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学生科研活动总结(12.15)
营造科研氛围 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
——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总结
2009年,科协迈入了她的六岁旅程,经过五年的磨练,她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当然学生科研工作依然紧密围绕着提升学生学术创新素质与能力、浓厚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打造学校科研品牌的这一不变主题。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校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坚持以“营造科研氛围,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为原则,着力在校园内为广大学生搭建创新创意创业的舞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集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的为一体的科研活动,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造条件,努力促进我校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一、以科协为依托,积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我校一批具有学术科研兴趣和能力的学生组成的学术性团体,成立于2003年11月。其作为全校性的学生组织机构,直属于团委,下设主席团和8个中心,分别为办公中心、学术中心、会员指导中心、赛事中心、调研中心、宣传中心、外联中心及网络中心。其中今年新增的调研中心,校科协旨在更好地实现和扩大科研的辐射力,每一个中心都有其一定的职能,但相互之间又联系紧密,一起为开展学生科研工作而努力,一起为营造校园科研氛围而奋斗。
(一)充分利用科研宣讲的渠道,向新生开展科普知识教育
从2007年开始,科协的宣讲团在各学院进行巡回的科研宣讲,如初阳学院的CYURT计划科研宣讲。这些宣讲向大学新生介绍了什么是科研,什么是科协;介绍了关于会员的选拔和会员的组织开课;介绍了课题,包括课题的选材、申报、立项、检查、结题;介绍了关于挑战杯两大赛事的相关内容及流程„„初步达到了普及新生的科研意识的目的。大学新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也对科研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考察和评价,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新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塑造他们创新创意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让他们意识到通过积极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在提升他们科研素养的同时,不断完善他们创新创业的软实力,甚至在校园里他们就可以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
(二)积极发挥各类学术科研系列讲座、论坛的先导作用
“挑战论坛”的成功举办,已在浓厚全校的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更好地营造全校的科研氛围,进一步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学院科协分会学术论坛也发挥着巨大作用,如:工商学院开展的“‘非常3+1’模拟挑战杯”,使学生有效了解了挑战杯赛事的相关事项,增强了创新创业的意识;数理与信息学院开展的电子设计大赛是对我校广大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验和锻炼;教育学院的“教育之光”教育论文大赛、外国语学院科研论文报告会,切实起到了浓厚科研氛围的积极效果;校科协也结合时讯组织开展了“煮酒话‘杯’论英雄,挑战杯里出人才”的挑战论坛以及走进先锋人物之“‘飚’爱心,创未来——对话联想销售总监张文宇先生”的活动。
(三)着力调动重点立项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积极性
2009年,举办科协第三届、第四届分会重点立项活动。第三届14项,第四届8项。有 1 如工商学院的“‘非常3+1’模拟挑战杯”、教育学院的“教育之光论文大赛”等学术性的科技创新活动、也有如法政学院的“科研骨干大比拼”、行知学院的“科技创新发明制作大赛”等趣味性的科技创新活动。
为了更好地提升各分会的科研活动水平和影响力,校科协将在明年5月份筹划开展第一次重点立项成果展示的公开答辩。积极展示浙江师范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各个学院分会的学术活动特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浓厚校园学术的科研氛围。
(四)有效利用科研之窗、学生科研在线网站等资源,宣传普及学校科研活动
以《学生科研手册》、《师大科协》、《优秀论文集》为载体,加大科研宣传,积极促进交流。各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形成了一大批有影响、具有一定学术含量的科研刊物,如生化学院的《溯源》、教育学院的《未来教育家》、外国语学院的《科研之窗》等刊物,极大地拓深了学生科研在广大同学中的影响力。而且我们为更好地利用发挥校科协网站的科研平台作用,也于今年进行网站的全面改版,努力为我校科研爱好者搭建好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
二、以竞赛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学术科研水平
校科协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申报,“学术之星”和“科研积极分子”评比等一系列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的活动,以及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全校多名科研导师被评为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优秀指导老师、“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这些为鼓励 “挑战杯”的组织备战和推动学生学术创新、倡导导师参与学生学术科研事业等内容的活动都为提升我校的科研实力提供了完善的硬件和软件支撑。
(一)锐意创新的学术课题,科学规范的科研立项
基于我校对科研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师大的学子们秉承着求索的精神,积极投身科研活动,不断地开拓进取。如今,同学们对科研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我校的课题申报数基本达到了平均每年200项的增长幅度,而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的资助课题都未过百,分别只有55项、70项和71项。2008年第十期课题申报数量为1219项,其中立项的有481项,2009年第十一期课题立项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为480项。从师大历期学生科研课题中我们都可以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涉及的课题范围越来越广,关注社会现实、社会生活热点和从事实用技术研究的立项课题不断增多,实用新型的发明制作逐渐占据了科研立项的大流,而科研立项活动的蓬勃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因而,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学生课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同时,学校通过与课题负责人签订立项合同书、进行学生课题中期检查、课题结题答辩等形式,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加强课题质量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使学生课题管理与运作工作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二)创新创意的青春舞台,就业创业的金质名片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竞赛已成为体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为契机,带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学校多次开展了“挑战”论坛系列辅导讲座,“挑战杯”模拟答辩会、竞赛交流会、全国“挑战杯”参赛作品展等多样的形式,调动广大同学了解“挑战杯”、走进“挑战杯”、参与“挑战杯”的积极性。
2009年6月6日至8日,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举行。大赛共收到来自全省46所高校的689件作品,是历年来参赛学校最多、参与人数最广、参赛作品数量最多的一次竞赛。我校在本届竞赛中有3件作品获特等奖,5件作品获一等奖,7件作品获二等奖,12件作品获三等奖,14位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10月下旬,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的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 2 有4件作品获奖,其中《在油/水两相界面中利用酶抑制法检测有机磷农药》、《村落祠堂功能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基于温州市莘塍镇50个祠堂的整体研究》荣获二等奖,《计算全息图输出系统的研制》、《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荣获三等奖。我校总成绩名列全国参赛高校第23位(有并列),在全国师范类院校中排名第十。同时,学校还荣获“优秀组织奖”。11月下旬我们又举行了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决赛,在多位专业评审老师的审核下共决出了2个特等奖、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以及3个单项奖。其中周不波等选手的《画农点睛文化环境策划公司》和王照等多名同学的《金华沸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荣获特等奖。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文化活动取得的喜人成绩,体现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飞速进步,展现了我校学生科研工作的成功。在现有学生科研成绩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扩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赛事的覆盖面,加强学生科研精品化建设,推行学生科研助手制。打造学生科研创新品牌活动,构建全校科技创新新体系已经成为师大“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重要部分,全校上下形成了“‘挑战杯’赛是龙头,学生竞赛是‘品牌’”,“重科研、兴科研”的浓厚氛围。
三、以交流为平台,大力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
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招收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作为会员,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我校学生科研精英和骨干。同时,学校相关部门与各学院艰苦奋战在学生科研事业第一线的领导、老师,结合自身学院特色,开展系列论坛,如初阳论坛、人文论坛、创业设计论坛、创新与二十一世纪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等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术特色的活动,为进一步架构共青团创新教育的立交桥,不断活跃校园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完善立足于研究性学习的开课平台,加强以强带弱的人才梯队建设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正日渐成为校园科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至03年11月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成立以来,每个学院都成立了科协分会。协会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立足营造浓厚我校科研氛围,与“社团创新”工程同步开展了研究性学习工程,为提升我校整体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我校向高水平教学研究大学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迄今为止,科协共招收了七期校级会员,首期120名,第二期82名,第三期70名,第四期73名,第五期74名,第六期70名,第七期68名,总计557名。以研究性学习为平台,在理论与实践学习方面积极引导会员自身科研意识、创新思维。理论学习方面,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邀请资深的导师开设系列课程。实践学习方面,要求会员对科研方法和当前前沿学术动态的学习了解,交流心得体会、意见想法,加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术团体的建设与和谐发展,利于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以强带弱的人才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另一方面,各学院分会也结合自身院系特色开设课程,普遍体现“结合专业知识,利用专业角度和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的模式。为了更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各学院分会还邀请专业老师为科协会员进行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讲座,提高广大同学的科研积极性,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指引学生科研追求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有效地提升我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平台,以其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方向发展,已日渐成为培养和聚集科研爱好者与科研骨干的基地,会员更屡屡在全国、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二)创建立体多维度的学生科研学术服务平台,加强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品牌建设
加强学校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平台构建,以学生科协为服务平台,以《师大科协》、《学生 3 科研手册》等刊物为宣传载体,加强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宣传与推广力度,以充分调动本科生参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课题立项、各类学术调查论文竞赛、研究性学习等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学术科技活动普及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统一机制,强化管理,深入服务。
通过完善开放学术科研服务信息中心,以及科协各项制度的完善和科协组织机构的日益壮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全校范围内蓬勃发展。为了进一步整合全校科研资源,突出科技创新协会在学生科研工作上的服务与宣传功能,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直接服务于学校科研品牌活动的建设,为广大科研爱好者尤其是科协会员提供科研方面的相关资料及咨询服务,浓厚全校的科研氛围,科协定期对全校同学开放学术资料室。
“学生科研在线网站”平台的信息资源的集中开发建设,校科协网站的两次更新改版,QQ在线、科协论坛、百度贴吧的相继开设,通过推进网站资源共建共享、拓宽网站资源来源和质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网络建设、网络交流,使学生科研平台成为校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与各学院科协分会的沟通桥梁,为学生科研的发展提供一个便捷的阵地和平台。
(三)建立学术科研骨干交流平台,加快学生科研队伍建设
近几年,形成课题、论文、学科竞赛等各形式参与科技创新的学生队伍不断壮大;全校年度参与校级、院级课题学生数逐年递增。初步整合各级各类学生科研精英,形成完善的“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人才库,切实为各类学科竞赛的储备优秀人才。初步汇集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和科研实力的专家、教授形成完善的学科竞赛指导队伍。
校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六年来始终秉持着“提升学生科研素养,浓厚学校科研氛围”的理念和宗旨,在学生科研服务工作中不断寻找着自身的突破,不断完善和打造学生科研的金子招牌,同时我们也将积极培养和提升校科协内部人员的科研水平,努力实现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的目标,为实现我校由综合性大学向科研型大学的转变而努力!
第二篇:语文科研活动总结
教研科研活动总结
本次教科研活动已顺利地落下帷幕。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略读课文如何教更有效”。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坚持“以研促教、科研兴校”,力求让每个教师都懂得学习和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知道只有不断学习提高理论水平,不断交流参与集体备课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现就本次活动总结如下:
一、活动的背景及宗旨。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参与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校地处偏远,师资不足,年轻教师肯学上进可塑性强,但教学经验却不足。年纪稍大些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思想却又有些落伍。根据此种情况,我们在去年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集体备课进行规范,通过活动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形成优势互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教科研活动的打磨让年轻教师能迅速成长,从而使我校涌现出更多的教学骨干和业务尖子。
二、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在这次活动中,我校制定了详细的教科研活动方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了教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不走过场。为了保证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的有效开展,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教科研活动的动员大会,鼓励教师人人参与,活到老学到老。随后学校紧急出台教科研活动方案,按照学科特点成立了备课组,确定了备课组长和各年级分管领导,同时组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进行了理论学习与集体备课操作及资料整理的专题培训。这样以点带面的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活动的开展。
三、细节入手,寻求突破。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精心筹划,细节入手,小处着眼,有力地保证了活动的有效落实。
1.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理论学习以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每周一次交流,共同提高。集体备课顾名思义就是要发挥集体优势。这就要强化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把集体备课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
2.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还强调以个人备课为前提,为基础。每个备课组成员要充分作好准备。个人备课时敢于钻研、独立思考。集体备课时能集思广义,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从而使教师能博采众长、团结共进。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集体备课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活动中我们让每个教师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做到既能各司其职又能集思广益。
3.互听互评,成果运用。为了更好地巩固、运用集体备课的成果,我们更注重在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之后,组织其他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研究成果,修正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案。
然后在小组教师间开展相互听课、评课。特别是利用在我校执教市直教师这样的优秀资源,为我校老师上观摩课,让老师们直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执教手段。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都感觉受益匪浅。
教科研活动虽然结束了,通过这次活动我校集体备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备课效益大大提高。老师们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真正体会到了不断学习理论和集体备课的好处,认识到活动不仅可以让老师通过集体的智慧打造出一节内容丰富、教法新颖的好课,还可以提供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相信我们今后能逐渐地将学习和集体备课当成一种习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在研究交流、互动的思想碰撞中,博采众长,打造高效的课堂。
第三篇:教育科研活动总结
学习“争做合格教师”总结
王学栋
我校严格按照联校的指示精神及学校的要求行事,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努力争做一名合格教师”,展示了新世纪里的教师风采,树立了教师的新形象。通过学习,做一下总结。
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是一名教师的本职。要艰苦创业、爱岗敬业,争做艰苦创业的表率,爱岗敬业的表率。为此,我校教师在教学中,自始至终都按照“教学六认真”的要求——检查自己,在上课、备课、作业批改上都一丝不苟,从不计较报酬;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走进学生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教育学生,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在学习上、生活上我都成了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我还不断地家访,以便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说服了学生家长与老师同学校一起共同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经之路。有很多教师包括过去的我都认为,一个大学毕业生教小学生还有啥难的?但随着改革春风的吹拂,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把“教书”这个职业稳固下来,使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要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就得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校注意加强学习,一是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让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法可依”;二是学习专业知识,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争取做到“术业有专攻”。通过学习,我校教师发觉自己的确长了不少知识,在教育教学中也得心应手了。
争做合格教师的表率,这不仅是社会各界的事情,更是为人师表的教师的头等大事,教师更应首先做到这一点。为此,我校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央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纲要,按照纲要的要求,争做合格公民。在学校,我校时常按道德建设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教育学生必须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做到“文明、守法、诚信”,从小事做起,如不随地乱丢乱扔,不横穿公路等等。
我校在实施表率工程中做了些努力,但仅仅是一个开端,要想整顿工作作风,我决心长期坚持,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得更好。
第四篇:科研活动小结
科研活动小结
时代进步的潮流和社会变革的趋势,不断向我们提出改革和发展的新课题,在改革与竞争中探寻,在学习与反思中实践,我们视课改为发展契机,积极营造自我追求,自我加压的环境,不懈努力,推进教师的自我完善。
一、以专题研讨为切入点,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之前,很多的教师认为:生成活动就是由小朋友的热点课题或者新的发现而产生的一个活动。另外,只是由幼儿这里产生而教师预设明显的活动也归为生成活动。现在,教师们知道预设和生成是交错进行、不可分割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生成的课题可以安排成预设活动,预设的活动也可以留有生成的空间。其次感悟到要使预设与生成两者间有机的结合,教师必须根据目标及幼儿的需要和已有经验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活动。随着研讨的深入,教师们对生成课程的认识会更完善、更全面。如我们通过观摩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并针对
活动对“目标和过程的关系”进行参与式的研讨,我们认为首先,目标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既要有目标,但也要注重活动的过程,它们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目标是幼儿发展的方向,而过程又是目标前进的方向。例如,在小班的活动《昆虫》,活动的形式看似很随意,教师顺应着孩子的关注和兴趣所在,老师带着孩子看录象、抓昆虫,但是教师心中的教育行为目标是清楚的,在孩子感兴趣时发展孩子对昆虫探索的兴趣。其次,我们还深深感到教育活动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说教的层面,让孩子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目标,而应该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整个过程中,这样就能把外在的要求成为孩子真正的需要。每一次好的教学过程一定有个好的目标,目标和过程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究和摸索,寻找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经验的目标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每位幼儿的充分发展。
二、坚持科研兴园、科研兴教,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要实现从办园思想到办园行为的演绎过程,必须打破长期来的以经验来指导管理行为的模式,必须采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管理方略。我们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全面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遵循了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
为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建立合作教研模式,我们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广开言路,教研活动中将近阶段的工作重点、热点拿出来进行讨论,每个教师学习后有心得有体会,并倡仪让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将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促进教师去主动学习、自我提高,在研讨中感悟学习的真谛。
2、遵循互动式原则
互动式教育积极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双向沟通,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交流是一种社会的互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互动。我们在教研活动中建立了“人人是主持者”的活动思路,每一次活动有不同的教师主持,提供自己新学习的文章,说出自己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以及自己的见解,使教师之间获得不同信息的交流,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以此让教师以理念去指导教育实践、拓宽专题研究的思路。对于课题研究,我们不很成熟,凭着我们的满腔热情,逐渐纳入正规轨道上。
3、坚持“反思——实践”的原则
“反思----实践”是教师研究的关键,教师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不同,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是:为了教育的研究,具体来说,教师进行“反思----实践”是为了促进教师对其行为的理解,使教育活动更趋于专业化,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获得提高和成长,这也是我们在学习新课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本学期,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围绕本学期初拟订的主题记录形式,结合新教材,注重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实践,解决教改新问题,提高保教质量,帮助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反思---实践----实践的改进----进步的反思就是这个不断循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中,教师获得成长,教育实践得以改进。
4、“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原则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提高教师素质,关键就是要让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原则。我们在园内确立了区骨干教师和园骨干教师,并让他们接受更多的学习机会,武装她们的教育理论思想,提高她们的教学能力,并且在园内发挥她们的骨干作用,以点带面,促动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活动、教学随笔评比,大家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精心准备,活动后的个人反思与集体评析,使教师进一步提高了自身评析能力,同时也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一学期紧张而又忙碌,愉快而又充实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项活动的开展,成功都离不开我们每位教师的辛勤付出,在这个充满挑战、充满朝气、聚满人气的新世纪,我们将不断努力,不断摸索,以便更好地为幼教事业作出贡献。
第五篇:学校科研活动工作总结
学校科研活动工作总结
一、活动思路
我校教研活动立足于发展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面向一线教师,发挥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作用,努力营造“比、学、赶、帮”的教学研讨氛围,给教师成长搭建一个研究平台,给教师的创造一个展示舞台;有效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力求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力求发挥好同伴互助的研讨形式,做好、做实每一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回顾
1、群策群力,制定活动方案。
2008年3月,学校领导与各学科组长开会明确了本学年教研活动的指导思想要求各科组制定教研活动方案,对怎样开展活动作了重要指示:教研活动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活动的开展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抓住教育改革的契机,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必须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深入教学第一线,解决师生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活动要发挥本校的整体优势,发挥好引领、辐射作用,活动内容要开展得丰富、充实。
会后各学科组制定了较为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实际的工作计划,明晰工作思路,为活动有序地开展形成有力的保障。
2、立足校本,开展课题研究研讨。
要构建“学习化、研究性、开放式”的校园文化,引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应在立足校本的基础上开展好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为校本教研带来活力,也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5月我校小学部进行了“立足校本,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小学语文组开展了《小学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课题研究、小学数学组开展了《如何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课题研究。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组成员经常组织研讨,从本校课题研究的实际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坦诚地交流。各课题组通过相互学习,开阔了研究思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增强了研究的信心。
3、同伴互助,竞展教学风采。
教导处所辖的五个教研组,08年来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优势,一年来各教研组集体备课共10次,各教研组开展校内公开课共32节。小学部还开展了“2008年全省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人人行动”活动,采用教师间互听互评,观看教学录相,做同伴指导教师等方式,全员参与了这次活动,其中教师间互听互评152节,观看教学录相3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师们业务能力和钻研业务的热情。08年来教师们撰写论文共17
篇,其中2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08年我校共有18位教师获校内教学质量奖,共有五位教师被农垦总局教育局评为“海南省农垦先进教师”,08年中招统考中,我校有1位学生考上海南中学,3位学生考上海师附中,9位学生考上农垦通什实验中学,全校83个考生,共有29人考上重点高中。
4、学科竞赛,海阔凭鱼跃。
08年来学校共开展9次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竞赛2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2次,获奖共162人次,其中符珍敏同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垦区二等奖,全国化学竞赛三等奖、垦区二等奖;邓晓媛获全国数学竞赛垦区三等奖,全国化学竞赛垦区三等奖;陈姚伊获全国化学竞赛垦区三等奖。这些竞赛掀起了“学、比、赶”之潮,极大地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活动不足与努力方向
1、不足之处。
(1).教研活动仍停留于初级阶段,质量不高,效果不突出,形式主义依然严重。
(2).教师被“逼”转变观念,参加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3).中青年教师还缺少一股积极主动争着上公开课的热情,有些教师“怕”上公开课。
2、努力方向。
(1).教研活动应轻“形式”重“质量”,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任务、有方向,尤其要把好“议课关”,把教研工作抓实、抓深,力求每次活动都要有点收获。要实现教研促进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最终目标。
(2).要做好教研后续效益。①特别是对一些不能上好课的老师,要落实跟踪听课、师徒结对、外出培训等各项措施,提高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今年, 教导处在这方面已有了些努力,但是做得远不够。主要是,没有落实跟踪听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