台+模块”课程,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教学目标对接是课程衔接的核心,也是贯通课程体系的主线,通道是教学大纲,实质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据此可将课程综合化、模块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基本思想,首先将每门课程分解设计成相对独立有彼此关联的知识模块、能力模块,构建模块式目标体系、模块式教学大纲。其次,以目标模块为基础,根据不同培养规格选取必要的课程组合成若干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验实训课模块、毕业论文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等。再次,将若干课程模式科学设计成三个层次不同但又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三个平台相互沟通组合成必修课,而专业方向课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则构成选修课类,由此形成一个综合的“平台+模块”课程总体结构体系,体现出“宽口径、多层次、多模块”的原则,增强课程灵活性、适用性和实践性,避免教学目标的重复。

三、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道路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高度融合的一种教育形式,五年制高职适应了经济建设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五年制高职的优势和特色主要是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它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中、高职这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较好的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益。在五年的时间内既保证了高中文化基础和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又兼顾理 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避免或减少了某些课程的重复,也符合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为三年以上的要求。

然而,中专校要办好五年制高职还面临着种种挑战。首先,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的“产品”还处于成长期,要得到学生家长和用人企业的认可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其次,由于一般中专校开办的五年制高职专业多以新兴、现代、复合、应用型专业为主,这就带来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性教学基地不够、教材不配套等问题。再次,普通中专教育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年来五年制高职生入学时文化成绩偏低,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上述这些问题,将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提上日程。但由于迄今尚未设立一所专门的五年制高职学院,五年制高职主要依靠中专学校来办,难以真正体现教育特色。在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一些专门从事五年制高职院校带头开展这方面的探索,探索五年制高职教学与管理的新模式,改革办学体制,增加办学投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对市场和社会的适应性。

四、改革考试制度和招生办法,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

招生考试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录取新生的主要办法,也是现在中、职衔接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它对高职而言,是选拔人才的重要的手段;对中职而言,是总结性教育评价,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未能成为高等职业学校生源的主体,大力发展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应调整国家现行的招生政策,要把目前仍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改为招收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要达到60%以上,这既体现了职教在培养目标、专业及学制等方面的中高两个层次的有机衔接,又拓宽了中职生的深造路径。其次应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建议之一把中职对口考试分成两段,采取“既分离,又结合”的办法,在中职学校,可将文化课水平统测的成绩作为高职升学的参考或入学成绩,专业课则在三年级期末考,或参考有关部门组织的技能等级测试结果,将高职考试与中职的教学及考证结合起来,这也体现中、高职之间突出职业技能衔接的思想。建议之二是在采取升学选拔考试时,语文、数学、外语三科考试命题应以中职的教学大纲为参考,兼顾三类(中专、职高、技校)学校的教材,制定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指导性的考试说明,使学生有本可依。建议之三是在时间安排上,将对口招生录取工作提前操作,与高考和毕业工作错开,这样既避免了因事情过于集中而冲击中职和高职的正常秩序,又可以选拔出一些因找到工作而放弃深造的优秀毕业生。

五、加强中、高职学校间的联系与沟通

由于我国现行职教管理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中、高职学校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是造成中、高职教育教学对接错位的原因。为此要提倡和促进中等职校与高等职校间的联系与联合,逐步形成两个教育层次间联系紧密、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中、高职学校间积极开展多形式的联合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中、高职学校要主动开展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之类的活动,以促进中高职之间较好的衔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中职的了解,掌握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尽可能派教师到中职学校听课;密切关注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主动与中职教育对接。同时还应该广泛的向中职学校宣传和通报自己各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协调好在教学内容上的分工,指导中职教育做好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共同构建协调一致的教学“立交桥”。而中职学校也要密切关注高职教学改革动向,自觉的为高职打好基础,避免中、高职的教学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取得最佳的教学效益。

六、重视师资建设,改善师资结构和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不仅是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能否确保质量的关键。高职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职业针对性,完成这一特色教学任务的关键在于实践课教师,因而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要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双师型”教师尤为不足,教师学历结构偏低,从全国来看,普通中专相对好些,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8%以上;职业高中则相对较弱,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33%。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文化课教 师比重偏大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35岁以下教师占到70%多,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在我国高职专任教师当中,到2002年底,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本科学历的占80%,教育部2002年4月提出,力争2005年,高职师资队伍学历全部达到本科,其中研究生学历由现在的程度提高到35%以上,“双师型”专职教师达50%以上。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更是对教师队伍提出严峻的挑战。为此,应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中、高职的顺利衔接。

1、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历结构。在培训中,要把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进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制定教师进修培养条例,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

2、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首先,通过合作办学,把教师送到对口单位进行短、中期锻炼,能使专业课教师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学水平也相应有所提高。其次,从职业教育的特色出发,通过人才引进和学校自身培养等多种途径,造就一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队伍,还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占 教师总数的比例。

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决定因素。为规范教师的工作,明确教师的职责,在教学管理中,应制定和完善教学工作条例、教师工作条例、教师课堂规则等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教师教学业务档案,对教师教学质量有一个动态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在分配政策上向教师倾斜,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篇:职中中高职衔接

XXXX中高职衔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我校除了高三学生参加全国统一对口高职考试及单招,升入大学继续学习外,还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行改革,让更多的学生提高自身学历,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专业衔接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确定学前教育专业与内江师院合作,学生参加内江师院的应用型自学考试,在就读职业高中的同时参加自考。

2、课程内容衔接

按照学前教育专业中专教学计划,结合自考科目,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公共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比重和学时分配,使学生在学习中专课程的同时学习自考课程,并组织参加考试。

3、师资确定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中专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自学考试,科任教师的安排就很重要,特别是自考科目的教师,所以我校担任自考科目教学的教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以保证各个科目的过关率。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我校的学前教育应用型自考总体良好,学生过关率高,很多学生通过考试,在高中期间就完成自考,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校也在逐步推进,学校现有校园网宽带100M,拥有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用于教师资料查询及进行电子备课;学生微机室6间,用于日常教学及相关使用。并于2014年进行“班班通”建设,安装电子黑板50套,使全校所有班级都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管理也实行网络化,从2011届开始,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包括在校获得技能等级证情况、思想表现情况、各学期学分情况、毕业证情况等,都可以通过外网进入学校官网中进行查询,目前正在进一步改进该系统,争取能做得更加完善。

第三篇:中高职衔接对策

3.专业设置的街接

专业设置的衔接工作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规范专业设置。针对当前各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如争办热门专业,争抢生源;开设专业只从学校自身的师资类型、设备条件去考虑,结果造成就业困难,资源浪费;缺乏宏观分析等。明确专业设置的依据应是就业岗位需求,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出统一的中职、本科专业目录,并实行严格的专业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严格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因此要使中职、本科教育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就要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划的局而,按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再次,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起来

中高职的专业设置的衔接,其实质就是改善

和调整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中高职的专业设置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

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为基础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以体

现人才培养层次与业务范围的不同。为搞好中高

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衔接,首先要在教育行政部门

召集和学校的参与下,依靠行业和企业,按照科

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订中高职专业的专业设置,使各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

度,明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

任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中高职教

育的专业设置标准,并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地方组

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

和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这是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与必要前提。

1.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操作型、技艺型,定位于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和指导型,定位于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的市场调研,结合当地挂钩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相关专业中职和本科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全新的“3+4”中职、本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争取把中职课程和本科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避免任何重复学习,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实现中职、本科的内涵衔接。

2、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实行弹性学制

根据“3+4”学生从不同中职院校升入同一所衔接院校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弹性学分制度,使中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问进行学习的 安排。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使学生灵活组合选修模块,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即可毕业。

(2)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及“3+4”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实施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应其层次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组织、课程结构设置、学生管理、考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不能盲目的让学生和统招高职学生一起学习,统一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呵斥或不管不问,要发现这些学生的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3+4”学生是初中起点入学的,存在年龄小、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很多学生在中专阶段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形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另外,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在后四年的本科阶段,学生辅导员、教师都应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生活,从而达到大专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沟通,提前介入教学管理

由两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3+4”教学过程进行过程质量管理,同时对教务管理、师资管理、教学实施计划管理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随机听课、师生座谈会等活动来进行教学检查。教学中高职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集中教研活动,两校教师就“3+4”班级的教学工作相互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4、共享教学资源

近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其投入数额庞大,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源等教育资源上要比中职院校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师资的交流、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图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实现中职、本科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3+4”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统筹安

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职、本科衔接提供保障

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基本方向。应当采取继续加大中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高等学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实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等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师德建设,提高中职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职教师管理制度。

4.基于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应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为指导,梳理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全面统筹,整体设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可按照分层次、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实施开发。分层次就是根据职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能力、同类职业领域共有的通用能力、多行业共有的跨行业能力和专门职业岗位的特定能力。分级别就是中高职按照不同的级别,制定满足各层次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模块化即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的层级,转换为相应的课程模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能力贯穿始终,职业特定能力到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原则,选取若干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差异性和延续性。

3.2分模块与技能培养相结合3.2.1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专业核心技能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热点。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秘书基本职业岗位技能为主导,以“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秘书岗位沟通技能的要求尤为突出,其涵盖了与内部各部门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与外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书面文字与口头语言沟通技能、演讲与面谈技能和会议组织技能等诸多方面。中职学校以接待礼仪、会议记录、档案管理为主要实训内容;高职院校则以沟通洽谈能力、合同及策划文案拟写、会务操作技能等作为实训内容,实训可围绕沟通技能进行模块化分解及任务构建,循序渐进。如高职第一年可立足办文办事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办文办事过程中强化中职阶段技能学习的要点,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培养学生文字沟通、内部沟通的技能;第二年可安排办会及商务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办会及接待等实训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场合及人员,着重培养学生会议组织、外部沟通等技能。

3.2.2数据记载及信息处理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为主,主要包括复印、传真等各类办公设备的使用,中英文速录、办公软件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等,强化学生的数据记载、办公自动化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中职学校以速记、打字和数据录入为主;高职院校则以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及操作为主作为实训内容。

3.2.3专业综合素质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秘书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主,主要包括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职业见习实训环节及职场仿真或模拟公司实训项目等,通过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由基础到深化,由单一到综合,由实验实训到仿真职场再到真实职场,由浅人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3.2.4岗位需求技能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岗位需求技能为主,可利用暑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进行。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下真实任务的完成,不但让学生熟悉现场工作流程,巩固专业知

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的竞争力。

3.3分阶段与渐进训练相结合阶段及模块化实训模式的设计是为专业学生走向职场搭建的一座桥梁,分阶段实训形式体系渐进性。文秘实训的阶段可以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调研—课内实训—校内顶岗实习—校 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看—学—做”程序进行。

3.3.1专业教育

以学生进人高职院校为起点和契机,让学生走访相关的文秘岗位,通过网络了解秘书人员的职业要求,了解专业内涵,组织学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相关的调研,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及分析,明确岗位需求,初步培养职业意识。

3.3.2课内实训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均达到50%,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将这50%的比例落到实处,才能通过课内实训,夯实基本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案例教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中心应能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办公情境,配备全套办公设备,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3.3校内见习

学生人校第二学期即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分组到学院各职能处室办公室轮流见习及实习,校内顶岗实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各部门及各项工作中与各方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能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与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各处室专职干事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项目,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篇: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拓宽升学渠道,搭建学生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目前,我校学生可通过四种途径继续升学深造。

(一)中高职“3+证书” 招生衔接模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各专业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意报读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选择高职升大选修课加强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均可参加普通高考的“3+证书”高职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

(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衔接模式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人事劳动部门主考(或授权)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取得省教育考试院主考的专业技能课程B级以上(含B级)证书,三年级可参加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考试,报读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大类(学制为2年)。

(三)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第4学年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四)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完成3年中职学段学习后,第4学年直接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第五篇: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

研修班第一组由河北、河南两省的18名学院组成,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大家感到收获颇丰。几天来,大家紧紧围绕鲁部长的讲话和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坚持每天撰写学习心得。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们一组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作一简要汇报。

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

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

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三)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

放权:政策上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等。

下载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中高职衔接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高职衔接”课题结题报告1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结题报告 《构建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依据......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中高职教育中师资培养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属于中联论文网优秀论文 本文来源于:中联论文网 http://www.xiexiebang.com/zhiyejiaoyulunwen/35530.html 转载请注明 本文仅供学术......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结题报告

    《涉农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研究报告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1、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做法[小编推荐]

    突出亮点、把握重点、破解难点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做法 自五年贯通制中高职办学启动以来,我校在省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力扶持下,紧紧抓住中高职办学的各个......

    学生反思是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反思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学生接受规范、改善自我的主动性和实效......

    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和关键,针对中高职数学课程衔接中的诸多问题,高职数学要坚持以职业需求为核心,结合专业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厘清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秀范文5篇)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随着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范围由之前的高中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进行倾斜,中等职业院校的部分专业就需......

    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论文

    一、通过“读”培养语言的感受力1.范读引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感情地示范朗读,把其中包含的意思读出来,通过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读《狐假虎威》中狐狸对老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