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植农村移民后靠安置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培植农村移民后靠安置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屏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林乃宏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屏山库区大量农村移民需要后靠安置,其中大部分需要进行生产安置。生产安置的核心在于解决农村后靠安置移民后续发展能力问题。培植好农村移民接安产业,是保证农村后靠安置移民后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由于农村移民后靠安置产业培植时间紧、任务重,见效周期长,及早谋划农村后靠安置移民接安产业培植,统筹解决好农村后靠安置移民后续发展问题迫在眉睫。为此,通过对安置现状调查,笔者提出以下初略的见解。
一、农村后靠安置移民现状
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全县需安置农村移民19538人,按规划需县内后靠安置人口4538人。通过前期对部分淹没区农村移民安置意愿调查,多数移民不愿意外迁,其比例达到了95%,县内后靠安置农村人口可能将会进一步增加。有限的安置容量若无有力的接安产业作为支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发展”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产业培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植基础问题。从总体上看,移民拟安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居住的条件相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特别是后靠安置地水利设施相对较少,现有水利工程存在布局不合理,多数老化失修,综合利用率低;乡村公路普遍等级低、质量差、养护不到位,通行能力弱。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对移民接安产业培植造成制约。
(二)培植标准问题。受政策和县级财力等因素制约,现有产业建设标准较低,距移民安置产业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差距大。如:茶园建设最高标准在400元/亩左右,果园在500元/亩左右,新建乡村机耕道和硬化乡村公路补助在10万元/公里左右,新建堰渠补助只有5—6万元/公里左右,且项目资金十分有限。如果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群众需集资2/3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积极性。
(三)土地调整问题。按照规划要求,农村移民安置地要在海拔800米以下、离公路2公里范围内,这部分地区人地矛盾突出,且屏山自80年代土地承包以来,一直未进行调整,人均土地资源占有极不平衡,产业集中发展调整土地难度很大。
(四)培植资金问题。屏山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缺乏发展资金,移民接安产业培植受到极大限制。目前,屏山用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大都是以工贷赈资金,有非常明确的投资方向和地点,往往与移民产业培育难以结合。而向家坝水电站建设,涉及移民产业补偿是按照“三原原则”直接兑现到户,对沿江第二优质水果产业带、库区百里绿色生态长廊等后续产业培植无明确的投入资金规划。
(五)产业对接问题。由于安置区域和淹没区生产发展条件大多不同,造成部分移民今后安置产业和现有产业不能有效对接,有针对性进行移民劳动技能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
(六)移民素质问题。农村移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小学文化水平达1.5万多人,占50%以上。农村移民中具有一种以上谋生手段的不到30%,加之观念等因素影响,其接受能力十分有限,较大程度制约着新科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培植农村移民后靠安置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移民后靠安置规划。根据县内安置容量,结合安置地土地、水资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生产要素基本情况,尽早编制好农村移民后靠安置的详细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接安地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好产业发展规划,实行“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稳步发展”。
(二)完善安置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前突出抓好以道路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安置地农业综合开发能力。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坚持把改田改土、兴水修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谋求安置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三)以点带面搞好示范和龙头带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点在宣传示范上下功夫,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这篇文章。结合库区农村移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针对性开展茶叶、水果、白魔芋、烤烟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训和示范,建设标准化的移民安置产业示范园,以示范效益促进移民安置产业的发展。同时,扶持壮大和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移民相关产业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农村移民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用抓工业的思维抓农村移民安置产业建设,把广泛争取政策支持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移民接安产业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用好移民和扶贫相关政策,努力加大对上争取和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将世行贷款、工赈、农业产业化发展等项目和资金向移民安置村相对倾斜的机制和制度,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每年定向安排移民安置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实行逐年投放,集中发展一批优势产业和农业特色产业。
(五)认真研究土地流转有关机制问题。土地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产业集中发展需要农民的支持和成片的土地等。本着“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安置地按规划发展农村移民安置产业,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六)指导好移民产业对接有关工作。移民产业的对接直接关系到移民安置后的生产、生活问题,超前做好接安地的环境、气候、土壤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储备,对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及早有针对性地进行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对农村移民给予智力、政策、信息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其掌握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技能,引导群众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为农村移民产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一是配套资金缺口大、筹措难。按市、县财政配套每户建房补助资金1.5万元,特困户2.4万元,石泉县10年规划期内共需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06亿元,对于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秦巴贫困山区县,县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筹措。二是立地条件差、选址难。省上规定集中安置点必须安置30户以上,石泉县山大沟深,部分镇村集中安置点受地形限制,选择一次性集中安置30户以上且适于居住的地点十分困难,导致不能享受省上的集中安置基础设施配套政策。三是审批程序多、开工难。启动实施30户以上规模集中安置点需规划报批、土地审批及各类评估申报,涉及5部门11个审批环节,特别是市级有资质的地质灾害评估专家人员较少,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影响建房进度。
对策及建议:一是整合项目资金。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扶持,整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陕南移民搬迁。二是因地分类施策。针对陕南山区的实际,以10户集中建房为单元,分类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三是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部门联合办公,分期集中审批建房手续,并通过专家评估、委托评估等方式,加快审批进度,促进安置点早日开工建设。(石泉)
第三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当前我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村、镇站室所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不到位。一是有的村、镇站室所对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村既无权,又无钱,没有腐败的土壤,加之平时琐碎的事情都很多,根本没有必要搞党风廉政建设,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二是走入认识误区,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会影响经济发展,不敢、不愿抓党风廉政建设;三是极少数村纪检干部有畏难情绪,被动应付。
(二)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受市场经济“效益至上”观念的影响,有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忘记了党员宗旨,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有的干部艰苦奋斗的意识日益淡薄;有的干部大吃大喝,奢侈浪费集体财务;有的干部吃拿卡要,欺诈老百姓;有的干部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
(三)党务、政务、财务公开不及时。一是由于日常工作多,时间紧,少数乡镇、村对日常的工作、财务等方面的情况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公示栏、公示牌建起来了,但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当上级通知要检查时才会勉为其难的上墙公布相关数据,一方面老百姓难以有效监督,另一方面老百姓怨声载道,认为是集体、国有资产流失,组织不敢公开。二是财务制度不健全,村干部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财务审批不够严格,甚至有的支2-
一级的纪检员,平时放松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工作业务能力还很低,还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狠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对乡镇、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让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每年都能受到一次教育培训,系统接受党的政策、党风廉政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增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意识,增强乡村干部的法纪观念和民主意识,提高其懂法、依法的意识。依纪依法从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活动,学会运用民主的方式法律的手段解决纠纷。二是加强正反典型教育。树立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创先争优的激励引导,营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浓厚氛围。充分运用发生在基层干部身边的违纪违法案件,对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结合农村的实际,采用院坝会、走村入户、秧歌队、腰鼓队表演等多种形式将党的法规政策、方针路线贯彻到村组及农户,歌颂廉洁正义、鞭挞腐败丑恶,在群众中进行喜闻乐见的宣传,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狠抓制度落实,注重工作实效。一是建立和完善村帐镇管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从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村里的重大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4-
接受群众监督。
(四)狠抓案子查处,维护合法利益。以查案为突破口,依法依纪从严从快处理农村少数违纪党员干部。对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侵占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因不负责任或失职而引发的重大集体上访等,要重点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坚持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
(五)狠抓考核奖惩,促进工作开展。乡镇党委、纪委要加强对各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把其纳入对各村的综合目标和“大党建”考核的内容,与干部的提拔、任用、交流和对各村的经济直接挂钩,定期表彰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纪检组织和个人,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自觉性,促进工作实绩,进而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012年X月X日
第四篇:农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短板及对策建议
农村产业振兴存在的短板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首要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必须要以产业兴旺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汇报如下。
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生产方式缺乏竞争力。农业发展存在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农业经济效益不高。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农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就拿肉鸽产业来说,在顶哈肉鸽项目取得经济效益之后,这种模式被很多人复制效仿,导致产业同质化,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发展,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市场风险也进一步加大。
2.乡村产业振兴缺乏各种资源。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而且乡村产业化项目投资较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投资回收期比较长,一般需要几年时间。其次,我国农村普遍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和战略眼光,在乡村产业化发展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资源不足。
3.乡村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对于乡村产业化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都需要从良种培育、种养殖基地、粗加工、深加工、品牌、市场、渠道、物流、营销、服务等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而目前的农村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比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产业集群比较少的问题。
4.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在农村,大部分农产品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表现出的特点是“产品特色不明,企业品牌不响,竞争实力不强”。双定镇许多农业企业品牌价值有待挖掘,比如南宁市顶哈肉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有影响力的优质肉鸽养殖品牌企业,但是在打造全国乃至知名品牌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制约农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就拿农产品加工业来说,我镇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因为此类企业在产品研发、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投入大,财务成本高,经营毛利率低,效益微乎其微,稍有不慎就会亏损,很多都是靠争取政策补贴过日子。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现规模化经营。要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实现土地的流转,引进产业资本和新技术,实现经营模式的变革。要加快乡村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只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才能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走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清除各种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用现代生产方式、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另一方面,还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要立足于为农村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必须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特色资源、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化发展之路。
3.建立发达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现代农业应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农产品在生产出来后,要进行加工、储运,实现产业链的延长和增值。要建立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生产体系,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从育种、栽培、种植到加工、销售等环节都要应用现代科技。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多元化的生产性服务。
4.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企业法人产权清晰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管理科学化、经营规范化、市场国际化、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家队伍,担当起新常态引领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任。同时,建立健全现代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平台,开展龙头企业与电商对接,缩短供求距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供给效率。改变传统消费习惯,变革消费模式,使供求便捷畅通,催生跨区跨境远离市场的田间与餐桌的近态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市场动态信息化,用网络连接一体化。
双定镇人民政府
2021年9月10日
第五篇: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
1、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有蔬菜基地如五坪、燕家、雒家等,缺乏资金扶持,水、电、路、沟渠等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很难适应蔬菜生产的需要。
2、蔬菜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劳动力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3、(销售环节)蔬菜营销队伍建设发展滞后,蔬菜生产与市场营销衔接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市场营销与基地生产结合的平台,销售渠道不畅,部分业主只懂生产,无力顾及销售,产销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二是没在真正的蔬菜批发市场,制约蔬菜进出困难;三是营销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销手段和管理办法相对落后;四是对蔬菜营销组织建设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扶持,导致生产营销信息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于蔬菜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动作。在结构调整上往往是别人种什么赚了钱,就跟着种什么,缺乏市场预测和长远种植规模化生产的意识。
对策及建议:
1、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全县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机制,明晰扶持政策,完善工作举措,形成推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工作合力;
2、鼓励多元投资,加强基地设施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财政奖补机制,出台蔬菜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二是协调农行、信用社组织开展银农对接,为种植户提供必要及时的小额信贷支持;三是各涉农部门密切配合,根据产业规划和部门职能,对发展设施蔬菜的乡村,给予政策倾斜,打捆整合实施,解决好灌溉、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蔬菜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
3、加强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走品牌发展之路,打造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普及无公害生产、土壤改良、农药生产安全使用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争创“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走品牌发展之路,促进产品上档升级,取得更多更好的市场准入资格,逐渐提高我县蔬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拓宽销售市场,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切实发挥的完善蔬菜产销合作社的功能引导和鼓励种植户创建蔬菜产业化营销模式建立与大型超市、居民小区、农贸市场的直接对接,实现有组织有计划面向市场发展订单生产合同种植。二是加快蔬菜市场建设,积极培养经纪人队伍,培植蔬菜运销队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借助媒体网络平台,加强信息发布,沟通积极开拓对外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