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观[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3 12: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教学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教学观》。

第一篇:作文教学观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的作文教学观

【摘要】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眼里的世界,是无比绚丽的。学生的生活是他们体验社会的最好途径,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由衷地、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赞美和描绘,这种出自真心的流露,是最真切的,是生活化作文最需要的元素。生活是儿童真心“对话”的“文本”,是儿童活的教材。这种真情的“对话”,胜过于任何的“说教”。因此,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作文。而非是教师千辛万苦所预设出来的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虚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因生活而多彩。

【关键词】鼓励写实 感悟生活 练出童趣

作文者,乃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之需而作,内容为生活,形式为生活,终极目的为生活,离开生活,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让学生自由释放出个性,我认为:必须积极地引导学生留心自己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等活动,使学生捕捉人无我有的新材料,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作文应该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应让学生的作文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对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观察生活,鼓励个性化的写实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习作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的习作素材主要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写作的真实又源于生活,只有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文章才会感人,才会充满生机活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每个丰富多彩的个性所迸射出来的火花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和习作训练中,我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一)善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启迪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发生的每一件事;注意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每一个人、每一处景、每一件物,培养敏于观察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平淡中寻找新奇、心动的东西来。并随时把它简单地记下来,如:一位同学在观察日记上这样写道:我家的“花花”以前每天晚上就十分“乖”,有时休息时,还会钻入我暖和的被窝同我讲“悄悄话”,就在昨天晚上我发现它突然变了,正当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之中,被它不停的叫声吵醒。我给它拿食物吃,抱它,训斥它,一切方法用尽,依然时续时断地叫着,一直到天明。第二天晚上,依然如此,第三天晚饭过后,只见妈妈从楼上的王阿姨家抱来一只黑猫,“花花”见了这位朋友,又是点头,又是摆尾,偶尔还伸出前爪挠一下,虽然陌生却又那么亲密,这一晚我们睡了个安静觉,这是为什么呢?听了妈妈的一番 1

话,我才明白:原来动物与人一样,它们也是要传宗接代,“花花”叫这是在“闹春”,寻找异性朋友。现在“花花”肚中可能正在孕育着一个“小花花”,想着想着,我不禁暗自发笑。发现这样的富有个性、真实、有趣的文章,便读给学生听,更加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二)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不少学生观察往往是走马观花,随意性强,因此,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目的地选择,有重点、有序地观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观察,做到细致入微,与众不同。如: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盛开的秋菊时,一开始,学生都从菊花的大小、形状、颜色上观察这些绚丽多姿、形态各异的菊花,见此状,我对学生说:这些菊花各有各的特点,观察时要运用比较的方法,除了仔细看它们的颜色、花形有什么不同,还要注意看它们花姿、花瓣、花芯等有什么特色。这一引导,学生的观察真可以说是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仅花瓣的形状,他们就发现,有条状的、管状的、片状的„„有的学生连花瓣顶端像小勺子也观察到了。在花形姿容上,学生也抓住了特点,有的伸展、有的卷曲、有的上伸、有的下垂、有的平整圆活,有的喷薄四射,有的排列有序,有的参差不齐„„这样学生有了观察兴趣,学会了观察方法,再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生活观察素材库”,习作起来思如泉涌,那些缺乏真实,枯燥无味的习作还会有吗?

二、感悟生活,激发个性化的表达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活泼泼的,昼夜不息。”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厚的程度,习作的内容就能充分展现其个性,只要用心想象,用情感悟,生活就会色彩斑斓,习作内容也会鲜活而具有个性。例如:写自己的爸爸,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从多方面再现爸爸的生活情境:

1、爸爸在工作上怎样待人,怎样处事的。2、在家庭生活中爸爸有哪些与众不同的事例。

3、在社会交往中爸爸还有没有有趣的给你印象深刻的事。4、爸爸的性格爱好、情操等有哪些特点„„

尽可能鼓励学生寻求多个观察点变换角度去观察、回顾,去感悟。然后以“我眼中的爸爸”,“假如我是爸爸”的方式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感悟。于是,学生习作的内容冲出了以往常见的“爸爸不仅关心我的学习,而且关心我的身体,爸爸工作认真负责等俗套,学生不再为找不到典型事例写爸爸而发愁。《小气爸爸》、《男“妈妈”》、《我家的“菜篮子工程”》、《我

为爸爸打分》、《多愁善感的爸爸》„„内容精彩纷呈,极具个性,这不能不归功于学生平日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三、体验生活,练出个性化的童趣

知识来自实践,作文来自生活,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的。小学生体验生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的现实生活,二是阅读书籍,观看电视电影等精神生活。目前,从学生作文总是缺乏真实、新奇、有趣的现状来看,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极为单薄,尤其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体验生活的机会更是甚少。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与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抓住学生爱玩的天性,提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写作素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全方位开放自我封闭的作文教学状态,引导学生或与学生共同参与生活的体验,以获得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记得有一阵子“跳跳鼠”在学生中风靡一时,他们个个玩得精妙绝伦,我曾留心也亲自与同学们玩了几回,却怎么也玩不好,看来,玩中自有学问,值得一写,我便给学生布置了题为《我玩跳跳鼠》的作文,没想到学生一见题目,竟高兴得欢呼起来,胸中有话说,下笔如有神。这次作文,最差的学生也写了400多字,从《跳跳鼠》的结构,变化多端的玩法技巧,其中隐含的原理,带给人的乐趣等诸多方面娓娓道来,写得既具体,又生动有趣,趁热打铁,我又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跟我玩„„》这次学生的作文更让我大开眼界,许多新奇有趣的玩具、游戏,我闻所未闻,学生作文中表现的智慧,也令我自愧不如,让我真正感受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乐趣。感触更深的是那跃然纸上的童趣竟撩起我的一丝羡慕与忌妒,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的确,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童趣是永存的,走进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玩,亲自体会玩的乐趣,并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走进学生的作文,学生一定能写出无穷的童趣来,一定能绽放出个性化的花朵来。

四、联系生活,育有个性化的真人

做人与作文同步发展,和谐共进。陶行知老先生曾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些充分说明我们要学作文,先要学做人,做真诚的人,做真正的人。做出“真我”需要从生活中来锻炼,育出“真人”更需要生活中的活教材。只有结合生活才能真正发挥作文教学的“练文育人”的综合功能。正是缘于此种思想,每到周末,我都要给学生布置一项“小练笔”的作业,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去自由选材。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一节,我行至教室门口,内心猛地沉了一下,只见刘田同学座位边一块用废纸掩盖着呕吐物的肮脏地面,在洁净的水磨石地上显得那么的“抢眼”。上午课间不是有同学跟我作过“汇报”,并作了“紧急处理”的吗?可眼前的情景,太不像话了,也许从我紧盯地

面的眼神和沉默的半分钟里学生觉察到了什么,有的低下了头,有的茫然若失,有的惊恐万状„„好聪明的一群孩子,我心思一动,主意有了,便转身走向黑板写了一个“吐”字,在同学们惊愕的眼神中亲切地发问:“同学们,你们‘吐’过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吐的?为什么吐?吐的时候难受吗?当你吐的时候最需要什么?(一生答:最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希望别人怎样帮助你?(生纷纷抢着发言)”“很好!”我指着刘田同学,继而又在黑板上添上了“她吐了„„”我指着省略号问同学,为什么要加一个省略号?正当同学们纷纷想为自己能否猜中老师的意图来搏取一声表扬时,我戛然而止,打了一个暂停的手势,微微地笑了一下说:“请同学们暂时保留自己的小秘密,在这个周末小练笔中把你的所见所想说出来。”我又指了指省略号说:“同学们,省略号里的故事可感人了,大家想把这个故事写完吗?”在一片响亮的“想”字声中我提醒孩子们,下课后大家可别忘了仔细观察你身边的好人好事哟,就这样,一场“疾风骤雨”式的训话课悄悄地演变成了一场作文指导育人课。一下课,甭说了,那块不雅观的“地图”被同学们抢着收拾得一干二净。不言而喻,这篇作文写得真叫“百花争艳”。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眼里的世界,是无比绚丽的。学生的生活是他们体验社会的最好途径,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由衷地、自然地流露出对生活的赞美和描绘,这种出自真心的流露,是最真切的,是生活化作文最需要的元素。生活是儿童真心“对话”的“文本”,是儿童活的教材。这种真情的“对话”,胜过于任何的“说教”。因此,只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作文。而非是教师千辛万苦所预设出来的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虚假。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因生活而多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第二篇:浅谈教学观

浅谈教学观

一、思想影响行为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理念与行为的脱节”,这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原因何在呢?2009年4月27日,天津师大教育学院李素敏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国外著名教育家,从这些教育家的研究历程,使我在这一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思想是影响行为的关键。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思想是:寻找一种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教育是实现联系和交际的渠道,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认为:教学的实质目的是传授知识,形式目的的发展能力。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新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第二大纲就是借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是影响行为的关键与核心。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是在用怎样的思想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反思自己,才是教学活动的真正开始。

二、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中、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充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摘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杜殿坤编译

这条建议在告知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对待知识的态度。教育家的建议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课堂在做什么?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的指向是什么呢?我们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们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的目的指向什么呢?我们教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真的值得我们再次思考:只是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

尤其是在低年级,有些知识内容教学的目的更应成为手段,成为训练学生思考的手段,训练学生思维的手段,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手段,训练学生问题意识的手段,训练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手段,训练学生动手实践的手段......只有把知识不作为最终目的而作为学生训练的手段,我们才能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学生,更多的看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不成为“累园”,使儿童的学习更加贴近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从“疲惫的题海中”

走出来。请相信:也只有这样,不断积累,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学生理解能力也会更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更强,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三、减负的根本--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素质教育要从减轻学生负担做起,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今各地都在积极为减负做着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来说效果不是很明显,甚至微乎其微。原因是什么呢?

2009年5月7日《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的报告,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傅主编主要从中国基础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基本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其中谈到教学问题时,他提出:“改变传授知识为传授智慧,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办法是指导学生思维方式。”

由此,我想到我们一再提及的“减负问题”,我们努力探索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减轻负担,不仅仅是减少内容、减少练习、丰富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应该要做,但并不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什么?我们是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思维意识、敏锐的思维能力呢?也就是说,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学着眼点的问题。

我们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体会一下什么是减负?什么是负担重?

高斯的故事我们都清楚,这是世界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就是老师出了一个题目:

1+2+3+4+......+99+100=?

解决的过程有两种:

一是,所有学生都在埋头计算,1+2=3,3+3=6.......;这种埋头“苦学”不是负担重又是什么呢?

二是,高斯很快就得出了答案,5050,他的方法是:把数目一对对的凑在一起:1+100,2+ 99,3+98,„„49+52,50+51 而这样的组合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的就可以求出是: 101×50=5050。这种思维方式难道说是负担重吗?

这个例子虽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属于特例,但也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的、灵活的思维方式是减轻负担的根本。因此说,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在课堂,在于课堂教学中我们给与学生什么。如果陷入“给与知识”的死角,是减轻不了负担的。

老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是:教学中更多的关注思维方式训练,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怎么办呢?训练学生思维方式方法,不能是一节课、两节课的任务,而是要不断坚持、持之以恒的,而且要从一年级开始。在小学阶段的学科知识内容并不多,给我们留出了训练思维方法的空间和时间,而我们往往把这些时间用在了“反复的练习”中。这就导致一个现象的出现:

一、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一般都在90分以上,而且很容易得到100分,而到了高年级则出现了很大的分化,有的学生成绩下降的很快。这不是老师教学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训练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为目标。这种教学观念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共识。

第三篇:作文教学观的反思

作文教学观的反思

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作文,作文难教难学,是师生都挠头的事情。究其原因,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作文教学的定位不明确,教师在大方向上都较模糊,不知道到底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技术课程还是把它当做一门艺术课程。如果把它视为技术课程,就应该有较强的操作性,教材安排的作文课内容,操作性非常弱,这方面的研究又非常缺乏,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会招来一些批评,因为在传统的作文教学观看来,作文是一门艺术,把它作为技术看待,就会使作文匠气凸显,失去它应有的灵性的光华,这是作文教学的旁门和末路,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作文当做一门艺术,有可能让学生本来就对此门课程感到神秘莫测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其畏难情绪会不断加深,不利于作文教学难关的攻破。同时,教师教学的操作难度就会加大,对教师的要求会更加拔高,致使作文的教学难以有效开展。放弃理论之争,对学生进行作文技术训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而进行艺术指导,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我们应该看到,任何艺术都以一定的技术做基础,不应该把技术与艺术割裂开来,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承认作文是一门技术,就为作文教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人们就能够大胆地进行作文教学操作性的研究,探索作文教学的规律性,作文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第四篇:浅谈我的作文教学观

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法

沐川县凤村学校 陈兴秋

我想在谈我的观点之前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关于作文的定义。百度解释:作文(composition)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不难看出,作文的通俗解释里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人的思想、语言组织和主题意义。在我看来,人的思想需要通过虚实结合来完成,语言组织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而主题意义是建立一种弃旧图新的意识。仔细琢磨,这便是作文教学的方法。

作文方法之一——虚实结合

所谓“言为心声”,是说自己说的话应该是肺腑之言。这是古人教导我们写文章的态度。但是,我觉得作文教学并非完全出自内心真实的表达,关键还在一个“作”字。因为,不是每一刻我们都有话想说,也不是每一刻我们的真实感受都想流露出来,所以我们作文时,也就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此看来,我们作文教学的第一个目的不是纯粹地表达自己,而是带有“迎考”目标。我们看到许多高考作文,明明是对时事最真实的针砭,并且手法犀利,讽刺深刻,却落得个零分的惨败结局。这些文章不仅富有真情实感,简直就是生活的“模子”。别人不敢说的,这些学生敢说;别人不敢言的,他们也直言不讳!那些语言之精辟,手法之巧妙,简直就是社会某个方面的缩影!遗憾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写作文的事当成考试,结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应该具体地说,老师的作文教 学和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是表达自我和“迎考”的综合。弄清了为什么作文这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办法了。于是,我建议作文要“编”,编来适合考试,适合改卷的人的“口味”,编来有头有尾,编来顺理成章,编来情趣盎然,编来文采飞扬!当然,我们在编的时候也不能像“聊斋”一样,天花乱坠,因为没有那个改卷老师有时间品读“聊斋”的。所以,我建议作文应虚实结合。“虚”是指人的思想,包括我们的猜想、幻想、联想等;“实”乃指我们的生活基础即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或大或小的事情。我们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合二为一,便成了作文的思路。我们在作文时,不应该觉得“编造”是在犯罪,是有耻辱的。举例说,生活中,大到宇宙,小到一只蚂蚁,都不可能全是“实心”的。优秀的作文,常常是虚多实少,精雕细作,天衣无缝。作文方法之二——日积月累

老师们经常抱怨孩子们写文章十分“干瘪”,形式单一,好像记“流水账”。我想这还是孩子们脑海中根本没有“东西”的缘故。(在这里,我把关于写作文的词汇、表达方式、素材等称为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日积月累。收集这些“东西”就像存钱一样,记忆这些“东西”的时候要像惦记自己储蓄了多少存款一样,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成了你写作时的灵感。你甚至会很快地运用它们了。什么场合有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语气用什么样的标点,什么样的文章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较为妥当等等,你都能得心应手。这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我们 不断积累,再积累,再积累,再积累……直到我们的脑袋里的写作基本技能堆积如山时,便能信手拈来,下笔如神。我们需要不断地博览群书。知识的海洋,宽广无比。我们可以读报、看电视、上网,甚至是路边的标语,扔掉的废纸,我们都可以汲取里面的有用养分。同时,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处处是资源,处处有写作。作文方法三——弃旧图新

最后一点,我想谈谈作文主题的事儿。作文主题就是我们文章的中心意思或者中心思想或思想感情。老师们常教导孩子们说:“作文的关键是有‘灵魂’!”我想这里的‘灵魂’就是我们的主题思想吧!教学中,我们时时刻刻要学生牢记作文主题应该弃旧图新:“叙写的事物或事件应多积极的,少消极的;多乐观的,少悲观的;多进步的,少后退的……反正就是多写好的,少些歪风邪气。”因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发展的。有了这个思路作为我们作文教学的灯塔,学生的作文常常能营造一种“优秀”氛围!当然,这也是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人生观的方法之一。经过多次训练的学生,给他任何一个题目,他的文章结局都是美妙的!确立一个好的主题思想,作文便有了“灵魂”。

总之,作文教学方法不胜枚举,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共同“实验室”,上面我谈及的作文三种方法:虚实结合、日积月累和弃旧图新,算一些肤浅认识,表面上有 “支离破碎”的感觉,或者说藐视论文,或者说故意堆砌辞藻,但如若深思熟虑,也有值得借鉴之处,望同仁商榷指教。

第五篇:教学设计观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赣南师范学院

091202009)

【摘要】:教学设计起源于外国,为了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我国教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方法,并回顾和反思了教学设计历年来的发展,展望了教学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多种观点,基本理论,认知负荷 1 引言

1994年乌美娜提出: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1]。教学设计作为一个过程,指在教学中使用学习和教学理论,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系统的发展。这是一个为了满足需要而包含分析学习需要,学习目标,提供系统的开发策略的分析的全过程。它包括开发教学教材和活动,所有方案的实施,以及所有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指导、修改和评估。2 教学设计的国内外观点

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教育研究者加涅,加涅在196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 》一书中提出“教学是对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刺激环境中适当反应的强化”的思路。对加涅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学生学会了,那么他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就能表现出期待的行为。

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也提出关于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已获得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进行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电教司)

教学设计是一种关于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方法论。(刘茂森)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观点和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仔细安排和组织各种学习资源,使之系列化。(南国农)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2]。(李克东)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3]。(何克抗)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设计也不例外,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者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论点: “单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并强调主要指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

“双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传播学习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三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四基础论”认为:教学设计基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认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并强调学习理论是四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4]。4 从认知负荷理论看教学设计

认知负荷理论是友Sweller于1988年提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这是信息加工的瓶颈;如果学习者所要加工的信息容量超出了学习者的工作加工所能加工的信息容量,那么就有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将会丢失;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必须是有限的,这样学习才能有效;所想要的信息才能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必须在工作记忆中进行信息加工[5]。Sweller:使用图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认知负荷分为外在认知负荷和内在认知负荷。当教材本身很复杂时,发生内在认知负荷,而教学设计无法降低这种复杂性。当教学设计无法以较低要求的方式呈现教材时,发生外在认知负荷[6]。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分析确定教学教学应该包含的知识和技能,编写绩效目标,开发考核量表和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形成性评价获得的数据修正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运用系统的思维的方法,以教导学生学习,力求达到教学的外部条件与学习的内部条件相适宜,为学生精心创造有效的教学系统或学习环境,走向现代化的教学之路[7]。就《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字1987年以来发表的教学设计论文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基本理论的研究较为薄弱,研究内容狭窄以及教学设计者的素养不高等[8]。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优化教材,还有考虑学习者的特性。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9]。根据初级和高级学习的划分,提出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知识结构,重视“情景”、“协作”在教学中是重要作用,提出一系列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学设计模式都是以目标为本的基本教学设计的,都是回答“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我们要怎样达到目标?”、“我们是否达到了该目标?”这三个问题来展开的[10]。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设计和研究,但是教学设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参考文献】:

[1] 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2000 [3]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2002 [4] 林宪生.教学设计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5] sweller 认知负荷在解决问题中影响教学 [J].认知科学,1988,12(12)257-285.[6] sweller 学习负荷理论,学习困难和教学设计[J].1994,4(4);295-312.[7] 盛群力,马兰 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 [J].教育科学研究,2006(07).[8] 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9]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02).[10] 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下载作文教学观[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教学观[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体性教学观初探★

    整体性教学观初探 《现代诗歌散文》模块里的散文内容统计结果是:共5个单元,精读篇目5篇,略读篇目10篇,加上思考与探究5篇关于阅读与鉴赏散文的理论,总计有20篇文章。从时间上,我们......

    新课改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学观 一.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

    我的作文教学观 (窦桂梅)

    我的作文教学观 (窦桂梅) ——关于作文教学的一次演讲 老师们、领导们: 上午好!往这儿一站,有两点的感受。第一点,我觉得我特别地荣幸,能得到《新作文》杂志社赵主编等领导的......

    新课改,新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的核心是仓库理论,它以教师为圆心,把学校当成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把书本当作主要教学内容,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工具,把分数看成是评估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

    识字教学大课堂观

    识字教学大课堂观 九江市浔阳区柴桑小学兰云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一、二年级要识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识字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有......

    观苗圃教学设计

    《参观苗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 进行试商,并能正......

    《大学语文》整体教学观

    【摘 要】本文在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定位的基础上,谈到对所用教材的基本认识,重点阐述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多维度、广视角......

    我的教学观

    我的教学观 ——浅谈学生的培养与转化 摘要: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怎样教,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的发挥;育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一直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