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做法[小编推荐]
突出亮点、把握重点、破解难点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做法
自五年贯通制中高职办学启动以来,我校在省护理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力扶持下,紧紧抓住中高职办学的各个环节,以中职办学为依托,本着不办则已、办则即优的原则,力图使之无缝对接、做大做强,为省护理职教集团及我校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亮点,高度重视中高职衔接办学工作
中高职贯通是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必然选择。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知识型和发展型的技能人才。从学生和教育的本意来看,中高职贯通也是必须应该发展的。特别是中高职贯通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原本中专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工厂需要的技术能手,但如今社会技术发展很快,很大一部分工作已经不是中专毕业就能够做得了的。所以,大力推广中高职贯通也是很多中职校的心声。目前,我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能与省护高专合作办学,特别是我校借助与该校联合办学的良好契机,可以深入开展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两校的科学发展空间,为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探索出新的路子,也为两校的共同发展和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就成功的道路。
正因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对五年贯通护理和临床医学专业的开办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校长办公会和党委会,一把手做总动员,主管校长亲自抓,从招生宣传组织生源,到教学和学生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进行严格要求,力求使中高职衔接办学成为我校最大的亮点。
二、把握重点,精心组织生源
尽管目前中高职衔接招生,在我校总体招生格局中所占比例还不大。但切实落实好招生指标,是关系到今后能否坚持和发展高职办学的关键。为此我校采取了有力措施进行招生,一是全面落实全员招生责任制。学校上到校领导下到一般职工,分别落实招生任务。采取进班级、入家庭、会同学、走亲访友去招生,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全方位开展中高职招生宣传。放大中高职办学的优势,以招生简单和新闻媒体等进行宣传,尤其是我校实行以生招生。利用五一十一假期,动员全体学生为学校做招生宣传。三是把好质量关。一律杜绝人情生、差等生,力争把素质好、成绩优的学生招到中高职班里。经过我校的不懈努力,招生工作宣传到十个市县区中学,并通过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将招生宣传到每个中专学生中去,将中专生源中分数高的学生选拔到高职学生中来,并且通过我校的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现在计有护理专业74人,其中有5名学生学籍在**卫校,临床医学招生37人,共111人。
三、破解难点,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
多年来,生源质量差一直是中职学校绕不开的难点,而到具体教学中,怎样实施教学并取得预期效果更是难上加难。中高职学生知识素质相对要强于中职生,但差距并不大,教学实施同样存在难点。为此,我校严格按照省护高专下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中高职教学进行了针对性和精细化安排。
1、对教学计划进行微调。如《化学及护理应用》由原来的62学时调整为56学时,并在第一学期讲完。《数理基础及护理应用》由原来的48学时调整为52学时,数学部分28学时在第一学期讲完,物理部分24学时在第二学期讲完。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制定本学期授课进度表、授课计划、实验计划、课程表,并认真执行。
2、狠抓质量监控。质量监控是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环节。教务处通过查课、听课(检查性听课、督导性听课、观摩课)、检查教案、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意见,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考评。同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并根据考评结果评出优质课教师。为了全面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今年下半年我校给每个班级安装了多媒体教学互动系统,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我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突出实践教学。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从中职阶段开始逐步主打技能型教学。本学期除了完成校内实践课外,我们还利用附属医院的优势,组织全体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了课间实习。通过课间实习,学生们了解了病人的痛苦,了解了护理、基层医疗工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具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纷纷表示学好自己的本专业,将来为更多需要的人服务。
4、重视统考工作。在选拔认真负责教师任课和选拔省级优秀班主任担任班主任的基础上。一是逐一讲解各章节的内容并出同步测试题。二是利用早晚自习进行测试,通过谈心、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根据测试成绩进行答疑,共性问题统一讲解,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四是在测试过程中对错题试卷进行测试,直到学生掌握为止。五是在最后一周进行强化和模拟冲刺。通过同步测试、小综合测试、错题训练、综合模拟、反复强化、一对一帮扶、逐一过关等方法,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通过统考。最终我校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5、打造家庭式、和谐式校园。我校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校园学习生活全过程,贯穿了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法制教育、军训教育和德育教育,以全方位打造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是坚持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分管校长、学生科、班主任、学生会共同形成严密细致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全方位管理以校长和职能部门为主,具体管理以班主任和学生会为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学生管理既宏观又细致,既灵活又实际,真正发挥出分工协作的巨大优势。二是坚持管理和防控相结合。学校在学生管理上坚持24小时全天候管理,对学生出勤、听课、卫生、间操、午休、就寝、就餐、活动等八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做到24小时不离岗、学生个个有人管的格局,有力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三是坚持学习和活动相结合。通过运动会、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德育教育、校园广播、安全演练等载体,做到月月有活动,班班争参与,人人展才艺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学有作为、行有规范、言有文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中高职衔接办学,对于我校今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度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意义重大,我校希望与各中职学校携手并进,进一步增进了解与沟通,以此次试点为平台和契机,加强与各兄弟院校间的具体合作,实现增进友谊、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中高职教育衔接改革发展,为满足当地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职中中高职衔接
XXXX中高职衔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关键。
我校除了高三学生参加全国统一对口高职考试及单招,升入大学继续学习外,还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行改革,让更多的学生提高自身学历,目前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专业衔接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确定学前教育专业与内江师院合作,学生参加内江师院的应用型自学考试,在就读职业高中的同时参加自考。
2、课程内容衔接
按照学前教育专业中专教学计划,结合自考科目,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公共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比重和学时分配,使学生在学习中专课程的同时学习自考课程,并组织参加考试。
3、师资确定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中专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自学考试,科任教师的安排就很重要,特别是自考科目的教师,所以我校担任自考科目教学的教师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以保证各个科目的过关率。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摸索,我校的学前教育应用型自考总体良好,学生过关率高,很多学生通过考试,在高中期间就完成自考,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我校也在逐步推进,学校现有校园网宽带100M,拥有教师电子备课室一间,用于教师资料查询及进行电子备课;学生微机室6间,用于日常教学及相关使用。并于2014年进行“班班通”建设,安装电子黑板50套,使全校所有班级都能进行多媒体教学。对于学生管理也实行网络化,从2011届开始,学生在校基本情况,包括在校获得技能等级证情况、思想表现情况、各学期学分情况、毕业证情况等,都可以通过外网进入学校官网中进行查询,目前正在进一步改进该系统,争取能做得更加完善。
第三篇:中高职衔接对策
3.专业设置的街接
专业设置的衔接工作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规范专业设置。针对当前各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如争办热门专业,争抢生源;开设专业只从学校自身的师资类型、设备条件去考虑,结果造成就业困难,资源浪费;缺乏宏观分析等。明确专业设置的依据应是就业岗位需求,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出统一的中职、本科专业目录,并实行严格的专业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严格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因此要使中职、本科教育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就要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划的局而,按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再次,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起来
中高职的专业设置的衔接,其实质就是改善
和调整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中高职的专业设置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
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为基础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以体
现人才培养层次与业务范围的不同。为搞好中高
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衔接,首先要在教育行政部门
召集和学校的参与下,依靠行业和企业,按照科
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订中高职专业的专业设置,使各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
度,明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
任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中高职教
育的专业设置标准,并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地方组
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
和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这是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与必要前提。
1.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操作型、技艺型,定位于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和指导型,定位于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的市场调研,结合当地挂钩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相关专业中职和本科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全新的“3+4”中职、本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争取把中职课程和本科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避免任何重复学习,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实现中职、本科的内涵衔接。
2、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实行弹性学制
根据“3+4”学生从不同中职院校升入同一所衔接院校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弹性学分制度,使中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问进行学习的 安排。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使学生灵活组合选修模块,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即可毕业。
(2)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及“3+4”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实施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应其层次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组织、课程结构设置、学生管理、考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不能盲目的让学生和统招高职学生一起学习,统一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呵斥或不管不问,要发现这些学生的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3+4”学生是初中起点入学的,存在年龄小、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很多学生在中专阶段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形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另外,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在后四年的本科阶段,学生辅导员、教师都应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生活,从而达到大专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沟通,提前介入教学管理
由两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3+4”教学过程进行过程质量管理,同时对教务管理、师资管理、教学实施计划管理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随机听课、师生座谈会等活动来进行教学检查。教学中高职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集中教研活动,两校教师就“3+4”班级的教学工作相互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4、共享教学资源
近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其投入数额庞大,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源等教育资源上要比中职院校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师资的交流、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图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实现中职、本科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3+4”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统筹安
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职、本科衔接提供保障
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基本方向。应当采取继续加大中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高等学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实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等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师德建设,提高中职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职教师管理制度。
4.基于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应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为指导,梳理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全面统筹,整体设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可按照分层次、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实施开发。分层次就是根据职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能力、同类职业领域共有的通用能力、多行业共有的跨行业能力和专门职业岗位的特定能力。分级别就是中高职按照不同的级别,制定满足各层次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模块化即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的层级,转换为相应的课程模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能力贯穿始终,职业特定能力到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原则,选取若干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差异性和延续性。
3.2分模块与技能培养相结合3.2.1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专业核心技能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热点。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秘书基本职业岗位技能为主导,以“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秘书岗位沟通技能的要求尤为突出,其涵盖了与内部各部门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与外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书面文字与口头语言沟通技能、演讲与面谈技能和会议组织技能等诸多方面。中职学校以接待礼仪、会议记录、档案管理为主要实训内容;高职院校则以沟通洽谈能力、合同及策划文案拟写、会务操作技能等作为实训内容,实训可围绕沟通技能进行模块化分解及任务构建,循序渐进。如高职第一年可立足办文办事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办文办事过程中强化中职阶段技能学习的要点,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培养学生文字沟通、内部沟通的技能;第二年可安排办会及商务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办会及接待等实训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场合及人员,着重培养学生会议组织、外部沟通等技能。
3.2.2数据记载及信息处理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为主,主要包括复印、传真等各类办公设备的使用,中英文速录、办公软件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等,强化学生的数据记载、办公自动化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中职学校以速记、打字和数据录入为主;高职院校则以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及操作为主作为实训内容。
3.2.3专业综合素质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秘书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主,主要包括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职业见习实训环节及职场仿真或模拟公司实训项目等,通过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由基础到深化,由单一到综合,由实验实训到仿真职场再到真实职场,由浅人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3.2.4岗位需求技能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岗位需求技能为主,可利用暑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进行。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下真实任务的完成,不但让学生熟悉现场工作流程,巩固专业知
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的竞争力。
3.3分阶段与渐进训练相结合阶段及模块化实训模式的设计是为专业学生走向职场搭建的一座桥梁,分阶段实训形式体系渐进性。文秘实训的阶段可以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调研—课内实训—校内顶岗实习—校 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看—学—做”程序进行。
3.3.1专业教育
以学生进人高职院校为起点和契机,让学生走访相关的文秘岗位,通过网络了解秘书人员的职业要求,了解专业内涵,组织学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相关的调研,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及分析,明确岗位需求,初步培养职业意识。
3.3.2课内实训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均达到50%,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将这50%的比例落到实处,才能通过课内实训,夯实基本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案例教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中心应能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办公情境,配备全套办公设备,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3.3校内见习
学生人校第二学期即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分组到学院各职能处室办公室轮流见习及实习,校内顶岗实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各部门及各项工作中与各方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能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与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各处室专职干事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项目,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篇: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学校积极探索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拓宽升学渠道,搭建学生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目前,我校学生可通过四种途径继续升学深造。
(一)中高职“3+证书” 招生衔接模式
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各专业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有意报读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可选择高职升大选修课加强语文、数学、英语文化课的基础。三年级学生均可参加普通高考的“3+证书”高职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
(二)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衔接模式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与招生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人事劳动部门主考(或授权)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能等级证书或取得省教育考试院主考的专业技能课程B级以上(含B级)证书,三年级可参加中高职衔接对口自主招生考试,报读与中职阶段所学专业相对应的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大类(学制为2年)。
(三)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参加高职学段的转段选拔考核,第4学年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四)中高职五年一贯制衔接模式
学生报读与高职院校衔接的专业,完成3年中职学段学习后,第4学年直接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学习。学制5年,其中中职学段3年,高职学段2年。
第五篇: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
研修班第一组由河北、河南两省的18名学院组成,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大家感到收获颇丰。几天来,大家紧紧围绕鲁部长的讲话和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坚持每天撰写学习心得。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们一组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作一简要汇报。
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
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
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三)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
放权:政策上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