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廊坊的特色历史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廊坊的特色历史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我的家乡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聚居耕种,创造和延续着人类的文明。
廊坊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4000年前“黄帝制天下以立万国始经安墟”,“安墟”即在现安次区常道村附近。现境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封疆,秦朝时分属渔阳郡、广阳郡、巨鹿郡管辖,汉朝、唐朝时属幽州管辖。解放初期隶属天津专署,1968年天津地区行政中心迁至廊坊,1974年改称廊坊地区,1988年 9月,国务院批准廊坊地区改为省辖地级廊坊市,实行市领导县的行政新体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廊坊以其独特的地理位臵和良好的发展基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成为中外客商投资臵业的理想场所。
我的家乡廊坊也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那就是发生在庚子年初夏的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这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
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4名官兵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原计划当天下午到达北京,但是在廊坊一带遇到了义和团的奋力阻击。上述帝国主义列强,以“救援北京使馆”为借口,组织了一支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为司令、美国海军上校麦卡加拉为副司令、俄国上校沃嗄克任参谋长2千多人的联军。西摩尔和他的联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惯了,认为此趟北京之行,从天津到北京有铁路之便利,对一支有枪炮武装的外国军队来说,乃是朝发夕至、瞬息可成的事情。这支由现代化的枪支、火炮和装甲列车组成的侵略军遭到惨败,不得不于6月18日退回杨村,在义和团的追击下,再败回天津西站。这支队伍从天津老龙头出发时以军乐队壮行,最后变成一支长长的担架队沮丧地败回。义和团在廊坊抗击八国联军这出色的一役,不仅阻止了洋兵更多地进入北京,而且也大大坚定了天津人民的抗战决心。从而使得天津和北京没能遽然陷入帝国主义列强手中。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这一震惊中外的廊坊大捷史实永传佳话。
廊坊大捷一役,从11日开始到18日结束,共打死八国联军62人,负伤332人。义和团、清军、平民群众死伤近千人。西摩尔事后回忆说:“如果义和团所用武器是近代枪炮,那么,我率领的联军必定会全军覆灭”。再说说我们的自然资源,廊坊自然资源丰富,有平坦肥沃的土地,四季分明的气候,类型多样的植被,蕴藏丰富的矿产。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廊坊经济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土地资源:廊坊土地资源比较丰富,除北部有76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外,98%的土地为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层深厚,土壤类型多样,适宜种植多种作物。
水资源:廊坊处在海河流域中下游,水系发达,流经本市的大小河流有20条,一般平均每年可拦蓄地表水3.33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量7.74亿立方米。
气候资源:廊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秋高气爽。年平均气温11.9℃,年平均降水554.9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8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660小时左右。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矿产资源:廊坊位于燕山山脉的南侧,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熔剂白云岩、水泥用灰岩、紫砂陶瓷用粘土、海泡石以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矿产资源。煤炭主要分布于北部三河市和南部大城县境内,根据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对大城县地下煤田多年的勘查,大城县地下蕴藏着一个储量高达190.1亿吨的优质煤田,煤层几乎遍布该县全境,在这个西南一东北走向的煤区中,煤炭资源分布在地下2000米以浅,含煤14层,厚度达27.6米,总含煤面积达1040平方公里;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安次区、永清县、固安县、霸州市和文安县,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186亿立方米;辖区内各区、市、县均有地下热水分布,总面积达1007.9平方公里,出口最高温度达93℃,极具开发价值。植物资源:全市植物资源有127科,400余属,920种左右。栽培植物有粮食作物、豆类、薯类、油料、棉麻、烟草、药材、蔬菜、瓜类、林果、牧草等11大类共100多种
廊坊的民间工艺也有多种。胜芳花灯 胜芳的传统花灯,式样有数百种之多,其制作技巧或繁或简,有大有小,大至数米,小不盈寸,可玩于手掌之中。除各式各样的宫灯外,还有人形灯、植物灯、鸟兽灯、风物灯、建筑灯等传统花灯。近年来,增加了声、景融于一体的“戏楼灯”、“地图灯”、“计划生育灯”等,造型新颖,别具一格。胜芳花灯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影响很大。自清中叶以来,胜芳扎制花灯的艺人之家不下几十户,以“灯笼王”最出名。享有盛名的还有蔡万池、王树明、刘公然、王艳芳、杨春林等人,他们扎制的花灯,不但品种多,做工精细,形体逼真,而且富于时代特色和审美情趣。
扎刻 扎刻以高粱秸秆为主要原料,扎刻鸟笼、蝈蝈笼、亭台楼阁、各种器具。信安农民周文华,他的作品结构复杂,造型恢宏华美,制作精工别致,独具匠心,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他几十年如一日,先后扎刻了信安“魁星楼”、北京“王凤牌楼”、“正阳门”、“天安门”、“琉璃塔”、“景山亭”、“故宫角楼”和“望江亭”等作品。曾在广州、石家庄、北京等地展出,并远渡重洋到日本展出,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剪纸 剪纸艺术遍及全市。剪纸题材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喜鹊登梅”、“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倒栽葫芦”、“刘海戏金蟾”、“五子登科”、“肥猪拱门”、“招财进宝”等,逢年过节,将剪纸粘贴于窗户之上,增添节日气氛,故又称之为“窗花”。胜芳王银婷老人,自幼酷爱布艺制作和剪纸,王银婷老人剪纸不用花样,样从心出,剪起来灵活自如,一张普通的纸,由她稍加处理,一幅形象生动的剪纸画就跃然眼前。李家营苗秀花,50岁时无意中剪了一匹马,人们看后大为赞赏,于是激起他剪纸的情趣。几年来,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欢庆十六大、老寿星、百鸟图、雄鹰、喜鹊登枝、龙凤呈祥等。霸州电视台、霸州市报等新闻单位作了报道。
玉石雕刻 王泊村于20世纪60年代末,从天津引进玉雕技术,开始时仅雕葡萄、瓜、果、梨、桃之类的小型玉件,后逐步掌握了磨雕大、中型玉件的技术,相继生产出仕女、套佛、玉如意、花熏、玉环炉和大型佛人、卧马、怪兽等,工艺精细、惟妙惟肖,产品直接参加广交会,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被外商视为珍宝,重金购求。
陶瓷彩绘 1984年,靳家堡村引进仿古瓷彩绘技术,主要仿制明、清两代的绣墩、瓶罐、鱼缸、花盆及人物等产品,其中瓷板画《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百美图》、《八骏图》等,在广交会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产品行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这次调研我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深爱我的家乡,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
第二篇:家乡地域文化资源调查
“美不胜收”的家乡文化
———品味庐州的古韵
我的家乡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的北岸,临江近海,连接中原,贯通南北,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岗冲起伏,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丰厚,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新时期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战国时期,就是重要的皮革、水产、木材集散地。秦朝置合肥县,明清时为庐州统治,故有别称“庐州”。西汉时期,是国内知名的商业都会;宋朝时期,是闻名的粮油集散地;十九世纪末,是安徽的四大商埠之一。历史上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
对于这座在历史上有着种种传奇故事的古城,我想以文化遗址、名人传说和戏曲文化来向世人介绍家乡地域文化,让家乡的风貌为更多人所了解,让崛起的家乡不失那一丝古韵。
首先,合肥自古战略地位重要,是江南之首,中原之喉,历来有“淮西有事,必争合肥”。东汉末年,豪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混战不休。自汉献帝初平元年关东州郡讨伐董卓开始,安徽就进入分裂割据状态。淮南先为袁术所占,袁术失败后,淮河南北,为曹操所有。江南各地为孙权所有。合肥是曹、吴分界的重镇。合肥以南,长江以北是双方长期争夺的地区,在此曾发生过大小几十次战争,这些给合肥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留下了藏舟浦、教弩台、回龙桥等众多古迹和传说。
教弩台,又称曹操点将台,在逍遥津南。为防吴军围攻合肥,曹操曾命士兵 1
在此练习射箭。合肥夏日炎炎,士兵拉弓射箭,热不可耐。曹操便令士兵在台上栽植松树,以遮荫消暑,时间长了,原先泥土朝天的教弩台,也就变成了松涛阵阵的阴凉之地,后人因地建听松阁,“教弩松荫”遂成“庐阳八景”之一。教弩台上有古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名“铁佛寺”。唐代改名为“明教寺”。这个古教弩台和台上明教寺,被取名为“教弩梵钟”,为合肥十景之一。
而为魏军隐蔽战船的藏舟浦,现已辟为绿草茵茵的杏花公园。另外,位于今合肥工业大学内的斛兵塘,相传是当年曹操屯兵练兵之地。当年的战场逍遥津今天也是合肥最热闹的公园,也是合肥十景之一。逍遥津内有张辽的衣冠冢,还矗立着一尊跃马横戈威风凛凛的张辽塑像,基座上隶书五个大字:“威震逍遥津”。
不光在古代,近代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最后的主持也是在合肥举行的。淮海战役,使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迅速解放了南京。为纪念先辈,激励后人,昭示来者,肥东县政府已于1983年起逐步恢复总前委旧址的原貌,徐向前、聂荣臻、刘华清、张震、迟浩田等为该馆题词作画150余幅。开馆以来,各地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瑶岗纪念馆已成为合肥市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其次,合肥人杰地灵,出了众多历史名人。如一代清官包拯、淮军统帅李鸿章、中华骄子杨振宁等等。他们的事迹代代相传,名扬四海,永存史册,也为合肥这一方水土留下了种种传奇故事。
包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闻名古今的清官。他既有超人的智慧,又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刚毅品质。众多戏曲、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为他塑造了其丰富的清官形象。他六次弹劾张尧佐,请求罢免平庸的宰相宋痒,还弹劾了郭承优、王逵、李昭亮等外戚大臣和宦官,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之皆惮之。”包拯还多次上书宋仁宗,希望他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做一个能够听取和采纳尖锐
批评意见的皇帝。包拯严于律己,不徇私情。任庐州知府时,其舅仗势欺人,违犯法纪,包拯将就就传到公堂,公开审讯,为受害人主持公道,并按律处罚了舅舅;任开封知府时,包拯大刀阔斧革除陈规,他把不称职的属吏解除职务,撤销门牌司,简化公事手续,允许百姓直接进入大堂面诉伸冤,严禁属吏和衙役利用公事营私舞弊。开封府衙风气为之一新。包拯去世,朝廷颁赐包拯谥号为“孝肃”,加封为东海郡开国侯,赐礼部尚书。包拯归葬于合肥城东公城乡东村(今大兴集)。人们把合肥护城河南段部分称之为“包河”,在和边建包公祠,世代瞻仰。1987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在包河岸边重建包公墓园。
现坐落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李府(李鸿章府),是游客们来合肥观光旅游的必经地,这栋在合肥少有的清代建筑,不仅仅因为他的历史文化让人们对另有青睐,更是因为它曾经的主人——李鸿章,一个在近代中国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人物。他是满朝政府里的汉人官员,他统治了一支近代化的地主武装——淮军,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展活动,使一大批淮军的将帅幕僚位居要职,成为当时一个举足轻重的派别集团——淮系集团。李鸿章以及他的淮军事实上充当了清朝国防军的角色,布防在辽东、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漫长的边境上。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都与淮军有关,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在这些重大的国际战争中,不少淮军将士驰骋疆场,浴血奋战,以鲜血和生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涌现出刘铭传、聂士成、丁汝昌等一批著名的爱国将领。李鸿章的功过备受后人争议,对于到底是爱国官员,还是卖国求荣的鼠辈,我们只能从史书上和这栋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上,寻找历史的痕迹,它见证了李鸿章的生命,他的成长,他的灭亡。
最后,我想谈谈家乡的地域戏种。起于200多年前的“小倒戏”,就是后来的庐剧,是以皖西大别山地区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哥、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了端公戏、徽剧、京剧、嗨子戏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一个教年轻的地方戏种。在其随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向四周扩散,流行区域遍及皖中,包括今天的合肥、六安、芜湖、淮南、滁县等广大地区,观众曾达2000多万人,是安徽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庐剧的剧目可分为大戏、折子戏和小戏三大类。大戏又称本戏或连台本戏,大部门是反映家庭伦理的戏,也有一部分是反映民族斗争和忠奸斗争的戏,一般故事情节复杂,内容较长。折子戏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存在的故事,另一类是由本戏中抽出来的一折,既可单独演出,又可连在一起演出。小戏又称花腔小戏,内容以描写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较多,也有一些小讽刺和闹剧。而庐剧的唱腔主要分为主腔和花腔两部分。主腔一般富于叙述性和一定的抒情性,在传统里,它是用于折子戏和整本戏的唱腔。花腔多源于民间小调,它简朴自然,曲调优美活泼,与主调相比他更有利于表现欢快的节奏。花腔绝大多数是小戏的专用曲调。值得一提的是,庐剧原本没有管弦乐器,演出是演员“干唱”,只有锣鼓伴奏。解放后炉具建立了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乐队,假如弦乐伴奏,后又增加西洋乐器,增强了演出效果。
《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等都是传统庐剧的经典之作。在新中国成立后,庐剧班社和著名艺人的联合下,传统庐剧得到了推广和发扬,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随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新生,合肥市庐剧团先后改变和创作了《人民的心声》、《如意缘》等20多个剧目;重排的《秦香莲》连续演出120多场,场场爆满。1991年,合肥市庐剧团到北京参加戏曲艺术节,演出了新改编的剧目《奇债情缘》,获得优秀演出奖。1985年,上海电视台、合肥电视
台将合肥庐剧团的《双锁柜》、《1情仇》搬上荧幕,分别在多家电视台播放,更广泛的扩大了庐剧的影响。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生于此,长于此,了解合肥,熟悉合肥,热爱合肥。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正焕发出青春活力,变得更加繁荣昌盛,面貌一新,美丽多姿,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这些都增强我作为合肥人的自豪感。故乡人民把对生活的热情,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化作股股动力,倾注在这青黝的土地上,建设着我们的家乡。
聆听那来自远方的曲声,享受着包河岸边吹来的丝丝凉风,头顶那片天空依旧湛蓝湛蓝,闭上双目,展开手臂,深深呼吸,仿佛拥抱整个世界。即使这儿也有世俗的嘈杂,也有纷争,也有……但家乡的美、文化,还有种种让我难以割舍的乡愁。家乡,一个让人永远魂牵梦绕的地方。
李梦雅
09新闻
第三篇:关于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
关于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
主题: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时间:2012.2.1~2012.2.8
活动内容:通过网络、相关书籍、走访民间艺人等方式,搜集河北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相关内容,并做整理和总结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增强对家乡的热爱,立志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调查结果:
一、河北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简介
河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河北民间艺术的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河北省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总体来看,有着北方汉民族粗犷、豪放、淳朴、自然、优美的特征。如:
(一)戏曲。戏曲艺术是融唱腔、表演、舞蹈、身段、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河北的地方戏种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如:保定老调、哈哈腔、安国老调、平调落子、横歧调、新颖调、四股弦剧、唐剧、唐山皮影、保定皮影等,但总体还是以河北梆子和评剧最为著名。这些剧种多以河北地方语言为基础,加之河北地方的民间审美方式,在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加工改良后,形成完整而成熟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戏曲艺术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在适应市场经济,不失原汁原味的同时,进行加工、改良和革新,赋予其时代感,增强其吸引力,已是其问题的重中之重。比如,目前京剧与通俗歌曲之间的结合便是一种尝试,从而使京剧这门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得以繁衍、传承,生生不息。
(二)民间舞蹈。河北省的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多姿多彩,被称为北方汉民族歌舞之乡,它以其优美和极富特色的舞姿和韵律在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上独放异彩。其类型主要有秧歌、狮舞和龙舞,具体主要有井陉拉花、昌黎跑驴、沧州落子舞、唐山地秧歌、盐山武术扇、邯郸永年小曲、曲周花车、邢台秧歌鼓、保定狮子舞、寸跷、地平跷和花鼓落子、张家口插花落子、二人台,承德春鼓和棒棒舞等。在这些舞蹈形式中,主要以秧歌舞最具舞蹈韵味,其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舒展、健美,边走边扭。
民间舞蹈均具有舞蹈画面的灵动性,有些秧歌舞还具有典型的戏剧性和人物性格,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多数民间舞蹈手持扇面,脚下微颤,扇花舞动灵活、上下翻飞、肩部与腰部扭动,双手摇摆,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给人以清新飘洒的美感。
(三)民歌。河北民歌从其类别上一般可分为:吹歌、山歌、小调。
1、吹歌:又名“响器班”,是一种以吹管乐器为主的器乐演奏形式。演奏乐器主要以唢呐为主,板胡、笙、管子、笛等加之鼓、锣、钹等打击乐加以伴奏。从地域上可分为冀中、冀南和冀东三个区域流派,这三个流派与地方方言及当地的戏曲唱腔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2、山歌:主要流行于北部燕山山脉和西部太行山区等地,由于地域、地理位置和审美习性等原因,河北的山歌除与晋西北的小调、内蒙古的爬山调、陕北的信天游在形式和风格上有类似之处外,更具风格粗犷,高亢质朴、热情奔放的特质。
3、小调:又称小曲,曲式多样,内容有反抗阶级压迫及外族侵略的民歌,也有表现节日喜庆、轻快活泼的歌曲,还有委婉、细腻的抒情歌曲等,象《小白菜》、《回娘家》、《茉莉花》等都属河北民歌,而且都是旋律优美特色鲜明易于传唱的小调。
(四)除此上述民间艺术形式之外,还有宣传宗教文化的乡村古乐,他们流传年代久远,但至今一直以古朴、优雅、独特的风格活跃于河北乡村,比如说保存较为完好的涞水县南高洛村的古乐就多次吸引世界各国的音乐专家前去学习、拜访。
二、河北部分特色民间艺术
(一)藁城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的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为的是插放糖人。这玩艺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去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图快,就付钱买一个现成的;有的则指定形状要求现做。这时,小贩就用小铲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苇杆一头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糖人有各种形状,什么小鹿、金鱼、耗子、灯笼等,最惹孩子喜爱的是孙猴。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最受孩子们欢迎。
(二)乐亭皮影
乐亭县是乐亭皮影的发详地。乐亭话俗称老呔话,所以乐亭皮影又俗称老呔影。乐亭皮影是如何起源发展的呢?在这点上,乐亭流传着两个传说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汉武帝时期李夫人的故事。第二个传说是观音大士的故事。关于李夫人的故事,相传汉武帝失去李夫人后朝思暮想,寝食不安。大臣们为了安慰汉武帝,就做了一个方型的帐篷,又做了一个酷似李夫人的影人,然后告诉汉武帝他们能请人把李夫人的魂拾回来。汉武帝信以为真,就按大臣们的安排,端坐在方型幔帐中等待李夫人,大臣们就拿着做成的影人在幔帐外晃动,并掐着嗓子装出李夫人的声音。这个故事流传到乐亭以后,促进了乐亭皮影的发展。现在乐亭皮影在演唱中还大多掐嗓子呢。关于第二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观音菩萨带领徒弟韦驮和红孩儿到北方宣卷讲经,讲完经义,留下了经卷返回南海。以后人们用素纸刻制了观音菩萨、韦驮和红孩儿的影像,操纵着三个影人维续宣卷讲经。由此产生了乐亭影。到现在,乐亭皮影的剧本仍然叫“卷”,唱影叫“宣卷”,演出的油灯叫“海灯”,皮影演员称“师父”,皮影影人的造型脱胎于座堂的佛像。这些都是乐亭皮影渊源的传说。实际上,乐亭皮影的产生,跟其它文化艺术形式的产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乐亭皮影产生于乐亭县,是乐亭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皮影艺术在长期皮影演出过程中不断继承、改革、创新、提高、升华的结晶。乐亭皮影的雕刻和影人的造型上,主要源于乐亭古老的剪纸艺术和座堂泥塑,乐亭皮影的操纵主要吸取了木偶戏的表现手法。乐亭皮影的唱腔源于境内的民歌和民谣、俚曲等乡土咏唱。乐亭皮影的剧本,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新中国成立后也编排了大量的现代戏。
乐亭皮影剧目很多,具不完全统计,先后有500多个长、中、短剧目公开上演。这些剧目分传统剧和现代剧目。而传统剧目就占400余个。
乐亭皮影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幕上活动的人物来演绎故事,展开情节,刻划人物的内在性格。正因如此,乐亭皮影讲究外型构造和脸谱程式,这就涉及到了影人的雕刻,基本要求是“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
乐亭皮影是以表演人物活动为主的动画性戏曲。影幕上出现的各种角色都是影子人。要让他表达人物感情,推进故事情节,就必须有人操纵,使其动起来,使没有生命的驴皮影子成为有生命的灵魂。在操纵上,以精细取胜,以灵巧感人。
乐亭皮影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四胡,这是皮影的主导乐器。配以扬琴、二胡、笛子、大阮等辅助乐器,使音乐更丰满,更厚实。打击乐器有鼓、板、钹、大锣、小锣等,以满足情节、唱腔、场面的需要。
(三)景泰蓝水晶画
景泰蓝水晶画工艺起源于元朝,盛行于明朝(1450~1483年),属我国传统工艺。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在明、清时代曾一度作为贡品,专属皇室贵族所拥有。被世人视为华贵、显富的象征,成为友谊和和平的使者。现在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名称,而不是指单纯的颜色了。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制品已经被大众所熟知,并以其精彩绝伦的设计及其富丽堂皇的色彩,在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盛誉。经过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在借鉴景泰蓝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工艺技术研发出了新型的景泰蓝制品——景泰蓝文化工艺礼品。它的质地精良,用料考究,给人更直观的动态效果。在色彩上,画面完全是各种天然彩石本身的颜色,无须添加后天的任何人工色素,而天然彩石在我国极为稀少,价值很高,代表着吉祥和幸福,故用此制作的水晶画,就是它本身的价值所在。在图案风格上,既可制作抽象的画面,也可制作写实的画面,山水、人物、花鸟、动物、中国画、西方油画等不同风格的作品都能用该技术制做出来,每根金属丝都要一丝不苟地粘贴。表现每一图案轮廓的每一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所以画面非常的精细、准确、到位!因此,画面的艺术效果浑厚庄重、图案线条精细清晰、豪华典雅,既有东方韵致,又具有现代风采,是传统和现代工艺加艺术的完美结合。该画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油画、国画、玻璃壁画等平面画,能给人们更直观的动态艺术效果。同时它融合了国画、油画、白描等纯画技法,是一种集装饰、艺术欣赏、收藏价值于一体的工艺品。并可根据画面不同部分和表达意思的不同来选择大小不同的颗粒,使画面既能表现出其粗犷、原始、古朴、奔放的效果又可表现出其细腻的产品风格。
(四)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武汉以及内蒙古等地。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莸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名家辈出,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五)武强木版年画
武强县是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乡,地处冀中平原,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管辖。武强木版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丰富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武强年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武强年画除大量民间题材外,更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以表达人们对国事的爱憎,对人生的美好期望。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五大生产基地。
武强年画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一带很有影响,是春节期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画种。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图案刻在木板上,然后涂色印制在纸上,再点染上各种颜色,所以也叫木版水印年画。武强年画最早印制灶王爷、天地神、门神较多。
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有门画、窗画、炕画、斗方、条屏、贡笺、灯画、对联、中堂画、年历画等几十个品种,有单幅、对幅和多幅连环画等不同形式。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被誉为“中国农耕社会的缩影”、“农民艺术的象征”。
武强年画一般在春节前上市,以满足人们贴年画的民俗需要。内容主要有六神(天、地、灶、仓、财神及弼马温)图像,为敬神活动所用,以祈求来年幸福康泰;祝福祈祥图,如《吉庆有余》、《刘海戏金蟾》等;镇妖辟邪图,如《钟馗》、《门神》等;反映世俗风情的,教人勤劳善良,修养品德的,如《女十忙》、《男十忙》、《渔乐图》、《打围郎》等,表现了男耕女织、捕鱼打猎的农耕社会民俗;有讽刺不良品行的,如《爱钱钻钱眼》、《扶上杆儿掇梯子》等等。一些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故事也进入武强年画的题材内容,如《三国演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蛇传》、《嫦娥奔月》等。
传统的武强年画,其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希冀和愿望,像“五谷丰登”、“福禄寿”、“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则取名“喜上眉(梅)梢”;荷塘里一枝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就取名“连(莲)年有余(鱼)”等等,都是通过画面上的事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
六、河北部分地区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
(一)保定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称号,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在保定广阔的农村还流传着大批的民间艺术:
1、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河西调”是流行于燕赵民间的一种小曲,清初曾在白洋淀周围和潴龙河以西的广大农村游行传唱,当时的民间花会也多唱此调。后来,一些艺人在“河西调”的曲调中加“滚唱”开始在舞台上搬演故事,成为老调剧种的雏形。老调剧种的成熟最晚不迟于咸丰年间,清末民初为它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韩大仓、高老寿、肖宽玉等一批老调艺人,剧目如《雕寇》、《临潼山》《忠保国》等100余个。到抗日战争前夕,老调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全国解放后,老调迎来了它的又一个兴盛时期。从1958年至1991年,老调曾先后5次进首都北京演出。
2、满城寸跷
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据说由宫庭舞演变而来,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对这一濒临灭绝的古文化遗产进行发掘整理,并将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在1996年和1997年被央视三套和七套分别做过专题报道。
3、易县易水砚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相传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中国制砚之鼻祖,历代宫廷之贡品。在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廷贡品之首。在清代,柳叶烟、磨盘柿和砚台并称“易州三宝”,为清廷贡品。积二千年之历史,制砚师汲取了其它行业的雕刻工艺,融绘画、书法诸艺术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江南纤秀细腻和北国刚劲浑朴的独特风格。在全国砚雕界独树一帜,使易水砚成为融文化、历史、政治之内涵及各种雕塑艺术手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4、涿州皮影
皮影艺术,俗称“皮影戏”,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是集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由艺人操纵用牛皮或驴皮雕刻的人物、道具,通过灯光照射,投幕在银幕上进行表演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提起中国皮影史,是不能没有“涿州”二字的。有人考证,现在北京、唐山,甚至承德、辽宁一带的皮影的来源就是涿州的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涿州影”传入北京,有人说是在明代晚期。1957年青年节,毛泽东观看了皮影戏寓言故事《鹤与龟》和《鹬蚌相争》。2005年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的成功举办,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项重要内容的皮影戏不会无声地湮没在历史中,它将再现生机。同时,“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应拂去蒙尘,发出光辉。
5、安新苇编画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生长芦苇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淀内有苇田十二万亩,年产芦苇七点五万吨。白洋淀芦苇特有的皮薄、节长、韧性好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淀内芦苇一直用来织席、打箔,而聪明智慧的白洋淀人又赋于芦苇艺术之魂,制作出了美伦美奂的芦苇工艺画,展现了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水乡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内涵。
6、清苑哈哈腔
哈哈腔,是流行于河北省及山东省东北部广大农村中较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哈哈腔的别名较多,计有“柳子调”、“合儿腔”、“喝喝腔”、“合合腔”、“一道沟”、“小秧歌”、“四根弦”等。唱腔音乐明快活泼、通俗亲切,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色彩。
7、徐水舞狮
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之称。1952年,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花会汇演,一举夺得金牌。1953年5月,舞狮队应邀到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总司令做了一场精彩的汇报演出。1954、1955、1956年国庆节大游行,狮子舞连续三年被选中,随彩车缓缓通过天安门前。先后有41人进入了国家正式文艺院团,13人被评为国家二级以上演员,直到现在,国内杂技界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吴桥杂技霸天下,徐水狮子顶呱呱”。
(二)邯郸
邯郸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在邯郸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十大文化脉系。邯郸市位于河北省南端,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邯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磁山文化在这里发现,赵国在这里建都,荀子在这里诞生,秦始皇在这里启蒙,曹操在这里称霸„„
“邯郸”,独属于一个城市的名字,历经数千年不改,为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寓示着她的悠远传奇。从上古神话到现代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在邯郸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历史印迹与瑰丽华章。
1、广府太极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太极拳以集武术、医术、导引术为一体的科学的人体文化,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及爱好者的重视和喜爱,广府的太极拳文化已成为中国的国粹而载入史册。被国家授予“世界太极拳夏令营基地”、“太极拳研究中心”、“太极拳之乡”、“太极拳圣地”。如今,以杨露弹和武禹襄为代表的广府太极文化,已成为河北乃至中国向世界传播健康和友谊的纽带
2、成语典故之乡
邯郸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广袤地域的辉煌历史、深厚丰腴的文化积淀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成了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由邯郸历史和相关史书中所滋生、蕴积、提炼出的具有邯郸地方特色或与邯郸有密切关系的成语典故达1500条之多,如“胡服骑射”、“邯郸学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黄粱美梦”等,它们以言简意赅、精辟神妙、富于哲理、寓于情趣、耐人寻味而成为中国汉语言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历史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堪称国之瑰宝。这些成语典故中,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也有500条之多。另外还有众多的成语典故遗址景观。位于邯郸市赵苑景区内的“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以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为内容,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象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再现世人面前。它以古喻今,鞭策鼓励后人,是中国唯一的以成语典故为主题的文化园林。2005年10月26日,经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成语典故文化已成为邯郸市十大文化脉系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3、临漳撵花
临漳县西街撵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当时有开封人氏刘子东在临漳西街以卖水饺为生,每逢过年,十五元宵节之际,为和老百姓一起凑热闹、闹高兴,就把自己懂的这些撵花中的小故事教于当时的西街村人王孟华(第一代),这八个故事都是有:①三教门;②赵匡印送京娘;③打渔刹家;④拾玉镯;⑤唐僧取经;⑥错断阎罗教;⑦抱盔;
8、琉璃鬼顶灯。然后由王孟华在西街村组织起一个小型的撵花队伍,一起热闹的演译这内容丰富的八个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闹元宵。从此,这个每逢元宵佳节撵花的风俗习惯就在西街村传沿下来,从未间断,每逢此时,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兴高采烈、有滋有味的争相观看,甚是喜庆和热闹,提升了不少的节日气氛。
4、磁州窑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古来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进斗金”之说。磁州窑以粗犷、豪放、潇洒的艺术风格而独树一帜,创造了宋金元时期民间瓷艺的最高成就,体现出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磁州窑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部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沧州
1、武术之乡
沧州人民,自古以淳朴、刚直、勤劳、勇敢著称。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强悍之武风,历年久远,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据史籍载,沧州民间武术,兴于明,盛于清,至乾隆时,武术之乡已形成,至清末,则声扬海外。《三国演义》里夏侯惇率领的青州兵威震河北;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蒙冤发配沧州的故事,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
沧州系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汉与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曾发生过隔膜与误解,等不快之事,逐渐融洽。民族之间的不快,促武术发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艺,更推动武术之发展。如今,我国的武术已逐渐外传,其中,沧州武术很受欢迎,少数民族武术以回族武术最盛。
沧州武林门类及独立之拳、械,除失传者外,计50余种,有六合、八极、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挂、唐拳、螳螂、昆仑、飞虎、太平、八盘掌、地躺、青萍剑、昆吾剑、闯王刀、疯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脚、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张、短拳、阴手枪、杨家枪、太极、八卦遍布各地。
沧州武术,流传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断改进或创新,故虽一门类,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动作招式数量不一,演练速度亦不尽相同。但同一门者,其风格特点仍保留不变。
2、吴桥杂技
“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吴桥县素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悠久。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2006年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
3、刻窑 刻瓷(又称瓷刻)艺术由历史悠久的刻玉和石刻演变而来,起源于宋,发展于明,兴盛于清末民初,是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优质瓷器为载体,以精湛的刀法,将书法的韵致与绘画的意境镌刻于瓷器上,将书法、绘画、雕刻融于一体,使瓷器具有更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在国际间享有东方艺术瑰宝之美誉,倍受世人青睐。
早期的刻瓷艺人一手执锤,一手执凿,刻瓷的表现手法主要以线条为主,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以线条画配以简单的色彩或文字为主。现在在天津古文化街等地还可以见到这种古老的刻法,基本上是在瓷盘上刻福字或者其他吉祥如意的文字。
近代,在以天津吴龙元为代表的新一代刻瓷艺人的努力钻研下,刻瓷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具上,吴龙元先生首创了“刀锤一体”,表现手法也吸收了国画、素描、水彩、版画、篆刻等特色,内容也丰富到无所不包的境界。
经验体会:通过搜集、整理,我学到了很多不知道的民俗文化,也了解了不少民间艺术,同时也为家乡的独特而自豪。世界很大,有很多东西我们不知道,不清楚;世界很小,有些东西在我们身边,我们因为习惯而忽视。就拿方言而言,我们中国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同时,我家乡保定的不同县也有不同的方言,而这些方言,我认为也是一种民间文化,正体现了各地的文化特色。
理性思考: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众多民间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城市“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民间艺术资源陷入经济越发展、破坏越严重的沼泽之中;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等等现状,让我们深思。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一、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二、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第四篇: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关于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报
告
实践参加者:庄艳雯
实践主题:关于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报告 地点:家中常州图书馆篦箕巷
时间:2010年8月3日——8月10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活动内容:江苏区域文化研究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后有了长足的进展。鉴于这种现状,通过查阅书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民间挖掘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了解源远流长的江苏文化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一. 背景资料——认识江苏
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河南,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11%,连绵近1000千米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的简称“苏”的繁体字原本就是此意。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古文化。这里是中国吴文化和汉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以及徐州和洪泽湖附近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 冶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南北交往要冲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与浙江,上海接壤的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苏州、松江(今上海)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苏州的丝织业,更是享有 世界盛誉。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二.江苏文化区域的划分
对江苏省境内的文化区域,目前大致有四种分法:
(1)五分法。以王长俊主编的《江苏文化史论》为代表,把江苏境内的区域文化划分为五大块:吴文化,以苏、锡、常地区为中心;金陵文化(宁镇文化),以南京、镇江为中心;徐淮文化(楚汉文化),指徐州、淮安、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的部分地区;维扬文化,以扬州及泰州为中心;苏东海洋文化,指南通、盐城及连云港的海岸区域。
(2)四分法。罗宗真《吴地文化研究之我见》一文认为:“吴地文化是江苏四大历史文化之首(余为汉文化、六朝文化和明文化)。”许辉《六朝文化与江苏文化大省建设》一文认为:“南京是六朝古都,在长达300多年的六朝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六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二分法。沈立人《弘扬长江文化振兴长江经济》一文认为:“长江三角洲,应当包括长江下游的南北两岸,不仅是江南的沪、苏、杭一带。朱黎霞、陶忠元在《浅谈江苏南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说:“尽管江苏地区由古至今发展形成了好几种区域文化,如楚汉文化、淮扬文化、金陵文化、吴文化等,但按照其发展区域来看,可以长江为界,概括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江北地区的主导文化为淮扬文化,而江南地区则为吴文化。”
(4)三分法。蔡健、杨海平《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一文认为:“江苏从地理位置上分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以吴文化为主要特色,苏中以古隋唐文化为主要特色,苏北以江淮文化和古汉文化为主要特色。”
三.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
(一)方言(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
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而对区域文化最好的诠释便是方言)
江苏方言,就本省而论,分为三个方言区,即江淮方言区、吴方言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又分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吴方言语区又分苏州片,常州片;北方方言又分徐州片、赣榆片。——摘自《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以下举一些具有地方的特色便于比较: 常州话 谢谢:霞霞睡觉:困告无锡话膝盖:青馒头 膝盖:青馒头连云港大哥:大姑大姑:大锅泰州话东西:杲昃吃苦:挨搞
——参考百度百科
(二)(二)旅游资源
1.江苏旅游资源按区域可分为长江、太湖及徐海三个旅游区。
(1)长江旅游区山川秀丽,古迹众多,包括扬通泰镇宁五市。主要景点有南京: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莫愁湖、等扬州:瘦西湖、大明寺、个园等。
(2)太湖旅游区历史悠久,人文荟 萃,山明水秀,包括苏锡常三市。主要景点有苏州:古典园林、水乡古镇、虎丘、寒山寺、苏州乐园、玄妙观、盘门三景等。无锡:鼋头渚风景区、锡惠公园、无锡影视基地、灵山胜境、善卷洞、竹海等。常州:中华恐龙园、淹城遗址、天宁寺、天目湖、南山竹海等。
(3)徐海旅游区历史悠久,名胜众多,包括徐淮连盐宿五市。主要景点有徐州:龟山汉墓、汉画像石艺术馆、徐州汉城、北洞山汉墓等。淮安: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连云港:花果山等。宿迁:皂河安澜龙王庙、骆马湖旅游风景区等。
2.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
三.民间艺术资源
1.南京云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是至善至臻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2.苏绣的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3.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
“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4.常州梳篦,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昔日为宫廷御用的宫梳名篦,已成为百姓家中每日梳头洁发的必需品和收藏品,并且远销国外。常州梳篦系天然材料制成,据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使用,有缓解头痛,治疗失眠,醒脑,聪耳,明目之保健功效。
四.经验体会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我对江苏特色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本上网络上对江苏特色区域文化的理论介绍让我理性地对区域文化的由来,分类有了一定的理解。而通过实地走访,来到常州篦箕巷,南京夫子庙并结合以前在江苏各地旅游时拍下的照片,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江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宝贵的民间的艺术资源。对江苏特色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任重道远,暑假的实践只是一小部分,我也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个有心人,为江苏特色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五篇:温州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温州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班级:10国贸3班姓名:苏航学号:1031050324 【内容摘要】 民间艺术是一种最能反应一个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当今社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民间艺术正濒临灭绝,这敲响了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警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鼓词 南戏 瓯绣 保护
温州是我的家乡,她有着千年的历史。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养育了聪慧、勤劳的温州人,也孕育出了各种优秀的民间艺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家乡的文化遗产,甚至有些孩子从小在外读书,竟然连温州话都听不懂。本调查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珍贵的文化濒临灭绝之前,敲响保护他们的警钟。
一、列举典型的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1.鼓词入遗:留住民间文化的根
新华网浙江频道1月18日电 2006年5月20日,对于瑞安鼓词来说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国务院正式向社会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安鼓词榜上有名。温州瑞安市素有“鼓词之乡”的美誉。作为瑞安土生土长的传统曲艺形式,鼓词在瑞安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瑞安鼓词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
2.温州,南戏的发源地
南戏形成于浙江温州一带,温州又称永嘉,故南戏又被叫作“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永嘉戏曲”、“温浙戏文”及“戏文”、“南戏文”、“南词”、“南曲”等。如宋末元初周密在《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说,温州乐清人把僧人祖杰的恶劣行径“撰为戏文,以广其事。
3.瓯绣,心灵手巧的温州人
瓯绣是温州地区的刺绣,为传统工艺的结晶,有浙江工艺“三雕一绣”之誉。是我国六大名绣之一。早在唐宋,民间刺绣即遍及千家万户,绣品多为鞋面、枕头、帐檐、寿屏、神袍之类。1853年(清咸丰三年),温州首设专业绣铺,20世纪20年代,各绣庄请画师绘画,增加刺绣品种,逐渐向装饰品和欣赏品发展,并出口欧美及南洋各地。近年来瓯绣厂有佳作多次获奖,被选为国家级礼品,人选中国工艺美术名家展及出国展览。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对象:笔者是温州瑞安人,故对高中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共100人,平均年龄20岁,学历均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2.方法:采用网上分发调查问卷的方法,通过QQ或EMAIL等让身处各地的同学网上答卷。问卷旨在了解作为温州人的他们在过去的20年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民间艺术及其了解情况。
3.资料处理:采用人工统计和整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模糊。我们是90后,大多数人表示只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部分文科同学表示,在高中历史课本上学过。可见,我们这一代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的了解甚浅,即使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网络化时代,也很少去关注这些即将灭绝的文化。
2.知道瑞安鼓词“入遗”的消息,但丝毫不感兴趣。瑞安的鼓词有悠久的历史,在温州当地也是广为传唱的,但作为瑞安人,只有少数同学表示听过,对鼓词这门艺术感兴趣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见,民间艺术与当代的青少年的审美之间存在较大的代沟,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先进性存在问题呢?
3.对于当地有实体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表示比较了解。因为像藏书楼之类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接触,通过春游、看展览的形式,知道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甚少,保护意识也相对比较薄弱。由此形成了“重物质文化,轻非物质文化”的社会风气。
四、结论、建议与措施
1.民间艺术资源濒临灭绝,是谁的过错?
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随着城市改造、乡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直接导致了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迅速瓦解。而错位的乡村旅游开发更是抹杀民间艺术的凶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青年一代崇尚现代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文学艺术逐渐失去兴趣,不愿学习继承。而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年事渐高,有的已经去世,使一些传统技艺或民间艺术形式濒临失传甚至灭绝的危险; 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许多外国人借商贸、旅游、学术交流之机进入我国民族地区,大量采集、收购、无偿记录和使用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形成了一股变相文化掠夺的浪潮,造成了文化资源的大量流失。
2.面对非物质文化的逐渐消逝,我们应当如何挽留呢?
(1)民间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保存、传承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必须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这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由于经费不足,保管民间文化资料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有关部门的整理、研究和抢救工作难以开展—大量民族民间文化实物和资料散落于民间,得不到收集,这导致了民间艺术的失传。
(2)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立法应该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立法工作急需跟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立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法》时,必须注意与相关法律的衔接,最终形成完备、严谨、实用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法律体系。
(3)青少年一代如何才能对这些古老的艺术产生兴趣呢?我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条出路。建立民间艺术数据库,明确各项量化指标。对濒危艺术先采取强制措施甚至非常措施进行倾斜性保护,形成一定的社会根基之后,再改用一般激励机制;对亲和力较低的艺术形式,采取精英化策略,不求雅俗共赏,但求一技惊人;对各项艺术进行市场评估,以国际化的战略眼光,充分发掘市场潜力,不断开拓艺术品的国内外市场;用现代科技来包装
传统艺术,用现代媒体技术来宣传和推广传统艺术,提高艺术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不断推陈出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和改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以迎合大众的需求。
(4)我们自己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自觉、主动地去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那就有必要让民间艺术走向大众,让大众了解它。艺术要让人认识、了解,才能激发抢救和继承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让社会对传承者有认同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你了解瑞安鼓词吗 [J].温州日报,2007,8,20.[2]温州鼓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J].温州日报2006,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