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洲人的伦理道德和民族心理特点文化 在荷兰
欧洲人的伦理道德和民族心理特点文化
在荷兰,人与人之间是有相当大距离的。荷兰人只有在无选择的情况下才会坐在别人旁边,连在汽车和火车上都如此。如果是高峰时间车上很挤,他们会收腹,像是在说:“我尽量让自己少占地方,别怨我。我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任何不注重这种迫不得已的礼仪的人都是自寻烦恼,他们会被看作在公共场合在你身上来回蹭的肮脏的人。
来自人与人之间距离较小的国家的人,如阿拉伯国家的人们,到这里后,很快就会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会发现他们谈话的对象总是不断后退,一直要退到他们之间有了最短的可接受的距离为止。据我的测试,这距离大约是70厘米。
荷兰人具有执拗和不易接近的名声。他们交流的方式在他们与生人之间竖起了一道障碍。他们与素不相识者全然不交谈。在公共场合中,除非有事,人们不轻易与周围的人搭腔。如果你问路或问其他非私人性的问题,人们解答得很详细。在火车上,乘客都保持冷漠的寂静,要么是读报纸,要么是听随身听,将自己与周围的人隔开。某处可能时时会传来谈话声,但那一般是来自朋友或一起工作的同事。
许多荷兰人相信这种与他人不接触的倾向还会有上升趋势。荷兰人在陌生人——与他们不相关的人——和朋友之间界限划得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或交往的圈子越变越小是可能的。有证据表明这现象确实存在。除了在本世纪初大批人迁往荷兰西部的城市之外,荷兰人一般是不爱迁移的。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个村庄或市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的迅猛增长基本为这种现象画上了句号。我仍记得我父亲和他的五个兄弟带着全家老小,在星期日聚在他父母家中。他们与我们的省城的其他家庭靠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联系起来,这意味着与朋友和亲戚交往的圈子总是很大的。如今,我这一代中没有一个仍生活在那个镇上。全家分散在各地,我可能已有20年没见到我表兄弟姐妹中的大多数人了。
广阔的家庭网络在当代已被摧毁,这使得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的后果更明显,更容易被孤独的恶性循环所缠身。老年妇女特别受到其危害。她们的人均寿命是78岁,也像在多数国家一样,她们一般活得比她们的丈夫长。在她们一尘不染的白色窗帘的后面,她们默默地在愁苦中煎熬,因为她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荷兰有无数的组织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但普通老百姓一般不会伸出求援之手。
1.liberté.égalité et fraternité这个大家都明白吧,我就不解释了,很多朋友都认为此条已过时,本人觉得这是时代的体现,是法国乃至法国人一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描述。
2.Un Français parle autant avec ses mains et son corps qu'avec sa langue.法国人说话的时候喜欢动用他的手和身体一起来表达。
3.La France a 36 millions de sujets sans compter les sujets de mécontentement.法国有360万个话题,还不包括那些悲伤的话题。
4.Ce qui n'est pas clair n'est pas français.不准确的不是法语。(法语的精确是毋庸置疑的)
5.En France, le 1e jour est pour l'engouement, le second pour le critique, le 3e jour pour l'indifférence.法国人对一件事先感兴趣,喜欢;然后开始评论,批斗;最后就爱理不理,没啥想法,也懒的关注了(这一条CHOEGH解释的很对,我就用他的解释了)
6.L'impossible n'est pas français.对法国人来说没有不可能。
7.Les Français parlent vite et agissent lentement.法国人说的快做的慢。
8.Les Français arrivent tard à tout.Mais enfin, ils arrivent.法国人做事晚成,但最终,他们都做成了。
说起英国人的性格,可以用保守、含蓄、幽默、好赌这几个词来形容.比如,在英国,汽车的方向盘在左边,行车时也靠左,这种与其他国家大相径庭的做法一直保留至今也没有改掉,英国人的保守可见一斑.英国人同其他欧美国家的人相比,显得格外沉默寡言.他们只有在熟人面前才会表现得无拘无束.但是,英国人的语言却含蓄中不乏幽默.比如,一位英国朋友向你推荐一部极好的电影,他会说“It is not a bad film,you know.”其实,句中的notbad(不坏)代表的意思是“极好的、第一流的”.英国人特别好赌.在英国各地,人们每年赌马、赌狗、赌足球投下的赌注往往有几十亿英镑之多.英国有60个赌马场,每年有8000多个赛马日.此外,英国的赛狗场有100多个,聚赌俱乐部有18,000多个.谁都说德国人循规蹈矩,死板,没人情味,而我大概是住久了,已经习惯,“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然而,妻子海佩春观察周围事物特别敏锐,无形中影响到我。
上流社会的约会
上周某天,我们应邀到一个德国最大船舶公司总裁家里去晚宴。我们很少参加这种上流社会的活动,为此晚宴应穿什么衣服,佩春和我讨论了好久。请柬上写着,晚宴时间为晚上7点15分。
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不是7点或7点半。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主人要看7点钟的新闻节目,其次是,请客人务必准时。
当晚7点10分,我们就已经提前到达主人的郊外别墅了,只见大门外停着几部漂亮的轿车,里面坐着人,还有车陆续不断地到来。为什么都不下车啊?哦!客人不敢提前入内。
准7点15分,所有车门都打开了,男男女女一个个穿得时髦笔挺,但毫无珠光宝气,说明主人所结交的朋友都有品味。我们是第一对进去的,主人夫妇还在花园里,听到铃声才来到大门口迎接,客人鱼贯而入。在五分钟之内,竟然所有的客人都已到齐,比开国典礼还准时。令我惊讶的是,除我们俩以外,大部分都是主人几十年的老朋友。这么老的朋友还需要提前两个月下请帖,岂不太过分了。不!这就是德国上流社会的生活礼节,要有多冷就多冷。
令人哭笑不得的调查
佩春姐夫的母亲刚过一百周岁,姐夫组织了盛大的庆祝晚会,当晚他还宣读了德国总统和汉堡市长写给她的祝贺信。这并不意味着她有什么功勋或者私人友谊,而是因为在德国,百岁老人已是人瑞,政府已经掌握了全德百岁老人的名单,由专人负责,到时会寄贺信给他们。这虽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说明对人的一种重视和尊重,与会者都很动情。
可是,可笑的事情发生了。姐夫的母亲住在一个豪华的养老院,某晚她不小心从床上滚了下来,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姐夫在床边加了一个窄木条。百岁生日过后,国家负责社会福利的官员下来关心人瑞,忽然发现这窄木条,认为这是侵犯人权和人身自由,就和百岁老人进行三小时长谈。
我们都知道,她年迈有时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了,可是这官员回去写了一份几页关于侵犯人权的报告书,准备起诉姐夫,还又派来了福利医生检查因这窄木条对百岁病人造成的“精神和肉体折磨”,结果又写了七页。佩春姐姐姐夫为此感到哭笑不得。
一个朋友解释说,这是可以理解的。在当前经济情况不好的情况下,三小时谈话,七页报告,加上两页上诉书,都是劳务。他们都是吃国家饭的,总得有所作为。这样吃国家饭到各地没事找事干的人,东德比西德还要多,怪不得国家的行政经费怎么减也减不下去。
绝对遵守条条框框
我们的一对朋友夫妇都是医生,开了一个诊所,需聘请一个有经验的助手。最后来了一个51岁的女子,双方谈得都很满意。按工会和国家规定,这样熟练的助手,月薪应为2100欧元,但这医生只能支付她1900欧元,并且双方已达成默契,她可以上班了。
可是,政府官员介入了,认为这样做是不遵守国家法律,违法人权,他若不制止,就是失职。于是,这名助手只好继续领国家的失业金,诊疗所只得另找他人。
据笔者所知,欧洲各国的法律和官方规定如麻,有的还是19世纪留下来的。目前,德国有一个笑话说,德国人是靠法律活着的,如果没有法律,他们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一种自律,现在国家有了法律,人们却不知道如何工作。中国人都会自圆其说,到头来都圆到一起,交通再乱,也能圆出一个逻辑来。而德国的马路,如果红绿灯失灵了,行人可以在马路前一直等下去,等到修好了再过马路。信不信由你。
意大利人的性格
意大利国土狭长,象一只长靴。北面与奥地利、瑞士、法国、克罗地亚相接壤,南面跨海遥望非洲大陆。在历史上,意大利北部曾被奥地利、瑞士、法国等多次占领,而意大利南部则深受西班牙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历史背景迥然不同。1861年意大利实现了全土统一。在此之前,各地分裂为大小不一的独立都市国家。
短短的100多年无法改变各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不仅南北之间差异悬殊,各个地区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习惯、传统、历史、饮食文化、语言、及风土人情。因此当地人的性格与气质也是五花八门。
同处一国之内,地方风情如此千差万别,这样的国家是很罕见的。而意大利人又特别以自己家乡为荣。有一句话说∶“每一条街上的教会钟声都值得珍爱。”这句话里透出了对自己家乡的深情,也表现了与他乡之间展开的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从每次足球场上发出的喝倒彩,以及闹出人命的斗殴中也能看出来。
“没有爱情,生活则不可想像”——开朗的南方人
正像上面说的那样,初次与一个意大利人见面,了解他是哪里人,了解他的生活背景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是这样,意大利人之间也认为知道对方是哪里人,是交往时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从外表上来看,一般来讲,身材高大、皮肤略呈金色、棕色头发、蓝眼睛的人大多是意大利北方人。越往南去人们的个子就越发矮小,肌肤、头发、眼睛的颜色却越来越深。我们心目中的豪爽、典型的意大利人其实是意大利南方人。--论坛上哪位能考证一下 托蒂
他们性格开朗、快乐乃至于喋喋不休;他们总是把工作放在其次,最热衷于喝酒、聚餐、歌舞与恋爱……质朴而热忱地欢度着人生。对这些南方人来说,如果没有爱情,生活简直就不可想像。
这些男人能说会道,常常洋洋自得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过反过来说,他们内心浪漫、一往情深。正因为如此,一旦他们移情别恋,结局令人难以预料,这一点可要多加注意。他们重视传统风俗,如果你当了他的新娘,他们会在街心广场邀上两、三百人摆上两天两夜的婚宴。真是一个“教父”的国度。结婚竟然能成为盛大的节日。
南方意大利人表面上嘻嘻哈哈、不拘小节、令人容易坠入情网,可事实上他们也有深沉和细腻的一面。他们重视与家族之间的感情,即使双方同是意大利人,也会因此感到困难重重。只谈恋爱还没有关系,如果想结良缘,没有家族之间的充分交流与默契,结婚是难于上青天的。
与此相反,不少北方的意大利人追求上进、野心勃勃,工作勤奋而努力向上。他们不像南方人那样尽情玩乐、没有节制,待人也有分寸,比较城市化。北方的职业女性多数抱有男女平等的思想。
米兰与上海一样,象一个大熔炉,容纳着为了工作而来自各地的意大利人。来自南方的移民到了第二代就变得“北方化”。在米兰常常还能遇到一些父母亲分别出生于南方和北方的“混血儿”。
同是意大利人,却由于出生地区的不同而导致外表、气质大相径庭。这一点实在是既不可思议,又令人趣味盎然。
第二篇:伦理道德在企业社会中得作用
伦理道德在企业社会中得作用
伦理道德是人际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用于调节人们之间关系到一系列规则,它是一种社会秩序,是为人处事到底线。正是因为有了伦理道德,我们人类才走到了今天:伦理道德也因为到传承而形成了一种道义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区别着善恶美丑。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企业文化与伦理道德建设的关系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企业伦理理论的形成则是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尤其是近一二十年,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企业主导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也更为明显,于是企业伦理开始受到企业,政府和学术界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我们今天的社会脱胎于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旧社会,一定历史时期内,封建残余还不会被完全彻底地清除,所以,在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以德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伦理化统治的历史传统的国家,就更有现实意义。和西方国家比起来,从人的思想入手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不是从惩罚犯罪来警戒人们的行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所起的稳定社会的作用是巨大的,也是经济实用,科学的、高明的举措。当然,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和谐,社会也会越来越稳定,越来越美好。
企业伦理道德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与员工、其他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纷繁复杂的关系,用以选择和调整这些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企业伦理道德。如制假售假行为,可能为企业带来暂时利益,但却损害消费者利益。在这种相互矛盾的关系中,企业是为了目前利益制假售假还是从企业长远利益出发依法依德生产经营,伦理道德在其选择中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篇:浅谈当代保险营销中的伦理道德文化
浅谈当代保险营销中的伦理道德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在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影响深入而深远,在保险营销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保险的意义与功用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孝等观念不谋而合,保险公司的很多营销理念恰到好处的利用了这个契合点。将保险的理念与人性真善美的一面相结合,以满足客户的实际保障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激发与满足客户内心的伦理道德需求,并将保险演化成实际需求与伦理道德需求的结合点,最后成功的实现保险缔约的目标。
关键词:保险营销,伦理道德,契合
保险作为转嫁风险最主要的手段, 日益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保险自出现以来,从最初的仅仅具有经济补偿功能和资金融通功能,发展到目前还具有社会管理功能,其作用与影响在不断的增大。
一 中国保险业的曲折发展
保险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国以前,中国的保险业处于一个动荡的社会之中,由于国外资本的入侵,受到外资保险公司的排挤,民族保险业在夹缝中求发展,没有获得发展的良机。建国后,国家出于统一管理的需要,相继合并了一些保险公司,在1956年更是停止了国内所有的保险业务,只在国务院下面设置了一个保险科在进出口贸易中提供必须的保险保障业务,个人保险业务几乎停止,更谈不上营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保险业才开始了正常经营活动,由于此时保险业刚刚起步,在保险业发展初期保险营销员的销售误导及保险公司一些信息的不对称性,使保险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有负面影响,导致很多人对保险产生误解,甚至抵触,保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加上当时中国以工业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保险业的发展没有得到国家充分的重视,中国的保险业发展缓慢。
从中国的保险业发展来看,由于当前人们对保险业的社会认同度不够,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是买方市场,中国保险市场的保险密度与深度都有待提高,保险营销对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随着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和中国加入WTO,国外的先进保险理念和保险企业管理制度被引进,保险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时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外的先进保险理念和管理制度,也充分运用了中土生土长的商业道德文化,即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力量。
二 保险营销的关键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或商业行为的发展都离不开营销。营销,即经营和销售,经营在前,销售在后,保险亦然。
采用何种营销方式成为保险业务员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保险销售过程中售的是什么?答案:保险观念。观——价值观,就是对顾客来说,重要还是不重要的需求。念——信念,客户认为的事实。保险销售的本身就是观念,因为保险本身是一个无形产品,是一个契约合同。我们常常会迷惑是卖自己想卖的比较容易,还是卖顾客想买的比较容易呢?是改变顾客的保险观念容易,还是去配合顾客的保险观念容易呢?所以,在向客户推销保险产品之前,先想办法弄清楚他们的保险观念,再去配合它。如果顾客的保险购买观念跟我们销售的产品或服务的观念有冲突,那就先改变顾客的观念,然后再销售。客户永远只掏钱买他想买的东西。
客户购买保险过程中买的是什么?答案:感觉。客户买不买某一件东西通常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在支配,那就是感觉;感觉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影响人们行为的关键内因;它是一种人和人、人和环境互动的综合体。假如客户看到一套高档西装,款式、价钱、布料各方面都不错,也很满意。可是销售员跟客户交谈时让客户感觉到不尊重她,让客户感觉很不舒服,客户还会购买吗?假如同一套衣服在菜市场屠户旁边的地摊上,客户会购买吗?不会,因为客户的感觉不对;企业、产品、环境、人、语言、语调、肢体动作都会影响顾客的感觉。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的为顾客营造一个好的感觉,那么,你就的销售就做成功了一半。
保险业务员推销保险的卖点是什么?答案:好处。好处就是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快乐跟利益,能帮他减少或避免什么麻烦与痛苦。客户永远不会因为保险产品本身而购买,客户买的是通过这个保险产品能给他带来的好处,一流的销售人员卖结果,三流的销售人员贩卖产品。对顾客来讲,顾客只有明白保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避免什么麻烦才会购买。所以,一流的销售人员不会把焦点放在自己能获得多少好处上,而是会放在客户会获得的好处上,当顾客通过我们的保险产品或服务获得确实的利益时,顾客就会把钱放到我们的口袋里,而且,还要跟我们说谢谢。
三 保险营销与伦理道德
无论是观念、感觉、还是客户能感觉到的好处,都是认知层面的内容,进一步讲是来自思想和情感接受的内容。
中国是一个受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影响非常深远的国家,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诸如孝、仁、爱、义等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儒家学说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道德体系, 对伦理道德提出了比较完备的表述。随后孔子以智、仁、勇为三德, 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汉代的董仲舒又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随后日渐丰满。这些德目大多演变为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简单地说,它是以仁为基本范畴的伦理学思想体系,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商业营销与伦理道德相融合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断强化和弘扬了优秀商人和商界精英的品德和合作经验,加深了对道德契合与文化契合的认同感。而保险其本身就体现着“仁”和“孝”的理念,保险有着风险转移和资产传承的作用,其意义与功用里也指出保险是一种科学的制度安排,是一种互助的制度,利用保险的作用可以实现对上尽孝,对己尽责,对下尽爱,其体现出来的意义与功用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仁、义、孝等观念不谋而合,保险公司的很多营销理念恰如其分的利用了这个契合点。将保险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相融合、相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与时俱进与包容性。
共赢是商业交往追求的一个平衡点.这一朴素而简单的商业哲学观点蕴含了奇妙的经济与道德文化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伦理道德文化中的“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而”合”则是指异质因素的融汇贯通。把“和“与“合”联用,强调了事物是不同因素的相辅相成与紧密凝聚。
在共赢理念及其战略思维指导下.通过合作伙伴之间“和”与“合”的互动及各种相关因素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有利于各方共同发展和增加赢利的共赢结果,借用伦理道德的力量推动保险营销也是共赢的体现,通过实现营销员与客户之间情感、认知、价值观、意志、关系等方面的契合,并在价值结构与行为模式上达成契合,实现保险缔约。
保险营销充分借助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将保险的理念与功用揉合进孝、礼、仁、义等传统的伦理道德理念中,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感化和发掘人们内心的爱,并通过建立同理心让人们愿意用保险来延续这份爱,诸如“对孩子持续的爱”、“为孩子打造一个永续经营的企业”“为父母准备一笔稳定的、不可挪用的养老基金”等,打出情感牌和伦理道德牌,把保险赋予上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意义,从内心打动客户,让人们从内心接受保险不仅是一个商品而且更是一份爱,利用伦理道德理念的包装使保险的意义与功用在伦理道德的表现形式上与人们内心的道义、责任、需求相统一。
四 保险营销带来的启示
上述的保险营销模式让我们不禁思考,除了管理上的改进可以推动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产品人性化的销售一样可以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保险营销人员借助赋予保险一些形象的意义,将保险的理念与人性真善美的一面相结合,以满足客户的实际保障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激发与满足客户内心的伦理道德需求,并将保险演化成实际需求与伦理道德需求的结合点,成功的实现保险缔约的目标。
保险其本身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保险商品的最确切意义是满足消费者的保障与补偿的心理需要。
保险的保障与补偿作用从原始的需求来讲是一种规避风险的需求,这种需求来自于财务或人身的自我保护要求,从营销学的观点出发,保险营销实际是通过挖掘人们对保险商品的需要,开发和设计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商品,并通过各种沟通技巧使客户接受这种保险商品,使客户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客户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情感和认知上的满足,即从理念和思想上接受保险。
事实上没有故事的产品是很难销售给客户的。世界汽车销售第一人乔·吉拉德说:“我卖的不是我的雪佛兰汽车,我卖的是我自己”。同样销售保险也是,营销员首先卖的是自己,而人肯定是有故事、有情感的,有故事的人带着有故事的产品,让自己的知识、层次到达客户的需求水准,客户才会买账。换而言之一个客户在情感和认知上不认可业务员,销售过程难以继续。
因此,将保险营销过程中伦理道德契合对成功缔约的促进作用进行研究,将对保险营销人员的营销工作有很大的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对保险公司的营销体系的改进也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当代保险营销过程中的保险理念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结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陈小萍.论我国保险营销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10)
[2] 吴灿新.当代中国伦理精神: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61-62.[3] 张红霞.保险营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 刘平,纪素芝,邵玉.保险营销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 薛梅.保险营销的创新思路[J].社会科学家,2000(3).
第四篇:关于在全县民族宗教界
关于在全县民族宗教界
实施“同心”品牌工程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各宗教团体:
根据吕民宗发【20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民族宗教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的“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重要论断,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服务稳定发展大局。民族工作把握“两个共同”主题,宗教工作抓住两个根本。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同心”民族团结,实现“两个共同”的活动 一是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体,采取多项措施、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法,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全面推动“两个共同”目标的实现;
二是把民族经济发展作为巩固团体、友爱、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根本来抓,积极探索。
2、开展同心宗教和谐专题活动,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
一是要继续开展对两个《条例》的宣传、落实,进一步推动宗教事务管理规范;二是通过与宗教界人士交朋友,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凝心聚力,把宗教界人士紧紧团结到爱国爱教,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队伍中来,教育引导他们与社会主义社会同心同行;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进一步落实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落实安全防范管理责任,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依法规范管理,不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开展好同心宗教和谐主题活动;四是继续开展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治理和抵御境外渗透工作,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执政根基的战略高度,继续开展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治理工作,把依法打击地下势力、抵御渗透、维护宗教和谐稳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密切关注中东局势对我影响等境外敌对势力预谋的破坏活动,发展苗头,立即处置,把同心宗教和谐稳定活动落到实处。
三、步骤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月10日——4月25日)要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市宗教局关于“同心”
第五篇: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了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召开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理论研讨会,现将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刊发,以求推动文化自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关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关系,首先要确认的事实是,由于民族复兴这一历史诉求在近代的出现,中国的文化自信经历了内部的蜕变,原有的结构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带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世代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续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可以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形成了我国的“独特优势”。但是,总书记同时提醒人们,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自信并非简单地立足于固有传统,而是在变革的基础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纪,中华文化的确因其古老、完备而为世界羡慕,一度还出现了“中学西渐”的局面。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中华古老文化的过时性暴露出来。伴随着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和怀疑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如严复所言,“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恃。”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总书记在重新肯定儒家传统思想之积极意义时,也指出,“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
“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畏惧变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认识到文化创新之重要。《周易》中早就有“与时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过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礼”,“三代不同礼”的思想,这才有了后来的“旧邦新命”的命题,即发生蜕变以后的中国文化自信。
经历170多年的历史探寻,今天的中国已经能够证明近代以来文化变革运动的选择是符合历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无视这个基本的文化史进程来谈文化自信。
20世纪至今,与民族复兴同步,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处在变革之中,也就有了现代化的,即邓小平所说的“跟上时代”的伟大成果。应该说,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纠缠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确引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最后完成。
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是,在承认并主张文化变革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违背辩证法的形而上学、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即只讲变而不讲不变,主张完全放弃中国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观念及制度来改造中国。
这类主张已经被20世纪的历史否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改造,又对“全盘西化”予以拒绝:一方面,革命拒绝了西方资产阶级把中国变成殖民主义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还成功拒绝了教条主义“西化”愿望,坚持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美籍学者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 中就从这个角度确认:“二战期间,中共提出了一个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适应中国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进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中国的模式,保留其精髓。”
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但历史上发生过的问题还会发生,改革开放以来西化思维定势的泛滥就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为什么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就在于对“全盘西化”思维模式的警惕。总书记2014年考察时,针对把中国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西方东西的现象,指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这里虽然说的只是课本中的古诗词问题,但总书记用了“‘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一重要判断,表明他敏锐地感觉到,在当下所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实地存在着一种文化危险———“唯洋是从”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国化”为荣的危险。
去掉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标识,后果就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资产阶级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毁,是民族的悲剧,因为那是被西方资产阶级强加于上的,结果是使自己这个民族更加适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剥削。总书记曾尖锐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为了从思想上彻底破除西化思维的统治,总书记从方法论上指出,“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坚持与运用,其意义即如毛泽东当年对五四运动的辩证分析:反对把传统文化中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去掉,必须和应该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甚至如国家治理体系与机制的中国元素,唯保持变与不变的平衡,国家与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每一重要关头,依靠不断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与自觉精神,中国人才把握住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使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日益接近。
学号 2016174104
16机械电子工程 钟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