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价值与关联性
[摘要]本文以社会文化学的基础主线为依托,通过追根溯源性探索,将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多角度关联以紧密的“捆绑联系”方式,放置在互动性的发展历程中展开深入论述,重在梳理清楚这一范畴内的基础理论关系,从而明确体现出美术教育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历程中,其独有的深刻文化意义与不可替代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美术教育渊源 美育需求 从根性 价值展现 发展未来
在社会文化庞大深厚的体系中,美术是一门独具社会价值和人文魅力的文化形态。而美术教育,则是美术这一文化形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得以实现与拓展的、根本而必须的主流形式与客观手段;不然,美术文化便无凭得以传承、发展与延续。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美术教育更是完善与深化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化教育全面建设发展的重点工程。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价值与关联性,是美术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构建在学科思想中的知识基础和脉络理念。
一、社会文明生发中的美术教育渊源
由于美术教育的知识定点就是“美术”,因此,先容笔者就“美术”的本位性概念及其内涵小作赘述:美术作为一门社会文化艺术,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历史发展需求而演变完善至今,当下学术界给出的大致共识性定义为:美术,指作者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段和方式创造出来的可视、可感的文化活动。也称为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属于人类社会的上层意识形态,是精神文化中特殊的重要部分。
对于美术的起源,东方、西方史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下学术中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种论说——即:游戏说、劳动说、模仿说、巫术说等,至今尚无定论。从历史角度看,美术的起源由于受种种难以揣测的历史因素的影响,自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总的来讲应当是随着各地域、人类民族文明的演进历程,在各种人类活动合力发生作用下的结果;若只把美术的起源绝对地归因于一个理由,很明显是不妥欠足的。
如今,美术的起源与劳动说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却得到了较普遍一致的认同;这是因为劳动与人的生存关系最密切,是人类求存发展的本质活动。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马克思等先哲、思想家的著述里,早已详尽深透地阐明了劳动使人进化,并使其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因为劳动使人的眼、脑、四肢协调发展,从而为美术活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而且劳动是离不开对工具的利用和创造的,也正是通过制造工具的造型活动,孕育与激发出美术的造型活动。由此可见,美术造型活动脱胎于人类早期社会普遍的生存工具的制造活动。
在人类这种最早的造型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意识,以及创造活动本身的愉悦,揭开了美术史的第一幕。而美术教育,也在原始的“师徒”、“家族”承传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开始萌芽,人类文化也在这种初始状态的原始文明环境中蕴生。
那么教育究竟于何时?因历史资料的缺空而无法明确考证。但基于我们对文化发展教育的关系的理解认识,美术教育与美术同步起源这个说法基本上是可以定论的。也就是,美术诞生之日,美术教育也即随之生成雏形。“因为人类任何重要的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成熟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由教育起转承接使之世代延续和民展的,倘无教育,则无人类今日文明,倘无美术教育,则无人类今日之美术文化。”
二、社会生活历程中潜移默化的美育需求
根据前述研究对美术文化教育渊源的基本清理,可看出美术与人类生存进化的依辅关系及对人类文化的生发意义。有了这一历史源流上的追溯和立足铺垫,通过对当代生活的介入与体察可以深感到:人们对生活物质与精神文明各层面的“美”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可说辐散到任何一个方面的乃至细枝末节,这些:稍留意生活的人们均可感觉到这随处可见可感的真实。现实中“美”无处不在,“美”是生活理想的体现与人类文明执求的目标。“美”包容了我们的生活。具体到人个体而言,现实中人们除了奔忙于生存的各种客观资本的争取与辛劳外,在感受生活时,均应当能以自身特定层面的文化素养和情感特征等素质去理解、接受到“美术”这一特殊的精神文化给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大到城市环境、家居空间装饰,小到衣着甚至针线等,可以说美术的价值对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是深广强大的。
美术其主旨性的观赏与实用的客观功用,渗透了我们的生活。这正如在人类最早期造型活动中就有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意识的要求一样,通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演进及人类精神智力的承传、发现、创造与再创造等,发展到当代时,人们对生存环境美 的需求及理想更是愈加敏感和强烈,这也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启示了新的导向和客观动力。美术的生命力当与人类文明共进共存,它的光华和魅力,丰富改善着我们的现实世界,甚至透入到人们的情感心灵深处,升华了我们的修养;也因此从个体及整体地促进着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而美术教育也于其中发挥出了不可辩弃的、推波助澜的中坚力量作用。
美术文化的具体作品是艺术创造者们沉入现实生活中,在对内里各种客观、主观事物的本质感悟下,于对话、交流、苦思中孕生出的一个个智慧的火花,它是生活美中现实与理想浓缩的结晶。真正的“美术”作品必须是纯净而透彻的,它的标准应当是求真、求善求美。它的教育宗旨也理当是引启人们从美术的知识角度:达到对生活与文化的深层认识理解、并提高审美修养、完善知识和心灵的目的,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
三、美术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的从根性
美术文化在自身数千年的形成演变、吐纳求新的历史中,已于人类文化的圣地上旗帜鲜明地树起了其它文化样态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那其教育的样态属性当作何根本理解呢?
美术教育由于属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要深入探询美术教育于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关系,也应当需要理清明白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与概念。
“文化”,是一种流荡广远而又容涵广大的整体性的人类智慧与精神存在。它意蕴丰富、复杂、歧义很多,且相互渗透;因而需要悉心辩正,审慎理顺。“文化”在中国有史以来,一直被统治阶层用作施政言法的宣扬工具;是与“武功”、“武威”相并立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正如刘向《说苑指武》一文中提到的:“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可见其于当时兴国实政中的特殊地位,“文化”因此也指涉礼、乐、法等一整套人为的思想与制度。但是从古文字学上看,“文化”一词又有更为古老深刻的意涵:“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也称“刻纹”、“画纹”;“化”则为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在这里,文化实际被理解为一个过程性的动作,这个动作既指涉人有意识地作用自然世界的活动,又包含了原有的自然物根据人的活动改变面貌和秩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成为属人的,从自然变为文化物从自然秩序变成文化秩序的过程。
在西方学术界,文化作为专用术语,最早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如泰勒的界定:文化“是人类自身的历史经验中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可见其涵义可分为三个不同层面:即物质性、制度性和实践精神性的。其中精神文化层面,是由我们人类在社会的承传、创造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活动过程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与知识经验等组成的;思维与审美是其具备创造和积累质量的主要凭据条件,是精神文化价值评估的主要立足点,因为这是我们人类文化本质需要和发展的本位实质。精神文化指涉人的行为、思想方式及心理特点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深层结构,是广义文化的核心部分。美术文化既然为其中重要部分之一,它相应使之存在、延续、发展的教育形式,也同其它文化的教育形式一道,共同构成着对人类精神文化张扬延进的强大整体。
美术教育在美术文化中的含义表述应该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此观念虽有狭义于学校教育的立场,但学校教育是整体社会、民族教育的主体形式,它的教育目标导向和结果,就是整体社会文化的性质和质量的未来。
四、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展现
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展现具体可分为:本质价值和工具价值。前者主要是根据这项活动本身的性质评定,它十分强调美术对人类经验与认识的独特贡献,而这种贡献是其他人类文化活动所难以提供的。后者则主要着眼于其作为工具的职能性价值,它可说在促进整体社会交流、民族文化沟通与了解及对人个体的审美品德和知识技能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有实际意义上的作用。它升华了人的精神、情感品质,它是世界语言,以从自身独到的角度体现出社会、民族、国家的文明层次。鲁迅先生曾语:“美术有利于世,倦具不尔,即不足存。”
对于美术与美术教育之间,两者虽不能完全重合概念上的含义,但美术教育的价值,基本上与美术的价值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主要判别是在量上而非在质上体现出来。那么可以说,美术教育于社会文化中的价值体现理当是相辅一致的;而且,美
术教育较之人类美术更多具一层使受教育者掌握自身知识和技巧的价值。当然,人们在提示美术教育的价值时,往往先通过提示美术的价值来进行。肯定了美术于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地位,也即定立了美术教育于其中的价值地位。
五、立足当代社会文化,前瞻美术教育的发展未来
在当代社会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中,美术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应是多形式、多途径的。特别是在当代文化教育愈加成熟完善的今天,美术教育也更趋多元化及注重与其它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融会;并且越来越随着时代经济、信息、科学等方面对其深层的影响与介入,开始更加关注到与社会各方面意识形态和各行业知识的交流与实践。在当下这个汇融百川的高节奏、大容量的社会体系里,任何一门知识文化及其教育要获得更新发展,均必须立足时代要求:宽容与深思,扬弃传统,大胆求进。
美术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中一种生活与情感结晶的真理性艺术,而美术教育是使之在千百年的沧桑演绎和发展中充满不竭活力,推动其扬帆顺水飞驰的长流大河。从古致今,西方的美术文化所积累下来的盈盈硕果,着实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财富与骄傲。其形成的若汪洋般深广厚博的世界,深深打动着每一个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召唤着人们的情感与心灵向着真、善、美的理想飞升。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06.
[2]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邓福星主编,徐建融著.美术人类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03.
[4] 王林.美术形态学.重庆出版社,2000.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07.
[6][东汉]许慎著.李翰文译.说文解字.2006.
[7]《鲁迅全集》之《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7.
[8]泰勒.原始文化.上**艺出版社,1992,08.
[9]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1994.
第二篇:论述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论述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地位和价值
1985年10月15日-29日,《中国现代书法首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同时成立中国现代书画学会,标志着中国现代书法的正式诞生。这次展览的意义不限于展出作品本身的价值大小,更重要的在于其主题方向带给书法界的冲击和人们艺术观念的解放。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中期是一个思想观念极为活跃的特定时期,国外艺术思潮的进入与国内传统观念的碰撞使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界风起云涌,中国现代书法的出现不只是消解了传统的书法观念,它还预示了一个多元化艺术时代的形成和艺术全球化的趋势的势不可挡。2005年是中国现代书法运动发起20周年。回顾过去20年,现代书法已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当代书坛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民族艺术创作思潮最强劲的流派。如果说二十世纪早期西方现代艺术家们把杜尚奉为现代艺术的精神领袖,那么我觉得杜尚带给大家更多的是观念与心灵自由的启示,是精神的逍遥,而非作品本身的价值。现代书法对中国现代艺术的推动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观念上的解放,其诸多作品本身就拥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是可以标志这个时代的艺术观念符号。“现代书法是现代艺术。因为它既发自于本文化的原创,又可以针对当今世界和社会的问题,现代书法可能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一条道路。”(引自朱青生《从无锡到北大--我所经历的现代书法试验》)。过去20年,现代书法作为一种富于开拓性、前瞻性的现代艺术形式,它在创作手法与艺术风格上渐趋多样、成熟、丰富。当关注书法艺术未来走向的人们以更为冷静、客观、宽容、前瞻的视角,对中国现代书法发展历程进行重新审视时,无不钦服那些现代书法的实践者们的勇气与执著,并被现代书法作品具有的艺术魅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所感动。
关于现代书法命名的正确性问题在学术界曾一度引起争论,究竟“现代书法”、“现代派书法”、“现代主义书法”哪一个名称更科学、更贴切?一般来说,“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派”是指一个流派而言,“现代主义”则是指一种观念倾向。对于“现代书法”的诠释,傅京生在《古干现代书法审美分析》一文中有一段论述:“现代书法”这一概念中的“现代”一词,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个文化概念。作为时间概念,“现代书法”具有随时间延展其形态并在创新中不断变异的属性;作为文化概念,它是以书法语言为本位的借助异质文化力量解构并重建书法视觉形态的属性。“现代书法”的图像样式,首先应当是经过理性分析研究之后的非理性的以直觉方式把握书法的产物……其次,现代书法必须是精神心理宣泄的产物。应该说傅京生的解说给现代书法作了一个相对恰当的定位,我们也很清楚要给一种艺术现象一个正确清晰的概念是不可能的,就好像我们不能使“艺术是什么?”、“书法是什么?”这种命题答案清晰化、绝对化一样。今天、当我们在讨论现代书法发生、发展以及它的未来趋势时,大部分人过多的考虑了“现代书法”概念的清晰与否,以及理论上是否完备与成熟。其实我们这是对现代书法的要求过于苛刻。中国书法一直以自身的发展历史悠久和影响深远而骄傲,但当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历史与理论时,依旧会深深的感到其理论体系的不健全。建国初,文艺界曾就书法是否是“艺术”而争论不休,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当时坚决否认书法是“艺术”,后来此问题汇报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作为对书法有很高造诣的国家领导人,思虑再三,说书法应该是“艺术”,此句话奠定了书法在以后几十年的地位和发展态势。试可想像,当初毛泽东如果把书法定位成“非艺术”,那么今天书法的命运该是何种境况!现代书法的发生、发展命运同样如此。中国书法发展了一千多年才戴上了“艺术”这顶帽子,走近“艺术”的殿堂,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现代书法二十年的艰难发展历程了。当一个婴儿出生后,你若总是问他的父母:“你们为什么要生这个孩子”“孩子的出生意义是什么?”“孩子的名字是否合理?”等问题,那你就是一个神经病。当代艺术理论家也不必死死揪住“现代书法”这个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这是一种理论对创作的遏制,是对“理论先行”的学术观念的教条化理解。
纵观近二十年中国书法发展态势,是以两大体系即传统与现代对峙的状态为主要特征,在传统书法体系中,崇古尊老,讲究师承,青年书家们紧跟国展评委的书风,这种社会风气的结果是书法作品风格的千幅一面。书法依然是沿袭前人的程式,其面貌都是大家闭上眼睛就能想到的那单调的几种模式,最多也只是在外观的装裱形式上时尚了一些,以期望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一大批书家总是边临摹二王法帖边赞叹其艺术价值之高,然而有多少人能够打进传统又能标新立异!有多少人能做到借古开今!在现代书法体系中,却是各种风格异彩纷呈。有人曾总结出现代书坛可分为如下一些风格流派:古典派、新古典主义派、意识流表现派、学院派、新民间派、新文人书法派、非汉字派、结构主义派、波普主义派以及后现代派等诸流派。当然,这种划分的正确性还有待商榷,但从中不难看出仅就创新意识来说现代书法已远非传统书法所能企及。这种状况的出现展现了思想观念、艺术形态多元化的时代里许多书法创作者的困惑与艺术创新的强烈愿望。现代书法在原创性上是和所有现代艺术保持着精神上的一致性,是对中国艺术现代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因为传统书法发展到今天,其实用功能消解而使之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在抒情写意上的一种进化。另外,虽然现代书法在今天已相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但还有一大部分专业人士一提到现代书法,总认为那是一帮不懂书法的人在乱搞,认为现代书法的创作者们技法拙劣,功底浅薄,是对书法的糟蹋。试问什么是“技法”?什么是“功底”?即使是在传统书法这个阵营里又有多少人理解了这一点!“得‘二王’神韵,有北碑风骨”,便号称大师!看其作品,还是老调!比起传统书法阵营里的那些为名利去投机参展的“书法家”而言,现代书法的实践者们在精神上要高尚的多!艺术与人性的结合,以及对人之性情的表达在现代书法创作中应该表现的更充分一些。
现代书法在过去20年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各种不同的观念和实验性活动,如杭州的陈振濂“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广西的实验书法以及书法主义、黑色主义的提法等。无论这些活动在书法界影响大小,其创作观念与勇气都是值得提倡与鼓励。试想在传统书法一统天下的形势下,有如此多的艺术家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为开拓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新局面而不惜以身试“法”,这种精神才是艺术家应该有的精神。在现代书法起步的最初十年里,办展困难,艺术舆论阵地仅《现代书法》杂志。虽然改革开放的形势极有利于现代艺术的发展。但现代书法一直被书法界领导层认为是非正统的,一直处于受排挤的地位。中国书协在繁荣艺术创作方面虽然起着领袖及指导作用。但是,却一直没有接纳现代书法,中国书协下属各种专业委员会俱全,近年又先后成立了“篆刻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刻字委员会”等,却没有“现代书法委员会”。对于现代书法,中国书协的态度是不接纳、不提倡现代书法,只是让现代书法自生自灭。在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上,油画、版画等艺术品价位尚且根据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而书画(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价位,尤其是书法作品的价位是和作者的地位与职权成正比的,这可能也是现代书法受排挤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代书法界严重缺乏了艺术良性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包容,书法界乃至整个当代艺术界都缺乏包容性。艺术起源论中最流行的是“游戏说”,艺术从某些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游戏,儿童作游戏是多么的快乐,成人作游戏反而变得如此残酷,因为成人的艺术游戏有利欲在驱使。艺术界中权威们摆老资格、倚老卖老,年轻人狂妄自大,许多人为了利益相互诋毁,朋友间反目成仇。这些都已远离了艺术,使艺术这个本来听来多么优雅的名词,变得肮脏不堪。艺术家应该具备良好的修养,开阔的胸襟,如果一个人不能理解与包容别人不同于自己的地方,必然说明此人见识鄙陋,这种人也决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比起日本、韩国,中国现代书法出现的时间略迟,发展时间也较短。这是由于中国某些狭隘的民族传统观念的限制所造成。然而,尽管有来自各方面的质疑与压力,现代书法还是以顽强的毅力走下去。其间,北方以王镛、陈平为代表的流行书风“新碑学派”,南方陈振濂发起的“学院派”应该都是现代书法的一种形式,他们在对书法资源利用的态度和作品的视觉化追求上是相同的,只在方式、方法和风格趋向上不同。王镛先生是一度赞成现代书法的,但他自己却没有对现代书法的发展投入更多精力,他只是在书法创作形式感上借用了现代书法的一些理念,所以,王镛的书法一度被称为“新古典主义”,以他为领袖的“流行书风”群体也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也因此,王镛书法受到传统与现代两大阵营的共同欢迎。应该指出的是,从创作技法到创作观念以及书画印修养全面的角度来说,王镛成为一代书法大师是当之无愧的。陈振濂先生则是从一开始就反对现代书法,他推出了“学院派”书法展览并发表文章陈述“学院派”创作观念,提出“学院派”书法创作的三个基准:
1、技术品位--手段,2.形式基点--效果,3.主题要求--思想。他同时发文指责“现代派”书法“是一种现代艺术形态,但却未必一定是书法形态。”他的这种所指其实只是现代书法试验领域内的其中一种现象而已,比如谷文达和王南溟的水墨试验,但这些并不能代表现代书法多元化的整体状态,因为现代书法作为一种新思潮下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观念也就不可能避开全世界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理论及书法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能否认他倡导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其实就是现代书法,陈振濂先生曾一度走入既不承认自己是现代书法,又极力甩掉传统书法保守之名的尴尬境地。“学院派”这一名称在今天人们看来会直接想到西方美术史的“学院派”,是指经过严格的学院传统技法训练,创作上沿袭古典的模式,并且是更多提倡继承而非创新的一种艺术风格的代名词。而陈振濂的“学院派”笔法上是传统技法,他们的创作思想却借鉴了现代书法,只是换了个名称、打出不同的口号而已。当然,这是学术观念的界定,不能否认陈振濂个人在书法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笔者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随导师杜大恺教授学习时,曾向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修养的杜教授请教关于国内书法界的一些问题,杜教授在谈到陈振濂先生的书法时,评价是很高的。
1995年,中国美院王冬龄教授曾作为主要组织者在杭州参与举办“国际书法双年展”。这次展览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现代书法展,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艺术家参展。展览的成功举办说明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与追求也是呈多元化趋势,单一的书法表现已不能满足这种多元的审美需求。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尽管有着灿烂辉煌的成果,但今天它已没有了得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当今世界人们的审美观念已不同与古人,元代赵孟頫的“复古”提法放在当代也变得毫无意义,书法不是回归和固守传统,而是重建适合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需求的新形式。十年后,王冬龄在《艺术当代》(2005年第3期)再次撰文指出“现代书法作为传统书法的发展,在21世纪必将打破传统书法所形成的僵化的规则。传统书法在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生存环境后,如何应对当代艺术语境就成为迫切的有待解决的问题。”“现代书法必须在高层次的艺术团体和美术学院中展开。打个比喻,传统书法好像全民皆兵,而现代书法则是特种兵。艺术素质平平的人从事传统书法还可以将就,还可以以书法家面世。但要从事现代书法肯定不行,因为他们无法完成一件完整的现代书法作品,也就是说,传统书法,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雅玩一把,好像‘卡拉ok’。这在现代书法绝无可能,现代书法需要更大的胆识和睿智。”现代书法是时代审美需求和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相对于传统书法而言更适合现代人的多元心理审美需求。
90年代中后期,中国曾出现了“后现代书法”。中国文艺界一致认为后现代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种价值观念和一种文化精神。它演绎着与传统相对的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是精神上的嬗变。国外后现代艺术的产生包涵种种复杂因素。我们应当全面,实事求是地分析西方后现代文化,以及对我国艺术创作值得借鉴之处。后现代在反传统、反精英、反权威方面与现代主义运动精神具有一致性。因为现代主义就是对传统的反叛。当突破传统之后,现代主义便成了新的权威和标准。后起的现代主义者打出后现代主义的口号向老一代的现代主义者进行了反叛。因此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主义的另一翻版,而“后现代书法”无疑也仅是现代书法的一脉。
文备在《中国现代书法发展轨迹》一文里指出,现代书法是从1885年开始,从1885年到1985年,这一百年是奠基时期;1985年到1995年,这十年是开拓时期。可称之为“百年奠基、十年开拓”,而1995年以后是“流派纷呈,繁荣发展”时期。在现代书法发展史上,文备是以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积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身份出现的,是对现代书法20年发展最具有话语权的艺术家之一。他认为现代书法和传统书法之间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壁垒,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不是互相对立的关系,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自然成长出来的笔墨线条新的表现形式,是传统书法的文化积淀与当今艺术语境的精神融合,是一种新的创造。对于现代书法发展的前景,文备指出:“就连一批固守传统的书法家都知道,现代书法必将代表这个时代而流传后世。当代的古典主义书法,传统书法的结局会如文学史上明清人写律诗不能和唐诗相比一样,唐诗是唐朝文学的代表,而明清文学的代表是章回小说、戏剧、散曲。绝不能说律诗是明清文学的代表,尽管明清仍有不少诗人。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野兽派、抽象派、立体派、达达主义、现代主义等都产生过了。以后还走什么路。外国艺术家已经开始想到中国的书画了。1916年,瑞士的艺术家保罗·克利就从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试验,创作了一批文字画,这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现代书法。这些都可以证明,中国的现代书法,不只是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世界艺术的代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艺术是中国的现代书法。”
综上所述,现代书法不仅在过去二十年影响了整个中国艺术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也必将延伸至未来,将对中国艺术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更大的启示,并对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第三篇: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2012-2013年第二学期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系别:软件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2网络工程(升)三班学号:1215134046 姓名:谢昊天 任课教师:丁甜甜
美术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下,由于发展文化和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人才。同时由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和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的紧密结合,予以美术教育以重要地位。美术教育通过传递美术文化和育人相统一的方式,运用美术手段传达对世界的认识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美的观念。在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和繁荣的今天,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当然,人们在提示美术教育的价值时,往往先通过提示美术的价值来进行。肯定了美术于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地位,也即定立了美术教育于其中的价值地位。
【关键字】
美术教育
美术技能
创造力
心理教育
【正文】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与公民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受其制约。社会总是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要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因其以一种非语言的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感情与观念的行为方式,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由于发展文化和经济的需要,需要继承和发展美术文化的后备人才和美术消费者,社会快速完美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科学与艺术双翼的人。由于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是现代社会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为了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人才,许多发达国家将美术学科列入12年制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中,给予艺术教育以重要地位。社会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尤为重要。
当今世界,美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普通学校中所具有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传授美术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需要,这是美术教育的目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美术教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传授人类以美术的方式进行造物的经验,传递应用美术美化生活和以美术的审美眼光观察世界的方法,传授以美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认识、主观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的方法,使人接受美术的传达。其次,是传递对人类美术文化遗存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和精神的内涵。现代生活离不开美术,培养人接受美术能力,可使美术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更好地创造新的美的世界。而且美术知识与美术能力,是现代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受到美术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不完全的教育。具有美育和智育等一般的教学意义的美术教育思想正逐渐深入人心。美术课的地位迅速提高,美术教育普遍受到重视。美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美术文化,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成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概括地说美术教育就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可以让学生理解美术所负载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美术手段传达对世界的认识和他们的思想情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育是具有“传递美术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做好美术教育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经济模式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工作的机械、零碎和被动。人格被分裂、创造性和主动性被压抑等负面效应,刺激了人们的物欲。相当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出现通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如何在教育上寻找出一种方法,使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的科学教育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免去极端物质的流弊呢?”(杜威的演讲)很明显,美术教育具有这样的价值,它能陶冶情操,丰富人性,提高审美情趣,因为美术既可以表现世俗情感,也可以表达人类普遍情感;既可唤起人的生活亲切感,又能激发人的神圣使命感。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创造,是一种可感知的、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验,能领悟到一种符号语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深幽、独特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进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整个器官协调活动,身心得到充分发展,而且享受着一种主宰和驾驭事物的自由感和自豪感。学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在选题、选材等方面都由自己决定。特别是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从内在需要出发,以强烈的爱、憎等情感对表现对象进行价值选择,同时对活动本身也灌注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情感得以宣泄,正常和高尚的情感得到发展。所以,美术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智育和体育。正如王国维所说,“美育一方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其他教育的手段”。在此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人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从事创造性的活动,而动物只能按生物种属的本能模式活动。但过于强调规范的绝对性、结果的惟一正确性、教学指导的强制性,都对学生的创造性具有极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美术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这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从美术本身的特性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而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马蒂斯曾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
美术在特性上是自由的,这是因为比之于社会生活,它更少受到规范的制约,人的很多愿望在社会生活中难以付诸实现,却能在美术创造的虚幻体中得以“实现”。因此,在美术创作中,人能拥有更多更大的自由,获得更多的新价值、新方法的发现。另外,美术创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个体是这一过程的主宰,因而具有较大的能动性,这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而且,这一过程的推进,还必须创造性地解决和运用技术问题。这样,超越自我,追求自由和能动性,就可以使从事美术创作的人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
三、美术教育的心理教育作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人侵洞开了门户。”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习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的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
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通过美术、美术作业、美术活动等一系列的美术教育,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总之,美术含有音乐及诗之意味,故感人尤深。美术创作须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宁静致远,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心理教育作用。、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展现具体可分为:本质价值和工具价值。前者主要是根据这项活动本身的性质评定,它十分强调美术对人类经验与认识的独特贡献,而这种贡献是其他人类文化活动所难以提供的。后者则主要着眼于其作为工具的职能性价值,它可说在促进整体社会交流、民族文化沟通与了解及对人个体的审美品德和知识技能修养的提高等方面,有实际意义上的作用。它升华了人的精神、情感品质,它是世界语言,以从自身独到的角度体现出社会、民族、国家的文明层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物质文明加速发展,带动了社会功利思想严重,而对美术教育时常不重视,美术教育良莠不齐,而现在,社会还有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加强包括美术教育的精神文明建设,而对于我们个人,应该从己做起,加强自身的美术教育,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美术的重要性将会更加突出,美术教育能给人带来的价值将会更加显现。
第四篇: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梁雪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术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做事细致认真、乐于体验生活、接近社会实际的个性特征。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通过各种感官对外部自然、艺术形式的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所产手生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和理想,使他们适应现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生命力活动模式和美的构成法则,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身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并运用美学体验,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美的领域中,养成主体学习,高度概括,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克服思维习惯,锻炼他们对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概括,然后提炼成新形象,培养丰富的情感,产生出创造性想象。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和想象,最终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所以,学校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基地,其改革就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一些浅见。
一、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制造统一零件,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都有所不同。应在了解学生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了解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组织规律和信息加工的活动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直接经验基础上直接引入,又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结合学科知识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建构。因为人的共性是在个性当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寻求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美术材料来表达事物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上所能接受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了解儿童美术的一些普遍和明显的特征,感受其中一些独特的个性品质,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的特殊身心状况与令人愉快的学习条件相“匹配”,才能使学生有所获得,也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环境,发展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安排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背离真实比例,色彩强调夸张,根据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而画出事物的相应大小。教师应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使他们充分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愉快思想和感情。教学要着眼于审美体验,在体验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表达性的语言,具备看到事物后有准确恰当描述的描述能力,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并尝试对个人作品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口齿伶俐地就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发表见解。教师应该尊重那些擅长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幻想的学生,若忽略这些差别则会出现拙劣的教学,并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内心世界,产生消极的体验,使人格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压制其实现自我的潜能。
二、重视自选活动,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集体程度的外界指导在美术教学中影响最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㈠教师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据学者分析,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㈡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习内容不是随意的、自发的,而是经过选择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发现连锁知识的情境,通过感知和记忆储存把握对象的活动方式,以丰富多样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有价值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甚至运用最迅捷的直觉思考、运用抽象思考、跳跃性思维,展开改造、重组、概括、提炼,重新形成全新形象的想象,寻找捷径和解决策略,以发现其中隐含的重要知识特性。
㈢教学应均衡而有连贯性,选择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融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以系统的方法去思考,并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表达一种个人的选择并获得尊重自己选择的体验,可选开放式的学习活动,采取发现教学法,创设平等、民主、尊重、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快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知识和审美要素来养成审美心理习惯。
有位教师曾特意安排了一次美术活动课。这次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动眼、动手、动脑、动心。从活动到激动到思考到创造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需要一个引导转换的过程。为开拓学生接触生活的渠道,提高学生认知生活的能力,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公共的地方要爱惜,讨论生活公约与休闲设施安排,结合三年级《上学路上见到的景物》一课,设计制作一个合理、安定、方便、舒适、设施齐全,符合时代要求,受大家欢迎、喜爱的社区环境,然后,分以下几步对学生进行指导:
1、请学生观察回家路上所有的服务便民生活娱乐设施,研究其合理性与欠缺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2、运用互相学习与引导的方式进行,去其他好朋友家拜访、参观,寻求多方面建议、改进方法和好的措施。
3、综合各方面意见,本着为人服务的原则,选择社区应有的设施,设计勾画社区蓝图,补充内部设备:游乐场、篮球场、电影院、艺术画廊、社区义务服务站、社区医疗保健站、“悄悄话”心理咨询室、旧物展卖站、养老服务站、健身房、喷水池、雕塑、桌椅、花草、公园大门、公共垃圾桶、垃圾分类回收站、海报招贴站等。
4、用废弃物动手制作社区环境,提倡互相协作,呈现别人所没有见过的新形象、新面貌。推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如用毛线、棉花做冰淇淋,用易拉罐做车轮,用陶泥做建筑,用塑料绳做喷水池,用饮料瓶做邮筒,用照片底板做电影院等。
5、为社区起个令人快乐的名字。
6、为社区商店交易选一种非金钱的特殊交易方法。
7、为社区服务中心枢纽站制定管理规则。
8、为社区医疗保健站、“悄悄话”心理咨询室、艺术画廊等提出合理建议。
这种课堂以外的知识延伸,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观察(观察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通过自由活动、拜访与调查收集信息,进行自由联想;然后进行信息加工,综合多方意见,进行优化选择,归纳设计方案。最后自由选择制作方法,完成自学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能力,从具体制作中去学习体验。美育教育 建构审美心理结构 感知力 想象力 理解力
引发动机 个体探求 集体研究 主体体验 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归纳问题 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观察调查 综合判断 联想创造 归纳概括 美术教育图
学生在创造中通过娴熟地利用工具和技法,深思熟虑并富有想象地通过不同媒介创造作品,在解决视觉问题的同时,寻求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选择技法、材料,提高表现力,以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心境和思考。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空间已经远远超过了课堂上的40分钟。通过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对于能够离开教室的题材,学生显得相当的兴奋,感觉到自由、新鲜、激动,他们是完全在自己的意愿下进行独立学习。初步尝试空间设计,体会环境合理利用空间的必要,让学生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些反省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这些都很重要。教学中,鼓励学生自我创作,尝试体验各种创造活动,使学生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对培养自学精神,提高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等审美能力都有好处。
三、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创造的艺术品是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的产物,是独特的个性化的东西。学生把它看作一种自我的拓展,并因此学会更多地了解自己。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集各种启发创作思考的策略,有计划地激发并鼓励孩子去创造去想象,促进其思考的成熟。当然,并不是每一节美术课都能发挥创造力,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次一种,可加以融合应用,针对学生的特征需要,发挥最大潜能,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训练直觉的判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多彩生动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在内容安排上课外应是课内的补充、延伸、拓宽、提高,以此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志向、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比如在一年级《节日的服装》一课中,为了减少学生画人物时的畏难情绪和受挫感,教师可以借鉴一些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尝试改变教学内容,在活动课上让学生设计自己心中喜欢的个性服装,课题取名《我的新服装》。
⑴展示学生以前画的人物作品,大家观察后提出改进意见,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 将要尝试一个简单的方法,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做游戏:①大家透过投影仪的光照,来玩一个光和影子的游戏,感受光与影子的关系。请在投影仪前做几个手、脚、身体的动作。大家一起动,展开讨论。影子概括了人的形体动作,清晰简练;影子直观表达了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②讨论回忆:在太阳下影子活动的景象,根据太阳的高度会出现长短不同的影子。
⑶你选用哪些最直接的方法设计纸人型:①把纸贴墙上,直接站在纸前,摆好自己满意的动作,然后请合作者沿轮廓描画下来。②透过玻璃勾出人型。③站在阳光下,将纸铺在地上,人站在纸前,光景投在纸上,然后人做出各种姿势,摆好满意的动作,取影子人型。④ 利用投影仪或照明灯的光束取影子人型。⑤可两排人之间拉一块布,被灯光照射,一组人随音乐旋律舞动姿势定位后,另一组人描画幕布影像,换组再重复上述活动。⑷请各小组结合,选择一下用什么方法在纸上画出姿态生动的人型。然后勾画出自己想要的人型,并剪下来。教师出示图片:活泼健康的各族小朋友,穿上干净、鲜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多么高兴。仔细观察,服饰的结构形式近似圆、方、三角形、梯形等。服装样式大方、舒适。装饰纹样、花色,具有民族特色。
⑸装饰人型,给人型穿上有特点的衣服。选择仿古装的设计、自由宽松的现代休闲装束、想象中太空服、新鲜独创的未来装、理想中的新人类装、强调自我表现的服装以及节日或表演用的表现装等,创设你自己独特的只属于你喜欢的色彩和样式。
⑹选择制作材料:衣服、布料、彩纸、颜料、塑料、树叶、丝带、毛线、棉花、瓦棱纸、丝绸、纱、锡箔、窗纱、易拉罐、泡沫等。
⑺试着自己搭配色彩,感受色彩给人带来的愉快。
⑻讨论分工,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并讨论出制作时应注意的方面:①充分利用材料资源,变废为宝。②注意制作时材料间的遮挡关系。③发挥每个同学的能量,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集体合作。④提供互助友爱。⑤有创造性,与众不同,搭配新发型、手饰、草帽等。⑥保持环境卫生。
⑼制作后用纸板装订使人型站立展示,大家观赏评价各自的作品,谈感受,提合理建议,各自整理修饰。
⑽自己设计的新形象取名,让学生自己介绍新形象名字的由来,讲设计构思象征意义,希望将自己装扮成什么样的人。讨论这些作品可以拿到什么场合运用,帮忙选择一下。
⑾想象还可以用影子的效果做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创作这样的主题。这节课的尝试,主要是进行与生活相关的学习活动,融入了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与价值体现,它贯穿了美术课知识,还包括了许多自然、体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孩子关心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并联系社会实际,让孩子思考将来如何面对生活。体验选择这种优化过程,只因学习是为了生活,学生在制作中将对采用各种材质贴画的艺术特色有更多的理解。当然学生不会讲出什么艺术道理。但是,培养他们有目的地追求自己理解的美感形式则是可以做到的。感受简洁、概括、粗犷的形式美感,可以使学生尝试和体验到各种材料粘贴制作的乐趣;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法,敢于打破定势来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心境和思想,能培养灵活、独创的创造思维品质。这节课学生不仅体验了创作活动,还对作品有了理性的认识、思考,并就作品进行了交流,由此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鼓励主动自发的探求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
美术教育发展健全的人格,其中一项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深入观察和全面了解事物的认知习惯。同时让学生面对矛盾的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打破定势来反思问题,抓住想法不放,进而把问题展开,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和延伸。学生从以前课堂中“照着做”,通过实践活动找到“怎么做”,就能够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从中获取知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方法是创新的手段”,使学生从实践中感悟知识,把思考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调动并增长学生内在的创造力。
美术教学,应鼓励学生研究实际的问题,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应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和新的尝试有更宽松的谅解态度。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方面,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内容,内容难度要合理,不统一设置并放宽要求。还应适当补充课业内容,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来培养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五、改变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多方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所要表现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语言取向,另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身体和运动取向,还有一些学生表现的是视觉取向等等。因此,对他们在学校的行为不可能使用完全一样的方式去进行评价。对学生作品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个性张扬应予以高度评价,不像其他学科,这里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最为宝贵的是发现、挖掘学生观点中的差异。评价中应该多加鼓励,特别要鼓励在个性上表现出来的闪光点,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点评等不同评价方法。其中互评就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它能使学生洞察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丰富本人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上述方法,不论采取哪种,都要积极向上,尊重他人,严格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作品技能技巧的表现是否充足,作品细节表现方式的选择程度。
(二)自我体验的程度,间接或直接地表达自我。
(三)通过自主学习,在作品中面对自己的经验所表现出的:
1、体验他人的需要,对社会家庭的观注,参与群体制作,对于各种文化的欣赏提高;
2、对美术语言元素的美感体验及表现,线条、色彩、形体、纹理和装饰感受;
3、是否有与众不同敢于探索的表现方式,有无新发明、新表现,有无竞争力,能否积极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审美能力。
把个别同学在思考和表现上的新进展作为范例,在全班加以宣扬;将个人成果作为集体财富,促进更新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在良性循环中使大家共同提高,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教师应强调全体学生的能力是否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否做到了相互努力协作,共同提高。
美术教学课业安排应有跨度,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使美术课在进行美术文化传承的同时,集实践、创造、自主、趣味、发展、社会性于一体,把它构建成一种能够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
教学创新是实践的前期阶段,经教师严密思考组织起来的教学,使“教”与“学”产生默契,群策群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创新实践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喜悦心情。通过信息重组,形成全新形象。提倡学生展开幻想,大胆联想,发展多向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出心裁,求异创新,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他们明白成功背后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知道如何踏踏实实地向成功迈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和鼓励者,他必须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表达和充分发挥的空间。这是因为,只有“拥有充分发展空间的孩子,才是健全快乐的孩子”。
美术课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主要参考书目:
[中]滕守尧著 《审美心理描述》 四川人民出版社
[美]艾略特·W·艾斯纳著《儿童的知觉与视觉》 湖南美术出版社 [美]罗思菲德著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日]东山明著 《孩子与美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浅谈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现状与发展
北湖区第十六完小 段颖
美术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美术在培养人方面的重要性,而我们国家的教育形式,虽然在教育大纲中将美术放在重要的位置,但确体现不出美术在整个教育中的教育作用,从学校、学生个人的角度都没有体现,原因其实很简单,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都清楚,不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也有80%的人知道――学校重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其它的都是从属。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隐性的教育并不能立即体现教育的成果而被放在最其次,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无奈和悲哀,天长日久,就觉得美术教育者是闲人,是有许多空余时间的人,于是就干起了许多与美术教学无关的杂事,这也许就是我们目前的美术教育现状吧。
中小学校美术教育目前在基础教育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导致了中小学校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抑制。从而,在理论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等几方面进行切实有效地改革,显然是发挥美术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
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发展美术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进步的需要。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物质文明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明的需要。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与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联系起来,有利于把精神文明建设推上积极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另外,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发展地方经济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地方经济中,工艺美术产业在许多地方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发展美术教育对于美术工艺的发展自然就会有着其特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