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3:2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第一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旅游服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论述了该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现阶段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旅游服务礼仪实践教学的建议。

现代社会,旅游礼仪已成为直接塑造旅游服务人员形象、间接塑造社会组织形象的基本条件。掌握礼仪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走向社会后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手段。礼仪类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改进。

一、旅游服务礼仪实践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塑造形象

所谓的形象塑造,包含个人形象塑造和组织形象塑造两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形象不仅代表个人,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组织,乃至国家形象。旅游者来自于世界各地,对国家或地区的印象基本上从旅游从业者的礼仪形象来评价。可见,如果我们不注意旅游从业者礼仪的培养往往会对旅游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本科旅游教育中设置礼仪实践课程非常必要。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应有的服务礼仪知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旅游从业者以良好的形象,给予旅游活动中的客人美的享受。

(二)有利于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高校教育中,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实践课程在培育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上能发挥积极作用。该课程从实践的角度强调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礼仪修养、服务技能的培育,为今后实际工作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高校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不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

在大学旅游教育中,从观念意识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礼仪类课程都不够重视。以盐城工学院为例,《旅游服务礼仪》课程32课时,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且不属于专业必修课。授课期间常是一百多人集中一室,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效果更难达到。因此高校教师往往只能理论授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

《旅游服务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实践课程,较多内容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基本教学手段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由老师讲解、演示,学生上台做演示、教师辅导。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往往导致一些学生从最初的对课程感兴趣,很快变得兴趣索然,主动学习的兴趣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由于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愿意上课的老师也是寥寥无几。以我校为例,开设此门课程以来,包括笔者在内,不过是2位教师上过此课,无法形成团队教学。

(三)实践考核不受重视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一般以笔试为主,课程成绩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这种考核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它往往无法体现出学生对课程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以《旅游服务礼仪》来说,共32个理论课时,由于没有实践课时,相应的也没有实践课程的考核,学生课程结束后,只需要背熟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不重视,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应对,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违背了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

三、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采用多样实践教学方法,强化礼仪课堂实践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有自身的特点。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训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导向式、竞赛训练法、视频演示等。结合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个人仪容、仪态礼仪时,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可以自己来演示站姿、坐姿、走姿、手势和微笑,再请学生来演示点评,这样课堂效果就比单纯的讲解要理想。又如在讲授导游安排客人入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地陪协助全陪分发房卡并陪同游客进入房间。作为导游需要考虑到:分发房间号时客人是否有忌讳的数字,和客人一起乘坐电梯时的顺序,进入客人房间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首先要将学生分组讨论,再轮流角色扮演,并观摩点评。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乏味的讲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环境供他们自己体验。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平时的训练和平时的成绩相挂钩,优秀者分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会提高。当然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强与校外旅游企业的合作力度。目前我系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和这些实习基地取得联系,在授课期间带领学生去基地观摩,例如酒店,到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酒店员工如何为客人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如何与客人沟通交流,如何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随机应变等。

(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训室硬件建设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不能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礼仪规范。就我校旅游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言,适当增加旅游礼仪实训课的比重是必要的,可以另外开设10课时实训课,在专门的实训教室,对学生进行强化。要求学生把课堂礼仪规范日常化,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目前我校并没有专门的旅游礼仪实训室,但具备了诸如导游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地,可以借助这些场地分组训练。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纠正、共同提高。同时需要加强相应的实训室硬件建设,诸如音响、电视、DVD、实物展示平台、会议室、电动屏幕、镜子、模拟导游操作平台、餐饮服务操作平台等硬件,以提高实训效果。

(三)建立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体系

要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不重视礼仪实践的现状,必须建立一套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检验旅游服务礼仪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有效地掌握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考核信息的反馈,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不足并及时纠正。首先,需要编写旅游服务礼仪实训项目书,按照项目书的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其次,改变目前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15%)+实践成绩(25%)+理论成绩(6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到课率和训练表现来体现。对于实践成绩的考核需要设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制定,设计考核指标,如表3-1。按照各考核指标打分,并汇总得出该学生的实践成绩。在考核过程中,学生从教师制作的题卡中随机抽取,采用一对一考核方式,考核地点为形体训练室。

评语:

(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组建教学团队

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融通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根据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承担项目教学的专职教师开展培训,形成教学团队;其次从相应的旅游企业中选聘几名技术精、经验丰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加入礼仪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最后可以将专职教师派入企业(如饭店、景区、旅行社)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各项实践教学技能。这样,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优化了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

四、结语

对于像旅游服务礼仪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循序渐进的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旅游礼仪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第二篇:浅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 本科 实践教学 构建教学体系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既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急需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学科,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行业就业率低的现象十分突出,而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出现供需错位的根源。本文在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建议。

我国旅游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完整的培养体系。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针对旅游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改革创新,以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仍很难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仍以学术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三段式,教学计划缺乏实践性内容或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目的。高校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差的主要根源,也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处境十分尴尬。主要表现为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在旅游行业的认可度不令人乐观,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其他行业就业,造成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势在必行。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仍以完整的学科体系为出发点考虑课程开发,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校与的对口链接,封闭程度高。(2)注重理论教育和系统的学习,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3)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4)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灵活运用的较少,体现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较少,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2.教师学历层次提高,但“双师型”师资缺乏

双师型教师主要指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水平、扎实的科研功底,还要具有相关旅游行业实践经验,掌握实践技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师。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一部分是从高校到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其中大部分为硕士、博士,高学历者较多,但大多重研究而轻实践,很少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备,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是一种以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适合旅游产业需要的中级管理人才和基层管理骨干,而现有师资状况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旅游教育的开展。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多数还没能够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适合学生实践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虽然在很多高等旅游院校中设立,但由于缺少足够的重视或资金短缺等原因,导致实验室建设滞后,设施设备短缺、老化或不足,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在这样的实训下,很难适应很快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

4.对职业、职业习惯的培养不够,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旅游业从业人员除要具有主动的服务意识、良好的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娴熟的服务技能外,还要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对挫折及压力的能力。但在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许多学生养成了自由散漫的、纪律观念不强的不良习惯,很难适应及满足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制度化管理的需要。

二、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1.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职业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建立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1)改进实践教学方式

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教师也感到疲惫不堪。如果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PPT、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现场演练,针对专题进行短时段PPT讲解,模拟实训竞赛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但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气氛qxsgjj244.com/klkylc/ 中取得显著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组织、参与、表达等能力。

(2)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旅游教育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提高从教人员的资格标准,既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职称结构为重点,又着力于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拓宽师资来源,从旅游企业聘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或授课;②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具有旅游企业的实践或任职经历、实践经验丰富;③加强教师科研的地方应用性,提高教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④定期对教师进行旅游业务能力培训,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践水平。

(3)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机制

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机制是做好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现行的评估机制主要针对理论教学而设,以定性评价为主,很少依赖量化的指标,评价的主观随意性强。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应着重突出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性质分阶段,有步骤,按等级的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要运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方法,对学生课堂实验、教学实习、操作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机制,通过学生实习报告的评价、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定期的、实践专项答辩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的工作态度、实践效果、操作水平等一系列表现进行横向考核与纵向评价,使学生真正掌握实践技能,充分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教学特色。

2.构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训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作为旅游院校可以适当引进合作企业,完善实验实训条件,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育教学实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专业技能比赛功能和科研创新功能,打造仿真教学环境,建立理念先进、构思新颖、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旅游院校不仅应建立专业实训实验基地,让学生按教学计划定期到实训实验室进行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学习,还应通过协作关系,与校外的企业和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配合企业搞一些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校外企业还可以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同时为教师挂职锻炼、了解有关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有利条件。

qxsgjj244.com/klkylc/

第三篇: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之我见

针对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实现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从教学的内容、方法以及体制上来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本文笔者通过分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来探讨实现其改革的策略。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有效的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在实习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全面的发展。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意识只停留在对于理论的理解,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虽然我国现在也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二)实践教学缺乏资金

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基地对于教学方法的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高校中,实践教学的资金相对短缺。这使得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陈旧,功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使得实训内容跟不上理论内容的应用。这阻碍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从实训教师的机构来说,其中有一部分教师以前从事的是其他的专业,对于旅游管理的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虽然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对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但是却不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降低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习目标不一致

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为降低劳动成本希望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学生则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实习经验,希望能够接触更多的实习岗位,学到更多的管理知识。而学校更希望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实习。因此,学生、学校以及企业都有着不一样的实习目标。

(五)缺乏对于实习质量的监控

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希望能够通过学校来维护自身的权利来减轻劳动力,而企业也希望教师能够使学生按照企业的规定来实习。但由于经费和师资的缺乏,学校不能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造成了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的管理的不到位。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针对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实习当中的职位。以岗位需要为基础,学校应从培养素质和能力两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

(二)加强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入学开始,教师就应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这样能够避免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的抵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在实习中,学生希望能够更快的进入管理岗位,而企业更希望学生能够从底层做起。这更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

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都应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在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习活动,定期进行实习经验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进行职业技能的比赛,选拔出职业技能较好的学生,并且让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的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学校应规范专业教师的聘用制度,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加强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其次,学校要建立一定的培训制度,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并有效的解决教师的待遇问题。最后,学校应聘请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专家,全面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虽然对于学校具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学校仍应该通过一些方式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环境。一方面,学校应替换实训基地的设备和软件,提高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将现有的招待所进行改造并对外开放,模仿实习酒店的场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对职业的适应能力。

(六)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学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管理制度,为双方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确立。学校应为学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于人员的需要,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岗位得到锻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学缺乏资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对于实习质量的监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的策略,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生的专业意识的培养,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校内实训基地的经费,完善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全面的实现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第四篇: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礼仪课程教学改革

王江丽

礼仪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它学习的落脚点在于能够熟练的运用,而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因此对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试模式的改革,达到更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一、课堂教学内容改革

礼仪课程作为公共课引入教学体系中,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往往过于死板和传统,流于表面,没有创新。要达到礼仪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1)不能拘泥于系统的完整,应该突出重点,并对内容有所取舍。在课程开设过程中,礼仪课程一般设置2学分(32课时),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开设专业、教学对象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公共艺术等专业,我校把礼仪课程开设在低年级,教学内容除包括最基本的礼仪内容外,加入专业礼仪方面的内容,并把重点放在社交礼仪及服务礼仪部分。而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专业等,根据其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商务礼仪、涉外礼仪以及求职面试等部分。

(2)内容应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内容设置和整合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适当增加实训课时比重,一部分内容如果通过自学能够达到效果,就应设置为自学内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课程的容量;同时考虑设计综合性教学内容,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并展示出来,这对学生的礼仪实操能力是很好的锻炼,如礼仪情景剧展示等。

(3)教材的选用应该灵活。礼仪教材众多,更新速度也较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那一本教材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及内容安排上多花心思,不拘泥于教材。我校礼仪课程的教材选用首先看内容的科学性,然后看内容的完整性,同时为学生列出几本比较实用的参考书,这样就弥补了单一教材适用性不强的缺陷。

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在课程中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练式教学。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在轻松自如中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模拟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通过模拟交际场景或情景,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在实施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造性,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有利于他们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

(3)学生讲课式教学。在礼仪课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如电话礼仪、座次位次的次序,问候等等礼仪问题,为学生提前设计题目,让学生亲自动手查资料、备课,然后上台讲解、演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台下听课,最后由教师点评、指导。既加深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印象,也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为仪容、仪表、仪态的锻炼提供较好的平台。

(4)讨论式教学。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或者选择合适的话题,把班级学生分成正反两边,在课上进行辩论,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锻炼实际应用。

(5)项目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礼仪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比如,为某个大型社会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方面的服务,或者为学校、晚会、大型会议等提供礼仪服务。这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此外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收集改编礼仪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方式改革

礼仪课程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课程,能背诵知识条目不等于能熟练操作,如果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评方法,势必会造成学生轻实践。因此,必须改革学生的成绩评定方法,增大实践考试的比例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全面检验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礼仪素质,让其认识到礼仪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一个人修养内涵的体现,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为走上工作职业岗位所做的准备。

考试项目由以下部分组成:平时表现占(40%)+期末考试占(60%)。

3.1平时表现评定

平时表现的评定重在过程考核。平时就督促学生关注礼仪细节、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在实训课程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能够展示出较好的礼仪。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练习+课堂表现)上课出勤率、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参与积极性以及特定实训项目成绩三部分。

对于过程考核:应该设定科学的考核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分数的科学性。课程开始告知考核方式及具体的标准,为每一个特定实训项目制作了自评互评表格,由个人自评分、小组长打分以及教师评分三部分共同计算最终分数。

3.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采用项目设计的方法,重在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期末考试可以分为面试和模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面试由教师现场打分,主要考查考生的个人礼仪,占期末总成绩的20%,其余80%以综合礼仪情景剧的表现评定。

考试试题如下:全体同学自由分成小组,自导自演礼仪情景剧。

要求:班内自由组合若干小组原则上每组4-6人,如项目设计需要人数较多可酌情增加,适当考虑男女搭配;结合所学礼仪知识,自行设定表演内容,表演角色,编排礼仪场景剧;考前提交详细文本;最后依次进行现场演示。

评分标准(先计算为百分制,再进行权重):

(1)编排内容要求包含的知识点丰富,情节连贯顺畅且有新意;编排至少要包含两个以上的礼仪场景(30’)

(2)剧本编写整洁认真,内容齐备,包含成员、角色扮演、场景介绍及台词等要素;(15’)

(3)现场表演自如,具体操作中各项礼仪的运用规范及把握准确,无违背礼仪规范的错误做法。(50’)

(4)在考试中,每个人都至少要有4个自我表现的礼仪知识点(5’)

(5)评委可由任课教师担任,或者考虑组成评委会,评委会中学生代表由全班同学共同推选产生。

教学改革的落实,一方面要有改革的具体办法,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能很好地贯彻改革思想,并能够言传身教,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榜样,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自律自省,终身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受益。同时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礼仪的教学应灵活多变。

第五篇: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同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尚待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等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现状,揭示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改革对策与建议,课题组走访了多家旅游高校,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作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据统计,到2003年,中国共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院校713所,在校生人数459004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19968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9322人。三年过去了,这个数据伴随着不断前行的旅游业,总体上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规模虽然在增长,高校旅游专业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办学缺乏特色,文化课设置统得太死,教学侧重理论性的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等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二)专业同质

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大量综合性旅游人才,在我国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候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科建设不成熟的直接反映。但是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专业人才不专业,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三)学不致用

理论和实践脱节是一直困扰中国教育领域的常见问题。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学不致用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知识更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得旧的知识体系面临修改、扩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的结合,部分院校安排的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提高学习主体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层面的实践技能。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

1.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课程中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运作等类似课程,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

2.专业基础课方面,旅游学类课程极不成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效用。旅游学科的主干课程,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但这些课程多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往往理论性过强,专业实践结合性较弱。

3.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的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在实习课程中,旅游企业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实习岗位几乎全部是一线服务岗位。同时为了节省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串换岗位。这样一来,学生既不能熟悉多个部门岗位工作,也很难接触到最基层的管理岗位,更不要说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了,管理技能无从得到锻炼与提高。

4.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流于形式。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的同时,系统性差,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纸上谈兵,理论性也不强,也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五)师资培养不畅

缺乏旅游专业的师资,大多高校的师资是从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差。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老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进修、培训提高的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

(六)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由此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方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七)教学方法呆板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讲授多,讨论少;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二、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旅游教育工作者们几乎都有同感,很多高校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走访与调查,课题组对部分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学生实习和就业、校企合作、实验室设计布局及设备配置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对其中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做了归纳总结。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与国际上众多旅游院校、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合作,旅游管理学院拥有一支闻名于国内外的师资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成果成为世界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旅游管理学院的学历教育在强调旅游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范式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些都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开拓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方面具有全国领先地位,成为我国一流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系、饭店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展管理系。学院办学经验丰富,早在80年代初就开办旅游专业,为国家首批开办本科旅游专业的院校;办学特色明显,毕业生具备了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能力,适应我国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一批学历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广泛、在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师资队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业界的联系有力地支持了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在行业内多家企业建有实习基地。办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具有设备齐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

旅游管理学院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如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休斯敦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办的互承认学分授予两校学士学位的项目,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

(二)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以酒店管理、餐饮科学与管理为特色,同时设置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方向的专业。

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三所著名的旅游高校合作,设计了专业的培养方案,聘请了他们的专家学者来院担任专业教师,同时派专业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引进美国的原版教材,并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出版了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系列统编教材,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使用。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很高的,大部分教师是双师型的,除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以外,其中部分教师出国进修、留学,大部分教师都有社会兼职,有担任行业内国家级评委的、有担任考评员的、有担任饭店总经理的,等等。除了完成本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之外,该系教师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发表学术论文等,在全国旅游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师大旅游学院),现为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旅游高等院校。设有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财务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烹饪与餐饮管理等8个专科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酒吧实验室、烹饪实验室等教学实验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完备,办学实力雄厚。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训:坚定顽强,团结紧张,遵守纪律,讲究风尚。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注重应用能力、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从严治校,以学校就是饭店的观念,把旅游行业的文明规范与旅游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逐步形成了旅游教育、培训、科研、咨询、管理等五大功能。其专业师资的整体优势、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方针和良好素质的毕业生赢得了国内外旅游界盛誉。学校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OMT)的成员,亚太地区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执委会的副主席,全国旅游高校协作会理事长之一,并载入了世界著名旅游高校的榜册。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院校缔结了姐妹院校关系。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萨里大学、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意大利对外烹饪学院等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旅游业及旅游教育、烹饪文化研讨会。

(四)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11月,是国家旅游局在中西南地区的重要培训基地。学校在教学上遵循一保三强化的原则,即保证基本理论的学习时数,强化外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下设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旅游商品研究所和旅行社与导游文化研究所,在旅游科学研究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长期聘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多位外籍教师,学校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汉庭顿大学、俄克拉亥玛州立大学、英国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加拿大南亚尔伯达理工学院、新西兰东方工学院、越南河内旅游学院、西贡旅游与酒店学校等多所高等旅游院校有密切的交往合作关系。

该校特别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及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把职业能力训练分为三个能力平台,十类技能,不同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自由组合各实训模块。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通过实训教学得到提高,也因此受到各地旅游企业的欢迎。从毕业生情况看,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相当一部分学生刚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担任主管领班,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零适应”的目标。

(五)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

复旦大学旅游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事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懂得并掌握旅游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胜任旅游企事业管理、旅游教学与科研,以及旅游宾馆、国际旅行社、旅游资源开发部门及各类涉外机构的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外语等。

在专业录取上,复旦大学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入学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过选拔考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名额是有限的,而且考试选拔,落下的一年专业课程以后也要通过选课修完学分。不过,对于喜欢旅游专业而在高考中错失机会的人,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针对旅游专业知识广泛这一问题,除了基础教材要求学生购买外,专业教材几乎是自愿购买。每学期开学,专业教师都会列出很多关于学科的各种参考书籍,学生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实践证明,这种效果比单纯每科给学生订一本教材要好,由于老师所讲授知识、讨论案例很多都在参考书目中,很多同学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各种资料,积累大量专业知识。此外,复旦大学格外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实践。每年的第六学期及部分寒暑假时间,由指导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周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学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完成调研的课题报告。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调研资金,采取学校拔款、自筹资金、企业赞助等手段,对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1995年,自建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以雄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背景为支撑、以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导向的学科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紧跟世界旅游学科发展潮流,积极地面向社会培养熟悉现代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开拓意识的适用型人才。

学院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推进与国际上一些知名旅游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聘用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扩大与国际交流的舞台,加快旅游管理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种定位,使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形象。

1997年,召开“西式餐饮与中国市场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旅游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全国旅游与高校协作会;1999年,召开“世界旅游与酒店管理名校会议”;2001年,启动与英国萨里大学的4+1、2+2联合办学项目;2001年,倡导并主持召开首届 “中国旅游论坛”(CTA);2002年,承办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APTA)第八届年会;2004年,承办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中日韩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签署了科研协作等多方面的谅解备忘录。

在实践环节,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其中杜菲咖啡厅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环境幽雅。这里既是学院专业课实践环节教学和对外培训的课堂,又是向东财校园内广大师生提供西餐、酒吧、娱乐等多种服务的休闲地和活动中心。学院的服务与技术性课程如服务技术与礼仪、鸡尾酒调制、西餐食品制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在杜菲咖啡厅讲授和训练,并可以在服务运营的实战环境中得到强化、锻炼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服务与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营销策划与实施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这些教学设施和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下设的饭店管理中心可以对社会饭店、餐饮等企业和个人进行服务、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根据专业特点及借鉴国际上一流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先进的办学经验,学院始终在积极寻求和探索具有特色的学生专业学习方式与培养模式。近几年来,突出的加强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旅游产业界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形式,每年都将大四学生送往高星级酒店、大的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等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实习,使学生获益匪浅,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同时,经过专业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目标也更加清晰,为学生就业也打开了绿色通道。近三年来的合作伙伴:北京天伦王朝大饭店(五星)、北京凯悦饭店(四星)沈阳皇朝万豪酒店(五星)、沈阳高登大酒店(四星)、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五星)、大连希尔顿酒店(五星)、大连海景酒店(五星)、大连东方大厦(四星)、大连凯伦饭店(四星)、大连国旅等。

三、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围绕着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我们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专业建设怎么样?办学定位如何?合理开设哪些课程?应该配备什么样的教师?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为了讲好这些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专业素养?教学如何与科研结合?可以在哪些领域深入?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学者,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与研究。

罗兹柏从高校旅游专业是复合应用型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由主干课系列课程、素质技能系列课程、相关知识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赵鹏认为,为实现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提出了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型课程结构。马勇等人则提出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三位一体的旅游教育优化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层次分析。

课题组综合了各家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旅游专业办学经验,提出了旅游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1.优化人才布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我国的旅游管理院校虽然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还没有出现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必须首先完善教育监控体系,优化办学结构。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制定旅游院校的网点布局、办学规模 ,教育投入 ,校舍与教学设备配置 ,以及每个院校按可以设置的专业数量、招生人数、教学要求等。根据现有的旅游院校的办学水平,撤销一批办学水平差的旅游院校 ,支持距离相近、学科能优势互补的院校实行合作办学或合并重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几所旅游院校 ,并定期对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进行考核 ,将竞争机制纳入教育范畴 ,以保证规模效应的形成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我国的旅游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定位不清,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经贸类院校办旅游专业易突出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 ,而外语院校办旅游专业则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上的培养。过窄的专业教育,过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状况在旅游教育与培训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同时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 ,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专业思想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失去信心和厌烦感。这种分化造成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失控。

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新型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构成了我国高校旅游教育的金字塔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例如研究生应定位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人才,本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专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服务管理型人才。在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构建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定位

目前国内各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的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级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谈到理论功底,他们似懂非懂;谈到专业技能,他们一知半解;做一线的业务员,他们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这也是造成行业内人员流动较大的原因之一。

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专业设置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正确区分拥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和较大市场发展平台的专业,是旅游内部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的不精和就业的不畅。相当一部分具有敏锐市场触角的学校已经开了专业设置区分的先河,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开设了韩国语导游本科专业,适应韩国旅游者来华的需要。,事实上就是针对市场以语种为专业区分的标准开设的新的方向。此外,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同质专业异质化的途径。

同时,要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为适应 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着重提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因此 ,我们认为在旅游教育中 ,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 ,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课程优化

我国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实践性很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综合性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都不强的结果。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通常专业方向广,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国内的旅游院校往往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很相近,普适性强,但往往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不强的结果;最后,在课时分布上,国外的旅游院校课时量大且集中在专业课上;而国内的旅游院校在课时量本身就少的前提下,还要开设许多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少的可怜,几乎不可能完成与国外旅游院校同样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

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该模块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专业课程模块奠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完成了课程体系的设计,下一步就是要根据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每种专业方向都应开设本专业独有的课程,而不是普适性的课程。例如,要培养食品服务方向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食品服务程序管理,采购,食品服务布局与设计,食品服务与宾馆成本控制,食品服务业管理服务、传统食谱,饮品管理,高级食品管理等课程;要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酒店就业计划,餐馆、宾馆与机构餐饮设备,酒店设施管理,宾馆服务管理,酒店与旅游销售服务,酒店与旅游可行性研究与企业开发等课程。而不是每一种专业方向都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酒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在课程优化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开设选修课以弥补这些知识成了必然的选择。但在运行中发现,这些知识的获得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理想的途径是靠自学。可以向学生推荐大量参考书目,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依赖性强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考试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加强教学。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大量增加学术讲座课程,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时间、学习参考等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要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性。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搞好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领域,都有一两套公认的、被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这也是该学科课程生存发展的最强劲的支撑点。在我国旅游界,有很多先进的教材,如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些最新版本的教材,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适合专业培养计划的教材。但不管是选用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该是规范的,不能自说自话,只有教材规范、成熟,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材要体现出对旅游业实际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尽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但不能照搬,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行业发展及其内容都会存在差异。教材要有一段时间的固定性,应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增删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旅游业现实的变化和旅游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甚至应用教材要灵活,可以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是行业发展的新的动态,不必拘泥于教材。

5.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的匮乏。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即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师多数由外语、经济、历史、地理学科改行 ,他们大多专业功底欠佳 ,实践经验太少,严重制约了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所以行业经验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毫无工作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经验缺乏,我们说,只有有一流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要想学生动手能力强,老师的动手能力及其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管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和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每年选派几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6.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旅游院校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针对旅游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院校必须考虑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旅游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旅游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室。例如,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旅行社实训室;酒店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专业要求有景观景点活动沙盘、模拟名山名园景观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等。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关于校内实训基地,在筹建、使用、人员配置、收入分配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动作模式。关于校外实习基地,也应有适当的合作模式。首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以上饭店中各有一些,而目前部分高校实训基地往往局限于饭店。为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实训基地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客源,如旅行社团量较大,能保证学生一定的跟团学习次数及独立带团次数。其次,双方有合同确认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旅游院校为企业提供合乎要求的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及实习教学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场所,保证在实习期间实行岗位轮换,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及福利条件。要建立实训教学指导小组,只派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保证实习实训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与其实习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理论研究。

7.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师习惯了过去那种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沿用三段式,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弊端日见显露出来,毕业生走向社会,所学非所用,出现了育人与用人背离的现象。有了一定的岗位也要重新学习,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这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最突出的弊病。只有彻底转变现念,才能尽快实现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发展也日趋多样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我们教学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旅游业做出贡献的关键所在。

旅游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 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是我国旅游教育应该吸收和消化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改进和提高。

8.探讨多领域合作

应鼓励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协作办学,保证旅游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促使旅游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使理论更好的指导服务于实践。美国的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休斯顿大学建立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员工培训基地即为一成功范例。国内的许多旅游院校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要重视与国际的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教育领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植的有利环境。

下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题目:高校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成绩: 学 号:182094104 学生 姓名:王状 院 系:地理科学学院 年 级:09 级1班 专 业:旅游管理 联系 电话:*** 年 月 日 高校旅游社......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毕业论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双语教学也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研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明确的行业指向性,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我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

    谈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谈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已空前的速度发展,而且我国科技的进步也进步明显,在这些背景下,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选拔要求也发生了很......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项目“中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索”(ZZC121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 要:酒店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产......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探索[大全5篇]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摘 要 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获批河南省级特色专业以来,在专业方向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强化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现存问题,是影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教学特点,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