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镜岩生物化学下册复习总结
第十九章 代谢总论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泛指生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同化作用(assimilation):生物一方面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生物反应转变成自身组织成分。异化作用(dissimilation):将原有的组成成份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分解为简单成分重新利用或排出体外。
特点:特异、有序、高度适应和灵敏调节、代谢途径逐步进行。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多酶体系协同作用的化学反应网络。
新陈代谢的功能:①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②将外界引入的营养物质转为自身需要的结构元件。③将结构元件装配成自身的大分子。④形成或分解生物体特殊功能所需的生物分子。⑤提供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能量。代谢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完成的。完成某一代谢过程的一组相互衔接的酶促反应称为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
代谢途径特点:1.没有完全可逆的代谢途径。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有的要完全不同的两条代谢途径(如脂肪酸的代谢);有的要部分地通过单向不可逆反应(如糖代谢)。
2.代谢途径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直线型的,有分支型的,也有环形的。3.代谢途径有确定的细胞定位。酶在细胞内有确定的分布区域,所以每个过程都是在确定的区域进行的。例如,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氧化磷酸化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4.代谢途径是相互沟通的。5.代谢途径之间有能量关联。6.代谢途径的流量可调控。代谢是酶促过程,可通过控制酶的活力与数量来实现。每个代谢途径的流量,都受反应速度最慢的步骤的限制,这个步骤称为限速步骤,或关键步骤,这个酶称为限速酶或关键酶。
新陈代谢包括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两个方面。
分解代谢:机体将营养物质转变为较小、较简单的物质,又称异化作用,是指机体将自身物质转化为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合成代谢是机体利用小分子或大分子的结构元件建造成大分子。又称同化作用,是指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物质;这种过程是需能过程。
第二十二章 糖酵解
糖酵解是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糖酵解的过程在细胞质中进行,是不可逆(irreversible)反应过程,全部过程从葡萄糖开始,经过10步反应10种酶催化。全部在细胞质中进行。
反应分2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耗能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放能的收入阶段。
糖酵解的反应
G
PEP
糖酵解小结
(1)反应部位:胞液
(2)关键酶: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3)能量的净生成:2ATP 消耗ATP的步骤: 生成ATP的步骤: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ATP
1,3-二磷酸甘油
3-磷酸甘油酸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ATP
ADP
G-6-己糖激酶
ADP
ATP
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ATP
F-6-P
ADP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
•转移酶(4种):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磷酸甘油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裂合酶(1种):醛缩酶
•异构酶(4种):磷酸Glc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烯醇化酶
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 •净生成ATP的计算:
•消耗ATP=2个(G 6-P-G ;6-P-F 1,6-2P-F);
1=4个(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即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ATP= •生成ATP=2×1+2× 4-2=2个
•产生NADH=2 ×1(3-磷酸甘油醛1,3-磷酸甘油酸)
+2NAD+——2丙酮酸+2ATP+2NADH+2H++2H2O •葡萄糖+2Pi+2ADP 生物学意义
★是葡萄糖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氧或无氧分解的共同途径,通过糖酵解,生物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为氨基酸、脂类合成提供碳骨架;
为糖异生提供基本途径。★
糖酵解的调节:
–磷酸果糖激酶催化的反应是糖酵解的限速步骤,该酶受ATP和柠檬酸的抑制,受AMP和2,6-二磷酸-果糖 激活。
-葡萄糖抑制。–己糖激酶受6-磷酸 –丙酮酸激酶受ATP和丙氨酸抑制,受1,6-二磷酸-果糖激活。
糖酵解中酶的反应类型
•氧化还原酶(1种):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磷酸果糖激酶(PFK)别构调节
别构激活剂:AMP;ADP;F-2,6-BP NADH;脂肪酸;H+ ATP的部位: • 此酶有二个结合 ① 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低浓度时)
② 活性中心外别构调节部位(高浓度时)
丙酮酸激酶 1.别构调节
别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 别构抑制剂:ATP, 丙氨酸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2.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①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②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要 点
新陈代谢 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
糖酵解 新陈代谢的功能? 代谢途径特点? 糖酵解途径及意义?
糖酵解能量的计算及调控? 丙酮酸的去路?
23章 柠檬酸循环
1、概念: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O2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为柠檬酸循环,亦称为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简称TCA循环。由于它是由H.A.Krebs正式提出的,所以又称Krebs循环。
2、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指在机体氧供充足时,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是机体主要供能方式。部位:胞液及线粒体
3、糖的有氧分解实际上是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的彻底氧化,因此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是在丙酮酸生成以后才开始进入不同的途径。
•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三羧酸循环 第四阶段:氧化磷酸化
原核生物:①-④阶段在胞质中
• 真核生物:①在胞质中,②-④在线粒体
a丙酮酸的氧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丙酮酸氧化为乙酰-CoA
b、乙酰-CoA的乙酰基部分经过三羧酸循环被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
4、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E1: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丙酮酸转化为乙酰-CoA特点:该反应既脱氢又脱羧,故称氧化脱羧
• 它本身并不属于三羧酸循环,而是连接糖酵解与三羧酸循环的桥梁与纽带
• 是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的必经之路
• 此反应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进行,这是连接糖酵解与TAC的中心环节
5、乙酰CoA即是柠檬酸循环的入口物质,又是合成脂类的起始物质(如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 TAC中第一个调节酶,是限速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为第二个调节酶,第三个调节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步骤:
1、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单向不可逆,可调控的限速步骤)
2、柠檬酸异构化成异柠檬酸(顺乌头酸 酶)
3、由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异柠檬酸脱氢酶)TCA中第一次氧化作用、脱羧过程,异柠檬酸脱氢酶为第二个调节酶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成为琥珀酰COA(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TCA中第二氧化作用、脱羧过程)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TAC循环中的第三个调节酶:并同样受产物NADH、琥珀酰-CoA及ATP、GTP的反馈抑制。先脱羧,后脱氢。
5、琥珀酰COA转化成琥珀酸,并产生GTP(TCA中唯一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产生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步骤)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酶是TAC循环中唯一嵌入线粒体内膜的酶,TCA中第三次氧化的步骤, 丙二酸为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开始四碳酸之间的转变)
7、延胡索酸被水化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酶)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苹果酸脱氢酶)(TCA中第四次氧化的步骤,最后一步,反应在能量上不利,平衡有利于逆反应,但生理条件下,反应产物草酰乙酸不断合成柠檬酸,其在细胞中浓度极低,少于10-6 mol/L,使反应向右进行)。)
6、异柠檬酸脱氢酶有两种
• 一种以NAD+为辅酶:对NAD+专一的酶位于线粒体中,它是三羧酸循环中重要的酶。能量高时活性被抑制。
• 另一种则以NADP+为辅酶:对NADP+专一的酶既存在于线粒体中,也存在于细胞质中,它有着不同的代谢功能。、总反应式:
丙酮酸 + 4NAD+ + FAD + GDP → 4NADH + FADH2 + GTP + 3CO2 + H2O 乙酰CoA + 3NAD+ + FAD + GDP → 3NADH + FADH2 + GTP + 2CO2 + H2O
8、一次底物水平的磷酸化、二次脱羧反应,三个调节位点,四次脱氢反应。3NADH、FADH2进入呼吸链。
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琥珀酰CoA转变成琥珀酸时发生的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GTP。GTP可将分子未端的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ATP。2次脱羧反应
异柠檬酸脱氢酶和–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和催化反应过程与前述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类似。三步不可逆反应
即草酰乙酸与乙酰CoA缩合生成柠檬酸、异柠檬酸转变成–酮戊二酸和–酮戊二酸氧化脱羧反应,保证三羟羧酸循环向一个方向进行。
4次脱氢反应
异柠檬酸、–酮戊二酸和苹果酸脱下的氢均被NAD+接受生成NADH+H+每对氢原子氧化后可生成2.5分子ATP供线粒体外利用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为FAD,接受2H后,生成FADH2。通过FAD递氢,每对氢原子氧化后可生成1.5分子ATP供线粒体外利用。胞浆内反应阶段
糖酵解:
葡萄糖 → 葡糖-6–磷酸
﹣1 果糖–6–磷酸 → 果糖–1,6–二磷酸
﹣1 甘油醛–3–磷酸 → 1,3–二磷酸甘油酸
2×2.5或2×1.5 * 1,3–二磷酸甘油酸 → 3–磷酸甘油酸
2×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 烯醇式丙酮酸
2×1 线粒体内反应阶段
丙酮酸 → 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
异柠檬酸 → –酮成二酸
2×2.5 –酮戊二酸 → 琥珀酰CoA
2×2.5 琥珀酰CoA → 琥珀酸
2×1 琥珀酸 → 延胡索酸
2×1.5 苹果酸 → 草酰乙酸
小结:① 三羧酸循环的概念:指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反复的进行脱氢脱羧,又生成草酰乙酸,再重复循环反应的过程。② TAC过程的反应部位是线粒体。③三羧酸循环的要点
经过一次三羧酸循环,– 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 生成1分子FADH2,3分子NADH+H+,2分子CO2,1分子GTP。
④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8、三羧酸循环不仅是产生ATP的途径,它的中间产物也是生物合成的前体,这些过程均可导致草酰乙酸浓度下降,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的运转,因此必须不断补充才能维持其正常进行,这种补充称为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
9、回补反应之间的转换:
三羧酸循环的调节
调节三羧酸循环的关键因素
• [NADH]/[NAD+]的比值
• [ATP]/[ADP]的比值
• 草酰乙酸、乙酰CoA等代谢物的浓度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位点及相应调节物
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为呼吸链提供H+ + e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在植物体内,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如柠檬酸、苹果酸等既是生物氧化基质,也是一定生长发育时期特定器官中的积累物质,如柠檬、苹果分别富含柠檬酸和苹果酸。
是发酵产物重新氧化的途径
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羧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CO2,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最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的反应过程。细胞定位:胞
液
2、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特点:葡萄糖直接氧化脱氢和脱羧,不必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
• 脱氢酶的辅酶不是NAD+而是NADP+,产生的NADPH作为还原力以供生物合成用,而不是传递给O2,无ATP的产生与消耗
• *
3、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糖,NADPH+H+及CO2(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第二阶段则是非氧化反应
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磷酸戊糖分子重排,产生不同碳链长度的磷酸单糖
4、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⑴ 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⑵ 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⑶ 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
⑷ 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
5、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 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 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要来源,并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变提供条件 • 磷酸戊糖途径与糖的有氧、无氧分解是相互联系的
6、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是三种代谢途径的枢纽点
1.磷酸戊糖途径受阻,3-磷酸甘油醛则进入无氧或有氧分解途径
2.如果用碘乙酸抑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使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不能进行,3-磷酸甘油醛则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糖
异
生
糖
异
生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ic pathway)指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糖异生总反应:
2丙酮酸+4ATP+2GTP+2NADH+2H++4H20→
Glc+2NAD++4ADP+2GDP+6Pi
从2分子丙酮酸形成Glc共消耗6个ATP,2个NADH。
无效循环:由不同酶催化的两个相反代谢,反应条件不一样,一个方向需ATP参加,另一方向则进行水解,结果使ATP水解,消耗能量,反应物无变化。
酵解和异生中有三个点可能产生无效循环,这种无效循环只能产生热量供自身需要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一)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二)补充肝糖原
三)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
三碳途径: 指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为糖原的过程。
• 1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键形成长链
• 2.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度增加
• 3.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
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细胞定位:胞
浆
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n+1 + Pi
糖原n +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链 非还原端的-1,4糖苷键而形成的磷酸酯)
经糖原磷酸化酶磷酸解生成的葡糖–1–磷酸 转变为葡糖–6–磷酸。由葡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催化葡糖–6–磷酸水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葡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所以只有肝(肾)中的糖原可直接补充血糖。
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是指由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羧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CO2,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最终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的反应过程。细胞定位:胞
液
2、磷酸戊糖途径的主要特点:葡萄糖直接氧化脱氢和脱羧,不必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
脱氢酶的辅酶不是NAD+而是NADP+,产生的NADPH作为还原力以供生物合成用,而不是传递给O2,无ATP的产生与消耗
• *
3、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6-磷酸葡萄糖氧化脱羧生成5-磷酸核糖,NADPH+H+及CO2(催化第一步脱氢反应的6-磷•
酸葡萄糖脱氢酶是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
第二阶段则是非氧化反应
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磷酸戊糖分子重排,产生不同碳链长度的磷酸单糖
4、磷酸戊糖途径的特点
⑴ 脱氢反应以NADP+为受氢体,生成NADPH+H+。
⑵ 反应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酮基和醛基转移反应,经过了3、4、5、6、7碳糖的演变过程。⑶ 反应中生成了重要的中间代谢物——5-磷酸核糖
⑷ 一分子G-6-P经过反应,只能发生一次脱羧和二次脱氢反应,生成一分子CO2和2分子NADPH+H
5、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 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 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产物为许多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 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要来源,并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变提供条件 • 磷酸戊糖途径与糖的有氧、无氧分解是相互联系的
6、磷酸戊糖途径中间产物3-磷酸甘油醛是三种代谢途径的枢纽点
3.磷酸戊糖途径受阻,3-磷酸甘油醛则进入无氧或有氧分解途径
4.如果用碘乙酸抑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使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不能进行,3-磷酸甘油醛则进入磷酸戊糖途径
糖
异
生
糖
异
生
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主要在肝、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
糖异生途径(gluconeogenic pathway)指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糖异生总反应:
2丙酮酸+4ATP+2GTP+2NADH+2H++4H20→
Glc+2NAD++4ADP+2GDP+6Pi
从2分子丙酮酸形成Glc共消耗6个ATP,2个NADH。
无效循环:由不同酶催化的两个相反代谢,反应条件不一样,一个方向需ATP参加,另一方向则进行水解,结果使ATP水解,消耗能量,反应物无变化。
酵解和异生中有三个点可能产生无效循环,这种无效循环只能产生热量供自身需要 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一)维持血糖浓度恒定
二)补充肝糖原
三)调节酸碱平衡(乳酸异生为糖
三碳途径: 指进食后,大部分葡萄糖先在肝外细胞中分解为乳酸或丙酮酸等三碳化合物,再进入肝细胞异生为糖原的过程。
• 1糖原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葡萄糖单元以α-1,4-糖苷键形成长链
• 2.约10个葡萄糖单元处形成分枝,分枝处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连接,分支增加,溶解度增加
• 3.每条链都终止于一个非还原端.非还原端增多,以利于其被酶分解
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细胞定位:胞
浆
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
糖原n+1 + Pi
糖原n + 1-磷酸葡萄糖
(葡萄糖链 非还原端的-1,4糖苷键而形成的磷酸酯)
经糖原磷酸化酶磷酸解生成的葡糖–1–磷酸 转变为葡糖–6–磷酸。由葡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催化葡糖–6–磷酸水解成葡萄糖释放入血。葡糖–6–磷酸酶只存在于肝(肾)中,所以只有肝(肾)中的糖原可直接补充血糖。
第二十六章
一、糖原的分解与合成
糖 原(glycogen)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之一,是机体能迅速动用的能量储备。糖原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聚合而成的多糖。在糖原分子中,葡萄糖之间以–1,4糖苷键相连形成12~14个葡糖单位组成的直链,两直链间以–1.6糖苷键相连形成分支。糖原的分解代谢
* 定义
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细胞定位:胞 浆
*关键酶:糖原磷酸化酶(glycogen phosphorylase)分解过程:
糖原n+1 + Pi
糖原n + 1-磷酸葡萄糖
磷酸化酶a(催化1.4-糖苷键l磷酸解断裂)
三种酶协同作用: 转移酶(催化寡聚葡萄糖片段转移)
脱枝酶(催化1.6-糖苷键水解断裂)
磷酸化酶催化的特点
1、从糖原分子的非还原端开始 •
2、只催化1→4糖苷键的磷酸解 • 辅助因子:PLP 磷酸解的意义:跟ATP的节省有关系生成的葡萄糖-1-磷酸不需能量可转化为葡萄糖-6-磷酸,进入糖酵解在生理条件下,葡萄糖-1-磷酸以解离的形式存在,不会扩散细胞外
糖原磷酸解的步骤(P181)
脱支酶双重功能酶
1:脱支酶将此分支未端的三糖单位转移到附近糖链的未端,两者以–1,4糖苷键相连。糖原磷酸化酶可继续发挥催化作用,逐个解离该链末端的葡萄糖残基。
2:脱支酶具有寡-1,4-1,4-葡聚糖转移酶和-1,6-葡糖苷酶的双重作用。
二、糖原的合成代谢
(一)定义:糖原的合成(glycogenesis)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二)合成部位
组织定位:主要在肝脏、肌肉 细胞定位:胞浆
(三)糖原合成途径
(耗能)
糖原的生物合成
1、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lucose pytophosphorylase)
—— 催化单糖基的活化形成糖核苷二磷酸,为各种聚糖形成时,提供糖基和能量。动物细胞中糖元合成时需UDPG;植物细胞中蔗糖合成时需UDPG,淀粉合成时需ADPG,纤维素合成时需GDPG和UDPG。
2、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
—— 催化-1,4-糖苷键合成
3.糖原分支酶(glycogen branching enzyme)
—— 催化-1,6-糖苷键合成 关键酶:糖原合酶
只能催化糖链延长,不能形成分支
当糖链延长到11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分支酶将含6个以上葡萄糖残基的糖链转移到邻近的糖链上,两者以–1,6糖苷键相连,形成分支 糖原分解和合成的调控
糖原的分解和合成都是根据肌体的需要由一系列的调控机制进行调控,其限速酶分别为磷酸化酶和糖原合成酶。它们的活性是受磷酸化或去磷酸化的共价修饰的调节及变构效应的调节。二种酶磷酸化及去磷酸化的方式相似,但其效果相反。
糖原积累症
糖原累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s)是一类遗传性代谢病,其特点为体内某些器官组织中有大量糖原堆积。引起糖原累积症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原代谢有关的酶类。
第二十八章
本章要求重点掌握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 氧化分解及相关的化合物酮体
脂肪酸的功能:
1.磷脂和糖脂的组成单元;
2.与糖蛋白的蛋白部分连接,帮助糖蛋白转运到膜
的靶标位置
3.燃料分子,以三脂酰甘油形式储存;
4.某些衍生物具有激素和胞内信使职能。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的氧化分三阶段进行,即: 1:脂肪酸的活化
2:脂酰CoA转入线粒体 3:脂酰CoA的氧化
1.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发生于:①原核生物的细胞
溶胶;②真核生物的线粒体基质中。
在进入线粒体基质前,脂肪酸先与CoA结合形成脂
酰CoA。(一)脂肪酸的活化
软脂酸活化机制(P233)
(二)脂肪酸转入线粒体:肉碱的作用
1.短或中长链的脂酰-CoA分子(10个碳原子以下)可容易地渗透过线粒体内膜(inner mitochondrialmembrane);
2.10个碳以上的脂酰-CoA不能轻易透过气内膜,需要一个特殊的运送机制;与极性的肉碱(carnitine)分子结合。步骤
1.细胞溶胶中的脂酰-CoA转移到肉碱上,释放CoA到细胞溶胶; 2.经传送系统,上述产物脂酰-肉碱被送进线粒体机质; 3.脂酰基转移到来自线粒体的CoA分子上; 4.释放出的肉碱又回到细胞溶胶中。
(三)脂肪酸的-氧化-发生于线粒体中
• 活化(activation);• 氧化(oxidation);• 水合(hydration);• 氧化(oxidation);• 断裂(cleavage)。脂肪酸的-氧化
软脂酸形成8个乙酰-CoA 线粒体中脂肪酸彻底氧化的三大步骤 1.b 氧化;
2.氧化形成的乙酰-CoA进入 3.柠檬酸循环;
4.电子传递到呼吸链。脂肪酸的-氧化 a、脱氢 b、水化 c、再脱氢 d、硫解
β-氧化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及转换效率
例:软脂酸CH3(CH2)14COOH ——7次β-氧化
脂肪酸的α-氧化作用
脂肪酸氧化作用发生在α-碳原子上,分解出CO2,生成比原来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种氧化作用称为α-氧化作用。脂肪酸的ω氧化作用 脂肪酸的ω-氧化指脂肪酸的末端甲基(ω-端)经氧化转变成羟基,继而再氧化成羧基,从而形成α,ω-二羧酸的过程。
胆固醇的代谢
一、胆固醇的合成
二、胆固醇的转化
复杂的胆固醇分子能在动物体内由小分子物质乙酸缩合而成,乙酰CoA为合成胆固醇的原料
动物体内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如:孕酮、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VitD3胆酸等。脂肪酸 β-氧化和从头合成的关系 A.两条途径运行方向相反
β-氧化:每经历一次脱氢、加水、脱氢、裂解的循环反应,脂肪酸减少两个碳片段,生成一分子乙酰CoA。
从头合成:每经历一次缩合、还原、脱水、还原的循环反应,脂肪酸延长两个碳片段。
B.两条途径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
第二篇:王岩交流材料+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交流材料
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系总支组织委员 王岩
院系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在学院党委、系党总支的领导下,我系统学习了“习近平在第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暨第二次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姜异康在第一次活动总结暨第二次活动动员大会讲话”、《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之习近平重要论述、《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之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论述,阅读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全程参加了院系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使我对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1.通过学习提高了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就是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这次活动是在全体党员中展开,主要任务是教育我们党员要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解决突出问题,保持清廉本色。作为一名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科级干部,只有全心全意为辅导员、班主任、广大学生服好务,才能以行动践行群众路线。
2.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当前,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工作才能上水平。
3.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干好工作。历史事实表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
发展、就前进。2014年是我院特色名校建设的关键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时时刻刻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充分调动全体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才能使我院特色名校建设顺利推进。
二、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很多收获。一是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学院党委的共识上,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参加活动的行动更积极了,对我院特色名校建设工作热情更高了;二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带着问题学习更系统、更深刻、更全面了;三是联系工作实际更具体、更紧密、更有针对性了,明确要想做好学生工作必须依靠群众,大力倡导教学单位教导合一,大力倡导教职工全员育人;四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学院系(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更深化、思路更清晰、责任感更增强了。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0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虽然干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一些成绩,在磕磕绊绊中也累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但是对照“党章党纪、理论理想、民心民生、先辈先进”,自己还有许多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对党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对政治理论钻研的不深、不透。有时只注重忙于日常工作,疏于学习,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上还有差距。
2.工作主动性不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指导、关心不够;对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关心、帮助不够;对辅导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心、关注不够,对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的事呼吁不够。
3.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表现在工作中有时缺乏担当精神,对工作不敢大胆抓大胆管,瞻前顾后,怕接触矛盾,碰到问题有时也绕着走。
4.创新意识不足,有自我满足情绪。思想上存在“求稳多、创新少”的倾向,缺乏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从而一度放松了对自
己的要求,缺少了以前那种敢拼敢干、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朝气,工作上放不开手脚。
5.领导艺术性不高,有时说话不够委婉。对辅导员、班主任要求过急、批评过严;由于性格耿直,布置工作直接,说话不注意对方感受,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针对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本人决心在院党委和系党政的领导下,按照党员干部标准要求,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始终把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实在在替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坚持以学生为关注焦点,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心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提高个人政治素质和修养,坚持每天看中央新闻联播,了解国家时事政治和教育最前沿的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成效。
总之,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更加明确了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了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我要在院系党组织的指引下,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用工作成绩回报党的关怀,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
2014-5-23
第三篇:生物化学总结
一、符号题
1、GSH:还原性谷胱甘肽,是某些酶的辅酶,在体内氧化还原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2、DNFB:2,4-二硝基氟苯,可以与氨基酸反应生成稳定的2,4-二硝基苯氨酸,可用于肽的N端氨基酸测定。
3、PI:等电点,指两性电解质所带净电荷为零时外界溶液的PH值。
4、cAMP:3,5-环腺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5、Cgmp:3,5-环鸟苷酸,第二信使,在激素调节中起作用。
6、Ta:退火温度,使变性的DNA缓慢冷却使其复性时的温度,一般以低于变性温度Tm20-25为宜。
7、tRNA:转移核糖核酸,与氨基酸结合,携带氨基酸进入mRNA-核糖体复合物的特定位置用于蛋白质合成。
8、hnRNA:核内不均一RNA。mRNA的前体,加工后可转变为mRNA。
9、CoASH:辅酶A,乙酰基团载体。
10、NAD(P)+: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脱氢酶的辅酶,为脱氢反应转移H原子或者电子。
11、NADP: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还原力,为生物体合成反应提供[H].12、FMN:黄素腺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3、FAD: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的辅基。
14、THF/FH4:四氢叶酸,一碳单位的载体。
15、TPP:焦磷酸硫胺素,脱羧酶的辅酶。
16、PLP: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的辅酶。
17、Km:米氏常数,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18、UDOG: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蔗糖时葡萄糖的供体
19、ADPG: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合成淀粉时葡萄糖的供体
20、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含高能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糖酵解中生成
21、HMP: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细胞所需的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特殊物质nadph和5-磷酸核糖。
22、G-1-P:葡萄糖-1-磷酸,由葡萄糖激酶催化葡萄糖生成,不含高能键。
23、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细胞外DNA分子克隆或无细胞DNA分子克隆。
24、SSB:单链结合蛋白,DNA复制时与解链的单链DNA结合防止其复性。
25、Met:甲流氨酸,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又是肽链合成的起始密码子。
26、ACP:酰基载体蛋白,脂肪酸合成中起载体运输作用。
27、PRPP:5-磷酸核糖焦磷酸,核酸生物合成中作为戊糖的供体。
28、Imp:次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
29、Xmp:黄嘌呤核苷酸,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与分解的中间产物。
二、名词解释
1、氨基酸等电点:在一定的PH下,氨基酸上的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所带的净电荷为零,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的PH称为氨基酸等电点。
2、蛋白质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肽键走向;是以一级结构为基础的。
3、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易受物理和化学因素影响,其分子内部原有的高度规律性结构发生变化,致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所改变,但并不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主要标志是生物学功能丧失。
4、盐析作用:一定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高浓度的盐使蛋白质沉淀。
5、生物活性肽: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或具有某些生理活性的寡肽和多肽的总称。
6、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和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和A=T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叫碱基互补规律。
7、碱基堆积力: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平面垂直于中心轴,层叠于双螺旋的内侧,相邻疏水性碱基在旋进中彼此堆积在一起相互吸引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指碱基平面的范德华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的总称。
8、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紫外吸收值增加的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9、溶解温度(Tm):DNA变性时一般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发生,通常把热变性温度的中点称为溶解温度,即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量一半时的温度。
10、活性部位:酶分子中直接和底物结合,并和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
11、米氏常数:酶耳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含义是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底物的浓度。
12、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与底物竞争与酶结合,当抑制剂与酶结合后就妨碍了底物与酶结合,减少了酶的作用机会,因而降低了酶活力,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13、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有些抑制剂和底物可同时结合在酶的不同部位,抑制剂与酶结合后不妨碍底物与酶结合,但形成的酶-底物-抑制剂三元复合物不能发生反应,这种抑制称为非竞争性抑制剂。
14、酶的最适温度(PH):在一定条件下,一种酶在某一定温度(PH)其活力最大,这个温度称酶的最适温度(PH).15、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物质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酶的过程。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者暴露的过程。
1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17、全酶:全酶=酶蛋白+辅因子;两者结合成完整的分子才具有活力,单独存在时均无催化活力。
18、维生素:对人体生长和健康必须的,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19、呼吸链: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20、氧化磷酸化作用: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伴随有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1、底物水平磷酸化:在底物被氧化的过程中,底物分子中形成高能键,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磷酸化成ATP的过程。
22、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3、糖酵解途径: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子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
24、糖异生:指非糖物质(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在肝中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25、磷酸戊糖途径:由葡萄糖生成磷酸戊糖及NADPH+H+,前者再进一步转变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
26、脂肪动员: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释放进血液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27、脂肪酸B-氧化: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进入线粒体基质中,经过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反应后,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一分子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Coa。由于反应在脂酰Coa的A-碳原子和B-碳原子之间进行,最后B-碳原子被氧化成酰基,所以称为B-氧化
28、酮体:脂肪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时产生特有的中间代谢物,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和丙酮三种。
29、必须氨基酸: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人体内有8中。
30、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双链解开,按单链DNA的核苷酸顺序,按碱基配对原则合成新链,组成新的DNA分子。新形成的DNA分子与原DNA分子碱基顺序完全相同,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是来自亲代另一条是重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成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31、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在复制时,一条链是按照5’—3’方向连续合成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先按照5-’-3’方向合成若干个短的冈崎片段,再通过酶的作用链接在一起构成另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DNA的半不连续复制。
32、转录: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以DNA为模板按碱基互补规律合成与其碱基互补的RNA过程。
33、冈崎片段:DNA复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一条是先按着5--3方向合成系列短的小片段,再由酶连接成新链,这些首先合成的段片段就成为冈崎片段。
34、密码子:由mRNA上相邻三个的核苷酸组成的一个密码子,代表某种氨基酸或肽链合成的起始或终止信号。
35、SD序列:原核生物起始密码子前的核糖体结合位点,与核糖体小亚基端16SrRNA3’端序列互补,富含嘌呤碱基。
36、反馈抑制:代谢中间物或产物对该反应的抑制作用。
37、操纵子: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它们有共同的控制区和调节系统。包括在功能上彼此有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部位。
三、简答题
1、维持蛋白质结构的力有哪些?
① 一级结构主要是共价键如肽键、二硫键等 ② 二级结构主要是氢键等
③ 三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疏水键等
④ 四级结构主要是次级键如盐键、范德华力等
2、简述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① 双链反向平行结构、右手螺旋、有共同的对称轴、有大沟小沟
② 主链在外侧、侧链在内测,A、T之间互补配对形成两对氢键,C、G之间互补配
对形成三个氢键,碱基平面垂直于
③ 螺旋上升一周有10个核苷酸,螺距为3.4nm,螺旋直径为2nm。
3、核酸有哪些重要的理化性质?
① 紫外吸收性质,因为分子中含有共轭体系的嘌呤和嘧啶 ② 核酸为两性离子,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③ 易被酸碱水解
④ 有变性和复性的性质,⑤ 分子杂交
4、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因素有哪些? ① 氢键,对于稳定DNA双螺旋结构以及RNA中局部的双螺旋及三级结构都有重要
作用
② 碱基堆积力,是稳定核酸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③ 环境中的正离子,中和核酸分子中所带的负电荷,消除静电斥力。
5、说明tRNA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① 二级结构特点有:a.三叶草型,四环四壁
b.氨基酸臂,与氨基酸结合c.D环与D 臂,与酰胺-rRNA合成酶结合d反密码子环与反密码子臂,与mRNA结合e可变 环,可用于tRNA的分类 ② 三级结构的特点:倒L型
6、论述米氏常数的生物学意义。
① 酶的特征物理常数
②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单位为摩尔浓度 ③ 可以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
④ 同一酶,不同的底物具有不同的Km值,Km最小的是最适底物
7、说明辅酶、辅基与酶蛋白的关系,辅酶基在催化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酶的辅助因子与酶蛋白结合生成全酶。辅基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的方法除去;辅酶与酶蛋白结合松弛能用透析方法除去。辅基、辅酶、酶蛋白单独存在时均没有活性只有全酶有活性。辅基通常是金属离子或有机小分子组成,在催化反应中转移电子、质子、基团,有时也参与酶与底物的结合
8、何谓诱导契合学说?为什么酶对所催化反应的正向底物和逆向底物都有专一性?
诱导契合学说是指当酶分子与底物与底物接近时,酶蛋白受底物分子的诱导,其构
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在可
逆反应中底物与产物对酶均有诱导作用,所以酶对所催化的反应的底物和产物都有
专一性。
9、什么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特点有哪些?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的所有化学变化的总称,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全过程。
特点:在温和的条件下,由酶催化进行;各反应步骤严格有序进行;反应途径一般有严格
的细胞定位。
10、什么是生物氧化?与体外燃烧相比有何特点?
① 生物氧化:有机物质在机体内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② 特点:在细胞内进行;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有机物发生一系列反应;能量逐步释放。
11、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① 生物体内物质主要的分解途径,提供大量的自由能 ② 循环中产生许多中间产物是合成其他生物物质的原料
12、乙酰CoA可进入哪些代谢途径?
① 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为CO2和H2O,产生大量能量 ② 合成脂肪酸,进一步合成脂肪和磷脂 ③ 合成酮体作为肝输出能源方式 ④ 合成胆固醇
13、简述尿素生成的主要阶段
① 鸟氨酸与二氧化碳和氨作用,生成瓜氨酸 ② 瓜氨酸与氨作用生成精氨酸 ③ 精氨酸被分解成尿素和鸟氨酸
14、生物细胞DNA复制分子机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① 半保留复制
② 原核生物单起点,真核生物多起点 ③ 复制可以单向和双向进行,后者更常见 ④ 复制的方向是5-3 ⑤ 复制是半不连续的,前导联是连续合成,后随链先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起来。⑥ DNA的合成需要RNA引物的存在 ⑦ DNA合成有校对机制
15、简述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过程和阶段
主要经历起始、延长、终止和氨基酸的活化和转运 ① 氨基酸的激活
② 起始,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第一步是70s起始复合物的合成 ③ 延长,经历进位、转肽和移位三个步骤
④ 终止,肽链释放因子碰到mRNA的终止信号时,释放因子可完成终止信号的识别
并使肽链释放
⑤ 加工处理,转变为有一定生物功能的蛋白质。包括糖基化、切除信号肽、形成二硫
键、氨基酸修饰
16、简述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差异
①
糖酵解过程的三个关键酶是由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代替催化的 ② 作用部位:糖异生在胞液和线粒体,糖酵解全部在胞液中进行
17、举例说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① 一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种属差异与分子病等
② 高级结构的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分布和键的走向
高级结构与功能关系,血红蛋白的一个亚基发生变化,其功能就会发生变化
18、简述凝胶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① 原理:凝胶层析过程中直径大于孔径的分子不能进入凝胶内部,直接沿凝胶颗粒的
间隙流出,所以向下移动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可以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 可以进入凝胶可以的微孔中,因此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必须等待他们从凝胶颗粒内 扩散至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造成在注内保留时间长,从而使混合样品 中分子大小不同的物质随洗脱液按顺序的流出注外而得到的分离。
② 应用:分离纯化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物质,还可以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5、磷酸戊糖途径分为哪两个阶段,此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① 分为氧化阶段和非氧化阶段,前者从葡萄糖-6-磷酸脱氢、脱羧形成核糖-5-磷酸的过程;后者是戊糖磷酸分子重排产生己糖磷酸和丙糖磷酸的过程。
② 意义:是细胞产生还原力(NADPH)的主要途径;是细胞内不同结构糖分子的重
要来源,并为各种单糖的相互转变提供条件
16、何谓呼吸链?写出其组成成分,排列顺序及ATP偶联部位。
① 呼吸链的概念:有机物在生物体内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原子,经过一系列有严格排
列顺序的传递体组成的传递体系进行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水,这样的电子或氢原 子的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② 组成成分,排列顺序
NADH呼吸链:底物---NAD+---FMN---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FADH2呼吸链:琥珀酸--FAD--CoQ---Cytb--Cytc1--Cytc--Cytaa3--1/2O2 ③ ATP偶联部位:NADH--COQ,Cytb--Cytc1
Cytaa3--1/2O2
第四篇:王岩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北安监狱企业劳动人事部王岩
一、个人基本情况
本人于1982年出生,2001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省商业贸易学校电算会计专业,同年参加工作。2006年7月省委党校法律专业毕业,2008年7月黑龙江省函授本科毕业,2009年7月加入中共党员,现在企业人事部任出纳员、社会保险干事。
二、工作简历
2001年9月至 2002年3月在销售科科员 2002年4月至2007年9月看守大队科员 2007年10月至2010年2月民警服务中心科员 2010年3月至今企业人事部科员
三、近三年工作简要回顾
首先,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自觉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不断地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使自己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为北安监狱的发展建设尽职尽责。近年来,经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具备了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比较从容地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和文字言语表达能力等方面,经过多年的锻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保证了本职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是2010
年3月到企业人事部后,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工作更加刻苦,工作中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是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工作都能不折不扣的按时完成,从不叫苦叫累。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到省局及省社保处理业务,一年有大半年时间在外工作,在外工作期间没有节假日,并且天天加班到深夜,有时都忘记了吃饭,但是为了工作也想不了那么多,抛开对孩子的想念、对丈夫的愧疚,终于坚持完成了工作,同时人事部的每项工作都关系着工人的切身利益,丝毫马虎不得,这也使我真正懂得了我党贯彻“以人为本”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正是这些经历使我养成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几年来也正是因为坚持了如此的工作操守,使我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和差错,为我们人事部评为2010省局社会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帮助,先后荣获了2010优秀信访工作者、2011优秀公务员、优秀监狱民警、省局优秀共产党员,2012监狱优秀共产党员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六五普法知识竞赛个人一等奖等荣誉。
其次,勤勉敬业是对一名监狱警察的起码要求,我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总是想方设法、竭尽所能予以解决,始终能够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多年来,没有无故迟到、早退的现象,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我始终认为,一个人苦点累点没有关系,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在于奉献。我必须以勤奋的理念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的腾飞。
最后,要时时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在本职工作岗位上,能维护大局,注重团结,以诚待人。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共
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思想上、政治上时刻与监狱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廉政建设中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刻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通过加强自身的建设,进一步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把廉政建设变成自觉行动,贯穿于日常工作始终,坚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养成奉公守法,以清廉为荣的作风,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当然,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问题。诸如学习还欠深入,知识不够全面;有时工作标准不够高,要求不够严,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缺乏敢做敢为的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展新的姿态、饱满的工作热情,虚心向前辈学习,全身心的投入新的工作,当好助手,与销售部的同事们团结奋斗,为北安监狱的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生物化学实验总结(范文)
生物化学实验心得
高熹 168615140001 时间如清风般从你我指间滑过,无声无息,快得我们都不曾驻足一望,莫然回首间,一学期的生化实验已接近尾声。一学期的时间虽短,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良好配合和严格的实验操作,都将为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众所周知,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科目,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做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相应的结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生物化学实验要有以下的四个能力:
1、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我想,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感悟就是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当在试验中发现与预料过程所不符,那么必定是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寻找并解决的这个过程是书本中无法给予的。做实验绝对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要有充分的准备,若是做了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实验,那么做了也是白做。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看书,独立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也就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学会突破创新
实际上,在弄懂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我们的时间是充分的,做实验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如果说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件难事,那改良总是有可能的。试着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多想,多做,多总结,我想首先是作为一个求知者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必须坚守的原则,其次就是要敢于突破,我们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即使触不到天空,也可以更加拓宽自己的视野。
3、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在生物化学实验学习中,有很多特殊的、特定的实验,如有毒有害物质参与且不易排污的实验、不易操作或难以成功的实验、需要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慢导致单位课时中难以完成的实验等。我们在研究改进措施的同时,也可以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作视频资料或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化学的基本特征,它的学习功能是其它任何学习方式难以代替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过是学习的辅助手段,要充分利用其优势并与日常学习形成优势互补。
4、必须加强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对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化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生物化学这样一种学科,动手能力的强弱与知识的掌握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动手能力太弱,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真正组织起来,那么学到的知识就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对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的缺陷是致命的,而这样的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本学期的生化实验课上,我们一共进行了11次实验,分别是Folin-酚试剂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酵母RNA的提取、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紫外吸收法测定RNA含量、聚酰胺薄膜层析、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三硝基水杨酸法)、还原糖和总糖含量的测定(三硝基水杨酸法)、酶最适PH的测定、费林试剂热滴定糖、肌糖原酵解作用、微量凯氏定氮法。这些实验具有代表性,是典型的生化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涵盖了以前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的基础实验操作,还有全新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仪器。
在这些实验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大量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根据物质的吸收光谱研究物质的成分、结构和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紫外分光光度计可以在紫外可见光区任意选择不同波长的光。物质的吸收光谱就是物质中的分子和原子吸收了入射光中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能量,相应地发生了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和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由于各种物质具有各自不同的分子、原子和不同的分子空间结构,其吸收光能量的情况也就不会相同,因此,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征波长处的吸光度的高低判别或测定该物质的含量。因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有以下的应用:检定物质、与标准物及标准图谱对照、比较最大吸收波长吸收系数的一致性、纯度检验、推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氢键强度的测定、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反应动力学研究和有机分析。所以,掌握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对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滴定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手段,我们知道滴定是一种化学实验操作也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手段。它通过两种溶液的定量反应来确定某种溶质的含量。通过几次滴定实验我们对各种实验样品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得到了较准确的结果。掌握好滴定的技能,可以为分析样品的浓度打好基础。
接着,电泳分析为样品的分离与检测提供了另一种手段。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技术称为电泳技术。生物分析中大量应用了电泳分析,良好的电泳结果对实验者的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因此,我们不仅要严格操作,更要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在一些定性实验中,由于操作中追求速度,出现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对比不太显著的情况。所以,实验锻炼的不仅是我的实验水平,更锻炼的是我的心智、耐性,这里我认为心智的锻炼比实验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
总之,这学期的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谢老师一学期的辛苦付出,让我掌握了生物化学分析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铺好道路。
课程:专业英语
学院:交流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姓名:高熹
学号:168615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