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员“安家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党员“安家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5日 15:09 来源:《求是》 期号:2006.1 作者:宋育英
去年以来,我们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同步组织实施党员“安家工程”,较好地解决了部分党员组织关系不落实、组织生活不正常、教育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党员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员“安家工程”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路子,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迫切要求。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客观需要。要使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各级党组织要把广大党员动员好、组织好,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在党的组织中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切实掌握党组织和党员的基本情况,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党员的组织关系,特别是让那些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重新回到组织怀抱,为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实效打下工作基础,十分重要、十分迫切。为此,省委明确把“安家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贯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始终。
新时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流动性增强,部分党员在频繁流动的过程中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有的甚至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党员在流动过程中参加组织生活难,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实施党员“安家工程”,正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流动性、分散性等特点,从党员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
凝聚党员、激励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党员是党整个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落实到每个党员的先进性上。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切实加强关怀服务,努力营造尊重党员、关心党员、服务党员、凝聚党员的良好氛围,让党员在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家”的温暖,产生恋“家”情怀,能够激发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在“落户”、“安心”、“有为”上下功夫
在实施党员“安家工程”过程中,我们着重在调查摸底、健全组织、理顺关系、服务管理、提供保障等方面扎实地开展工作,让党员“安家落户”、“安心落户”并“有所作为”。
深入调查摸底,理顺组织关系,让党员“安家落户”。把党员情况弄清楚,是“安家工程”的首要任务。我们以县(市、区)为单位,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对党员情况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集中排查,重点对那些“无家可归”或“有家不回”的党员进行统计,清点人头,查明原因。基层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党员信息库,对党员所在位置、联系方式、基本情况、思想状况、现实表现做到“五个清楚”。在此基础上,本着“方便管理、党员自愿”的原则,以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并充分依托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劳动、人事等部门所属机构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所在地党组织,落实每一名待“安家”党员的组织关系。同时,根据党员人数变化和管理需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依托服务机构、商业楼宇、物业协会、产业链条、工业园区等建立党组织。实施“安家工程”以来,全省共调整关闭、停产、破产和改制企业党组织2573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4058个,新建党组织3325个,一批党员重新“安家”,使接转组织关系难的问题得到了集中解决。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关怀服务,让党员“安心顺心”。要让党员“安家”,更要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情感上“安心”。待“安家”的,主要是流动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复员退伍军人及大学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部分党员。他们往往面临各种困难,相当一部分有情绪、有顾虑,存有“临时落户、流动搬家”的心态。对此,各级党组织坚持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尽力提供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务工维权、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及困难救助等方面的服务。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分别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能力上扶持、环境上优化,大力开展送观念、送政策、送技术、送岗位、送温暖的“五送”活动和有怨必访、有困必访、有求必访的“三必访”活动。在实践中,各级党组织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渠道,在街道、社区建立了党员联络服务中心(站)、党员“阳光驿站”,一些地方还专设了“党员帮扶基金”。通过这些工作,化解了矛盾,理顺了情绪,增强了党员自强自立的信心和对党组织的向心力。据不完全统计,实施党员“安家工程”以来,我省共帮扶生活困难的党员10万余人次,开展党员技能培训20万人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亿元。
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先锋平台,让党员“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实施党员“安家工程”的根本目的。各级党组织在为党员“建好家”、“安好家”的同时,积极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寻求载体、提供舞台。例如,在下岗失业人员的党员中开展“带头创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双带”活动,把解决党员生计问题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近4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带头创业,共帮助和带动了3.8万名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党员、近20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产生了“扶一人创业、促一群就业,助一人上岗、使一家脱贫”的效应。又如在农村无职党员中推广“设岗定责”活动,通过组织设岗、党员选岗、协商定岗、检查督岗、定期评岗,促使无职党员无岗变有岗、无责变有责、无为变有为,形成了“支部班子有人帮,千斤重担大家挑”的局面。
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努力构建长效机制
党员“安家工程”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党员、有组织无关怀的问题。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流动是经常性的,还可能出现新的组织关系不落实的党员。因此,“安家工程”必须常抓不懈,努力构建长效机制。
进一步强化管党责任制。深入推进党员“安家工程”,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和工作机制。要层层建立党委主要领导同志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制,使责任制覆盖方方面面;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抓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联系点,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下去,总结经验,指导和推动工作;建立工作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督查力度,改进督查办法,保证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同志将责任落到实处。
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党员“安家工程”,必须适应新的形势,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工作机制。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程度党员的实际,创新党员教育内容和方式,拓宽教育渠道;根据党员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实际,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创新管理手段,探索对党员实行快速、便捷的网络教育和管理的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积极开展争先创优、党员主题实践等活动,探索加强管理和发挥作用有机统一的新途径;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加强党员对党内事务的了解和参与,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相互配合,地域、行业间沟通衔接,城乡、区域一体化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格局。
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体制不顺、保障不力。基层党建工作的必要物质保障机制和党务工作者的报酬待遇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深入推进党员“安家工程”,必须突破这些制约党建工作发展的瓶颈,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为重点,切实解决好基层党务工作者工资、待遇,党组织基础阵地建设,党员活动经费等问题,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思想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是部分党员脱离党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深入推进党员“安家工程”,既要教育服务好党员,也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严把入口、疏通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党员队伍的自我纯洁机制。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状况。各级党组织对党员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不符合党员条件、不发挥党员作用、不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党员,经教育不改的,决不能再留在党内。
(作者: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第二篇:安家工程
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 谱写劳动就业新篇章
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
东平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近20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党员4200多人。近年来,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在东平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围绕就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就业”的指导思想,不断创新流动党员管理体制,探索出了一条“异地有家,管理有序,奉献有为”的外出务工党员管理新路子,引导流出党员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提供一条信息、带出一批人员、奉献一片爱心,实现了党建和就业工作的双促进、双提高。
一、求根朔源,双备案双报告制度,构建流动党员管理新平台
外出农民工党员外出时间长短不一,地点远近不同、从事行业千差万别,全面掌握他们的流向是做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为真正实现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科学有效管理,发挥其在外出就业、带动就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县劳动就业办成立专门班子,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深入到全县14个乡镇(街道办)近200多个村庄对外出务工党员管理的情况和现状进行了认真调研,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了解他们的意愿和呼声。在此基础上,根据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县委 组织部一起对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管理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在全面听取基层党委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于2003年,探索建立起农民工党员“双备案、双报告”制度,对外出流动党员实行管理的全覆盖。规定:农民工党员外出前,要向支部递交《外出申请表》,由支部上报党委签字盖章后,再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外出返回时向党组织报告予以销号;外地农民工党员流入东平时,要填写《流入登记表》,经所在基层党委签字盖章后,上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并在离开时由基层党委向县委组织部报告予以销号。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和街道办党委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对各自流动党员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培训、统一考核。他们在党员外出前进行教育并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创业技能卡》和《流动党员帮扶联系卡》,掌握外出党员流动方向、外出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情况,及时向外出流动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流动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流动党员返回后,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等有关材料,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及时将其纳入正常的组织管理。各村党支部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对本支部流动党员进行日常服务管理;对流动党员进行“行前谈话”,教育他们增强党员意识,主动亮出党员身份;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及时了解和掌握流动党员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帮 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双备“双备案、双报告”制度的出台和流动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但探索出流动党员科学管理新机制,而且让流动党员时时刻刻感受到组织的存在和温暖,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为流动党员在劳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攻坚破难,异地双向共管,构建流动党员管理新体系
如何有效地解决“口袋党员”、改变“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状况,党员无法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享受不到组织温暖等难题,切实把农民工党员管住管好,县劳动就业部门和县委组织部一起积极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探索建立起流动党员异地共管新机制,形成了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各自有效的组织网络,走出了一条“流动有序、异地有家”的农民工党员管理新路子,使流动党员管理步入了正常化、规范化管理新轨道。一是科学分类,异地建家。我县在掌握农民工党员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把农民工党员分为县外流动、市外流动、省外流动、单独流动、三人以上集体流动、短期流动、长期流动等七种类型,对流出时间3—6个月,或外出时间较长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全部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对流出6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将组织关系转至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党员及时向流出地寄回回执单; 新去单位尚未建立党组织的,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 其上级部门党组织或所去单位街道、社区党组织;对3名以上集体外出,地点相对固定的,建立党支部,纳入当地党组织管理;对长年离家外出已搬迁的,协调迁出组织关系;对外来打工经商的党员,按照转入的组织关系,实行行业归口管理或挂靠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属乡镇党委管理,使每名农民工党员都找到了各自的“家”。近年来,我县先后在北京、天津、青岛、东营等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组建了两个党委和15个农民工党员“流动党支部”,使每名农民工党员都找到了各自的“家”。二是明确职责,双向共管。在为流动党员安家的基础上,我们按照“谁更有利于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就由谁负责”的要求,不断探索完善农民工党员流入地、流出地“双向共管”的有效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流动党委和流动党支部的职能和作用,除了加强与流动党员流出地区和流动地当地党组织联系外,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正常组织生活,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引导党员文明经商、合法经营、带头致富,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监督党员履行义务,正确行使权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常性听取流动人员对党员及党的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争取流入地党组织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维护外出流动党员的正当权益。同时加强与流入地党委政府的沟通协商,签订共管协议,建立起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制度、“双评双议”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培养制度等共管制度,实现了对流动党员 全方位、立体化管理,使流动党员的自豪感、责任感、归属感明显增强,也使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成为流动着的坚强堡垒。三是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为切实提升流动党员素质和能力,为他们更好地就业创造出宽松的环境,我们采取“一请二邮三走四补课”等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外出务工党员的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资源,开通了“网上党校”、“党建动态”、“视频在线”等栏目,及时发布上级有关指示精神、本县党建工作状态、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及需要公示的事项等内容;开展了“网上党日”活动,要求有条件的外出务工党员每月至少登陆一次党建网,在网上参加组织活动,接受教育培训。邮寄学习材料,开展跟踪教育。在实行双向联系制度的基础上,确定一批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较高的普通党员作为联络员,与外出务工党员结成对子,由联络员负责每月向外出务工党员邮寄学习材料,并要求外出务工党员定期寄回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和思想汇报材料,引导他们搞好自学。抓好集中培训,开展补课教育。乡村两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外出务工党员节假日返乡时间较长的实际,及时开展补课教育,通报党组织近期各项工作情况的一些重大决策,征求他们对党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教育他们时刻牢记党性观念和家乡建设,促进他们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同时,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通过专家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对流动党员和农民 工进行了政策法规、从业技能和城市生活常识等知识教育,使流动党员的就业技能、城市生活能力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四是延伸服务,保障权利。为了让流动党员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我们建立起党内关怀机制,开展了以“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各基层党组织通过发邮件、打电话等方式,定期向外出务工党员通报党组织工作开展情况,征求他们对重大决策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期间,全县有90%以上的外出务工党员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投票意向。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党员权利的有效保障,极大吸引了很多优秀农民工聚集在党组织周围,仅去年一年,东平驻天津港流动党委就接纳了70多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申请。
三、引导引领 实施“反哺”工程 拓宽劳动就业新渠道 外出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外打拼,有的掌握了一技之长,有的拥有丰富的人脉,有的已经在各自行业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充分保持农民工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我们积极实施流动党员“反哺”工程,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为带动更多人就业发展做贡献。一是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县所有 6 流动党支部中大力开展“六好”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创建,确保实现“一证两卡”发放好、外出务工引导好、家庭生产帮扶好、教育学习联系好、就医上学解决好、创业环境优化好的目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起“结对子”活动,鼓励引导居住地域相近、从事行业相同的流动党员之间、党员与外出群众之间相互结成帮扶对子,相互提供信息、引导帮助就业、解决生活困难等,让党员、群众在外能体会到在“家”的温暖,实现共同致富的目标。二是全面推行就业带动行动。在流出党员中重点开展了“创办一个项目,引进一项技术,提供一条信息,带出一批人员,奉献一份爱心”的“五个一”活动,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评选、表彰机制,使活动开展规范化、自动化、经常化,使流动党员时刻不忘党员职责,时刻不忘为家乡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时刻不忘为群众致富尽心尽责。戴庙乡外出务工党员陆相武在上海工作多年,成立了上海相武运输有限公司,他致富不忘众乡亲,积极带领家乡群众外出务工,使在上海务工的戴庙籍的人员发展到1000多人,年劳务经济收入达2000多万元。同时,他发挥自己门路广、信息多的优势,为家乡引进致富项目6个,安排剩余劳动力300余人,使家乡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东平县在外务工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的各种有价值的技术和服务信息就达2300多条,回乡建立各种项目160多个,引进实用技术270多项,带动 群众外出务工和就业36700多人次,成为带动就业和致富发展一股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为全县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0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大桥社区实施党员安家工程加强社区党员管理
大桥社区为改制企业党员建新家
大桥社区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总人口7209人,2423户、3个居民点,4个家属区,企事业行政单位21个(其中16个改制企业),社区党组织19个(其中:党委1个,总支3个,支部15个)。党员356人(其中直管党员103个),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下岗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为第二批先进教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每个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我们将改制企业的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工作重点,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实施安家工程,确保“那里有党员,那里有组织;那里有组织,那里有活动”的要求,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摸清底数,健全组织帮党员找到“家”
由于我们社区较为特殊,是过去商业、供销两大系统的集中点,随着企业改革,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处于一个薄弱五一节,为此我们将这一块纳入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工作重点。特别是改制企业有的党员长达5——6年未过组织生活,属三无党员(组织无人管、党费无处交、活动无阵地),长期以来造成党性原则不强,宗旨观念淡薄,这些党员过去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现在又为企业改革作出了让步和牺牲,无论是身份,还是角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难免在思想民有很大的反差和失落感。我们基层党组织是政府桥梁
和纽带,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一步百性解难,有责任和义务来帮助和引导消除顾虑。为此我袋子产针对党员流动性大的情况,首先成立了党员联系专班,主要采取“三包五联”的办法(总支包小级,支部包党员,一环扣一环)。社区干部采取分组包片,责任到人,对外出党员每人确定一名联络员,这个联络员有五大责任,即:平时工作的联系员,掌握情况的登记员,送政策上门的宣传员,思想动态的观察员,解决困难的帮带员。对各支部的工作进展情况要求一天一报进度,做到每个党员和根知底,到目前为止103名直管党员全部找到位。为了确保每个外出党员落实情况的真实性,还专门请了两名监督员,按照登记情况进行一一核实,以便随时取得联系,在“双找”的过程中我们还印发了《致流动党员的公开信》和《党员权利义务告知书》引导各类党员主动找党组织,我们先后对华运集团、金牛公司、百货公司等 位的72名党员采取走访、座谈、征求意见,通过组织程序,相应的成立了4个支部、3个党小组。在6月26日,我们在东宝成教中心还专门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将百货公司30多名党员无条件地接进了我们社区党组织,使这些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党员重新回归党组织。我们在走访过程中并为每个党员赠送了新《党章》及《党员教育读本》,通过学习,让大家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唤醒了他们思想意识,同时也彻底解决了以前那种组织瘫痪、管理无序、活动不正常的问题。
二、规范管理,搞好服务,为党员建好“家”
为了扩大党员的管理覆盖面,减少空白点,我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把党组织建在单位里,建在楼幢里,建在党员家里。为了解决改制企业党组织工作难题,让改制企业党组织有能力为党员搞好服务,使有影响改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有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让他们有精力、有能力、有条件地开展组织活动。我们社区在全市率先为金牛公司党支部配备了党员活动室,投资了近5万元为他们购置电教设备、健身器材、征订党报党刊、添置桌椅等,并设有学习室、娱乐室、图书室等。为了激发党员们的热情,主要采取三种办法:
1、用政策引导人。如市区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我们及时对下岗党员们宣传,每一季度为下岗党员进行一次职业技能免费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实行再就业。如廖国城下岗后自谋职业在车站路开一毛线专卖店,因资金不足,我们为他申请办理了小额贷款。原百货公司王红俊下岗后在民主街开一时装店,因无经营之道,导致一时交不起税费,我们及时为他申办了优惠证。对辖区特困党员凡符合条件的我们为他们申办低保,共74户。今年我们采取接对帮扶困难党员,先后为辖区8名特困党员捐钱捐物达4000多元。
2、用真情感化人。我们始终坚持从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感情上关注,在5月中旬请市二医5位专家为辖区党员进行免费义诊,做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请市家电办
免费为辖区党员进行家电维修。5月20日在市文化宫门前举办了大型“我为下岗党员找岗位”活动,现场为19名下岗党员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实行了再就业。除了为他们搞好服务外,还从细节入手关心党员。如党员生日时,我们为他买一块蛋糕,生病时送一束鲜花,去世时送一个花圈等。让每个党员真正体会到了党组织的温暖,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
3、用典型带动人。我们平时在工作中,注重发现和总结典型,培育和宣传典型,表扬先进,弘扬正气,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的好氛围。先后采取观看电教片、党员即兴演讲、举办纳凉晚会及开展“党员双带一双街”(党员经营示范户,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推出了一批身边的典型。如:喻孔金下岗多年不等不靠,自谋职业,从小打小闹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近百万元。他不但自己富裕了,还带领别人致富,原化纤厂职工周洪芝家庭十分困难,他在资金上和经营的技巧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他的帮助下,周洪芝在九通超市开了一家鞋店,其家底从仅有的360元慢慢发展到了如今20多万元的固定资产,并为辖区解决了3个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华运支部书记刘祖彪同志现已67岁的高龄,但仍在继续发挥余热。该支部由于条件有限,没有活动阵地,平时支部开展活动都在自己家里,长期以来活动的纸张笔墨,烟茶水电都是自己承担的,特别是在做好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
动的准备工作中,为了方便工作专门买了部二手手机,以便联系掌握16名党员的基本情况,联系电话费460多元及车费158元都是自己承担。
三、营造氛围,发挥作用,让党员安好“家”
我们主要是采取“三看三比”的活动来促使党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党的信念,永葆党员的先进本色。
1、在职党员:看谁的敬业精神强,比作出的贡献大和小,主要是看这些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是否能尽职尽责,通过党员的责任区、先锋岗等活动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好氛围。
2、下岗党员:看谁掌握的技术多,比就业速度快和慢,特别是针对部分年轻党员下岗后总是怨天忧人,没有进取精神,思想比较消极,我们鼓励和引导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实行再就业,为社会减轻压力。
3、离退党员:看谁的奉献热情高,比发挥的余热多和少。我们鼓励他们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环境卫生、邻里纠纷、义务巡逻等活动来感染和带动周围的居民。
总之,我们将通过此次教育活动,让党员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好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好此次教育活动,争取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使党员人人
受教育,个个受启发,在思想上有促动,在精神上有变化,确保达到满意的效果。
泉口街道大桥社区立足自身特点,创新活动载体,建立和“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党员奉献日制度”。大桥社区党总支辖4个支部,有在册党员103名,大部分是改制下岗党员和退休党员。为发挥这类党员的作用,他们确定每月26日为“党员奉献日”组织党员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在10月份开展了家属区大院除脏活动,11月份确定为在辖区铲除“牛皮癣” 活动,以增强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奉献意识。二是建立了“党员帮扶基金制度”现已通过党员自愿捐献和党组织筹集等方式积累资金2000多元,实行专户专管。旨在平时备急时用,遇到党员或居民有特殊困难时救急帮助,以体现党组织的温暖。三是建立了“定期走访党员制度”。党总支和支部第每季度走访一次生活困难党员,每半年走访一次一般党员,深入家庭关心党员疾苦,了解工作学习情况,解决实际困难,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上制度贴近实际,操作性强,很受党员和群众欢迎。
第四篇:市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报告[推荐]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xx市根据新形势下流动党员较多的现状,大力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实施“安家工程”的过程中,全市新建立党组织191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47个,使大部分流动党员顺利“安家”,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双找”,全面摸清“家底”。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谁管理、谁梳理”的原则,强化责任,落实“组织找党员”,全市各单位对所管理的党组织及党员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各级党委联合民政、税务、工商、工会等部门,主动上门对本辖区内的党员进行登记服务,重点掌握党员组织关系、户口关系、工作单位及就业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做到党员数量清、流动去向清、目前状况清。与此同时,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党员找组织”。一些党组织在社区门栋入口、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在新建住宅区、专业市场等集中场所发放《致党员的公开信》,引导党员主动找党组织。为方便党员找组织,全市108个中心城区街道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1060个社区建立了党员服务站,开通党员服务热线电话,为党员安家提供“直通车”式服务。
健全组织,确保党员有“家”可归。各区以应建尽建为目标,分别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人建”等措施,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为适应党员流动需要,积极探索在党员人数较多、地点相对集中、时间相对较长的地方建立党组织;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积极探索在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在健全组织的同时,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如汉阳区对无活动场地、无办公地点、无正常生产经营任务,在岗党员少、退休职工党员多、无活动经费支持的党组织采取撤、并、转的办法,将原来的14个党支部调整为8个党支部,为61名企业党员重新安家。
有序接转,帮助党员顺利“落户”。针对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甩包袱、怕麻烦”等思想问题,xx市委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大局为重,步调一致地落实好党员接转工作,明确指出接收单位须无条件接收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单位也要主动与接收单位沟通联系,做好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衔接工作。市委组织部及时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明确各基层党(工)委相互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的权限,简化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硚口等区对工作时间紧、行动不便的党员,召开专题协调会,合理简化组织关系的接转程序,安排专人值班方便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党员代办手续。
强化服务,让“归家”党员“安心”。一是以帮扶温暖党员。全市各街道、各社区不断完善设施,规范建设党员服务中心,采取各种办法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有困难的党员的心坎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二是以服务感动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活动,为特困党员提供周到服务。市委组织部在党费中专项设立200万元额度的党费扶助资金,扶持农村有困难的党员、城市下岗职工党员自主创业。三是以活动凝聚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为党员安好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开展争创“党员示范岗”和“服务型机关”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双比双争”竞赛活动和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门栋”活动、在下岗职工党员中开展下岗职工党员再就业“双带”活动、在集贸市场个体经营户党员中开展争创“示范经营户”活动等,为党员发挥作用开辟渠道、提供平台
第五篇:市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报告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根据新形势下流动党员较多的现状,大力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市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报告。在实施“安家工程”的过程中,全市新建立党组织191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147个,使大部分流动党员顺利“安家”,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开展“双找”,全面摸清“家底”。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谁管理、谁梳理”的原则,强化责任,落实“组织找党员”,全市各单位对所管理的党组织及党员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各级党委联合民政、税务、工商、工会等部门,主动上门对本辖区内的党员进行登记服务,重点掌握党员组织关系、户口关系、工作单位及就业情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做到党员数量清、流动去向清、目前状况清。与此同时,广泛进行宣传,引导“党员找组织”。一些党组织在社区门栋入口、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在新建住宅区、专业市场等集中场所发放《致党员的公开信》,引导党员主动找党组织。为方便党员找组织,全市108个中心城区街道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1060个社区建立了党员服务站,开通党员服务热线电话,为党员安家提供“直通车”式服务,工作汇报《市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调查报告》。
健全组织,确保党员有“家”可归。各区以应建尽建为目标,分别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人建”等措施,加大在“两新”组织中组建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为适应党员流动需要,积极探索在党员人数较多、地点相对集中、时间相对较长的地方建立党组织;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积极探索在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在健全组织的同时,大力整顿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如汉阳区对无活动场地、无办公地点、无正常生产经营任务,在岗党员少、退休职工党员多、无活动经费支持的党组织采取撤、并、转的办法,将原来的14个党支部调整为8个党支部,为61名企业党员重新安家。
有序接转,帮助党员顺利“落户”。针对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甩包袱、怕麻烦”等思想问题,**市委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以大局为重,步调一致地落实好党员接转工作,明确指出接收单位须无条件接收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单位也要主动与接收单位沟通联系,做好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衔接工作。市委组织部及时转发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明确各基层党(工)委相互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的权限,简化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程序。硚口等区对工作时间紧、行动不便的党员,召开专题协调会,合理简化组织关系的接转程序,安排专人值班方便党员办理组织关系接转手续,并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党员代办手续。
强化服务,让“归家”党员“安心”。一是以帮扶温暖党员。全市各街道、各社区不断完善设施,规范建设党员服务中心,采取各种办法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有困难的党员的心坎上,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二是以服务感动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送技能、送信息、送岗位”活动,为特困党员提供周到服务。市委组织部在党费中专项设立200万元额度的党费扶助资金,扶持农村有困难的党员、城市下岗职工党员自主创业。三是以活动凝聚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在为党员安好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在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中开展争创“党员示范岗”和“服务型机关”活动、在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双比双争”竞赛活动和争创“党员先锋岗”活动、在街道社区党组织中开展“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门栋”活动、在下岗职工党员中开展下岗职工党员再就业“双带”活动、在集贸市场个体经营户党员中开展争创“示范经营户”活动等,为党员发挥作用开辟渠道、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