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2012高考作文材料值得商榷的五个地方
上海2012高考作文材料值得商榷的五个地方
闲来无事
请看2012上海卷作文材料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把这两句话读了两遍,总觉有些不妥。仔细一想其实不难看出有五个地方值得商榷。
1、“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这个句子是不通的,把“将它”去掉才通顺。
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这个句子的不通还表现在“微光”好像是比喻的样子,那么“舍弃微光”怎么讲呢。
3、“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句话是也是不通的。“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就“往往会将它舍弃”吗?这里显然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我想任何人都是能看出来的。
4、“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这里的“天才的作品”是什么呢,是“作品”呢还是天才自身呢,只怕是故弄玄虚吧。
5、“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为什么是“天才的作品”?其实天才的作品不一定包含天才的东西,否则就是被天才了。
不难看出,命题人想要求考生从“理想”、“创造力”、“灵感”等方面着手去构思立意的,但在写下这两句材料的时候难道没觉得别扭吗。(据说是引用艾默生的话,咱也斗胆一回)
其实这样的问题何止出现一次呢,请看2002年全国卷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
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随便说一点你就会有同感:都成了“硬邦邦的东西”还能是“快冻僵的人”? “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真是中国医学的诺贝尔啊。
别不多说,仅为博大家一笑,千万不要当真,搬个大辞典来找证据累坏了就不值了。
第二篇:2013上海高考作文
2013上海高考作文题出炉
今年上海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第三篇:2014上海高考作文
【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张炜仑
(语文高考成绩122分,已被上海纽约大学录取。)
我可以自由地以不同的的路径跨越一片沙漠,而我终究必须要跨过它,因此,我是自由的,我又是不自由的。
这是一个看上去充满矛盾的命题。自由和不自由以一种对立的形式出现,却又共同存在。在这之中,我们的自由似乎被囊括在一种更大的不自由之中,就像眼前的这片“沙漠”,广阔却无限逼仄。我自由,因为我有选择的权利;我不自由,因为我始终活在一个制定好的框架下。(解题——精准,为后文论证做铺垫)我们看起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去做一件事,而我们终究要面对现实,踏出沙漠中的每一步,以应付自己的生活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人活出了两种极端:一种人磨平了身上的一切,在沙漠中灵活穿行,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种人则极不情愿、极其愤怒地直击必须面对的障碍,让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无法走出的沙漠。(联现——贴紧题意,落实具体)
第一种人获得了表象的自由,却也收获了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媚俗”状态。当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为了逢场作戏,他们心性就会消减,最终失去个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当我们彻底地变得圆滑之后,真正的自由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我们以扭曲自身价值、迎合媚俗需求作为代价选择了一条路径——自由便成了不自由。第二种人,他们竭力地冲击不自由的处境,想要在被迫接受的现状中找到一条路径,却因为浑身的棱角和恶劣的心态难以为环境所容。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中,主人公不断陷入无奈绝望的处境,到死也没有达成自己的诉求;亦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叛逆者成了精神病。我们的周遭充斥着这两种人,因而构成了躁动不安的时代主旋律。
可是,这真的就是关于“自由”和“不自由”的讨论的全部吗?(由“反”转“正”)
索达吉堪布转述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莫舍己道,勿扰他心”。意思是不要背弃自己的道心,也不要扰乱他者的内心。我们不妨将沙漠中的命题颠倒一番:你必须要跨过这片沙漠,你是不自由的;但是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所以你终将是自由的。(主旨出——扣紧题意又别出心裁)境况截然不同了!我们要活得柔软,不去激烈地指责和抗拒一些事,因为这样往往于事无补;但我们要活得更加坚毅,坚守住自己内在的心性,坚持自己的价值取向并拒绝奴态和盲从。
难忘杨绛先生,她披着隐身衣,忍受不同时代的世态炎凉,却从不丢掉自己内心的自由和平和。踏踏实实地做事,整理珍贵的文字资料,翻译文艺巨著。她拥有知识分子的操守和固执,亦将平淡的温和的心性通过文字表露出来,让无数人动容。“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就是这样一种姿态——不与“不自由”对抗,不为了“自由”失去自己,(扣之前的两种“当代人”)最终达到真正的自由境地。不愤怒,亦不迁就。即使前方有再多的丑恶和凶险,我们也要找到一个自己的方向;即使前方有再多的自由,我们也要选择一条自己的路去走。莫舍己道,勿扰他心,定心完成自己穿越沙漠的使命,完成一点实际而有益的实践,是我对“自由”与“不自由”的态度。(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关键就是能基于“我”的“态度”:不假、大、空,不刻意迎合,不故作高深,甚而不强为“正确、有力”)
【点评】
因为是考场作文,所以是不自由的——必须明白命题意图;必须符合材料作文的要求。然而,因为炜仑内心是丰富的,思想是活跃的,所以,即便是考场作文,他走笔运文又一定是自由的。小作者没有简单地界定自由与不自由的关系,而是将问题置于“更大的不自由”或“一个制定好的框架下”去探讨,使“自由”的内涵更具深刻性与沧桑感。更难得的是,讨论的是“自由不自由”,其实是对现代人价值取向和人生困境的一种审视,是对“怎样的自由才是我们要去追寻与坚守”的青春告白。
沙漠中自由的选择
黄宜铖
(语文高考成绩129分,已被北京大学录取。)
人出生时大多是哭泣的,这似乎是人生痛苦和不自由的隐喻。的确,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们自由的选择,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乐少苦多,有很多沉甸甸的东西要去承担,而且别无选择必须承担。所以,生命就像一个我们必须穿越的沙漠。但是,人可以选择怎样穿越沙漠,这又是人最重要的自由。(破题、立论)用沙漠来隐喻人生,已见于《西游记》。虽然孙悟空能翻跟斗,但是唐僧还是没有让他取经取完了事,而是坚持自己去西天取经,这正是唐僧的自由。唐僧认为要得到经本后依之修行才能得到自由。但其实,他在沙漠中行走的时候已经得到自由了。在《西游记》末尾,吴承恩设计了一个很有禅意的结尾。佛祖的两个弟子向唐僧索要贿赂,交不出贿赂的唐僧一开始只拿到了白本,这实际上是作者对“终极自由”概念的取消。(表述有点绕)
人并不是要穿越沙漠才能得到自由,人在沙漠中行走时,决定自己行走的道路与方式就是自由的。人生也并不是要依靠漫长艰辛的宗教苦修后才能获得终极自由,才能升到天堂,说不定天堂里的佛祖弟子竟然也像污浊的人间一样向人索贿呢?人生的自由,在于此时此刻。“即今休去即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就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对终极自由存在于此时此刻有了认识以后,我们便能发现,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力是所有人类共同具有的。(这个论点是颇有哲味的,但某些概念可商榷)对这一点的体认,让选择不同人生道路的人惺惺相惜。前不久过世的台湾诗人周梦蝶,他终年在台北繁华的武昌街头默坐,售卖纯粹的文学书籍,以此度过一生。他有时一天只能赚到二十几元新台币,长年营养不良。他为世人留下了四卷可以通灵的诗作。相比之下,龙应台选择从政,在立法院接受立法委员通宵的质询。但这不妨碍龙应台在文集中多次记述她与周梦蝶相见时内心的触动,也不妨碍他们引为知音。他们都依照自己的内心愿望,自由选择了自己穿越沙漠的道路。因为他们都能了解此时此刻的自由意志就是一切,这就是“终极自由”,所以他们能够发现互相生命的光华。选择一样的人生道路不能使我们相互理解,但在选择自由的层面上,人与人才能发生感同身受的触动。(点睛之笔,有味道!)
对于我们高三的学生而言,高三也是一片沙漠。我们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必须穿过它,但我们又是自由的,因为我们可以选择穿过沙漠的道路与方式。我们并不用等到高考结束以后在西藏、丽江与厦门才能找到自由,其实就在此时此刻,做每一道题、读每一页书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自由的了。(为什么呢?没讲清楚啊,角度是很好的)沙漠是一个隐喻,自由不在沙漠结束以后的地方,它就在你穿越沙漠的此时此刻,就在你选择道路与方式的刹那中。(回扣题目与主旨)
【点评】
或许在一个小时内匆匆回忆出的文章不能反映出宜铖在考场上“那一篇”的全部,毕竟这样的写作方式不是宜铖要的“自由”,而恰恰是让他纠结的不自由。喜欢研读《五灯会元》、高三最紧张的时刻都不忘斟一杯铁观音慢慢喝来的他,眼中的自由定是带有禅意的。所以他才会在百般纠结与痛苦中恍然:人生漫漫,苦海无边,自由难寻却易把握——因为它就活在选择过程的“刹那中”,当下即是终极,刹那便为永恒。假若沙漠隐喻的是人生,而痛苦和不自由是人生的隐喻,那么,我们能够选择的是——且喝茶去。
第四篇:2016上海高考作文优秀之一
2016上海高考作文优秀范文之一
呼唤理性的声音
般若
仔细听听,还有多少理性的声音?
清晨,于赶赴考场的路上遇见一女子,正对掌中电话不停叫嚣,声音震耳欲聋,令过往行人纷纷侧目,快步绕行,只听见路人的议论声不绝于耳——“怎么这么没有道德?”“公共场合都不知道为大家着想,真是素质低下!”更有甚者偷偷掏出了手机,对这女子连按快门„„
面对此情此景的我不禁莞尔,街头群众积极的评价之举不正是折射出了当今人们日益强烈的公民意识吗?当科技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社交平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线拉近。我们因而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可能去接触他人的生活,并越来越倾向于对其发表看法、作出评价。路见不平,拔“言”相助,舆论评价毫无疑问是现在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之一,而如此这般的评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集体责任感的强化。这,对于社会的进一步“凝聚”功不可没。
然而,当静下心来仔细回想,方才的笑容却渐渐消散。“没素质”“没道德”,这样近乎辱骂的话语难道真的是我们评价他人时应该吐露的吗?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对女子行为“断章取义”,甚至施加直指人格的批判,这样的评价真的值得我们肯定和跟风吗?
依我之见,答案是否定的。评价他人,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唯有将道德观念与社会规定等作为评价行为的不二准则,方能真正去芜存菁,从而减少对他人、社会以及自身不良影响,产生良性的连锁反应。
如今的评价之举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被动评论与自发评论。前者源于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爆炸带来的迷惘。人们在目睹权威受舆论冲击的同时,亦在渴望着权威的声音为自己指点迷津,保驾护航,由此催生了许多因“毒舌”而备受追捧的网络红人。而后者则是源自信息时代的多样性。发达的媒体给人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向他人生活的窗口,当这种观察成为一种习惯,大众便往往不再满足于成为一个旁观者,而是希望打开窗户,为让人的生活“指点江山”。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中的主宰常常是强烈的主观性,故而也记忆导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甚至演变为对人身权利的损害,其影响必然有弊无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似乎一转身就能得到无数人的经验传授。在我看来,当下所缺乏的恰恰是科技所无法带来的东西,即正确的评价态度。我们需要呼唤理性的声音,呼唤人们以客观的立场与清醒的头脑去发表每一句言论,而非让感情色彩主导一切。试看以“知乎”为代表的问答网站,不正是引起问答者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监管体系赢得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吗?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评价机制,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知识的交流,更让我们得以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新鲜的思想火花,收获更加宽阔成熟的视野。
呼唤理性的声音,呼唤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友善,多一分敬畏。愿明日的街头不在出现类似那位女子般肆意的人,也再无随意评价的我们。
(1116)
第五篇:2014上海高考作文写作
2014上海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自由地穿越人生的沙漠王鑫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咀嚼着这句话,思考着人生,不禁若有所悟:我们怎样穿越,那是我们的自由;但是我们必须牢记必须穿越又是对我们的制约。只有正确处理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我们才能在纷繁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实现人生价值。
一代黑人领袖林肯说: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由,但自由是有边界的。人们的自由、创新只有符合社会的要求才能彰显价值。隐姓埋名三十载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的生活是不自由的,但是他把他的生命服从于祖国的需要,在惊涛骇浪里驾驭核潜艇,在碧蓝的大海里畅游,谁又能说他的生命是不自由的?2013年他感动了中国。
年轻时的褚时健在任卷烟厂厂长期间,过分放大了自己的自由,越过了法律的底线,入狱十几载。耄耋之年他走进广阔的农村,和时代一起舞蹈,自由地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终于成了一代橘王。褚时健由烟草大王到橘王的蜕变,也有力地说明了正确处理自由和不自由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事实一再告诉我们,如果把自己的自由凌驾于社会之上,那他终将是不自由的。不要说“我爸是李刚”的叫嚣者,也不要说涉世未深的李天一,就是那些曾经光环缠绕的***、徐才厚们不也在警示我们,个人的自由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吗?
滚滚红尘,漫漫人生,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处理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这句话在我耳边常常响起。1911年12岁的周恩来在回答魏校长“为什读书”的问题时所说的这句话,鞭策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这就告诉我们人立于世,不应以小我为中心,应以国家为重。胸怀祖国,你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是那黄旭华,为祖国的核潜艇实验奉献了自己。他在他的世界里,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攻克一个一个的核潜艇难关,当他驾驭着自己研制的潜艇深潜大海时,他真切地说:自由在这时才有了真的意义。可见,仅仅有正确的世界观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积蓄能量,充实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舞台上去享受自由绽放青春的美丽。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以让我们张扬青春的时代。时代在时刻召唤着我们,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想,我们只有把我们的青春融进这时代的大潮,才能自由地穿越这人生的沙漠„„
2014/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