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感悟
以文促武,用文化建设促进**发展新蓝图
古语有云:学之,若不欲乞于街市。而丘吉尔也说过“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文化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人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对于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算能挺过创业期,也难保基业长青,在以后的发展中必会在风雨中飘摇。新奥集团作为一个致力于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在创业初期就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清晰的思路,而如何内化文化,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我们一直研讨的课题。而近来读了《[总裁话题]+集团总裁张叶生:发扬5·18精神,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进一步提升和成就**集团百年大计的保障。通过对文化建设感悟的解读,作为一个部门主任,对于公司企业文化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能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何为企业文化,简单的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谓企业物质文化,是在企业范畴内拥有物质载体的企业文化,像是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而这些都只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对企业人的行为影响较小。而精神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他指导着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也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企业文化,而在公司文化建设工程中,我们要做的也就是大力发展企业精神文化,将企业文化内化到每个员工的日常行为中,让企业文化的要求成为员工工作和团队管理的标尺,真正让企业文化成为公司发展的助力,同时绝不忽略企业物质文化的开发,以外促内,内外双向不断提升,统筹企业文化建设。
作为绩效管理部主任,在制作公司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大力发展企业精神文化,同时不断鼓励和支持企业物质文化的发展,通过不断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和推广,使文化不断提高升华,也使公司在文化的助推下健康良性发展。
与时俱进,紧抓企业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自身文化积淀丰富,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洛阳丰富的文化积淀也造就了包容、勤奋、严谨的洛阳新奥人,我们要在公司文化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大力弘扬地域文化,以当地文化环境去构筑具有本地特色的企业文化。文化发展具有区域性、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步性,所有在不同地区的新奥文化,在表现形式以及外部扩展中应该拥有自身特色。因此洛阳新奥在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支撑下进行二次创业,坚定信念,紧盯目标,勇于创新,攻坚克难,依托管道天然气,快速拓展市场,积极开展管线、加气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做大气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文化发展具有时代性,要坚持与时俱进,洛阳新奥在成立之初致力于争取让洛阳市民用上方便的燃气,着重解决洛阳市的气源紧缺问题,而在此时同步形成了大局、责任等与之相关的企业文化。随着气源问题的解决、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的增加、市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公司及时转变经营发展思路,以企业文化为支撑,做出要为洛阳发展负责的决定,积极引进天然气,努力做好煤气置换工作,为洛阳碧水蓝天计划做出自己的努力,而同时公司企业文化也有了新的突破。因此在也使我们认识到,要发展有助于企业成长的企业文化要时刻认清大局,与时俱进,随着企业环境和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而改革发展。
身先士卒,争做**文化的践行者。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部门文化建设的好坏,主任责不旁贷。现在集团的战略已十分清晰,能源行业面临着重组和洗牌,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做现代能源体系的推动者,成为受人尊敬的全球清洁能源企业”的美好愿景,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而这更需要文化的牵引和助推。新奥好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能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往往通过部门主任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行动上引导、做出表率。部门主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珍惜上级的信任和手中的权利,忠于企业,真人履行职责,切实做到对公司负责,对员工负责,对股东负责、对客户负责,一切从维护公司利益出发,从关心爱护员工出发,真正以主人翁精神,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成员、管理团队,从而传导到每个员工,自觉践行新奥文化。
综合把握,要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目标相结合。企业文化使我们要着重发展的,但绝不能买椟还珠,发展企业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企业经营目标,因此在发展企业文化必须紧密结合公司生产经营的实际。文化不是口号,不是喊在嘴上、贴在墙上,应该是深深扎根于每名员工心理的理念和自觉意识。而这些理念和意识,来源于员工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通过不断总结进行提炼和推广,在回到具体实践中区,这样循环往复,使文化不断提高升华,使文化建设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深入,也使公司在文化的助推下健康良性发展。这都要求我们在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时必须紧密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在日常的工作经营中挖掘闪光点,推动优秀文化渗透到日常经营和管理上来,进而支撑和促进企业发展。
我们要继续倡导“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凭借能源化工行业重组和洗牌的机会进行二次创业,让我们共同用文化的力量,去构筑**发展的新蓝图。
第二篇:从理念到行为习惯读后感范文
知道陈春华大概是十年前了,其时在读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系列书籍,知道了彼得德鲁克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的追随者,胡乱地翻过陈老师的几本书,就这么过去了,一晃十年。
最近读了陈老师《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一下子被其中的理念和观点深深吸引住了,很为当年的草率而惭愧和遗憾。有句话说得好:“栽一棵树的最好时机是二十年前,退而求此次则是现在”。还好,一切都不算太晚。所以这一次我读得很仔细,很担心遗漏掉哪怕一点点的精华和养分,十几个夜晚的挑灯夜读让我获益匪浅。
第一个感受是企业文化是个贴近现实、可以触摸的东西,不要把它神化,不要对其产生距离感。企业文化理念指导行为模式,要慎思笃行,要从内心发力,要贯彻到行动。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中圣公司“诚实守信,合作共赢”企业价值观管人理事,以“客户满意度至上”的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质量,以“外塑形象,内提素质”的品牌理念管理和建设团队。任重道远,只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定“纵去远,日渐跻”。
第二个感受是管理能力提升是每一个人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古训,穷达之间,最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标准很多,最重要的是践约,兑现承诺,只要能够践约就可以认为是管好了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践约,那么团队必然可以践约。所以说,管好自己是管好团队的前提,管好自己才能得到个人提升,才能获得同事信任,才能受到组织重用,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第三个感受是企业精神影响员工行为,员工行为反映企业精神。我们每个人都要把这个关系想清楚。企业精神要有一致性和传承性,不能随意变化,任意更改,中圣公司“中庸而为,圣之不骄”的企业精神得来不易,要倍加珍惜,要坚持和发展;对待员工我们要做到“思想上包容、行为上严格、生活上关心”,这三者不可以颠倒,对待员工行为规范的建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失之于缓,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克服困难和阻力,逐步建立员工行为规范体系。
第四个感受是企业文化是内生动力,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生长和培育起来的,对于企业文化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最近一段时期,我们要展开全员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大讨论,对于企业文化和制度建设要在公司内部达成共识,让我们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深入人心,更要让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对环保“放管服”改革、环评资质取消、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排污许可管理等环保行业变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我们必须秉承“中庸之道、圣之不骄”、“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稳定传统咨询业务、积极开拓新业务,转型发展,使中圣公司真正成为政府可以依托的好顾问、企业主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员工有归属管的好组织。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让我们一起向着胜利扬帆起航。最后用黎锦熙的一首小诗《龟德颂》结束此文,跟大家共勉。
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
不睡。
第三篇:读《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有感
企业的灵魂
——读《从理念到行为习惯》有感
摘要:“文化是种像钉子一样坚硬的“柔软”东西:实施起来十分艰难,但取得的效果却牢不可破。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整套共享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至得以促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这种共同的的行为模式则是企业文化最强打的力量所在。”
关键词:企业 灵魂 文化 企业文化 从理念到行为
摘要中我引述了作者陈春花教授在《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书中提出有关企业文化的理解。我又在其他文献上找到以下说法:
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美国商界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解释日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尝试,这种文化更多是企业的共同理念和集体行为,并且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生存形式。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西方国家的很多大型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技术,他们很多人性的管理方法至今仍被沿用。而在这个概念之后,美国的很多企业迅速转变原有的管理方式,并且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超越了日本,继续领跑世界经济。所以说,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在公司产生之后也已经存在,只是在一个适当的时机被突出出来,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看过以上几点企业文化的概念、理解,我想就书中提到的几个小标题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先谈谈我的感受:
1、文化是对环境的认同并不等同于知识
“……知识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但并不能保证我们可以以此而生存的更好,相反,很多人因为掌握了知识,反而更加远离现实社会,更多的批判社会,批判社会,以至于让自己无法融入社会,这恰恰是因为知识远离了文化。……”
从小到大,并未真正认真的思考过“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只是一味的认为文化等于知识,有了知识,就成为了有文化的人了,但当我看到“有知识和有文化并不是一件事情”时,心中那种好奇与不解油然而生。细读之后我发现,确实,学习只能让我们了解社会,剖析社会,但并不能保证我们可以因此而生存的很好,只有能够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才是真正的有文化。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的人,能够认知并认同这个社会,适应社会,寻找到社会认同的生化方式。
让我们换句话来说,有文化的人,了解社会,知道环境现状是什么,环境需要什么,并能够适应环境,利用和创造环境,这就是文化和知识的不同之处。
然后我就在不由的自问,我算是有知识的人还是有文化的人呢?仔细回想,从小学到现在这个阶段,我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并未并父母要求做更多的事情,只是一味的学习。但其实我对这个社会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我还不能有效的将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存的生活的技能。
2、文化是生存方式并无高雅低俗之分
“……认为教授就应该做学术研究而非迎合公众口味,认为研究论文就是专业的学术的,而目前于丹和易中天的方式就是太庸俗了,这些看法本身就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文化没有高雅、低俗之分,文化就是一种生存方式。……”
我也是易中天的三国粉,当时每天中午放学回家都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视机观看《百家讲坛》节目。细细思量,为什么我当时会如此热衷呢,出来自己对历史还有《三国》的喜爱,还有就是易中天老师通俗、细致的讲解。试想如果易中天老师之乎者也的和观众大谈古文,我觉得很少有人能接受。
出来大学,面对五湖四海的同学,说实话,我也曾感到很迷茫,感觉和一些同学并不能找到共同语言,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文化差异太大。书中陈春花教授这样讲: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觉得无法与世人融合,觉得与社会格格不入,更大程度上是文化上无法认同而已,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化高雅低俗之分。现在想来,当时同学们之间有些障碍的原因是文化的不同,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习惯,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就
像我们舍友曾经因为蒜薹的名称展开过一场口舌“大战”,北京同学大都将之称作蒜苗,但在我的家乡,蒜苗是在北京被称作蒜黄的材料。最终我们也不能说服对方,但我们互相接受了对方的说法,并没有一定分出哪个学术哪个平凡,哪个高雅哪个低俗。
3、企业的文化不是“虚”的,而是“实”的在我之前的理解中,一直认为,文化这种东西,只能是说说而已,它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有充斥在我们周围。而且它也像空气对于人的意义一样不可缺少,空气和文化都是融入我们血肉内的东西,它和我们是一体的际必须的,否则,就会因为缺氧而死!但是我却在无形中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它可以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来,文化这种东西确实是个很难去说清楚的事情,它只能通过企业的产品与员工的行为准则来展现出来。就像书中陈春华教授体积到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是具体的一种产品,但不可否认它也是一个品牌,一种文化。可口可乐超越时代、地域甚至文化,这个产品链接不同消费者的就是他所赋予每个人“挡不住的感觉”。苹果手机,在几年时间内迅速占领移动通讯领域,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iPhone手机后,苹果公司所生产的各种产品不在仅仅是一个个冰冷的机器,而是代表一种潮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创新,一种精益求精,一种追求客户价值体验的企业文化就这样完美的体现在公司的产品上。
4、企业文化的最终载体还是员工的行为习惯
陈春华教授早本书第四章讲到文化是神员工是体,文化最重要的一点表现是统一行动,一致的行为习惯,可以带来统一的意志,这样,文化的作用就会发挥出来,所以企业文化最终会表现为员工一致的行为习惯。我以自己对员工行为习惯作用的理解,来画出流程图说明一下,员工行为习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重要性。
公司与顾客,决定着公司的发展前景。因此让员工在自己的行动中渗透和表现公司的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树立的观念。
以上是我就书中陈春华教授提及的几个小问题的理解,下面我还想就我全篇通读之后的感想再写上一点。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潮下,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价值也越发深刻和清晰,如何认识企业文化?如何管理好企业文化?如何让企业获得更好的业绩?如何让企业组织更好的成长?这个问题,已不仅仅是HR的工作职责,而是从领导者到全体企业员工所有人,需建立的一整套共同的行为模式,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则。
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提升整体的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加业绩,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管理者越来越从实际的业务操作中抽身出来,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入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之中。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一家企业从小做到大,可以从最初的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企业发展理念吸引,再到确立更清晰的企业发展目标吸引越来越多的同道者加盟,凝聚更多力量,这种螺旋成长的过程里,企业文化逐渐沉淀,而后立文成型,全体职员一起遵守。这个企业文化确立的过程便是从理念到行为模式的确立过程。
万物归一,道法归一,任何事情做到最后,都会归于同一哲学,归于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层面上。企业文化也不例外。在企业管理方面,在中国企业一度流行
从上面的图形中,我们可以很自然地看出,员工行为习惯像桥梁一样连接着
为美式管理方式,日式管理方式,以及最终回归到中国式管理方式。中国式管理,这也是最适合中国人性格以及国情的管理方式。美国式管理像打桥牌,抓到牌找到资源再按规则合作做事。于是美式管理也被称为有用文化。而日式,严格规整得一丝不苟是其特点。可用围棋形象代言,生即是生,死即是死,黑白分明。而中国式则是麻将。四人即和又不和,窝里斗成团。这也是中国文化,五四破四旧,打倒孔老二之后,中国文化也呈现倒退,集体无信仰,信与不信,散漫无道德底线,整个社会短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于是中国制作虽然走向世界,却总是在产业链的最低层徘徊,艰难突破。其实,突破的核心就是文化,挖掘凝聚于产品之上的文化附加价值。让中国文化寻找到合适的产品,这也便是从务虚到务实的艰难一步。
说起文化,看似一些摸不着,有点虚的东西,特别是企业文化。但通过研读本书之后我理解了它有着无限的能量,它为企业的经营提够了充足的动力和持续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企业战略的根基。虽然它是无形的,但我们并不是完全找不到它的影子,企业的产品中透漏着,企业员工的行为中表现着,企业的领导者实践着。
参考文献:
⑴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2月,序Ⅴ页
⑵MBA智库百科,企业文化,http://wiki.mbalib.com/wiki/%E4%BC%81%E4%B8%9A%E6%96%87%E5%8C%96
⑶百度百科,企业文化,概念,http://baike.baidu.com/view/4152.htm?fr=aladdin
第四篇: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榆树: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李灿明
中国共产党榆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灿明
文化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精气神和软实力,对于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扩大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年来,榆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着力以文化力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激活创新力,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打造引领发展的城市文化系统
城市的发展和竞争,最终比拼的是文化。有学者说,建筑可以使城市变大,文化才能使城市变成伟大。着眼于文化强市、文化兴市,立足于文以育人、文以化人,几年来,榆树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实施了“城市文化系统规划设计与推广应用”工程。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询、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严密论证,对榆树市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文化精神、文化标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梳理、整合和提炼,按照传承历史文脉、立足文化现状、引领文化走向的原则,研究、设计并推出了城市形象定位、城市精神、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服务理念、城市口号、城市市歌等城市文化建设品牌形象理念系统;公务员行政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市民公约及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公关危机管理规范等城市文化建设品牌形象行为系统;市标、市树、市旗、吉祥物等城市文化建设品牌形象视觉系统;政府事务用品、交通工具、服装制式、公关用品等城市文化建设政府形象传播系统。规划设计了城市空间规划系统、城市树种绿化系统和再生系统。为扎实有效地做好城市文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把工作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起上下联动、层层推进的责任落实机制。通过硬件建设、软件打造、媒体宣传、公益广告、载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推介和推广应用,使城市文化系统逐步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对内增强了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大力建设惠民便民的公共文化设施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基础。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榆树市委市政府突出抓好“建、管、用”三个关键环节。几年来,先后投资2.3 亿元新建了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健身训练馆、标准400 米田径运动场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投资4700万元建成了小乡展览馆。修建了种榆书院、魁星楼、一座国家三级文化馆和一座国家二级图书馆。修建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 个,基层服务点24 个,村级服务点195个。按照“一站多能、广泛覆盖”的思路,不断加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80%的乡镇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其设备配置、活动开展、人员配备、综合管理均达到国家部委颁布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在全市的388 个行政村中,村村建有“农家书屋”,363 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按照有场所、有设备、有活动、有队伍的“四有标准”,全市258 个行政村建有“欢乐庄稼院”。在建好设施的同时,着力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了政府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群众自主管理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提高了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遵循惠民利民便民的原则,目前,市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均已实现免费开放。着力完善流动文化服务网,配置流动服务车,重点在边远乡镇和外来工集聚地,开展图书、演出、展览、讲座和电影等流动系列服务,有效满足了群众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的需求,真正实现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和公益性的功能作用。
三、为百姓提供“可口”的文化体育大餐
组织开展群众便于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活跃基层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着眼于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注重整合资源,坚持在黑土地上“种文化”,常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11年共组织“送戏下乡”演出120场,深入各部门演出达30多场。注重满足群众需求,以“唱响榆树·共筑家园”为主题,每年举办一届文化艺术周、社区艺术节、农民文化节、全民读书节、青少年艺术系列大赛,目前这些活动已形成品牌,吸引了群众广泛参与,深受群众喜爱。围绕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国庆等重大传统节日,精心举办具有地方风情、民族民间特色和群众喜爱的节庆活动,丰富节假日期间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浓厚氛围。大力开展周末广场文化活动,推动开展周末剧场、周末电影、周末文化沙龙等周末文化系列活动。精心举办农民节、红色歌曲广播电视大赛、农村文化大院健身秧歌大赛及全民运动会、健身展示大会等文化体育赛会,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成立了东北大鼓传习所,发现培养东北大鼓传承人110人,组织开展了东北大鼓专场演出,有力推动了东北大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和展演。成功举办了“抗洪抢险图片展”、“榆树文物精品展”、“农业发展成果展”、“天下第一粮仓杯”全国著名书法家《兰亭序》手卷精品展等大型展览展示活动。加强“二人转”创作和排演,在全省二人转汇演中实现“七连冠”,涌现出了《清风亭》、《戏中有戏》、《典型妇女》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曲目。策划并组织拍摄了反映榆树农村题材的电视短剧《花儿朵朵》和《小乡有喜》,在吉视乡村频道《家长里短》栏目播出,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
四、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
特色就是竞争力。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榆树市坚持走特色立足、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之路。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立足于榆树作为农业大市的实际,我们研究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七大重点行业,即创意农业、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间工艺、服务外包、广告设计和教育培训业。围绕这些重点行业,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加快促进“小乡红色旅游基地”、“文化体育活动中心”、“365 现代生活馆特色文化商业街区”、“霸家湖文化旅游休闲区”等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突出抓好特色品牌,通过宣传推介、推荐评选、政策扶持、品牌打造等举措,大力宣传推介榆树的文化名企、名品、名人,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产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将榆树玉米、大米、大豆、疏菜、白酒等特色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打造知名品牌,以品牌吸附社会资本、
第五篇:从理念到行动:高中语文课例研究(课例)
从理念到行动:高中语文课例研究(纲要)
戴方文
分享话题:
一、好课观: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怎样的?
二、优秀语文课例展示与评价
三、如何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行为 研修课例:
一、袁湛江《道士塔》(片段)师:读了《道士塔》,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一个贯穿全文感情的词语。生: “恨”。师:哦,“恨”。作者都恨哪些人?
生:(七嘴八舌)王道士„„外国侵略者„„满清官员„„还有„„ 师:作者最恨谁呢?我们不能七嘴八舌发表意见。我将以上意见分为四类:
一、恨王派;
二、恨官派;
三、恨洋派;
四、其他。
请同学们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从文章中找依据。
恨王派
生:我觉得作者最恨的是王道士。第一,文章题目叫道士塔,它直接点出了作者最恨的人。第二,王道士把中国的一些文化遗产卖给了外国的侵略者,有些遗产从他的手中遗失,他是中国文化遗失的直接肇事者。
生:王道士最可恨。因为是他亲手将这些洞壁刷白,亲手将这些文化瑰宝砸碎,这说明王道士是这些文化瑰宝的直接破坏者。
生:我觉得这个王道士的可恨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愚昧,还在于他的自大。就是说王道士这个人物从一定角度上反映了当时更多的中国人,像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提到的那样,中国人只知道给予,却不知道拿来,而给子孙后代留下 的只是些残羹冷炙而已。所以我觉得这正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他最最可恨的地方。
师:好,她仍然坚持认为王道士是最可恨的人,但是她补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或者说一个观点,她认为王道士不仅愚昧,而且还什么? 生:自大。
师:不仅愚昧,而且自大。愚昧就已经很让人感觉到可恶了,是吧?愚昧再加上自大,就更可恶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恨官派
生:我觉得作者最恨的是官员。作者对官员是一种希望幻灭之后的恨。师: 为什么说是希望幻灭之后的恨?这话说得好像有味道。你解释一下。
生:作者说“请等一等,请等一等”,我想作者等的是让官员们来挽救来保护这些文物,但是官员们没有做,却在他们的客厅里面喝着香茶、攀着家常话,所以我觉得作者对官员们是一种希望幻灭之后的恨。
生:王道士是没有能力保护的,所以不能把主要的责任放到他身上,他不是主要的罪人。而那些官员,他们意识到了这些文物的价值,也有能力保护、挽救这些文物,但他们却毫无作为,因此,最令人痛恨!恨洋派
生:我认为,作者最恨的是外国侵略者。因为如果不是他们来中国掠夺的话,中国的文物就不会流落到外面去了。中国现在的那些考古研究专家就不会屈辱地向外面买那些胶片了。还有,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使那些精彩的文物从黑暗走向光明,我认为这表现他
们很无耻。生:真正负责任的应该是那些外来的文化盗贼。他们以极低的价格从王道士手里骗取了大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个斯坦因骗王道士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足迹,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的。这是编制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在欺骗王道士,王道士是无知的,他不应该担负主要的责任。其他观点
生:我不同意王道士是作者最恨的人。文中有句话: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到处可以遇见”说明类似王道士的人数不胜数。事实上,当时不论是张道士,还是李道士,他们在处理民族瑰宝时绝对不会比王道士高明多少,因此可以看出,王道士虽然是直接肇事者,但是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绝不应该是个别人。
生:我同意。我也认为作者恨的并不是王道士一个人,而是类似于王道士的这一类人,甚至可以说是当时的全体国民。
总结
师:看来我们这个官司啊,一时是打不清了。遇到打不清的文字官司,怎么办呢? 生:从书本中找。
师:对,回归课文。我从课文里面找出一个重要的语句(投影): “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这个“洞穴”指的是什么?一个洞穴为什么吞吐着“中国的荣耀和耻辱”? 生:这个洞穴指的是敦煌莫高窟那个藏经洞的洞穴。
生:莫高窟里那些无价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因此说它是民族的荣耀;可是,无法保全这些瑰宝,任其流失或毁灭,却体现了民族后人的愚昧、昏庸、自私,这又是民族的耻辱。生: 如果一个大悲剧只是由极少数人造成,那这个悲剧就一定是偶然的。我觉得这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是必然的,不能把责任归到个别人身上。王道士是可恨的,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丑,无法担当毁灭民族文化的罪责;外国掠夺者也是可恨的,但他们毕竟是外在因素;中国的满清官员是昏庸腐败的,但是他们也仅仅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个符号。师:那么,你认为是什么因素造成这个悲剧的呢? 生:(沉吟)我觉得是整个民族都已经麻木、昏睡了。你看,当时,举国上下,无论下层百姓还是上层知识分子,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些瑰宝的价值,即使是叶昌炽,也不过朦朦胧胧有所感觉。而相比之下,西方那些敏锐、富有牺牲精神的探宝者让糊涂、慵懒的中国人相形见绌!当整个民族都沉沦了,才能够叫一个民族的悲剧!
师:我感到他多少读出了这篇《道士塔》的真正味道。看来,余秋雨批判的矛头,不仅仅是一些前台的小丑,还有小丑身后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制度生存的土壤——落后的文化意识。
二、于靖萱《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片段)
师: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想,他究竟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许多历史人物。
师: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生:一处是“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生:一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生:还有“人道寄奴曾住”。
生: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生: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也是。
师:都找全了。看来,这首词全文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没有用典。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典故一:孙权
师: “千古江山„„”一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生无语)
师:诗词中的倒装,一是音韵格律的需要,一是为了加以强调„„ 生:(插话)我觉得是为了强调孙权是个英雄!
师: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 生: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嘛。生: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打败了侵略他的曹操,而当时统治者却偏安江南,于是作者才会发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样的感慨。
师: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对统治者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典故二:刘裕
师: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表达了什么感情?
生:气壮山河。生:叱咤风云。
生:率军北伐英姿飒爽。
师:上片作者写到的孙权、刘裕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事业都在京口起步。生:都勇敢面对北方强敌。生:都建立了伟大功业。典故三:刘义隆
师: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有什么特点? 生:草草。师:其结果? 生:仓皇北顾。
师: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 生:反对草率出兵。典故四:佛狸祠
师: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生:人多,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师: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 生:金的统治。
师: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 生:(七嘴八舌)金人„„汉人。
师: 如果说在金的统治下,金人过着这种安定的生活,那还有什么深意? 生:应该是汉人。
生: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师: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气愤。
师:对老百姓“气愤”? 生:不,应该是忧虑。
师:是啊,作者担心忧虑: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典故五:廉颇
师: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样看这一典故? 生: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师:对。但是廉颇的结局如何? 生:没被起用。师:作者呢? 生:也没被起用。
师: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报国无门,所以发出“凭 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流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
三、邓 颇《项脊轩志》(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的散文往往只是记叙一些日常琐事,却写得感情真挚,细节生动,具有诗一般的意境。那么,本文写了什么呢?有人用“一、二、三”三个数字为纲,串起了全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本文的基本内容。生:一种手法,两种情感,三个细节。
师:你主要是从文章的写法上加以提炼,值得肯定。生:一个视角,两段经历,三件往事。
师:从叙事的角度来思考,这又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生:一间书屋,两代情缘,三世变迁。师:这是从生活情感的角度来加以分析。生:一间书屋,两种感情,三位亲人。
师:好的。“一间书屋,两种感情,三位亲人(女性),这是比较大众 ” 化的一种概括方法,也是比较简洁、易于理解的一种概括。同学们善于开动脑筋,注意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出了老师备课也没有想到的一些概括方法。
下面我们主要根据第四种概括方法,再结合其他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一间书屋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间书屋“项脊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本文以作者的书斋名为题,“项脊轩”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师:这篇文章在哪一段是集中描写书斋的呢? 生(众):第一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并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 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师:何谓方丈?
生: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师: “方丈”现在是什么意思? 生:寺院里的住持。
师:对,那可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据说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这里是古今异义。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将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 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生: “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师:项脊,是人的脊梁骨的最高的部分,脊梁骨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比喻意义吗? 生:比喻骨气,志气。
师:说得好。“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同时,“项脊”二 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请结合原文回答。生:还有“百年老屋——陈旧”“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漏”“日过 午已昏——阴暗”。
师:面对这样一间又小又旧、漏雨又阴暗的书房,作者是怎样改造,使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 “稍为修葺”,进行了翻新,解决了“破” “漏”的问题。前面开了四扇窗,四周砌了围墙,来映照阳光,使阴暗的小屋变得明亮了。
生:还有,在庭院中种了兰桂竹木,使环境变得更幽雅了。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的确迷人可爱,令人留恋,已不仅仅表现在不漏、明亮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 生:轻松自在。生:怡然自乐。生:充满快乐。
两种感情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快乐的,可喜的,但是不是只有快乐呢?文中有一句表示作者情感的过渡句是„„ 生(众)“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
师:谁来解说一下“喜”在哪里?“悲”在何处? 生:书房读书自得其乐,这是喜。生:读书之余,看窗外夜色如画,也是喜。
生:胸怀大志,发奋读书,乐以忘忧,这是更深层的喜。师:(插话)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课文注释说,第二段删了一节作者发表感慨的文字,我找来原文看了,觉得这段文字很能说明少年归有光身居陋室胸怀大志的气度。师:非常好!那么悲呢? 生:大家庭分裂之悲。生:诸父反目成仇之悲。师:理由何在?
生:文中有“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一句,说明诸父分家后 用篱笆隔开还嫌不够,最后干脆用实墙彻底隔开。兄弟之间如同路人,让在书房 中读书的少年归有光心中隐隐作痛。
生:写祖母„„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说到祖母,我们就进入第三环节了。三位亲人
师:祖母、母亲、妻子都与这书房有关系。作者充满着深情回忆自己生命中的三位女性。请
说一说你感受最深的一处。
生:祖母过来探望“我”,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的话语,有疼爱之情,又有赞赏之意,写得很传神。
生:祖母离开小轩时,轻手关门的动作,自言自语的一句话: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既写出祖母对孙儿疼爱、老人爱喃喃自语等特点,又反映了祖母对孙儿读书光宗耀祖所抱的期望,形象很感人。
师:是呀,也因此,如今祖母已经去世,自己却没有实现她的愿望,每次看到她的遗物,都感到非常痛心。
生:妻子早年和自己在书房一同读书,跟着自己学写字,问“古事”,如今妻子却去世多年,只有门前所种枇杷树随风摇曳,前后对比,自然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师:关于母亲,好像还没有同学发表意见。是不是觉得作者没有直接写母亲,因此没啥可说?(众生点头)
师: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发现了没有,对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谁来转述啊? 生(杂):奶娘。
师:对,家里的一个奶娘,为什么通过她来转述呢? 生(插话):因为他不记得了。
师:是啊,归有光八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对母亲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因此只有靠奶娘来转述。
生(悟):我明白了,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印象要靠别人来转述,单就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痛心了,更何况当年他的母亲就在这间房子旁边住着。如今,当他天天在书房读书的时候,他自然会时时想起以前那么关心自己姐弟俩的母亲了。
师:一间小书房,见证了三位亲人的真情,流露出动人的感情。文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四、吴然宏《阿Q正传》(片段)师:同学们,大家对解梦有兴趣吗? 生:(兴奋)有!
师:根据解梦大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人在白天的思维活动总是受到理智的自我压抑,在梦里这种审查机制相对松懈,于是许多欲望得以显现。这些梦中 欲望通常能够反映出比较深层的内在心理。今天,老师打算和大家一道给一个著名人物解梦,他就是鲁迅笔下的阿 Q。先看一看宣布革命后阿 Q 做的是什么梦。阿 Q 梦到了什么?
生:阿 Q 梦见自己和革命党一起革了未庄的“命”,指使小 D 等人搬了赵家和钱家的东西,想到了未庄的几个女子。
师:梦是愿望的达成,阿 Q 的这些梦体现了他的什么愿望呢? 生:梦见几个女子说明阿 Q 想要老婆。(生大笑)
师:哪位同学可以简要完整地概括一下呢?
生:阿 Q 的梦想有三个内容:一是杀人,二是抢东西,三是讨老婆。
阿 Q 因何而梦?
师:那么,阿 Q 为什么会梦到杀人、抢东西和讨老婆呢?
生:阿 Q 生活在未庄,经常受到周围人的欺辱和打骂,他杀的都是自己 的“仇人”。所以,在他心中,“革命”成功之日,就是报仇雪恨之时。
生:阿 Q 是未庄穷人中的穷人,穷得连吃的食物、住的地方、用的东西都没有。
生:阿 Q 已经三十多岁了,可是还没有老婆。
师: 确实是非常不幸。但是,只是因为受到欺侮就一定要杀人来报仇吗? 没有财产没有老婆就一定要去抢夺吗?这于情于理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看来,阿 Q 是个穷凶极恶的坏人了? 生:也不是„„
师:那么,大家怎么看待一个在梦中都要杀人、抢劫的人呢?(生困惑,一时无人回答)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要 写阿 Q 的梦想?难道仅仅是为了有趣吗?
生:为了表达阿 Q 的真实想法。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鲁迅反映了生活 中的真实情形。生:为了表达某一类人的心声。师:哪一类人的心声呢? 生:未庄穷苦农民。
生:不,当时中国受压迫的穷苦农民。
生:我觉得应该将以上同学的意见结合起来。鲁迅不仅刻画了阿 Q 的典型心理,更为我们刻画了中国农民普遍的心理特点。其实,中国历史上许多农民 起义者,他们的理想和阿 Q 几乎一模一样,不外乎三点:杀人、抢财、掠女人。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杨秀清,哪一个又能逃脱?
生:对,历史上许多造反者都是这样,阿 Q 受到这种文化影响自然免不了如此。他自己不是说过“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吗?(同学大笑)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补充一点。鲁迅为什么要写小说?他自己说,“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大家是否可以再从这方面来思考鲁迅写阿 Q 的用意。
生:中国农民固然有美德,但也有许多丑恶的地方。鲁迅在这里就是要暴露中国农民身上的阴暗面。
生:鲁迅认为中国人的最根本病症不是身体的羸弱,而是精神的麻木。师:请结合阿 Q 的性格特点,来谈谈中国农民身上的“病苦”。
生:我认为,中国农民的愚昧落后表现在下面两点:要么只知道一味地忍辱负重,只知道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要么是沉迷于个人利益而不顾其他 受苦受难的民众,也就是比较自私,心胸狭隘。
师:这与阿 Q 的梦有关吗?
生: 是的。阿 Q 梦中的杀人、抢劫、抢老婆其实根本不是个人品德问题,而是民族共同的病症。
假如阿 Q 梦想成真?
师:大家想过没有,如果阿 Q 的“革命”成功了,阿 Q 还会是阿 Q 吗? 未庄会如何? 生:阿 Q 会成为未庄的又一个“赵太爷”,因为阿 Q 此时要什么就有什么,欢喜谁就要谁。生:赵太爷所做的一切,阿 Q 也会学着做一遍!生:未庄的现状将会依旧,中国的现状也将会依旧。
生:历史就没有进步,只是一次一次地循环,在原点上兜圈子。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阿 Q 就是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从秦汉王朝到清末长达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农民的代表。其实,在今天,在我们身上,如果不能革除阿 Q 的弊病,恐怕阿 Q 的悲剧还将不断重演,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师:如果不想让历史再次循环,那该怎么办呢?
生:首先,要认识到阿 Q 思想的危害,鲁迅先生希望通过阿 Q 的梦让我们认识中国农民的病根问题,他是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生:要用新思想取代旧思想。
五、陈钟梁《致橡树》(片段)
师:(板书:致橡树 舒婷;微笑面对由六人围坐成弧形的六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是自读课,我们要自读的课文是舒婷的《致橡树》。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可以吗? 生:(齐声)可以!师: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时要仔细些,并且要看一看课文的自读提示。
师:(几分钟后)这个女同学举手了,请你先读,要不要到前面来?(该生走到台前朗读)师: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节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读出了诗人对爱情的观念。不过,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在读“不,这些都还不够”时读得比较柔弱,为什么你这样处理?为什么你不读成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这样的强烈语调? 你这样读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生:(思索,片刻)我觉得这样读感情深挚。师:你能够结合诗歌内容具体来讲一讲吗? 生:这样读,是对旧的爱情观的否定。
师:既然是否定,按说就应该强烈一点,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为什么反而要弱化语调呢?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怎样读才会更好,为什么?(学生开始 纷纷议论,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生: 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一句是对旧的爱情观的否定,下面的诗句则是提出自己的新的爱情观,所以还是要读得响亮一些、强烈一些才好。生:我们认为这一句朗读时语调应该弱化,这样读对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认为这一句读得弱化好一些。强烈的语调,显得急促,没有回旋的余地,给人一种被悬在空中的感觉,不实在,所以,弱化语调的读法更好。
师: 很好!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刚才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得很好!这里到底读的语调强化好,还是弱化好,我在读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这里读得弱化,到下面再逐渐强烈起来,这样处理,也是很有道理的。为了后面的扬,前边应该怎样呢? 生:先抑。
师:对,先抑,然后再扬。但作者的感情到底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诗歌前半部分的几句“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中有两种 态度——“攀援” “痴情”,从诗句本身来看,作者认为这两种态度是全错呢还是部分错误呢? 生:全错了,所以诗人要彻底否定,诗人才会说“绝不像”。
师:接下来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中的“泉源”和“险峰”,也是全错的吗? 生:(议论)不全错的,诗人说“不止像”,就说明有一部分“像”,但还不够。
师:因此,这几句前后构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对不对呀?所以,后面读轻一些也是可以的。对吧?当然,同学们处理成强调的语气也可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六、钱梦龙《愚公移山》实录片段 师: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齐声):移山。
师:这件事做起来难吗?从文章里找出句子来说明。
生:很难。文章里有“高万仞” “方七百里”两句。“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
师: 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文章里有两个人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是谁啊?
生:愚公妻和智叟,他们两人的态度差不多。
师:差不多吧。好,我们就先把他们两个的话一起读一遍吧,比较比较,看看两人的态度究竟是不是一样。(学生朗读)师:想一想,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生:智叟讲愚公很笨,太不聪明了。愚公妻没有讲。师:你再说说看,智叟讲的这个句子是怎样组织的? 生:倒装的。
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 生:强调愚公不聪明。
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这里有一点不同。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 生(齐声):君。
师:那么智叟称愚公—— 生(齐声):汝。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
生: “君”表示尊重,“汝”很不客气。
师:嗯,好!我再把这个“汝”简单地讲一讲。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智叟叫愚公为什么用“汝”啊? 生:智叟看不起愚公,因为他觉得愚公笨。师:对,这是又一点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还有两句不一样。愚公妻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愚公妻说愚公不能把小山怎么样;智叟说连山上一根毛都不能动,有点讽刺的意思。师:啊,讲得好。这里的“毛”字,是什么意思? 生:小草。
师:请你把这个解释用到句子里去讲讲看。
生: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就是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小草。师:对,一棵小草也毁不了,这是一种什么语气? 生:轻蔑。
师:对,轻蔑的,这跟愚公的妻子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这里又有不同。还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 “如„„何” 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 “其” 字,这里有什么不同? 生: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个“其”字,有点强调愚公没有用。师:讲得好。最后还有一句不一样,是哪一句啊? 生:且焉置土石。
师:这句话怎么解释? 生:把土石放到哪里去?
师: “焉置”的“焉”字怎样解释? 生:疑问代词,哪里。
师:对,不过这句里的“哪里”放到“置”的前面去了,“焉置”就是 “置焉”,放在哪里。愚公妻的这个问题当时没解决,后来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师:怎么解决的?
生:大家说“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师:他妻子提出这个问题来说明她对移山是什么态度? 生:关心。生:担心。
师:关心又担心,两人都讲得对。她关心这个技术问题怎么解决;还对 老头子有点担心,快九十的人了,去移那么大的山,能不叫人担心吗?智叟呢? “嘿,你这个笨老头,一根小草也毁不了的人,想去移山,瞧你有多笨!”两人 一样吗?不一样。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一个字说明一下。先说愚公妻,好,你说!生:献„„ 师:献什么? 生:疑。
师:对,献疑。她对能不能移山只是有疑问。那么智叟呢? 生:笑。
师:对!笑,笑而止之。一个笑字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大家想想看。生:讽刺。师:请在这个“笑”字前面加一个字,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生:讥笑。
师:对了。一个是“疑”,一个是“笑”。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 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
七、范蕾《项羽之死》(完整)(PPT展示照片)师:此二者为谁? 生(齐):项羽,刘邦。
师:对,楚汉双雄项羽刘邦是也!一个是将门之虎,一个是寒门之子;一个是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一个是望风而逃的小亭长;都有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野心和魄力。而最终一个乌江自刎,落得个悲情收场;一个威加海内,开启了大汉辉煌。为何?一样的事业,不一样的结局;一样的雄心,不一样的性格(PPT展示)。那么楚汉之争即将落幕之时,项王会怎样出演这人生的最后一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
师:首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根据画面的提示,以地点+事件的格式,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
生: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师:很好,首先来看垓下之围,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再现项王悲情形象”。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历来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经典题材,现在,我们也请两位同学来配合再现末路时的项王。班长大人营造氛围,朗读叙述文字;王子羽(又是王子又是项羽,非你莫属)走上台前,出演绝境中的项王。四面楚歌声已起,有请!
(学生展示)
师:感谢两位同学!一个问题“表演到位吗?” 生:到位——
师:实乃“汝同窗之美汝者,私汝也!”请大家根据文中对项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对刚才的表演做出具体的评价。
生:我觉得好!首先有一句“项王乃大惊”,王子羽同学把这种“惊”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他有意识的把语气加强!另外,他的《垓下歌》的语气起伏不错,“力拔山兮气盖世”读出了霸气豪情,“时不利兮骓不逝”读出了悲壮无奈,“骓不逝兮„„”读出了凄楚哀伤的感觉。生:我觉得他的感情还不够,霸王别姬应该是更加凄怆悲凉,又有许多复杂的情绪的。师:好,那你来读一遍试试!生读。
师:好!请坐。其他还有吗?对照文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具体分析!
生:我觉得他设计背过身去表演有点不恰当,文中就是有动作提示的,像起、饮、歌、就没有表现出来了。这对表现项王当时的心境就做得不够了。师:非常好!惊,吃惊。起,站起来,为什么? 生:紧张,担心!师:饮,喝,喝什么? 生:酒。
师:为什么喝酒? 生:借酒浇愁!
师:是啊!高傲自恃的项王也会惶恐不安,愁肠满怀啊!生:还有一个,文中有“泣数行下”,他在表演的时候没有哭!师:对!还有很关键的“泣”字。
师:惊、起、饮、歌、泣,一“歌”一“泣”之中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啊!想到分封天下的霸气豪情,想到被围垓下的无奈悲怆,想到追随自己多年的宝马美人,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霸王也至于—“泣数行下”。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这一连串的动作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情无欲的神,而是一个真实、丰富、充满情感的人,正是他的铁骨且柔肠,才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
师:柔情的项王在战场上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进入东城快战,完成第二个环节“描摩项王神态动作”。大家先看2、3 两段中项王说了几句话? 生:3句!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三句话读一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瞻前顾后,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特别是项王自己所说三句话的内容,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在横线处填入项王的神态、动作描写,并说明理由。六个同学一个小组展开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但每个同学都要动笔写!(附:题板)
1、项王自度不得脱。项王 乃谓其骑曰:„„
2、项王 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3、项王
曰:“何如?”
生:我们填的第一处,项王“捶胸顿足,蹙眉,无奈的摇摇头”因为后文中有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王认为自己的失败不是自己的问题,是上天不眷顾他,毁了他一世伟业,所以他有无奈。捶胸顿足,蹙眉也是说他对上天的不满和无奈。师:很好!有其他小组补充吗?
生:我们写的是项王“乃上前捋须长叹,望汉军”,因为前文说他被汉军几千人围困在这里,项王看着汉军,悲凉而霸气的说了后面的话。师:好,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项王此时的无奈凄凉的心境,有捶胸顿足,有仰天长叹,叹息„„来,看这位同学还有什么补充? 生:我们写的是“感慨万千,不甘”,其中感慨万千是因为这时项王的情绪很复杂,有前面的同学说的怪上天的无奈,也有一种狂妄,而这也构成了他末路英雄的形象。不甘也正是因为他本是世间少有的英雄而今却落得如此地步,所以有悲愤有怨恨!感慨之中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师:非常好,几位同学的见解大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意!而最后这位同学的分析更是集前两位之长,在“仰天长叹,感概万千”之间读出了无奈、不甘、悲愤„„和项王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他在叹些什么呢?叹兵少食尽,叹处境凄凉,叹刚才同学说到的天意弄人„„但在项王这些话语中只有叹吗?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话读一遍,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补充!师生齐读。
师:读出来没有?好,你来说!
生:我觉得还有一种匹夫之勇,因为他一直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而此时他要证明自己还是个英雄,仍然有英雄的豪情,只是上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而已!
师:精彩,所以我们还要表现出项王身当绝境却毫无萎靡绝望的勇敢和决绝来,可以用什么动作或神态来体现? 生:挥手!
师:挥手?手中有什么? 生:宝剑
师:那就可以„„ 生:拔剑向天!
师:有气势!很好!同学们第一空的完成度非常高,继续!
生:第二空我们填的是项王“回望汉军,满脸轻蔑,转而拔剑,自信满满”,一来项王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向来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从他说“吾为公取彼一将”就可以看出。二来他也要振奋士气。
师:很好!条理清晰,思路完整。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生读。
生:我们写的项王“仰天瞋目,带着一股豪情与悲壮”,因为前面他说起兵至今八岁矣„„而今垓下被困,自知不可脱,也要豪情万丈。
师:两位同学都很不错,项王抱着死战之决心,自信满满,豪情万丈!最后一处!“何如?” 生:我们填的是项王“双眉舒缓,高举宝剑,放声大笑”,因为前面他向部下承诺“吾为公取彼一将”后面他真的斩杀了很多汉军,自己这边损失只两人,所以他在这里应该是很霸气,所以大笑。
师: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众人):豪迈!自信!霸气!得意!骄傲!师:很好!豪迈骄傲得意的笑啊,言辞之间,我们看到项王对自己的武功和战斗力极其自信,这是项王的自我夸耀,还是他确有其才呢? 生:确有其才!
师:那就请从第3段中找出几处侧面描写的句子来证明这一点!先找到就站起来说!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生: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具惊,辟易数里。师:好!大家齐读一遍!这里项王是什么形象?
生:勇猛的英雄,好像气场就能压倒别人!
师:好!气场强大啊!项王一声呵,汉军皆披靡!他将这场敌众我寡的绝境之战打得是气壮山河风云变色!然而我还是要问,这样的项王像一个“帝王”吗?你看他冲锋在前、一马当先,他勇猛难当、无人能敌,他在自己的部下面前得意邀功“看我何如?”像“帝王”吗? 生:不怎么像!师:那更像什么呢? 生(众人):将军!战士!战神!
师:战神!说得好!项羽心中维系永不败神话的欲望让他对战争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崇拜,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战神,而非深沉谋划的君王。这就是所谓人生的错位么?正如“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王”的南唐后主李煜,我们的项王也是“做个战神真绝代,可惜薄命为帝王”!正是这错误的人生定位,让项王至死不明自己失败的根本原因,只能反复嗟叹:“天之亡我!天之亡我!”
师:项王的错位人生会走向怎样的结局?看最后一个部分乌江自刎,完成第三个环节:揣摩项王心理变化!既然是变化,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项王的心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现在,我来读叙述语言,女生读亭长的话,男生当然就是项王们了,要读出项王的气势来。读完之后大家告诉我答案!师生朗读。
学生七嘴八舌各有说法。
师:请同学们再齐读第一句话!抓住关键词!师:什么变化?
生:欲渡变成了拒渡!
师:对!那用项王自己的话回答我,为什么拒渡? 生:他说“天之亡我”没有活着的必要了!
生:无颜见江东父老了!大家跟着自己打江山,现在人都死了,再也没脸回去了。师:两个理由哪个更充分呢?
生:无颜见江东父老,因为“天之亡我”在他欲渡之前就已经说过多次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我刚才还找了一条“籍独不愧于心乎?”他对家乡父老心中有愧!
师:哦„„项王觉得对江东父老心中有愧!很好!大家再找找看,自刎前的项王这满副的柔肠只是对江东父老吗?对其他出现的人和事呢?找到的同学直接起来说!生:我找到的是对亭长!项王把马送给了他,还跟他说了掏心窝的话。师:很好,尊其“长者”,赠马。
生:那我想说的就是马,项王觉得不忍杀之,送给了亭长!生:我还想说一个,不知道合不合适。师:请讲!
生:大叛徒吕马童,他明明是个大叛徒、真小人,项王还说“吾为若德”,还把自己的头赐给他,让他去领奖!
师:大叛徒、真小人!说得好!蝼蚁之微,泰山之高,对比何其鲜明!
师:大家可有发现,项王做出拒渡、赠马、赐头这些近乎柔情的选择都是在一个关键的人说了几句关键的话之后!谁? 生(异口同声):亭长!
师:好!我们要更深入的了解项王的内心就一定要分析,亭长的话是怎样刺激或者说打动了项王,改变了其“欲渡”的初衷呢?我再来给大家朗读一遍亭长的话,而你们都是项王,请细细体会,告诉我你的感受!师范读。
师:项王们,你们是如何感受?
生:我听完就觉得项王像是落荒而逃的落水狗!师:何出此言?
生:因为说什么“江东虽小„„亦足王也!”而项王是要称霸天下的,这话提醒了他,回去的话,就只那么点地那么点人了,让他更后悔错过了曾经的辉煌。后面又说“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会觉得自己是落荒而逃,他不会想要这样的感觉。师:说得很好!还有谁?
生:我想接着这点说一下,亭长说的这些话,本来是对项王的支持,可是项王听来可能会觉得自己狼狈不堪,要靠一个小小的亭长来可怜,来保护,甚至得躲在小船里仓皇逃跑,他堂堂西楚霸王怎么忍受的了呢?
师:说得太好了,大丈夫可以被人爱,可以被人恨,不能被人怜,可以站着倒下,不能跪着求生。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赞同刚才同学说的,这江东对项王曾经的辉煌事业而言微不足道,第二是心理的问题,刚才老师说了,项王对自己的定位发生了错误,他不适合做帝王,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没有办法保护,这对男子来说也是莫大的屈辱。那他可能对以后在江东东山再起,争夺帝位也失去了信心。
生:我补充一点,亭长说江东之地和家乡父老都愿意陪项王东山再起,都是对项王的宽容和期待,而刚才同学说项王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追随自己的江东子弟也死光了,那他可能也会想到回江东,刘邦是不会放过自己的,那等待自己家乡父老的不又是血腥屠戮和残杀吗?自己能保护他们吗? 师:很精彩!柔情的选择,避免贻害江东,生灵涂炭。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无论如何,对此刻的项王而言,这都是一种高贵的选择,他拒绝了逃命的快船,拒绝了同情和宽容;也放弃了争斗、屠戮,再为枭雄的机会,选择了“生当作人杰„„” 生:死亦为鬼雄!师:项王只能死在自己的宝剑之下,用鲜血淋洗出高贵的灵魂。此刻,让我们齐背《垓下歌》,体味项王那壮烈苍凉的吟啸!(师生齐读)
师:项王啊!我想对你说,做皇帝是权谋和诡计催生的蝙蝠,柔情磊落的英雄无缘这个“尊讳”,对你而言,失败和死亡,不是一个英雄的毁灭,而是一个英雄的诞生!!下课!同学们再见!附板书
项羽之死
司马迁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神? 帝王? 枭雄?
人!战神!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