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3 01: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Word 文档》。

第一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Word 文档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高桥初中 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

王成香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一、荡阅读之舟,涤写作之愁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在读中悟写,读中练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技能。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例如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怎样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剪裁,怎样结构文章„„很多课文本身就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在学习理解这些经典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相关的写作知识。

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好契机和结合点进行作文训练。如在课文学习中学习了精彩的语言及时进行语言的仿写训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进行想象和新的创编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课文进行摹写来训练学生的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写仿写《秋》,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也让学生来写《我的想和做》等,学生一般都能够摹写出较好的作文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作手法、精彩语句作评点来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契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使读写有机结合。

三是通过阅读来积累和历练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语言的厚度就是思想的厚度,语言的美丽就是智慧的美丽。学生作文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要使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来从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学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历练和丰富学生的思想。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观千剑”,在读中悟写,巧持阅读的彩练,学生作文时才能上演作文的精彩。

三、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畅流”使“源”更“活”。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形象的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憩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是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壁,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

阅读教学思考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第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智能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第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再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尤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

第二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结题报告

天津市蓟县燕山中学课题组

“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规划立项课题“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项目编号:中语课字【2014】第01-112020号。在“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天津市蓟州教研室的指导下,由天津市蓟州燕山中学承担,从2014年11月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申请立项并获批,至2018年6月已完成课题的各项预设研究目标和任务。现申请结题,特将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课题的提出背景: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挂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牌匾,然而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扮演主要角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许多专家学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只不过是做了教学参考和学生之间的传话机而已。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按照考点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竟成了习题的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练习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如此的阅读教学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割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而现在的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时效性,未能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丽却无所依附,同时也使作文成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虽清澈却毫无生气。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具体来说,读就是感悟、积累,是为写而作准备。写则是运用,是更深层次地阅读,这其实讲的就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对教师而言,教授阅读是手段,教授写作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读与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和用的关系,真正会阅读的人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大力提高“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注重其思维训练缺乏可操作性。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巧妙衔接,结合课内阅读教学,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改写等适当练习。扩大课外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将知识、思维、过程和兴趣动力有机地整合,让学生将语言和思维合成一体,能够自由地书写自己的“心里话”。通过写作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为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所不能代替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教学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者提供者。教学活动体现为合作、探究方式。传统中教学多成了一种管理活动,强调规范和纪律,而学生的学习反被淹没了。教学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另一方面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2.写作学与写作心理学原理

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世界反应的产物,而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经“物”—“意”—“文”的转化。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积累必要的素材,通过头脑必要的加工,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只有打通写作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感悟生活,构建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培养写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1、指导思想: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应遵循中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教学的规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同时,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针对作文教学有实效的教学理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作文教学水平。(2)全体性与关注个体差异原则

教师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中,首先应承认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其次要多关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研究策略,才能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实践原则强调将研究融合于教学中,在理解课堂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4)独创性原则

在研究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感性感悟,理性思考,优化研究过程和方法,升华总结和经验。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根据目前“阅读与写作”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设计调查问卷,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势利导,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现实的材料。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探索改进模式及方法,积累经验,形成理论,撰写相关论文。

(3).探索研究法:这主要由教师所用,教师大量阅读探究写作各种技法,以便让学生学习模仿。

(4).借鉴创新法:主要由学生运用,学生通过阅读,借鉴他人成功的写作技法,并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创新。(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经验论文,是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课题研究,将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语文教育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过程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向、知识体系、教学设计等,应该指向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进而学会写作。

1、研究目标

(1)从学生层面上: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渗透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促进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在理想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提高学生包括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在内的整体语文素质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2)从教师层面上:本课题研究将提高教师对阅读课堂的把握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能力,以及提升教师对学生习作评价的能力,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从学校层面上:期望教师在“新教育实验”这块沃土上,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运用语文读写同步教学的模式,较快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建构一种更适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融阅读与写作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我校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创建我校的特色,促进我校的跨越式发展。

2、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主要是让学生从阅读迁移到写作,重点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写作技巧,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借鉴写作技法,并进行创作,获得成就感,慢慢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创作。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际情况;(2)、研究加大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的可行性;(3)、研究文本阅读与作文的结合点,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

(4)、丰厚语文积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研究步骤(研究的思路、课题实施过程设计、主要措施)本课题共用大约四年的时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阶段:2014至2015学研究准备阶段。(1)、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成立课题组,反复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不断研讨教学实践,进一步审查课题方案;进行课题课题论证,修订、完善课题实验方案。(2)、调查访谈,形成报告。

(3)、制定实施方案和阶段实验计划。

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根据阶段实险目标和要求制定每阶段实验计划,开始启动实验。

第二阶段: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为实施阶段。

教师根据自己研究内容在相关班级实验,通过实践,以多种方式训练,多层次、多角度实施阅读教学中渗透写的训练。学生的优秀写作汇编成册,教师教学心得及创新观念形成文字,以多种渠道进行交流、展示。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7年10月到2018年6月为实验总结阶段。

把通过探索形成的课例、个案,上升到理论层次和高度,继续实验并推广已取得的成果,整理实验过程性资料,分析实验过程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归纳总结成功作法和经验,撰写结题报告。

4、研究对象:

天津市燕山中学全体学生和全体班主任

(五)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中学语文读写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挂的是“听、说、读、写”并举的牌匾,然而实质上是阅读教学扮演主要角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也可看出作文教学的从属地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加之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等等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中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学生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

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深切体会到了“老师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样一种观点,也就是说大量的阅读讲解和反复的阅读训练并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教师只不过是做了教学参考和学生之间的传话机而已。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教学为前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多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留下了许多让人遗憾的地方,将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章按照考点分解成一道道练习题。于是,阅读教学发生了裂变,阅读课竟成了习题的演练场。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会解答练习题,并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正是如此的阅读教学失误,致使许多学生不能进入真正的阅读世界,这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直接割断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作文教学的滞后。对教师而言,教授阅读是手段,教授写作是目的,对学生来说,读就是学,写就是用,读与写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学和用的关系,真正会阅读的人能做到学以致用。而现在的阅读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时效性,未能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了一片飘忽不定的云霞,虽美丽却无所依附,同时也使作文成了一池波光粼粼的湖水,虽清澈却毫无生气。

(二)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

学生在写作时,一是愁没东西可写,二是愁没词语可表达,三是愁表达不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阅读是对信息的接收, 是吸收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课文及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是学生大量地吸收规范书面语言材料的基本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大量地积累汉语的基本词汇,还可以密切接触并逐步掌握汉语各种句子结构,并且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写作的表达形式以及表达方法。“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靠阅读得来”。学生阅读越多,其占有的材料就越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表达起来也就游刃有余。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没东西可写,没词语可表达也表达不出来的主要原因可归咎于他们阅读量的贫乏,正是缺乏阅读量才阻碍了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成绩的提升。

写作是对信息的表达,是表达思想与运用知识的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读学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加强阅读,从阅读中学写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练习写作,但是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很强,作文水平却是一般,作文成绩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练笔少,在阅读中得来的写作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运用,造成了读与写的分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这并不表示有了这个基础写作就没有问题了,这就如同有了足量的蔬菜不一定就能有美食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作训练“挤”入阅读课堂当中,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相互转化。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广泛的阅读,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适时的用笔,不断增强用笔意识,真正做到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实现从“惧文”到“爱文”的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地进行写作训练。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其中“读写结合”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两大主要问题(即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学生缺乏阅读量及用笔意识),我们运用“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由读写教学一体化、课内外阅读一体化、教材教辅材料一体化三个维度出发,对解决以上问题的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探索。

二、“阅读教学与写作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必须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广东省特级教师丁有宽针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读写结合五步训练”的设计,吴忠豪教授认为丁老师的这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实践第一”思想,注重知识迁移应用,形成了全面的训练系统。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学习规范化的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写作,主要的困难在于: 词汇量小, 内容空洞,结构混乱,思路不畅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经常训练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善于挖掘写作内容的能力,引导他们注重语言材料的积累,有意识地为习作表达尽可能多地提供材料。其次,在阅读课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接受和适应文章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普遍性的思维方式, 把阅读课中的课文讲解、运用与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中得到启发。再次,结合阅读安排必要的课堂小练笔,及时运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法,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找到能发挥他们优势的广阔空间。例如,教师在教授记叙文时就可以做到“三启二引”。即启发学生围绕内容补充新的材料。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和描绘现实生活来表现一定的思想观点。如通过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认识,对课文的主题分别阐述自己新的观点。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能写出立意新颖、别出心裁的文章来;启发学生学习选材的角度。如讲授《老王》一文时,让学生真正学会通过用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来“折射”深刻的大道理,这样文章就会显得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记叙文的过渡方法。过渡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不拘一格,但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记叙文时,能自觉地去发现课文中所使用的过渡方法,并在以后行文时要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引导学生在读记叙文后学习仿写,在仿写中得到提高。学会仿写是一种很好的读写结合的过程。只要用心地研读范文,做到举一反三,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范文的影响和启发,从而逐渐熟悉和掌握记叙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必须相结合

知识就像广袤的森林,一本课本收集的文章只不过是森林里的一棵树,对小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广泛的阅读各类课外书籍,汲取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只有广泛阅读,以读促写,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而学生广泛阅读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课内阅读,另一个是课外阅读。教师应当尽心为学生搭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两种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1.课内阅读,厚积薄发。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课本,善用这些例子,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可以点燃学生创新火花之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讨多种写作方法,真正筑建起由读到写的平台,那么,学生作文难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古人云:“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针对这种学习需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开拓阅读渠道。中学语文课内阅读中有些篇目的节选很适合拓宽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习作。如学了《与朱元思书》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的家乡风貌,学了《中国石拱桥》一课,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习作。2.课外阅读,开拓思维。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发展和补充,是作文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之一。丰富的课外阅读可以提供内容更广、数量更多、题材更丰富的佳作范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良好的直观形式。例如,儿童文学作品《爱的教育》描写了安利柯在充满“爱的教育”的学园和小伙伴们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通过阅读,受到启发,原来这样有趣的故事也时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只是没想到把它当成写作的素材,如果我们也能用文字把它们表达出来,就不会再因没有内容可写而发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有了自由的创作空间,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以文字的形式把它们永久的记录下来。

《标准》要求学生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学与用相结合。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融掉,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就是说,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互动的思维活动,写作水平的高低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阅读的实效,而广泛的课内外阅读又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教材与教辅材料必须相结合

作文教学应从教材中挖掘宝贵的写作训练资源、多样的作文指导方法,从教材中渗透每个单元的重点读写训练目的和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教辅材料的写作信息,使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确立主题, 理清思路,组织安排材料,从而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联结教材与教辅材料之间的纽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1.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须从多方位入手,深入挖掘文章内容。学生学写作需要拥有一定量的词汇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所以首先要加强字词句的综合训练,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以及教辅材料文章里的生字和生词,学生必须读准确、写正确,积极掌握大量的词汇,增加词汇储备,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准确、恰当地遣词造句。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摘抄、背诵,学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理解和表现生活的,为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此外还可以增加复述训练的内容,创造性复述是把被动语言转化为主动语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散文,要熟读、背诵。对于故事性强的记叙文、说明文等,复述的效果就优于背诵。在复述过程中除了重视故事的情节外,要格外重视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模仿,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习作方法加以运用,从而为作文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创新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

创新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资源,要求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创作思路。教材与教辅材料的课文中安排了许多古诗词篇目,它们的语言凝练,善于抒情,但是事件的情节却不完整。如果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把诗词改写成记叙文,则会给学生提供习作的拓展空间。例如在教授《石壕吏》一诗后,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改写。学生不但创作兴趣浓厚,还实现了自由表达的愿望。作为练笔,改写是一个好办法,既解决了写作内容,又解决了写作形式。改写时,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方式,学生能用则用。但学生必须得把课文熟读,然后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由被动语言向主动语言的转化。这样不仅对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大有益处,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文本是一个召唤学生参与的空白结构,课程练笔要捕捉住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用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思想。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常常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从而达到言尽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创造性的补写、续写训练,不但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课文的重点、有特色的片断,不仅要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同时还要想象画面、欣赏语言,更要动笔练习仿写。仿写训练的角度是多样的,可仿过渡方式、仿修辞方法等,只有抓住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进行模仿并进行再创造,才能达到仿写训练的目的。如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鼓励学生仿照文中利用方位词来表明游览地点的转换,写下自己的游览介绍,这样学生写出的游记不仅思路清晰还饱含着情感。学生在仿写的训练中不仅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写作的思维活动空间。

本文从解决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主要问题入手,运用“读写结合”的有关理论对其实施策略作了初步探索。其实“读写结合”不仅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上,同时还表现在课文阅读教学之中,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时时训练的特点,这都属于语文的实践活动范畴。要想实现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教法和学法,才能更好地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六、思考与展望

(一)急需更新老师的观念,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社会和家长只关注学生成绩,许多教师还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题海战术"上。因此,作为教师要首先转变观念,不论是口头语言表达还是书面写作,能够找到合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传达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在现代社会立足必需的一个能力。写作可以表达思想、思维、情感,可以贮存信息、传播信息和交流情感。写作力就是创作能力,是由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素养,写作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工作、就业,甚至生存与发展。

(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

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当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他们只有在这一过程的经历中,才智才能够得到发展,才能够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才能够产生探索的欲望,获得创造的能力。因此如何设计好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要大力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专题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允许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保护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三)目前我们的参研课题已接近结题阶段,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和有待提高改进之处,但对全校师生而言,我校的“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实际上是才开了个好头。我们今天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关于“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关系研究”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我们要继续走下去,走得更深入、更扎实。

七、主要参考文献:

[1]魏小娜《反思与聚焦:探寻我国阅读教学的本体》发表于《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3月)[2]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肖萍.《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4]田祥珍.《挖掘教材,拓展习作》[J].新作文,2006,(1-2):23-28.[5]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4-159.[6]崔峦.《求是 崇实 鼎新 》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28-336.[7]贾勇星.《论语文阅读对写作的作用》[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8]骆奇.《提高写作能力》[J].新作文,2007,(6):21-24.八、附件

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论文:

焦连跃

《反弹琵琶巧立新意》市级二等奖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初中作文的探索与实践》 刘秀芬

《信息技术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宋丽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初探》区级认定教研成果 李红阳

《拒绝“套话作文”》

《寻找有效的写作途径》 孔伟伟

《着眼个性发展,张扬写作个性》 教学视频

《作文中的穿插描写》孔伟伟

《神奇的丝瓜》县级公开课 刘秀芬 《我的叔叔于勒》李红阳

县级三等奖

作文课教学设计

李红阳

《让作文语言“靓”起来》 孔伟伟

《作文讲评—— 记叙中融入描写》 宋丽莉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师作文辅导奖

刘秀芬

2010-2015“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县级一等奖2次,市级一、二、三等奖各1次;指导张义峰杜佳亮两名同学朗诵市级一奖,指导学生作文比赛获校级一等奖;个人3次获得市、县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2016.1天津市青少年“读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魅力”演讲大赛中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焦连跃

2016.1天津市青少年“读科学家故事,感悟科学魅力”演讲大赛中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宋丽莉

2010-2015“好书伴我成长”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获得县级一等奖6次,两次获得市级奖 两次被评为市级优秀辅导教师和县级优秀辅导教师 李红阳

县级优秀辅导教师奖

学生习作

指导教师宋丽莉

《迎全运 做文明有礼小公民》七一班周炟灿

区级一等奖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七一班 崔欣莹七一班

区级一等奖 《迎全运做文明有礼小公民》七一班周家荣

区级二等奖 《遇见另一个自己》闫金源

七年级二班 指导教师焦连跃

《读《中国当代十大科学家》有感》市级一等奖 指导教师杨永淑

《我因您的蜕变而与众不同》高淼

区级二等奖 指导教师:李红阳

《有一种神奇令我着迷》杨晗

九年级二班 《永远别害怕挑战》王明新

九年级一班

第三篇:背诵与文学写作的关系研究

背诵与文学写作的关系研究

一、背诵为文学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钱钟书的朋友吴钟匡曾说:“钱钟书博闻强记......某些杂记小说和名家诗文,你只要问他,他也能够穷源溯流,缕述出色,甚至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正因为钱钟书头脑中积累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才能在创作中旁征博引,对所需的材料信手拈来,才创造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著名作品,成为一代大家。这说明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是文学写作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而背诵对文学写作材料的积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外的众多作家和学者都非常注重背诵: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茅盾将经典作品《红楼梦》倒背如流;鲁迅先生也背诵了大量作品;马克思能够整段整节地背诵海涅、但丁、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正因为他们勤于背诵,为文学写作积累了大量写作材料,才能在创作过程中娴熟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文学名篇,自如地引用古人诗文名句。现代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背诵对文学写作的作用,并颁布了一系列加强背诵的措施:2000年教育部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把初中古诗文的比重提高到30%,且高中的比重提高到40%。《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的总量不得少于100篇......只有这样,通过大量背诵,才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积累大量的文学写作材料,极大地丰富学生们赖以进行写作的材料,为提高其文学写作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想积累丰富的文学写作材料,可以采取背诵的方式,通过背诵大量古典诗词、中外经典作品,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这样写作时才能快速地在头脑中搜索所需的信息,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

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我觉得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非常可贵。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让孩子背诵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熟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和修辞格式,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小学阶段背诵的经历就让我切身体会到背诵对丰富文学写作材料、提高写作水平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读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严格要求我们熟背所学的全部课文,并且为我们精心挑选一些优秀的作品供我们去背诵。经过一番背诵,我们发觉下笔时不再觉得无话可说了,每当我们看到一道作文题目,我们的脑海便马上涌现出许多文学材料,一些优美的语句也仿佛浮现在眼前:这都是背诵带来的效果,因为我们的写作材料已经在背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了。

由此我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背诵。因为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生活圈子也不大,因而他们的写作材料是贫乏的,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背诵一些优秀的范文,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背诵范文也可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因为他们在背诵中也许会领悟到原来生活中经历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题材。

二、背诵能提高文学写作的能力。

巴金先生少年时代能背诵几部书,甚至整部《古文观止》。他回忆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脑子里了......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的,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去的。”这的段话生动地说明背诵对提高写作能力起着重大的作用。的确,通过大量背诵优秀范文,在典型范文的熏陶感染之下,将别人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提高文学写作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提高文学写作的能力。

(一)背诵能提高文学写作的语言理解能力。

拉沁夫说:“同样一个题材,同样一个故事,在具有不同程度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的作家笔下,可能写出不同水平的作品来,有的写得好一些,有的可能写得差一点,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能不能深化主题。”文学写作者要创造出艺术性强,主题深刻的优秀作品,必须具备很高的语言理解能力,而背诵是提高文学写作语言理解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背诵的方法来加强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如古人常说的那样:“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对于那些由于自身能力水平有限而暂时还不能理解的语句,经过反复的背诵,在背诵过程中逐渐加强对旧知识的理解,感悟文章的内涵。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也有这样的感受,他这样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主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与朱光潜先生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大量成功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背诵的加强,语言感受能力会得到提高,语言理解的能力也会随之增加。对于那些当时不理解的知识,日后会逐渐理解。

(二)背诵能提高文学写作的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充足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就会落空,而背诵是提高文学写作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可见,经过背诵熟记优美的语句,将作品的写作技巧铭记于心中,在适当时候加以发挥,这样使表达更加精练生动、富于文采。例如,通过背诵熟记并理解一些古诗词或名句,可以领悟很多写作技巧、吸收很多生命力很强的语句,文学写作者就会不知不觉地或有意识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使文章更加凝练,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譬如,我们可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来表达人生的无常;可以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表达人死有不同的价值......还有在写作中引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名句,可使文章表达更富于文采。通过背诵,可以感受到运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可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运用排比的表达方式可增强语言的气势;运用夸张的手法,可使形象更鲜明、突出......(三)背诵能提高文学写作的模仿创造能力。

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都是通过作者的模仿创造出来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流传下来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霞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海一色”中模仿并加以创新创造出来的。可见,模仿是提高文学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法。而只有通过大量背诵来加深对原文的印象和理解,才能更好的模仿和创新。朱光潜在谈文章时这样说:“只要熟读范文多篇,头脑中甚至筋骨里浸润了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找局的姿势,等你的笔一摇,那么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可见,通过背诵数篇不同类型的范文,使头脑中呈现出不同问题的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模仿别人这种写作技巧,可以创造出水平更高的作品。

但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在模仿别人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文学写作是促进背诵的动力。

文学写作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某方面还存在不足:或者语言理解能力差,或者语言表达能力差,或者文化知识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写作者为了提高写作的水平,就会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果是语言表达能力差,就多朗诵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诗文;如果是写作材料不够丰富,就背诵不同类型的典型作品......这样日积月累,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增强,写作材料、文化知识也会丰富起来。提笔前就不会觉得脑中无“米”,笔头枯涩,无话可说了,而是有一种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感觉。写起文章来“吾意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同时文学写作者从背诵中获得了“甜头”,就会更加喜爱和重视背诵了。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写作与背诵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文学写作是促进背诵的动力。同时,背诵有利于丰富文学写作的材料,有利于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模仿创造能力,但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背诵。

第四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是语文教学的归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令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是究竟孰重孰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常常是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将二者割裂开来,各自呈现单边性,结果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训练培养学生二者的能力,效果均不佳。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一、荡阅读之舟,涤写作之愁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初中学生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并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在读中悟写,读中练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技能。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例如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怎样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怎样进行作文的选材剪裁,怎样结构文章„„很多课文本身就是这方面的经典范例,在学习理解这些经典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相关的写作知识。

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好契机和结合点进行作文训练。如在课文学习中学习了精彩的语言及时进行语言的仿写训练,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文中的“留白”让学生进行“补白”、“续写”、进行想象和新的创编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接近学生认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实际的课文进行摹写来训练学生的布局谋篇和构思能力,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写仿写《秋》,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也让学生来写《我的想和做》等,学生一般都能够摹写出较好的作文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作手法、精彩语句作评点来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通过寻找和把握这些契机,适时进行写作训练,使读写有机结合。

三是通过阅读来积累和历练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语言的厚度就是思想的厚度,语言的美丽就是智慧的美丽。学生作文思想肤浅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要使作文的思想有厚度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来从中吸取思想的甘露,形成科学的人文价值观;通过对文本个性的多元解读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由事入理、由景入理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历练和丰富学生的思想。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观千剑”,在读中悟写,巧持阅读的彩练,学生作文时才能上演作文的精彩。

三、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畅流”使“源”更“活”。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形象的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憩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更是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壁,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底生花。阅读教学思考

自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来,诸如“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教学术语已渐成时髦,几乎逢教研必讲,逢培训必讲。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欢乐,也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再次充满生机,让不少的语文教师深深体会到原来学生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有时比教师还懂得多、钻得深,甚至不少生成性问题还不时令老师猝不及防,不得不与学生一道讨论、分析、探究、查找资料„„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思维一旦被打开,语文课便枝繁叶茂,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有地生根了。

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也好,学习方式也罢,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尤其是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领会其实质的情况下,其功效恐怕只能是“有效但有限”了。“个性化阅读”也一样,我们在为它一路高歌的同时,也应该对它进行一些冷思考。原本就是为了表演给大家看的公开课自不待说,就是平常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故而不少教师慨叹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甚至对新课程改革也持否定态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二。

第一,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什么叫“个性化阅读”呢?个性在心理学上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包括兴趣、习惯、气质、爱好、性格、智能等)的综合,是一个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同时,每个人的个性既包括许多与众相同的心理特征,也包括许多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我认为“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诸如“为什么炮弹就是炸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不到育乞西呢?”(《蜡烛》)“韩麦尔是一个不务正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老师。”(《最后一课》)“父亲是因为失业了,怕儿子不赡养他,所以才爱他的儿子”(《背影》)“美国伞兵是一个怕死鬼,因为他的自私害死了法国一对善良无辜的农村夫妇。”(《勇气》)等等,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一堂课只要有这么一个问题,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算玩完了。

第二,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有时甚至沦为看热闹的旁观者、骑墙者,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如在《最后一课》中分析韩麦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有较高教学水平的人;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是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教师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就需要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设计,且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让矛盾的双方或诸多对立面不断转化,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在平衡与不平衡中不断地动态变化发展,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生命力。再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尤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

【摘要】:相对于技术应用为主的研究取向,本研究旨在强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意义,试图展示如何从“学科立场”,即写作和写作教学需要出发思考“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首先,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的问题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背景中来看。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背景和已有实践中的问题,揭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科语境”薄弱的现象,由此明确“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中“学科立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界定了“学科语境”、“学科立场”在本研究中的基本所指与意义。当然也简要分析了“信息技术语境”的基本含义和地位。(第一章)接着,从“学科立场”审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第二、三、四章)。即以写作和写作教学必然会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为切入点,呈现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形成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活动或产品。在这样的展示和剖析中,试图突出的不是实践活动和产品的技术形式,而是在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需要着重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特定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场合关注的,或者产生的,是什么样的写作和写作教学问题。譬如,关于“怎么写”会涉及“写作工具”、“作品形式”、“写作方法和策略”等。二是信息技术对于特定的写作和写作教学问题有何特殊意义。譬如,信息技术与写作过程间的内在关系必然异于信息技术与作品形式间的内在关系。写作教学就是要捕捉这些问题并作恰当处理。之后,论文对照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实践状况,归纳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基本发展空间(第五章),探讨了理论基础的作用问题(第六章)。“发展空间”主要是围绕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与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的。探讨“理论基础的作用”,是放弃对理论基础外延的简单罗列而解析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可能会涉及哪些种类的理论基础,它们各自是以怎样的基本方式发挥作用的。无论是关于发展空间的勾勒还是理论基础作用方式的解析,都紧扣学科立场,以弘扬学科立场的优势和弥补学科立场的不足为基准。最后本研究勾勒了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一个基本设计框架,并提供了一个设计样例(第七章)。无论是“基本设计框架”还是“设计样例”,都还是站在“学科立场”上,以切实夯实“学科立场”在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中的地位为目标。譬如关于“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的设计样例,着重介绍了选择“新闻写作”话题的背景、意义和设计旨趣。【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学科语境学科立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34.34 【目录】:导言12-30第一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立场的选择30-4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语境状况30-36

一、案例存疑30-

32二、案例所凸现的语境隔膜32-3

3三、“整合”提出背景的语境差异33-3

4四、“整合”的语境层次及启示34-36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语境确认36-40

一、关于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37-38

二、信息技术角色的定位38-40第三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写作语境确认40-48

一、写作语境之意义40-

41二、写作语境的营建41-48第二章信息技术与“写什么”48-69第一节“整合”情境中的写作内容资源状况48-56

一、资源库中的写作素材48-50

二、“整合”产品的主题50-

53三、习题库中的写作话题53-56第二节写作情境构筑的类型与意义56-6

2一、对信息技术的期待:构建写作情境56-57

二、信息技术构筑写作情境的基本类型57-6

1三、遗留问题61-62第三节学生自发写就的写作内容新取向62-69

一、信息技术环境与写作内容取向62-6

4二、“网络作文”内容新取向解析64-66

三、写作内容新取向的教学疑义66-69第三章信息技术与“怎么写”69-96第一节基于书写工具意义维度的“整合”69-78

一、特写:遭遇电脑写作的学生69-7

1二、书写工具层面的研究与实践71-7

5三、书写工具观照的意义与空间75-78第二节基于写作形式意义维度的“整合”78-87

一、写作形式与信息技术环境78-80

二、写作形式层面的研究与实践80-8

3三、写作形式观照的意义与空间83-87第三节基于写作策略、方法意义维度的“整合”87-96

一、写作方法、策略与信息技术环境87-89

二、写作方法、策略观照的类型举隅89-9

3三、写作方法、策略观照的关键与空间93-96第四章信息技术与“写得怎么样”96-119第一节复调的声音:写作评价途径研究之一96-10

5一、基于网络的写作评价实践96-98

二、评价新途径所实践的评价新理念98-100

三、评价新途径所

蕴含的评价新形式100-105第二节量规里的方圓:写作评价工具研究之一105-11

2一、量规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105-106

二、写作量规内涵及其意义106-107

三、写作量规的设计107-110

四、写作量规的使用110-112第三节网络语言研究中的图景:写作评价内容研究之一112-119

一、我国语言教育视野中的“网络语言”113-11

4二、对“网络语言”性质与归属的追问114-116

三、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关系的处理层次116-119第五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发展空间119-13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发展空间的基本格局119-12

5一、传统写作教学任务的继承与发展119-1

21二、对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121-12

3三、新技术引发的写作教学新使命123-125第二节写作能力培养:传统写作教学任务的继承和发展125-13

3一、语文教学的任务:语文能力培养125-126

二、“写作能力”的研究及其主要分歧126-129

三、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视野中的写作能力观129-1

32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能力观的选择和发展132-133第三节“日记”的境遇:写作教学经验的反思和修整133-138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自由与私密性133-13

5二、非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日记写作教学135-136

三、日记写作教学境遇的改善策略136-138第六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理论基础的类型及运用138-165第一节理论基础的类型及意义138-149

一、内容理论与形式理论139-1

42二、核心理论与边缘理论142-146

三、明示理论与潜在理论146-149第二节”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状况分析149-15

5一、背景: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间的关系149-1

51二、案例:信息技术

与写作教学整合视野中的建构主义151-1

53三、建构主义对于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特殊意义153-155第三节理论的自觉运用案例:“UDL”与写作教学155-16

5一、“CAST”及其UDL理念155-157

二、UDL视野中“写作”的“三个系统”157-159

三、以信息技术支持写作的“三个系统”159-16

3四、小结与思考163-165第七章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框架与样例165-188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设计框架165-170

一、“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与“教学设计”165-167

二、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的基本环节167-170第二节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设计样例170-188

一、设计话题产生的背景170-176

二、“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的设计旨趣176-179

三、“网上新闻写作学习区”素描与说明179-188结语188-190参考文献190-199后记199-20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下载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研究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谈谈写作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文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如何把生活中的感受变成文学?而我们平时的写作素材又是从哪里来的?写作与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要回答......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水平高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中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浅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安溪五中 林平辉 阅读与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两个支架式的部分,不仅是中考里两个考察的重点,也是作为我们中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语文学习者必备......

    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读书与写作的关系 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话的意思是,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就会轻松。怎么样才能算“劳于读书”呢? 我先举几个例子。唐代文学家韩愈,他......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科学园区为例 摘要:高科技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代表产业,也是现今国际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各国政府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动高......

    户外活动与近视眼关系研究

    户外活动与近视眼关系研究 户外活动是近年来近视研究和防控领域的热门,也是这次IMC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关于户外活动对近视眼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近视眼发生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阅读与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但二者不是分裂开来的,它们唇齿相依,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好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栗山学区三和中学 李君阳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