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自然山水诗的特征分析
“古代自然山水诗的特征”
初
探
李 金 芬
二OO四年四月
“古代自然山水诗的特征”初探
李金芬
(宣威市教师进修学校,云南
655400)
巍巍青山,滔滔江水,浩瀚,参天古木,奇花异草,绚丽落日——这一切大自然的美景,万古恒同却又光景常新。它不但构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而且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那丰富而又生动的创作素材,永不止歇地诱发着人类的审美情感、艺术想象和哲理思考。那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的形象,启迪着人类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那博击长空的雄鹰,让人感受到自身生命的张力;那浩瀚无限的宇宙,让人体悟到一种博大与宽容;还有那湛蓝明净的天空,招引着人类不息的追求和永恒的向往。这一切的一切,让人的精神沉醉于自然的美景这中,进入那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你的一切忧思,“一切关于人间的敌人及其阴谋狡计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这中。”(《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作为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古代自然山水诗,是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耀着人类艰难的行程。大自然的美景夺人心魄、启人智慧,那作为艺术作品的古代自然山水诗,更是魅力无穷,让人叹为观止。
如何鉴赏古代的自然山水诗呢?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探求其特征,把握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方能达此目的。那么,古代的自然山水诗究竟有何特征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特征之一:社会性。即在古代自然山水诗中间接地表现出一定的社会生活内容。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是:文学的本质就是艺术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作为古代自然山水诗来说,显然也是文学,虽然它没有直接地描写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但它所描写的自然山水,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隐含着或折射着社会生活的内容。自然景物,一旦进入文学作品就具有社会意义。也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达到创作的目的,也才具有美学意义。譬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名诗,菊花的形象就与孤傲、清高的隐士生活思想联系在一起,从而表现出诗人厌恶勾心斗角的社会,向往理想的田园生活的社会内容。再如黄巢的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的菊花形象,不是孤傲清高的形象,而是充满了革命幻想、豪迈倔强的形象,反映了农民革命领袖的英雄气概的社会内容。同一题材,就表现不同的社会生活内容,同时,也表现了时代性、差异性的特征。
特征之二:人格化。即古代诗人在观照自然山水时,常作道德人格的联系和象征。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人与自然在广泛的形态上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和“感应交流的关系,即自然能够象征、暗示、契合人的道德品质和感情要求;欣赏自然的过程,往往是主体道德观念人格力量寻求客观再现的过程。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的使我们想起人来。自然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生活与美学》第11页)就象孔子高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借松柏来赞美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美一样,致力于发掘自然山水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伦理的价值。在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中寻求表现自我的最佳模式,把喜怒哀乐倾注于山水草木之中,将一片风景视为一片世态人情的折射。再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一首咏梅词,其实是词人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侯的风风雨雨,环境氛围渲染得冷落凄凉!在此背景下抒写梅花的孤独、寂寞,其实就是写作者的孤独寂寞;写梅花的遭遇,其实就是写诗人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半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清香。其精神与《离骚》中“不
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一致。读他的这首词,联系他被排挤的政治遭遇,就可以推知该词是他身世的缩影。词明写梅花,实际是写他自己;写梅花的品格,其实就是写他的品格。可以说,梅花的形象,就是他高洁品格的化身。
特征之三:哲理性。即古代诗人在自然山水的欣赏和陶醉中,还因情生理,由感情的愉悦而进入哲学思考。它体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美学意蕴——宇宙意识的觉醒和探索。在中国美学史上,与儒家学说相抗衡的道家奠基人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说的就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天地间本是逍遥自由的,有着“上 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能量。《庄子•田子方》,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现,没有局限于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而是扩大、囊括到整个宇宙,对宇宙之道,终古之美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和探求。庄子的这一思想再结合东汉以后传入的佛教思想,在古代诗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在登山临水状物摹景时,并不仅仅注重自然与人的道德情操的联系,还常常着意于观照自然本体的底蕴和宇宙的律动,对永恒与瞬间、无限与有限、天地与人生、生存与消亡,作哲理性的思索和反省。他们礼赞自然又渗透自然,超越自然,用永恒的宇宙来激励人生、升华感情、净化心灵,以求造就人生的和谐完美和精神的常新不朽。如曹操的《观
沧海》,就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考和宇宙精神,此诗写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的途中,诗人铠甲未除,征尘未洗,伫立碣石山巅,慷慨悲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笔下的沧海形象,是一个真正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宇宙形象。我们可以想见诗人当时的情景:视野为海风的呼啸而拓展,胸襟为海浪的喧嚣而开阔,心灵也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升华,诗人的整个身心仿佛已融合在海阔天空中了!由此可见,人类为宇宙的伟大创造为和勃发的生机所鼓舞、所激励,因而唤醒了审美主体的潜在能量和顽强的自信心。青 年杜甫在“造化钟神秀”的泰山美景的感染下,获得了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谲、瑰丽、多彩的自然景色,显示了宇宙的恢宏、博大、慷慨,它推动了诗人精神的升华、人格的净化、心灵的解放,因而博得了诗人满腔热情的礼赞。而这些名篇佳作,妙词丽句,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永远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的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高远望,不禁领悟到宇宙的无限和人生的短促,流露出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是“怀才不遇”的一已之悲,而是宇宙意识觉醒的标志,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理性反省!倘若麻木无知,就不会产生
岁月易逝的失落感。诗人能够超越自我的渺少短促,注目畅游于伟大的永恒之中,以此迎接通往永恒的诗心,来作忧生叹逝之唱,实在难能可贵!唐代诗人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其中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就对宇宙人生进行着哲学性的思考与追求。我们以语言为向导,去想象一千二百多年前,在如水的月光下,徘徊在江畔林下的诗人,被明月的美所深深地震撼着,幽远、神秘的气氛包围着他,淡淡的哀悉与不尽的情思颤动着他的心。他极目远眺,追思渺远,提出了如此情浓意永,余味无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何等的独特,如夜空中突然闪现的电光石火,来得无因无由,但又如此平易,似乎它本来就存在于读者的心中,一经扣响,顿生共鸣,毫无突兀之感。是呵,在这莽莽大江,无垠的平原之上,在深邃幽远的夜色之中,面对着皎洁如银,流水静泻的明月,人似乎会极自然地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样的遐思幽怀,它象从茫茫夜色中悄悄飘来的一缕琴声,若有所诉,又似无确定的内容,只把你的心绪引向无限广远的时空,去思考宇宙万物的本源问题。正是由于人类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才不断启动人类一步地脱离无知无觉的蒙昧之境。人生多灾多难,有许多无奈与迷茫;但古代诗人没有走向上帝,去企求在天国获得安宁和超度,而是返朴归真,融入
自然,去寻求一掌安放心灵的静地。他们在自然的山山水水之间徜徉,感受到无比的亲切和解脱;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也仿佛通了灵性,给予了他们亲切的呼应,悄悄地走向人,慰藉人、愉悦人。人生的种种烦恼在风和日丽中慢慢地消蚀,现实中梦寐以求的理想,在鸟语花香的幽雅中发现了,茫茫的宇宙和绵绵不绝的人生,都以它本来的面目清晰地凹现出来,一起步入无垠,臻于永恒。
特征之四:融合性。即古代诗人在观照自然山水时,往往达到物我相亲,物我两忘,物我同化的审美境界。我国近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人与作为他的审美对象的风月花草等“外物”的关系时说道:“诗人必有国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草共扰乐。”“以奴仆命风月”不是任意驱遣风月扮演强加给他们的角色,而是指审美活动中,“人一般地都是用所有者的眼光去看自然”,“因为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的。”(东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与花草共扰乐”,并非无知无识的花草果真有什么扰乐可与之共享,而是指在忘怀一切,聚精会神的审美活动中,我的情趣与物的情趣往复回流,交会契合,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化的境界。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的美景,为诗人编织
了一个恬美温馨的梦,梦也温情地抚慰着诗人,诗人出浸润其中,陶醉其中,达到了我即物,物即我这种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境界。人生的倥偬,世态的变化,政治的倾扎,宦海的浮沉,一切的一切都悄然泯灭。没有挣扎、忏悔、欲念,也没有地狱的阴风和天堂的灵光,唯有被大自然净化了的心灵,以及被心灵升了的大自然。这是最富神韵的瞬间,又是最具光彩的刹那,是“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田子方》这种万物冥合、空灵寂天的境界,确实有点象禅宗的“顿悟”,演绎暗示大千世界生生灭灭、因果相续、自在自为的禅理。其意象空间是有限的、清晰的;而包蕴的意趣却是无限的、朦胧的、耐人寻味的。不走向上帝而向自然复归,这就是王维为多灾多难的人类指出的一条解脱的路。
综上所述,纷纭万态的大自然造就了纷纭万态的古代自然山水诗。它不但展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审美特征,而且体合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特征,还着眼于自然本体的观照,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和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民族对自然山水所独具的一种人格体验和艺术表现,其审美价值和意义,也将与宇宙一样永恒而无限。
上面谈了我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这其实是一漏万,它的特征何止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唯有陋者只能拾人
牙慧,永远戴别人的眼镜。但我相信:艺术的真谛,审美的体验,就在永不停息的探索之中。
参考书目:《宇宙意识的觉醒和探索》在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三期120页上
第二篇: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反思 地理组 温顺
5月初我校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树蕙杯教学大赛”活动,这次赛事中我的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各位听课领导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收获颇多。同时自己在回顾教学过程时也发现了一些细节和问题,值得反思。下面我就《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以及评课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体来说非常清晰,分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特点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该地区的特殊地形特征、东西差异大的植被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第二部分农业特点是利用前一部分所学习的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东西差异和西北地区东西部灌溉农业的不同特点。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先通过地表景观让学生认识到该地区气候干旱,再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西北地区在总体干旱的特征下由于西北东西跨度大干旱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加重,由此进一步认识干旱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本地区河流的影响,更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特点:无法像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一样发展大范围的种植业,从而延伸出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发展,而在适合草类生长的地方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而由于干旱程度不同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特点也在西北地区的内部区域中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过渡变化。
在根据本节的教学设计思想展开教学时,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首先明确本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范围,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在进行自然特征的教学中,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因此我尝试先复习,让学生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块,然后将自然环境的几大要素: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点、植被特点等按照区域地理的模块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来学习掌握,由
于教材中提供的地图与景观图有限,我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考虑到班级中的电视屏幕大小有限,部分地图在课件中体现或许效果不好,我运用教师基本功中的版画技巧,在黑板上画出尺寸更大的西北地区版图,并标注主要省级行政单位、山脉与河流。之后利用教学语言讲解给学生,效果很好——学生很接受这种视频课件与板书板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材中对于自然特征中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讲解不够深入,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这种大陆性特点给学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我还是利用课件给学生对比西北地区某城市和东部某沿海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年较差大,再通过本区日平均气温曲线图与相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西北地区的日较差也很大,突出了该地区气候的大陆性特点:即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分析降水分布规律时,在提出自东向西降水逐步递减的结论后,强调西部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地区由于能够形成地形雨降水也较多,为之后学习该地区畜牧业的内容是,学生更易了解该区域能够形成山地草场做铺垫,同时在讲解贺兰山以西畜牧业以山地牧场为主时在详细解释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难点、夯实基础。在农业特点的教学中关于蒙古包的内容与课堂运用较少,提出问题不足。关于蒙古包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蒙古包的优点是什么?
二、蒙古包的产生与内蒙古牧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有些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而结合实际不足。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完全可以结合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实际生活给学生解释当地牧民赶着牛羊群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结合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灌溉农业部分内容要着重突出本区发展种植业最大的限制因素——水,让学生感受到水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课尾点题,仍然突出干旱这一特征。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开展,因此整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也突出了这一关系,在讲解过自然特征后把农业特点也放入这一关系体系中更能突出本节的重点。
通过“树蕙杯教学大赛”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在备课时深挖教材钻研新课程标,提升了我的教学专业水平,还通过观摩与聆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评课中总结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是一次很好的教学锻炼机会。
第三篇:打油诗极其特征分析
打油诗极其特征分析
学号:2008212936
姓名:朱小鹏
打油诗是一种体裁,不拘文人雅客、市井俗士皆可创作,没有任何门槛。它只是一个工具,有没‘文化’均可操作,或许文化人操作得更艺术更精美,但非文化人也可以驾轻就熟,因为评价打油诗的好坏,不止看‘文’,更看重其‘质’。因此,文人作的叫顺口溜,非文人作的也叫顺口溜。辞典的解释:打油诗是顺口溜。打油诗的土壤、空气都是民间的,而不是属于文人士族的,它的闪光点就是俚俗,因此打油诗虽然也有文化人参与,但更多还是来自大众的,是纯正的民间文学。
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打油诗最初起源于一个叫张打油的唐人,张打油是个农民。但他的《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打油诗主要有四个特点:通俗易懂;诙谐有趣;朗朗上口;精短好记。
通俗易懂就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玩深沉象牙塔,不玩生僻典故、题材和用字。如:我爱你是口误,我愿意是笔误,结婚更是钟错误,生小孩是失误,离婚总算是觉误,离婚又再婚你真是执迷不悟。
诙谐有趣就是写诗要有个趣味,雅人有雅趣,俗人有俗趣,打油诗就是标准的俗趣。打油诗经常搞笑,甚至以讥诮、讽刺、挠痒痒为乐事,为自身之最大能事,从而获得它经久不衰、遍及民间的旺盛生命力。一个音律专家和一个农夫、一个黄口小儿都写出了打油诗,可能专家的未必流传,而农夫的切中时弊,不胫而走,小孩子的儿歌童谣也因其活泼有趣,广为传诵。农夫和小孩的诗得以流传,而专家苦守书斋,他是愁死也想不明白,憋死也写不出来,只能望洋兴叹,继续写作那些无病呻吟等于废纸一张的所谓精美格律。有趣,俗趣,是他们根本的分水岭,是打油诗的顽强生命。如:儿时没少听批斗,撅着屁股挨过揍。放学常被老师扣,大家叫我九零后。
朗朗上口就是要文白词简,合辙压韵。如:你的一笑,狼都上吊。你的一叫,鸡飞狗跳。你的一站,臭气弥漫。你一出汗,虱子灾难。你不打扮,比鬼难看。你一打扮,鬼吓瘫痪。
精短好记是指打油诗不能太长,不能玩意识流和蒙太奇,要符合老百姓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使打油诗一看就懂,一读就笑,一念就会背。简单地说,打油诗是顺口溜,是白话,是老百姓喜闻乐见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嘴里卡卡作响滋滋喷香的南瓜子或者葵花子。如:身体怎么补?一天三顿大红薯;样子如何酷?三年一条牛仔裤!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龙成的《新好了歌》云:“本人也盼党风好,惟有官位忘不了!只要职务升三级,权术自然不搞了。本人也盼党风好,只有车子忘不了!且等‘上海’换‘奔驰’,特权即刻取消了。„„”反映了党内一种奇特现象,对那些口是心非、两面派干部进行了幽默的讽刺和调侃,读来可笑而又可恶。党风有问题,社会风气也有不正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中,曾经一度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有人仿效南宋林升传世之作《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打油诗云:“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打油诗是典型的俗文学。也许正因为这“俗”,一些“正统”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但文化名人周作人说:“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比正统更有意思,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周作人对旁门文艺的高度评价,也适用于对众多名人打油诗的评价。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
第四篇:人群特征分析
人群特征分析:
老人(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相关产品): 老年期的涵义:
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源于生物学,后移植到社会 科学领域中,指一个个体从出生到逐渐成长、衰退 再到死亡的一系列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过程。通常我 们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几个阶段,显然,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 一个阶段。年龄,是标记人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尺度,老年期的界定也是以年龄为标准的。
生理特点:
视觉能力减退,难以发现目标。思维持续性不佳,行动能力降低,位置控制能力减弱。手与脑的配合能力降低,动作与思维不同步。容易被外界干扰,中断原进行中的动作。听觉能力降低。对周遭环境敏感度降低。视力听力较差,注 意力不易集中,动作与反应均较慢。生理年龄指以正常个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的发育状况为标准确定的年龄,这一年龄是根据个体目前的健康状况(如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以及反映其健康状况的生理指标来确定的。一般来说,生理年龄会随着生命年龄的递增而增长,也就是说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增龄而发生老化性改变。人们把这种变化分成四个阶段:0-19岁为生长发育期,20-39岁为成熟期,40-59岁为衰老前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生理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其机体内各脏器组织的活动已呈现老化,并逐渐衰竭,因此称之为“老年人”。
当然,生理年龄并不完全等同于生命年龄。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疾病、营养、运动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的老化速度是不同的,个体差异很大。例如,同为60岁,有的人身板硬朗,精神抖擞,显得非常年轻,有的人却步履蹒跚,百病缠身,看上去很苍老。
心理特征:
心理年龄是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与功能确定的个体年龄,也叫“智力年龄”。人的心理年龄分为三个时期:0-19岁为未成熟期,20-59岁为成熟期,60岁以上为衰老期。心理年龄在60岁以上的被认为是老年人,它反映出一个人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生中其主观感受方面的老化程度。
心理年龄和生命年龄、生理年龄并不完全同步。例如,有些人年纪不大,但心理上却“未老先衰”、“老气横秋”,整日意志消沉,感叹生命苦短;而有些人年纪虽大,仍然思维敏捷、动作稳健,情绪乐观,可谓“老当益壮”、“人老心不老”。很明显,后者的心理年龄要低于前者。
孤独感伴随着与社会的脱离而与日俱增。渴望与人交流,证实自己能力。不愿承认自己的衰老而在某些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他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落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接受新事物需要更多时间。所以倾向选择简单明了的事物。生活环境:
老年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等感官功能会发生变化。
1、视觉。老年人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比较常见的是远视(即老花眼),还会出现视野狭窄、对光量度的辨别力下降以及老年性白内障等。
2、听觉。表现出生理性的听力减退乃至耳聋。
3、味觉。老年人味觉迟钝,常常感到饮食无味
4、嗅觉。老年人鼻内感觉细胞逐渐衰竭,导致嗅觉变得不灵敏,而且对从鼻孔吸入的冷空气的加热能力减弱,因此老年人容易对冷空气过敏或患上伤风感冒。
5、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由于皮肤内的细胞退化,老年人的触觉和温度觉减退,容易造成烫伤或冻伤。另外,痛觉也会变得相对迟钝,以致难以及时躲避伤害性刺激的危害。
6、其它。此外,老年人维持身体平衡的器官也出现功能减退,容易因失去平衡或姿势不协调而摔交,造成意外事故。
总之,所有以上变化都标志着老年人感觉器官系统的老化,各种感觉能力和功能的衰退,他们对外界各种刺激往往表现出感受性较弱、反应迟钝等状况。
所以老人居室的布局应是陈列式的。老人的用具沉稳、内敛、温和。居室的空间应有通畅感。冰箱/微波炉/暖水壶/电视机/收音机是中心家具。家具以均衡对称的方式靠墙布置为主,防止老年人被磕碰,给老年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
使用相关产品注意事项:
1、不少人都知道,甩脂减肥机不利于身体健康,不过有的老人信息不是十分灵通,不少上年纪的人追求“老来瘦”,少不了迷信这类的物件。
其实不仅甩脂减肥机,不少以振动、抖动方式达到减肥效果的电器都不太适合上年纪的人使用。要说这减肥的原理,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您自身的运动产生能量的需求,再通过身体分解脂肪来满足这种需求,进而达到减肥目的。如果通过外力就可以让您的脂肪摩擦消耗,那估计您脂肪下面“薄皮大馅”的五脏六腑恐怕也就快“磨灭”了。
重要提示:像这种振动、抖动的减肥器械,短时间使用可以达到缓解肌肉酸痛、促进血液循环的目的。但如果用得时间长了,对于皮肤、皮下组织、内脏都弊大于利。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骨骼脆弱,内脏也较容易受伤,这种东西还是躲远点比较好。
2、喜爱音乐、戏剧的老人不少,很多生活在北京的老爷子经常会听段京剧,品品评书。早年间不少老人喜欢拎个“话匣子”,晨练的时候往旁边一摆,锻炼身体外带艺术欣赏,一举两得。现在视听设备变高级了,很多随身听、手机、mp3不但能播放音乐,而且可以收听调频广播。不过甭管您准备的是什么设备,耳机这东西最好还真是慎用。
重要提示:如果您家老人也喜欢用随身听,最好选择一个带功放喇叭的。老人家听力不好,而耳机是贴在耳道口发声的,不仅对于老人,对于年轻人的听力都有一定的损害。最容易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人家的反应大都比较慢,而晨练、买菜、遛弯的时间大都是京城上下班高峰时段。如果耳朵里塞着耳机,一旦路上有什么情况,短时间内老人家很容易反应不过来。
3、对老人和孩子来说,暖风机的健康水平比浴霸强得多。虽然都是加热的电器,浴霸是采用红外线,暖风机是采用电热风。不过用过浴霸的人都知道,一开浴霸屋里就像开了一盏两三百瓦的灯泡一样。老人家视神经比较脆弱,小孩子的眼部则没有发育完全,在这种强光下待得时间太长,对视力的影响很大。而洗完澡之后出来,特别是晚上,会感觉很多地方漆黑一片,一不留神少不了磕着碰着的。
重要提示:暖风机则没有这方面的影响,您只要安装在一个不太会被水溅到的地方(大部分名牌暖风机都是防水的),再花十来元钱买一个浴帘,把洗澡和暖风的地方隔开来,完全可以达到保温的效果。
青年人(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相关产品): 生理特点:
视觉听觉俱佳。记忆力,注意力俱佳。独特的、新潮的、有内涵的、有风格创意。追逐时尚:生理的渐趋成熟使得个体开始追 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
接近的生活方式,时尚本身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广泛关注,又正好契合中学生想引起他人特别是女性注意的心理特征。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追求新奇:毋用置疑,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具好奇心的成长岁月,相比幼儿时期,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也能自主的对一些事情进行决策,同时又没有成年人较重的工作、社会、家庭压力,真正可以放开束缚随心所欲的进行一些消费,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新奇的产品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有些中学生达到了不奇不要,无奇不买的地步,甚至到了追求怪异商品的阶段。
从名心理:和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一样,中学生仍然具有从名的消费特征,这一时期他们对影视歌星、运动员、探险家、社会高层政客极为关注,尤其是对前卫名人更是趋之若鹜,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韩”、“哈日”族,我们也能看到穿着某球星队服上学的中学生。针对这一消费特征,许多以中学生为目标消费者的商家不惜重金邀请明星加盟代言产品。
个性特征:与成年消费者不同,中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如果不是从名消费,甚至剪个头发,一旦发现与某同学一样都会立即重做发型。这一特征同中学生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心智、生理趋于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同时家长也会将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强加在子女身上,而不管他们是否认同,加之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有很大的被动性,在家长、老师双重管理下,会在某些程度上长产生反抗的心理,甚至引起叛逆的思想行为。于是,中学生在能够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更是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以发泄心理生理上的压抑感。一些商家看到了这一点,制造出各种怪异的产品,迎合这一年龄层次的消费者。从本质上说,中学生的这一特征是心智不成熟的集中表现,在不法厂商的引诱下甚至能走上歧途。
心理特征:
成人感和独立性突出增强。
向往未来、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充满热情、富有创新精神,出现众多的新需要,尤其是 精神方面的需要(要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希望自已取得成就、关心政治等),并深信自已的力量,力求处处显示自已的精力和能力。
一、青年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有些同学读了三年书,名牌手机换了几个,每出一款新的,就迫不及待的想拥有,聊天也是在聊手机的特点啊,什么牌子啊等。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在学生中尤为突出,看到好看的发型就想换,做个头发发掉几倍甚至一千多,服装也只买名牌,觉得穿出去有面子,能和同学聊到一块去,根据某网站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少年消费时首先考虑品牌产品,非品牌产品一般不予考虑。在他们的心目中,“品牌代表品位,充分体现了青年人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追求时尚与新颖,追求个性,青年人内心丰富,感觉敏锐,只要能博得他人的赞美心里就舒服,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产品,追求时尚、新颖,容易接受新事物,在他们的带领下,消费时尚也就会逐渐形成。在购买上是求新、奇、潮、美,然后才是实用,为了追求新颖,他们会互相观察、议论、模仿。再有就是自我意识强,买东西会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来买,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活动中,他们的心理需求不同,就是喜欢购买一些具有特色的商品,而且这些商品最好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对那些一般化、不能表现自我个性的商品,他们一般都不屑一顾。从而产生更多的个性购买。
三、购买范围大,表现出很强的购买能力
青年人进入社会后,有了自己的固定收入和一定的购买经验,加之没有较重的经济负担,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大,购买商品的数量也增加,范围扩大。市场上的各类商品,成千上万种,都是他们的购买对象。并且青年人善于表现自我,注重感情,容易冲动,认为享受高于一切,在饮食、娱乐、交友、旅游等方面花费比较大。
四、易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
有些大学生可能认为追求名牌和新款服饰,还有时尚的IT产品,认为这样可以增强自信、提升自身形象,可以获得比人的尊重,由于消费能力是不一致的,难免有的消费能力弱得人感觉有群体压力,这时候,部分大学生失去理性消费思维,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跟随性消费的心理现象。并且,一旦别的同学有了就会模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这样的例子很多,停我一朋友说过,她们宿舍有一女生大一的时候因为家境原因,觉得自己不合群,跟舍友关系不好,不愿让自己这样发展下去,到后来跟另一群女孩子一样,购买名牌和服饰,还有时尚的IT产品,慢慢的就和她们走到一起,觉得自己很有“范”了,通过这种炫耀性的消费达到令其他同学刮目相看的目的,甚至得到更多的尊重。这种从众的消费心理直接导致学生个体丧失自我,成了群体的附庸者,形成旋风式的购买热潮。
五、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过度消费
现在大部分的青年群体,在消费的时候没有购买的观念,女生更为突出,有的时候是临时购买,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买,没有节制和计划,有的时候经不住诱惑,一冲动就买了。我认识的一个女生,平常很喜欢网购,开学三个月来,买了十几件,现在宿舍都有三箱子的衣服,很多的衣服都是穿了一次就不穿了。
生活环境:
年轻人的居室的布局是随意的,自由的。青年人用具活泼、细致、个性。居室的空间应相对较大,较明亮。电脑/影音设备是的中心家具,位置应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家具自由摆放,以舒适为主。家中不乏新奇气氛。
青工的娱乐方式主要是上网、聊天和聚会。调查中,60%用来上网聊天,30%用来聚会,还有10%的员工用来干其他事。且80%对目前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比较满意。
儿童(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相关产品):
生理特点:
跳跃性思维,无法集中注意力在一个事物 上很长时间。由于身体尚处在初级发展期,神 经系统末梢发育未完成,人脑控制肢体的能力 不强。现代社会的儿童自主性强,对电视节目 具有很大的选择权,同时容易接受新事物。
儿童面临着从“依附家长”向“独立生活”转化。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是成人指点;入学以后,进入一个新环境,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要在班集体里作为独立的一员,认真听课读书,要独立思考,自己完成作业,要自己整理书包,检查文具书本是否齐全,这些活动都将进一步促进儿童由依附转向更多的独立,也可以说六、七岁是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的重要时期。
心理特征:
对周遭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尝试一切可能接触到的物品。不知道何谓危险,自救能力差。
情感单纯、直率、控制情绪的能力欠佳。
主观上对成人依赖性大,渴望得到他人认同。喜欢新鲜事物,但很难对同一事物保持热情。
儿童面临着主要活动方式从“以游戏为主”向“以学习为主”的转变。从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转换成一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角色的改变导致了其活动方式改变。入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是玩,是游戏;入学后,主要活动是学习。由于他们的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加之自控能力较弱,所以仍有较强的游戏需要。
生活环境:
儿童房最主要的是安全,一切设计以安全为主。
儿童房的布局是童趣的,温馨的。儿童用具是色彩丰富的,造型可爱的。居室空间大小要求不大,要求空间格局简单,直接。
玩具和床是中心家具,位置应醒目。家具摆放位置由父母决定,儿童的意见一般做参考。室内卡通形象多。
第五篇: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乌美娜,《教学设计》1994年版)尤其是在目前强调主体性教育和主体性教学的大气候下,要想在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应该首先去了解学生,即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目的
进行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乌美娜,《教学设计》1994年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
我们用下面的图来说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
(一)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特征,二是初始能力。
1、一般特征
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智能、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它们与具体学科内容虽无直接联系,但影响教学设计者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
2、初始能力
初始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对初始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①对预备技能的分析,即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②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③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如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兴趣、对这门学科是否存在着偏见和误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
(二)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具有稳定性、个别差异和独特性。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方法
(一)学习者一般特征的了解方法
了解学习者一般特征的主要方法有观察、采访(面试)、填写学生情况调查表和开展态度调查、查阅学习者的人事或学习档案等。
(二)确定初始能力的方法 预备技能的分析: 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最常采用的方法是预测。为了了解学习者是否具备了从事新的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预备技能,可先在学习内容分析结果图上设定一个起点,把起点以下的知识与技能作为预备技能,并以此为依据编写测试题,测试学习者对预备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习态度的分析:对态度的测量有问卷、采访、面试、观察、谈话等多种方法。谈话法就是通过与学生、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方法。观察法则是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言谈举止了解学习态度的方法。
目标技能的分析: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时,常将这两项分析合在一起进行。可以采用“一般性了解”的方法,也可以将“一般性了解”和“预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所谓“一般性了解”,其实就是教师在开始上新课之前,通过分析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内容、查阅考试成绩,或与学生、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谈话等方式,获得学生掌握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情况的一种方法。
“预测”是在一般性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编制专门的测试题,测定学生掌握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情况的一种方法。与一般性了解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客观、准确。进行预测的过程是:编写测试题→进行学前测试→分析测试结果。
(三)测定学习风格的方法: 一是观察法,即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来确定;
二是问卷法,即按照学习风格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调查量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填写。
三是征答法,让学生自己来陈述自己的学习风格。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第一种方法适合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风格不太了解,所以在回答问卷或征答表的时候会感到有困难;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教师很难一一观察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第二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给平时还没有注意到自己某些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一些线索,启发他们正确地选择答案;缺点是问卷中的题目不可能涉及到全体学生所包括的学习风格。第三种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可以不受具体问题的限制,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缺点是如果不能把学习风格的概念准确地向学生讲清楚,那么学生的陈述就有可能不在学习风格的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