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知识分析

时间:2019-05-13 10:1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马的知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马的知识分析》。

第一篇:有关马的知识分析

有关马的知识

一、马的汉字

马的体质不同而造的用字——

骁(xiāo):好马。驽(nú):劣马;跑不快的马。

性别

骒:母马。骘:公马。

年龄

驹:两岁以下的幼马。毛色

骠:黄色有白斑之马。

驳:马的毛色不纯叫“驳”。以后引申为一切东西,只要是成分不纯、混杂状态,便都叫“驳”。骓:苍白混杂的马。骊:纯黑色的马; 骃:黑色戴白花的马。

骐:青黑色有棋盘格子纹的马。骝:为黑鬃黑尾的红马; 骆:尾巴和鬃毛为黑色的白马。骍:赤色马。

动作

驭:用手役使马。

驮:马背上骑着一个人,人手执一马鞭。

闯:人类设圈造门来拘束它,它却要时刻寻求往外冲,奔向更广阔的天地,冲撞出去,夺门而逃。驰:马的步速极快。

驱:策马前行。就是用鞭子赶着马走,就是“驱逐”一词的最初本义。驻:马或马车停下来。骑:两腿跨马背而坐。驾:马系于车。骀:马嚼子脱落。驶:车马等快跑。骋:马奔跑。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骛:马乱跑,纵横奔驰。骤:马奔驰。骇:马受吓。

用途

驯:马最早是野性的,只是由于人类的征服和饲养,才变成了家畜,其性情也变得温顺起来。

驸:驾副车或备用的马。驿:传递公文或消息的马。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骈:两匹马并驾一车。騑:古代驾车的马。驷:四匹马并驾一车。骟:割掉马牛等的睾丸霍卵巢。骣:骑马不加鞍辔。

骖:三匹马并驾一车。形象、速度、体质

驽:能力低下的马。骁:好马。

骏:优良的马。骥:骏马,好马。骜:骏马。驵:好马,壮马。

骅骝:雄骏壮丽的良马叫骅骝。骕骦:古代良马名。骄:长得体型格外的高大健壮的马。骙:马强壮的样子 驺:养马的人

二、马的成语

Ø 汗马功劳:汗马,将士骑马作战,马累得出汗。汗马功劳原指战功,现也指对事业的贡献。天马行空: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这种观念代表了中国人特有的洒脱态度。)

Ø 一马平川:形容地势平坦而开阔。

Ø 脱缰之马: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Ø 人高马大:白驹过隙

Ø 心猿意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跃、快马奔驰一样。

Ø 快马加鞭:骑的马本来就很快,再加上几鞭子来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生活在这个快节奏而充满挑战的时代,你一定要快马加鞭,别让社会把你甩在后面了。)

Ø 走马观花: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Ø 下马看花:比喻停下来,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

Ø 肥马轻裘: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马是财富的象征。)Ø 香车宝马: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指考究的车骑。

Ø 驷马高车:旧时形容有权势的人出行时的阔绰场面。也形容显达富贵。

Ø 驽马十驾: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对待工作要踏实肯干、全力以付,要有驽马十驾的精神,不能马马虎虎,当马大哈,打马虎眼;对待学习要刻苦认真,不能走马观花;)

Ø 汗马功劳:汗马,指骑马作战时马跑得大汗淋漓。比喻征战的劳苦。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现在也指在各种工作或事情上作出的贡献。

Ø 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认识路。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办事时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Ø 犬马之劳: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意象犬马那样替主子奔走效劳。现在用“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为别人效劳。

Ø 马的精神:勇猛精进,忠贞不渝,忍辱负重,死而后已!Ø 龙马精神:比喻人精神健壮。(龙的飞跃,马的奔腾,构成了中华民族崇尚的“龙马精神”。)

Ø “老骥伏枥”语出曹操,比喻人虽老壮志犹在。

Ø 马革裹尸:用马匹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Ø 一马当先:比喻走在前列,带动别的人或事情,起带头作用。(“千军万马”是一幅古战场的壮丽画卷,“一马当先”是一个英雄的特写。)

Ø 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进展迅速的壮丽景象。

Ø 风墙阵马:风力吹动下的帆,阵上的战马。形容气势雄壮,行进迅速。

Ø 人仰马翻: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马和人是古战场的灵魂,那时,“人马”就是军队的代称,)

Ø 马首是瞻:意思是鸡一叫就把战车驾好,把井堵了,灶平了就看着我的马头冲向哪边,以决定你们行动的方向。后来,人们用“唯……马首是瞻”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

Ø 马放南山:战争结束了,战马无用了,放开它自由奔往山野。形容一种在和平环境里人们对战争威胁的麻痹松懈思想。

Ø 单枪匹马:一俱单身上阵。比喻没有旁人帮助,单独行动。

Ø 秣马厉兵:厉是磨的意思,兵是兵器;秣是喂养。把兵器磨好,把马喂好,形容准备战斗。

Ø 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Ø 金戈铁马:戈,古代的一种武器,金戈就是金属制成的戈。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指战争,也形容战士的骏姿。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因亭怀古》:“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Ø 鞍马劳顿:顿:困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Ø 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Ø 鞍前马后: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Ø 马不停蹄:一匹好马很少是因为病老而终,多数都是因为聚累而亡,死在奔跑向前的途中,“马不停蹄”指的就是这种境界。Ø 戎马生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Ø 马到成功: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马到成功”。正以马之屡建大功,深得人心。Ø 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

Ø 人困马乏:人马都困乏了,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Ø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景象。

Ø 倚马可待: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思敏捷。

Ø 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

Ø 走马上任:走马:骑着马跑;任:职务。旧指官吏到任。现比喻接任某项工作。Ø 溜须拍马:拍马:拍马屁。比喻讨好奉承。

Ø 人欢马叫:形容农村中热气腾腾、繁荣兴旺的景象。

Ø 声色犬马:声色,指歌声和女色。犬马指养狗和骑马玩。形容一种荒淫放浪的生活。

Ø 马牛襟裾:比喻人不懂得礼节。

Ø 马瘦毛长:比喻人境遇穷困,就会显得精神不振的样子。

Ø 驽马恋栈: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无能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Ø 率马以骥:用好马带领马群。比喻能者居先。

Ø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Ø 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时分危险。《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怎么办呢?只好抓紧学习,抓紧调查研究。要下马观花,不能走马观花。)

Ø 悬崖勒马: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Ø 乌焉成马: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传写错误。古谚:“书经三写,乌焉成马。

Ø 青梅竹马: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Ø 五马分尸: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Ø 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Ø 马齿徒增:比喻自己的年龄增加了,而学问却没有长进或没有成就,白白地度过了日子。这是一句表示谦虚的话。

Ø 万马齐喑:好马振动颈毛一声长啸,其他的马都沉寂无声。现在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Ø 牛头马面:出自佛教经典,原指地狱里的鬼卒,常形容那些面目狰狞,恐怖可憎之人。

Ø 害群之马:比喻危害集体的。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矣。

Ø 骑马找马:比喻一面占着现有的位置,一面另找较好的工作。也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Ø 童牛角马:童牛是没有角的马牛,角马是长出角的马。比喻事物失了真相或乱了套,是不沦不类的意思。

Ø 蛛丝马迹:沿着蛛网的细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方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Ø 塞翁失马:来比喻虽然事暂时吃亏或失利,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Ø 骑者善堕: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掉下马来。比喻擅长某一事物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失败。

Ø 马耳车风,比喻听不进话,如耳边风。Ø 马工枚速:原指枚皋文章写得多,司马相如文章写得工。后用于称赞各有长处。

Ø 墙头马上:为男女爱慕之典实。

Ø 非驴非马:不是驴也不是马。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像。

三、马的习惯用语

ü 时间短叫“马上”; ü 称街道为马路; ü 衣服中有马褂、马甲; ü 粗心大意者叫“马大哈”; ü 事后发议论叫“马后炮”;

ü 掩人耳目叫“打马虎眼”; ü 暴露形迹叫“露马脚”; ü 自找麻烦叫:“捅马蜂窝”; ü 阿谀奉承叫“马屁精”;

ü 对人才的通俗说法叫“千里马”;ü 奥运会中最痛苦的比赛叫“马拉松”; ü 人们的感激之情到了极点,往往会说:“来世当牛作马也要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ü 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与虎组合,两种很认真的动物放在一起怎么就“马马虎虎”了呢?

ü 就连边塞上一老头儿丢了一匹马,也被大做了一番文章,最后居然和哲学挂上了勾,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四、马的故事

伯乐相马 车水马龙 白马驼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 万马齐喑、碧鸡金马、石庆数马 非驴非马、马革裹尸、马立葬滕公 马援标铜柱、马融绛帐、公孙跃马 方皋相马、立仗马、老马识途 杀马毁车、盲人瞎马、指鹿为马 避骢马、骥伏盐车 九方皋相马 千金买马骨 田忌赛马 按图索骥 秦琼卖马

五、马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

兵马俑 马踏飞燕 唐三彩 昭陵六骏(唐)韩干 韦偃 郎世宁 徐悲鸿

六、马的诗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七、与马有关的故事或历史人物 赤兔马

故事:《三国志•魏志•吕布传》上说:“布有良马曰赤兔”《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清楚了。赤兔马是董卓从西凉带来的宝马良驹。董卓为了拉拢年轻将领吕布,就把这匹马送给了他。吕布得马后果然杀了原来的主人丁原,投奔到董卓的门下,当了他的义子。后来,这匹马跟随吕布大展神威。但在白门楼,因为刘备的一句话,曹操痛杀吕布,赤兔宝马也就归了曹操。也是机缘巧合,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暂时投靠了曹操。曹操十分爱惜关羽的人才。也想仿效董卓“宝马赠英雄”。但关羽终究不是吕布,他接受了赤兔,也是为了更快地找到刘备。从此以后,赤兔马和青龙偃月刀就成为了关羽的代表形象。当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后,赤兔马又为马忠所得。可这次它不再顺从着跟随新主人,绝食而亡,跟随旧主关羽而去了。

乌骓马

故事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骓是项羽的坐骑。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建立功勋无数。可项羽终究不是成帝业之人,公元前202年,刘邦的大将韩信布置十面埋伏,那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几次率领军士们突围,但可惜都失败了。韩信果真是个将才,夜晚,他命令汉营的将士高唱楚国的歌曲。项羽的军队主要来自江南的楚国,这样一来,听见家乡熟悉的曲调,简直是一点斗志都没有了。项羽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这一夜,他喝了很多酒。追随他多年的亲密爱人虞姬也自刎殉情。此时的项羽已经了无牵挂,跨上乌骓,带了八百子弟,冲杀出去…… 天亮了,他们逃到了乌江边。这时跟着项羽的兵丁只剩下了二十几个人。一位亭长劝项羽到江东称王,重建霸业。但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临死前,他把爱马乌骓送给了亭长。亭长带着它过江,但是忠于主人的乌骓自跳乌江而死,上演了一曲悲歌。

第二篇:马哲材料分析

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如下: 材料1:牛顿认为上帝是世界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材料2: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认为:“目前的大阳系起源于一团原始星云的不断旋转与断裂,而旋转断裂的原因在于内部引力、斥力的矛盾运动”。

材料3:柳宗元认为“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也。自动自休,自将自流”。

材料 4:僧肇认为万事万物动与不动的根本原因皆在于心。如果心能“即动而求静”,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4说明其哲学观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2)比较材料2、3说明其哲学观点的相同处。(3分)

(3)康德的“星云假说”理论被誉为“在形而上学僵化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试简

要说明理由(4分)。

(1)材料l、4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不同点是 l是客观唯心主义4是主观唯心主义。(3分)

(2)材料2、3都是辩证法观点,它们都强调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分)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牛顿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最后导致了唯心论。康德的“星云假说”用运动、变化、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解释太阳系和与宇宙的生成、发展,从而用辩证法的观点在形而上学僵化的思维方式上打开了一个缺口。(4分)

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尽心下》)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材料2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摘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

(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材料3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

(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1)材料1中的合理思想是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老百姓的力量,适当照顾老百姓的利益。局限性在于还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4分)(2)材料2中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材料3中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共同本质是认为精神决定了社会存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4分)(3)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精神财富,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5分)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2001-05-21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个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中国化工报》,2001-03-10 材料

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水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05-22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地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材料

1、淡水资源短缺,不仅浪费严重,而且受到污染。

材料

2、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材料

3、在目前新的形势下,要借鉴或吸收先进技术,将海水转化淡水。材料

4、甘肃节约用水的经验,可以推广。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提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真理,捡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则不同认为科史是在真理与谬误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历程。

3、波普对科学知识的增长是有启发的,但是也有其片面性。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由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应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2.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3.试述材料3中的观点的必要性。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

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请回答:(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1)主观唯心主义。(2分)(2)客观唯心主义。(2分)

(3)是对唯心主义错误的批判和揭露。(2分)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能够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商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其主要表现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对生产力具有阻碍作用。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4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表明: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应该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适当的改革。(3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实际进行论述,酌情考虑给分。(8分)

六、材料分析题(共12分)l、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分)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进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5分)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存在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

材料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藏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引自培根:《新工具》

“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引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材料2: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主体和客体、主观的和客观的)“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引自《列宁全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引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材料1在实践观问题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6分)(2)谈谈对材料2中实践观的理解。(6分)答案要点:

(1)在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科学实验对实验对象的能动作用,肯定了自然科学实验在认识自然界中的作用,这是合理的。但是,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没有对社会实践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和论证,不懂得社会实践的真正本质。(6分)

(2)在材料2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交错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指出应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6分)

下面是论述人和环境关系的有关材料: 材料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 “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 “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政治形势变化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马克思认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请回答:

(1)简要归纳材料1中的观点。(4分)(2)简要分析材料1中的观点的内在矛盾(4分)(3)根据材料1和材料2,简评马克思对上述观点的批评及对矛盾的合理解决。(5分)答案要点

(1)爱尔维修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对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思考及回答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材料1的有关内容,爱尔维修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的环境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其中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是这些内容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可以说成法律、政治决定一切。要改变人的状况,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而法律政治制度又是由人所制定的,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制度,只有天才人物的理性才能制定出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爱尔维修的上述观点陷入了循环论的圈子里: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由人的理性(天才人物)所支配。究竟是人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人呢?在他那里,这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原因在于他在社会历史观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始终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转圈子,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使他跳不出这个圈子。

(3)马克思批判了上述观点,认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其结果是导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马克思针对爱尔维修等人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的错误的、片面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根本途径。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改造环境,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由此可见,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的基础。

材料1 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

——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 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将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

——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现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5分)

(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分)(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5分)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所认识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5分)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编篡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3分)。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所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5分)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新,实现了人类基本生产手段由手工工具向机器系统的转变,人类从此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4期

材料2 建国以来,我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大量自然资源在涸泽而渔的行为中被耗竭,如矿藏资源被严重浪费,森林面积因过度砍伐而不断减少,尤其是继续不断减少,导致森林质量下降。我国东部已几乎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河流,已几乎没有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这不仅导致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且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从而影响到中华民族的生存。

--摘自《生态环境》2001年第3期

材料3 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革命,促使绿色科技的发展,而现代科技的绿色浪潮,使现代科技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发生了由单纯开发利用自然向有效保护和大力建设自然的根本转变。因此,人类文明已不能主要依靠深挖地球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来获取发展,使人类迈进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为主的生态文明时代,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自《生态经济》2001年第4期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了什么哲学原理?(4分)(2)请分析材料2所说明的问题。(4分)

(3)从材料1-3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5分)

答案要点:

(1)由于材料1可以看出,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表明人类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技术推动文明的发展,这表明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4分)

(2)由材料2可以看出,科技也有消极作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急剧增加;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工业生产过程的大多数剩余物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或回收再利用,就直接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中,结果造成严重污染。(4分)

(3)由材料2、3可以看出,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这是由于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规律的作用,违法了自然规律。(1分)我们只有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1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效益,协调和发展的关系,使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危害,最终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3分)

1.以下是关于认识论的材料: 材料1:

“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理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

——摘自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2:

“除了通过自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以外,人类是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达到确实性的知识。”

——摘自笛卡尔:《指导我们智力的规则》

“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

——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材料3:

列宁:反映论就是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反映。”

——摘自 《列宁选集》,第2卷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列宁:“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认识论的观点。(3分)

2.分析材料2的认识论的观点。(3分)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7分)

1.材料1中洛克的认识论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3分)

2.材料2中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是坚持天赋观念的唯理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3分)

3.材料3中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首先,这种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全面地、正确地分析和说明了人对世界反映的社会性、主体性和能动性。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指出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7分)

下面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问题上的材料:

材料1

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偶然性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与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部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料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引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

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本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性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小逻辑》

请回答: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

1.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3分)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3分)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3分)

1.材料1属于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而造成的。(3分)

2.材料2属于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循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生物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3分)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它的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3分)

第三篇:马原知识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成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4、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25、决定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6、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7、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称。

2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答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答: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更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

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认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接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像。如果把人对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过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4、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如何理解社会必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更本动力?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是坚持了那些原则?

答: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着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8、简述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表现。

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作用;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激励作用;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即分化作用。

9、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实在哪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答:(1)私有制原则、(2)“主权在民”原则(3)分权于制衡的原则(4)人权原则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表现。

答: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经营的全球化。

1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斗争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简述社会经济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的原因。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3、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9世纪自然科学的突破: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的提出、能量守恒。

3、马克思在实际中不断发展。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论述题

1、根据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该原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2、列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消极后果,并举例说明。

答:(消极)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地全球经济协调体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积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分工得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的优化配置。由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的发展。其中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影响:一,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三,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家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四,发展中国家换可以借贷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3、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好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僵尸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下,收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国际资本主义的进攻与阻挠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要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实践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显示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闭眼时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材料分析提(仅有知识点,分析略)

1、(1)请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其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人物是主要事件的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英雄对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2、(1)评价苏联模式。

答:积极影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告诉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基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消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的太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共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制度能够从更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答: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足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在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建立在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四篇:马云性格分析

马云性格分析

中国企业家马云,浙江绍兴人,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一手缔造了电商帝国,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2013年5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一职,由陆兆禧接任。11日宣布成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理事会主席。

在性格特点方面,马云的个性特征相当鲜明。马云是中国企业界的大腕,我们用MBTI理论来分析马云,我认为马云是属于ENFJ型,即外向、直觉、情感、判断。

从个体心理能量的获得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来说马云更多的属于外倾(E)维度,马云有大侠情节,广泛交友,喜欢社交活动,人脉非常广泛从这个可以看出他是外向的,马云是我国最先创立网上购物尝试的人,他从小就与人不同,对于新事物敢于尝试,善于从外界和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从感觉-直觉维度来看马云在他事业中更多的展现了他直觉(N)的一面,他的人生中许多重大事件都是凭他敏锐的直觉来决定的。小时候,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在西湖边上,几个外国游客向她问路以及杭州的旅游景点。由于了解地理知识,她用英文与外国朋友对答如流,让外国朋友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地理老师勉励学生:“ 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学好地理,不然人家问咱们的时候,如果答不上来,多给中国人丢脸哪!”而听在马云耳朵里,受到的直觉联想和启发是,必须学好英语,将来会大有前途。地理课结束以后,放学回家他就到小卖部里买了个袖珍型的纸喇叭,开始苦练英语,最终成为“杭州英语第一人”。马云还在大学任教时,从自身工作经历中,他发现了社会对英语人才和翻译业务的巨大需求,预言这将是以后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早在1992 年成立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如今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的专业翻译机构。1995 年,马云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发现在神奇的互联网上居然找不到一点中国的信息,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敏锐的直觉告诉他:“感觉它肯定会影响整个世界,而中国还没有”马云的脑海中闪出一个念头:回国创业,做Internet!他对互联网未来的走势来说,他习惯于跟感觉走。在用人上,马云也显示了自己超前的直觉判断力。

从思维(T)─情感(F)维度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马云的性格偏于情感(F)型。马云从小叛逆倔强,爱好帮别人打架,路见不平一声吼,侠肝义胆,重情重义。马云还说过中国人有两个东西一定要看,一个是周星驰电影,一个是金庸小说,其他都可以是浮云,这两个东西都有个特点:打破客观逻辑思维且感情色彩较浓厚。他敢于面对未知的困难,并激励别人,常逆水行舟,排除万难,带领一群人冲向宏伟目标。常把事物极端化,没有中间类型。关注他人的隐藏企图,讨厌虚伪,看重真实。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不受拘束。因为他的武侠情节,行事也有武侠的做法,做事夹杂着情感,是感性的,也就是情感型的。

他为了一个目标,能够坚持不懈,拼命的工作,从这可以看出他是判断型(J)的。他坚韧不拔,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资金不足几乎都差点儿没法成立公司,前几次创业虽然都颇有斩获但因为种种原因都不得不离开,他都从来没有放弃继续去努力,困难的时候,“要懂得用左手去温暖自己的右手”。马云的自主独立性强,决定事情不会犹豫不决,一旦认定就坚信自己的判断,坚持到底。

对ENFJ类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和与别人交流的机会。ENFJ人有很强的领导气质,有非凡的操纵他人的能力。这些特点我们都能从马云身上看到。ENFJ人深信自己的梦想,将自己视为救难者和能人,而往往他们的确如此,马云的梦曾经都不为人所理解,然而却都以梦成真来震撼世人。

第五篇:马原案例分析

一、随着德国贝塔斯曼公司停止中国书友会运营的宣布,这个有着170余年历史的图书巨鳄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为什么在欧洲极其成功的贝塔斯曼公司会在中国折戟,苦心经营十三年而未实现盈利?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制消费。除了入会费之外,贝塔斯曼公司规定会员每季度必须购买一本图书,否

则取消其会员资格,这一协议是最为让中国消费者厌恶的,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背离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2、图书定位狭窄。书友会会员数量攀升后,公司没有考虑更有内涵的读物,依然力推 励志及言情书,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价格高。读者刚入会时可以得到低价购得图书的机会,但此后只能以九折购书,而 加上邮费之后往往价格会高出原售价。

4、开设实体店的战略。2002年公司更换CEO之后力推在法国成功的实体店战略,然

后在欧洲书价高、房租低,但在中国书价远低于欧洲,而房租几乎持平,于是这一模式反而成为公司的累赘。

5、标准外企的管理模式。在国外CEO的带领下,公司走的完全是西方式的管理道路,与当地文化完全为进行融合,同时也忽略了书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6、海外的出版运作模式。贝塔斯曼在国常常是针对作家买断版权,一本《克林顿自传》

就要付出1000万,这与国内与作家谈稿费、税率、印量的作法完全不同,使得公司耗费了大量资金而销量却往往不甚理想。

7、大型网络书店的迅速崛起。由于价格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敏感的指标,当当

网、卓越网等网络书店的崛起给贝塔斯曼带来了致命的冲击,由于高邮费的弊端,使得读者群大量流失。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贝塔斯曼公司没有考虑到其经营模式与中国固有图书市场的联系,一味的坚持自己的原有经营理念,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同时事物是永恒发展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利好讯息,图书市场也在不断地发展着,自然存在新旧交替的历史必然过程,贝塔斯曼的经营理念不能遵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自然只能被淘汰。

所以,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看待事物要从科学的、理性的角度,遵从历史以及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要知道事物是普遍具有联系的,并且是永恒发展的。作为伟大祖国的未来复兴的中坚力量的我们,自然更是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更加科学的看待事物,更好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二、我认同“成功的模式绝不可能完全复制”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称之为矛盾的普遍性;不同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一级没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特点,称之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任何一个人或集体追求成功的过程都是艰辛的并且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的,这些矛盾之间具有共性也具有其各自的个性,有必然联系却又不尽相同。同样,在不同的人或集体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充斥的矛盾,自然也有相通的共性,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既然矛盾尤其特殊性,那么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所走的路线和采取的方法必然不同,所以每个人和集体在追求成功的模式上完全照搬是必然会失败的。

贝塔斯曼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更是从实践的层面说明了这一观点。贝塔斯曼将其在欧洲的成功模式完全照搬到中国,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却没有想到矛盾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贝塔斯曼忽略了在中国市场开拓疆土的特殊性,在13年经营而未盈利后终于退出市场。

所以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自身,认识矛盾,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将矛盾转化为成功的奠基

1“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的出炉有着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继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人们相信社会主义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和财力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毛泽东认为应批评右倾保守,发动“大跃进”。“大跃进”首先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虚报浮夸。环江制定了放“卫星”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选择城关农业社的一块面积为1.13亩的试验田作为“卫星”田,让社员先将田里的禾苗全拔出来,再进行深耕并施放成千上万担各种肥料于田中。接着,组织当地人从100多亩中稻田中,选出长势最好且已成熟的禾苗,密植到试验田中并不断施肥。在收割时,反复过秤,才创造了这个虚假的记录。我认为“水稻亩产十三万斤”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其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们要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些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然而,所谓的“水稻亩产十三万斤”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水稻亩产十三万斤”犯了蔑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给党,政府和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2“水稻亩产十三万斤”中吸取这样的教训:要遵循自然与社会的客观物质性,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3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4.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1、本案例是对人类认识光的本质的科学发展史的回顾,反映了认识真理道路的曲折性

问题以及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问题。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知道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在这段科学发展史中,人们对于光的本质的认识是主观的思想,而光的本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又牛顿总结,提出了“粒子说”;正是一个个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打击了“粒子说”;而又是光电效应的发现是“波动说”转入下风,最后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这又体现了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无纸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粒子说”“波动说”轮流占上风,最终统一于波粒二象性,体现了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

2、光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即现在被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波粒二象性。具体来

说就是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二者在经典力学中是对立的,但“粒子说”无法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光电效应又无法被“波动说”阐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即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又是统一的。因此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光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粒子说”和“波动说”轮流占上风,最终统一于“波粒二象性”的曲折过程。现实在实践中的经验告诉人们光是粒子组成的,后来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打击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崭新的光的波动性学说,而后随着实践的发展,二者互相矛盾却不能解释全部的光学现象,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统一了二者,在现阶段被多数人认可。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在二战以前,英国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处于领先发展资本主义的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是比其他起步晚的国家要快一步,这样私人资本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积累,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的资本家手里,而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却没有增长到和生产力扩大的速度,导致这种供需矛盾逐渐激化,最终以生产力过剩为特征爆发了经济危机;在二战时期,美国本土并不是主战场,这在客观上为保存美国的经济实力奠定了基础,而英国在二战中不单单是财力物力耗费大,本土上的战争也使得曾经建立起来的工业帝国破败,工厂大多被破坏;此外,美国在二战后技术研发领域领先,特别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启了信息时代,使得美国至今仍是技术领域的巨头,技术的发展必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使得美国的工业产值在国际市场上占了绝大的份额,产值的增长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形式,所以二战后经济危机都是由资本主义发达的美国兴起。

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这种矛盾就无法消除,因为这矛盾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无法脱离的。资本主义,就是靠着资本去获得剩余价值,这种剥削的本质就是伴随着资本主义而来。此外,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具有周期性的,总是经历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它总是循环往复不会停止,这就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必然出现。

战后的经济危机,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范围大。因为再二战以后,随着各国整顿恢复国内的生产,国际之间的贸易频繁,逐渐发展起来的海上运输,空中运输更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市场开始变成全球的市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来源,以及产品的消费开始以全球为市场,不再只是在自家门里做生意,所以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使得在经济危机爆发时波及的范围很大,彼此牵扯。

此外,战后经济危机对金融领域的影响更敏感。战前主要是生产产品过剩,而人们支付能力有限的矛盾;而战后,随着金融行业的繁荣,证券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更大,银行的信用制度一旦遭到破换,就会引发经济危机,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

下载有关马的知识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马的知识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森马品牌分析

    森马品牌分析 一 品牌文化背景 A:创立于1996年12月18日的中国·森马集团是一家以虚拟生产、经营休闲服饰为主导产业的特许连锁经营多元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以“创大众服......

    马--防冻液基础配方知识全集--

    【基础知识第一篇】 【基础知识第二篇】 【基础知识第三篇】 【基础知识第四篇】 【基础知识第五篇】 【基础知识第六篇】 【基础知识第七篇】......

    马原考试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

    关于费马点知识总结

    费马点 一、研究目的 费马点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数学家费马发现的。所指的是在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上,有一个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而费马点有许多有意义的性质,即为......

    家具行业必备知识分析

    家具行业必备知识 一、家具的含义及其特征 广义的家具是指人类维持正常生活、从事生产实践和开展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类器具。 狭义家具是指在生活、工作或社会实践效中供......

    马爹利文案分析

    马爹利平面广告文案分析 首先,先简单介绍一下马爹利的6大系列白酒,分别是:金牌,银尊,蓝带,XO,名士,金王。这次我重点分析金牌和XO的平面广告。 XO这幅平面广告,我们有三个看点。第一......

    马云之创业分析[推荐]

    马云登陆雅虎首次发表演讲稿全文 今天是我第一次和雅虎的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我希望把我成功的经验和大家分享,尽管我认为你们其中的绝大多数勤劳聪明的人都无法从中获益,但我......

    马基分析报告(修改版)5篇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性实践教学情况调查报告研究小组:12209班第3组小组成员:曾祥仪、覃海玲、周亚、陈清华、秦小淳、再那甫·阿不都、 何可人。摘要:在此次作业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