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Excel中函数的使用1
授课时间:总第12课时
课题: 第六课Excel中函数的使用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函数指南的使用
教学目标:(思想、知识、能力)掌握函数指南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难点:函数指南的使用 教法、学法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程序
认知操作
一.复习提问:1.求总计的函数是什么?格式是怎样的?2.求平均值的函数是什么?格式是怎样的? 二.新知(问:不知道函数名怎么办?)在上节课计算的过程中,也许会觉得,Excel中有那么多数,参数也比较复杂,要掌握起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提示来帮助我们使用函数呢?有,Excel早已为你想到了,你可以借助Excel中的“函数指南”的帮助来选择函数,输入参数,完成从函数输入到完成的全部工作.可以通过单击“粘贴函数”图标来启动函数指南功能.下面我们借用函数指南算一下上节课中每一个学生总计和平均:(注意操作步骤)1.选择第一个学生的总计单元格I5,在其中输入“=”2.用鼠标左键单击“函数指南”按钮.出现“粘贴函数”对话框.3.在“函数分类”下拉框中选择所需的函数类“常用函数”.4.在“函数名”下拉框中选择所需的函数名“SUM”.你可以看到对话框下面的函数提示。5.单击“确定”按钮.6.单击Number1行的,暂时隐藏对话框,显示出表格工作区,以选择数据范围.7.用鼠标拖动,选定所需的范围.8.再次单击,返回函数对话框.9.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三、小结:“函数指南”的用法(“智能化”)
学生练习:一.开机二.入网三.启动Excel电子表格程序,打开“信息小组上网时间统计表”文件1.借用函数指南计算“王红”的总计2.利用序列填充完成其他同学的总计3.借用函数指南计算“王红”的平均值4.利用序列填充完成其他同学的平均值.四.保存文件退出Excel关机
教学后记:同时让学生领略Excel的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
第二篇:EXCEL中函数的使用
《EXCEL中函数的使用》
各位专家、评委好!我说课的题目是《EXCEL中函数的使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五章第三节内容。利用公式和函数对表格数据进行计算是Excel中核心内容之一。一方面,它与EXCEL前面所讲的单元格地址紧密联系,且是它的延续;另一方面,对于整个EXCEL的数据处理而言,它又是一个基础。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运算都可以通过EXCEL的公式和函数来解决,实用性很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2)掌握函数的输入方法并且能够熟练使用函数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
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情感目标: 培养并加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及主动投入的学习精神,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3、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的组成及参数定义。
掌握函数的输入方法,运用函数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教学难点:
函数的组成及参数定义。
5、课时安排:一课时
6、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数学函数有相对熟悉的基础,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上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但是对掌握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在学习本课时,他们更想知道函数在Excel中是什么样子,对Excel的表格有怎么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这是节理论性和操作性强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动手实践操作才能算是达到教学目标。但这节课里存在着细节性问题,容易引起操作的失败,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1、演示讲解法 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好本节课的内容,我特别设计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例。通过一边讲解教学内容,一边完成相应的课堂实例的操作演示,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更快、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
2、任务驱动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来实现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强化“实践出真知”的科学思想,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产生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1.自主探索法:对于每个操作任务,鼓励学生思考探究,独立尝试操作,自行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学会”转化为“会学”。2.协作学习:指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也可以让自学得好的学生做示范操作,将教师单纯的教变成学生间的学,并形成全体学生相互促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如果在一个加法或是求平均值运算中参与运算的数据个数很多时,如何快速的计算出结果来?(目的:让学生体会到如果参与运算的数据个数很多时,公式会写得很长,输入起来很麻烦,从而使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出答案(可以是学生给出,也可以是教师给出),引入新课:《EXCEL中函数的使用》。
(二)新课内容 1.函数的概念
(1)、函数是指用于进行某种目的的计算式子,是系统已经定义好的公式。
(2)、函数的作用:简化公式的输入。
(3)、函数的组成函数由函数名、参数表及括号构成。通常,函数的格式如下:= 函数名(参数1,参数2,„)以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为例分析函数的组成,特别是参数的设定。2.函数的使用方法
直接输入函数:(1)单击欲输入函数的单元格;(2)向当前的单元格输入函数;(3)按回车键结束。
使用插入函数按钮输入函数:(1)打开Excel工作表,在工作表中选择需要输入函数的单元格;(2)切换至“公式”面板,在“函数库”选项板中单击“插入函数”按钮,弹出“插入函数”对话框,在“搜索函数”文本框中输入自己准备使用的函数名,然后单击“转到”按钮,系统将自动搜索相应函数,在“选择函数”下拉列表框中选择该函数;(3)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函数参数”对话框,在Numberl右侧的文本框中输入需要计算的单元格区域;(4)单击“确定”按钮,即可统计出数据结果.(三)课堂练习
利用函数完成电脑上已给材料的总成绩以及平均成绩
(四)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函数.xls”工作簿中“作业”工作表中的相关数据的计算。(六)教学反思
函数式Excel中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对函数的掌握更加深刻,大部分掌握了函数的使用技巧,收到良好的效果。板书
Excel中函数的使用
一、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作用
三、怎样使用函数
第三篇:EXCEL函数的使用1
《EXCEL函数的使用》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分析
“EXCEL中函数的使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五章的内容。EXCEL中的函数很多,功能也非常强大,如能掌握一些常用的函数,将给日常的数据处理带来很大的便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任务的解决,掌握几个教常用函数(MOD,PI,INT,RAND,ROUND,SQRT,SUMIF,COUNTIF,FREQUENCY)名称、功能与用法,进一步理解单元格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们不仅学到本节课的知识,更重要的体会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务的解决,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加强学生间的友谊,增强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强,主要是围绕着EXCEL函数来展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Excel函数的名称、功能、用法。
教学重点放在:
1、EXCEL函数的功能
2、Excel函数的用法
教学的难点是:
Excel函数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Excel函数中计算数据中最常用的函数SUM(),AVERAGE(),PRODUCT(),MAX(),MIN()等,我们一定熟练掌握它们的应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几种函数的运用.实例
一、参看教材218页表5—16 函数的使用
1、取余数函数MOD()
2、π函数PI()
3、取整函数INT()
4、随机函数RAND()
5、四舍五入函数ROUND()
6、数值平方根函数SQRT()
分别举例,先让同学们说出结果,再实际操作,选一个单元格,点击插入函数fx,“搜索函数”再“转到”或者“选择函数”再“确定”,输入编辑数值确定,查看电脑显示结果。
实例
二、参看教材218页图5—41 这个表格中有23名同学参加了电子线路、电子基础和硬件维护三个科目的考试,要求分别算出参与所考试科目课程总分、考试人数,同时算出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涉及到三个函数:条件求和SUMIF()、条件计数COUNTIF()、频率分布FREQUENCY()。
1、课程总分的计算
首先选中电子线路课程总分的单元格,“插入函数”,“选择函数”SUMIF,点击“确定”设置“函数参数”,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区域Range选择C3:C25,再输入以某形式定义的条件Criteria为“电子线路”,接着输入用于求和计算的实际单元格E3:E25,点击“确定”,则该单元格将计算出电子线路课程总分。也可以在编辑栏直接输入=SUMIF(C3:C25,“电子线路”,E3:E25),按回车键计算结果。请同学们按此方法算出电子基础和硬件维护课程总分。
2、考试人数的计算
首先选中电子线路考试人数单元格,“插入函数”,“选择函数”COUNTIF,点击“确定”设置“函数参数”,要进行计算的单元格区域Range选择C3:C25,再输入以某形式定义的条件Criteria为“电子线路”,点击“确定”,则该单元格将计算出电子线路考试人数。也可以在编辑栏直接输入=COUNTIF(C3:C25,“电子线路”),按回车键计算出结果。要求学生同理算出电子基础和硬件维护考试人数。
3、各段考试分数的学生人数
选中各分数段对应人数的单元格,“插入函数”,“选择函数”FREQUENCY,点击“确定”,设置“函数参数”,输入选中要用来计算频率的数组Data-array为E3:E25,数据接收区间Bin-array为{59,69,79,89,100},同时按下Shift+Ctrl+Enter组合键,单元格显示为8,5,6,3,1.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又多掌握了几种函数的应用和操作方法,给我们处理数据带来很多方便,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培养了学习兴趣。
第四篇:Excel中使用函数_袁鹏
《Excel中使函数》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备课人:寿光市文家一中 袁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节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4册第4课《公式、运算符和函数》,是学生在完成工作表中使用公式和运算符的基础上,设置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主要涉及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函数的使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Excel中的常用函数:sum max min average if countif
2、学会利用Excel的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堂教学中提供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在不断摸索中形成独立的操作能力,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计算机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与整合。(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Excel中函数的格式及输入
难点:利用Excel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这样才能根据问题设计出正确的公式选择和调用相应的函数,不同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水平有差异,所以考虑适当的分层教学,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操作能力较薄弱的同学在小组长的帮帮下,也能迅速掌握要领。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是操作性强,以技术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场所以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应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别是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协作法、分层教学法。
四、媒体设计:
电子教室、Microsoft excel 2000、广播体操成绩表、学生语文成绩表、冷饮销售表
五、课堂设计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示范讲解→设计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评价→课后总结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是excel中常用函数的使用包括:(1)求和函数SUM(2)求最大值函数MAX(3)求最小值函数MIN(4)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5)条件函数IF(6)统计函数COUNTIF
(一)温故知新
学生打开桌面练习文件夹中的“广播操成绩”文件,求出初一(1)班的原始总分。在I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B3+C3+D3+E3+F3”,这样可以计算出原始总分。这样输入显得比较繁琐,如果数据再多一点输入将更加麻烦,显然这样输入是不科学的。
教师在单元格I3中输入公式“=SUM(B3:I3)”计算结果相同,由此引出Excel中函数的使用。
设计意图:首先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示范讲解
1、常用函数介绍
(1)求和函数SUM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数值的总和。格式:SUM(指定区域)(2)求最大值函数MAX 功能:求指定区域内所有单元格中的最大数值。格式:MAX(指定区域)(3)求最小值函数MIN 功能:求指定区域内所有单元格中的最小数值。格式:MIN(指定区域)
操作练习1:求广播体操成绩工作表中的,每个班级的最高分、最低分和原始总分。操作步骤:
第一步:使用求和函数计算原始总分,单击I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SUM(B3:F3)”,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初一(1)班原始总分。第二步:使用求最大值函数MAX计算最高得分,鼠标单击G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MAX(B3:F3)”,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初一(1)班最高得分。第三步:使用求最小值函数MIN计算最低得分,鼠标单击H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MIN(B3:F3)”,回车键确认,计算出初一(1)班最低得分。
第四步:利用填充柄,填充G3:I11单元格区域,计算出其他班级的各项成绩。
操作练习2:求广播体操成绩工作表中,每个班级的最后得分,保留两位小数。操作提示:最后得分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的平均分。
第一步:单击J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I3-G3-H3)/3”,计算出初一(1)班最后得分。
第二步:单击J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然后单击“减少小数位数”按钮,使单元格内的数值保留两位小数。
第三步:利用填充柄,填充J3:J11单元格区域,计算出其他班级的最后得分。(4)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内所有数值的平均值。
格式:AVERAGE(指定区域)
操作练习:在工作表的A13单元格中输入“各项平均分”,然后分别计算原始总分和最后得分的平均分,将结果记录在I13和J13单元格中。最后得分的平均分保留两位小数。操作步骤:
第一步:单击A1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各项平均分”。
第二步:单击I1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average(I3:I11)”,计算出原始总分平均分,单击工具栏中“减少小数位数”按钮使结果保留两位小数。第三步:单击J1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average(J3:J11)”,计算出原始总分平均分,单击工具栏中“减少小数位数”按钮使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5)条件函数IF 功能:根据测试条件是否成立输出相应的结果。
格式:IF(测试条件,满足条件时的输出结果,不满足条件时的输出结果)
提示:当输出结果为字符串时,需要添加西文双引号。
操作练习:利用条件函数判断各班级是否能进入决赛。测试条件,如果一个班级的最后得分高于或等于平均最后得分就可以进入决赛,否则不能进入决赛。
操作步骤:
第一步:在工作表中的K2单元格中输入“是否进决赛”。
第二步:单击K3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编辑栏中输入公式“=IF(J3>=$J$13,”进决赛”,”淘汰”)”,回车键确认输入。
对最后得分平均分单元格的引用要使用绝对引用,而不能使用相对引用。
第三步:利用填充柄填充K3:K11单元格区域,判断其他班级是否能进入决赛。(6)统计函数CONUTIF 功能:计算在制定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数目。格式:COUNTIF(制定区域,条件)
操作练习:在工作表中,计算原始总分在240分以上的班级的个数,将结果存放于I14单元格。
操作步骤:
第一步:单击A14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其中输入“原始总分大于240的班级个数”。
第二步:单击I14单元格使其成为活动单元格,在其中输入公式“=COUNTIF(I3:I11,”>240”)”,注意条件>240是字符串,需要添加西文双引号。
第三步:回车键确认输入,得出统计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使用公式进行数据计算和数据处理工作,是本节的重点,对于函数的使用学生相对比较陌生,教师演示操作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
(三)设计任务 基本任务:打开桌面练习文件夹中的“学生语文成绩”工作簿,在学生成绩工作表中完成以下操作
操作要求:
1.请计算各同学的总分。
2.计算总分平均分,将结果填入B15单元格。
3.计算卷一最高分和最低分,将结果分别填入B16单元格和D16单元格。4.计算卷二最高分和最低分,将结果分别填入B17单元格和D17单元格。
5.统计总分高于100分的学生数将结果填入C18单元格。
6.判断同学语文是否是弱科,是的填写是,不是的空白不填写,判断依据总分小于总分平均分的则确认为弱科。
提高任务:课本44页巩固练习第三题,此部分为提高任务,只针对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教师在观察学生操作时,发现操作水平高的学生可指导其完成此任务。原始表格已经输入,位于桌面练习文件夹中“冷饮销售”工作簿。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考老师对问题的讲解,针对具体问题使用Excel完成对数据的处理。
(四)自主、互助学习
围绕教师设计的任务展开实践操作练习,分组练习,小组之内合作互助,由小组长负责分工、引领工作。各小组之间对比所处理的数据,讨论所输入公式的准确性,塑造竞争氛围。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大脑和手来完成的,印象才会深刻,才能够真正理解。由于不同的学生水平各异,通过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生互帮互助,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生反馈操作:
学生反馈操作,可以给操作一般的学生机会,给他激励。设计意图:提出的建议能让学生更顺利的完成操作,同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操作是否完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环节中教师还照顾到个体学生的差异。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以Excel中函数的使用为主要任务,复习巩固旧知识,让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后面任务打好良好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
Excel中使用函数
(1)求和函数SUM(2)求最大值函数MAX(3)求最小值函数MIN(4)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5)条件函数IF(6)统计函数COUNTIF
第五篇:Excel中函数的使用解读
Excel中函数的使用
信息组
审稿人:王成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函数(求和、平均数)的使用。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实现自我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常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步骤
2、教学难点:在使用函数的过程中区域的选择
三、教学准备:幻灯片,Excel学生用的素材
四、教学地点:机房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方法:情景引入、任务驱动、演示、讲授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学会了用公式解决问题。如:计算单元格A1:A10的和。
方法是:选中存放结果的单元格A11,输入公式的语法“=A1+A2+A3+A4+A5+A6+A7+A8+A9+A10”后回车得出结果。这样计算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优点:直接,一目了然。
缺点:烦琐,输入的单元格,运算符太多,容易出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下既简单又快捷准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2、新课:
求和函数的使用
使用求和函数计算1到10的和
准备:在A1:A10中使用填充柄,填充1到10十位数 操作步骤:
(1)选中结果单元格A11(2)单击“插入”菜单“函数”选项(同工具栏中fx按纽的使用)(3)在“函数”窗口中选择“常用函数”中的“SUM”函数
(4)在弹出的“函数参数”选择数据区域:
选择数据区域方法两种:
直接用键盘输入A1:A10;
单击右边红色箭头折叠按钮,用鼠标拖动选取区域A1:A10。
(注意:一般有默认数据区域,如果数据区域正确则不需要修改或选取区域)(5)确定后既可看见结果“55”
用鼠标单击A11在编辑栏里会显示函数语法:
SUM(A1:A10)
双击则会在单元格和编辑栏同时显示:SUM(A1:A10)
练习一:计算数据表中所有同学总分成绩
方法步骤同上(注意问题:不需要一个同学算一次,在计算完第一位同学的成绩后用填充柄的功能,计算出其他同学的总成绩。检验的方法:只需要在相应的单元格中观看公式是否正确即可,如验算王卓然同学的总成绩,在单元格G13中单击,语法为SUM(C13:F13)则结果是正确的)
平均数函数的使用 计算1到10的平均数
准备:在A1:A10中使用填充柄,填充1到10十位数 操作步骤:
(1)选中结果单元格A11(2)单击“插入”菜单“函数”选项
(3)在“函数”窗口中选择“常用函数”中的“AVERAGE”函数
(4)在弹出的“函数参数”选择数据区域:
选择数据区域方法同求和函数
(5)确定后既可看见结果“5.5”
练习二,计算数据表中每位同学的平均成绩
(注意:平均成绩不包括总成绩,在计算第一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时,默认数据区域C2:G2需修改为C2:F2)
八、教学总结
下节课将跟同学们介绍到最大值函数,最小值函数,计数条件函数等等,使用函数的方法和步骤大体差不多,现将求和函数与平均数函数使用步骤归纳总结如下:
第一步,选择存放结果的单元格 第二步,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函数 第三步,选择函数的类别 第四步,选择数据区域 第五步,得出结果
使用函数相对公式来说,更简洁,准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用函数来解决,函数只能解决运算相对简单的问题,如计算(X+5)/4的值,X是从1到20的变量。这样的问题还是要依助于公式来解决。
九、教学反思
函数在Excel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是每年会考中必考的题型,学生较容易犯错误的地方为:在以前学习WORD和POWERPOINT中留下的思维定式,总是选择对象不选择存放结果的单元格;在选择数据区域时也容易误选多选漏选;使用填充柄不是很熟练。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多做题目,反复练习,加强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