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立交桥” 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构建“立交桥” 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4日 访问量:425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文振华)
通过认真研读鲁昕部长在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建设现代职教育体系,做好“十个衔接”的重要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谈谈构建“立交桥”,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需要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位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技能型操作工,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即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如果要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就要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实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
1、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专业设置,实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根据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在中高职设置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构建一个整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计划,避免中职、高职培养目标出现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的重复教学和错位教学。要确保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关键是在一体化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统一制定相应的专业接口标准。这样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造就高技能人才。
2、搭建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
加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建立中高职教学资源共享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改革考试制度,实现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有效衔接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中高职学校可以探索多种联合办学形式,如采取“单招模式”,即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完三年中职课程后,只要通过高职学校组织的入学测试,就可以升入高职学院相对应的专业就读。
“2+3模式”即等中高职对接一共五年,在中职就读两年,在高职再深造三年,此种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是整体设计,需要组织对口专业联办学校共同研究,特别是中职阶段的课程,既要达到升入高职学习的基本要求,也要考虑未升学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实行中高职课程分段教学期间,需要联办学校间相互协调,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3、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对接,实现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的有效衔接
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项目驱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赢发展的新局面。
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中高职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中高职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充分发挥高职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承但起中职教师培训的重任,在培训过程中,实现中高职师资在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上对接。
第二篇: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
研修班第一组由河北、河南两省的18名学院组成,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大家感到收获颇丰。几天来,大家紧紧围绕鲁部长的讲话和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坚持每天撰写学习心得。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们一组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作一简要汇报。
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11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
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
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三)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
放权:政策上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等。
第三篇:中高职教师总结
个人(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担任18普建工一班二班的《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一段时间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的教学任务,还在带班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保持自身长处,改正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便以后可以做的更好,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
楼。一学期的教学历程,有忙碌;有艰辛;有喜悦也有感动。总之这是收获成果的一学期。现将有关方面总结如下:
1本学期出勤率100%,无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则。时刻注各意自己的仪表言行。坚决服从学院安排和调度。能积极主动配合部门的工作。做到诚实守信,做好为人师表。坚决不负人民教师的这份职业。
2本学期上课我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很自信,但可能还缺乏一些经验对于班级上课氛围把控不是很好,对于教课的一些技巧还不够完善,我需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充分备课,充分想好授课内容。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3我善于与同学交朋友,学生们课上都叫我张老师,课后都亲切叫我哥。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上课都认真听课该干什么干什么,下课后和同学们打成一团。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们的想法。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
4本学期我认真备课,按教学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备课时不但参考学生课本而且准备备其他各种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讲稿、教案。课上督促大家记号笔记。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5本学期我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和助教职称。即使这样我计划下学期抓经时间提升自己。努力带好做好建筑设计,做出一定成果,让工程汽车学院成果展示中多出现建筑成果。这学期参加了技能大赛收获很多。如果可以我想举办我院首届结构大赛让孩子们动手制作结构模型更加清楚力学。
总之,这学期工作圆满完成。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中高职衔接对策
3.专业设置的街接
专业设置的衔接工作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需要规范专业设置。针对当前各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如争办热门专业,争抢生源;开设专业只从学校自身的师资类型、设备条件去考虑,结果造成就业困难,资源浪费;缺乏宏观分析等。明确专业设置的依据应是就业岗位需求,应根据不同的生源,制定出统一的中职、本科专业目录,并实行严格的专业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严格专业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同时还要与有关的行业部门、地方组织共同协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整体结构。其次,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这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因此要使中职、本科教育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就要突破以往专业过分细划的局而,按行业类别、工作岗位要求重新确定专业名称,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范围。再次,要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能较好地衔接起来
中高职的专业设置的衔接,其实质就是改善
和调整学校办学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中高职的专业设置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人才)
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为基础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差异性,以体
现人才培养层次与业务范围的不同。为搞好中高
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衔接,首先要在教育行政部门
召集和学校的参与下,依靠行业和企业,按照科
学、规范的原则研究制订中高职专业的专业设置,使各专业的内涵、外延科学清晰,专业口径宽窄有
度,明确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
任务。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规范中高职教
育的专业设置标准,并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地方组
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模
和层次,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这是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与必要前提。
1.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操作型、技艺型,定位于掌握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管理型和指导型,定位于从事经营管理和技术指导第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的市场调研,结合当地挂钩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相关专业中职和本科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全新的“3+4”中职、本科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争取把中职课程和本科课程统一制定成教学单元,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避免任何重复学习,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实现中职、本科的内涵衔接。
2、分层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实行弹性学制
根据“3+4”学生从不同中职院校升入同一所衔接院校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弹性学分制度,使中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时问进行学习的 安排。同时开设大量选修课程,使学生灵活组合选修模块,修满规定的学分学生即可毕业。
(2)实行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及“3+4”学生的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实施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适应其层次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组织、课程结构设置、学生管理、考试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不能盲目的让学生和统招高职学生一起学习,统一管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呵斥或不管不问,要发现这些学生的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树立学生的信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3)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3+4”学生是初中起点入学的,存在年龄小、自制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很多学生在中专阶段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形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另外,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综合素质相对较差。因此,在后四年的本科阶段,学生辅导员、教师都应从思想素质、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生活,从而达到大专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加强沟通,提前介入教学管理
由两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3+4”教学过程进行过程质量管理,同时对教务管理、师资管理、教学实施计划管理等相关的方面进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随机听课、师生座谈会等活动来进行教学检查。教学中高职学校要经常性的组织集中教研活动,两校教师就“3+4”班级的教学工作相互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4、共享教学资源
近些年国家对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其投入数额庞大,使得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图书资源等教育资源上要比中职院校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可以通过师资的交流、校内外实训基地及图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来实现中职、本科院校资源的互补,最终达到"3+4”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样既有利于统筹安
排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吸引优秀初中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中职、本科衔接提供保障
从职业教育角度出发,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中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是基本方向。应当采取继续加大中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学骨干和“双师型”教师;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相关高等学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并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教师实践;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实践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等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师德建设,提高中职教师地位待遇,健全中职教师管理制度。
4.基于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问题。中高职课程衔接应以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为依据,以国家职业(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为指导,梳理不同阶段所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全面统筹,整体设计,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可按照分层次、分级别、模块化的思路实施开发。分层次就是根据职业能力结构的层次性,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包括: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能力、同类职业领域共有的通用能力、多行业共有的跨行业能力和专门职业岗位的特定能力。分级别就是中高职按照不同的级别,制定满足各层次能力要求的课程标准。模块化即将分层化的职业能力课程,按照不同的层级,转换为相应的课程模块。中、高职的课程体系,按照核心能力贯穿始终,职业特定能力到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原则,选取若干相应的课程模块进行整合,保证中高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差异性和延续性。
3.2分模块与技能培养相结合3.2.1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专业核心技能是高职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热点。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秘书基本职业岗位技能为主导,以“办文、办会、办事”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秘书岗位沟通技能的要求尤为突出,其涵盖了与内部各部门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与外部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人员的沟通技能,书面文字与口头语言沟通技能、演讲与面谈技能和会议组织技能等诸多方面。中职学校以接待礼仪、会议记录、档案管理为主要实训内容;高职院校则以沟通洽谈能力、合同及策划文案拟写、会务操作技能等作为实训内容,实训可围绕沟通技能进行模块化分解及任务构建,循序渐进。如高职第一年可立足办文办事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办文办事过程中强化中职阶段技能学习的要点,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培养学生文字沟通、内部沟通的技能;第二年可安排办会及商务活动模块,让学生在办会及接待等实训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场合及人员,着重培养学生会议组织、外部沟通等技能。
3.2.2数据记载及信息处理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办公设备及计算机运用操作能力为主,主要包括复印、传真等各类办公设备的使用,中英文速录、办公软件应用及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等,强化学生的数据记载、办公自动化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中职学校以速记、打字和数据录入为主;高职院校则以信息收集与分析整理、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及操作为主作为实训内容。
3.2.3专业综合素质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秘书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主,主要包括秘书综合技能实训、职业见习实训环节及职场仿真或模拟公司实训项目等,通过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由基础到深化,由单一到综合,由实验实训到仿真职场再到真实职场,由浅人深地完成各项技能实训,全方位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3.2.4岗位需求技能实训模块
此模块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岗位需求技能为主,可利用暑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环节进行。通过真实工作环境下真实任务的完成,不但让学生熟悉现场工作流程,巩固专业知
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增强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就业的竞争力。
3.3分阶段与渐进训练相结合阶段及模块化实训模式的设计是为专业学生走向职场搭建的一座桥梁,分阶段实训形式体系渐进性。文秘实训的阶段可以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调研—课内实训—校内顶岗实习—校 外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看—学—做”程序进行。
3.3.1专业教育
以学生进人高职院校为起点和契机,让学生走访相关的文秘岗位,通过网络了解秘书人员的职业要求,了解专业内涵,组织学生对文秘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相关的调研,并将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及分析,明确岗位需求,初步培养职业意识。
3.3.2课内实训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院校要求实践教学比例均达到50%,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地将这50%的比例落到实处,才能通过课内实训,夯实基本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案例教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课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训中心应能结合教学内容配备办公情境,配备全套办公设备,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3.3校内见习
学生人校第二学期即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分组到学院各职能处室办公室轮流见习及实习,校内顶岗实习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各部门及各项工作中与各方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还能对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与效果,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各处室专职干事的指导下参与实际工作项目,通过实战演练,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第五篇:如何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如何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认清形势、创新模式、积极融入、共谋发展
区划调整后的马鞍山,现辖三县三区,发展的资源更加丰富,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发展充满着新的机遇和希望。“十二五”期间,马鞍山将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作为刚刚融入马鞍山大发展的和县,更应该认清形势、创新模式、以自身特色为主导全面融入马鞍山经济圈,为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和县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同时又是八百里皖江黄金水道的开端,在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区域经济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区划调整后的和县更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进一步坚持“三沿”战略,发展沿江工业、沿山旅游和沿路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大力发展港口、大桥、高速、区域、现代农业、特色旅游 “六大经济”。
港口经济,就是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加快郑蒲港建设步伐,将郑蒲港建成马鞍山、合肥、滁州通江达海的通道,形成江海联运枢纽中心,通过物流带动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集聚,使和县成为皖江地区物流集散地。
大桥经济,就是要根据市委的统一规划部署,利用马鞍山大桥建成契机,规划建设大桥经济区,发展重型工业和港口物流业。
高速经济,就是随着合马高速、北沿江高速的建成通车,我县所有镇都能在15分钟左右上高速,进入高速公路时代,要充分发挥交通网络优势,结合各自实际,谋划发展。区域经济,就是要抓住马鞍山是长三角成员的难得机遇,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加强与合肥市、芜湖市、集中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现代农业经济,就是要加快实施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和“西移北进”战略,在名牌农产品、国家级龙头企业等方面有突破。
旅游经济,就是要着力将北部山区120平方公里旅游景观带,打造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运动健康休闲度假中心。
为了更好的融入一江两岸协调发展,要认清三个事实:首先要科学定位。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把和县纳入主城区打造,在功能定位上要靠紧马鞍山、做好宁文章,着力打造绿色食品供应基地、温泉健康休闲基地、通江达海交通枢纽、临港加工制造基地。其次要明晰思路。就是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机制保障。规划引领,就是要做好大桥新区、乌江工业园、温泉健康休闲基地、农业产业园、港口及交通建设规划。第三项目带动。就是要列出一批项目,一年一年建设,一个一个落实,把规划落到实处。机制保障,就是以项目和园区等载体建设为基础,成立专门班子、项目负责人,专门研究和推进。
加快和县发展,我们还要把握三件事情:一是城乡一体化对接。二是小康社会对接。三是文明城市创建对接。
推进和县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尽力发展我县的沿江工业和特色蔬菜产业,要努力规划好区域特色经济,要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更要加强学习,才能共谋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孙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