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生态长阳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 加快建设生态长阳
马尚云 吕学锋
2010年第2期 ——生态建设
近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全省山区县(市)和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努力把长阳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梦境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
构建发展体系
结合国家贫困县的实际,长阳县将加快构建生态发展的三大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就是竞争力,生态就是生产力。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立足现在的发展,更要着眼将来的发展。树立保护好长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江秀美的山水风光的理念,就是最大的政绩之一。在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中,认真贯彻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争取省里早日出台《清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努力把长阳建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
二是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以打造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和都镇湾天然色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高山蔬菜、清江鱼、清江水果、茶叶、中药材、核桃、油茶、魔芋、马铃薯、生猪、山羊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比较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殷实的新长阳。
三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我们将充分利用长阳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巴土文化品牌,积极促进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认真挖掘、保护、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长阳建成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
建设生态产业
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长阳现实发展水平和山区立体生态实际,我们将统筹高山、中山和低山特色经济发展,按照“拓展特色基地、培植优势龙头、创建绿色品牌”的思路,重点发展“六大生态产业”。
一是发展核桃、油茶产业,打造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大县。木本油料适宜山地生长,可在荒山荒地栽培,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多年收益,被誉为“铁杆庄稼”。长阳适宜木本油料生长且栽培历史悠久,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理想区域。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促进食用油产业发展的机遇,作出了建设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大县的重大决定,把木本油料建设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战略工程加快推进,力争到2020年,全县发展木本油料基地100万亩,林农人均木本油料林基地达到3亩以上,产业年综合产值过30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二是发展林下种植产业,打造“中国魔芋之乡”。花魔芋原产地在长阳,市场前景广阔,加工生产潜力巨大。全县正在按照“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合作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长阳建成板块基地10万亩、年创产值5亿元以上的全国魔芋产业大县。
三是发展名优茶产业,打造“中国优质绿茶之乡”。长阳是宜昌的重要产茶地之一。近年来,我县在调整结构、改良品种、争创名优上下功夫,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茶1100余吨,茶叶生产年综合效益达5000万元以上,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长阳茶叶,全县将在扶持茶园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扶优壮强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品牌上下功夫,力争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茶3000吨、年创产值过亿元,把长阳打造成“中国优质绿茶之乡”。
四是发展清江优质柑桔产业,打造“清江椪柑——柑桔之王品牌”。长阳县清江椪柑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小面积种植到连片规模经营、从常规生产到标准化生产、从粗放上市到产品加工销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跨越发展。我们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加强疫病防控”的思路,大力发展椪柑产业,形成清江连片优质椪柑基地12万亩、年创产值2亿元以上的规模,打造一流精品名牌。
五是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天然色素产业园。长阳道地药材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其中“资丘木瓜”、“金福红栀”还载入了中华药典,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药材产业发展,以资丘木瓜、金福红栀、资丘独活为重点,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构建了以榔坪、都镇湾等地为重点的8万亩优质药材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木瓜、栀果GAP示范基地。
六是发展畜禽养殖产业,构建省级林业养殖基地。长阳具有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独特优势,传统生猪养殖和特色山羊养殖由来已久,其中长阳山羊板皮更是驰名中外。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着力构建畜禽健康安全生产体系,一举成为全省畜牧大县创建先进单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全省生猪、山羊养殖大县地位,加快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畜产品加工开发,力争年出栏生猪70万头以上、山羊35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使长阳成为省级特色养殖基地。
弘扬生态文化
增强发展动力
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长阳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将突出抓好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一批独具长阳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推进生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国家5A景区品牌。长阳拥有清江国家森林公园和清江画廊两个旅游知名品牌,先后建成了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墩岩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榔坪将军坳中国小鲵县级自然保护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巴楚林海—人类母亲”、“清江水—土家源”等主题,扩大长阳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影响力,争创清江画廊国家5A级风景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靓丽品牌。
二是积极举办各类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打造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我们要努力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协调发展,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作用。重点培育“清江椪柑文化节”、“榔坪木瓜花都文化节”等一批颇具长阳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节庆活动文化品牌,大力推介“长阳巴山舞”、“撒叶尔嗬”、清江水上运动等文化名品,使之成为继承、发扬和繁荣民族地域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大力发展盆景奇石产业,打造盆景根艺奇石文化品牌。长阳根雕艺术,源自战国,桃木驱邪、鱼寓有余、仙鹤永寿,因袭传广,蔚然成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阳盆景、奇石文化蓬勃兴起,我们先后打造了湖北根艺盆景第一镇——高家堰镇和清江奇石两个新兴品牌,一批批新奇精美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作者分别为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县长)
第二篇: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
文章标题: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最少的土地资源、最小的环境容量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我们提出了集中办企业的指导思想,加强了园区建设。XX化工、XX轻纺两个工业集中区自兴建以来,围绕打造生态集中区的目标,把加强环境管理和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XX集中区成为
全省第一家取得环保入户许可的化工类园区;区内实行集中治污、集中供热。化工集中区建设过程中,我县坚持“环保优先”,强化环保基础设施,严格项目准入,强化环境法治,规范监督管理,严把项目准入关,先后否决了30多个不符合环境准入条件的项目,其中超5000万元的10个;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下发整改通知32份,实施行政处罚17起,实施停电整改12家,责令转产项目1个,刨除有偷排放嫌疑的污水管道8公里,完善违规建设项目,整改违法排污行为,集中区建成和在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现已全部通过省、市环保部门的正式审批,投产企业的污水预处理及其他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现已基本配套到位,实现了企业污水经过预处理达到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后接入集中处理,在国家、省、市的环保专项检查中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目前园区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集中区以不到全县1的土地,接纳和承载了70的工业投入,创造的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已占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仅XX化工集中区已签订进区的项目达50个,其中超亿元的6个,超5000万元的15个,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家进区投资,2005年,实现税收7100多万元,其中,XX裕廊是亚洲最大的丙烯酸生产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2.4亿元,税收4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工作会议作为新的起点,按照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强化“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
会后,我们将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坚持“环保优先”方针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出台落实的具体意见。特别在化工集中区发展中,坚持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落实为具体行为,把“环保优先”落实到决策、规划、审批、干部考核等各个领域,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打造“生态园区”不动摇。在招商引资中坚持环保“门槛”不减低,新建项目做到“三个不上”,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坚决不上,对违反规定的,要坚决追究责任。切实杜绝“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观念,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二、强化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行为
一是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坚持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凡环评文件未经环保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有关手续,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严禁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的产品和生产所用原料含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以及高毒性有机物质、无有效可靠污染防治措施、产生恶臭等污染物质等项目,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二是强化环保“三同时”管理。凡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的,一律不得试生产,未通过验收的,一律不得正式生产。三是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监管。从加强企业污水排污口的设置入手,坚决拆除企业擅自增加的排污管道;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的监控和检查,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在线监控装置并与市、县环保部门联网,及时发现纠正企业擅自拆除或者闲置污染治理设施的行为;对产生危险废物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启动环保部门指定单位代为处置和处置费用由产生单位承担的行政代处置制度。四是加大环保安全执法检查。执法要做到“三个坚决”,即坚决关掉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砸掉污染严重的烟囱,坚决杜绝乱排污水的现象。
三、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追究
我们将成立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环保、监察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专项整治的力度,突出严厉打击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违反环保“三同时”制度以及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3项重点环境违法行为;处理环境违法行为做到“三铁”,即以铁的纪律、铁的手段、铁的手腕,惩治环境违法企业、责任人,决不手软。明确县监察局将查事与查人相结合,对指使、纵容、包庇环境违法行为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擅自批准或办理建设项目立项、规划、征地、供水以及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贷款、供电的,严肃追究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县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中心和全县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集中区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督促企业逐一建立重特大
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人员开展污染事应急处理实战演习;组织集中区环境影响后评价,进一步落实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加以落实;按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的要求逐步完成集中区相关居民的搬迁,杜绝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污染纠纷隐患。通过我们的努力,力争把化工集中区建设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
展“双赢”的样板。
《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坚持环保优先打造生态园区。
第三篇:加快生态市建设
诸城市商务局立足职能加快生态市建设
生态示范市建设是我市实施可持续发展和争创环境新优势的重大决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好事,为新形势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市商务局紧紧围绕生态市建设这一发展方向,从资源型项目建设、重污染控制和创建绿色宾馆上下功夫,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势态。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
与发达地区和沿海先进县市区相比,我们对发展生态经济的认识还不够足,对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挖掘还不够深。因此,我们及时传达上级的会议文件精神,要求干部职工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增强竞争力的理念。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及每季度召开的创建工作会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局工作人员对发展生态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经济观,使发展生态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政府创建生态示范市的观念转化为全局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优化政务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生态经济要得到迅速发展,就必须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出台有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办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鼓励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文件的基础上,市商务局 1
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廉洁型、节约型”机关建设,提高保障和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的能力。坚持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工作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服务,致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软环境,努力以创新、高效、优质的服务来赢得良好的口碑。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同时,真正促进商务经济快速发展。
三、推行绿色创建,打造绿色人居环境
宾馆、酒店作为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在促进对外开放、加速经济发展、树立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倡导绿色消费,弘扬循环经济理念,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华玺大酒店、杨春国际酒店、中粮宾馆、刘罗锅食府、孙氏餐饮公司、东升酒店等星级酒店中,积极开展“绿色宾馆”、“绿色餐厅”创建、推广等亮点工作。局领导多次深入各大住宿餐饮企业,宣传绿色创建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为进一步提高宾馆创建意识和业务水平,还组织相关负责人对创建绿色宾馆工作进行培训,开展了住宿餐饮业技术技能大比武、烹饪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在宾馆环境管理、环保宣传、环保措施、环保行为等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做足“绿色”文章。同时,组织6家星级酒店参与国家钻级酒店酒家评选,提升住宿餐饮行业整体竞争力。
四、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开辟农副产品“绿色”通道
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作”,去年发展标准化农家店16
3家。积极实施“农超对接”、“区超对接”,把熙康公司等出口企业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摆上超市的货架。同时,强化市场流通秩序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场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五、健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做好环保文章
为推进社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创建生态市和卫生城市打下基础,我们加快了再生资源网络建设。及时建议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商务、财政、公安、工商、城管、环保、住建、规划、国税、地税等14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诸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完善了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了《诸城市关于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意见》、《诸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成立了两个分拣中心:一个废旧金属分拣中心,一个废旧纸箱分拣中心。废旧金属分拣中心,占地11亩,硬化了地面,建设500平方米的车间一个,购买了压块机一台、剪切机一台、轧钢机一台,共投资220万元。废旧纸箱分拣中心占地10亩,建设车间、购买打包机等设备投资150万元。积极与华龙物业等大型物业公司对接,在所管辖的小区内选择合理位置,按照统一模式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亭。目前已在红星社区、龙泉庄园建设了3个回收亭,共投资2万元。其他规划好的5个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到7月底,将建设回收亭20个,投资达40万元。同时,加快了镇级回收站建设。与有关镇街负责人沟通,通过筛选现在站点或者现场察看规划与选址,加快镇级回收站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形成规模,实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城乡统筹发展的格局。
六、提高环保门槛,做好项目招商
在招商引资中,我们结合生态示范市的创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自觉提高环保门槛,把环保制度融入项目招商的全过程。绿色环保、科学发展、循环经济等新理念无时无处不在。对于凡是进入诸城的商贸服务业大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到选址立项,我们都主动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对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项目,即使利润再多也不引进。在把好项目准入关的同时,我们对已落户的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确保我市商贸企业的“三废”排放达到国家标准,真正成为绿色示范企业。
2012年7月13日
第四篇:基于生态优先的小城镇总体规划
基于生态优先的小城镇总体规划
摘要: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确定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并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整个总体规划过程,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出有力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总体规划
Abstract: by using GIS technique are united, and determine the area land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s divided into level 3, were extremely MinGanOu, severe MinGanOu and moderate MinGanOu,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cept throughout the overall planning process,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make a strong planning measures.Key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overall planning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和城市建设区面积增加,生态环境的恶化在很多城市日益严重。如何有效地减小人类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协同演进,是各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本文试图以沈阳市白清寨乡总体规划项目为例,探索通过规划手段,促进生态保护区周边小城镇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一、项目介绍
沈阳白清寨乡地处沈阳市东南部苏家屯区。南与本溪市张其寨乡接壤,东与抚顺市海浪寨乡毗邻,是沈阳市城镇发展的重要区域。该乡四面环山,自然景观秀美、是市级自然保护区。地区人文景观丰富,在娱乐休闲、度假疗养等方面拥有众多资源。
近年来,白清寨乡在旅游经济的带动下,适时把握机遇,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建设用地缺乏拓展空间、旅游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村屯环境差等。
本文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细致梳理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与问题,预测人口与用地发展规模,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提出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策略,推动地区整体协调发展。
二、区域生态环境评价
1、自然保护区概况
白清寨市级自然保护区包含白清寨村、太平山村、邓家沟村、和顺堡村、康家山村、营盘村、康宁营村等村屯,总面积4266.7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
保护区气候相对湿润,年积温较高,物种资源丰富,区内的森林植被在整个沈阳市的森林生态环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自然保护区环境敏感性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生态敏感性地理空间分区,利用GIS技术进行叠加,得出的土地生态功能综合分区,确定白清寨乡土地生态敏感性分为三级,分别为极度敏感区、重度敏感区和中度敏感区。极度敏感区分布在乡域北部和东部山体和森林集中区域,约占乡域总面积的二分之一,重度敏感区主要集中在乡域南部康家山周围,中度敏感区位于区域中部现状镇区及周边。
三、基于生态导向的总体规划
1、技术支撑――基于GIS技术的模拟分析
地形条件是城市用地条件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山地地区更为重要。不同的地形条件对其规划布局,道路走向、线形,各种工程的建设,以及建筑的组合布置,城市的轮廓、形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白清寨乡为半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变化明显,海拔相差60米。
该项目规划运用GIS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GIS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通过GIS地形及坡度等分析,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建设项目,减小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
(3)通过景观点视觉敏感度分析,控制高敏感区的土地开发和建筑物的建设密度,确定观景点、主景观节点和自然景点。
规划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建设用地评价、景观点视觉敏感度等真实直观的分析模型,为土地利用、道路规划、建筑密度与高度控制、景源选择、观景点选择、景观视廊控制等规划内容提供充分的判断依据。
2、总体规划――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规划在综合考虑区位、环境、生态承载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产业发展与用布局。
1.1土地利用规划
白清寨乡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镇区,村庄沿北沙河、沈抚线、白康线公路呈带状分布。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分布零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效益偏低。
规划统筹考虑镇区和乡域内的发展现状、产业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调整村屯宅基地与城镇建设用地比例关系,降低现状农民人均建设用地数量,最大程度减小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合村并点等措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利用高效、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规划形成“一个镇区、二个组团、三个中心村”的功能布局结构。
“一个镇区”:是白清寨镇区。集中发展商贸、旅游、文化、居住等服务功能,强化对全乡和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二个组团”:考虑到作为旅游小镇,该区域的旅游开发和房地产开发需求日益明显,规划结合现状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规划以邓家沟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组团和后小峪度假、居住组团。
“三个中心村”:合并北部邓家沟、顺山子、窝棚沟等村屯至太平山中心村;二是合并南部营盘、尹家沟、蔡家村、迷子沟村至康家山中心村;三是合并沈丹高速公路以西的胡家沟、姚家沟两村屯至台沟中心村。撤并村庄后形成三个中心村,有效地节约了用地。
1.2产业发展引导
白清寨乡产业结构呈现三、一、二的旅游小城镇发展模式。第一产业仍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主要为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金属加工等;第三产业主要为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商业服务业。
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把握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
(1)第一产业
在保持目前种植业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经济作物和新技术现代化的主体地位,提高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形成几个高效农业经济区,将农业发展和生态、观光旅游等新型服务业结合起来。
(2)第二产业
产业发展要严格符合建设生态乡镇的目标,严格限制水泥制品、铸造、化工等污染严重,高耗能的产业。空间上应采取集中布置,避免到处开花。
第二产业加强与种植业和旅游服务业的联系。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中药制药等产业。结合旅游业发展旅游服务产品生产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地区居民就业。
(3)第三产业
依托优越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规划细致梳理了该地区的各类旅游资源。在确立开发定位、项目选择、项目规划等方面,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自然山水景观格局,形成 “一核三区”空间布局结构。“一核”:即白清寨乡镇区综合服务核心;“三区”:分别是北部的自然休闲片区;中部的冒险运动片区;南部的情趣休闲片区。
1.3环境卫生规划
随着白清寨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排放日益增多,对环境影响较严重,而环卫设施建设确很薄弱。为提高全乡环境质量,减少城乡建设和人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了的镇区、景区、生活组团、村庄全覆盖的环境卫生规划。
镇区设置垃圾转运站,收集、转运镇区及全镇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各村庄均设置垃圾收集点。实现垃圾的“户集、村收、乡运、区处理 ”一体化的垃圾处理系统,并要求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再利用。
景区、景点规划相应的垃圾收集点的安置和管理,同时要求加大对当地村民及游客的宣传力度,建立日垃圾清理制度,保障景区、景点的环境卫生。
结语
生态空间的构建决定了白清寨乡的功能和空间组织模式。本文一方面保障土地的集约利用,使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网络有机组织城市功能,保障布局空间和生态空间的连续和互补,实现区域整体效应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闵婕,基于生态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织研究――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04期
2、茹葳、程炜,大都市周围的“生态城镇”设计――以常州市遥观镇总体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5年第29卷第5期
第五篇:在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中发展山区林业
在实施生态优先战略中发展山区林业
罗 毅
2010年第8期 ——生态建设
兴山县地处鄂西山区,国土总面积232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丰富的山地资源决定了兴山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近年来,兴山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围绕山地这一优势资源摆阵布局,挖掘潜力,大力发展山区林业,统筹走活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一盘棋,闯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林业发展之路。
——科学谋划,念好林业经。一是理清思路。根据国家对林业发展定位的重大调整,县委、县政府及时将林业工作重点从木材生产转到生态建设为主上来,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把林业提升到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层面统筹谋划。同时,按照“兴林富民”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形成了“农业发展林特为先,林特产业核桃为先,生态保护防火为先”的林业开发思路,提出了把兴山打造成生态体系完备、产业体系发达、林业文化先进的现代林业强县战略目标。二是科学规划。我们按照林业发展战略,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兴山县林业“十一五”暨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林业工作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任务和各项举措,在项目规划上,体现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受到省林业局的肯定。三是配套政策。县委、县政府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林业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林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先后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关于突破性发展核桃产业的决定》等文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林业规划的实施,促进了林业健康快速发展。——抢抓机遇,造就生态山。一是争取政策。按照“超前谋划、科学立项、打牢基础、专班攻坚”的思路,不断加大林业政策争取力度。近年来,我们共争取林业项目资金3.5亿元,为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借助三峡库区的区位优势,通过高质量高效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规划,争取省林业局为我县增加了1万亩天然林保护、2万亩退耕还林指标。二是用好政策。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项目,严格兑现政策,确保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其政策的全面落实。三是用活政策。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我们在追求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积极拓展林农增收渠道,把核桃、板栗、银杏等经济树种作为兼用林,纳入生态林补偿政策范畴。整合政策资源,把林业生态项目与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开发、生态移民、三峡后续产业发展等项目捆绑实施,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建设功效。
——林经结合,培育大产业。一是高标准定位。我们把核桃产业作为兴山第一大农业特色产业进行培育,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30万亩核桃基地,实现农业人口人平种植核桃两亩以上的目标,把兴山打造成全省核桃产业名县和中国核桃之乡。二是大力度投入。坚持每年捆绑资金1200万元以上,从基地建设、种苗培育、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切实加大对核桃产业的投入。县财政还每年预算100万元设立核桃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开展核桃产业规划设计、技术培训、种苗监理、检查验收、技术研发和品牌开发等。县林科所与湖北农学院联合培育的薄壳核桃在全省第二届林博会上荣获金奖,同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兴山薄壳核桃”也是宜昌市第一届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地理标识证明商标。三是高质量建设。引导农民摈弃过去局限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山老林见缝插针式发展经果林的小农经济做法,舍得拿最好的良田种植核桃。制定统一的核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从种苗生产供给、田间种植、产中管理等环节加强服务指导,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确保了核桃产业建设质量。四是全方位服务。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四大家”分管领导参与、多个部门任成员单位的核桃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产业办,全面加强发展核桃产业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县直各单位都结合部门职能加强服务,为核桃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创新机制,铺筑管护路。一是建立新的保障机制。2001年,我们通过林业综合改革,共关闭木材加工企业31家,一次性买断安置218人,同时将林业工作经费和部分林业干部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二是建立新的管护机制。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森林、林木、林地合理流转,充分调动了林农管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森林管护网络,设立县森林管护总站1个、乡镇森林资源管护站11个、管护片23个、管护责任区160个,落实管护人员225名,聘请110名村干部兼任管山员,并将管护责任与经济待遇挂钩,落实到人,实行林业部门和村委会双向考核兑现。同时建立了森林防火工作机制,积极推行有偿使用农民防火工具机制和森林防火保险改革,有效促进了森林防火工作,全县连续10年实现“三无”(即无重大森林火灾,无人为责任事故,无森林火灾死亡事故)目标。三是建立新的执法机制。针对传统林业多头执法存在的弊端,我们将分散在林政、森防野保、种苗管理、乡镇站场的林业执法权统一收归由森林公安一家行使,取得了林业执法规范、队伍素质提高、资源保护有效等改革成效。同时,我们把《森林法》纳入“四五”、“五五”普法内容,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增强了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已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调整结构,延伸产业链。一是坚持林工结合。积极探索适应山区林业发展的激励政策,通过分类经营和“一本账”管理,实行“管死”与“放活”相结合,允许利用限额采伐的商品材兴办木制品加工业,允许利用自用材、间伐材加工木制工艺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林特林副产品加工,培育出了雅佳、天源、兴农、绿源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产业效益逐年提升。二是坚持林农结合。充分利用山区林地丰富的有利条件,合理调整林种结构,开发林副产品,大力发展以核桃、柑桔为主的林果业,以香菇、木耳为主的森林蔬菜业,以林下种草养羊为主的森林畜牧业,以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拓宽了林农增收的产业渠道。三是坚持林旅结合。充分利用山区峰奇林茂的自然景观和森林生态资源,依托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积极开发森林观光、森林体验、森林休闲等森林旅游业,改造提升了盘龙洞景区,启动了连接大老岭林场、环坟埫坪林场和朝天吼漂流的大高岚旅游综合开发,森林旅游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作者系中共兴山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