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5篇

时间:2019-05-13 18: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篇: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作者:苏聪聪 2015-09-25 11:54 关键词: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经验启示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在规划建设的同时要改变农民生活及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歩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取得的成果。当前国外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主要侧重于建设路径、建设经验、建设特点、建设措施、建设启示等方面的研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设计更宜居的居住社区。本文以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为研究主体,在对国外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究新型农村社区的深层次问题,以期推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实践经验

1.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1)德国的城乡等值化。为了改变农村凋敝的状况,二战后巴伐利亚州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等方式对农村进行建设,解决了农村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乡差别大等问题,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这种发展方式逐渐在德国全国范围内推广,之后被欧盟等国家陆续效仿。直到本世纪,德国依然推行整体协调、均衡的城乡发展模式,无论是大中型城市还是规模较小的城镇甚至边远的村庄,都同样拥有着宜人的环境、通达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德国的村庄拥有现代城市所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

(2)英国的村镇建设。上世纪5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建设中心村,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民居环境等。通过大量投资,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实践与政策脱节、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之后英国的村镇规划变“发展规划”为“结构规划”,改变单一中心村建设模式,制定多样化的政策,限制中心村建设,有条件的发展集镇,通过以镇带乡、以乡促镇的农村发展规划政策,促进城乡共同的发展。

(3)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法国的新农村建设注重“质”与“量”的同步提高,更注重结合本地的地域特色。一方面通过建设控制中心镇、村的数量,另一方面强调提高村镇生活环境质量和经济综合水平。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重视村民、镇民的参与,在农村建设过程中广泛听取民众的规划建议。

(4)美国的生态村建设。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开始进行农村的合理建设,例如: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推动“生态村”建设工程等方面。美国政府进行的“生态村”建设,不仅重视人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发展,而且重视恢复自然与人类生活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即对土壤肥力、环境、水、火、空气的保护。

(5)其他欧洲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目前,欧洲大多数国家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己经完成,并且进入了城镇化后期的调整和完善阶段。这个阶段,各国更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村土地整治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进行自然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在北欧、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农区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区,更成为国民和国外游客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圣地。同时,通过农区特色景观的展示,来表现自己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明。

2.亚洲国家与地区的经验

(1)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上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发起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开发、实施了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以政府支出、农民自主开发和项目带动为纽带,形成农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局面。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经历的五个阶段:①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目标是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例如:改善屋顶、厕所、厨房、围墙、公路、改良作物和畜禽品种。②扩散建设阶段:目标是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改建生产公共设施、供水设施和文娱设施,新建农村社区,发展多种经营方式。③充实和提高阶段:重点是鼓励发展畜牧业、特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小区建设。④国民自发阶段:目标是调整和完善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政策和措施,建立村民间的新农村运动组织,继续推广新农村运动的各项政策。⑤自我发展阶段:重点是政府倡导新农村运动社区自觉抵制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致力于国民社会道德建设、集体意识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

(2)日本的造村运动。在日本农村改造和建设过程中,最具知名度的是1979年日本政府倡导的“一村一品”运动。该运动要求一个地区(县、乡、村)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发展一种或几种特色的拳头产品、旅游项目、文化特色项目等。日本政府开展造村运动的目的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目标,后来造村运动的内容扩展到景观环境的改善、文化遗存的保护、基础建设的建设、公共福利事业等整个生活领域,造村运动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从而变成了全民运动。

二、国外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虽然我国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并不能照搬上述国家的某种模式,但无论是作为先行发达国家农村社区建设主流的英国,还是新兴工业国家日、韩的农村社区建设,都是围绕“三农”问题而展开的,它们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地区城镇化方面的几个共同点值得我们学习。

1.推动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是根本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振兴和建设农村社区的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国推行的“一村一品”工程以及各项土地整理政策,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动力

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每一个国家稳定、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提出的“工业向园区集中”策略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部门的就业提供岗位。

3.公共服务设施及社会保障体系均等化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虽然各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农村社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很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也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和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新型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4.社区建设坚持循序渐进模式

农村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一项复杂与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社区规划与建设的推进也需要时间。因此,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与建设要学习日、韩的经验,采取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发展。

5.强调公众参与

社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最终实现居民自主发展。由于我国政策限制、人员素质等原因,还不能完全做到农民积极参与,但是政府应加强引导,努力创造公众参与的机会,培养公众参与的意识。

6.保护乡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工业化迅速推进造成的农村特色消失、农村环境破坏等问题已成国家必须重视问题。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规划和建设农村社区,有效地保护乡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是毋庸置疑的目标和原则。

第二篇: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国外社区建设经验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 和谐社区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对加快我国社区建设步伐,无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特点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

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计划性、规范性强。美、加两国的社区建设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带有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别是上世纪年代联合国社区发展后, 社区建设成为两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进而成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国政府每年对社区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组织措施和目标要求等等, 大多数都有数量指标。如每年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数量, 新社区福利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标准, 社区居民就业、贫困、医疗、老年、青少年与儿童等方面的各类发展计划、廉价住房计划、济贫计划等等。但两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据安大略省社区事物官员介绍, 过去政府既要负责掌舵, 又要划船, 现在只负责掌舵,不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 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美国纽约, 政府和官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分工。

2、大量具体工作主要由民间团体承担, 工作机制、组织体系健全。美、加两国的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府资助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机构组织组成, 他们称之为“ 三大版块” 或叫做“ 三个部门”。政府在社区工作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 并通过制定规划来贯彻执行二是财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发展事业。加拿大安大略省年用于社区建设方面的资金达亿元, 占全年财政支出的。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是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就社区内拟帮助对象和服务内容所提出的申请, 政府根据每年的监督、检查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财政资助三是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政府通过制定标准, 发执照等进行管理, 民间团

体以及所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机构是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他们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独立地开展社区内的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以自己的服务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加拿大的企业界对社区建设也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不仅为社区捐款捐物, 而且主动投资社区事业, 直接提供商业性的服务。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 专职人员都受过社区工作的专业训练。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动承担社会公共事务和社会福利事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在两国的社区建设中, 非政府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数量多, 仅在多伦多市, 与社会有关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就有多个, 美国现有非营利性组织万个。二是分布

广泛, 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群众有需求, 他们有服务。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社区居民提供具体的服务。②拓展奖金来源。③了解和反映

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 两国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 无论是在社区管理组织中, 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或志愿机构中都要经过专业训练。

4、社区参与广泛, 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参与广泛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结构上。参与人员不仅有中老年人、中青年, 而且有中小学生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 而且还有驻区企业单位。加拿大的志愿者受到全国的高度重视, 国家规定, 中学生每年必须到志愿组织义务劳动一定时间, 否则不能毕业。据统计, 美国现有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各种志愿活动, 其中有以上的人曾为社区发展事业和社区组织提供过某种志愿服务。

二、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分析

1、行政化倾向严重, 居民对新成立的社区组织认同感不强

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 街道职能的强化, 是对基层管理的加强, 但也会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色彩更浓, 因而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更受压抑, 引发了居民对社区组织合法性的怀疑。各地在社区建设中重构社区组织居委会, 社区

协商委员会等多数由住户代表象征性地选举产生, 即使在直接选举的地方, 也都采取先选后聘的办法。因此, 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构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 也就无法获得居民的信任。

2、居民参与不充分, 参与机制不完善由于对社区组织心理上的不认同, 直接造成了居民对社区事务漠不关心。一方面, 社区管理机构提供的、供居民参与的事项极少涉及社区公共权力的运作, 居民对参与的价值和作用表示怀疑, 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 居民缺乏通畅的参与渠道。常常社区管理机构感到有必要了, 就召集居民开会。什么时候开会、讨论什么主题也都是由社区管理机构来定, 居民代表只有听的份儿。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缺乏一套详细、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作支撑, 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居民参与的缺失影响了社区组织机构与居民之间的有效合作。

3、相关法律制度滞后, 不能有效地规范社区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首要条件, 社区中各类组织和居民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动。然而, 目前我国涉及城市基层社区的法律主要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居委会组织法》, 前者制定于年,后者在年颁布实施。由于颁布时间早, 这两部法律中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了。

4、动力机制不健全, 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动力不足

目前全国正在开展城市社区治理活动, 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需求导向型社会变迁, 对变革的各方来说都能从中获得利益。从理论上讲, 这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 从官员到普通百姓各方都能获益的伟大工程。从中央政府和国家的角度看,通过治理可以减轻国家的政务负担, 实现国家稳定, 百姓安居乐业, 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 提升自己在民众中的声望, 增加政治治理的合法性。对基层政府来说,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自己的自治能力, 有更多的自主权, 也能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同,同时, 它也有一个投人少回报多的利益偏好, 所以它也获得了利益。对试验区的政府来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出政绩的好机会。这场变革为自己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种变迁现在正在进行着, 虽然对各方都有利, 但是除了中央一级国家政府力度比较大之外, 地方政

府、社区组织以及居民个人在实际的运行中都表现得不是十分积极。

三、国外社区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政府的有限介人—社区建设成长的后发优势

中国的社区成形“ 后发” 于西方, 有限政府理念在社区的树立以及适度的国家主义倾向或许不失为一种阶段性“ 后发优势”。但公民社会的形成依赖的是从内部建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不必过于仰仗来自外部的国家强制力量。因此,要强调两个维度上的“ 有限政府” 理念。一个是时间纵向上的。和西方城市社区一样, 中国社区建设官民二元动力机制也是动态的, 构建公共空间领域的需求迟早会让政府的触角退让, 这只是时间问题, 政府必须未雨绸缪, 因势利导。其次是空间横向上的。政府对社区事务的干预是有限度的, 基层政府必须超脱各种利益, 专事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

2、主体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由于社区公共事务非常贴近个人生活, 相对远离宏大的政治话题, 所以扩大公民参与远比城市街道“ 直选” 等建议显得更具有现实性。而它催生民主观念的特质, 则更具有本质上的意义。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 也是社区建设的本质要求。所谓广泛参与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社区建设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不仅包括社区中的离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而且包括社区全体居民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等。二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这也就是说, 各类社区主体不仅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而且参与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文化等等活动。总之, 社区建设中的广泛参与, 既是指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又是指参与活动的广泛性。它是衡量社区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要求。

3、培养社会中介组织—社区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改革角度看, 如何培育和促进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是今后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必须要予以超前的研究和寻找推进方案。首先,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可能做到政事分离、政社分离, 就难以形成“ 小政府, 大社会” 的管理格局。其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极容易使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由政府推动走向政府包办的运作格局。再次, 没有一大批社会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具体运作, 就不易形成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运行格局。所以, 培育造就社会中介组织, 已成为社区建设朝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的“ 重中之重” 的任务。

社区专职干部上联上级党委和政府, 下联社区居民, 是社区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 是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管理者, 他们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发展。因此, 应培养一批专业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人员, 授予专门的知识, 给予必要的锻炼和考验,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使其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技能去开拓、创新, 使社区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复杂局面, 有力地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4、法律与制度的保障一社区建设的终级关怀

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有两个, 一是制度的发展,二是人的发展。依法建立健全社区自治制度, 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证。

其主要制度为居民直接或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干部的民主选举制度以居民会议为主要决

策、议事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 由居民讲座制定的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居务公开为主要形式的民主监督制度。目前函需制定实施适合社区自治组织进行“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的基本自治制度。如《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区规民约》或《社区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区务公开制度》等。政府的制度性供给, 包括法律、法规的制定, 虽然使社区建设可能在这一点上缺乏人情味儿, 但它却是社区建设的可靠保障, 也必将体现出它对未来社区建设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2]林尚立 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刘春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责任编辑 张鲜华

原文出处:《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1期

中国社会学网 http://

第三篇: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思考

近年来,永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成效显著,部分乡镇新农村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少数居民也已搬迁入住新社区,这让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新农村的希望,见到了新社区的曙光。近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地区建设责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给农村地区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目前,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全市四项重点工作之一纳入“百日会战”中,各乡镇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乡镇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认识模糊、规划知识欠缺、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目前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思考如下:

目前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不深。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含义认识不清。盲目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在农村地区拆几处房、修几条路、建几栋楼,从旧屋搬入新房,很简单的事。片面地认为这种新型农村社区充其量也就是“新的农村”,与现有农村相比只是“新”,仍然没有摆脱狭义“农村”的范畴。——规划意识不强。对规划的引领和龙头作用不甚了解。对规划在城乡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不清楚,简单认为,规划就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并且规划编制费时费钱,甚至认为没有规划也能建,只要屋成排、路成线即可,规划可有可无。因此,部分社区规划编制不到位、不完善、不实用。

——技术人员短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兴事物,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但是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培育、引进不足、投入不够,特别是乡镇政府一级专业人员更少,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对社区规划建设缺乏有效的审查和指导。而且,规划监督监察组织不健全,经费投入不够,违法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几点思考建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为努力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永城现状,本人就以上问题的几点思考建议如下:

——提高思想认识。认识是行动的指南,认识到了才可能做得到。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城乡规划进行建设的、居住方式与产业发展相协调、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农民聚居区。也可简单理解为在农村区域参照城市社区依法依规建设的居住区,具体就是“统筹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中、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型农村社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新村新貌,因此,我们要摒弃原有陈旧理念,加深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理解。不但要有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还要长远考虑人口聚集后大型生产资料的集中存放、村镇工业企业的安置、大型集贸市场的设置以及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娱乐、商业、农业等实际问题。只有按照新型农村社区的标准去做,才能实现我们心目中的社区形象。

——提高规划意识。规划是什么?规划就是超前的谋划、计划,把理想的未来、美好的憧憬描述在蓝图上,通过努力逐步实现。一个人若没有规划,那么他的人生将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一座城镇若没有规划,那么这座城镇的建设发展将是杂乱无章、裹足不前的。因此,要切实树立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意识,坚持“富规划”,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更多的精力做规划。目前永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现状是:各乡镇自行编制规划,由于专项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及委托的编制设计单位资质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部分设计成果质量不高、可操作性不强,这必将影响后期建设。基于此,建议政府对各乡镇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委托具有相当资质高水平的设计单位,按照各乡镇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编制社区规划,做到一处一景、一村一品。

——提升管理水平。城乡建设,三分建、七分管。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乡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工作由各乡镇具体负责。目前,永城市各乡镇基本组建了相应的管理组织,但是从事规划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对规划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指导监督规划依法实施的能力不是很强,并且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逐步建设、逐步完善的漫长过程。因此,一是要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乡镇人员集中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工作队伍,逐步提升规划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二是要加大各项编制经费、办公经费的投入,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工作正常开展;三是要加大对违法建设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部门联动,切实杜绝违法用地建设,切实杜绝拆了重建现象,切实杜绝各部门不协作行为,认真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前提工作,努力打好“百日会战”中的这场阵地战。

第四篇: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来源:国土资源报作者:李珂 高晓巍2010-08-30

日本:政府积极推动农协提供服务

日本的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买卖和租赁两种方式。日本的农地改革和1952年制定的《农地法》,不允许拥有土地的农户离开村落,凡是那些离村就职的农户必须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土地;1962年对《农地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开始允许农地出租和出售,但是,由于地价的不断上涨,阻碍了农地耕作权的让渡;1970年和1982年先后两次修改《农地法》,突破了土地占有和使用方面的限额,以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为中心内容,鼓励土地的租借和流转等;1980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农用地利用增进法》对农地的有效流转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除此之外,日本还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机构,来促进农地的流转。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地租借转让的桥梁,他们接收租出的农地,再将这些农地租给那些有需要的人们。1993年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农地流动的方向主要是向“认定农业者”集中,并且那些认定农业者可以获得农地方面优惠的政策支持。

点评:在日本农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培育了良好的农地流转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也为农地流转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另外,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也发挥了其作为农地流转市场中介的作用。日本农协的良好发展是各国农民组织发展中的一个比较典型例子。它不仅促进了农民的合作,也成为了农地流转过程中最重要的媒介,加快了流转的速度,保证了流转的成功率,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美国:产权边界清晰市场自由度高

美国在20世纪初确定了以家庭农场制为主的土地制度。美国农村的土地有国有和私有两类,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出售国有土地,它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法案,如《土地先购权法》、《宅地法》来鼓励拓荒和土地的开发。二是市场交易,如果要使用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土地,都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实现。土地流转的目的主要在于扩大农场的规模,加快生产要素的有序组合以及促进先进科技与管理知识在农业方面的运用。土地流转过程中,通常都是土地使用权、经营权的有偿转让,一般不涉及土地的所有权。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信贷支持、政策引导、利息调节、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以及各种优惠性的政策来鼓励和诱导家庭农场规模的适度扩大。

点评:美国的土地流转制度因其有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以土地私有权为基础的家庭农场制度,使得土地在流转过程中能够达到产权边界明晰,在市场上的买卖出租都有很大的自由度,能够很好地得到市场的调节,而且对于农地的权利方面有很好的法律保障,促进了美国的农地合理地进行流动,农地经营规模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英国:市场为导向科技做带动

从20世纪初到现在,英国的农业发展中变化最大的就是过去由大地主、租地资本家、农业雇佣工人所组成的租佃制农场开始走向衰落,转变为目前的以自营农场为主导的经营形式。促成这种转变,与英国政府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英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对农业生产和土地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倾向于保护自营农场主的利益而限制地主的权利,促使了自营农场的快速发展。颁布的法律、法规包括1906年的《农业持有地法》、1941年的《农业法》等。之后,英国先后对《农业法》进行了修订,继圈地运动之后,英国政府为了扩大农场经营的规模,促进农村土地的流转,从政策的制定上支持大农场的发展,排挤合并小农场。1967年,经过修订的《农业法》规定,对合并小农场,政府提供所需费用的50%。除此之外,政府对农产品差价补贴的数额也基本取决于各个农场的播种面积和销售数量,也就是说,农场的规模越大,其所获得的补贴就越多。因此,在政府鼓励、市场竞争、农业技术的改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的农用土地得到了顺利流转,农场的规模也逐渐地扩大。

点评:英国农地流转的模式主要是扩大农场规模,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科技的带动下,促进土地的有效流转。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土地的流转速度。同时,也有效地发挥了市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良性的流动机制。

法国:中介完善运作规范

法国农地流转的一大特点就是实施土地集中政策,扩大农业经营规模。20世纪20年代,法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进小农场的合并,促进和支持中等农场的发展。颁布了《农业指导法》,成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来负责收购小片土地,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大农场,并通过租赁经营(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方式加速土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对中等农场在土地购买、贷款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对年老农民发放终生养老金,鼓励他们离开农业,优先安置达到中等规模的青年农民,达到改善农场结构的目的。

除此之外,法国还通过一些法律上的规定来保护土地,促进土地的流转。如私有农地一定要用于农业、不准弃耕、劣耕和在耕地上搞建筑;土地转让不准分割,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置土地事务所和土地银行等相关机构促进土地的有效管理和流转;对于土地市场的管理和规范,法国采用直接干预的方式,控制土地的收购和转卖。

点评:法国农地流转制度的成功在于两个关键的因素:一是有完善的市场中介组织。如土地整治和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这种中介组织去收购和转卖,使得法国的农地得到了流转。二是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保障,规范了农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了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也降低了农地流转的交易费用,促进了农地的有效流转。

第五篇: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 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城市时代。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美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国家。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的中心区。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中产阶级化”。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的牺牲品。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1956—1973年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年均达到42.9万城市化也进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达到7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在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都市区(日本称之为大都市圈)超前发展的现象。按日本政府的定义,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圈”、“名古屋圈”、“京(京都)阪(大阪)神(神户)圈”三个大都市圈。此外,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的都市圈。在日本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基金,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各项职能开始向东京集中,形成了“东京圈”控制其他区域的局面。日本最大的10个城市也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工业带,而且有7个位居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拉美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1900年,整个拉美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5%。到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194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9%。20世纪5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但自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5400万迅速增加到1990年的3.1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1.4%,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80%。虽然从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后者。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

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观。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

[1]

下载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外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经验及启示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外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二次大战后......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美国 小城镇追求个性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美国小城镇规划有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注重功能;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

    国外干部考核经验启示5篇

    国外干部考核经验启示《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20 07版:海外瞭望 版)纵观英、美、日、法等国,对干部人事考核工作均十分重视,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明确岗位职......

    国外中介服务业经验及启示(精选五篇)

    国外中介服务业经验及启示 发布日期:2006-08-15通过对美国、法国及巴西等国中介组织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 发达国家和滋生于市场经济土壤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中介组织的运......

    国外纳税服务的经验及启示[大全]

    国外纳税服务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涉及税收征收管理机关的理念、态度和程序问题。即真正为纳税人服务,要将纳税人缴纳的税款真正用到最有价值的地方,这就......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与启示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启示郭生河(龙岩市农业学校福建龙岩364000)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本文列举了美国等国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通过分析,对如何提......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打击食品造假狠招: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