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魅力探究(推荐)
简介:
剧本: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 音乐:S-普罗科菲耶夫 编导:L-拉普罗夫斯基
首演:1940年1月11日于列宁格勒
首演舞蹈演员: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
剧情简介
破旧的墙垣孤单单地矗立,瓦砾零乱的散落在各处,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意大利。她,朱丽叶,象征着对挣脱世俗传统观念与规矩的强烈渴望。面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她不顾一切地想要摆脱束缚,却最终无法逃脱。而罗密欧是一个腼腆、内向、羞怯的青年;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和好奇,他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为这段传奇般的浓烈爱情献出生命。作品对意大利舞蹈戏剧界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摆脱了其它文献或作品的限制,而是对莎士比亚原作情节进行独立而充满激情的演绎,在情感发展和角色性格中深入挖掘“爆发点”。
故事大纲
凯普莱特与蒙太古是维诺那城内两家世代为仇的名门旺族。有一次,蒙家的儿子(罗密欧)与其朋友(班伏里奥),十分大胆的前往参加凯家所举办的化妆舞会,因此结认了凯家的女儿(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当夜即在凯家的阳台上秘密约会,并且海誓山盟相约终身。三日后,当地的劳伦斯神父在教堂为他们私下主持婚礼,而就在新郎回家的路上,再度与新娘的堂兄(提伯尔特)发生严重的冲突,导致亲王的侄儿(茂丘西奥)被刺身亡,罗密欧为了替好友报仇,被迫举剑杀死提伯尔特,为此他遭到流放出境的惩罚。与此同时,凯普莱特不顾朱丽叶的抵死抗拒,迳行接纳贵族少年(帕里斯)对其女儿的求婚,并且决定即日完婚。朱丽叶乃转向神父求助,毅然接纳神父的建议,于结婚的前夕服下致人昏迷的药水,以假装死亡来逃避这场婚礼。不料,通知罗密欧前来坟墓解救朱丽叶的约翰神父因故被延误,使得远在他乡的罗密欧误以为真,悲痛之余,乃携带剧毒潜返归来。坟墓之前,巧逢前来祭奠的帕里斯,两人拔剑相向,帕里斯不敌被杀,罗密欧终于在爱人面前服毒自尽。未几,朱丽叶醒来,却发现爱人已横尸身旁,于是亦举刀殉情。
剧情介绍
第一幕
第一场 市场
黎明时候,蒙太谷的儿子——罗密欧宣布他爱上了美丽的罗莎琳。太阳升起来的 时候,市场上挤满了来自两个世敌家族——凯普莱特和蒙太谷的成员。大家的脾气都很暴躁,争吵不断。维洛那公爵出现了,警告双方如果不能停止对彼此的仇恨,最终会导致死亡。罗密欧和他的朋友,班沃里奥及莫丘蒂奥勉强与凯普莱特的一个亲属提伯尔特和平相处。
第二场 朱丽叶在凯普莱特家的房间里
朱丽叶从她的母亲凯普莱特太太那里得到了她的第一件晚礼服,豆蔻年华的朱丽叶得知自己第二天将会见到与其订婚的贵族青年——帕力斯。也意味着,她不得不向她的童年说再见了。
第三场 在凯普莱特家门外
客人们赶来参加凯普莱特家的舞会,罗莎琳也在他们中间。罗密欧和他的朋友乔装跟随罗着莎琳一同参加舞会。
第四场 大舞厅
朱丽叶被介绍给所有客人和帕力斯。当朱丽叶和帕力斯跳舞的时候,她和罗密欧互相注视着对方。这就是一见钟情。提尔伯特怀疑罗密欧的身份,想要挑起一场争斗,但是朱丽叶的父亲很好客,阻止了他。
第五场 朱丽叶在阳台上
在卧室外的阳台上,朱丽叶思念着罗密欧。罗密欧出现在花园中,他们互相表达了永恒的爱。一段经典传世的爱情浪漫而至„„
第二幕
第一场 市场
狂欢节正在镇上的广场上进行。沉浸在幻想中的罗密欧对周围德欢庆场面无动于衷。朱丽叶的保姆给他送来一封朱丽叶的信。她让他去弗莱尔·劳伦斯小教堂与她见面。
第二场 小教堂
在小教堂里,弗莱尔·劳伦斯神父为这两个年轻人主持了婚礼。
第三场 市场
在狂欢节的高潮,罗密欧返回了广场。提尔伯特向他挑衅,但是罗密欧拒绝了决斗。莫丘蒂奥被触怒了,与提尔伯特展开了一场决斗,最终被提尔伯特杀死。罗密欧震惊了,杀死了提尔伯特。
第三幕
第一场 卧室
在朱丽叶的卧室,这对情侣在阳光中醒来,罗密欧被判处流放,他必须离开朱丽叶和维洛那。帕力斯在凯普莱特先生和太太的陪同下进来,朱丽叶拒绝了他。
第二场 小教堂
朱丽叶向弗莱尔·劳伦斯神父求助,从他那里得到了一种药,可以使她看上去向死了一样。他告诉朱丽叶,罗密欧可以去墓地找她,从那里带她离开。
第三场 卧室
朱丽叶的父母回来了,朱丽叶答应嫁给帕力斯。帕力斯和他父母离开之后,朱丽叶喝下了安眠药,当她的家人和朋友发现时,都以为她死了。
第四场 凯普莱特价的墓地
罗密欧没有收到写着逃亡计划的信,以为朱丽叶已死,立刻奔向她的坟墓。在那里,他发现了悲伤的帕力斯并杀死了他。最后一次拥抱了朱丽叶,他用短剑刺向了自己胸膛。朱丽叶醒来,发现罗密欧已死,悲痛欲绝,自杀身亡。
一、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
该舞剧由著名作曲家谢·普罗科菲耶夫谱曲,完成于1935 年9月8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曲谱以新颖独特的展现手法,复活了莎士比亚笔下角色的生动形象——他们的热忱和冲动,以及角色间的戏剧话矛盾与争斗。
(一)“主导动机刻画每个角色”的创作方法
在音乐中,根本没有嵌入进去的“插图式”的舞蹈插曲,它们大都运用内容表现丰富的管弦乐、恰当的古老特色“绘”出的一幅幅形象真实的“音乐之画”。普罗科菲耶夫大量地运用了以“主导动机刻画每个角色”的创作,整个抛弃了主要运用原有的舞蹈体裁来推介主人公的常规手法。第一幕中“青春美少女朱丽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音乐伊始就用小提琴声部演奏出的十六分音符的急速旋律,健美而富有张力,它好像让观众看到1岁的小女孩朱丽叶还在无忧无虑、毫无拘束地奔跑与欢声笑语。然后,黑管吹出了优美抒情的爱情旋律,表现了欢乐之余沉浸于梦想的少女对将来美好爱情的憧憬。与此同时,这两个中心主题在交替进行时候低音声部间或插入情绪低沉的音调或几个不相称和炫,这就好像在暗示马上要降临到朱丽叶头顶的悲惨命运。这段音乐总共不到90小节,却展示了作曲家擅长把外在的个性描绘与内在的心灵刻画糅合在一起的大师风范。
(二)精准的“音乐肖像”刻画
在舞剧中,普罗科菲耶夫都为每一位出场的主要角色都作了对应的“音乐肖像”。比如:提伯尔特的个性主题是由“骑 士舞蹈”音乐转化而来的“低音声部迈着重重的步伐”,高音区带附点节奏的声音进而“慢慢进逼”,加上特意制作的尖锐音效互相联系在一起,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提伯尔特手操宝剑、眉宇之间表露出步步紧逼、杀气十足的凶狠“肖像”。相反的是, 塑造的劳伦斯神父的音乐肖像就凸显了他的和善、慈祥及对年轻人的爱,而不去凸现他浓厚的宗教色彩。迈丘西奥的主题是由一直贯穿着重音与跳跃音型交替穿插的曲调——使观众听到他爽朗地哈哈笑声,活泼生动地“绘”出了这个调皮鬼,滑稽人物的“肖像”。
(三)“内心动机”与“画面”导致“对位”的方式
在舞剧音乐中,普罗科菲耶夫时常还不按照常用的“配乐”手法提示了角色之间繁杂的关系,而巧妙地利用了表现人物的“内心动机”与“画面”导致“对位”的方式,来记述故事的内容。比如,第二幕第三场中有一段描绘已经和朱丽叶成婚的罗密欧试图劝阻提伯尔特不要武装斗殴的情节。罗密欧这时的“内心动机”是源于对提伯尔特的表妹、自己夫人朱丽叶的爱。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中,嵌入了一段有关朱丽叶的主题,他的心灵深处就不想与提伯尔特流血冲突,由于他内心有朱丽叶,而她恰是提伯尔特的表妹。编导拉甫洛夫斯基曾说:“普罗科菲耶夫完成了柴可夫斯基没能完成的事业。他发展了舞蹈剧音乐的交响性原则,他使人的真实情感与性格鲜明的角色搬上芭蕾舞台。他那前卫的音乐艺术处理,清晰的性格描绘;音乐节奏的多样化与繁杂性,以及违背传统和声的手法,都是为了促进舞剧的戏剧性发展。”
二、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芭蕾舞蹈
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舞蹈由著名芭蕾舞剧编导拉甫洛夫斯基创造完成。此剧舞蹈既表现了大众性的节日活动,又描绘了情窦初开的女孩细腻的内心活动;既有壮观的广场械
斗,又有情意绵绵的双人舞。大小场面融合,情感对比明显,生动地表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精彩章节和角色形象。
(一)大场景凸显时代性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广场场景是原来没见过的。宽大的剧院舞台上,出现了热闹无比的维罗纳城一角:狂舞的青年、乞讨的乞丐、乱跑的小孩„„高举圣像游行的队伍在人群中穿行,一边跳着民俗舞。就像一副巨大的大众欢度节日的画面,生机勃勃,富有生活的气息。就在这张色彩绚丽的活动背景前面,插入了重要情节的展开——罗密欧想念朱丽叶,奶 妈四处寻找罗密欧,并将美少女写的愿意成婚的字条交付于他。凯普莱特的家庭舞会是另外豪华的大众性场景:绚丽夺目的装饰、诱人可口的食物,宾朋满座,中间还时常加入各种舞蹈段落。比如,在“小步舞”的音乐中,宾客陆续入场,他们穿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宽袖衣服,且有披肩,能够看出这里的舞蹈不是单纯表演性的部分,更不是纯粹的过场戏,而是被融合了时代特点和推介环境的含义。
(二)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戏剧内涵
编导拉甫洛夫斯基在创设出这些前后左右平衡、对称的舞蹈队形、高雅的舞姿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凸现舞者的个性:凯普莱特庄严豪迈地舞蹈;提伯尔特高昂的头,脸上有一
种高傲自负的神情;帕里斯礼貌有加,舒心地舞着;朱丽叶却眼睛下看,极不愿意地与帕里斯共舞。此剧在第一幕有很多械斗的场景,从舞剧结构的视角解析,编导安排的这部分械斗还
不只是仅仅引人入胜的大场景,它有极其深奥的戏剧性内涵:械斗、流血、势不两立的家庭与朱丽叶、罗密欧之间的甜蜜恋情形成明显的对比,也为这一悲剧的结果作了充分的“铺
垫”。第一幕第一场编导重视摄取全景,第二幕中编导把重点放在了几个主要角色身上。在相同的拼杀的情境中,强调提伯尔特、迈丘西奥与罗密欧的个性冲突和形象创造。
(三)双人舞精准的拿捏
舞剧中双人舞是描绘人物形象,展示主人公的复杂情感,展示他们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法。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编导给两位男女主角编排了五大段双人舞,这些舞蹈的编排已经彻底打破了从彼季帕时代就格式化的程式(慢板、男女变奏、尾声),利用肢体的运动与姿态来替代“台词”、表露思想,把每个戏剧发展阶段的主角的情感——“舞会相遇”时的“一见钟情”、“阳台约会”时的“热恋”、“秘密结婚”时的“神圣结合”和“卧室诀别”时的“依依不舍”——都作了酣畅淋漓的发挥。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出演以来的四十多年中,依据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又创编了许多种版本的芭蕾。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描绘的是一对年轻男女为了恋情的理想而对阻挠他们结合的封建势力所进行的坚强抗争。在剧中,莎士比亚痛述了封建势力对恋爱自由的扼杀,痛斥了家族间世代所结下的无原则的仇恨,同时也赞颂了青年一代诚挚热烈、坚贞不屈的情感。该剧不管是音乐创作还是舞蹈编排都是一部经典的杰作,这里面无不透射出此剧难以抵挡的魅力,尽管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个悲剧,但它让人们体会到了艺术魅力。只要人们所需要的艺术继续发展,《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将永存人们心中!
第二篇:班主任的艺术魅力
班主任的艺术魅力
张学东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管理方方面面的事,大到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小到关心学生何时应剪指甲,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班级形成良好的风气,要想带好班级,我想首先自己要做一个手脚勤快的班主任。
作为班主任,腿脚勤快些,要勤进班、勤进宿舍。在学生的自治能力还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班主任就应该多深入班级,一般来说是三个时间:早读、午练、晚自学,无论早读由哪位任课老师负责,班主任都必须提前进班,查看出勤情况、卫生情况、作业收交情况,并组织好学生进入早读状态;午睡是一种习惯,班级里总有个别同学不午睡,这时候班主任就要进班维持秩序,确保学生有一个安静的午休环境;自习,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学习,本来是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可是实际上往往纪律得不到保证,班主任的“进班”就不能是一味的守着、盯着,而是蜻蜓点水、浅入辄止,不定时“顺便经过来看看”,及时发现问题,纪律好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学生的自觉性,纪律不好时要找到原因,既确认了学生在自习课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具有维护自习课纪律的责任感,又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勤进宿舍,班主任一周至少保证有三天进宿舍检查内务,首先是对学生宿舍内务的督促,其实能保证经常与宿管处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也是对住校生的关心。冬天摸一摸被褥是否保暖,夏天看一看蚊帐是否挂好,虽然都是一点芝麻小事,但我们就是要在小事上体现对学生的关爱。
作为班主任,手也要勤快些,对家长要勤发短信,对学生要勤写批语,对自己要勤写反思。
虽然已经做了十几年的班主任,但我仍感到这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因为接触的学生不同了,就是一个班级,也会出现各种情况。班主任工作中,有看到班级进步时成功的喜悦,也有遇到学生不听话时的困惑与苦恼。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去做,勤勤恳恳去做,不容半点虚假的形式主义、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并且提高自我要求,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第三篇: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浅论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一般指中国人所作的画,但我认为在广义上我们可以把中国画理解为有中国风味、具有中国的画作魅力的画。
中国画也许不会被商人看重,所以在市场上中国画的价值不到西方画的1%,然而在内行看来,中国画一直处于世界的前端,而且举世公认。当毕加索见到张大千的时候,他说:“我最不懂的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在这个世界上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有艺术;其次是日本,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有艺术。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无艺术,根本不懂艺术。”毕加索还曾拿毛笔学中国画。法国第戎国立美术学院耶西斯曾对林风眠先生说:“你可知道,你们中国的艺术有多么宝贵优秀的传统啊。怎么不好好学习?”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B.H.彼德洛夫教授惊叹:“喜马拉雅山般宏伟的中国画。”他还说过,“中国画是哲学,是诗歌,是寓意的顶峰”。吕无咎女士在高雄办画展的时候,曾有著名的法国印象派大家拿着《六祖坛经》请她讲解,而吕女士却木讷不置一词,最后惭愧的说她不曾学过。法国画家大惊:“你们中国有这么好的绘画理论,你都不学,跑到我们法国来,究竟想学什么呢?”
凡是有造诣的艺术家对中国画都评价颇高、刮目相看,那么中国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有两句经典的古话道出了中国画的真正魅力,一句是“画者,心印也”,另一句是“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画的不仅是人物花鸟,更是心,是一种根据物像的神态情韵、画家的主观情感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酝酿于心、行之于笔、留存卷轴的意境。见过大家作画的必然知道中国画作的惊人之处,灵感既来,挥毫泼墨,霎时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山野白鹤、古今人物便现于缣卷。不必像达芬奇作画那般在案几上摆个鸡蛋观察临摹,若如此,画的就只是案几上的鸡蛋、教堂里的大钟;而中国画家画竹画的是胸中之竹,画人便是画心中之人。中国画,状物传情皆传神,以形写神、以物达意。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传神论”。“传神论”从微观上讲,在描绘传达人的气质、气息、本质及神韵; 从宏观上讲,是通过画面的整体效果,体现画家创作以及审美体验中喻知观众的精气神。
中国画的美在意境,而意境之美在于作画者所散发的文墨之气。文化人本清高重修养,再加上道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天人合一的影响,大朴、简约、清静、无为便贯穿于中国画发展脉络的始终,意境就出来了。一副佳作,赋一首好诗,题几个大字,戳一方印章,你看,那味道是如何的高雅芬芳。看着画,你便能想象那作画者是怎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文人骚客了。中国的画正是加入了这些文人的文气情韵才得以让无数西方大家叩拜。
从画实物到画意境,从画物到画心,从形似到神似,再到现在的情与致、道与理的统一,中国画作体现的是中国画家轻物质、重感觉、重精神的魏晋风骨,是他们潇洒不拘、超凡逸尘、高远放达的清野情趣,是他们提高生活质量、精神境界的必然需要。
中国画被商人贬低正是因为外行看不懂中国画的魅力,因为他们追求的人生境界与中国画传达的情趣不投。一个十二分重物质的人,你如何教会他重感觉,你如何教会他看懂高雅者的画、诗、心,以及那卷轴上端的哲学。而另一部分认,人们眼里潜在的艺术家,竟也在乎一幅画值多少钱,所以他们贬低中国画的艺术魅力,他们开始丢掉自己的传统去拼命模仿别人。乐于中国画博远的艺术魅力,痛在一群人在艺术上的无知。
第四篇:线条的艺术魅力
线条的艺术魅力
摘要:线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操作简单,不需要颜色的修饰,原汁原味的展现线条固有的魅力。线描画在现行美术教材中新课程理论得到充分、直接的反映,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实践着美术新课程的理论,并不断积累着经验。这种教学经验为美术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实践的依据,也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途径的多样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要上好线描课能帮助小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能力。
关键词:线描画特点;问题;策略
一、儿童线描画的特点
线描即白描,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用线画画。线描画使用工具简单,画起来方便,它对具体物象既能做概括处理,也可进行细致刻画;既能进行造型训练,也可以创造表现。因而,线的造型训练是学习绘画的基础训练,线描教学更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绘画教学的基础。
线描是一种带有趣味性、游戏性的孩子美术活动,这种活泼自由的美术活动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为学生以后更加系统和专业的美术学习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线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放不开过于约束,导致失去兴趣
低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很满意,画画没有什么约束,绘画的热情很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增强,开始知觉到空间的结构,观察力逐渐提高,注意到对象的细节,比较能力也有明显提高,能够发现绘画作品与客观事实的差别开始追求绘画对象的形似,但绘画技能没有明显提高,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难以充分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对自己作品的要求变得严格,认为很难在绘画上取得足够的进步,以至于发现自己的画太差劲而对画画失去信心,甚至讨厌绘画。
2.示范教学过频或过淡,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课上笔者经常会画一些范画,有的学生就会照着老师的范画依葫芦画瓢,往往缺少学生的自我情感的抒发,绘画缺少新意。如果没有范画,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最后的作品呈现的只是物体的外轮廓,而缺少的更多是细节的刻画和学生自我情感的加入。
3.学生害怕画错,经常涂改
学生画的线条不够果断,总是断断续续的,或者先用铅笔起稿,经常涂改,导致画面不整洁。
三、线描教学的几点策略
1.正确的观察方法之我见
儿童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通过不断的观察与积累。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体验,才能有了各种形象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笔者主张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经验。心理学认为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儿童绘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观察力水平的高低。首先学好线描写生画要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观察。线描写生是从局部入手,但在画局部的时候,心里还是要想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能只盯一个地方。例如六年级《画人物》一课,笔者让班上有特点的同学做模特,先开始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我就通过示范并出示其他学生优秀作品,强调始终要注意人物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一是观察时必须抓特征,细致观察物体形象的微妙差异和本身的结构关系,例如人物五官脸型有长、方、圆不同,眉毛、眼睛、鼻子更是千差万别。要抓住细节,深入刻画。笔者经常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带花草树木的花、叶、果实,观察其中的变化;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写生,让儿童养成了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事物的习惯,增强感受和体验。
2.激发创作热情之我见
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发展个性的课堂气氛,培养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创作欲望。笔者在课堂上不主张大家画一种题材,因为男孩子和女孩子喜欢画的不一样,像男孩子喜欢战车、机器人、坦克之类,女孩子喜欢漫画、花卉唯美的,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画自己所想画的,在他们画的基础上,教给他们怎样提高,怎样完整,怎样完美。教学中可以画他们熟悉的事物:如学校生活,衣服,鞋子,书包等。当他们有了一点基础后,再引导他们画爸爸妈妈等线条较复杂的人物。在自己中画,会使学生易于感知,增加兴趣,形成良好的开端。在绘画中让儿童通过观察捕捉形的特征,发现有趣的细节,力求生动,富于美感,不要求形的准确、比例、透视正确。
3.绘画题材故事化之我见
在儿童的线描画中,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经常画面出现很空,不知画什么,画面缺少一个主体,往往是各种物体的罗列。笔者认为一张好的线描画只有加入儿童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更能展现孩子的“稚拙”,在笔者在上《海洋生物》一课时,在五(3)班上课开始就说:“今天我们画海洋生物”,孩子绘画的表现欲望不强,作品只是一些海洋生物简笔画的呈现,经过反思,在五(2)班我采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每人围绕一个主题比如“海洋动物选美大赛,海洋总动员,海洋大探险之类”,画面效果就出彩很多,同时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形象就在他们脑海里进行了创造,简化了教师对形象的指导,教师提示在绘画中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比如“鲸鱼喷水,鲨鱼吃小鱼,选美大赛”,让题材像故事一样趣味盎然,那么本课儿童的创作灵感就充分体现了。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7.[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8.[3]才志舜.儿童线描画教程[M].吉林:吉林美术出版社,2008.(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伙镇锦西小学)
第五篇: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的艺术魅力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