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工作计划

时间:2019-05-13 16:5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常见病工作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常见病工作计划》。

第一篇:常见病工作计划

大方县八堡乡复兴小学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

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现就我校加强学校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意见制定了一些计划。

一、工作目标:

1、明确卫生防病的任务和应采取的措施。

2、全面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疾病预防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技能,增强传染病和突发事件报告意识。

3、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传染病的防治: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及时对发现传染病或暴发流行的传染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重点抓好传染病预防和报告工作。

(一)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患有传染病或发现有传染病流行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及早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做到:

1、切实落实非常期间的晨检制度;

2、校医每天进行巡视;

3、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体检;

4、专人负责学校疫情报告;

5、建立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本。

(二)疫情控制

一旦发现疫情,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调查处理工作:

1、协助开展个案和爆发疫情的流行病的调查和采样工作。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分析病人的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流行的因素。采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血液和水、食物等标本。

2、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医疗,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及被污染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开展对传染病接触者的医学观察。

3、根据控制疫情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预防性服药或疫苗应急接种。

4、发生疫情重大流行时,执行政府依法做出的停课决定。

(三)预防措施

1、把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并列入工作考核。

2、开展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教育,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掌握有关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3、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改善卫生设施,切实做好学校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预防接种程序,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

三、学生常见病防治

按照《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及技术规范》对学生常见病进行预防、矫治,有序地进行防治工作,使学生常见病得到有效控制。

1、建立和健全学校卫生档案、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健康体检,掌握学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并进行健康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卫生保健措施。

2、定期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工作,重点要做好学生的视力不良、龋齿、沙眼、贫血、营养不良、肠道寄生虫等常见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3、做好学校常见病防治资料的整理分析工作,统计监测覆盖率、患病率、防治人数、防治效果评价等指标。

4、督促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大方县八堡乡复兴小学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

第二篇:学校常见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小学常见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7)

栗元史完小 2017年2月

学校常见病、地方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7)

一、指导思想

继续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指示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六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定期学习文件精神,详细掌握学生六病内容,加强六病宣传力度,做到群防群治。

二、工作目标与重点

1、龋齿与牙周病防治目标:恒牙龋均控制在1.1,龋齿填充率提高10%,使用保健牙刷率达80%以上

2、沙眼患病率控制在10%以下

3、近视眼新发率不超过3%

4、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5%以下

5、肥胖控制在5%以下

6、肠道蠕虫5%以下

三、主要防治措施:

(一)近视眼防治:

a)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控制新发病例。b)制定眼保健操制度及评分标准。

c)开展预防近视讲座,提高师生防病能力。

d)每学年检查两次视力,并作分析及时反馈给家长。e)制定近视眼防治制度及预防措施。

f)填报视力统计报表,要求认真、及时、准确。

(二)龋齿与牙周病防治

1、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

2、通过健康课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含氟牙膏,掌握正确刷牙方法。

3、开展口腔知识竞赛。

4、配合医疗机构抓好体检工作。

5、体检后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有问题及时治疗。

6、将体检结果分析后认真填好报表。

(三)沙眼防治

1、采取不同形式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

2、提倡一人一巾,不用公共脸盆,毛巾。

3、定期检查,控制发病率。

(四)贫血防治

1、加大力度宣传教育。

2、加强平衡膳食管理,合理营养。

3、教育学生不挑食,不吃零食。

4、检查后若发现血色素低下,及时通知家长,及早治疗。

(五)营养不良及肥胖防治

1、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宣传“合理饮食知识”。

2、教育学生改变不良的饮食结构,平衡膳食,科学营养。

3、将体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发放反馈意见。

(六)肠道蠕虫感染防治

1、加强宣传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2、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

3、搞好抽测工作,送检便样及时。

四、具体工作: 二月份

a)宣传预防近视眼,目的:提高用眼卫生 b)纠正眼保健操

c)宣传“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宣传 三月份

1、宣传口腔知识,提高口腔保健意识

2、接种“流脑”疫苗

3、沙眼防治宣传,提高防病意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四月份:

1、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

2、肥胖与营养不良的宣传,“平衡膳食,科学营养’

3、贫血的防治宣传 五月份:

1、肠道蠕虫感染宣传

2、将体制检查分析结果以图表形式展示给全体师生,从而提高保健意识

六月份:

1、夏季传染病的宣传

2、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减少疾病发生

3、分析小学健康监测

4、认真填报各种表格并及时准确上报 七月份

1、总结本学期工作,并将体检结果分析存档

2、登记宣传常见病记录,并保存原始资料。九月份

d)宣传“9.20”爱牙日,提高口腔保健意识。e)口腔知识健康答卷 f)纠正眼保健操

g)艾滋病宣传周(9.19—9.30)h)宣传“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知识 i)“流感”知识宣传 十月份:

1、“近视眼”的防治

2、沙眼”的预防

3、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4、“流脑”知识宣传

5、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教育讲座,针对一二年级学生 十一月份

1、秋季传染病、常见病的宣传

2、平衡膳食,科学营养。肥胖与营养不良宣传

3、贫血的防治 十二月份

1、倡导蠕虫感染的宣传

2、体质健康分析并及时发放家长通知单

3、一月份 1、2、冬季房冻伤、防煤气中毒知识宣传教育总结本学期工作并将体检分析存档 登记常见病宣传纪录并保存原始资料。栗元史小学年2月

2017

第三篇:学校常见病

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计划

为了预防、控制常见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特针对一些常见病的情况落实有关防治措施与计划。

1、营养不良和肥胖

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评定方法是: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学习体重在标准体重的111-120%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目前中学生中营养不良和肥胖的患病率均已超过10%营养不良将导致学生生长发育障碍,而肥胖是高血压、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两种疾病均与日常饮食关系密切。学校计划针对此种情况开展午餐营养配餐工作,同时也希望家长为学生做好早晚两餐,帮助学生改掉偏食习惯,做到热量和营养素的合理搭配。

2、近视眼的预防与治疗

轻度近视即应引起注意,尽量找出原因以防程度加深,原则上讲,患近视眼后,应在眼科医生验光之后,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使视物清晰,减轻视觉疲劳。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及早预防:①不在暗处及行进的车船上看书,不要躺着看书,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②阅读写字时,桌面上的照明不低于25W,姿势要端正、眼睛离桌面的距离应保持在33厘米左右。③在看电视时,应保持室内一定的亮度,人距电视2.5-3米左右,并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就休息10分钟。④看书学习1小时之后,可眺望远方的绿色花草树木。⑤ 不要戴别人的眼镜,以免对眼睛造成损害。

3、沙眼

沙眼在中小学生中发病率也较高,这种疾病是由沙眼依原体感染引起的。学校在生理课和健康教育课上均给学生介绍了预防沙眼的知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不要用脏手揉眼睛,不要与别人共用毛巾、脸盆。如发现孩子眼睛红肿、流泪、有异物感、眼屎多等现象,应及时去医院治疗,或用利福平、10-30%磺胺醋铣钠液等眼药水点眼治疗。

4、红眼病

做好宣传工作,红眼病好发于夏秋季。预防要避免与病人接触,若接触病人,要用肥皂洗手;不用手揉眼,手帕、毛巾、脸盆等应个人专用;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与饮酒;患病后不到公用澡堂洗澡、游泳池游泳。一旦发现红眼病人,立即隔离治疗。

5、预防龋齿、牙周病

教育学生保持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刷牙,方法要正确,饭后漱口;交替选用各种牙膏刷牙;合理饮食,少吃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检查。每学年定期发放保健牙刷,利用健康教育课教授学生怎样保护牙齿。

6、怎样预防蛔虫、蛲虫病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吸吮手指及咬指甲。(3)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

(4)不喝生水。

7、中暑的处理

(1)把病人移至通风荫凉处。

(2)用凉水毛巾敷于病人头部。

(3)喝淡盐水或凉茶补液降温。

(4)重症者送医院抢救。

8、骨折后的处理

(1)骨折病人如有伤口出血,应先找干净的毛巾或布单包扎伤口,压迫止血。

(2)找木板、竹条、塑料棒等把肢体骨折部位的上下两关节固定。

(3)尽快送医院治 9 艾滋病的防治

(1)、加强青少年对艾滋病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在青少年中普及艾滋病常识,增强青少年防范艾滋病的意识。)

(2)、做好舆论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学生远离艾滋病的传播渠道,珍艾生命,着眼未来。抓住“12.1世界艾滋病”日的时机,集中时间开展艾滋病宣传。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各种宣传阵地,张贴禁毒图片、手抄报、标语口号,刊登、发布禁毒知识,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禁毒氛围。在“12.1世界艾滋病”日期间,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张贴艾滋病宣传栏图片展示等内容丰富,提高广大学生对艾滋病危害性的认识,提高自觉抵御艾滋病各种传播渠道的能力。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防治艾滋病的活动。

(4)、组织师生开展艾滋病知识培训,提高其知晓率,达到健康促进的引导。

(5)、加强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行为动态,发现不良行为给予应对性施教和帮助。

(6)、对HIV/AIDS子女不歧视,入学实行优惠政策。

(7)、通过墙报、橱窗、标语、横幅、宣传牌等各种手段,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加强青少年等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预防教育,并因地制宜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群众喜闻乐见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10、一般外伤后的处理

(1)按住伤口靠心脏的一端适当加压包扎可心止血;

(2)用凉开水或盐水洗净创伤面;

(3)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贴上创可贴;

(4)如扭伤,24小时内不可揉捏、按摩,应冷敷。

浚县职业中专

传染病防治计划

1、按照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学校人口密集的特点,容易在学生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肠道传染病等,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预防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2、定期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

3、定期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昆虫及其它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危害。

4、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5、建立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每年新生入学进行传染病预防接种。

6、食堂饮食从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7、传染病疫情报告:

每个教职工及学生均为法定疫情报告人,我校汪爱红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任何人发现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均有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可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学校政教处迅速报告,相关科室和人员接到报告后,迅速报告政教处,由政教处及时整理出文字材料向学校领导报告,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果隐瞒不报、漏报、谎报或延期报告的,要追究当事人有关责任。

8、传染病控制措施

(1)经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部门确诊为传染病者,应及时予以隔离治疗(学生应当办理休学手续),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2)对疑似传染病的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安排在指定场所(隔离)进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3)建立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及时切断传染病在学校的传播途径。

(4)对传染病人的居住寝室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全校范围内的消毒工作。

9、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

学校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浚县职业中专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必须人人重视,加强预防。各班每天要进行晨检。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对因病缺勤的学生,班主任要追查病因并进行登记。

二、班主任和教师发现疫情应该立即报告学校领导,学校发现疫情要在1小时内上报

有关部门,学校指定专人或兼职教师负责学校内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收集、汇总和报告工作。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4、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当学校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1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三、防治管理组织和任务

(一)建立卫生防疫工作小组: 组长:赵黎明

副组长:李永强

徐刚旭

赵敬东

成员:

戴玉胜

蒋桂峰

刘广彬

张国臣

高永斌

张兰平

汪爱红

(二)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成立预防传染病应急处理小组。

1、组织领导:分管副校长为组织领导,班主任负责具体工作。

2、工作任务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四、严格疫情报告:

1、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2、一旦发生传染病事件,疫情报告人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报告顺序:班主任(10分钟内)→校领导(30分钟内)组织排查→疫情报告人(1小时内)→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3、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五、凡患有传染病的师生经隔离治愈后,必须有医院证明方可上课。

浚县职业中专

第四篇:常见病总结

常见病防治工作总结

本校在级的领导下,本学年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这一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成立机构。年初成立了常见病、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由校长、副校长、总务主任、组长等方面的人员组成。保证学生饮水卫生,学校经常进行消杀及灭四害工作,这一年无一例事故发生。

二、认真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通知精神,根据上级统一布置,等问题做了安排。5月保健所对我校全体学生进行体检。认真填写学生体质调查表,常见病动态分析表,建立健全卫生健康档案。

三、做好宣传工作,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要求学生不吃不洁食品,防止病从口入,保持个人卫生,注意自我保健,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对班级厕所卫生高度重视,各班配有生活委员,全面负责卫生打扫与保洁工作。宣传普及营养知识,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营养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组织学生利用微机课时间参加网上知识学习。

四、常见病的防治:严格按照《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根据沙眼、龋齿、视力低下和营养不良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了措施,对疾病及时治疗。教育学生在疾病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以防传染。不用病人的餐具,被狗咬伤及时到防疫部门注射狂犬病疫苗。

总之本我校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好,发病率低。以后将一如经往,做好各项工作,把师生的健康放在校工作的首位。

第五篇:作文常见病

作文常见病

(一)审题不仔细

一、写作知识简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看到文章的许多奥秘。只有仔细审阅,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全面认识文章的要领。具体来说,审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审定题目规定的范围、性质和对象。

所谓范围是指题目规定的地点和时间界限;所谓性质是指题目对人、事、物在数量、质量上的要求;所谓对象,即文章要写的人、事或物。如《家庭迎春音乐会》这个题目中,“家庭”是地点界限,“迎春”是时间界限,写时不能超出这两方面的范围。又如《记我班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班”是归属限定,“一次”是数量限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性质限定,行文时都要严格遵循,不能有所偏离。除范围和性质方面要审理仔细,对象也不可忽视。如上面两个题目,都要求重点写事,而《我的近邻》是写人,这个“人”还必须住在最近的人家。另外,《美丽的雨花石》对象应该是物品。2.注意题目的内在意义。

有的题目比较含蓄,要透过题目的表面,弄清它的内在含义,才能准确地认定文章的重点和中心。如《路》,这个题目当然不单单在客观记叙一条道路。而是要通过路的描写,去反映时代环境的变化,去反映个人的经历和成长。如不深入理解题目的内在意思,写出来的文章必然不得要领,肤浅苍白。3.辨明文章体裁。

大部分题目对文章的体裁有明确的限定。一般“记什么什么”或“什么什么记”,总是记叙文。没有“记”字,但直接出现人、事、物名称的,一般也是记叙文。如《从老山前线归来的英雄》、《一堂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课》、《我阅读的第一本书》等等。有的题要求有较强的抒情色彩。这类题有的自身感情色彩比较浓,或者是比喻性的、较含蓄的题目。有的则有“赞”、“颂”、“咏”等等词为标志。如,《党啊、母亲》、《星星火炬照耀着我们的路程》、红旗一角在我胸前飘扬》、《改革家赞》、《黄河漂流队颂》等。其他,如有“说、议、谈、论、评、析”的,一般是议论文。而有“介绍”、“说明”等字眼的则是说明文,如,《新华词典查字法介绍》、《校办厂产品说明》等。另外,题目涉及用途、性能、原理等内容的也是说明文,如《电的用途》、《铁的物理性质》、《杠杆原理》等。4.重视副标题,看清作文要求。

副标题是补充说明正标题的,它使标题含义更完善,重点更突出,限定更明确。如《他胸中有大目标——记小革新家×××》、《烈火见真金——大兴安岭林区大火抢险报道读后感》,第一个题目的副标题补充交代了记叙的对象,第二个题目的副标题点明所读作品的名称和本篇作文的文章体裁。

有时作文试卷中除给标题外,还附有若干要求,这些要求常常是对标题进行说明,或对内容、体裁、字数等作明确规定,应该仔细审阅。

二、病例剖析

1.顾此失彼,对题意理解不完整。

一位同学在《我的第一个同桌》中这样写道:“同桌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建民。入学来,他老坐在我前面,他个子虽然和我一样高,但听课时,头颈伸得特别长,常常挡住我的视线……”

【按】该文对题意理解很不完整。把题目分析一下,有三个要点:①“我”归属限定,照顾到了。②“第一个”,性质限定,没照顾到。③“同桌”,对象限定,更要把概念弄清楚。这一点是题目的关键。“同桌”,顾名思义,应该是座位在同课桌的同学。但文中却是“入学来老坐在‘我’前面的同学”,显然离题了。作这个题,有的同学还往往把“第一个”这个限定忽视了。第一个同桌,应指初入小学时坐在同课桌的人。如果换过了位置,以后的同桌便不能称为“第一个”了。

2.停留于表面,忽略题目的内在含义。

《小树苗》:“清明节前一天,大队部组织了„植树活动日‟一清早,我们每人扛着三株小树苗到镇外山坡上种树。我按照一定的株距挖了坑,种上小树苗,再用土把坑填满填实。我刚想歇一歇,小队长吹响了哨子。我们要翻过一个小坡去提水。坡上没有路,到处是散沙乱石,我们一步几颠地下坡去,有的同学说:„空手下坡还那么费劲,提了水上坡可怎么办?‟果然不出所料,提水上坡时,一桶水七晃八荡,走不了几步,已泼去了小半。我拖在后面,气喘吁吁,极力保持稳定,可水桶总是不听我使唤,像摇荡鼓似地,摆得里面水直往外溅。眼看将要到植树处,我刚要提桶浇水,谁知一个趔趄,摔了一交,水哗地洒个满地。同学们七手八脚地把我搀扶起来,几个同学还笑我给土地公公下拜,保佑我的小树苗快快成长。我一气,提了水桶就跑。终于,我让小树苗饱饱喝足了水,我想,它一定会长得棒棒的。收工了,很累,但很高兴。”

【按】《小树苗》这个题含有比喻意义。小树苗喻示少年儿童的可爱,喻示他们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写时要在这方面做足文章。可是上文只是记叙了一次植树活动,虽然也写了“我”的思想变化,好像和中心有点关系,但并没真正抓住文章要领。这样的内容,用《记一次植树活动》为题,则更合适。3.文不对题,体裁、内容上完全离谱。

《改革中的新人》:我家二叔在税务所工作,他铁面无私,令人钦佩。

“我家祖父是个商贩,经常贩鱼,卖水果,挣了不少钱,一次买到一批毛笋,一下子挣了上万元。他高兴极了。他盘算着给我二叔盖间房,将来娶媳妇。但挣的钱要付税,他想反正儿子是税务人员,躲躲过算了。二叔知道,坚决要他缴税。祖父没法,只得缴了。村里人都喷喷称赞我二叔。当前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这是国家改革的政策好,但我们也不能忘了国家。缴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怎么能逃税?祖父的这种损公肥私的思想要不得。我二叔不偏私,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作为一个少先队员也要像二叔那样,做个守法的人,为国家利益着想的人。”

【按】本文应该是记叙文。记叙应着重在对事件的具体描述上。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主要通过情节显示出来。如,本文可对二叔如何做祖父的工作,给以更细致的刻画,而作者对此却粗粗带过。文后加了一段长长的议论,体裁离了谱,成了评论文章。

三、范文对照

《我的第一个同桌》:“我刚进小学时,我的同桌叫张妮,扎着两根羊角辫,光着脚背穿鞋,一口外乡音,瞧起人来傻乎乎的,我心中老大不舒服。“开始教拼音了,全班大都学得很好,连被我们称作„小木瓜‟的董大华也基本上能掌握了。可是张妮老咬不准音,读着读着就漏出了乡土音。放晚学后,张老师要我帮她准音。我教着教着就不耐烦了。她见我生气,傻乎乎地盯着我,用恳求的口气说:„再给我念一遍吧,只一遍!‟我只得又给她念了一遍,念完我就走了——晚上学校放教学录像,我得早些回去。六点半,我又来到学校,走过教室,只见张妮一个人傻瞪着眼,口中念念有词,像中了魔似的。我吃了一惊,仔细一听,还是我刚才教她念的内容,不过,音却很准了。

“张妮有个习惯,什么都喜欢用东西包一包。书用牛皮纸厚厚地包起来,本子用报纸仔细地裹着,铅笔用白纸条缠紧,连铅笔盒子也用一只灰布袋套着。她前面坐的胡黎娜老拎起她的铅笔盒套嚷:„铅笔盒子穿衣服啦,铅笔盒子穿衣服啦!‟大家便一阵哄笑。张妮不但不生气,反而也跟着一起笑。一次胡黎娜又去拎盒套,不小心把铅笔盒弄翻了,铅笔啦,卷笔刀啦,洒得个满地。胡黎娜一急,跷坐着的凳子落下,咔嚓一声,把张妮的卷笔刀压得四分五裂。张妮拾起碎片,拼了许多时候拼不好,两颗豆大的泪珠跌碎在地上。胡黎娜拿出自己的卷笔刀赔给她,她却怎么也不肯要,没过多久,她俩又有说有笑了。

“张妮在班上读了两年,一直和我坐在一起。三年级时她回到乡下去了。她走时,成绩在班级中已数一数二,同学们都喜欢和她一起玩。”

【评】本文扣题很紧。一开始就把张妮的身份明确交待,是“刚进小学时,我的同桌叫张妮”。接着又以同桌的身份,写了亲身经历、亲眼看见的两件事。正因为是同桌,接触密切、观察细致,文章的情节就写得亲切生动,突出了张妮质朴、纯真的品质。末了,再一次说明两年来张妮“一直和我坐在一起”,是第一个同桌。这个同桌既可爱又可敬。

《小树苗》:“清明节前一天,大队部带领大家在山坡上种下了一株株小树苗。大队辅导员说,光种还不行,每人都得包干,看谁的存活率高。周小虎指着自己种的三棵树骄傲地说:„冠军,我稳拿!‟又对我眨眼做鬼脸,说:„你的呢——活不了!‟我一气就扭转了头。谁不知他是捣蛋大王,这号人没有必要和他多搭理。不过,我的三株苗就在他的苗一边,倒要小心他恶作剧。

“以后,我们每隔几天都去浇水,只要碰在一起,他就做鬼脸,说怪话。他的树株多暴了几个芽,多展了几片叶,就数落我说:„看你的树!干瘪小老头似的,准长不大。还是叫我一声老师,我教你这个小徒弟!‟但不久,我的芽暴得比他多,叶长得比他快,他装做不看见。我嘴里不说,心中可真痛快!“夏天来了。他给树遮阴,我也暗暗学着给树遮阴;看见他捉虫,我也赶紧捉虫。

“可是有一段时间我患了感冒,发烧,卧床不起。心中老惦记着小树苗,便托中队长帮我照管。一天午后,我躺在院中大柳树下歇晌,突然一只猫狂叫着从院墙外跳进来,接着一把乱石雨点似地飞来,一块石子把我前额砸起个疙瘩。一会儿院墙边周小虎探出了头。我气得对他直吼。他又是一副油腔,说:„别骂人,骂人损阴,你那几棵树活不了啦!‟我气得差点儿落眼泪。

“几天后,忽然刮起了一阵狂风,雷电交加,顿时雨点如珠,倾泻而来。这时我想起小树苗,不管正在发烧,抓了件雨衣,冲出屋外,直奔小山坡。到那里时,只见好多同学都来了,都忙着替自己的小树苗扎靠桩。我走到自己的树边,只见有一个人戴着大笠帽,弓着腰,已在替我扎靠桩了。我心中一阵热,激动地叫:„中队长,你想到我前头去了。‟但话音刚落,笠帽一转,却是周小虎。我一愣,这时中队长钱敏从大雨中冒出来,看见是我,急得连连催我回去。他指着周小虎说:„放心口去吧,都扎牢了。跟你直说吧,前些天浇水都是周小虎给你帮的忙。‟他说着,拉了周小虎过去,说:„快,把你自己的几棵也扎上靠桩,看,树根都露出来了。‟周小虎一转身赶紧忙自己的树了。这时,我看见满山的小树苗靠着桩,青枝绿叶,更精神了。”

【评】本文通过一对少先队员护树苗的生动故事,表现了他们美好的心灵。文中,青枝绿叶、旺盛茁壮的小树苗实际上是他们美好形象的象征。这样,题目的比喻意义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改革中的新人》(自取名《硬小子收税》):“我家二叔在税务所工作,他在原则问题上从来不讲人情,人们称他是„硬小子‟。

“我爷爷是个商贩,他经常出去贩鱼、卖水果等。人虽辛苦点,却能赚大钱。他盘算着:等积满了二万元,给二叔盖新房,办体面的婚事。

“有一次,爷爷和别人合作从福建买到一批廉价的毛笋,他想:目前正是农村造房高峰季节,只要这两车皮毛笋一脱手,一大把“大团结”够我数的了。反正我儿子在税务所工作,只要他睁一眼闭一眼,不开税单来,我这万把元的利润是三个指头捏田螺——十拿九稳的了。正当他卖光毛笋,乐滋滋地回到家里时,我二叔却板着脸等在家里,并开出一张税单叫他缴税。这时,爷爷开腔了:„你知道我这些钱派什么用场?还不是给你盖新房、讨媳妇用的?如果一缴税,我不是要少赚好些钱吗?我是你爸爸,放过这一次吧!‟可是我二叔把脸一沉说:„我是人民的税务员,虽说你赚钱是为了我,但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违反税务条例,使国家受到损失。‟他一面说一面把单子塞到爷爷手里,爷爷只好拿出钱,缴了税金。

“二叔铁面无私,遵照税务条例向老子收税的事,好像春风一样传遍了整个乡村。大家都说二叔不愧是个„硬小子‟。这个税收得好。”

【评】本文通过对话、心理活动等描写,详写了“二叔”向他父亲收税的过程,反映了“二叔铁面无私的”硬脾气。内容新、主题明、扣题紧,体裁也得当。

四、提示思考

1.有的同学认为,只要文章写得好,合不合题是小问题,这种说法对不对? 2.把不合题的内容找出来 ①《我的课余生活》

做木工活

参加大扫除

为集体出墙报

和三班的一次篮球比赛

参观阶级教育展览会

收集各种商标 做针线活

②《我收藏的一件工艺品》

一方绣花帕

一座雄鹰展翅瓷塑

工艺美术展览会上的象牙雕刻《小放牛》

一本精装书

一套篆刻工具 一张小彩画

一张彩色照

一把微型宝剑

一条竹编热带鱼

一只车料笔筒

(二)选材不新鲜

一、写作知识简介

造房子如果老是用泥打墙,再铺几层稻草作屋顶,多乏味,多难看!要是用上大理石、汉白玉,还有现代化的玻璃钢砖、彩色塑料砖,那就光彩夺目了。写作文也是如此,选择的材料要新鲜,新鲜了才耐看,才有吸引力。要是写来写去总是老内容,千篇一律,别人见了就会不耐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选材新鲜? 1.从生活中捕捉新鲜例子,决不抄袭别人已写过的内容。

生活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具有丰富的色彩。善于观察的人会从中发掘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一件件都闪烁着奇光异彩,使人耳目一新。而不善于观察的人却好像瞎子、聋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的脑子里常常是一片空白,结果就只好照抄别人的东西了。

要善于捕捉新鲜材料,首先要有识别能力,阅读面要广。有了识别能力,才懂得什么材料是有意义的,不应放过;阅读面广,才知道以前哪些题材别人用过,不要再走别人的老路。

要善于捕捉新鲜材料,还要求勤收集,勤动笔。勤收集就是要做有心人,多观察,多分析,随时留心周围的新鲜事物。有时听到一个细小的情节或某个人的一句话,要“跟踪追击”,深入下去作一番了解,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收集到的材料全凭脑子记不行,时间一长有可能忘掉。应该准备好笔记,随时发现随时记录,要用时即可信手拈来。2.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处理,挖掘它的新鲜含义。

有时一个材料以前虽然用过,但处理角度一变,它又有了一种新的意义,给人以新鲜感。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同样都写参加植树活动,可以从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的角度写,也可从绿化祖国、美化生活的角度写。角度不同,写时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前者可以在植树的艰苦上多做文章,后者可在植树带来的环境变化上多做文章。调子和色彩就不一样了。有时表现手法不同,也会给人带来新鲜感。仍以植树为例,可以用第一人称写,通过行动和心理描写,反映自己怎样和同学展开竞赛,写成一篇小小说;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通过场面描写,穿插植树的神话传说或诗句,用抒情的手法,写成一篇散文。

二、病例剖析

1.笔法陈旧,不能沙中淘金,抽出有新鲜意义的材料着力加工。

《记一次队日活动》:“今天的队日活动讨论如何过好课间十分钟。会议一开始,中队长就指出,最近,许多同学一下课就聚在一起玩烟壳,哪个牌子有名,就把对方差一等的‘吃’掉。大家你争我夺,吵吵嚷嚷,不仅妨碍了课间休息,而且养成拼输赢的坏习惯,这种现象很不好。接着辅导员任老师说话。他说,玩烟壳方法不对,可能养成不良心理,方法对了,就可以得到收益。譬如,‘大前门’,它在哪里,什么时候的建筑?这样就增长了地理、历史知识。另外还可以把烟壳的名字联起来,组成句子,提高组句能力。大家不妨现在就试一试。接着中队学习委员发了言。他说,任老师的话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从今天开始,大家要把有害的活动变成有益的活动。“大家都觉得这次队日活动过得很有意义。”

【按】这次队日活动记了三个人的发言,纯粹是一篇流水帐。队日活动,着眼点要在“活动”上,单写一个会议过程,笔法就显得陈旧。实际上,舍去会议的具体过程,抽出任老师如何让大家按他的方法玩烟壳游戏的部分,作生动描写,角度就新了,文章面貌也就变了。2.选材大而空,条条杠杠,平板划一。

《祖国处处变新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家乡有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实行了农业责任制,包产到户,家家人家都勤恳地工作。在完成责任田的同时,大家还抓紧时间搞副业。有的织席,有的养兔,有的跑运输,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有了钱,村里盖起了许多新房,新房里有电视机、录音机、沙发。吃饭时有鱼有肉,穿得也很时新,同城里人一样,和以前缺钱用,缺粮吃的情况相比,好得多了。大家生活得乐呵呵的,都说党的政策好。” 【按】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乡的变化没有抓住一二件事来详写,以求得生动的反映;而只是从条条杠杠上去说:三中全会后,农村包产到户了、人们工作积极性高了、生活改善了,等等,全国差不多都这样。如果每篇文章都说这些粗条条,那么必然处处“撞车”,千篇一律了,谁爱看呢!

三、范文对照

《记一次队日活动》:(具体取名为《“烟壳”主题会》)

“最近一下课,同学们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忙个不停地打烟壳。你出‘飞马’,我出‘牡丹’,‘牡丹’吃进‘飞马’。为打烟壳,同学之间常吵嘴。

“一天队日活动,辅导员任老师把收来的烟壳放在桌上,五颜六色的有几十种。任老师说:‘同学们爱烟壳,今天我们来学烟壳上的学问,让同学们找它做文章。’

“小队长从中抽出一张,王强抢先嚷:‘翡翠。’‘你知道什么叫翡翠?’王强却答不出来。小队长又拿出‘三彩马’、‘大前门’、‘都江堰’、‘春城’等烟壳名,凡是答不出的,任老师都给大家作了讲解。

“接着,烟壳牌名连句开始。小队长宣布:每句话中不得少于两个烟壳牌名。几分钟后,王强先说:‘重庆朝阳桥雄鸡长鸣。’‘古都大雁塔蓝雁齐飞喜迎三彩马。’肖军马上接口:‘都江堰花溪水长流上海’、‘雪竹、翠竹、熊竹都是竹,个个虚心’、‘春城红花常开群英来相会’。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非常热烈。六十五个烟壳牌名被队员们一抢而空。

“队日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表示,要收集更多更好的烟壳,用它来开展有益的活动。”

【评】本文沙里淘金,略去了会议过程,详写了玩烟壳的具体活动,使人眼目一新。文章不应该是生活实际情况的照录。只有从平凡细琐的材料中筛去“泥沙”,才能得到“闪光的金子”。《祖国处处变新貌》:(自取标题《养鸭》)

“‘养鸭犯罪,这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前几年,我爸爸常嘟哝着这句话。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甩掉了戴在头上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爸爸又把鸭养起来了。

“如今我家有二十多只鸭子,它们都长着一双机灵的眼睛,白茸茸的羽毛,扁形的嘴巴整天叫个不停,真逗人喜爱。“不知是受爸爸的影响,还是什么缘故,我也变成小养鸭迷了。课余时间、星期天、节假日,我经常和它们在一起。这些鸭子也十分喜欢我,每天放晚学回家,我一踏进门,它们一望见我就嘎嘎嘎地叫开了,好像在说:‘小主人,你快带我们到江边去玩吧,我们闷死了。’我便立刻放下书包,操起鸭鞭,把它们从笼里放出来。它们也挺听话,一出笼门,就像排队似的一只跟一只十分整齐地向江边走去。一路上它们‘说说笑笑’,拍着翅膀,放开嗓子嘎嘎嘎地唱着歌儿,高兴极了。到了江边,它们首先饮了一下江水,然后就纷纷向江中游去,在水面上追逐嬉戏,捕着鱼虾,玩得十分惬意。有的时而钻到江底时而浮到水面,上上下下接连不断;有的在水面上半飞半走,水面上溅起了阵阵的水花。每天都是玩到天渐渐黑了还舍不得回家,直到我吹了口哨,它们才无可奈何地上岸来了。我乘着凉快的晚风慢慢地把它们赶回家。

“我家有十几只母鸭,在下蛋的季节里,个个下蛋,我们每天都捡得一小篮。去年,我爸把母鸭下的蛋拿去给芦圩鸭房孵小鸭,一共孵得了三百多只毛绒绒的小鸭,每年我们养鸭就要收入好几百元钱。家里用这笔钱买了建房子材料,打算建一幢两层楼的新瓦房。我高兴地问爸爸什么时候房子能建好,爸爸说:‘要是前几年不碰上那些‘背时货’,房子早就建成了。现在好了,明年春天肯定能建好新房子了。’„„”

【评】同样写三中全会变化,本文没絮絮叨叨地像上政治课似地搬条条、摆成绩。而是通过对家庭养鸭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反映三中全会后人民的舒畅心情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养鸭》只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取材角度小,不易类同。另外,本文首尾虽然也有“养鸭犯罪”等直接点到政治背景的语言,但十分简略,用意只在说明背景,加深人们对主题的理解。

四、提示思考

1.有同学认为,材料只要思想性好,就可以用;有的同学认为,要材料新鲜,就必须出奇制胜,情节越离奇越好。这两种说法对不对?

2.请按题选用最新鲜的材料: 《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1)捉蝴蝶、制标本(2)春游划船活动(3)大扫除(4)“尊师守纪”主题班会(5)看电影(6)玩玩具、拆玩具、装玩具、设计玩具——记一次别开生面的玩具鉴赏会(7)听政治报告(8)模拟法庭 《难忘的一个人》

(1)爱拌嘴的同桌(2)爱摸头顶的老校工(3)技术革新迷的爸爸

(4)有一肚子故事和一肚子道理的奶奶(5)住小搁楼的房管所长(6)热爱集体工作、学习又好的中队主席 3.指出下列文章的错误,请你列出三则有新意的暑假日记内容。

《暑假日记一则》:今天非常热,达摄氏三十五度。一早就没有一丝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挂在空中。我热得不敢出去。上午先做了一个小时功课,接着看了二集《武松》电视片。中午胃口不好,只吃了碗泡饭。接着就睡了一个午觉。醒来已三点了。我忙着剥毛豆、淘米、烧开水„„等我一切弄好,已五点半了。爸妈回来,一家人高高兴兴吃饭。我一天的任务算完成了。

(三)开头不简明

一、写作知识简介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开头好比引路,引对了,走下去就顺顺当当;引错了,就费周折了。好的开头,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简明。以记叙文开头来说,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定下全篇基调。

许多文章一开头往往先把事件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情况先交代一下,再接下去写事件的全过程。这种背景材料的交代,能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性质和事件产生的原因,从而使人们对事件和人物有更透彻的理解。如:《飞夺泸定桥》一开始便介绍一九三五年五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抢夺泸定桥,飞渡天险大渡河的情况。交待了文中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背景,从而说明了这件事的重要意义。有的开头还常用写景、议论和抒情来渲染事件所处的特殊气氛,或欢乐、或悲切、或壮丽,使文章带上特有感情色彩,从而定下文章的基调。2.开门见山,引出事端、人物和中心。

上面谈的背景交待渲染法都是先写引体,后及本题。开门见山法则不同,它直截了当地从事件的开端写起,从人物的自身写起或一下子点题明确。如,《了解》一文,一开始写“我”听到王红得全票的事,一下子触及了人物和事件。又如,《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开篇便说:“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点出全文主旨。

二、病例剖析

1.陈词滥调,呆板乏味。

《好人好事一则》:“在‘五讲四美’活动的日子里,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放,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校园内外一片新风貌。

“我们隔壁住着两位退休老人:三楼的苏奶奶有腿痛病,楼上的周婆婆是瞎子。后来,苏奶奶腿病发得厉害,走路要用拐杖,上下很不方便,便住在瞎子周婆婆家里。周婆婆虽是瞎子,但很细心,洗起东西来水都不溅在外面,做起饭菜来也盛得很干净。她把苏奶奶照顾得很好。八平方米的小屋里搁了两张床,收拾得干干净净。苏奶奶爱整洁,这样她非常高兴。她说:‘五讲四美活动真好呀,大家都讲精神文明,你做的好人好事反映了新风貌,我一定要向你学习。但我老了,我这老太婆来生要变个牛马报答你!’周婆婆说:‘什么来生不来生,我们是邻居呀,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很有必要’。”

【按】开头一节完全是套语。所谓套语即不论什么场合,一律搬用某种政治口号或公式化的语言。篇篇如此,令人生厌。

2.漫无目标,不得要领。

《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昨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小鸟在欢乐地歌唱,柳树迎着微风舞蹈。一个喜讯传来,我妈妈收到了一件有意义的礼物。这件礼物是一支金笔。妈妈师范学校毕业时,曾在傅校长的学校实习过,现在傅校长退休了,她把金笔送给妈妈,要她好好为教育事业出力。这支笔不是普通的笔,它是另一位老校长吩咐傅校长转 送的,那位老校长今年八十二岁了,四十年前,傅校长当时是她的学生。二十年前,老校长退休了,傅校长送了这支笔。现在老校长要傅校长找一个教学上勤勤恳恳,有成绩的教师,转赠这支笔。傅校长便选中了妈妈。妈妈高兴地收下了这支笔,她还写了一首诗,表示要不辜负老校长的殷切希望,为接好革命班努力。”

【按】开头一段景物描写和文章的中心毫无关系,和整个事件也毫无联系,看了叫人摸不着头脑。有同学说,这是反映喜悦的心清。但本文强调礼物意义深,强调礼物对妈妈的鼓舞,并不需要烘托喜悦的心清。因此,这节开头毫无意义。

三、范文对照

《好人好事一则》:“我们隔壁十平方米的小屋里住着位周婆婆,她眼睛几乎失明了。前几天,这间小屋突然多了一张床,多了一位老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三楼的苏奶奶前不久腿病发得非常厉害,撑着拐杖上下非常不便。周婆婆对苏奶奶左劝右劝,让她住下来。苏奶奶爱整洁,周婆婆尽力把家里收拾干净。她洗起菜来,水一滴也不让它溅在盆外,淘米洗菜,干干净净,像明眼人一样。苏奶奶十分感动地说:‘我这个老太婆来生要变个牛马报答你!’周婆婆说:‘什么来生不来生,我们是近邻,近邻赛过亲人呀!’”

【评】本文一开头就接触事件本身,并用了“设疑”的办法,造成悬念,颇有吸引力。比起前面的病例来,完全脱离了八股腔,又朴素又简洁。

《一件有意义的礼物》:“教师节前夕,妈妈收到一支钢笔。这是市实验小学已退休多年的蔡校长托五爱小学的傅校长转赠给她的。这支笔还有一段历史呢。四十多年前,蔡校长在师范学校任教,曾赠给当时毕业生每人一支钢笔。她说:‘希望几十年后有个退笔仪式,退回经千书万写的废笔,表明你们辛勤笔耕,培育英才的努力。’当时,傅校长就是这些毕业生中的一个。二十年前,蔡校长退休那一天,傅校长真的回交了这支钢笔,表示几十年来不忘老师的叮嘱,努力完成着老师交给的任务。今年蔡校长已八十二岁高龄了,她把这支珍藏的笔交给傅校长,要她转赠给有志有为的青年教师。要他们发扬‘笔锋磨尽为孺子’的献身精神。我妈妈师范学校毕业实习时曾拜傅校长为师,这些年来又踏踏实实做了点工作,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傅校长就把这支笔赠给了妈妈。妈妈收到这支笔后,心清十分激动,写了一首诗:‘锋芒未尽双鬓白,育苗辛勤代复代,铺路不怕千般苦,挥笔自有后人来。’我看见她吟咏了好几遍,眼中噙着泪花。”

【评】本文开头没有多余的景物描写,开门见山,直接接触事件本身,以省下的篇幅加强对事件本身的描写,这样的开头和整篇对应就显得协调匀称,避免了硬戴一顶帽子的生硬写法。

四、提示思考

1.谈起文章的开头用哪一种方法好,有同学说,“开门见山”好;有同学说,写景好;有同学说,抒情、议论好;有同学则说,用悬念好。他们各执一端,争论不下。你怎样看待他们的争论? 2.给下面这篇文章加个开头部分,顺序可以重新组织。

“„„这只桌面坑坑洼洼的桌子可喜欢串门儿啦!今天靠在周小芹面前,明天突然拔脚跑到了李卫星那里,后天又悄悄挨在张碧辉身边了。可是有一天它转到曹军那里,从此就安家落户了。它对曹军可真有感情啊,在他那里一呆就是一个月,即使换排时,它也紧紧追随着他。但这一下,班里其他人反而惦着它了。周小芹说:‘我讨厌它尽是麻斑,赶着它跑,人家曹军却一点不嫌弃!’李卫星说:‘我恨它老捣乱,写字时簿子常常戳破。可是人家曹军„„’张碧辉说:‘是呀,人家曹军可真是„„’这以后,这只桌子又开始走门串户了,今天到周小芹处,明天到李卫星处,后天又到了张碧辉处。不过,这次是他们抢着请它去的。”

(四)线索不清楚

一、写作知识简介

什么是线索?线索就是叙事作品中事件发展的脉络。散乱的珍珠用线穿在一起,才成闪光的珠链;记叙文中各个情节用一条主线贯穿到底,才能结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篇严密的好文章。怎样才能使线索又清晰又突出?一般可采用以下四种办法:

1.以物为线索,使某一事物在情节发展的各重要阶段反复出现,形成一条物的连贯线。

这种写法,对连贯全文的事物要作较显目的描写,加强它的形象,突出它的地位。对有关事物往往还可赋予象征意义。如《我最难忘的一个人》,写乡下表弟赠葫芦。葫芦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第一次,表弟刚来上海,赠给“我”葫芦。揣摩着葫芦,听着表弟讲述乡下的新鲜事,“我”感到表弟知道的事情真不少。“我”高兴地把葫芦搁在玻璃橱里作装饰品;第二次,“我”葫芦玩腻了,表弟的故事也听厌了,把葫芦丢来丢去,终于,有一天不小心给踩碎了。表弟一边哭着把葫芦碎片拾起用胶布胶好,一边哭着说了一段家乡旱灾,他怎么在抗旱保庄稼的同时,从十里地外的大河中担水浇灌葫芦的事。“我”听了十分感动,觉得表弟有一颗纯真的心,又把葫芦放回了装饰橱中。文章在三阶段对新葫芦、碎葫芦、胶布粘结的葫芦分别作特别的描写,喻示“我”对农民子女的感情变化。以物串文,线索清楚,情文并茂。

2.以人为线索,即以人的性格特点为贯串线,串起反映性格的各项材料。

写人的文章,常常选和有关人物接触的几个片断,如第一次见面、接触过程中印象特别深的例子和最后一次见面等来表现人物。这些片断,时间间隔长,较零碎。但只要紧紧环绕人物性格特点这条中心线,就可以做到散而不乱。如马来西亚小朋友吴泰宽写的《看哪,多漂亮的塑像》,写弟弟特有的儿童性格。以此为线索,作者贯串了五个具体材料:请女神像吃糖——把沉思的爷爷错作塑像——有趣的长相、有趣的语言、有趣的探索——乱涂乱穿乱跳——编瞎话旋即又认错。这五个材料总贯串于性格的大绳上,又具体反映了弟弟性格特点的各个侧面,即天真、调皮、聪明、好奇、好动。

3.以思想变化为线索,即把人物各阶段的思想变化对照排列,形成一条映衬鲜明的主线。

这种写法,思想变化层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长而模糊。层次太简单,思想发展线索太短,文章就不易展开,没有波折。层次模糊,思想发展线索轮廓不清,文章就粘连纠缠,显不出脉络。所以写时要多设几个思想层次,每个层次可有一二句概括的语言,对思想发展阶段作点示,以使脉络分明。如,小学语文课本十二册《中条山的风》,以“我”随部队驻扎中条山的思想转变为线索,分了六个环节来反映战士不同阶段的真情实感。每个环节都有一句点示思想状况的话。归结起来是:喜爱(中条山真美呀)——怨恨(这个鬼地方)——厌恶(不禁皱起眉头)——触动(这真是以苦为乐呀)——羞愧(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振奋(中条山的风,你猛烈地吹吧,你怎么也挡不住革命战士前进的脚步)。这条线索一贯到底,环节细致分明,串起了文中景物描写、事件记叙等所有的材料,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出色地反映了中心。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即在有几条线索的同一篇文章中,抓住主要事件的线索,以它为主要贯串线,带动其他线索的发展。如,《我的同桌》,写同桌高鹏受流氓“三角顶”的唆使,从学校出走。有三条线:一是我和何老师如何去寻找的经过,二是平时宠坏了高鹏的奶奶对孙子出走的认识过程,三是高鹏和“三角顶”的行动踪迹。三条线中,以第一条线为主线,浓笔细描;相应带出的后两条线,则简笔点缀。这种写法,事件虽复杂,但繁而不乱,主要线索突出,次要线索清楚,主次搭配合理,条理井然有序。

二、病例剖析

1.缺少贯串线。

《我爱我的家乡》:“我小学一到四年级是在泰州通扬河边的北圩村小学度过的。每天早晨,我和邻居长锁、翠宝沿着通扬河边的堤岸去上学,几只山芋或馒头就是我们的早餐。我们一路上采集野花,一进教室就把它插入陶花瓶中,让教室里充满了香气。

“五年级时,爸爸接我到上海读书。整整过了一年半,寒假我回家去过春节。到家那天正雨后放晴,堤岸上到处是泥浆水,我穿着红皮鞋,生怕弄脏了。我想上海的路多么平坦光洁啊!我只顾想,连长锁、翠宝对我说什么,一句话也没听进耳朵。

“过了几天,我跟爷爷、长锁、翠宝去城里买年货。那天一大早去,到月亮升高了才进村。我们又累又饿,又冷又怨,拼命努力,总算踏上了堤岸,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回到了温暖的家。”

【按】文中三节文章由于缺少贯串线,完全是各自孤立地悬浮着,凌乱、散落,没有必然的联系。三段中虽然都写到了堤岸,但没有意识地把它抽出来,作为贯串线,只是平淡地淹没在事件的记叙中。因此不能对全篇结构起重要影响。

2.线索主次不分。

《在前进的道路上》:“开学时,张老师吸收我参加了校体操队。我十分高兴。可是妈妈很不赞成。她说,女孩子家参加体操队,野头野脑的,像个假小子。可是爸爸说,小孩子家,总得蹦蹦跳跳呀。这样,我便开始了体操队生活。

“一个星期后,由于运动量加大,我疲劳极了,我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妈妈见了又痛又怜,说我真是活受罪。可是爸爸不同意。他说,要成才必须吃苦耐劳。小芹一定会坚强地继续锻炼。我们做家长的自己要有信心。我在爸爸的鼓励下忘记了疲劳。

“两个月后,我参加了区小学体操比赛,谁知什么名次也没夺到。回来因耽误了功课,数学只得了七十分。这下妈妈气急了。她坚决要我退出体操队,集中力量抓功课。可是爸爸却说,小芹在脱课的情况下得七十分,说明很有潜力。以后只要安排好时间,成绩肯定会上去,现在不能打退堂鼓。

“一学期过去了。我得到了市少儿体操联赛平衡木第二名,学习成绩全班第一。妈妈高兴极了,她对爸爸说,小芹被你说中了,真有出息。她打算为我做一件漂亮的衣服,让我高兴高兴。爸爸笑嘻嘻地说,做衣服可以,但小芹长大了,她不会再单纯地去追求一件衣服了。” 【按】本文有两条线索:

1.我参加体操队的思想变化线索。2.父母对我参加体操队的态度变化线索。

前一条是主线,后一条是辅线。应该前详后略。但病例中恰恰相反,主线一笔带过,辅线却絮絮叨叨,显然喧宾夺主。这样,篇章结构便很不协调。

三、范文对照

《我爱我的家乡》:“我忘不了家乡堤岸上的路。春天两边岸坡上数不尽的野花争奇斗艳,吐着醉人的芬芳。它像彩带一样,蜿蜒在闪着媚人波光的通扬河旁。

“每天早晨,我和同村的长锁、翠宝常常兜里塞几个煮山芋或粗粉馒头,便匆匆踏上堤岸,去邻村的北圩小学上学。一路上,我们摘着野花,直到两手不能再捧。露水把胶鞋的边沿洗得发白,尘土中留下我们一串湿漉漉的脚印。我们一进教室,就撤下陶花瓶中已经枯萎的花,换上鲜艳艳的野花。

“五年级时,爸爸接我到上海念书。整整一年半过去了。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又踏上了家乡堤岸的路。

“路,多么泥泞呀!踩上去渗着滋滋的泥浆。岸坡上,半融的薄冰下注满着浓黄泥水,浸渍着东一撮西一撮的枯黄的草茎。风呼啸着,通扬河水泛起一层浊浪。

“长锁和翠宝陪着爷爷来接我。一路上,我紧张地护着自己那双绯红锃亮的皮鞋,竭力东躲西闪,生怕泥沾了鞋。长锁和翠宝起劲地同我说着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进去,反而时时打断他们的话。一会儿埋怨天气怎么不好,一会儿夸耀上海的路多么光洁平坦。

“几天后,我跟爷爷、长锁、翠宝撑船上城去办年货。路很远,回来时,月亮已升高了。我们又累又饿,多想早早看到村旁堤岸的路啊!

“忽然,远处,在冰冷的月光下,大堤像一条长带,在怒吼的北风中骄傲地飘忽着。

“快到了!我一把夺过爷爷的篙,狠命地撑起来。篙,溜滑溜滑的,板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壳。我紧攥着僵硬麻木的手,不知哪来的力气,一篙又一篙地扎下去„„

“我们终于踏上了堤岸上坚实的路。这里,再也不像晃荡的船底。它通向灯光明亮、炉火温暖的家。只有经过艰苦劳动的人,只有一直生活在它身边的人,才了解这条路的可贵。”

【评】本文和前面的病例不同。文中把堤岸的路放在显要的地位,先后四次提到它,并各自独立成段,形成一条鲜明的线索,贯串起采花、护鞋、返航等主要情节,使之环环衔接,首尾呼应,形成一严密整体,生动地反映了作者思想变化过程。文中,对路的强烈抒情和直接议论,深化了主题。

《在前进的道路上》:“开学不久,体育室张老师来动员我参加体操队。我一听,可高兴啦!我领了印有校名的运动衫,兴高采烈地告诉爸爸、妈妈,接着一阵旋风似地跑进卧室,穿起运动衫,在大橱前左顾右盼。这时堂屋里传来了爸爸妈妈的对话声。‘女孩家参加体操队,跳跳蹦蹦,野头野脑的,不成了个假小子!’妈妈说。‘五年级的孩子不跳跳蹦蹦还有生气吗?你呀!’‘你呀!’我学着爸爸的口气,指着大橱镜子里自己的身影,吃吃地笑开了。“一个星期过去了,运动量开始加大。支撑、摆腿、收腹、旋转、跃起,一次又一次重复基本动作,又枯燥又累人。我一头汗水,满身酸痛,双腿软绵绵,飘飘忽忽地挪步回到家里。只向爸爸、妈妈似笑非笑地点点头,就挨进了卧室,一头扎倒在床上。只要没有人来干扰我,我准睡它三天三夜。堂屋里又响起了爸妈的声音:‘把孩子累成什么样子,简直活受罪!’‘不受罪怎么能练出真本领?我家小芹不是泥捏的!’爸爸的话像是有意说给我听的。我咬咬牙,一骨碌翻起身,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哼起《运动员进行曲》来。

“两个月后,我参加了区小学校际体操比赛。连个第六名也没得到。回到学校参加数学测验,因为比赛紧张,拉了几节课,又没好好复习,只考得七十分。谁不知,我从来没有低于八十分的。我心中横竖不是滋味,愁眉苦脸地跑回家,把考试卷往爸妈桌上一搁,就躲进了卧室。我望着窗外发愣:‘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班中少数人对体操队员的讽言讽语又在我耳边响起,我鼻子一酸,一滴眼泪‘啪’地掉在地上。这时堂屋里妈妈愤怒了:‘不能再上体操队了,没一点好处,没一点好处!’静了一会,爸爸还是那么慢条斯理:‘脱了课,不温习还得七十,有潜力!我以前还一直担心小芹是死读书才保住成绩的!’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

“一学期过去了。在市少年儿童体操联赛中,我得了平衡木第二名;期末考试,各科总分,班里名列第一。我带着奖状和成绩报告单回到家里,没一丝炫耀的意思,悄声穿过堂屋,平静地走进卧室。大衣橱镜子里出现了一张黝黑而沉静的脸容。‘小芹真有出息!应该做套衣服,叫她高兴高兴。’‘可以,不过,小芹她长大了,她不会再满足于这一点!’是啊,还是爸爸了解我,我已有了新的追求。我忽然发现镜子里,自己的身影与以前已不同了。我大了,我确实长大了。”

【评】本文主线用笔精细,它有意用同样的格局,四次刻画“我”回到卧室的镜头。这种写法使各环节回旋反复,主线给人以匀称齐整的感觉。但这些反复镜头只是大框子相同,其中的细节却各各不同。第一环节写“对镜试装”,第二环节写“挪步扑床”,第三环节写“黯然泪下”,第四环节写“获奖不语”。这些细节准确地显示出“我”“喜欢——苦忍——动摇——成熟”的整个思想发展脉络,主线清晰、明朗、突出。本文的辅线在文中只对主线作恰到好处的衬托,不枝不蔓,干净利落。由于主次照应默契,两者相得益彰。

四、提示思考

1.写文章为什么要讲究用线索?有的同学说线索和顺序是一回事,这种说法对不对? 2.下面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好在哪里?

《我的爸爸》:“我爸爸是个裁缝。他老是站在屋子一角,整天弓着背划样裁衣。灰朴朴的工作衣上点缀着划粉的红色和布条丝。爸爸呀,你真像一只忙碌的工蚁,你勤劳但又平凡,我爱你但又怜你。

“假期中,爸爸要我学裁剪。我只哼了一声。我,将来决不会再站在这个屋角里!爸爸笑吟吟地拿出一本又破又旧的相册。那相册的第一面站着一个赤身裸体、骨瘦如柴的男小孩。相片下,歪斜地写着四个字:‘做万家衣’。爸爸说:“这是他五岁时的照片,那几个字是爷爷临死时留给他的话。”我泪眼模糊了:爸爸呀,你不仅有工蚁的辛劳和踏实,还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我爱你,更愿学你!” 3.试以月季花为线索,改写下列文章。

《一个难忘的人》:“我读小学五年级的一天,因为‘文革’,学校宣布停课。回家时看见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老人吭吭咳着,驼着背走下楼来,他径直走到一堆杂物前,拿起一盆月季花走上楼去。‘他是谁?’我问妈妈。妈妈神秘地指指二楼那间又小又脏的屋说:‘新搬来的。抄家后,被勒令住在那儿。你别上去!’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从街上打酱油回来,刚进楼门,见一群戴着红臂章的人怒冲冲地从二楼走下来。我到亭子间去一看,只见屋里翻得凌乱不堪,月季花盆也摔破了。老人靠在屋角里满脸忧郁,他的背更驼了,咳得更厉害了。“从那天起,老人就没下楼,他关紧屋门,咳嗽声一天比一天厉害。我和邻居有时悄悄敲他门,他一声也不应。后来大家叫来了医生,他被送进了医院。但他一去就没有回来。不知为什么,他的背影,他的咳嗽声,他忧郁的面容一直深深留在我脑中。”

五)顺序不合理

一、写作知识简介

做什么都得有个次序。吃饭,总是先端碗,再动筷,然后张嘴。如果先张嘴,接着动筷,最后端碗,那样子就有点滑稽了。做文章也是这样,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要有合理安排。如果手忙脚乱,弄得七颠八倒,别人看了就很不舒服。记叙文的次序,一般有以下几种安排方法: 1.以时间为顺序。

即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行文的次序,具体来说,有三类:

①顺叙:即按照事件从头至尾的次序来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这种方法,情节发展自然、顺当,次序清晰、明了。如日本樱町小学校涩(s8)江多美子的《豌豆》,按时间的先后写了以下环节:播种——一星期后长出须根——又过两天(十一月十八日)长出幼芽——叶芽都长大——十二月天冷之后叶子四边变红——新年里一星期没浇水,豌豆无精打采地歪着身子——初春时刻长到25厘米,卷须也长出来了——三月底长出了三个小小的花蕾——三四天后三朵紫色的小花怒放了——一周之后长出了小小的豌豆——四月摘下豆粒饱满的豆荚——没多久叶子和茎焦枯。作者对豌豆的生长观察得很细、步骤记叙很详,但因为采用顺叙的写法、繁而不乱。文中用了一连串明确的时间词,这样使时间先后次序更明朗,读者看上去一目了然。

②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摆出,然后再追述先前的情节,这种写法叫倒叙。倒叙的好处是引起悬念。让人们急于知道结局是怎么来的,从而津津有味地去阅读先前的情节,具有较强的艺术效果。如日本立畈田东小学校风间保惠美的《贵重的硬币》一文,先写弟弟拉灯太猛,灯绳端头系着的五元钱的硬币掉了下来,受到爸爸的训斥,弟弟很不理解。读者至此自然引起共鸣,是啊,为什么爸爸为这样的小事就大动肝火呢?于是作者趁此追述了这枚硬币的来历。原来这枚硬币是奶奶生病时,为开灯方便,爷爷系上的。“我”小时候常爬在爷爷膝盖上,让他抱着吃玉米,天黑了总和爷爷一起去拉系着硬币的灯绳开灯。“我”上幼儿园时,爷爷病倒了,“我”常把稀饭送进屋里,拉动这枚硬币开了灯。喝完稀饭,爷爷总用粗糙的大手慈爱地抚摸着“我”的头。从硬币中又引出妈妈对奶奶的追忆:奶奶希望妈妈早有孩子;“我”出生三个星期,爸妈、爷爷抱着“我”到医院去看望奶奶;奶奶得知我诞生了,只说了一句:“啊,好孩子!”就闭上了双眼,与世长辞了。原来这枚系在灯绳上的硬币是牵动三代感情的线索,怪不得爸爸那么郑重其事了。至此,悬念解开,读者吐了一口气,不由得为祖孙三代的深情挚意所感动。

③插叙:即在叙述主要情节时,临时间断,插入另一件事,插完后,再继续叙述主要情节,使情节更加丰富,人物表现更加丰满。如《彩色的翅膀》先写探亲回来的信号兵小高抱着一只纸箱,里面都是蝴蝶、昆虫,再写到了岛上,参加尝瓜会,品尝岛上结出的第一个西瓜。这两个情节到底有什么关系?文章至此插了一段战士们怎么在海岛试种西瓜的情节:原来种西瓜需要昆虫授粉才能结果实。这样就把小高捉蝴蝶、昆虫和西瓜收获两个看来无关的情节连在一起了。在此基础上,再接着写大家怎么品尝西瓜,小高怎么放走蝴蝶、昆虫,情节就显得曲折有致。战士们不怕海岛艰苦,以岛为家,千方百计改造海岛的感人精神也就表现得更充分了。插叙要注意两点:第一,插叙前后的情节要连贯。如本文插叙前写站长“托起那个大西瓜”请大家分享劳动果实;插叙后写“站长把大西瓜切成薄薄的小片”送到每一个战士的跟前,这两个情节是紧密相连的。第二,用适当的过渡语引出或结束插叙。如本文在插叙前用“在一片欢笑声中,我了解到这个西瓜不平常的来历”,引出战士们试种西瓜的情节,这样过渡比较自然,结构显得紧密。2.以空间为顺序。

即以事物的空间位置(上下、左右、内外、远近)来安排文章的材料。这种写法一般用于静止物或运动物的描写上,能使事物轮廓清楚、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先从外观上总写人民大会堂,然后按正门柱廊—中央大厅—万人礼堂—宴会厅—厨房—人大常委办公室—大会堂侧门等各空间部位写,最后再总写大会堂外观。其中以介绍万人礼堂为主。写万人礼堂也以穹顶—主席台—观众座席的空间位置有层次地描绘。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结构,但由于文章以空间位置构文,因此既条理清晰又细致生动地把它的特点再现了出来。

二、病例剖析

1.顺序混乱。

《记家乡的一个景物》:“七月的一天,我们到佘山游览。大家没见过山,拚命爬。太阳光比刚到山脚时强了。大家一边爬,一边往山下看。我们刚才在山脚时,看到一片竹林,竹林上晨雾还没散完。竹林青青的,气候真宜人。现在阳光一强,我们汗渍渍的。从半山上往下看,田地变小了,变整齐了,像个方格棋盘。

“佘山顶上有天文台,还有教堂。我们到天文台走了约半小时。到教堂时,太阳更耀眼。教堂非常雄伟,都是彩色玻璃镶嵌。教堂的顶尖尖的,直插天空。教堂的台基很高,主体是红砖砌的。天文台上有一块花岗石,天文台人员说,这是佘山最高的一块石头,海拔97.2米。这里也是上海自然地形的最高点。

“我们上山时,半山上的松树林散发着阵阵松脂香,一只小松鼠见到我们拚命地往树林深处逃。山顶上树比较少,望出去,山水树木都在脚下,真是心旷神怡。

“中午时,我们下山了,但是一批批游客还按我们刚才的路线往上爬,佘山吸引了多少人啊!”

【按】上文有两个毛病:①时间顺序不当。游山顺序一般应从山脚写到山顶。但本文却七颠八倒,先写人爬到半山,再生硬地回过去描绘山脚情景。已上了山顶,又突如其来地插上一段关于半山松树松鼠的情节。记叙山顶时,天文台牵了个头,又岔开去说教堂,教堂说完,才匆匆忙忙补叙天文台。②空间顺序不当。介绍大教堂时,可以由下到上,或由上到下。但作者却莫名其妙地先从大教堂局部的彩色玻璃写起,然后再凌乱地介绍尖顶、台基、主体,显得很不协调。

2.插叙时过渡照应不周。

《我的妈妈》:“妈妈死前的情景我总忘不了。她得了肺癌。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她气喘得紧,我和弟弟叫来了救护车送她上医院,路很远,到了医院大夫又不给好好治,就叫我们回来。下车后离家还有一段路,雨还是下得很大,我背着妈妈,弟弟打着伞,爸爸腿脚不便,只能呆在家里,走了几步,妈妈手突然搁到我脸上,抓得我发痛,我心里难过极了,妈妈一定痛得受不了才这样的。妈妈曾说,小时候,妈妈常背我,我有时也调皮地抓妈妈,现在你们大了,要照顾好爸爸妈妈„„

“天刚亮时,我喂蛋汤给妈妈吃,妈妈吃着吃着,嘴不动了,我一惊,这才发觉妈妈气息全无了。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想起爸爸、弟弟要我照顾,我又强忍悲痛,默默去收拾了。”

【按】本文回想妈妈小时背自己的一段插叙,回忆的气氛渲染得不够强烈,又没有任何过渡语句,就突如其来地插出。回忆完,也没有任何交代就猛然煞车。整个插叙部分悬浮孤零,在全文中看起来很不协调。

三、范文对照

《记家乡的一个景物》:“佘山是上海郊区最高的一座山,说它“最高”也不过97.2米,但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它也够神气了。“七月的一天,一早,我们的车就到了山脚下。眼前是一片蓊蓊郁郁的竹林,乳白色的晨雾还没消尽,飘绕在竹梢上。一条玉色的石级蜿蜒伸向山间。

“山不陡,大家成群结队地往上涌,爬几步,往后探一探。一会儿,竹林落在我们脚下了;再一会儿,下边的田变小,变整齐了,像个方格棋盘。再往上看,我们才到半山腰。佘山正昂着头,瞧着我们向上。

“阳光强烈起来,雾完全消失了,我们浑身出汗。山中一阵清风吹来,怪凉爽的。一股松脂的清香扑鼻而来,眼前是一片松林。突然有人叫:‘松鼠!松鼠!’嗬,一只尾巴毛茸茸的小松鼠在我们的叫喝声中飞也似地跳走了。“半小时后,我们到了佘山天文台。天文台院内有一块花岗岩大石,像一个披着铠甲的怪兽,棱角铮铮地蹲伏在地上。天文台工作人员说:‘这块石头是佘山的最高点,也是上海自然地形的最高点。’

“太阳更刺眼了。我们不顾热浪袭击,又去参观了雄峙山顶的大教堂。教堂前有一块较宽阔的平地。平地上,基石一级级垒上去,成为一个高高的台阶。台阶上,矗起一座城堡似的红色建筑。建筑上的门窗都是彩色玻璃镶嵌的。大堂上有两个黑色的尖顶,一直刺向蔚蓝的天空。据说,这种教堂是哥特式的建筑,特别雄伟壮严。整个建筑好像给佘山戴上一顶高高的帽子。

“太阳变成了一个大火球,烤得地面发烫。我们下山了,这时一批批游客却又开始了登佘山的旅程。佘山真美呀,难怪它吸引了这么多游客。”

【评】本文写登山过程以时间为顺序,联起来是:一早—阳光强烈起来—半小时后—太阳更刺眼了—太阳变成了一个大火球,表示时间的词句醒目,使时间脉络更加清楚。本文写教堂以空间为顺序,铺排一下是:平地—台阶—城堡似的红色建筑—尖顶,由下而上,顺序井然。

《我的妈妈》:“妈妈得了晚期肺癌,人一天天消瘦下去,到后来变得骨瘦如柴了。去世前的那天晚上,她整夜地呻吟着,每叫一声,我门全家的心就揪紧一阵。爸爸腿脚不便,僵坐在床上,叹着气。半夜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妈妈气喘得紧,我和弟弟叫来了救护车,送她到医院。医院的一名年轻的值班医生看了病历,直向我们摆手,让我们赶快送回家。我千求万求,她才答应给注射一针‘杜冷丁’。打针后,妈妈平静多了,我们设法叫了一辆小车回家。我们的家住在小巷里,车开不进,我只好背着妈妈走。妈妈的脸贴着我耳朵,我感觉到很急促的呼吸声。雨发疯似地倾倒着,没走几步,妈妈僵垂的手突然举起,揪住我脸,而且越来越紧,抓得我钻心疼痛。我一阵酸楚,泪水唰地涌出了眼眶。妈妈一定难受到了极点!在模糊的泪眼前,突然显现出儿时的情景:妈妈背着我,不时回头逗我,我调皮地用手抓妈妈的脸,妈妈呢,起先假意避让着,突然间却把我的手轻轻地咬住„„这情景是我大些后妈妈告诉我的。她说:‘总有一天,妈妈病得站不起来了,那时反过来得靠你们背了。’想着想着,我的泪水小溪似地涌出来。夜深深,雨茫茫,泪眼迷糊,我一脚水一脚泥地回到了家里。

“天蒙蒙亮时,我喂了妈妈一口蛋汤。她嚅动着嘴,汤溢出了口角。我去拿毛巾,回到床边,见刚喂的蛋汤全回了出来,她已嘴唇僵硬,气息全无了。我真想放声痛哭,当我望着腿脚不便的爸爸和累得呼呼入睡的小弟,强忍悲痛,默默地给妈妈盖好了被子。心中祷祝:安息吧,妈妈!”

【评】本文通过母亲揪住我脸这个感人的细节描写和雨景的反复烘托,先渲染出一个适于回忆的浓郁气氛。然后以“在模糊的泪眼前,突然显现出儿时的情景”作具体过渡,引出插叙章段。插叙完,又以“想着想着,我的泪水小溪似地涌出来”和上面过渡语相呼应。这样,插叙的导入和引出自然顺当,插叙中“妈妈背我”和插叙前“我背妈妈”形成鲜明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四、提示思考

1.顺叙、倒叙、插叙三者,哪一个是最基本的写作法?插叙能不能单独成篇? 2.试调整下列文章顺序。①香榧成熟后,宛若青果。它内外有四层。果仁上罩着一层薄膜,鲜时带紫色,熟后呈黑色。果仁鲜时呈乳白色,炒熟后呈褐黄色,多蛋白脂肪。膜外是黄褐色的硬壳,两端略有大小。硬壳外是青灰色的瓤,多胶液,味苦、涩、酸,气味难闻,因此也有人把香榧叫“臭榧”。

②即使做碗青菜,也有多道工序。锅烧旺了,菜倒进去,炒瘪了,盖上锅盖。另外,还要洗好,切好,拣净。加上调料,烧熟,最后盛起。3.给插叙加上适当的过渡语。

李俊在街头踯躅,他非常懊恼。夜深了,他不知该到哪里去。今天他又和同学吵架,同学告上门来,爸爸责问他,他还争辩。爸爸一气之下,给了他一个耳光,喝令他滚。街上倏无人影,他感到孤单,甚至有点可怕。

(六)描写不充分

一、写作知识简介

“描写不充分”是学生作文中比较常见的毛病之一。“描写不充分”的文章,内容显得贫乏空洞,因此,要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就必须克服这个毛病。

什么是描写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的具体描绘和摹写,使描写的对象给读者以具体印象。它是写文章的一种具体方法和手段。运用“描写”手法描述,就能把人物、景物的状态写具体,写生动。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描写,读者对人物、景物的具体状态和特征就无法了解,看到的是一个干巴巴的故事梗概,不形象不生动。如充分地进行描写,读者虽然没有看见过被描写的事物,但读了文章,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描写的好处。

具体地说,描写的作用大致有三个:1.再现自然景物。作者把见到过的自然美景,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来,再现在读者面前,使没有见过的读者,也能有深切的感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对人物的身世、经历,我们可以叙述出来,而人物的形状、相貌,往往要细致描绘,否则读者得不到鲜明具体的形象。人物的内心活动,是较为抽象的,我们必须加以形象描绘,使它具体化,不然,难于使人获得栩栩如生的形象。3.交代人物的具体环境。人物的活动,总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对这个环境,当然也可以通过叙述交代,但那总是不够具体生动的,要把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就需要描写。

既然描写的对象一般是人物和景物,下面就分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大类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可以直接地正面描写,也可以间接地侧面描写。一般来说,正面描写,可以通过外貌特征(或说肖像)、心理活动、人物行动、音容笑貌等方面的描绘来进行。分述如下:

1.外貌特征描写。

人物的外貌特征,指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等。通过人物外貌特证的描写,往往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小红和我的年龄一般大,梳着两条又粗又黑的长辫子。她总好扭着头看人,没事儿总是不停地唱着她所喜欢的歌。她每当唱歌的时候,两只眼睛就笑得眯成了两个小月牙儿。”看了这一段,小红姑娘的年龄、容貌都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对天真活泼的小红姑娘有了比较具体形象的印象。2.心理活动的描写。

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够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

例如:“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很乱,好像有两个小人在脑袋里吵架。一个说:‘你今天不应该对李明发脾气。’另一个却说:‘谁让他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呢!’一个又说:‘可你是中队长。’另一个说:“中队长就不能生气啦?’最后,我终于想明白了王老师的话:‘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耐心、热情,因为批评别人就是关心别人。’” 这一段直接写出了“我”的心清和想法,对这些内心活动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我”的思想品质。3.人物行动的描写。

通过行动描写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是人物描写的主要手段。因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总是要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例如:“乒乓比赛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对方是一个机灵的运动员,见王伟的右边是个空档,就朝右边打出了一个短球。情势紧迫,王伟勇敢地‘唰’一下从左角冲到右角把球接了过去。但由于他用力过猛,脚下一滑,‘啪’地摔倒在地。就在这一刹间,对方毫不犹豫地奔过来,双手扶起王伟。这时候,球场上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看完这一段,小运动员宁愿自己失分,奔过来扶起王伟的行动描写,读者完全体会到了小运动员高尚的道德品质。4.语言描写。

人都要说话,想什么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但是写一个人说的话要合乎他的身份和性格,要有个性特点,不能千人一面。

例如:“有一天早晨,已经七点多了,隔壁王阿姨刚从菜场买菜回来,她一边看着手表,一边急匆匆地走着。外婆亲切地招呼:‘阿姨,买了点啥菜呀?’‘外婆,你看这带鱼多新鲜!就是等了好长时间,上班也要来不及了。’外婆诚恳地说:‘你把鱼放在这里吧,我帮你洗干净,晾好,你晚上回来再蒸吧。’王阿姨踌躇着,不好意思地说:‘老麻烦您,怎么行呢?’‘那有什么要紧呢,你们上班要紧,我在家里反正不忙,你有什么事情来不及做,尽管拿来,别不好意思。’说着,外婆边接过菜篮子,边催促王阿姨:‘快走吧,别耽误了上班!’傍晚,当外婆把洗净、晾干、切好的带鱼送到王阿姨手里时,王阿姨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外婆说的话,生动地表现出她对待邻居亲如家人的优良品质。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位勤劳、热情、真诚的老人的形象,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前面提到,对人物除可以直接地正面描写,还可以进行侧面描写。如能学会侧面描写,并在必要时适当地运用,那么文章将更生动,人物的精神面貌可以更突出。例如有个同学写了篇介绍一位农村老支书的作文,其中有这样一节:

“„„我走到水泥场,透过薄薄的晨雾,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人,手里拿着丫叉,正在把一捆捆稻挑向高齐屋檐的稻垛上。看他的挑法,像永顺叔,永顺叔有板有眼;看劲头,像友浩哥,友浩哥有股韧劲;看速度,像小张,小张勇猛性子急。„„走近场地一看,把我惊得目瞪口呆:呀,原来是宋老伯。”

上面这节文字是侧面描写。其中有三句说的是永顺叔、友浩哥和小张,但反映的是宋老伯,说明宋老伯无论挑法、韧劲还是速度,都高出一筹。作者对宋老伯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要比直接正面描写活泼、生动得多。

(二)景物描写

有些文章是以写景物为主的,就要把景物作为主要材料来写。有些文章是以写人或写事为主的,那么景物就成了次要材料,描写景物只起衬托作用,可以写得简略些。

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呢?就是要写出具体景物的形状、颜色、动态来。因为景物的特点就表现在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动态上,所以要从这三方面来描写。当然,不一定任何时候都要面面俱到。例如作文《运动会》的开头有段对运动会会场的描写:

“操场沐浴在早晨的阳光里,五颜六色的彩旗给它镶上了花边。一百米的跑道上,画了六条笔直的、醒目的白线。沙坑里新添了沙土,远看像一片波浪。拔河用的长绳,像一条冬眠的蛇,蜷伏在操场中央。主席台上的那几个鸡毛毽,却在微风中不住地飘动,好像对我们说:‘来吧,看谁今天当上踢毽冠军!’”

这一段里写了彩旗、跑道、沙坑、长绳和鸡毛毽。彩旗,只写了颜色;沙坑和长绳,写了形状;鸡毛毽只写了动态。这些描写组成了运动会会场特别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运动会隆重而热烈的气氛。这个例子也可以说明:环境景物描写既要为表达主题服务,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

二、病例剖析

1.描写不从生活实际出发。

在一篇写社会新风的作文中,有这样的描写:

“车门一开,上来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同志,售票员招呼了一下,只见车厢内的乘客们,纷纷起立让坐。” 给需要照顾的同志让坐,是好风尚。但是谁见过生活中“纷纷让座”的场面?让座应当,但有人让座了,问题就解决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再让?可见,“纷纷让座”的描写,是不真实的。因此,描写必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2.外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

例如《叔叔教我割稻》中有这样一段:“叔叔四十开外,中等身材,结结实实。古铜色的脸上,有着宽阔的前额,浓黑的眉毛。嘴唇微微抿紧。他一见我就问:‘镰刀磨过了吗?’”

【按】与人物思想品质、与故事情节发展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外貌描写,应从简或删去,绝不能理解为凡写到人物均需外貌描写,也不能认为外貌描写越细致越好。

看题目,文章的重点应该写“叔叔”如何“教我”割稻,反映他对青年人的关心与帮助;或反映“我”是如何克服困难、虚心学习的。因此,只要对他作简要的几笔外貌描写就够了。像上文中的“前额”、“眉毛”、“嘴唇”等面面俱到的描写,都可以省略。

3.用空间的议论代替心理活动。

有篇作文写“我”犯了错误,妈妈用爸爸的事例来教育启发“我”。对“我”听了妈妈的话以后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段描写: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心潮起伏,我有一位多么使人敬佩的好爸爸!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位可亲可敬的好爸爸而感到自豪。我,也要做像爸爸那样的人。”

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既没写“我”对错误的认识,也没写出“心潮”的“起伏”,只是对“爸爸”空发了几句议论。最后用“我,也要做像爸爸那样的人。”一笔带过,读来使人乏味,既不真切,又不感人。4.给人物强加一些不伦不类的语言。

例如《我的奶奶》:“有一天傍晚,我们全家吃好晚饭后,十岁的弟弟,争着要洗碗。妈说:‘今天碗上油腻多,你不会洗的。’可弟弟坚持要洗。不一会儿,灶间传来‘哐啷’一声,正在抹桌子的奶奶急忙走过去,弟弟哭丧着脸,拿着摔破的碗走出来了。奶奶严肃地批评他:‘这是你思想上放松的结果。别看一只小小的碗,工人叔叔生产出来,要花多少劳动力。你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是将来工作了,也这样马马虎虎,那要造成多大损失,对得起党和人民吗?’奶奶的一番话,深深地教育了弟弟,也教育了我。”

【按】看了上面这段话,谁都会说:调子竟唱得这么高,会有这样的奶奶?确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奶奶,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因为十岁的孙子打破了一只碗,会讲这么一套政治大道理吗?有必要把一件小事提到这样的原则高度吗?写人物一般总要写到人物的语言,而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思想的。如果写人物时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像上面这段话的作者,给老奶奶强加上这么多不伦不类的语言。5.为写景而写景。

有些同学写文章时,总爱写上一大段景色。如果写的景色和文章中心没有联系,那就是为写景而写景。例如有个学生写《我爱我的学校》,开头是这样写的:

“春风吹着大地,地上青草都发芽了,到处像铺上了一层绿地毯。小河潺潺地流着。鸟儿越来越天真活泼了,在枝头不停地唱着动听的歌曲。杨柳高兴得东摇西摆,不住地和春风拥抱。去公园的路上,游人熙熙攘攘,往来不绝。“我的学校就在公园附近。我记起了第一次来学校的情形:„„”

像上面这样的写景与《我爱我的学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完全是多余的,犯了为写景而写景的毛病。

三、范文对照

1.描写从生活实际出发。

在一篇写静夜温课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宝贵的时光啊,慢点流吧,如果有一只妙手,将时钟倒拨一下,那该有多好!”

这段描写从生活出发,很真实。恐怕很多人有此体验:晚上温课或者做作业,不知不觉时间已晚,该睡觉了。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温课未结束,或者做作业还没完,不免会想,要是时间还早就好了。像这段话里“时钟倒拨”的描写,恰是这种心理的形象化说法。凡是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会同意这个描写,写出了他们共同的感受。2.传神的外貌描写。

恰如其分地进行外貌描写,有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同学们作文中的外貌、神态描写,常常是静止描写多,很少有随着时间推移、人物处境、心情不同而写出动态中的外貌。能从变化中写外貌,就活了。例如《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节:“老师也有不高兴的时候,这大多是同学的涂得乱七八糟的练习簿所引起的。在这种时候,我就看到他额上的皱纹更多了,声音也更低沉了,甚至干咳声也增多了,虽说他从不大声斥责我们,但我们却比挨了打还难受。同学们就立刻把订正得整整齐齐的作业本送到了他的手里。不一会,老师的嘴角上就又挂上了微笑。” 看这段文字能发现,当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的时候,老师“额上的皱纹更多了,声音也更低沉了,甚至干咳声也增多了”,而当学生把整齐的作业本送到他手里时,“嘴角上就又挂上了微笑”。这两笔,传神地写出了老师的外貌和变化,表露了他的内心思想,表现了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同时,这段文字也能由此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外貌描写要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表现文章的主题。3.具体细致地描述人的心理活动。

作文《考验》里的“我”在某一天去看一场久已向往的电影,可是在半路上却看到一位老太太倒在地上抽筋,想送老太太去医院看病,但想到要去看电影,也就算了,只管走自己的路:“不知怎么的,虽然我还在走,然而刚才的快乐却不知到哪儿去了,只剩下满肚的沮丧。那个老太太发抖的身子,不住地映在我的眼前,痛苦的呻吟,回旋在我的耳边,我挥了挥手,想把这些不愉快的东西驱散,可是不行,老太太的身影仿佛在我的脑海中生了根似的,不断地出现。”

【评】文章中写到老太太的形象、声音“不住地映在我的眼前”,“回旋在我的耳边”,实际上“我”早已离开了老太太,当然已不能看到老太太的形象,听不到老太太的声音。这里写的,是“我”的内心活动,是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了具体的描写,非常真切地写出了“我”内疚的心清。这种对人物心理活动非常具体细致的描写,使文章有起伏,真切感人。

4.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例如《我的爸爸》中有一段写“爸爸”批评“我”:“有一次,爸爸买了一本故事书,全书一百一十页,我只花几小时就看完了。晚上,爸爸回来问:‘这么快,全看完了?’‘全看完了。’我说。‘都看懂了?’爸爸又问。‘都懂!’我又回答。喏,这个‘惶惶不可终日’是什么意思?爸爸随手把书翻开。我答不上。爸爸又问了我几处,我又答不上。爸爸摇了摇头说:‘你呀你,看书囫囵吞枣的,有什么好处?得想个方法,把读书习惯改一改。’” 【评】不同的人,因为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甚至性格上的差异,即使对于同一件事看法相同,也会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这段里,“爸爸”批评“我”,话说得实事求是,而且很亲切,真正地爱护“我”,没有不伦不类的说教,合乎“爸爸”的身份,很有个性特点。5.描写景物抓住特点,为表达主题服务。

有篇作文写哥哥考进了大学要去报到,妈妈和“我”高高兴兴地把他送到车站,有一段景色描写:“公路旁的小河里春潮漫涨。对岸一望无垠的田野里,麦苗、油菜给大地铺上了一条绿色的地毯。天空中,几只春燕在展翅飞翔,飞得那么轻盈,那么自由。妈妈抬起头,出神地望着晴空。好一会儿,才回过头来,对哥哥说:“小弟,到了学校,你要抓紧时间,刻苦学习。’”

【评】这段景物描写,写了漫涨的河水,绿色的麦苗,飞翔的燕子,这是春天特有的景色。它们互相映衬,既和谐又集中,构成了一幅鲜明的画面。这简短的几句写景,准确地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妈妈舒畅、愉快的心情;含蓄地象征了青年前途无限宽广,密切结合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另外还点明了时间是春天,地点是在河畔。

四、提示思考 1.描写的对象,一般来说是哪两个?

2.有人说,既然“描写不充分”是一种毛病,那么,不管是不是需要,写文章时就多描写几笔。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3.下面这段文字对大杨树进行了描写。你认为好不好?好在哪里?

“操场中心有一棵大杨树,笔直、粗壮的树干高过楼顶。我们仰起头来,才能看见它那像把大伞似的树冠。“它有柔和的银白色的枝干,茂密的绿缎子似的树叶。比起操场四周的槐树、柳树和松树来,它显得光采夺目。“大杨树静静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低头含笑看我们运动和玩耍。一阵风吹过树梢,树叶哗啦啦作响,多么像老人快活的笑声啊!”

(提示:这一段是景物描写。景物的特点就表现在它们的形状、颜色和动态上,请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思考。)4.有人认为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外貌描写完全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

“我们爬到半山腰,突然前面出现了三岔口。往哪儿走呢?正在犹豫不决时,只见对面一位老太太搀着一个小女孩向我们走来。那老太太满头白发,额上刻着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颧骨突出,但眼睛却很有神;那小女孩扎着两只羊角辫,穿一身花衣服,两颗乌黑的眼珠朝我们骨溜溜地直打转。我迎上几步问老太太,去望江亭往哪走。老太太把手一指:‘喏,右转弯。’于是我们打起精神,直奔望江亭„„”

(提示:与人物思想品质、与故事情节发展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外貌描写,应从简或删去。结合这段文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不要讲空洞的道理。)

(七)详略不得当

一、写作知识简介

详略不当是小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有的同学作文时,不把详略当作回事,实际上文章中的详略是很要紧的。譬如一个人,要讲究身体匀称。一条直线到底,到处一样平,这不匀称;头重脚轻、挺胸凸肚,这更不匀称。文章也是这样。处处都写,处处平均使用力量,就会显得呆板。如毕业作文试题是《参观记》。你参观一个园林,那里有几十个建筑和其他景致。你每一个都着力写它一番,显然冗长;相反,每一个都一笔带过,又显得干瘪。总得挑几个主要的着重刻画,次要的交代一下就可以了。另外,该详的地方不详,该略的地方不略,反详为略,反略为详,比例失调,文章就更有些畸形了。如有的同学参观前的激动心情写得很长,什么盼活动一夜睡不着呀,乘车的时候怎么希望车轮快快转呀,不厌其烦,到真写参观时,倒草草带过去了。那么,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该略?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一般表现中心和显然能突出中心的部分相比,显然能突出中心的部分要详。

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心思想鲜明和感人。作文时,凡是能取得这个效果的部分当然要饱用笔墨。如试题是《我最喜爱的×××》,有位同学写《我最喜爱的游戏》,他最喜欢乘高架飞行车,因为高架飞行车惊险,能锻炼魄力和胆量。为此,他把高架飞行车的高险,飞行的快速,由低而高一刹那的腾空感,由高而低瞬间的失重感,头垂直向下时的倒悬感,多次回旋的昏眩感等等,都列入详写之列,这当然可以,因为它们都直接反映“游戏惊险,能锻炼人体魄”这个中心。而如何开始游戏、如何结束游戏,游戏的人怎么拥挤,旁边的人如何评论等等,虽也可能会配合反映中心,但这只是配合,列入详写就画蛇添足了。2.事件的次要片断和主要片断相比,主要片断要详。

因为主要片断是事件的关键,其他部分只是为引出或衬托这个关键部分服务的。如写《一件难忘的事》,有的同学以“抢险”为题材,整个过程有发现险情、无畏抢险、抢险结果这三个环节,其中无畏抢险显然要着重描写。3.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相比,主要人物要详。

次要人物一般都用来陪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对于主要人物,应该像众星拱月,主宾鲜明,决不能喧宾夺主。如写《我的老师》,文中反映老师如何主动关心学生,循循善诱,废寝忘食,献身教育事业,要详写。与教师相关的其他人物则应略写。

4.反映某个人一般情况的材料和能突出这个人重要特点的材料相比,能突出这个人重要特点的材料要详写。如写小红三年如一日地帮隔壁孤身老太太买菜做饭,她做好事的动机、起因,三年中特别动人的事件等等,直接反映小红的主要性格,要多花笔墨,至于小红自己在家里怎么忙中抽空,善于安排时间,小红德智体如何全面发展等只是反映了小红性格的另一些侧面,一笔带过即可。

二、病例剖析

1.平均用力,不分详略。(1)一律略写。

《我的一家》:“我的一家是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在炼钢厂工作,他是个先进生产者,每天早出晚归。妈妈是中山小学的老师,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备课到深夜。我奶奶年纪大了,但还是抢着帮家里做事。我是家中大家最宝贝的,只管读书。家里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做我家第一个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多快活,我希望大家都有我一样的家庭。”

【按】本文四个人物,每个都作了平铺直叙的介绍。哪个人地位要紧可作详写?哪个人个性较突出可作详写?哪个人哪件事给人印象深刻可详写?四个人中详略比例如何安排?都没好好考虑,文章显得呆板、苍白。(2)一律详写。

有位同学写《记一次参观活动》:“元宵节那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豫园。豫园门口面临湖心亭和九曲桥,临湖种着一排垂杨,鸟在树上叫,垂杨拂着水面,水中的金鱼自由自在地游着。豫园的大门黑漆漆的,看上去又厚又沉,门上有两只张着大嘴的狰狞兽环,门框上首有砖雕的各种小人儿,古色古香的。进门是个院子,种着几棵古树,干干净净,中间立着张豫园情况介绍牌,工笔书写的字又扼要又全面地介绍了豫园情况,使人一进门就对豫园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院子的北端有座三穗堂。三穗堂高好几丈,真是宽敞,厅堂中有一个天坛灯,也高好几丈.灯座会转动,一些仙女随着转盘转好像在翩翩起舞。三穗堂后是仰山堂。仰山堂不大,梁是用彩色描的。有一块匾额写着:‘此地有崇山峻岭。’堂前有一个靠水的栏杆,可以坐在栏杆边欣赏眼前的一片绿水。这里还有荷花灯,叶子青青,红色的荷花绽开来了。仰山堂上面是卷雨楼。登上楼去看山,楼对面的大假山都在眼前了。那山美极了,黄石堆得重重叠叠。山上有个亭,叫‘望江亭’,据说以前站在那里能看到黄浦江。大假山一侧可以看到围墙,围墙上盘着 一条龙,龙瞪着眼,张着嘴,须子在舞动,像要飞起来。围墙刷得雪白,和上面黑色的瓦形成鲜明的对比,看起来格外叫人舒服。”

【按】从每一个局部看,本文刻画景物比较细致,也能抓住每个景物的特点,写得还算不错。但从全局来看,文章面面俱到,絮絮叨叨,把主要景物全淹没了。豫园有好几个院落,每个院落又有好多景致,都像上面这样写,长而无味,读起来令人生腻。实际上像上面这个院落,可重点写大假山,门口可不写,大门、围墙、三穗堂、卷雨楼等可略写。

2.该详反略,该略反详。

《记一次球赛》:“今天我们班的‘小火车头’队和六年级(3)班的‘冲冲冲’队比篮球。比赛前,我们真忙透了。张华准备毛巾、茶水。他可真道地,毛巾上还洒了点花露水,他说这样可以刺激头脑,清凉清凉。李平心负责战情分析,随时注意队员的打法有什么毛病,以便及时向领队报告,供他参考。张茜负责啦啦队,她带着班级中嗓音最响的六个女同学站在场地两边,她说左右一起喝彩,效果最好。我呢,打杂差,水不够去打水,衣服没人管看衣服,毛巾来不及送送毛巾,别人喝彩嗓子哑了,我顶着„„

——,随着叫子声,比赛开始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拼搏。我队的小虎可真是只小老虎,他一下子带球插到对方篮下,一投就中了。‘投进啦,投进啦!加油,加油!’啦啦队叫得响极了。随着啦啦队不断的喝彩声,我们队接连又投进好几个球。但‘冲冲冲’队也不是好惹的,他们急起直追,场上的分数交替上升,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但由于我们队顽强拼搏,终于以42∶40胜了他们。——比赛结束了,我们欢腾跳跃,庆祝胜利。‘冲冲冲’队这次失败可能是他们太大意,他们以为是六年级冠军,就不把我们五年级小弟弟放在眼里。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这次比赛虽然胜利了,但要吸取更大教训,争取更大进步。”

【按】球赛,球赛,主要写赛球。赛前的准备是为突出球赛的紧张和激烈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应对比赛作更详细、更精彩的描绘。但本文赛前写得那么繁琐,比赛本身,除第一只球稍作描写外,其他都一笔带过。这就好像一部电影,背景放映了很长时间,主要人物出场却一晃就过去了,谁爱看呢?另外,结尾一段议论,噜噜苏苏,完全不得要领,根本可以不要。

三、范文对照

《我的一家》:“我家就住在小巷深处的那个狭窄的小阁楼上。妈妈是小学教师。每天一清早,我们还都呼噜着,她已起床。煤饼炉弄旺了,泡饭煮开了,水壶啵啵地喷着热气,她才推醒我:‘平平,六点一刻了,起来,把英文单词背一背。’我一骨碌就翻身坐起,不待穿好衣,就猛拍一下还蒙着头睡的爸爸:‘懒爸爸,起来,太阳晒屁股了!’爸爸还在酣睡,他是个工人。今年四十五岁了,在读夜大学,天天不过十一点不睡。爸爸没叫醒,奶奶却‘吭吭’咳起来。她要我端茶,妈妈却抢先送上了一杯参汤。

“梳洗完了,我背靠窗口,拉上面前的布帘,开始低声背诵英文单词,‘factory,f-e-c-t-o-r-y„’这个布帘是妈妈的杰作。不过,它只能遮断视线,却隔不断声音。‘错了,f-a-c-t-o-r-y,’爸爸纠正我。‘对,对,我这个黄鱼脑袋!f-a-c„’外面响起爸妈的对话,妈替爸爸买到了《科技英语》,开玩笑向爸爸要书钱。爸爸急了,认真地放大喉咙,说:‘不是连奖金都给你了吗?’

“‘countryside,c-o-u-n-t-r-y-s-i-d-e„’我起劲地背诵着,帘后的全是伴音,这一个帘子成了隔开两个舞台的帷幕。“外面小桌上响起了碗筷声。‘平平,六点四十八分,快吃饭吧!’妈妈准时准分地报着钟点。我拉开布帘,小屋里弥漫着泡饭的腾腾蒸汽。四个碗中是雪白的大米泡饭,桌中间一朵花似地放着四个小圆碟,一碟甜酱瓜、一碟玫瑰乳腐,一碟油氽花生、一碟福建肉松。

“碗筷叮当,扫过一遍似地,空了碗,空了碟„„

“当当„„,七点正,留下奶奶,妈妈、爸爸和我各自出发。妈妈夹着两大叠本子刚跑出几步又掉转头来说:‘平平,晚上回来好好温习一下语文,明天要测验了。今晚,我要家访,晚回来。’ “何必吩咐呢?有这样一个好妈妈,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我应该是懂事的。”

【评】上面一文,重点刻画“妈妈”,妈妈的勤勉、妈妈对我的督促,妈妈对爸爸求知识的支持,妈妈对奶奶的体贴,通过其他人物的陪衬,细致入微地予以描写,用的是繁笔、浓笔、工笔。其他人只抓住其主要特点,粗粗勾勒,用的是简笔、淡笔和写意笔法。文中除反映“妈妈”上述优点外,对她的工作也有反映,但因为本文主要写家中情景,所以写工作只是用“夹着两大叠本子”、“夜晚要家访”这两个简单细节稍作交代,是略写。

《记一次参观活动》:“元宵那天,老师带我们游豫园。豫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假山。[开门见山,点明详写的对象。]进了大门后,穿过三穗堂,来到仰山堂。[大门、三穗堂等不是本文要写的重点景物,只用‘进入’、‘穿过’一笔带过,干净利落。]堂中迎面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此地有崇山峻岭’几个秀气的大字。这样小巧的园林中哪有崇山峻岭?我狐疑着跨前几步。哟,眼前豁然一亮。只见仰山堂前有一个水榭,榭边是一泓寒碧的池水。池水的这一侧呈翠绿色,池的中央扎着几盏荷花灯,绿叶田田,随风摇曳着。再往前,水色变成了墨绿色,因为倒映着黑糊糊的大半壁山的影。再抬头看时,只见一座颇有气势的大假山矗立在池边。”[写水是为了映衬大假山,引出大假山。并不是闲笔。但比起主体大假山来,它还是略写部分。] “大假山由黄石垒成。只见它险峻高危,截断整个园,插上半边天,真像千里大平原上突地拔起的一座‘崇山峻岭’。[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景物才能‘详’,而且详得漂亮。以上第一层写大假山给人总的印象。]山前一小块平地上扎着一个大黑牛灯。它昂首甩尾,好像山里人家放牧着似的,给大假山又添了几分生气。

“转过大黑牛,就是盘曲而上的山道了。它高高下下,迂回缭绕,就像螺旋一样。下面的人能听得见上面人的脚步声,但要走到那里,不知要转多少弯。[写山道盘曲]一路上,山径险峻,有时笔直而上,有时陡直而下,有时狭窄只容单身,有时石断路绝,脚下是黑乎乎的深谷。[写山道险要]我正转得气喘喘,迎面又来一座峭壁,壁上倒悬着几株松柏,曲干弯枝,郁郁苍苍,又古朴,又精神。听说天雨时,这里会有水帘似的飞瀑,狂冲直泻,一直倾泻到山脚那一泓绿水中,溅起珍珠般的水花。我望着峭壁,出了神,耳中仿佛响起了飞瀑的隆隆声。再往峭壁的顶端看,那里露出了一座朱栏青瓦、飞檐重重的水亭。[峭壁、松柏、飞瀑、山亭,又添了四个景物。]我七折八弯,好容易到了亭中,只见悬着‘望江亭’一块匾额。抬头远望,却不见江的一点影子。远处是一片鳞次栉比的瓦屋顶,再近些,全园的楼台亭阁、奇石珍木尽收眼底,就像一组玲珑精致的建筑模型,美丽极了。旁边一位老伯伯介绍说,建园初,周围一片平野,登亭远眺,可以看到黄浦江。所以称‘望江亭’。现在周围有了许多高楼,早把视线隔断了。[以上部分从俯视的角度写景。] “这时一阵风吹来,凉丝丝的,我正爬得浑身燥热,不由得感到一阵凉快。望着从山下接踵而来的游客,我从心底里爆出一句话:来吧,大家都来吧,我们祖国古老美丽的园林真值得一游啊!”[以简洁的几句心理描述结尾,既省笔墨,又深化了主题。] 《记一次球赛》:“ ——叫子声响了,我们班‘小火车头’队和六年级冠军队“冲冲冲”队篮球比赛开始了。哨声未停,拉拉队长张茜就扯开她的大嗓门喊起了‘加油!’我这个‘百事管’一手夹住大块头的外套,一手拎着条湿漉漉的毛巾,一激动,把毛巾捏出了一把水。[直接写比赛开始的情景,先对场外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作简略的描写。目的是烘托比赛的气氛,另外补充交代了场前的准备工作,用笔经济,也颇能传神。]球被我队大块头抓住了,他一个长传——真帅!那个球简直如一条白光,直落1号孙长胜的手中。孙长胜偷一个空子,直切篮下,他躲过对方队员的阻挠,一个侧抛,‘嚓!’球稳笃笃地进了网。哗——,场外一片轰动,轰动声中夹着张茜的最强音![第一个球是球赛的起步,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双管齐下,场面总的情景描写和场中个别人物的分写相结合,写得笔墨淋漓、细腻动人。]但‘冲冲冲’队到底是六年级冠军队,他们马上增强了防守,把我们的神投手孙长胜 盯得团团转。继而他们发起了猛攻。他们的5号队员个子矮小,却像一条行水蛟龙,拦到球,几个穿梭,转眼间已到篮下。再猛一弹跳、人成鱼跃式,球像有眼有翅似地往网里钻。二平、二比四、四平„„上半场打得难分难解,以24∶25结局,‘冲冲冲’队领先一分。[这里用较多笔墨着力渲染了两军对阵、势均力敌的激烈气氛。战胜强大的对手,才显得自己队的本领不凡。因此,花相当的笔墨去刻画对手,这是合理的。] “下半场一开始,‘冲冲冲’队就发起了凌厉的攻势。他们配合默契,打法灵活,连连进球。我们队有些沉不住气,失误屡屡发生。到最后十分钟,比分牌上竟出现了3o∶38的记录。[上半场到下半场的中间过程,用简略的几句话带过,但言简意明,球赛的整个发展脉络清清楚楚。]我们队要求暂停,经商量调上新手马飞和张超人。马飞投球不行,可盯起人来另有一功;张超人跑得不快,篮下命中率却惊人的高。开球后,‘冲冲冲”队5号选手很快又接到一球,他刚想切入,却不料横里杀出了马飞。他死死紧缠,5号被逼得步步后退。心一慌球被马飞夺去。马飞一下子就把球抛到张超人手中。‘冲冲冲’队几个队员涌上去阻拦,张超人被团团围住。他左冲右突,一不小心,扳了一下,眼看要跌倒,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个偏球险投,‘嚓!’不偏不倚,正巧命中。张茜高兴得跳上跳下,把我的脚都踩痛了。[胜败转折关头,用浓重的笔墨把两个新上场的人物特点写得栩栩如生。] “32∶38、34∶40、36∶40„„ ——叫子声响了。42∶40!‘胜利了,胜利了!’干杯,干杯!张茜领着拉拉队员送上一杯杯温开水。我只顾盯着记分牌,竟忘了给我班的英雄们送毛巾。”[最后如何一步步取胜,都没展开描写,因为胜败关键已写足,最后胜利势在必然,不言自明,所以不必赘述。]

四、提示思考

(1)有的同学说,文章写得越详细越好,也有的同学说文章写得越简练越好,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几个层次,请用“最详”、“详”、“较详”、“略”标出。《小昆虫迷》:

a.剑华很小时就喜欢玩蚂蚁。()b.爸妈工作忙,他家务包了大半。()

c.小学毕业,他送给母校作纪念的昆虫盒里装满了蝴蝶、蜻蜓、蚱蜢、蚂蚁、蟑螂、蚊子、臭虫„„()d.中学生物夏令营,他捕到两种特别的蝴蝶,被昆虫研究所列为1987新一号,1987新二号。()e.他德智体全面发展。()f.他很调皮,常被老师批评。()(3)分析下面这段作文的毛病,并作修改。

《我们的中队长》:“我班的中队长叫李凤,胖胖的,老是笑嘻嘻的,穿着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一双厚实的皮鞋,梳着童花头。她工作很负责任,不论是老师布置的,还是同学们请她帮助,她都认认真真去做,不做好是不放手的。别看她工作忙,学习上可从不马虎,学习成绩可好呢!总在全班的前头。她又是体育积极分子,打得一手好乒乓,抽起球来又狠又猛。班里谁也不是她的对手。

“当然,她也有缺点。有一次语文课代表把我本子忘在课桌内,反而说我没交本子。我不服气,和课代表吵起来。李凤帮着课代表说话,她说课代表从来很负责,现在没有我的作业本,要么是我作业没做,要么是我自己把本子丢了,我怎么分辩也没用。后来本子找到了,她伸了伸舌头,算完事了。因此,我对她有点生气。另外,张碧霞的尺 断了,程军看到岳刚玩过,李凤又硬要岳刚承认错误。岳刚要她拿出证据,她说,别人看见的,而且你平时常常弄坏别人的东西。

“当然,总的说来,她还是好的地方多,如果改正了缺点,那才真是好班长。”

八)人称不注意

一、写作知识简介

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开头从“我”写起,但有些作文记叙到后来,“我”却不知到哪里去了。因此作文时,叙述的人称不注意,是学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

叙述是一般的交代和说明。但是叙述事情的经过或者人物的经历,总得有个叙述的主体,也就是说作者是在用什么人称向读者叙述。如果不注意叙述的人称,造成人称混乱的话,就会使读者感到文章所记叙的事情或人物既不合事实,又不合情理了。而且会造成读者弄不清头绪。

一般来说,叙述是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或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1.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用“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经历的、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性之类的文章里,“我”就是作者,因为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在不是讲自身经历的文章中,也可以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但是,这里的“我”,往往并不是作者,而是文章中的一个人物。

用第一人称写作文,写“我”的所见所闻,像和读者在谈心,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并且易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内容一定要“我”耳闻目睹的,“我”要始终在场,做到前后呼应。2.第三人称叙述。

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别人事情的口吻(称文章中的人物为“他”、“她”、“他们”),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就是第三人称的叙述。

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的事情和人物。

二、病例剖析

学生作文在人称上,一般有下面三个毛病: 1.“我”没有始终在场。

例如有一篇作文记叙了这样一件事:大年初一上午,“我”到火车站去接从外地回来的姐姐,到了车站广场,看到了“红领巾问询处”的少先队员正在接待一位老妈妈,看那位老妈妈着急的样子,“我”便停下来听了起来。原来这位老妈妈是第一次到这里来看望她的女儿,但带在身上的地址丢失了,只模糊地记得是离火车站不远的×兴路136号。接着,文章写道: “两个红领巾对老妈妈说:‘老妈妈,不要急,我们帮您去找。’说完,他们帮老妈妈背起旅行袋就走了。他们找了好多条马路,终于帮老妈妈找到了她的女儿。老妈妈的女儿连声道谢,问他俩叫什么名字。两个少先队员说:‘我们叫红领巾,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说完就回到了‘红领巾问询处’。”

【按】这篇文章是作者用第一人称写了一件“我”亲眼所见的事。当时,“我”正好去火车站接从外地回来的姐姐。既然是“我”亲眼所见,那么“我”应该在事情发生、经过、结束的时候始终在场,不然,怎么能看到事情的全部过程呢?

但是,读了上面的内容简介和引文部分,却让人发生了疑问:当少先队员和老妈妈一起走后,“我”到哪里去了?是跟着他们一起走了吗?当然不会,因为“我”是去接姐姐的。文章里没有交代过“我”跟着他们一起去,那么,怎能看到他们“找了好多条马路”,又怎能听到老妈妈的女儿“连声道谢”以及少先队员的回答呢?作者把这些如同耳闻目睹似地写了出来,既不符合事实,又不合情理。2.“我”的最后去处没作交待。

有位同学写了一篇作文,记叙“我”因为作业簿忘记带回家,晚上到学校去取本子,走进教室,看到有两位同学在抄写黑板报。文章描述了一番出黑板报的情况后,写了这样的一个结尾: “他们抄写完黑板报,便兴冲冲回家,消失在月光底下。”

【按】用第一人称叙述事情,“我”从事情的开始“出场”,到事情的结束,都要作出交代。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没有对“我”的去处作出交代。读了文章结尾也使人产生疑问:文章结束了,但是“我”到哪里去了呢?显然,作者把“我”给忘了。这种毛病,使文章前后没有照应,不完整。3.叙述人称混乱。

例如《洗衣服》:“暑假里的一天,我洗好澡,阿姨要替我洗刚换下的衣服。我要求说:‘阿姨,你教我洗好不好?’阿姨说:‘好的。’

“阿姨教我洗衣服了。我说,洗衣服先要把衣服浸湿,再擦肥皂,擦领口、袖口和容易脏的地方,然后,用手轻轻地把脏东西搓去,最后,再用清水洗干净。

“我照阿姨讲的去洗。不一会儿,就把衣服洗好了。望着晾在竹竿上的衣服,我心里乐开了花。哈,我又学会了一样劳动的本领了!”

【按】这篇短文一共只有三节,写了什么呢?读了以后使人感到摸不着头脑。到底是阿姨教“我”洗衣服呢?还是“我”教阿姨洗衣服呢?

仔细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原来是作者在人称的使用上出了毛病。从这篇短文第三节的第一句话“我照阿姨讲的去洗”来看,作者是想讲阿姨教“我”洗衣服。因此,第二节讲述怎么洗衣服的那些话,应该是阿姨说的,而不是“我”。应该把“我说”改成“她说”。这样,全篇文章的人称就一致了。看文章的人就有了头绪。

造成人称混乱的原因,一个是学生作文时的疏忽造成笔误,另一个是写文章时观察和叙述时的立足点随意移动。要记住:在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是一致的。

三、范文对照

《过江底隧道》:“我早就听大人说××江底下有一座过江隧道。水下面能开汽车,这多么新鲜啊!我真想去看看那隧道,可是,一直没有机会。

“一天,机会来了。妈妈说要带我到她厂里去,我听了高兴极了。妈妈在江对岸工作,我正好随妈妈乘车穿过江底隧道。

“那天,我们乘上车来到隧道的进口。嗬!门口还有解放军叔叔站岗呢!刚开进去时,是一条宽阔明亮的大道。往里面开,光线渐渐暗了,里面就是白天也还开着日光灯,路面也很宽阔,能并排行驶两辆大卡车。车子开得很慢,约开了七八分钟,光线又渐渐亮了起来。很快,车子从隧道出口开了出去。这时妈妈告诉我,江对岸到了。“汽车载着我向妈妈的工厂驶去,我回头看着渐渐远去的隧道口,不禁想:这个工程了不起,而建造它的人们更了不起。”

【评】这篇作文写了“我”乘车过江底隧道的事。文章的许多地方写得不够老练,需要修改。但是,从叙述人称的运用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事情的开始直到结束,始终用第一人称写了“我”的所见和所想。随着汽车的行驶,“我”始终没有离场,因此,文章的叙述是真实可信的。最后,也交代得很清楚:“我”随着开往工厂的汽车,和妈妈一起去工厂了,没有“丢”下。叙述的人称,整篇文章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变化。所以,通篇文章,叙述清楚,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可信。又如《一件小事——雨天送报》:“暑假里,我到无锡伯伯家做客。

“一天早晨,我正在屋里看书,天忽然阴暗起来,接着,明晃晃的闪电一个接着一个。震耳欲聋的雷声轰隆轰隆地响个不停,不一会儿,大雨像瓢泼似地下了起来。

“我放下书,两手托着下巴,不解地想:我能不能像在上海一样,每天早晨及时看到邮递员叔叔送来的报纸呢?可是,唉!这天气„„我叹了口气,纳闷地在屋里踱来踱去。

“‘嘀铃铃’,突然,从楼下传来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我停止了走动,心想:‘下着这样大的雨,谁还会来呢?’我连忙走到楼梯口仔细一看:原来进来的是一位四十开外的邮递员叔叔。他没穿雨衣,身上那套单薄的邮递员制服全淋湿了,头发紧贴着前额,直往下淌水,挂满水珠的脸上那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裤管卷到膝盖上,脚上那双塑料鞋沾满了泥泞。他和蔼地对我说:‘小妹妹,报送来了。’说着,便把一份没淋到雨的报纸给了我。

“伯伯听见有人和我说话,忙走出内屋,一眼看到邮递员叔叔全身湿透了,十分过意不去,说:‘啊呀!下这么大的雨,你进屋避一会儿,到雨停了再送也不要紧呀!’

“可是,叔叔却摇摇头认真地说:‘不用了。还有许多读者正在迫切地等着把报送去。要是送晚一步,他们都去上班了,只能在晚上读报。我身子挺结实,淋些雨没啥关系。’说完,转身就走。

“伯伯急了,赶紧拿了条毛巾,追上去把他拉了回来,恳切地说:‘擦擦脸上的雨水再走。’邮递员叔叔却怕误了时间,硬是不肯擦。

“伯伯没有办法,只得对他说:‘那把我的雨衣披上,明天带来好了。’ “‘不用了,我的雨衣就在车子上。’叔叔一边笑着说,一边走下楼去。

“我顿时觉得好奇起来:叔叔既然有雨衣,为什么身子却湿漉漉的呢?于是我悄悄地追下楼去。一看,全明白了:原来叔叔为了不让报纸淋湿,把自己的雨衣严严实实地遮在报纸上了。

“我站在屋檐下,望着绿色的自行车在雨中渐渐消失,真是心潮起伏。这时,我的耳边久久地回响着这位邮递员叔叔朴实的话语。叔叔虽然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他的行动使我钦佩万分。

“明晃晃的闪电还是一个接一个,震耳欲聋的雷声,还是轰隆轰隆地直响。邮递员叔叔在雨中奔驰,为千家万户递送最新的消息。”

【评】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雨天送报这件小事,使一位不辞辛劳,高度负责,令人敬佩的邮递员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是用第一人称按照情节的发展顺序叙述的,但并不平铺直叙,构思巧妙,层层展开。而对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叙述和描绘确切、生动。

从叙述的人称来看,这篇文章也很有特色。虽然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可是中间插进“叔叔”和“伯伯”之间对话和动作时,“我”却没有介入。但是,读者看完整篇文章为什么仍然感到叙述十分清楚呢?这是因为作者在叙述发生在“叔叔”和“伯伯”之间那段“故事”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场”进行。因此,尽管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故事又曲折,头绪仍很清晰。读后,不仅使人感到亲切感人,也使人感到记叙真实。

四、提示思考

1.叙述人称上常常容易犯的毛病有哪些?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有什么优点?

2.有没有用第二人称进行叙述的文章?为什么?(提示:从叙述者的立足点去进行思考和分析。)3.下面一段文章人称混乱,请修改。

“今天,我和小伙伴沈洁一起做实验。„„‘嚓!’沈洁点燃了一根火柴,可惜风太大,灭了;再点第二根、第三根,直到第五根,还没有点燃。他沉不住气了,一把夺过火柴,干脆抓了几根用力一划,只听见‘哧’的一声,点燃了!”

4.把下面一段文章改成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

“今天,他家吃包子。他的姐姐叫他一起做。开始,他做不来。姐姐就耐心地教他。他呢,也虚心地学着做。姐姐一边做一边教,他一边学一边做。不一会儿,他就会做了。”

(九)抒情不真挚

一、写作知识简介

写文章,不论是写人还是叙事,当作者不能用描述的方法尽情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用抒情的方法来表达。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而感情应该是真挚、自然的。但是在有些学生的作文中常见有抒情不真挚的毛病。比如,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无论什么事,动不动就写“热泪盈眶”,动不动就“哭”,给人一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

我们作文都离不开抒情,但抒情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抒情写得好,能直接表现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那么,抒情的方法有哪些呢?一般来说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把强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比如:“啊,亲爱的祖国,我爱您!”这句话就是直接表露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用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的感情鲜明、强烈,但我们用得较少。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也就是说,比较多的是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

下面,我们对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等方式来进行的间接抒情,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1.通过叙述抒情。

通过叙述来抒情,实际上是把叙述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叙述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都加上了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有个同学的一篇题为《送药》的作文,写几个学生给病中的老师送药,其中有一段:“她拿出一个小圆盒,在我面前一晃,说,‘瞧,我爸爸说这药效力可高了!’我一听,忙拉着她的手说:‘走,去送给俞老师!’”这段文字尽管是叙述了两个学生给老师找到一种“药效很高”的药,但字里行间含着一种对老师的深情。这种叙述,实为抒情。2.通过议论抒情。

在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尖,往往借助议论来抒发感情。例如《一杯牛奶》写一位同学改正自私的缺点,变得关心爱护同学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真的了。因为曹燕同学过去是我班有名的‘自私鬼’啊!记得有一次就为针尖大的事儿,与邻座女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想想她过去的所作所为,再看看她今天的无私行动,真是判若两人了。”作者通过议论对这位同学的变化,抒发了赞美、喜悦的感情。3.通过描写抒情。

通过描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抒情形式。“触景生情”或“见物思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校园春光好》的开头有一段:“春天来了!小河水哗哗地流着,杨柳发了芽,花儿张开笑脸,小鸟在枝头欢唱着。”作者见物思情,赞美了春光的美好,感情真挚、自然、感人。此外,运用抒情一定要注意这样几点:

1.感情必须是自然的流露。要做到这一点,对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也就是说要真情实感。抒情不能虚假,虚假的抒情不仅不能感动读者,还能使人产生厌恶。

2.抒情要生动具体。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和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

3.抒发的感情,必须是朝气蓬勃的,健康的。

二、病例剖析

1.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写他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去“攻克”一道难题的。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算呀算呀,怎么也算不出来,心想别算了,明天去抄同学的吧,忽然我想起了革命先烈在狱中刻苦学习的事迹,不禁热泪盈眶。我揉了揉眼睛,振作精神继续算下去„„”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用“热泪盈眶”这个词,来抒发他羞悔的感情。但仔细一看,这“热泪盈眶”显得太突然了。作者是在做题目,做不出题目想起革命先烈,便热泪盈眶,真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事吗?学生在作文中,常常会写到“哭”,但要首先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当时是不是真的会哭,符合不符合生活本来的面貌。动不动就“哭”,就“热泪盈眶”,给人以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感觉。抒情常常和记叙紧密结合,因此,所记叙的事情要真实,所表达的感情才真挚。

2.抒情和记叙的内容没有联系。

例如有一位同学在题为《记一个刻苦攻关的人》中有段这样的抒情:她在夜里十二点钟发现好友小王还在做作业,感动得“周身热血沸腾”,推门到小王家去了。她翻开小王的作业簿,看到小王用三种办法解了一道数学题,透过工整、清晰的字迹,她“仿佛看到:巍峨的高山上,一株苍劲的青松,面对大风雪,坚强挺拔;辽阔的大海上,一只矫健的海燕,迎着暴风雨,展翅飞翔„„”

读了这些抒情的赞美的语言,不仅引不起共鸣,而且觉得好笑。对一个学生的刻苦学习,怎么能用“青松”、“海燕”来赞美?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出现这种为抒情而抒情的毛病,是因为作者不知道,情要有感而抒。

三、范文对照 1.抒情自然、真挚。

例如《宝石花》:“我哥哥种了一盆宝石花,到现在已有四五年了。

“宝石花,是一种热带植物。每年春季,宝石花开出五角星似的小白花来,花蕊带点黄色,花瓣尖尖上,缀有几点红斑,色泽虽不鲜艳,叶子倒也十分逗人喜爱。每一瓣叶子都长得厚实、饱满,米黄带有灰色的叶子上有一层白色的粉末。早晨,晶莹的露珠躲在花瓣上,真像一颗颗耀眼的珍珠。宝石花的叶子交错、重叠地长在一起,形成一只只大花盘。花茎柔软地好像曲线般的延伸着。每枝花茎上,花盘累累,紧紧相连。

“„„宝石花生命力很旺盛,也非常耐旱,连着几个星期不给它浇水照样能够生长,因为它的每一瓣叶子就像一座小水库,水分都储藏在叶子里,以备干旱时用。这小水库多奇妙呀!

“哥哥十分爱护这盆宝石花。寒冬来临,就把宝石花搬到家里暖和暖和;太阳出来了,就把它搬出窗外晒晒太阳;隔几天,还给它浇些肥料。由于哥哥的精心培育,这盆宝石花越长越好,现在终于开花了。一棵宝石花,要养到它开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我们一家都喜欢宝石花,因为它顽强耐旱,朴实无华。”

【评】尽管只摘录了一部分,但读完它,我们都能仿佛看到一盆花茎蜿蜒、叶片参差的宝石花展现在我们眼前。由于作者一家人平时精心培育,作者本人又留心观察,所以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像“五角星似的小白花”那“花瓣尖尖上,缀有几点红斑”,早晨,花瓣上“躲”着“晶莹的露珠”等传神的描述,既形象鲜明,又十分有趣。由于作者这样真实、成功的描述,紧紧结合的抒情就显得真实、感人了。看到像小水库的宝石花叶子,谁都会有“小水库多奇妙呀”的同感。看到“哥哥”对宝石花的“精心培育”,谁都会发出“一棵宝石花、要养到它开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的感叹。而读到末尾,确实都会忍不住地直接抒发出“喜欢宝石花”的感情来。可见,一篇作文要使抒情成功一般都要让它随着叙述、描写或议论,自然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细致、具体、生动和真实地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抒发真情实感。2.触景抒情,情景交融。

例如《校园漫步》:“清晨,我漫步在校园里。一阵稍带凉意的、清新的秋风,迎面吹来。

“前面便是花坛。远看,叶儿青青,花儿点点,好像色彩缤纷的珍宝,散落在绿色的地毯上。近瞧,鸡冠花,月季花,一串红,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朵,竞相开放。花坛旁,便是宣传廊。红榜上写着数理化竞赛优胜者的名字。各个年级出的学习园地,犹如鲜花争妍,似乎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勤奋学习的动人画卷。

“人们常说: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它是凄清的。但是,如今在我的心里,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心里正荡漾着盎然的春意。”

【评】很清楚,文章描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但抒发的却是对校园里到处“荡漾”着的勤奋学习的“盎然春意”。作者把客观景物同内心感受交织起来写,使描写和抒情结合得十分自然。触景抒情,情景交融。

不论是欢乐还是悲哀,是愤怒还是激动,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受到的,应该是一致的。只有触景抒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了作者自己的感情,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唤起相同的感受。

四、提示思考

1.有人认为,作者有什么感情,就抒什么感情。这种说法对不对?如果你认为不对的话,错在哪里?(提示:运用抒情应该注意哪几点?)

2.抒情的方式一般有哪两种?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3.下面一段话,作者是结合叙述,还是结合描写,还是结合议论来进行抒情的?

“一阵冷风吹来,解放军叔叔打了个寒战。我的心随着一紧,关心地抬起头看看他。啊!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原来他乘我不注意,把雨衣悄悄拉向我这一边,盖住了我的全身,而他自己,大半个身子露在雨衣外面,已经被雨水淋透了,冷风一吹,怎么能不打寒战啊!他把自己应该得到的温暖,双手送给别人,而自己挨冻受冷,还不叫别人知道。

“我重新抬起头,半天才憋出几个字:‘叔叔,您„„’” 4.你认为下面这段话在触景抒情上犯了什么毛病?

“我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远远地看到了灰色的围墙,高高的旗杆,两扇大门好像张开了手臂在欢迎我:‘你早呀!’走进校园,只见花园里开着多种多样的花朵,芬芳扑鼻,令人陶醉。这时,传来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多么悦耳啊!可是,我的心情却是沉重的,因为,昨天发下考卷,我的数学成绩不及格。”

(提示:校园的景色怎样?“我”的心情怎样?两者是否一致?触景抒情要注意什么?)

(十)过渡不连贯

一、写作知识简介

有的同学写作文,不注意过渡,使看的人感到文章不连贯。一篇作文,当一层意思说完转到另一层意思时,不仅要注意内在的联系,而且要注意形式上的衔接,让读者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者过渡到后者。这就是说,要重视文章的过渡。

什么是过渡呢?过渡就是指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连贯,不要让上下文之间脱节。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必须采用过渡的手法呢?除了意义逻辑上的自然过渡外,主要有以下三种: 1.倒叙引入和化出时的过渡。

运用倒叙的写法,一定要有过渡。当引入倒叙时,要交代清楚,当倒叙的事情叙述完毕,仍回到顺叙时,也要交代清楚。

有篇题为《四把竹枝扫帚》的作文,写班上有四位同学为集体修扎好四把被丢弃在垃圾箱里的竹枝扫帚。文章一开头说:“这几天,班上„„多了四把竹枝扫帚。”这四把竹枝扫帚是哪里来的呢?作者接着就用“××被大家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红着脸,讲了四把竹枝扫帚的来历。”这句话作过渡,很自然地倒叙了四把竹枝扫帚的由来。倒叙结束,文章又用“同学们听得入了神,都跷起大拇指说:‘你们真有办法!有办法!’”这句话作过渡,使文章回到顺叙。使用了过渡,读的人清晰地了解事情的先后顺序和来龙去脉,十分吸引人。2.意思发生转折时的过渡。

在一篇作文中有这样两段:第一段写两个女同学亲密无间,像两姐妹;第二段写这两个女同学吵架,谁也不理谁。中间没有过渡,读后使人搞不清楚这两段文章之间的关系,转不过弯来。

如果在这两段之间加上这样一段话过渡,就把两个相互矛盾的内容连接起来了:“看到她俩这样亲密无间,谁能相信她们曾经有好多年不理睬的往事呢?” 3.表示事件或场面转换时的过渡。

有位同学以《我爱北京天安门》为题,写三桩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开国大典,一九八四年阅兵式。这三件事间隔时间较长,需要运用过渡来衔接。如,他在五四运动和开国大典两桩事件之间,用了一小节过渡文字:“经过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斗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新中国。”这节文字既照应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过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典礼。

至干用什么方式过渡,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用一小节文字作过渡段;也可以用一二句话放在上段的末尾或下段的开头作过渡句;还可以用过渡词语,如“但是、然而、于是„„”来进行过渡。

二、病例剖析

《喜讯》:“清晨,天刚刚亮,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爬了起来,马上钻研起昨天晚上没有做完的那道算术题。不知过了多久,门外传来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我急忙下楼去拿报纸,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一封信,我仔细一看还是爸爸写的信。我三步并作两步跨上了楼梯,拆开一看,原来是爸爸考上了工程师。我乐得拍着手直跳,嘴里大声地叫起来,‘考上了,考上了。’顿时,爷爷、奶奶、伯伯、邻居们立刻围了上来,我挥动着爸爸的来信,自豪地向大家报告:‘爸爸评上了工程师。’于是大家陶醉在无比欢乐之中,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爷爷笑得嘴都合不拢。

“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一阵雷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揉揉惺忪的眼睛,看见爸爸还在查着资料,写着论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看钟,已经过了十二点钟。我喊:‘爸爸。’可喊了三遍,他都没听见。我大声地说:‘爸爸你辛苦了一天,该睡觉了,明天再干吧。’爸爸回过头,微笑着对我说:‘明天还有明天的工作。’ “爸爸已三十多岁了,还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读着日语字母,学习外语。

“正像马克思的名言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今天我是一个少先队员,明天我一定要像爸爸那样勤奋工作,准备接受祖国挑选。“我对大家说:‘我该做题目了。’这时大家会意地笑了。”

【按】这篇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扣住爸爸考上了工程师的“喜讯”,着重抒写了我和爷爷、奶奶以及周围邻居的欢乐心情,接着,回忆了爸爸平时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最后,引用马克思的名言点明“我”所明白的道理。这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写得很具体,我和爷爷、奶奶以及周围邻居这些人物的形象写得也很鲜明,神态逼真。但是从整篇文章来看,由于缺少一些过渡语句和过渡词,每一层意思之间都是断裂的,互相之间没有关系。

《喜讯》中“有一天晚上,„„学习外语”这部分写“我”的回忆,用了倒叙的手法。使用倒叙的地方必须用过渡,但是作者没有用。这样,读者不知道哪一件事发生在先,哪一件事发生在后。文章引用马克思的名言这一节,明显的是从倒叙回到顺叙。这种也应该用过渡的地方又没有用,使人看不出记叙的脉络,感到整篇文章叙事颠三倒四。《喜讯》的末尾写了“我该做题目了”这句简短的话,本来是很好的,它使文章前后呼应,而且使人看到“我”正以爸爸作榜样,直接从“喜讯”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在这种需要小结或深化的地方必须采用过渡,可是文章在这儿又没使用过渡,使这个结尾来得突然,与整篇文章脱节了。

由于文章的作者在应该使用过渡的地方没有过渡段或过渡词语,即使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日子,读者也弄不清事情的先后经过,使人感到文章层次之间没有联系,整篇文章内容颠倒混乱。

三、范文对照

《喜讯》:“清晨,天刚刚亮,我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爬了起来,马上钻研起昨天晚上没有做完的那道算术题。不知过了多久,门外传来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我急忙下楼去拿报纸,打开一看里面还有一封信,我仔细一看还是爸爸写的信。我三步并作两步跨上了楼梯,拆开一看,原来是爸爸考上了工程师。我乐得拍着手直跳,嘴里大声地叫起来:‘考上了,考上了。’顿时,爷爷、奶奶、伯伯、邻居们立刻围了上来,我挥动着爸爸的来信,自豪地向大家报告:‘爸爸评上了工程师。’于是大家陶醉在无比欢乐之中,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爷爷笑得嘴都合不拢。

“笑着笑着,我沉浸在往事回忆之中,爸爸刻苦学习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倾盆大雨,一阵雷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揉揉惺忪的眼睛,看见爸爸还在查着资料,写着论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看钟,已经过了十二点钟。我喊:‘爸爸。’可喊了三遍,他都没听见。我大声地说:‘爸爸你辛苦了一天,该睡觉了,明天再干吧。’爸爸回过头,微笑着对我说,‘明天还有明天的工作。’ “爸爸已三十多岁了,还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读着日语字母,学习外语。

“想着想着,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正像马克思的名言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今天我是一个少先队员,明天我将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我一定要像爸爸那样勤奋工作,准备接受祖国挑选。“于是我对大家说:‘我该做题目了。’这时大家会意地笑了。”

【评】《喜讯》这篇文章内容具体,形象鲜明,神态逼真。同时,我们读了以后也可以看到作者写文章前在构思上是下过一番功夫的。而其中一个非常可取的地方,就是在应该使用过渡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过渡的段落和词语。这些语句从一层意思过渡到另一层意思,在文章的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喜讯》中“有一天晚上,„„学习外语”这部分是写“我”的回忆,用了倒叙的手法。因此,作者在回忆开始之前加上了“笑着笑着,我沉浸在往事回忆之中,爸爸刻苦学习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一过渡段,使读者清楚地知道,第一段写的是最近的事,而下面是写的过去的事,既照应了前面,又引出下文。

倒叙结束,文章回到顺叙的时候又加上了“想着想着,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作者所要讲述的事情来去与转折交代得很清楚,记叙有条不紊。

《喜讯》的末尾写了“我该做题目了”这句简短的话,使文章前后呼应,而且使人看到“我”正以爸爸作为榜样,直接从“喜讯”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对文章的主题起了小结和深化的作用。这句话之所以能起到这些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这句话的开头用了一个过渡词“于是”。这个过渡词不仅使下面的话成为全文的结束,而且使文章的结构十分完整。

可见,恰到好处的过渡,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上下文不脱节,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整体性、连贯性。

四、提示思考

1.使用倒叙手法时,如果不写过渡的语句你认为有什么不好?

2.过渡的方式很多,除了可以采用“过渡段”、“过渡句”进行过渡外,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过渡词语除“但是”、“然而”、“于是”之外,你还知道哪一些?能否讲出五个过渡词语? 3.请在下面这两段文字之间加上一个过渡段:

“黄小英和沈玉珍真像一对亲姐妹,她俩形影不离,每天晚上都在一起做作业。有一天,玉珍有一道数学题做不出,小英拿过玉珍的作业簿一看,原来是玉珍把题目理解错了。经小英一指点,玉珍恍然大悟:‘哦!这道题我会做了。’小英笑着说:‘嗨,看来你还要好好学习语文。’玉珍也会心地笑了。

“一年夏天,玉珍因贪玩,常常旷课。小英批评她,玉珍顶了回去,说:‘我不要你来讲大道理。’后来,两人吵了起来,从此,谁也不理谁了。”

(提示:第一段写的是最近的事,第二段写的是以前发生过的事。这里用的是倒叙法。

(十一)结尾不自然

一、写作知识简介

在学生的作文中,常见有的文章开头和中心段落都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却很糟糕,不是“草草了事”,就是“画蛇添足”,使读者感到很不自然,真是“功亏一篑”。如果一篇作文写好了开头和中心段落,结尾也很精彩,不仅能使文章完美,而且能锦上添花。因此,写文章要讲究结尾。

结尾和开头一样,是文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所处的特殊位置,使它在文章中有特殊重要的功用,所以,一向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恩格斯就曾说过:文章“要有一个好的结尾”。确实,如果收尾收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做到“言已尽而意未穷”,加强文章的力量,能使读者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主题。落不好尾,就会使人看后感到没味道、不够劲。

文章结尾的写法很多,一般有三种。1.自然性结尾。

例如《我扮演“大灰狼”》,作者记叙了自己扮演“大灰狼”的情况。它的结尾是:“演出完了,老师们都夸我演得很出色,我听了心里甜滋滋的。”

又如《中秋节看月食》的结尾:“今天我总算开眼界了。我对月亮一笑,跨进屋里,钻进被窝,甜甜地睡着了。” 上面的两个例子用事情的结果做文章的结尾,可以叫作“自然性结尾”。事情写完了,文章也自然而然地完了。用事情的结果做结尾,可以点明事情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中心思想。2.总结性结尾。

例如《我的家乡》的结尾:“我的家乡啊!无论是白天,还是傍晚,你总是那么繁荣、美好。”

又如《参观养猪场》的结尾:“通过参观,我感到这些知识光从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只有把书本和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学得更生动,更好。”

以上两个结尾,都是把文章的内容加以总结,使读的人得到一个清晰明确的总印象,可以叫作“总结性结尾”。这种写法的结尾,有时可以把文章的中心思想直接写出来,点明文章的主题;有时还可以发表感想,《参观养猪场》就是这样结尾的。3.启发性结尾。

例如《拜年》通过几个小学生到老师家里拜年的事,写了一个辛勤劳动、热爱下一代的教师的形象,记叙了他们对自己老师的真挚的感情。结尾是这样的:“走着走着,离开夏老师家已经很远很远了,但夏老师那亲切的话语,慈爱的面容,还在我眼前闪现„„”

又如《参观玩具展览馆》的结尾:“这天晚上,玩具展览会上那些五光十色、栩栩如生的小熊猫、大象、机器人„„仍浮现在我眼前。怎样才能把这类‘未来世界’的幻想变成现实呢?我久久地思索着,怎么也睡不着。” 这两个结尾好像还可以写下去,但是不往下写反而更好,这种含蓄的结尾,更能启发读者去想象和思考,比直接说出来更有味。离开夏老师家很远了,但老师的话语和面容还在眼前闪现,这时作者在想些什么?参观玩具展览馆以后,“我”怎么也睡不着,在“久久地思索着”什么?文章都没有说出来,留给读者去思考回味,引导读者自己去领会文章所表现的深刻意义,余味无穷,使人难以忘怀。结尾的写法很多,但都应能深化主题并简洁有力,这是一个原则。

二、病例剖析

有些同学写的作文,结尾部分存在的问题不少,常犯的毛病有两个:一个是“草草收兵”,与开头相比,是“虎头蛇尾”,不应当结束却硬要结束,使人感到似乎完了,实际上并没有完。另一个是“画蛇添足”,重复累赘,应当结束却不结束,絮絮叨叨,拖泥带水。意思本已说完,还要喊两句口号,凑成一个“口号式”的尾巴。请看下面两个有关病例: 1.虎头蛇尾。

例如《小舅舅》:“去年暑假,阿姨带我到乡下舅公家去。我还是第一次到舅公家去呢!我住在他家里,天天跟小舅舅玩。

“我这个小舅舅呀,说起来还真可笑,他的年龄比我还小,因为他是舅公的小儿子,按辈份来说,应该叫舅舅,所以我就叫他小舅舅。小舅舅的皮肤是黑黑的,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对黑溜溜的大眼睛。我在他家住了很久,发现他有一个特点:胆子大。

“小舅舅会游泳,有一天,„„

“还有一次,我和小舅舅正在玩。突然,我发现一条刺毛虫向我爬来,我吓得尖叫起来,忙喊小舅舅快来看。小舅舅见了就说:‘胆小鬼,一条刺毛虫就把你吓成这样,如果到战场上去打仗,肯定要把你吓死了,真不勇敢!’说完,就一脚把刺毛虫踩死了。小舅舅的批评使我感到很惭愧,我想:我已经是一个少先队员了,戴上了红领巾,还怕刺毛虫,真不应该,我真要好好地向小舅舅学习。”

【按】这是写暑期生活的一篇作文。放暑假了,阿姨带“我”到乡下的舅公家去,遇到了“小舅舅”,通过文章记叙的有趣的事例,写了“小舅舅”的胆子大。刺毛虫被“小舅舅”踩死以后,“我”也接受了他的批评,事情似乎也写完了。但是从整篇文章来看呢?末尾“我真要好好地向舅舅学习。”这句话,并不能说明整篇文章也结束了。叙述还没有完,“我”在暑假里随着阿姨到了乡下舅公家以后,不是还没有回去吗?一篇作文,总要有头有尾,文章的结构才完整。这种“草草收兵”的结尾,与写得不错的开头和中心段落相比,是“虎头蛇尾”,使人感到文章似完未完。2.画蛇添足。

例如《我的同学李大刚》。这篇文章写李大刚的转变。李大刚过去不重视学习,晚上从不复习功课,电视机旁少不了他。后来,李大刚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明确了学习的意义,本学期,为了复习功课,晚上连电视也不看了。文章最后写道:

“李大刚是怎样转变的呢?听听他在全校三好学生评选大会上的发言吧!他说:‘过去,我只爱看电视、贪玩,不爱读书;现在,我才懂得没有知识,长大了不能为祖国的建设出力。’李大刚真的转变了。“我们要向他学习,为把我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按】这篇作文,用李大刚的一段发言作结束已够了,因为,说李大刚真的转变了,事情已经讲完,主题已经点明,可以说意尽言止。但是作者却硬加了一段议论,那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可以删去。我们写文章不要在文章的结尾写一些和中心思想没有关系的话。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这段结尾写得近于一句标语口号。有的学生认为用标语口号做结尾有力量。其实,文章有没有力量,要看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怎么样,如果全篇文章写得不动人,结尾部分怎么喊口号也无济于事,反而显得生硬。

当然,标语口号并不是绝对不能用来结尾,但是,根据同学们作文常犯的毛病,应该避免图省事而用标语口号作结尾。

三、范文对照

《小舅舅》:“去年暑假,阿姨带我到乡下舅公家去。我还是第一次到舅公家去呢!我住在他家里,天天跟小舅舅玩。

“我这个小舅舅呀,说起来还真可笑,他的年龄比我还小,因为他是舅公的小儿子,按辈份来说,应该叫舅舅,所以我就叫他小舅舅。小舅舅的皮肤是黑黑的,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对黑溜溜的大眼睛。我在他家住了很久,发现他有一个特点:胆子大。

“小舅舅会游泳,有一天,„„

“还有一次,我和小舅舅正在玩。突然,我发现一条刺毛虫向我爬来,我吓得尖叫起来,忙喊小舅舅快来看,小舅舅见了就说:‘胆小鬼,一条刺毛虫就把你吓成这样,如果到战场上去打仗,肯定要把你吓死了,真不勇敢!’说完,就一脚把刺毛虫踩死了。小舅舅的批评使我感到很惭愧,我想:我已经是一个少先队员了,戴上了红领巾,还怕刺毛虫,真不应该,我真要好好地向小舅舅学习。

“暑假结束了,我要离开乡下了,我是多么舍不得和小舅舅分手啊!再住上几天该有多好啊!”

【评】文章写了一个比作者年龄还要小的舅舅“胆子大”,很勇敢,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舅甥互相戏耍时的情景。全文把一句话一句话说得清楚明白,实实在在,前后连贯。文章结构完整。而之所以能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结尾写得很好。

“暑期结束了,我要离开乡下了。”一句简洁的话,交代了事情的结束,使文章有头有尾。“我是多么舍不得和小舅舅分手啊!再住上几天该有多好啊!”抒发了作者对小舅舅由钦慕而产生的依依不舍之情,言真情切。而且结尾不仅抒发了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还使读者对小舅舅有了一个集中深刻的印象,加强了读者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这个结尾自然贴切,简洁有力,读了很有味道。

四、提示思考

1.结尾的写法很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写法,都应该达到怎样的要求? 2.作文中,结尾部分存在的问题不少,常犯的毛病,主要有哪两个?

3.下面是一篇作文中的最后一部分,是记童年生活中的趣事——捉迷藏。结尾写得不好。请你认真阅读后,给它改一改:

“小胖蒙上眼睛,转了三圈,就向我们摸来。我们几个小伙伴一会儿躲到东,一会儿藏到西,见小胖离得远了,便拍着手掌,嘻嘻哈哈地把他引了过来。„„我蹑着脚走近小胖,对准他的耳朵怪叫了一声,又大步跑开。这一下,小胖使劲往我走的方向摸来。突然,小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原来她摔了一交,衣服也给撕破了。大家着急地问她摔痛了没有,小敏哭着回家了,后来,我们也回家了。”

(提示:小胖不是还蒙着眼睛一个人在捉迷藏吗?“我们也回家了”并不能说明整篇文章也结束了。)

(十二)语句不通顺

一、写作知识简介

打开一些学生写的作文,文章的内容不错,但是读了以后就是感到不吸引人。什么道理呢?原因很多,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句不通顺。

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每句话又是由一个词一个词连成的。话是表达意思的。意思不好,写出来的词句就不会好;意思不明确,写出来的词句就不会明确。但是有时候,心里有很好、很明确的意思,文章却写得噜哩噜苏、含含糊糊、语句不通顺,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缺乏选词造句能力的缘故。因此,提高选词造句的能力,把语句写得通顺,而且力求简明、生动是十分重要的。什么叫通顺、简明和生动呢?

通顺,就是合乎事理,合乎大家说话的习惯。比如,“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一顶蓝帽子。”这句话就不合乎事理,因为上衣可以穿,帽子只能戴。应该改成:“他穿着一件灰色上衣,戴着一顶蓝帽子。”又如:“虽然他学习成绩很好,而且从不骄傲。”这句话就不合乎大家说话的习惯,“虽然”和“而且”不相应。应该改成:“虽然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是从不骄傲。”

简明,就是既简短,又明白,不噜苏也不含糊。比如:“六月一日儿童节这天,我过得真高兴愉快啊!”这句话重复、噜苏,“六月一日”与“儿童节”应删去一个,“高兴”与“愉快”也应删去一个。可以改成:“儿童节这天,我过得真愉快啊!”又如:“他经常在书桌上阅读各种书籍。”这句话很简短,但意思含糊,他是伏在书桌上阅读呢?还是到书桌上去阅读书籍呢?应该在“经常”后面加上“伏”字就清楚了。

生动主要是指写得自然,形象,不生硬,不干巴。比如:“我响应了爸爸的号召,按时起床了。”这句十分生硬,不如改成:“我听了爸爸的话,按时起床了。”又如:“蝴蝶在花丛中飞,燕子在柳条中飞,鹰在天上飞。”这句话多么干巴巴!如果改成“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燕子在柳条中穿过,鹰在天上盘旋。”分别表现了蝴蝶、燕子和鹰的不同姿态,就生动些了。

那么,怎样才能把语句写得通顺、简明、生动呢?这个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下面拣主要几点谈一谈。1.用词要准确。

前面讲过,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而一句句话是由一个个词组成的。因此,词是语句的建筑材料。一篇文章的语句是否通顺、简明、生动,和用词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只有用词准确了,才谈得上语句的通顺、简明和生动。例如有一位同学写题为《游××公园》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园是个风景壮丽的地方,里面假山林立,香气激荡。”短短一段话里乱用词语的地方竟有三处。公园的风景能用“壮丽”来形容吗?公园里虽然有假山,但决不会“林立”,至于“香气”当然不能“激荡”。这位同学是想把文章写得漂亮一些,但是用词不准确,结果适得其反。如果改成这样:“××公园是个风景美丽的地方,里面假山玲珑,花香四溢。”就好一些。因此,要使语句通顺、简明和生动,用词的准确是很重要的。

附带说一说,要做到用词准确,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要从辽阔无比的词汇的海洋中,选取一个词语去准确地叙事、状物、表情、达意,需要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下笔时千万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用类似的词儿敷衍了事。2.要仔细辨析词义,特别要仔细区别近义词。

在汉语里近义词非常多。有些近义词,粗看起来,意思区别不大,但细细辨析一下,含义完全不同,使用时不注意,不仅会使语句不顺,而且很容易造成误解。比如,“我们要继承并发挥党的优良作风。”这句话里“发挥”应该改为“发扬”。因为优良作风只能“发扬”而不能“发挥”。

3.要仔细区别词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很细微、精妙的。选词造句的时候要仔细区别。例如有个学生在一篇作文里写了这样一句话:“在解放军叔叔的打击下,敌人牺牲很多。”很明显,“牺牲”这个词儿是褒义的,不能用于敌人,应该改成“死去”或“死亡”。句子中出现这种毛病的原因就是这个学生没有仔细区别词的感情色彩,掉以轻心。因此,正确地选词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认真对待。4.句子要写得自然、完整。

人们常说,作文就是“写话”,平时怎么说,作文的时候就怎么写。这话有道理,因为这样写出来的话,别人读了就感到自然、亲切。有个学生在题为《日记一则》中写道:“今天是星期四,放学以后,我又到洪勇家里去打乒乓,我玩得入了迷,一直到很晚才回家。”这段话写得很自然,仿佛在和朋友拉家常一样,既不生硬,又不呆板。句子写完整也很重要。如果句子写得不完整,意思就不能表达出来,更谈不上通顺了。比如,“会唱这支歌了。”这句话就没有写完整。谁会唱这支歌了?读的人莫名其妙。应该在“会唱”前面加一个词(像“同学们”),告诉读者谁会唱这支歌了。

句子是文章的骨干。句子写好了,文章的语言就达到最起码的要求——通顺了。

二、病例剖析 1.用词不准确。

作文《水慢慢地退了》中有这么一段:“雷声划破天空,震耳欲聋,不一会儿便下起雨来。雨很大,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哗哗’的响声。”

【按】这一段是说天下起了雷雨,雨很大。但是,读的人看后感到语句不通顺。因为,一些词儿用得不准确。下雷雨的时候,“划破天空”的不是雷声,而是“闪电”。“震耳欲聋”的才是“雷声”。雨很大,打在窗子的玻璃上,发出的应该是“啪啪”的响声。应该改成:“闪电划破天空,响雷震耳欲聋,不一会儿便下起雨来。雨很大,打在窗玻璃上,发出‘啪啪’的响声。”用词准确了,语句也就通顺了。2.句子呆板、不完整。

有个同学写了一则题为《攻关》的日记:“夜,一片寂静。我正在做一道难题。我做来做去做不出,便到隔壁小芳家请教。小芳也在做这道题,也做来做去做不出。尽管做不出,还在坚持做。我被感动了,回到家里继续做下去,一直做到十一点,终于做出来了。”

【按】在这则日记中,作者的意思是:晚上做练习,碰上一道难题,小芳鼓舞了“我”,攻关取得了胜利。这则日记内容方面的毛病,我们姑且不去说,单就句子来说就十分枯燥单调。其中有的句子不完整,有的近义词也用错。在这篇短短的日记里,单单一个“做”字就出现了十几次,这样,既不能妥帖地表情达意,又使人感到不简洁、不生动。“我做来做去做不出,便到隔壁小芳家请教。”这句话,因为不完整,使人产生疑问:到小芳家向谁请教?在“小芳家”后面加‘“向她”就清楚了。

三、范文对照

《运动会侧记》:“风呼呼地刮着,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奉城公社小学生运动会仍在紧张地进行着。跑道旁,沙坑前,挤满了兴致勃勃的小观众。

“我挤在人群中,观看跳高决赛。跳高赛区只剩两个运动员了,不知什么原因,我心里格外紧张。我担心地望着我们学校的小唐,倒不是为了争名次,我担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正在这时,只听见裁判员老师响亮地喊着:‘322号预备!’只见小唐神态自若地走到助跑起点,两手轻轻地抚摸着膝盖,然后很快地向前冲了出去,跑到离横竿前一步的起跳点,猛地往上腾空一跃,犹如一只轻巧的燕子,飞过横竿。‘一米零五!’‘好极了!’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比赛进行了二分钟,另外一个运动员也顺利地跃过了一米零五的高度。小竹竿升高了,一米十、一米十五。我的心在一点一点收紧,睁大眼睛,心里不断地默叨着:小唐啊,这可是最后的决战啊!小唐仿佛明白了我的意思似的,看了看周围的小观众,咬了咬牙,又飞快地从助跑起点冲了出去,在新的高度前,两腿往上一收,身体一跃,又胜利地越过了横竿。‘一米十五!’裁判员老师高兴地喊了起来。我禁不住笑了。我仔细地打量着小唐,只见他弯下腰偷偷地按摩了一下双腿。这个平常的动作又使我想起了刚才担心的一件事:几天前的一个早上,小唐在练基本功的时候不慎扭伤了脚。可今天,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毅力啊!我急忙赶上去,可小唐轻轻地说了一声:‘没什么。’又向前跑了„„这时广播中播送着运动会的‘号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322号运动员打破了公社小学生运动会跳高纪录。’听到这喜人的消息,看着小唐的背影,小唐平时刻苦锻炼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在那北风凛冽的早晨,小唐一次又一次苦练基本功,常常练得满头大汗。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唐能跳出这样好的成绩,是与他平时的苦练分不开的。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其他项目的比赛仍在紧张地进行着。”

【评】这篇文章,取了运动会跳高决赛这一侧面,集中写了一个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小运动员小唐。从选材和主题等方面来看,都比较成功。小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服伤痛带来的困难,终于取得优良成绩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值得一提的是,在写小运动员跳高动作的时候,语句通顺生动,一些词用得很准确。比如,写第一次跳,小运动员“很快地向前冲了出去”,“猛地往上腾空一跃”,“犹如一只轻巧的燕子,飞过横竿”。这里的“冲”、“跃”、“飞”,用得很确切,生动地写出了小唐从起跑到越过横竿的全过程。而当小唐越过新的高度时,用了“两手轻轻地抚摸着膝盖”、“咬了咬牙”、“偷偷地按摩了一下双腿”等语句,简洁、生动地表现了他平时刻苦锻炼、比赛时坚韧顽强的优良作风。可见,选词造句的成功,不仅使整篇文章意思表达得很明确,而且生动,从而感动读者。

四、提示思考

1.语句除了通顺,还应该达到什么要求? 2.怎样才能使文章达到最起码的要求——通顺呢? 3.请你给下面的病句修改一下:

①双目失明给盲人学做广播操有了很多困难。②老师经常鼓舞我们要勤奋学习。③雷锋同志的一身是光辉的一身。

④每天晚上,爸爸总是意味深长地问我:“小敏,功课做好了吗?” ⑤张华在百米赛跑中夺得了。

⑥他打完乒乓球了。他就走进教室了。他开始做作业了。

⑦学校所提倡的多看课外书并不是像有的同学所想的那种不分时间、地点地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提示:修改方法可以是“补”、“删”、“改”或重新写。但不能改变原意。)

(十三)修辞不恰当

一、写作知识简介

在一篇学生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穿着十分朴素,衣服老像是刚洗过的抹桌布。”读了这句话,马上就会使人感到作者在滥用比喻。刚洗过的衣服是什么样子?刚洗过的抹桌布又是什么样子?怎么能和衣着的朴素联系起来呢?这类“修辞不恰当”的毛病,常能在学生作文中见到。

什么是修辞?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词用得确切不确切,句子造得是不是明白而有力,整段的话或整篇的文章条理清楚不清楚,生动不生动等等,这都是修辞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这儿所说的修辞,主要是指修辞方式,也就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因此,“修辞不恰当”,是说修辞方式运用得不恰当。这一点需要说明。

因此,所谓修辞,就是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而常见的修辞方式,归纳起来有下面几个: 1.比喻。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在两个具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不同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明另一种的修辞方式叫比喻。比喻一般分三类: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用“像”、“好像”、“如同”、“犹如”、“„„似的”这样一些表示比喻的词构成的句子,是明喻。例如:“稠密的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好像挂着一匹美丽的花布。”这句子里的“好像”,连接的是一个比喻,因为稠密绿叶衬着各种颜色的花,远远看去和挂着的一匹美丽的花布有相似点。如果前后两种事物没有相似的地方,即使句子中有了“像”、“好像”、“仿佛”之类的词,也不能算明喻。比如,“你像谁”就不是明喻。但,明喻都有表示比喻的词出现,一看就知道。

②暗喻。暗喻常常是用“是”或“就是”把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联接起来。如:“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这句句子中被比喻的“老师”和比喻的“园丁”有相似的地方。而联接他们的是“是”这个词。暗喻在形式上比明喻更紧凑。明喻只是指出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的事物的相似点,而暗喻却把两种事物完 全等同起来。

③借喻。借喻,单从句子的形式上,已经看不出比喻的痕迹,因为被比喻的事物及“像”、“是”等比喻词在句子中并不出现。例如《国际歌》中有一句歌词:“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其中被“牢笼”比喻的事物索性不出现,直接以比喻的事物来说明问题。

使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但又有一点极其相似,这是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第二,比喻要具体、浅显、贴切,让人一看就明白。

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当作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或者让事物用人的语言直接说话。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只有人会低声唱歌、弹琴,但是“油蛉”和蟋蟀却和人一样唱歌、弹琴了。这是拟人手法。

3.夸张。故意地“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看起来似乎不符合客观事实,实际上却能说出事物的本质,令人感到非常真实,这就叫夸张。例如:“这个人发起脾气来,说的话能冲倒墙。”一个人无论发怎么大的脾气,说的话是无论如何不能“冲倒墙”的。这种夸张的描写,却真实地表现了这个人脾气的暴烈。使用夸张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前后矛盾。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句话改成:“这个人脾气很小,说的话却能冲倒墙。”这种前后矛盾的语言,就使夸张不存在了。另外还要注意,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不能似真似假,含糊不清。比如:“这间卧室真宽敞,简直可以摆下四张床。”能摆下四张床的卧室并不希奇,这就不能说是夸张了。4.对偶与排比。

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成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而又各有独立意义的几个词组或句子接连说出来。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

对偶和排比的区别在于:第一,排比一般是三个以上,对偶只有两个,第二,排比句子可以不必那么工整,字数也可以多少不等,而对偶却字数相等。5.设问和反问。

设问是说话或作文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思考,往往先虚问一个问题,紧接着就回答这个问题,自问自答,问是为了答。如:“谁是我最敬爱的人?解放军叔叔。”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确定的意思。如:“解放军叔叔不就是最敬爱的人吗?”

设问和反问的共同点是作者尽管用疑问句的形式发问,但是实际上没有疑问。不同点在于,设问是“自问自答”,反问是“问而不答”。

上面,我们从许多修辞方式中,选了学生作文里经常使用的七种,归纳成五点作个简单的介绍。正确使用修辞能使文章鲜明、生动、有力。而修辞不恰当,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至于滥用修辞,那就更糟了。

二、病例剖析

学生作文中经常使用的是前面提到的七种修辞方式,而比较容易犯毛病的却集中在“比喻”、“拟人”和“排比”上。

1.比喻不恰当。

如,“同学们整齐地站在操场上,好像一排一排的粗壮的大葱栽在菜园里。”

【按】这句话里,把整齐站立的学生和粗壮的大葱相比。他们之间虽然有排列整齐这一点相似,但无论如何不能相比,这是滥用比喻。

又如,“困难像棉花,我不怕它。”

【按】困难和棉花之间没有相似的地方。困难既不像棉花洁白,又不像棉花蓬松,也不像棉花柔软,怎么可以在它们之间使用比喻呢?使用比喻时最基本的条件是两个事物之间一定要有相似点。

2.拟人不合事理。

如,“同学们都入睡了,宿舍里静悄悄的,只有三两只蟋蟀在窗外大喊大叫。”

【按】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写人的词语描述蟋蟀,说它“在窗外大喊大叫”。但是,使用拟人手法要符合事理。说蟋蟀“叽叽喳喳”还勉强可以,“大喊大叫”的蟋蟀却是从来没有的。又如,“天虽然还冷,蒲公英都已经开了,柔弱的茎上顶着小黄花,雄赳赳地站在路旁。”

【按】“雄赳赳地站在路旁”是写人的词语,用来形容路旁的蒲公英,是一种拟人手法。但是“柔弱的茎上顶着小黄花”完全是一副可怜相,怎么能用“雄赳赳地站在路旁”来比拟呢? 3.排比内容混乱。

在“知识简介”里讲过:排比句是几项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而各有独立意义的句子。很多学生在使用排比时,往往注意了排比句形式上的要求,却忽视了“各有独立意义”这一点,以致内容混乱,不成其为排比句。例如:“解放前,劳动人民尽管拚命劳动,到头来还是缺这少那,缺吃少穿,缺住少用。”

这句话中“缺这少那,缺吃少穿,缺住少用”从形式上来看是结构相同,三个一组的排比句,其实不是。因为从内容上看,“少用”这个词,可以包括“吃”和“穿”,而“缺这少那”更是泛指一切了。这个句子内容上的混乱,是不能并列成为排比句的。

三、范文对照

《新书橱》:“放学了。瓦蓝瓦蓝的天空上飘浮着几朵镶了金边的白云,暖和和的太阳爱抚地照在我的身上。[“爱抚”,用拟人手法写太阳光的温柔]我背着书包兴冲冲地跑回家。啊!一只晶光闪亮的朱红色书橱神气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用“神气”形容书橱,拟人]爸爸说过要买一只大书橱,我天天等,日日盼,今天它光灿灿地站立在屋里了,[书橱像人一样的“站立”,拟人]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跳个不停。

“书橱上嵌着两块亮晶晶的大玻璃,闪烁出蓝莹莹的光彩,它多像一面大镜子,[玻璃不是镜子,但都能“闪烁出蓝莹莹的光彩”,平洁、光亮。说大玻璃像一面大镜子。这个比喻很恰当、生动]照出我乐不可支的样子。看!傻乎乎的脸上乐得两条眉毛也快要飞起来了„„[“眉毛”绝对不会“飞起来”,但人高兴的时候眉毛会“快要飞起来”。这是夸张]我走上前去,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轻轻地拉开玻璃门,把手伸进去。嗨!这个书橱可真深真宽呀!深得可以前后放两排大书,宽得我伸开一条胳膊也够不着另一边呢。

“我用那喜欢的眼光把新书橱的里里外外看个不停。爸爸看到我那高兴的劲儿,指着中间的那一层,对我说:‘这一层不高不矮,给你放书吧!’

“‘给我?谢谢好爸爸!敬礼!’‘嚓!’我向爸爸行了一个队礼。

“不一会儿,爸爸和姐姐把他们的书理好放上书架,我那层一下子显得空荡荡的,急得我一转身,就去搬自己的‘家当’。我的书也不少呢!我有三四百本连环画,从我会看画时就爱上了它;我有五六本大小不同的字典,身子全是厚厚的,[说字典有个“身子”,很生动。这是拟人]里面的学问可多啦;我还有近年来看的大本子书和一大堆儿童报刊杂志。它们给了我丰富的知识。

“这大大小小的书呀,报呀,在桌子上挤成一大堆好像都在焦急地等我把它们搬进新房子。[把书比拟为人,没搬进书橱前,“挤成一堆”,十分“焦急地等”着,而把书放进书橱比拟为“新房子”,形象而又生动]我把它们挨个排成两行,先让高个子书放在后排,然后把伴随我长大的小伙伴——矮个子连环画放在前排。[把大书比拟为“高个子”,把小书比拟为“矮个子”。使用拟人手法十分合乎事理,表达了作者对书籍和新书橱喜爱的感情]几本字

典是我经常要请教的好老师,[把字典比作“好老师”,中间用“是”把它们联接起来,非常恰当地使用了暗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字典的热爱]我也让它们挺立在第一排。我又从玩具中拣出一艘自己制作的小快艇,让它像领航一样,站在最前面。

“瞧!一高一低的两排书,整齐的排列着,仿佛向我发出满意的微笑。[书不会像人那样“微笑”,使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生动地描述了书橱中的书放置得既整齐又妥帖,表现了作者的满意、喜悦的心清]我望着我所有的好伙伴,[把书比作“好伙伴”,使用了比喻手法]心里甜滋滋的。我想:今天我把它们搬进了新书橱,以后,我要把它们和爸爸、姐姐的书全都装进我的头脑。

“突然,我觉得眼前的小船模型变成了一艘神速的快艇,我驾驶着它勇敢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进。”[知识是无穷尽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海洋中的水又是无法计量的。这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知识的海洋”这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和这句话中的其他词儿一起充分地表现了作者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四、提示思考

1.在前面提到的几种修辞方式中,你经常使用哪几种?哪几种修辞方式,你认为在使用的时候最容易犯病? 2.能不能把下面句子中修辞不恰当的地方改一改? ①敌人又像猛虎一般再次扑过来。(提示:滥用比喻。)

②战斗开始了,机枪吐着火舌,要把来犯的敌人吞进去。(提示:拟人不合事理。)③他那不屈的铁骨比草秆还瘦!(提示:滥用夸张。)

④王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表率,学习的模范。(提示:是不是排比句?为什么?)

3.请指出下面两段话里使用了哪些修辞方式?

①小朋友,你知道字典吗?她的作用可大啦!能帮助我认识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语汇,丰富知识,我和她已经交上朋友啦。

②我深深地感到,我的好朋友——字典的学问真是渊博,她能帮助我解决许多难题。我和她的友谊越来越深厚了。

下载常见病工作计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常见病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常见病工作总结

    八堡彝族苗族乡复兴小学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 “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校在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严格......

    2021最新幼儿园常见病预防工作计划(通用)(5篇范文)

    2021最新幼儿园常见病预防工作计划范文(通用5篇)时间稍纵即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工作计划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工作计划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

    学校常见病工作总结

    2014-2015年度学校常见病防治工作总结 “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校在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健康......

    学校常见病工作总结

    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做好学校常见病工作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代表我校全体学生和教师欢迎各位领导光临指导我校的工作! 下面就我校近几年来常见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

    常见病应急预案

    港上镇北谢小学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应急处置预案 一、目的意义: 为加强对学校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处置的综合能力,提高紧急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有效地处置学校常见......

    常见病预防总结

    学生常见病防治总结根据《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加强对视力不良、龋齿、沙眼、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均取得了明显的......

    常见病知识教案

    小学生常见病预防知识讲座 主讲人:近视 学生的职业病近视眼就好像是学生的职业病。据统计,小学生的近视眼患病率在25%到30%,初中生为40%到50%,高中生的患病率则在60%以上。一旦近视,对学习......

    常见病预防管理制度

    幼儿园常见疾病预防与管理制度 一、幼儿健康检查 1、幼儿初次入园须经妇幼保健站进行健康检查,填写健康检查表和保健卡。 2、经体检、化验等项目检查确无传染性疾病且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