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时间:2019-05-13 13: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第一篇: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目 录

中文摘要 „„„„„„„„„„„„„„„„„„„„„„„„„„„„„1 引言 „„„„„„„„„„„„„„„„„„„„„„„„„„„„„„„2 1 人生经历 „„„„„„„„„„„„„„„„„„„„„„„„„„„„2 2 闪耀在诗歌中的色彩 „„„„„„„„„„„„„„„„„„„„„„„4 2.1 强烈的色彩对比 „„„„„„„„„„„„„„„„„„„„„„„„5 2.2 奇异的色彩表现 „„„„„„„„„„„„„„„„„„„„„„„„7 2.3 浓烈的悲情色彩 „„„„„„„„„„„„„„„„„„„„„„„„8 3 结论 „„„„„„„„„„„„„„„„„„„„„„„„„„„„„„11 4 谢辞 „„„„„„„„„„„„„„„„„„„„„„„„„„„„„„11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2 英文摘要 „„„„„„„„„„„„„„„„„„„„„„„„„„„„„1

3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

摘 要:李贺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研究是新时期唐代文学研 究中的热点和重点,李贺诗的特点之一是色彩浓重鲜明,喜用烈性词汇,使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李贺的诗歌成就无疑是全面的,本 仅从李贺诗歌色彩这一显著特征入手,从创作心态、色彩运用特点和 性特征等方面论述李贺诗歌的色彩,从而探究形成李贺这种诗风的成 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相互交织起来形成了他病态的人格,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构成了诗人奇诡凄艳、与众不 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贺诗歌 色彩 奇艳 病态人格

贺写下了有名的《高轩过》诗。可以说,李贺成名是比较早的,对于未来,他是充满了自信的。毕竟,出身较好,才华出众,又受到文坛以及政坛领袖的青睐,这些条件,足以让一个年轻人的自信心膨胀。

元和五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一切都朝着理想的方向慢慢实现,然而,命运偏偏促弄这文弱书生,先是把他高高举起,然后抛向低谷,任其心血流淌,置之不理。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一些妒才之人就以此为借口,认为他不应该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否则就是有违孝道。尽管有韩愈为其作文辩解,但仍无济于事,李贺只能黯然离开长安。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终其一生,他都没能从这个阴影中走出来。没有进士身份,与唐代文人的理想人生追求是相左的,尤其是这将使其仕进无望。《孟子》云:“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仕进无望就几乎葬送了一个文人的人生价值;那天惠独厚的高贵出生、百不一遇的少年聪慧、人人艳羡的令名远扬、世俗希慕的贵人奖掖都将化为一朝烟云。这一切对一个文弱少年心灵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哀莫大于心死”,这人生的幻灭感足以压垮一个具有恋母心理倾向的脆弱书生。他作了一系列抒发心中苦闷的诗,在《开愁歌》中他有着这样的呐喊“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仕途上的打击,让他在极度的压抑中不断寻求一个突破口,写诗就成了他排遣心中绝望的出口。

元和六年(811)五月,李贺又返回长安,做了九品小官奉礼郎。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此间心情可谓“瞧悴如刍狗”,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孤愤哀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忧郁病笃,元和八年(813)春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但他不甘沉沦,又举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吴越一展才华。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于是他折回洛阳,告别长辈皇甫湜等亲友,同年又西进长安。元和九年(814),他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归卧”。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年的幕僚,帮办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

从李贺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他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不断的希望又不断的失望,在仕途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地为自己定位,于是他孤傲而敏感、自尊与自卑交织,伤感、孤独、苦闷而又执着,诗歌成为他和这个冷酷的世界对话的唯一途径。他将自己内心的奇崛不平之气淋漓尽致地宣泄于艺术创造之中,在诗歌家园中编织着自己被现实打得支离破碎的梦,寻求精神上的补偿与平衡。因此,他的种种心理,反映在诗歌中,客观描摹与外部的再现,而且逐步地走向表现强烈的主观情绪及内心深处的微妙颤动。色彩不只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成为一种充满主观能动性的情绪元素。因此,研究李贺诗歌中的这些色彩词,就能深一层地探索李贺的诗歌世界,进而发现李贺的心灵世界。综合分析李贺诗歌中的色彩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2.1 强烈的色彩对比

首先,从李贺的诗歌中可以发现,李贺对青、红、绿、白、黑、黄这几种颜色的使用频率很高。这说明,李贺特别喜爱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在《李贺全集》中,青出现70次,红出现57次,白出现82次,黄出现了42次。从《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长平箭头歌》、《梦天》、《浩歌》、《绿章封事》、《黄家洞》、《南山田中行》等诗中可以看出李贺创作时敷色的特征。先举《雁门太守行》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首诗,句句着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在众多的色彩中,其色调又以黑色为主,黑色往往和神秘、悲哀、恐怖、险恶的感情相联系。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勾勒出紧迫之感,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笔锋一转,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描写阴寒凄恻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草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而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却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深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

其次,李贺诗歌色彩还可用一个“奇”字来概括,在李贺的诗歌语言里,大千世界中的众多物象,有的失去了名称,有的失去了形状姿态,被突出渲染的是它们的色彩。钱钟书曾说:“长吉好用代词,不肯直说物名”(《谈艺录》)。而被李贺用来借代物名的,大多数是色彩词语。“甘露洗空绿”(《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五月》)、“圆苍低迷盖张地”(《吕将军歌》),“空绿”、“圆苍”均指天空;“新翠舞衿净如水”(《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新翠”指的是春柳;“愁红独自垂”(《黄头郎》),“愁红”指的则是荷花;“紫腻卷浮杯”(《送秦光禄北征》),“紫腻”指菜肴;“薄月眇阴悴”(《昌谷诗》),“眇阴”,指微云。用色彩代指物名。并不是李贺原创的,但是像他这样频繁奇特的代指,还是不多见的。

李贺诗工于发端,黎简已明确指出,他曾评价李贺诗“每首工于发端,百炼千磨,开门即见”,⑧这是中肯的。李贺诗歌的“工于发端”,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在开篇就展现色彩瑰丽的意象。例如,《还自会稽歌》开篇:“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殿梁。”《竹》的开篇:“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开篇:“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送沈亚之歌》开篇:“吴兴才人怨春风,桃花满陌千里红。”《咏怀二首》(其一)开篇:“长卿怀茂陵,绿草垂金井。”《大堤曲》开篇:“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九月》开篇:“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三月过行宫》开篇:“渠水红蘩拥御墙,风娇小叶学蛾妆。”《屏风曲》开篇:“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鸭绿琉璃钱。”《贵主征行乐》开篇:“奚骑黄铜连锁甲,罗旗香干金画叶。”《秦宫诗》开篇:“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龙夜吟》开篇:“鬈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昆仑使者》开篇:“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令人一展卷顿时视境豁亮。真可谓先“色”夺人。李贺如此重视色彩表现并刻意创造出众多具有绮丽色彩的意象,决非是借“代词尖新,所以文浅”(《谈艺录》),而是为了在读者的眼前和心中唤起强烈的视觉感受,进而激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他们带进诗的意境之中。

“奇”的另一方面,是指他善于使用光度或色度差距明显的色彩字,这样既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又显得奇彩纷呈。例如,《南山田中行》一诗,首二句“秋野明,秋风白”,所展示的光与色是相当明快浅淡的,而第五句“冷红泣露娇啼色”与末句“鬼灯如漆点松花”,其光与色却是极为黯淡深沉的。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读者在精神麻痹之后猛然惊怖,很好地渲染了恐怖凄凉的气氛。诸如此类的光色反差运用在李贺诗集中还有许多,像“粉泪凝珠滴红线”(《龙夜吟》)、“秋白鲜红死”(《月漉漉篇》)、“荒沟古水光如刀”(《 送小季之庐山》)等。这些色彩丰富又反差极大的诗篇,让人觉得艳丽非

“荒沟古水光如刀”、“剑光照空天自碧”、“雄鸡一声天下白”、“恨血千年土中碧”等,都是一首诗中最精彩传神的绝句,犹如华彩乐章中的高潮部分,成为全诗意境凸现的点睛之笔。李贺通过色彩意象的组合,创造出的意境氛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的是幽冷、凄寂之境,往往是诗人用瑰丽的色彩渲染出来的。这又可以引出李贺诗歌的另一特点,那就是他善于以浓彩来写悲情。如《将进酒》,诗中意象,有珍珠红的美酒、闪亮的琉璃钟、锦绣的帐幕,还有皓齿纤腰、飘落如雨的桃花„„五光十色。然而诗人极力铺陈酒色、珍肴、歌舞,却是为了宣泄人生失意的悲愤,控诉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和迫害,倾吐出他对于死既可悲生亦无聊的矛盾的苦闷。这是以丽词艳色抒写悲慨的力作。这一类以浓彩写悲情的诗,在李贺的诗集中还有抒发寄人篱下之苦的《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有感叹世上知音难遇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有借观钓鱼寄寓寒士怀才不遇的《钓鱼诗》,有揭露豪门权贵骄奢淫逸、同情“秋室寒士”的《绿章封事》,有表现宫女的凄凉生活和她们对自由渴望的《宫娃歌》,有描写一位女子离别蜀中的感伤的《蜀国弦》等等。顾随说:“平常人写凄凉多用黯淡颜色,不用鲜明颜色,能用鲜明的调子去写暗淡的情绪是以天地之心为心。——只有天地能以鲜明的调子写暗淡情绪,如秋色是红、是黄。以天地之心为心,自然小我扩大,自然能以鲜明色彩写凄凉。”⑩李贺正是一个能“以天地之心为心”并把“小我扩大”的诗人。他经常将现实人生放在悠远无穷的宇宙变化中去看待、去思索,将个人的不幸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这样,一方面他不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深沉痛苦的感叹;另一方面,他又一次次地在幻想中营造超越人间的天上仙境,寄托自己对幸福的理想和对永恒存在的希望。因此,他喜爱以鲜明的色彩写凄凉,在诗歌中展现出一幕幕冷艳凄美的人生悲剧。

我们考察一下李贺的诗歌,还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是将色彩词与“鬼”、“泣”、“死”、“血”之类的词搭配使用。这说明李贺并不是仅仅把色彩词作为一个单纯的自然状态的再现,而是使色彩带有一种诗人特定的心态,借此表现他独特的心绪。如《梁台古意》中的“芙蓉凝红得秋色,兰脸别春啼脉脉”,即是上下句间将“红”字与“啼”字呼应使用;《感讽五首》(其三)中表示光度的词“黄昏”、“月午萤扰扰”与表示颜色的词“青”、“白”、“漆”都与第二句的“鬼”字遥相呼应,不仅如此,李贺还善于在一句之中以惨状词与色彩词呼应或相连使用。如“恨血千土中碧”中的“血”与“碧”,“鬼灯如漆点松花”中的“鬼”与“漆”,“白草侵烟死”中的“死”与“白”,都是惨状词与色彩词呼应使用;“冷红泣露娇啼色”中的“红”与“泣”,“九山静绿泪花红”中的“绿”与“泪”,“谁家红泪客”中的“红”与“泪”,都是惨状词与色彩词相连使用。李贺运用“鬼”、“泣”、“死”、“血”等惨状词来同表示色彩的词配合使用,使得诗句的冷色调益

色彩,也会带有寒意和愁苦、萧瑟和落寞之感。李贺“以天地之心为心”,现实人生被他放在悠远无穷的宇宙变化中去看待,他用鲜明的色彩写凄凉,用善感的心灵去抒发仕途失意的压抑情绪,用生的欢乐来书写死的悲哀,用青春的热烈与迟暮的感伤来抒写内心之怆然,在诗歌中展现出来的便是一幕幕冷艳凄美的人生悲剧。李贺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唐文学中独树一帜,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致谢

在本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要衷心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老师。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从我的论文开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得到了XX老师严格的审阅和细心的指导。因此,本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是与XX老师的悉心指导分不开的。而且,他严格的作风、求索的精神和以诚相待的处事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今后学习、生活的榜样。在此,请允许我再次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图书馆的各位老师,对于我查找资料图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他们也给了我一些不错的建议,尤其是我的同学XXX,在翻译摘要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她。最后,衷心的感谢所有帮助过我论文写作的人。

注释:

①、⑥ 张强.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集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7(4):第58-60页.②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73页

③ 清·陈本礼笺注.协律钩玄·书首诸家评论.续修四库全书[Z].第1311页.第431页.第43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④ 诗辩坻.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Z].第45页.第194页.⑤ 钱钟书.谈艺录[M].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6—49页.⑦ 李力.长春大学学报.李贺诗歌感伤色彩形成的人格因素[J].2000.4.第61页.⑧ 黎简.李长吉集评.[M].黎二樵批点黄陶庵评本《李长吉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3

He discussed the color, so that poetry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of Li Causes.Soci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are intertwined together to form his morbid personality, to some extent these factors affected his writing, constitutes a poet Strangeness Qi Yan, unique poetry.Keyword:Li He's poetry Color Qi Yan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第二篇:贺国庆诗歌

贺国庆诗歌

指间风/文

一,母亲新姿

古老而贫困的母亲

忽然英姿勃发

贫脊的土地

原来肥沃有加

屈辱

凄惶

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

已是昔日旧话

看而今

破碎渐圆

失子归家

人才济济

和谐天下

高楼林立

百业开花

高速高铁

千隧贯通

万桥飞架

神女峰下

惊世梦圆

昆仑彩带

连接喜马拉雅

嫦娥奔月

龙宫探宝

海陆空

齐刷刷

奔向现代化

广阔原野

五谷、疏菜、水果

畜、禽、蛋……

愈来愈多

愈来愈甜

愈来愈香

愈来愈大

摆满千万个

市场

屯满亿万户

农家

伴随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的货品

十三亿子民

乐开花

母亲自豪地

向五洲四海

天庭龙宫

发出邀请

明年的蟠桃会

诗酒会

也和上海世博会一样

在神州举行

欢迎参加

二,重庆新貌

1,城市楼房

古老的土地

习惯于

承载数千年

低矮的灰黑色

一夜间

雨后春笋般生长出

无际的钢筋水泥森林

不休

无歇

从来羞涩的土地

自己也惊异

原来我的神力

如此了得

迎着朝阳和晚霞

七彩玻璃幕墙

纷纷踮脚争高

寻觅彩云

白云

同赏四海波涛

五洲风景

北国春秋

南极冰雪

2,江桥

烟波江上

仿佛一夜间

织成条条玉带

风姿绰约

千情百态

将两江四岸

美丽的图案

编织

牵连

玉带上

不息车流

伴随欢声笑语流淌

玉带下

大江东去

百舸逐谰

或竟风平浪静

映照如画江山

谁曾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而今

恒古天堑

江流拥堵

被抛九宵云外

玉帝惊骇

龙王汗颜

鲁班感慨

后生可畏

青胜于蓝

真是神州风流传天外

3,立交桥与高速路

挺立在拥挤的 路口

举家族之合力

交织叠加

一条条错综宽阔的 坚强纽带

将拥堵的愁眉舒展

连通一条条街道

连通一条条

宽阔的玉带

让它们输送无尽的 客流

物资

让它们通往

天南地北

五洲四海

让它们领略

如梦如幻的 繁华

让它们

将如痴如醉的风景

饱览

让华夏气血通畅

循环

岿然不动

盘石般地默默

挺立

心里却装载着

祖国

无限江山

4,城市地铁

你深藏地下

不露真面

与金碧辉煌的 地下商场

结成伙伴

默默地将拥挤的城市

舒展

你是城市的 初生宠儿

却写满了城市的 沧桑

巨变

汇聚了城市的 富庶

与文明的 登攀

紧连着万千市民的 往返

将生活的节奏

变得轻快

让生活的乳汁

更加甘甜

你关系着千万家庭的 幸福

承载着城市的 魂魄

承载着五彩缤纷的 梦幻

寄托着无尽的 期盼与明天

5,城市园林

贫穷与愚昧

将森林伐为荒山

睿智的富裕

将城市造成林园

转眼间

钢筋水泥森林

穿插在 姹紫嫣红

柳暗花明间

鸟语在城中

婉转

花香四季

飘散

碧绿陪衬

蓝天

花木丛中

男女老少

晨练晚习

娱乐休闲

宛若神仙

一个个天然痒吧

清新了肺叶

清新了日月

清新了云天

健康天使

款款而来

人们尽情拥抱

一个个

朝霞

夕阳

歌唱松鹤延年

古老的城市

容光焕发

妩媚多姿

青春无限

2011,9,28,四,七律 国庆颂(二00九年九月)

喜庆建国六十年,神州无处不欢颜。

破碎山河渐圆满,痛苦民生变甘甜。

月异日新城乡美,燕舞莺歌山水妍。

中国特色耀寰宇,科学发展福万年。

第三篇:论《水浒传》中的世俗色彩(范文模版)

课题名称:论《水浒传》中的世俗色彩学院(系):文法学院

年级专业: 2011级汉语言文学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水浒传》海外研究情况概述

《水浒传》自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诸国后,引起了各国爱好者的刊刻、翻译和研究。其中尤以日本为甚。

1、《水浒传》在日本。

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很早就流传到国外,据有的学者的考证,最早评介该书的国家则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

《水浒传》传入日本后开始翻刻大概始于江户时代。公元1728年,居住京都的林九兵卫翻刻了李贽评点的100回本《忠义水浒传》,日本学者冈岛冠山为该书加上了日文假名标音读法。据香港中文大学谭汝谦博士的统计,截止1978年,《水浒传》的日文译本共达三十三种之多,在日本翻译的中国古代文史哲著作中,《水浒传》名列第一。其中1660——1867年间出版的《水浒传》日译本有十六种;1946——1978年间又有十一种之多几乎与翻译同时,日本的《水浒》研究也开始起步。1757年日本第一部研究《水浒传》的专著陶山尚善(汉名陶冕)的《忠义水浒传解》刊行了。该书根据田文瑟讲座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写成的,主要是对《水浒传》的语句进行解析。1806年,日本著名作家曲亭马琴刊出了《新编水浒画传》,此书集翻译、研究、绘画于一体,作者注意吸收前人的成果,并作出了新的尝试。可惜此书只刊出前10回。日本研究《水浒传》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水浒传》传入日本的时间、《水浒传》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日文训点木刻本《水浒传》的考证,各种日译本《水浒传》译文的优劣得失,以及《水浒传》产生的背景、思想、艺术、语言、版本、评点等等问题。

2、《水浒传》在欧美等国。

现存西方文学中最早翻译《水浒传》的是1850年的法译本。

《水浒传》英、美、德、法等国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大英百科全书》说:“元末明初的小说《水浒》因以通俗的口语形式出现于历史杰作的行列而获得普遍的喝彩,它被认为是最有意义的一部文学作品。”法国《大百科全书》说:“《水浒传》与西方骑士小说遥相呼应,《水浒传》对多种人物的英勇或懦 弱的描写,都是对龌龊的社会所进行的愤怒的批判。《水浒传》中的许多故事又可与阿拉伯故事相媲美,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大胆机智,经常拿豪门富家子弟取笑开心。《水浒传》堪称传奇作品的伟大典型。”

西方现代汉学家对《水浒传》的研究,侧重在探讨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作用以及与西方传统小说的比较。重要论著有:琼•切纽兹的《〈水浒传〉与近代社会的关联——它对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起义运动的影响》,C.P.菲茨杰拉德的《被视为颠覆力量的中国小说》,杰克吴的《〈水浒传〉的道德标准》,B.松科尔的《论〈水浒传〉的民众性》、《〈水浒传〉与〈西游记〉的比较分析》,李培德(彼得李)的《〈三国〉与〈水浒传〉的叙事体模式》,夏志清的《〈水浒传〉的比较研究》(与北欧传奇故事《冰岛家族》等的比较研究),王靖宇的《金圣叹》,查尔斯J.艾伯的《〈水浒传〉英语评论文章的考查》,理查德•格鲁格•伊尔文的《中国小说的演化: 〈水浒传〉》,雅洛斯拉夫•普什克的《〈水浒传〉及其作者》等。1964年美国出版的《东方古典文学指南》一书,列有许多西方学人关于《水浒传》的研究论题,例如:关于说话艺人的创作、关于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的演进、典型人物的中华民族特点、作品的结构、作品的现实主义深度、作品中人物的道德准则,等等。除了专题论著之外,西方汉学家在综合研究中国小说与戏剧的文章中也常论及《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并往往有独到的看法。如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儒家学派》一书,收有罗伯特•鲁尔曼的“中国通俗小说戏剧中的传统英雄人物”一文,文中写道:“《水浒传》是研究中国革命运动动机的一本必读作品。„„中国历史中的许多造反者,不论是成败,都宣称有权反抗暴君,这也是孟子所曾认可的权利。《水浒传》将当时盛行的贪污腐化归咎于行政机构而非皇帝本人,看来虽有软弱之嫌,但这部小说认为绿林社会比正统社会更合乎儒家的真正理想,确属极端大胆的看法。的确,在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强盗的山寨成为唯一能容纳儒家君子行动的地点了。

二、研究主要成果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国小说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截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小说《水浒传》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然而,分门别类,先辈们基本是集中针对《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以及水浒精神等方面的研究。例如:1983年辽宁大学学报刊登的李骞创作的《谈<水浒>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2006年江西财经大学涂江艳的《元 杂剧水浒戏与小说<水浒传>比较 》。以世俗色彩为切入点的专业研究与分析还未涉及。

三、发展趋势

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以及文化在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水浒文化的研究应该逐渐从片面研究中脱离出来,不能在将眼光放在一个点上,例如研究《水浒传》的艺术手法等本文所进行的研究也是跟随这一文学趋势,将水浒文化与世情小说相结合,探索其叙事研究。

四、存在问题

关于水浒文化方面的研究多限于个例和片面中,包括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或者研究其中一个作者的作品甚至其中一个人物、一个场景等,关于水浒文化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关于水浒文化对后世文学影响的研究少之又少。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欧阳健.水浒新议.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2.马蹄疾辑录.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80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四川: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5.马蹄疾.略谈金批《水浒传》的流传及其与《荡寇志》的关系.新建设报.1965,7(4)6.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7.李博文.《水浒传》人物塑造艺术研究.渤海大学.2012.6.1 8.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0.5.1 9.杜银萍.《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及其维译研究.新疆大学.2010.5.20 10.黄志基.解读《水浒传》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文教资料.2008.06.05 11.史红华.《水浒传》人物形象典型化例谈.长沙铁道学院.2009.09.15 12.胡天斌.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主义色彩.河南大学学报.2006.09.30 13.化明浩.1998年版与2011年版《水浒传》电视剧的比较.东北师范大学.2013.03.01 14.姚伟军.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出版社.1999 15.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5 16.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4 17.吴涛.北宋东京的饮食生活.史月学刊.1994 18.方健.唐宋茶礼茶俗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98 19.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6 20.曹玲全.略论宋代的饮食市场.旅游科学.1992

指导教师审阅签字:

月 日5

第四篇: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毕 业 时 间

W***011年03月 :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戴伟华 :李凯敏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教育 :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李凯敏_______

日期:2010 年 12 月07 日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Ⅱ 引言(导言绪论)„„„„„„„„„„„„„„„„„„„„„„„„„„„„„„„Ⅲ

一李白所处的时代培养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1二、李白诗歌中的主要感情色彩„„„„„„„„„„„„„„„„„„„„„„„1

(一)以《蜀道难》看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色彩„„„„„„„„„„„2

(二)、以《月下独酌》看李白诗歌中拓达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3

(三)、李白诗歌中带有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个人印记。„„„„„„„„„„„„„4

(四)、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色彩„„„„„„„„„„„„„„„„„„„„„„5

三、对李白诗歌色彩论述的总结。„„„„„„„„„„„„„„„„„„„„„„.6 参考文献„„„„„„„„„„„„„„„„„„„„„„„„„„„„„„„„6 致谢 „„„„„„„„„„„„„„„„„„„„„„„„„„„„„„„„„7

【摘要】李白的诗歌是对宇宙奥妙和人生真谛的独特感受的真情流露,是个人才情的率性表达,他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他自由地驾驭纯熟的诗歌语言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诗篇具有独特的浪漫的洒脱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李白

浪漫主义

感情色彩

英雄主义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the “pen shocked by a storm, poetry into weeping ghosts”, Li Bai's poems is a thrilling masterpiece creations, romantic since he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hand.Exaggerated analogy, a wealth of imagination, the magic of the legend in his epic poem paved.This big, great weather, from the personality of Li Bai's heroic grace talent.His poetry has the spirit of romanticism in the strongest, most vibrant feelings.李白诗歌中的情感色彩

导言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创作是一种惊心动魄的大手笔创作,浪漫主义创作自他手中达到巅峰。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神奇的传说在他笔下铺成壮丽的诗篇。这种大手笔,大气象,源自于李白豪迈洒脱的个性才情。他的诗歌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最鲜明的感情色彩。

一、李白所处的时代培养了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也就是公元701年,他的家庭具有浓重的西域文化背景,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是在蜀中度过的,他同时受到了汉地和西域两种文化的熏陶,这就不仅给他一幅西域人的长相,更赋予了他追求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少年时期,正当开元之治的前期,这时候唐玄宗励精图治,使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特别是朝廷广开才路,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李白生活在这样富庶、开明的社会环境之中,又加上他父亲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从小就受到了较好的文化教育。李白出生在商人家庭,长期过着“混游经商”的生活,一生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他热爱祖国河山,同情底层百姓,政治上有着远大抱负,对权贵势力和一切封建压迫持叛逆态度。

李白所处的年代,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思想非常活跃,整个社会处于一个乐观坚强、自信自强、奋发向上、潇洒飘逸的高度亢奋的状态当中。李白就是这个时期的精神代表,他的诗歌则是这个时期精神个性的艺术展现。

二、李白诗歌中的主要感情色彩

李白创作的诗歌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

他的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亦源于他的赤子之心、洒脱的性格,以及对事物敏锐准确独特的印象捕捉能力,无意于工而不工。艺术要做到这一要求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很高的艺术鉴赏眼光,更要有很高的艺术理想。这种境界。是自然的美,大气的美,是与自然融合的美,是一种大家气派。

(一)以《蜀道难》看李白诗歌中的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向来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而引人入胜、给人回味。《蜀道难》更是将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发挥到极致。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为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全诗通篇使用夸张的手法,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极度夸张开篇,突出蜀道之难。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开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描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落笔。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此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除了写景抒情外,诗

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抒情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

之所以冠以“李白式的想象与夸张”,是因为在李白的诗里,想象与夸张的运用很独特,同时两者又往往是融为一体的,即诗中的想象与夸张同时出现,彼此交融,共同营造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

诗的开篇在写蜀地闭塞时,用了“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两句。蚕从、鱼凫都是远古蜀王的名字,具体事迹难以考实,但在这里,我们却能随着诗人的引导展开想象,似乎看到这些蜀地先王们开国的艰辛,也似乎看到了蜀地百姓生活之艰难。五丁开山的故事只是一个美丽而悲壮的传说,诗中加以引用,不仅是在说蜀道由来,更能让读者想见蜀道开辟过程的艰险——很多人为开辟蜀道而失去生命,为全诗增添一种朦胧之感。引用六龙的神话传说,即使这样高行空中的神龙之车也要绕过高耸之山,可见蜀道之高,上通青天了。诗中运用这一神话,激起读者的想象,仿佛见到那高入云端的蜀道,为之咨嗟!

另一类是写实式想象。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主观的写实式想象。这种想象是从诗人主观角度出发,使用一些常见事物来加以发挥,也更易引起读者的主观体验、更易为读者所接受。“西当太白有鸟道”,只有鸟能飞过去。读者不禁要想:这样险的道路,人该怎样才能穿越啊。紧接着诗人用“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不断冲击读者神经,把读者带入到无边的想象之中:波涛翻滚,黄鹤高飞,猿猱哀绝。诗人展开想象描绘“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一幕幕景象,从侧面渲染了蜀道之高险难以穿越,激起人们悲情愁绪。“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急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又分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想象中见闻,让人感到蜀道之高险不可攀越。

其实,全诗都可以说是在想象中完成的,因为诗人所写之蜀道并非眼前之蜀道,而是胸中之蜀道,想象中之蜀道。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也全乎出于诗人之想象,并把想象之景外化为实在之景。

数字上夸张,是李白诗常用的手法,它为李白的诗营造了磅礴的气势、宏大的意境。诗的开篇便有“尔来四万八千岁”一句,这里所列“四万八千岁”当然并非确指,而是夸张,并从时间的长度上来限定后一句“不与秦塞通人烟”,一下子就把蜀地的闭塞展现出来。

“百步九折萦岩峦”中的“百”和“九”夸张地说明蜀道的弯弯曲曲,难以行走。为何如此弯曲?因为蜀道太高。“连峰青天不盈尺”又使用缩小夸张的方式,给人视觉上的印象——山峰离天都不到一尺远了!“砯崖转石万壑雷”,一个“万”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蜀道两旁山崖中奔流飞腾,强力冲击山崖的景象,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憾。

(二)、以《月下独酌》看李白诗歌中拓达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超越时代的思想境界,洒脱拓达的个性,令李白诗歌拥有“纯乎天簌”的艺术境界。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月下独酌》就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

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三)、李白诗歌中带有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个人印记。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够永远使李白感到满足,但是他那炙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他浓重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时他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政治失意了他又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时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一位善于酿酒的姓纪的老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时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时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

与之相应,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他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三千丈是极夸张、极大胆的,但用它来比喻无限的愁怨,又是多么贴切,而且有形的,白发的颜色,因何而白?不就是因为愁吗?所以他说“缘愁似个长”,从中我们不仅看出缘愁而白,而且因为缘愁变得如此之长。这种夸张也极为大胆。又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凝九峰。”又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垂落轩辕台”。想象奇特,脍炙人口,李白在诗中更多表现的是在北方边陲死去战士亲人的悼念以及他们的悲哀;但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载。”也同样惊心动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妻子的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我们可以堵住黄河的流水,但我们却不能挡住自天而降的纷纷大雪,难以阻挡的大雪,正像阵亡士卒妻子心中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无法遏止。所以李白诗中的感情表达不是掩抑收敛的,而是喷薄而出的,更主要的是他借助这种奇特的想象来比喻、来形容这种无形的感情。

《将进酒》以前是一首劝酒歌,而李白在这首诗里,不仅仅是一首劝酒歌,更重要的是在其中表白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对人生坎坷的一种理解。诗人开头就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在这里面就一副壮观的天地间的黄河奔流的景象向我们昭示了一个人生的道理,我们的青春也像黄河之水一样,自西而来,奔流到海,不会再回来了。我们的青春流逝了,也不会再回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诗人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我们好象感觉到,早晨还是乌黑的头发,到傍晚的时候就雪白了,人是这么易老,我们的青春这么易逝,人生如此短暂,青春是这样的容易消逝,我们应该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李白如此消极颓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情绪,这实际是李白对自己的政治理想遭到如此多挫折、长时间找不到人生前途出路的悲愤言语。但诗人接着又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虽然诗人说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是在消极地消磨时光,打发人生,好象是对人生的前途感到渺茫。紧接着诗人呈现给我们的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又是对人生充满信心的表示。这首诗表达了他怀才不遇的狂放之情,其中有悲愤,但是悲而能壮,悲愤之中又体现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诗人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人生遭遇,他看出来千古圣贤皆寂寞的历史悲剧,把自己的个人悲剧和封建时代普遍的历史悲剧融为一体。而且诗人在这首诗中感情的激流是那样的奔涌跌宕,起伏曲折,大开大阖,有的时候诗人那么消极、颓放,但紧接着诗人又乐观、昂扬,之前还是悲观的情怀,但紧接着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其中情感的变化是如此突然,典型地反映出李白变化曲折的思想脉络。而且这首诗是歌中有歌,《将进酒》本来就是一首劝酒歌,其中诗人又为我们唱了一曲,显得鬼斧神工。这首诗的句式也有很大的特点,因为这是一首歌行体,以七言为主,但从散文化的句式,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并不是格律化,很谨严的诗句。还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另外还有一些三言句,五言句和七言句夹杂在一起,但诗中还是有一些整句。所以散中有整的铺排句式,时急时徐,时快时慢,极尽变化之能事。李白写诗好象是用胸口把心中的气、血一下子喷出来了,就变成了他的诗。“此其所长。”,这是李白创作的优势和特点。

(四)、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中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强烈的任侠作风的表现,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雄主义,如《行路难》其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槐,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伤,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呤》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淮公.入门不拜骋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与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存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左皇极.李白对英雄的崇敬和礼赞是他自身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理想的折射。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抱负高远。“济苍生”,“安社稷”是他最大的愿望,即使在遭谗毁,贬谪之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盖”政治理想,而不是避世隐居。所以,大量的歌颂古代英雄名臣的诗篇出现在他的笔下。他对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无比羡慕,并表示“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他深情的呤咏着张良,谢安。他一方面又说:“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之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入永王磷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直至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丰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五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生在盛世的李白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出思古之幽情,因为这类人物,是他”心雄夫”的气慨和热情的寄托,是他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的表现。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三、对李白诗歌色彩论述的总结。

李白的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境界清新、想象丰富、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特别是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其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白作品中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是积极的,热情奔放的,它对后世的人,特别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那种超越极限的美。似乎自己、身边的人或事物,都是那么的奇妙、那么的美好;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身边美的东西,并且为之感染,为之疯狂;那种感觉,妙不可言。

[主要参加文献]

1、杜晓勤《李白诗歌讲座》第一讲、第三讲、第四讲

网易新闻中心

2007年7月16日、23日、30日

2、詹锳

《李白诗论丛》——1990年12月第二辑

巴蜀书社出版

3、《李白诗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4、葛景春:《李白与唐代文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6 第112页~115页

5、《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

第442页

6、《中学语文参考》人教版

2000第10期

第25页~26页

7、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7月

8、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第五篇: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咏怀诗

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中的苦闷

——论李白、李贺、李商隐的咏怀诗

姓名:余彭乐 学号:200721010343 指导老师:孔英民

摘要: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位才华横溢、自信浪漫的天才级诗人,他们心中充溢着对于祖国、对于人民的热爱,想要一施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是在现实的面前,在一次次的打击面前,他们心中愤懑,便借助纸笔倾吐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对自己所经历的不平遭遇的愤慨。他们相似的心路历程让他们的政治咏怀诗都有着大致相同的主旨,但是人生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又让他们彼此的咏怀诗在感情基调上、抒情方式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就三位诗人的咏怀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阐述。

关键字:咏怀 悲愤 浪漫主义 社会现实

引言

唐代出现了三位旷世奇才,李白,李贺,李商隐,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三李”。他们三人的诗历来被学者们所广泛研究,对于他们各自所写的咏怀诗历来也不乏研究者,然而大部分研究者都只是从某一位诗人入手对他们的诗进行评定,极少有将三人的咏怀诗放到一起来比较解读,进而发现他们三位咏怀诗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实际上,李白、李贺、李商隐他们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诗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李咏怀诗的相同点,其具有的本质和根源就是他们三人都在自己的咏怀诗中表现了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以及自己在入仕不得的现实面前所表现的苦闷和悲愤。他们都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的特点,用浪漫的手法、浪漫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娴熟的运用各种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都受到盛唐豪迈进取的士林风气鼓荡,并通过各种方式比如科考、结交权贵、友朋互相援引、以诗 1 文乃至学仙访道等方式博取名誉、积极谋求出仕,但往往难料的世事及个人原因而落空;他们都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想象往往外化为动人心魄的瑰丽景象。使他们的诗歌给人一种艺术的美感。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虽然有着相同的感不遇的政治情怀,但是他们三人的诗歌风格却有着各自的特点,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章、三位诗人咏怀诗的不同点

一、在感情基调上

三位诗人的作品虽然在思想感情上有相同的倾向性,但感情基调实有不同,各有特点。

从李白的诗篇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李白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虽然对朝政的废弛加以讽刺,对于自己被排斥感到悲愤,但是他忧国忧民,怀才不遇,这才是他政治咏怀诗的基本情调,也是当时士大夫的普遍情怀。面对自己所遭遇的坎坷,李白曾经大声疾呼:“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②”也曾反复咏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③”虽然李白满胸的怨愤,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毕竟是盛唐,那样的时代造就了他非凡的气质、豁达的性格、超群的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气质与当时的豪迈昂扬的时代精神相得益彰。虽然饱受现实的摧残,但是诗人对于未来是始终充满信心的,如其在喷发出“行路难!行路难!”时,对未来也是充满希望的,在全文的最后写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豪词,充分地显示了作者的人生情怀和人生信心。《梁甫咏》一诗即可充分表现作者的傲世情怀。“长咏《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开头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悲愤和对现实的强烈的不满,接着通过两个以“君不见”为引子提出两个历史故事,又表现出了李白的积极心态,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定会有明君的出现,自己一定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理想的生活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让李白的自信又一次跌入深渊。于是李白痛苦悲号“我欲攀龙见明主”充分地表达了自己未见明主,对于现实生活的憎恶。但有着积极乐观心态的李白,在全诗的最后依旧写出了“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櫱屼 ②③ 李白《行路难》

李白《行路难》其二 当安之。”(《梁甫吟》),这是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自己现在虽然身处逆境,但是不会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全诗感情跌宕,也让我们看到了李白个人的精神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李白是痛苦的,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下,李白受到了很多心灵上的创伤,但是他却总是怀有一颗对于未来充满希望的心。其豁达开朗可见一斑。

李贺在创作中虽然同李白一样写过一些格调昂扬、意象壮阔的诗篇,如《马诗》(其五)等,但是这些诗歌只有一小部分,并不构成李贺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李贺和李白的乐观积极的感情基调不同,他的作品中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凄凉、无望之至,其感情是低沉的、抑郁的,正如他在作品《赠陈商》中所写:“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挫折的打击,虽处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却有着一种极其消沉的老人的心态。充分的表现了作者对于未来、对于前途的迷茫。其咏怀诗了一些凋零的景物和作者孤寂的生活,这些景物和情境的描写给全诗又笼罩了一层黑暗的颜色,让全诗的感情基调显得更加的低沉。诗歌《赠陈商》中“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这四句描写了自己在任奉礼部侍郎时所干的一些洒扫类的小事。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郁闷,自己的才华在这样的平庸中慢慢耗尽,于是胸中的抑郁不吐不快“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作者自负、激愤、孤傲的心情一时跃至读者眼前。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并得到明君的赏识,让自己可以有施展自己的抱负的机会。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的,一些冷色调的词汇运用,更使得全诗蒙上了一层昏暗感,如“瘦”、“冻”、“苦”等。这些意象的形成,用陈本礼先生的话说,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写出一派阴幽讽杳景象,令人毛悚④。”这些词汇的运用,更向我们展示了李贺内心的扭曲和黑暗,这些心理的阴暗面也造就了他阴沉的感情基调。

相对来说,李商隐和李贺在政治咏怀诗的感情基调上是很相似的,但是李商隐政治咏怀诗的感情基调却不及李贺诗的阴冷悲观,他给我们展现的是另外一种仕途失意、身世悲凉的意境。李商隐早年也曾在自己的诗中喊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在其作品《安定城楼》中写的 ④ 吴企明,李贺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 很明确,其文写的也很有气魄,表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远大理想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写这首诗的时候,虽然适值作者遭受奸人的谗伤,但并不气馁,反而鄙视和嘲笑小人。《蔡宽夫诗话》中曾写道:“王荆公晚年亦喜称义山诗,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与‘池光不受月,暮气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之类,虽老杜无以过也。⑤”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这是对于李商隐忧国忧民意识的评价,但是李商隐的这种忧患意识,这种维护正义的思想,却在现实的打击中一次次的沉沦,作者感慨自己仕途的失意与身世的悲凉。这样的感情变化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形成的,从开始受到挫折时感叹“忍剪凌云一寸心”(《初食笋呈座中》)到后来受尽现实的摧残,自己伤心欲绝,自觉前途破灭,倍感凄凉的哭诉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前途无望,希望渺茫。在痛苦绝望的时候,李商隐也有一些怀古伤今的作品产生,比如《宋玉》、《楚吟》等,作者经常以宋玉自况,来感慨自己的身世之悲。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就曾经评述道“作者所感本非一事,身世沉沦,仕宦坎坷,东西路塞,茫茫无之,值此楚天暮雨,江流渺渺,不觉触绪纷来,悲凉无限。”

二、在抒情方式上

与千千万万的文人志士一样,“三李”都有着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但是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各自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压抑,他们将这样的压抑情绪体现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苦闷的情感,在抒发自己感情时,又因为他们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抒情方式。

1、李白的咏怀诗极强的主观抒情性。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是李白诗歌给人带来的最大的艺术感。李白在抒情时偏重的是主观抒情,即是将自己的气质个性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浑然天成的感觉,这是属于李白自己的特有的如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另外,从李白的个人生世经历来看,他曾经受到了君王的信任,却又仕途坎坷,可谓是逆境造雄才,怨愤出诗人。⑤⑥

⑥《蔡宽夫诗话》:蔡启字宽夫,所著《蔡宽夫诗话》,有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本。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为了充分表达炽热丰富的情感内涵,他常用呼告、惊叹、感奋等手法来完成感情的爆发,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作品都是以一种喷发式的语言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其作品《梦游天姆吟留别》中李白因政治上受到了打击,其内心失意、精神苦闷,对黑暗的势力痛恨不满,因而大声疾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喷勃的气势,直白地说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其在作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一开头就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给读者一种作者胸中的一腔愤懑,骤然喷涌而出的感觉。接着这种愁绪更加浓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为主观地抒发自己的忧愁情绪,给读者一种真实感。

2、李贺咏怀诗感情的隐晦

而李贺因其个人精神和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其对于诗歌创作抒发感情则表现的更加隐晦,其写诗多是借古讽今,如其诗《秦王饮酒》中“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这四句写出秦王的英武,如何让天下太平。王琦注引姚经三语:“德宗性刚暴,好宴游,常幸鱼藻池,使宫人张水戏,彩服雕靡,丝竹间发,饮酒为乐,故以秦王追消之”。即可见李贺在表达自己对君王、对现实的不满时,并没有直接抒发心中的愁苦,而是借古讽今,来抒发自己的无奈。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长吉于讽刺,直以声情动古今”。除了借古讽今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外,李贺还常以咏物来抒怀。如其《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此篇主要是写好马是出身名地,因为名地可以让好马在天广地阔的地方自由驰骋,同时也是作者的自喻,可以像好马奋勇驰骋,只是为了得到明主的赏识。这里是作者是借用马抒情,借咏马以反映现实政治。抒发作者的愤激心情。同样是想抒发自己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对现实情况的愤懑之情,同样是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状况的不满,对于社会黑暗的痛恨,李贺的诗歌读之不若李白的自然洒脱,有一种隐含或者留给人们去思考的空间,在分析李贺的诗歌时,总是要结合当时的实况加以分析,来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3、李商隐咏怀诗的婉曲见意

“三李”的诗中,李商隐的咏怀诗则更少直抒胸臆,其作诗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喜欢曲折达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构思上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擅长用朦胧意境的营造,真实与虚幻的结合,使其诗歌更显出一种幽深曲折的特点。其写诗善于移情入景,并借景抒情。如其《流莺》所说:“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景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若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全诗是借咏物来抒情,用流莺来比喻自己,写出了自己仕途穷困、漂泊无依、怀才不遇的感情。这样的象征写法深思婉转,表现了作者在时世面前自感飘零无所依的心情。像这样的借景以表达自己的情景思绪的诗在李商隐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如:“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只为最高花。”(《天涯》)整首诗的感情是画面虽然美艳却显得很沉痛,格调虽然激越而内含着悲凉。写到了作者伤春伤时,进而自伤身世,使读者读上去就能品味出一种浓浓的伤感之情,耐人寻味。难怪屈复称赞他是说:“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

再谈谈义山诗的代表作《锦瑟》,这首诗写得相当隐晦,历来也有许多研究者对这首诗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现在我们先将其理解成一首政治咏怀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既是表现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更是写出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杜鹃即是作者自己。而“沧海月明珠有泪”又写出了寂寥清苦的感情;“蓝田日暖玉生烟”写的朦胧缥缈,似乎表现出了理想的那种似有似无,似远似近的不确定感,更显示出作者求诸理想而不得的悲凉痛苦。末句的表达更显示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惆怅,表现了作者在现实黑暗的打击下的无助、失意。作者在朦胧缥缈、似真似幻的意象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文意幽深婉曲,构成了独特的艺术结构和抒情方式。

虽然李商隐和李贺的咏怀诗都带有这隐晦的特点,但是他们在思想感情上是不一样的,李贺在抒发自己的感情是时候更注重自己的个人的感受,是比较自我的,从自身出发表现感情。所以李贺的朦胧诗给人一种诡奇、精致、新鲜、敏锐的感觉,缺少一些深厚的东西,而李商隐是有的。李商隐更加注重一种大我的关怀,表现自己的对于政治,对于国家的关怀。

三、艺术表现手法上

“三李”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更被后人喻为“天才”的诗人,他们创作诗歌时,无论是从形象塑造,还是从素材选取,各种艺术手法的应用,都具备了典型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李白的诗歌追求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一种天然的、不加雕饰的韵味,浑然天成,一气呵成。他写诗竭力追求一种自然本色,其创作常来源于灵感,灵感来了,它即有文思如泉涌之感,有如大坝开闸,一泻千里。李白写诗善于将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第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于是“寄愁心与明月”,想把自己的满腔悲愁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另一方面,李白还善于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对其加以大胆的想象与夸张,虽是想象和夸张,但独特的想象总是和事物的具体特征相吻合,夸张的自然,想象的得体。既起到了抒发自己情感的作用,又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巨大的艺术反差,使诗歌的整体艺术水平又得以提高。李白的艺术想象极为独特,其想象范围之广,跳跃性之强实属空前绝后。其艺术想象可以超越一切时空限制,让人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自由驰骋。如其在作品《蜀道难》中所描写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极大的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给人一种雄伟、壮丽之感。这首诗不仅是写大自然的壮美奇险,也抒发了作者因追求功名未成的悲痛心情。在这样一种时间、空间的纵横驰骋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艺术手法的纯熟。这样的文章在李白的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其在梦境与现实间的穿插反复,想象十分奇特,通过其特殊表现手法,揉以夸张、比喻、拟人,不仅刻画出了想象中的天姥山的绮丽 7 明媚的景象,更表达了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怀才不遇的悲痛心情和继续追求光明的执着愿望,更塑造了自己不愿屈服黑暗势力的高贵人格精神。李白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少有的,夸张似乎成了李白的另一张名片。他运用的修辞手法,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抓住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更加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艺术表达的效果。其飘逸豁达仿佛有神仙气骨,被后世誉为“诗仙”。

李贺和李白一样,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与李白雄伟壮阔的意象不同的是,李贺更喜欢驰骋于一些神话故事、鬼魅世界之中。李贺的想象大胆、诡异,艺术境界迷离惝恍,其作文章常与自己的痛苦遭遇相联系,写的悲观沮丧,暗淡无光。李贺作诗受那个时代的影响,喜欢字斟句酌,每个字都要经过反复的酝酿和构思,这与他奇巧鬼怪的个人性格有关,他的文章具有强烈的色彩感,以及比兴多而赋笔少等特点。他想象大胆、诡异,更营造出了一种绚丽多姿,迷离鬼魅的艺术境界。奇特的想象,让他上访月宫,下游鬼魅。并用其特意锤炼的语句,描写出独特的属于李贺自己的艺术境界。如其作品《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写作者夜游月宫的景象,其想象甚是奇特,大胆地写出了月宫中自己的所见,并通过月宫仙境的美好来抒发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于人生的短暂,世事无常的苦闷。另一首《秦王饮酒》,作者在鬼的世界中,表现了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死的恐惧。其在诗中运用独特的艺术想象,比喻、夸张、白描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秦王的英勇和饮酒欢歌 的盛大场面。此诗颇能体现李贺诗想象奇谲诡异的特点。

同李白、李贺诗歌呈现出的超凡的想象、巨大的跳跃性不同,李商隐的诗虽然也是时空的交错,但意象却明显更加密集,写作时,他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借助一些联想和想象将其实是现实中的情意的情幻化成一种虚拟的情景和画面,以一种深婉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他通过一些想象,一种朦胧意境的营造,感伤气氛的渲染,来充分表达自己深沉真挚的情感。李商隐想象奇特,知识渊博,他将白描、比喻、象征、用典等多种手法结合起来,去捕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以及宇宙中的各种形象,赋予他们新 8 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百宝纷呈,五色炫耀的风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运用了多种物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身世悲凉,孤独悲寂的心情。借花来抒情,其细腻的笔法,加上各种意象之间的重叠,使得全诗表现出一种美艳的特点,美艳中透露着自己的孤独寂寞,身世飘零。再如《锦瑟》一诗,通过繁复的象喻和片段意象的错落排比,使得全诗的意象和旨趣更加朦胧难以捉摸。往往让人们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旨和深层情感的寄托。

第二章、三位诗人咏怀诗各具特色的原因

三位诗人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所不同,首先和他们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系。李白出生在盛唐,但是却命运坎坷,他幼时随父迁居,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漫游的生活。他一直向往入仕做官,天宝初做了供奉翰林,但是遭到权贵的谗毁,不久离开长安。后几经流离,再未能做官。与李贺,李商隐不同的是,李白面对挫折,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思考过后又会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从而塑造了他浪漫不羁的性格。李白的政治抒情诗中,大多是抒发自己的雄心抱负,他用奔腾的气势和豪侠的气概,也向我们展示了盛唐积极奋发的精神。除此之外,李白还长时间的受道教的影响,他被后世称为诗仙,除去他的文章有种飘逸的风格外,还因为道教对他的影响。道教的思想的使其形成了一种放浪不羁的性格。正是因为李白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他的道教修为让其思想和精神得到了升华,使得李白的胸襟变得更为开阔,眼界更为宽广,且总是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他将自己的性格与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其文章总是呈现出一种壮阔之美、昂扬之美、雄浑之美。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他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豁达和昂扬的精神风貌。

处于中唐时期的李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但是因其父亲名李晋肃,“晋”字与进士之“进”同音,一些妒忌贤才的人,以此为借口,认为应避君父之讳,不得参加进士的考试。从此他便于考试无缘了。尽管韩愈写《讳辩》一文替他辩解,但也无济于事。但是为了维持生计,李贺只能作了个听 人指使,唯命是从的“从九品上”奉礼郎的小官。李贺也自命是个有才华的人,胸中装着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但是自己的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心中是何等的痛苦和不堪。李贺的不平身世也造就了他早熟的心态,在一次次现实的打击中,李贺变得更加的消沉郁闷,他的作品开始表现大量的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思想感情,其诗中“死”字就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充分表达了他在现实面前的无可奈何。他的人生经历对于他的作品是有直接影响的,从开始的愤懑、感慨到渐渐的变得麻木,变得无可奈何,让李贺的心中变得更加的黑暗,其作品中大量色彩的运用和鬼魅形象的塑造,让作品呈现出了一种幽暗昏昧、奇崛冷艳的形象特点。

李商隐和李白、李贺一样,他历经了人生的坎坷,在困难面前,表现的郁郁寡欢。李商隐的一生夹缠在牛、李党争之中。他在政治上似乎更佩服李德裕一些,但是却先受知于令狐楚,又受李党的王茂元任用为掌书记,并娶其女,两党都拉而不用,以致一生郁郁不得志。李商隐的难以自控的人生际遇,让他的文章充满了朦胧感,在朦胧隐晦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李商隐的身世飘零,饱受了人间的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感情显得特别的脆弱。“古来才命两相妨”(《有感》)的不幸,给诗人带来了毕生的怨愤,从而孕育了他憔悴行吟的诗篇。他的诗歌将自己的身世不幸和他对晚唐命运的忧思相联系,变成了哀戚顽艳。带有浓郁的感伤情绪,给予了他的诗作带有特殊的美感。

由此可见,李白、李贺、李商隐三人的身世、经历等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那么的才华横溢,那么的天真浪漫,在时事面前又显得那么的脆弱。但是他们不一样的面对现实的心境,又造就了他们咏怀诗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结

三位诗人在对理想的不断追求中,饱受了现实的摧残,在对梦想的追求和遭遇的现实的苦闷中,造就了一篇篇饱含个性色彩的佳作。对于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一时跃然于笔端,也创造了一个时代的不朽的神话。

参考文献: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1996年版

霍松林、林文龙,《唐诗探胜》[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年版 张海鸥《唐名家诗导读》[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杨海波《李白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乔象钟《李白论》[M]齐鲁书社1986年04月

赵忠《李太白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6年10月版 王琴《唐诗宋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版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桂芝《李商隐全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版 刘逸生《李商隐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祖性《李贺诗选》[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版 李贺《李贺诗歌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版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李贺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 李淼,李星《唐诗三百首译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王瑶《李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译文:

The pursuit of an ideal and the reality of anguish---Li bai, LiHe , li shangyin's lyric poetry Name: YuPengLe student id: 200721010343 guide teacher: KongYingMin Abstract:li bai, LiHe, li shangyin three talented, self-confidence, romantic genius levels of bard, they for the motherland, with full of love for the people, want a joash his talent and aspirations, but in reality in

front, in a meeting of blow before, and their hearts, and with anger poured himself pencil-and-paper to all of life's thinking, for social discontent, about his experience of rough encounter indignation.They similar experiences let their political lyric poem all has big like the same substance, but life experienceand individual character is different, by let them each other's lyric poetry in the emotional tone, lyrical methods, artistic expression has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three poet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lyric poem was presented.Key word :lyric poetry

indignation

romantic

social reality

意见:

1,2,3,文中有些引文没在注中注明,认真查找,把注释补充完整。第二章内容略显单薄,应适当充实内容。

认真修改错别字,病句,争取下一稿不出现错误。

4,注和参考文献格式请参考下面两例的格式修改(注放在文末,注必须列出页码;参考文献页码不作严格要求):

沪安顺.春秋卿士辞令与战国策士辞令异同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4):52.袁世硕.中国文学史(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2.

下载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李贺诗歌中的色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李贺诗歌风格与其心境的关系解读

    浅论李贺诗歌风格与其心境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奇诡;幽冥凄冷;忧苦:心境 论文摘要:在李贺短短的27年生涯中,他体弱多病,命运坎坷,仕进无路,空有抱负而无处施展,于是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诗......

    七夕李贺[五篇材料]

    创作背景 朱自清《李贺年谱》提到此诗,但未详作年。从内容看,这首五律当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据诗人另作《恼公》所述,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李贺-马诗

    李贺-马诗 篇一:论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创作中的荒原意识学科分类号750.24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姓名 学 号院 (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指导教师 刘海涛职 称 副......

    李贺小传原文范文合集

    李贺小传原文李贺小传原文1李贺小传原文: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马诗,李贺

    篇一:马诗 五 年级 语文 《马诗》导学案设计 五 年级 语文 《马诗》导学案设计 篇二:《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将进酒李贺赏析

    将进酒李贺赏析 李贺的将进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死既可悲,生也无聊”的苦闷心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将进酒李贺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

    李贺诗二首教案

    《李贺诗二首》学案 制作人:徐刚 审核人:宁琳 使用时间:2014年12月 日 《李凭箜篌引》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掌握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

    25中李贺诗二首

    青岛二十五中高二语文集备组 李贺诗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感受。 2、 了解李贺的诗歌风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