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稽査双重作用服务全局税收工作(定稿)2
发挥稽査双重作用 服务全局税收工作
税务稽查是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所进行的税务检查工作。稽查局主要负责对税收违法案件的查处。税务稽查是税务部门防止纳税人偷逃骗税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线。今年以来,我局全体干部在市局和县局的正确领导下,稽查
局全体人员在税务稽查工作中密切配合,认真开展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积极完成我局布置的各项任务,现就半年来的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一简要汇报。
一、2012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
(一)认真搞好税收专项检查工作
按照某某市国税局关于开展税收专项检查的工作安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我局2012年税收专项检查实施方案,这次检查的对象主要有开具接收成品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信用社等企业,目前已检查开具接收成品油企业7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户。
(二)深入开展纳税检查工作
依据市稽查局关于开展煤炭企业自查和重点企业自查的精神,我们通过约谈纳税辅导,7户企业共自查695.79万元,加收滞纳金136.3万元。
五月份我局对某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纳税辅导,该公司通过此次纳税辅导,自查增值税1300余万,有效地堵塞了漏洞,促进了基层税收征管工作更好的开展。
我局积极配合市稽查局检查组对我县某某有限公司和某某有限公司进行重点税源专项检查,现正在检查当中。
(三)搞好协查工作,充分发挥金税协查系统的作用 2012年,我们充分利用金税工程协查系统和稽查举报案件管理系统,加强对受托案源和举报线索的分析梳理,寻找办案突破口;落实催办督办、集体会审机制,积极组织精干力量查深查透协查和举报案件,每起案件做到“五及时”:及时做好登记、及时下达稽查任务、及时实施稽查、及时向上级局和举报人反馈检查结果、及时将案卷整理成册专柜保管。上半年收到受托协查函4份,涉及河南、河北、山西、增值税专用发票4份,经核查无问题,并已按其回复,按期回复率为100%。同时,按期上报协查分析和协查报表。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上半年,我稽查局认真贯彻执行全面抓好稽查行风、作风和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
略方针,紧扣“依法稽查、廉洁处事”主题,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针对稽查运行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警示教育干部的“防范型制度”,规范干部行为的“约束型制度”,促进廉洁执法的“措施型制度”,今年我们以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执法监控窗口,把开展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工作与市局年度案件复查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完善稽查过程监督,避免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以机器监控来根除执法上的随意性。上半年我局未发生1件税收执法违纪行为和廉政上的违纪行为,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显示稽查执法过错事项为零。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稽查对征管的促进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们的税收管理主要侧重对税收征管工作进行管理,而忽视了稽查对税收征管的促进作用,使税务稽查的整体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自取消专管员管户制度以来,由于税收科技化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多元化申报、集中征收、分类管理等手段,有效地促进了税务内部的规范化管理,但全社会纳税秩序、纳税意识还没有根本好转,税收管理过于强调登记率、申报率、入库率、滞纳金加收率及一些形式上的规范,而忽视了对纳税人的基础管理,致使税收漏管户、申报不实等现象成为管理上的难点。这些问题又主要通过税务稽查才能发现和处理,但是,由于征管与稽查缺乏一定的衔接和制约,使得这类问题得不到根本治理。
(二)税务稽查信息来源少,渠道不畅
税务稽查是主要靠掌握大量的内、外部信息来确定案源的。目前从税收管理运行机制上看,由于税收信息化建设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稽查与征管数据联网,信息共享,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稽查信息搜集除有限的纳税申报资料,注销信息,协查信息外,从征收管理环节难以取得更多的稽查案源信息资料。
(三)税务稽查对征收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
由于在制度上缺乏强力制约,日常稽查查出的征管问题不能及时反馈到管理部门,使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纳税人税收违法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对纳税人存在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加强管理,使管理和稽查工作处于各管一段的状态,导致涉税违法行为不能从源头上进行根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拓宽稽查选案的渠道,提高稽查选案的科学性
选案是税务稽查工作的起点,如果选案不准确,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达不到其应有的效果。在保证计算机中录入数据真实完整的前提下,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选案的先进性,并与人工选案相结合。同时,利用税收征管中发现的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群众举报等社会各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使稽查工作从选案开始就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二)要建立稽查部门与征管部门的信息传递制度
税务稽查的目的是“外查内促”,即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建议征管部门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征管工作水平和效率。税务稽查不仅是查补税款,关键是通过稽查发现征管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征收管理质量。首先,征管部门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改善管理的基础上,应及时提交稽查部门组织检查。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广泛的案源渠道,使偷逃税等违法行为置于监控之下。其次,稽查部门在税务稽查过程中发现征管工作中的不足,应及时反馈给征管部门予以解决。再次,税务稽查与管理各部门之间应该建立一套规范的联系制度,把稽查征收管理各部门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格局,设置统一的信息传递文书,使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各部门之间规范传递。
第二篇:发挥反腐倡廉宣教作用 服务纪检监察全局工作
发挥反腐倡廉宣教作用 服务纪检监察全局工作
杨保银来源:商丘报业网—商丘日报
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既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承担着向社会宣传纪检监察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职责。新时期反腐倡廉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发挥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作用,切实服从服务于纪检监察全局工作。
纪检监察宣教工作要站在纪检监察工作全局的高度。树立科学理念,不为定势所困;树立忧患意识,不为成绩所累;树立全局眼光,不为视野所限;强化创业精神,不为艰难所惧。坚持用面向全局的眼光,认识纪检监察宣教工作;用服务科学发展的眼光,谋划纪检监察宣教工作;用历史进步的眼光,研究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用改革创新的眼光,推进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用提高执政能力的眼光,加强纪检监察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宣教工作融入纪检监察工作全局之中,始终做到围绕中心不偏离、服务大局不犹豫,确保纪检监察宣教工作和纪检监察全局工作同频共振、和谐相生。
纪检监察宣教工作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紧紧围绕纪检监察工作全局,不断探索和拓展宣教工作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纪检监察宣教工作水平。树立为纪检监察工作全局服务的政绩观。纪检监察宣教工作必须把纪检监察全局工作当作第一信号、第一选择、第一考虑,只有这样,纪检监察宣教工作才能赢得纪委监察局的支持。树立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政绩观。纪检监察宣教工作要始终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正确把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妥善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宣教工作与纪检监察全局工作的要求相一致、相适应,始终坚持特别慎重的原则,实现纪检监察宣教工作与纪检监察全局工作的有机统一。
纪检监察宣教工作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思想,把完善纪检监察宣教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推进纪检监察宣教工作思路创新,不断提高宣教工作能力。要加强针对性,紧贴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紧贴纪检监察工作实际,着力解决党员干部思想和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纪检监察全局工作的瓶颈问题。要强化制度性,把反腐倡廉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突出创新性,不断丰富宣传教育内容,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创新宣传教育载体,深入挖掘商丘本地文化所蕴涵的具有反腐倡廉作用的优秀成分。
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实现宣教工作的新突破。以改革精神推进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注重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宣教工作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把纪检监察全局工作的要求寓于各项宣教措施之中,逐步在纪检监察宣教工作的规范化、正规化、制度化建设上取得突破。
推进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宣教工作的实效。纪检监察宣教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
党委统一领导,上下齐抓共管,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作者系中共商丘市纪委常务副书记)
第三篇:发挥税收作用 服务和谐社会
发挥税收作用 服务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与国家、企业、公民利益紧密相关。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的职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经济秩序;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税收从来都是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反映了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以各社会成员认可的国家为征税主体和依据。古今中外,税收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对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富民强国”的民本治税思想。如孔子的“惠民”、“敛从其薄”,孟子的“民为贵”、“轻税敛”,老子的“与民休息”,管子的“取民有度,用之有止”等等。但综观我国税收发展史,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巧立名目地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只取不予,老百姓被“逼上梁山”,甚至 “揭竿而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当今世界,科学、民主、法治的潮流浩浩荡荡,税收只有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才能成为社会改革和发展动力,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同前行。
一、税收公平的内涵
古今中外各国税收实践表明,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该毫无例外地纳税。当然,征税的普遍性也不是绝对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考虑,给予某些特殊的纳税人以减免税的照顾,并不违背这一原则,而视为对这一原则的灵活运用。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的“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的“纵向公平”。横向公平主要体现机会均等,纵向公平主要体现能力均等。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征税要有限度、税收负担要公平合理、纳税应便利的税收思想。在魏晋时期,思想家傅玄完整地提出了“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的税收三原则,“至平”就是指根据人民收成多少,量能公平征收;“积俭而趣公”是指国家用税要节约,要为了国家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欲己利;“有常”是指课税要有规定的制度。西方在重商主义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等税收原则;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税收四原则中,将公平列在首位。当代西方税收原则受到凯恩斯学派和福利经济学说的影响,归纳为效率、公平和稳定经济三原
则。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公平都是税收首要原则和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税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和谐社会的,正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从静态上来看,和谐社会要求社会财富相当丰富,从动态来讲,和谐社会是活力进发的社会,是财富充裕的社会。对此,十六大有过充满诗意的表述,这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对政府宏观调控而言,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意味着把蛋糕做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和谐。税收作用于和谐社会,就是要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较低的税收负担,较高的办税效率,较好的财政效益,激发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真正使广大劳动人民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富的主要享用者。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改革,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为构筑和谐社会创造出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以和谐为目标,抓住有利时机,在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公平税负,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也耕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采取富民的税收政策,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必然需要有充裕的财力作支撑,这就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需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增长机制。建设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机制,基本目标是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系数合理适度,税收收入数量与质量并重。通过依法征税增强国家财政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全提供财力保障。
三、构建公平税收制度途径
和谐的税收制度要求公平正义、富于理性,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利于引导纳税遵从,利于减轻公民负担。在提供财力保障,平衡社会财富,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促进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经济增长,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
通过增值税的全面转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措施降低企业微观税负,体现减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的税负,调整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使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趋于一致。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折旧水平,调整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取消区域性低税率,突出投资税收优惠。
二要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彰显增值税作用。三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把农民的税收负担纳入统一的税制体系,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基础上,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
(二)着重于社会稳定,完善税收扶持政策
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社会就业的充分合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国家提高个人费用扣除标准,针对个人所得税深化改革问题的激烈争议暂时有所平息,但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际上还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朝着综合征管和分项征管的方向迈进,即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与分类所得税制相结合,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经营收益等经常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项目,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在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同时,择机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物业税以配合调节。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建立物业税制,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社会财富的分布,缓解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建立和完善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体系。
2、完善落实扶持社会就业的税收政策。税收支持居民就业,一方面可延长有关就业税收优惠期限,另一方面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00万,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以预见,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可以给中小企业利润再投资以所得税优惠;降低对其课征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简化中小企业的征收管理程序等。总之要在保持现有就业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就业成果,而不是仅仅针对失业的结果采取鼓励政策,使税收政策既能够体现就业优先增长的宏观目标,同时更具长效机制。
3、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实践证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且人员基数过大,因此,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遵循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先将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纳入征税范围,将城镇企业和个人作为征税对象,待时机成熟后再发展到其他保险项目和全体公民。税率、税目的制定及保障水平也应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税率不宜过高,保障范围和水平可只限于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较高层次的需要可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个人保险来解决。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专款专用,允许社保资金投资,保证社会保障收入稳定增长。
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是税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
和谐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社会也是各方利益能够得到协调的社会。因此可以说,“做大”蛋糕是实现和谐的物质基础,“切好”蛋糕是实现和谐的客观要求。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要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凸显出中央对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协调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矛盾多发的关键时期,税收必须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GDF现已超过1200美元,整个国家已经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相当复杂。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其中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的>中突”。所以,要很好地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防止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不平衡,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免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等利益协调机制的作用,缓解社会矛盾。税收因为涉及面广,与备方面的利益直接相关,因而较之其它协调机制而言,在利益协调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和直接。
税收是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仅决定着政府取得收入的能力,而且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影响市场供给,对于社会各方利益的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税收工作需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策目标来加以落实,这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结构问题。城乡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几乎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有关。不调整结构就难以继续前进、不调整结构就难以健康和谐地发展,这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以结构调整促发展的阶段。因此,国家税收政策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关注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税制统一;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广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的成果,全面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好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保护环境、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的步伐,努力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措施,认真贯彻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税收对蛋糕的分配不仅事关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一方面,注意不能损害初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导向机制,注重保护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再分配领域的社会公正程度,协调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代际之间的利益和谐,努力防止税收政策上重工轻农、重东轻西。重资轻劳、重外轻内、重大轻小、重少轻老等不良倾向,切实促进各行业、各地区、各社群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
第四篇:发挥税收作用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国税部门既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也是落实有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应当坚持执法和服务并举,发挥税收的职能和作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推进依法治税,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国税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首要的是坚持依法治税,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努力为广大纳税人创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一)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税收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经济和税收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法律有明文规定的,要严格依法办事;对于执法中发现的新问题,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要善于运用法律原则、根据法律精神作出决策和处理。
(二)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重大偷、骗、抗税违法犯罪行为。密切关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偷漏税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构筑协税护税网络,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三)进一步规范税收检查。实行税收检查的集中管理,减 1
少检查次数,限制检查时间,无计划不检查,无授权不检查,无举报线索不检查,无评估异常不检查。全面实施“阳光执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加强执法监督和考核。建立合法、规范、高效的税收法制工作制度,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执法监督。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加强税收执法、税收征管和收入质量的考核,将原来侧重对结果的监督变为对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监督,做到关口前移;将原来被动型的监督变为主动型的监督,提高监督效率;将原来对个别环节的监督变为全过程的监督,形成监督链条,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水平。
二、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充足的财力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税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好组织收入这一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财力。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好组织收入原则。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对实现的税收要千方百计做到应收尽收,不断提高征收入库率,努力促进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进一步加强收入分析力度。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收入分析和预测制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科学判断税收增减趋势,深入分析收入变化的原因,及时掌握重大因素对收入增长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行业税负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税源控管。从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建立税源分类管理体系,明晰职责,强化分析,信息共享,控管联动,切实提高税源控管的质量和能力。进一步完善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登记信息以及相关涉税信息的交换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税源的动态监控。
三、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县域经济微观主体做大做强
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壮大是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国税部门应该不断提高办理税收优惠的质量和效率,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全面落实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提供宽松的税收环境,使个体小户得以休养生息,进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培植涵养税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下岗再就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新办服务型企业、新办商贸企业和原有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二)全面落实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落实西部大开发、增值税转型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深入挖掘政策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四、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和层次
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国税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层次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和优质服务。
(一)优化征管流程和征管资源配置。从适应税收工作的实际需要、符合税收工作的发展方向出发,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征管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充分考虑与纳税人的关联程度,以信息流重组税收业务主流程,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工作程序,规范业务衔接,合理调整征管机构及职能,进而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优化服务。
(二)完善多元化申报纳税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申报、电话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逐步推行远程电子申报。加大财税库银推广力度,使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部实现税款通过银行自动扣缴。开展POS机刷卡缴税,推行移动办税服务厅建设,不断丰富服务方式。
(三)优化税法咨询服务。进一步提高“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服务质量,方便纳税人了解掌握涉税信息。进一步完善国税网站功能,将政策法规等公共信息集中在省级网站发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第五篇:浅议发挥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作用
浅议发挥“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作用
促进税收征管质量提高
税收征管质量评价是衡量一定时期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水平、税收征管效率、税收管理规范化程度的重要标尺,对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发挥“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作用来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是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征管质量考核的落脚点是在基层,现从基层视角出发,分析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一步促进税收征管质量提高。
一、当前税收征管质量考核存在的问题
(一)征管质量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征管质量考核指标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涉及很多岗位。每个岗位的责任相当重要,任何环节出错都会造成工作的失误。在一人多岗的情况下,工作量大则出问题的概率也相对较高,考核扣分受罚也就越多,这就造成了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现象,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因为怕犯错,工作积极性严重降低,一些工作程序人为简化。如:对于纳税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因操作程序较多,比较繁琐,具体操作人员能不处罚的就不处罚,能走简易处罚的尽量不走一般程序。本来进行行政处罚是对纳税人的警示,体现税法的严肃性,其后果却是税法的严肃性得不到体现,征管质量也得不
到保障。其次,管理科是征管业务指导和牵头部门,对具体业务没有直接的操作权限。但现在的考核对象有很多是对管理科设定,管理科成为直接的被考核单位。这就造成了管理科本身并未出错,但只要其他部门出现问题,管理科就代为受过的情况。再次,存在重考核、轻反馈和重复考核的问题,只能反映某些问题存在,不能反馈问题出现的环节和解决措施,致使征管质量考核的指导作用大打折扣。同时多项综合考核中,虽然包含有征管质量考核的若干内容,但往往要通过单独考核才能反映,重复检查严重。三是缺乏独立的考核组织体系,考核一般由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考核小组执行,考核执行标准难以统一把握。
(二)个别征管质量考核指标欠科学,考核的责任追究不够严格
一是考核的指标设臵不够科学。未合理区分税务人员与纳税人的责任。如纳税申报属纳税人本身的义务,将申报率纳入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由税收管理员来承担纳税人未尽的义务,导致申报期内税收管理员主要精力用于催报,甚至为保证申报率而人为做零申报等问题。二是有些指标注重了量而未深入实质。如要求纳税评估每个管理员每月不少于3户,但对评估的绩效考核不明确;强调纳税人申报,但对申报数据的真实性考核乏力,导致纳税申报结束后,有些税务干部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资料不加审核,对零申报、负申报等异常申报不加分析,有的明知有问题也不管,听之任之。
四是有些衡量征管质量的指标未纳入考核。如税负的水平、对纳税人账簿设臵、凭证的管理、动态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等缺乏量化考核指标。三是考核的责任追究不够严格。科学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需要和严格的奖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考核效果。现行考核办法不同程度存在对考核对象责任追究不到位、整改责任不落实等问题,也缺乏对规避上级考核而制造机外数据的监督制约,缺乏对考核实施人员搞过场考核、人情考核的责任追究。同时税收执法信息系统的考核内容只是征管业务其中的一部分,很多内容的考核依然采取手工方式考核,考核不够全面,问题发现不全面,难以严格责任追究。
(三)受多项因素影响,税收征管质量表现出“无奈”。
税收征管质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干预。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为完成当期招商引资任务,在一无厂房、二无设备的情况下就注册登记。甚至有少数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自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或者借优化经济环境之名,出面干预税务机关对企业实施税收检查等。其次是现有地税机关干部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业务素质上都难以适应税收政策、征管体制的发展变化。尤其近年来,随着总局、区局信息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干部信息化应用能力明显不足。现在基层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尤其是征管一线的税收管理员,有许多都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对税收业务知识相当了解,但计算机知识严重贫
乏。而现在大部分税收业务都需要进行电脑操作来完成,有时一个业务需要在几个系统内操作。现在开发的系统较多,而系统之间的信息流转和共享有时并不畅通,数据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基层操作人员本来计算机水平就不足,加上这些原因工作起来更困难。对基层来说:一是是降低了办事效率,增大了基层操作人员的工作量。二是部分纳税人税法遵从度较低,不主动申报办理涉税事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征管质量。在日常征管工作中,由于部分企业办税人员素质不高,对申报数据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征管系统中存在大量“垃圾数据”,这些填写错误、准确性差、不符合逻辑关系的数据影响了征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设臵考核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以征管基础业务为考核重点,科学设臵征管质量考核体系。
税收征管工作千头万绪,将所有管理事项、管理环节都纳入监督考核,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因此必须将税收业务中最基础、最广泛,对征管质量影响较大的事项纳入考核,才有可能取得“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经过比较分析,税收征管质量指标体系应包括税务登记、认定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税务稽查、税收法制7类指标。在各类别下增设明细考核指标。在制定考核指标时要对具体事广泛征求基层单位意见,涉及其他单位的要了解其操作流程和规章,并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可一刀切。
(二)努力提高“人”的素质,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提供保障
在现实国情下,征税人、纳税人、用税人基本上涵盖了税收空间内的所有相对人,也构成了决定税收征管质量的所有“人”的因素。首先,税收征管工作由税务人员具体从事,税务执法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若税务干部业务不熟练,无法对税源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现在除税收业务工作人员外,其他税务干部少有时间深入征管业务前台,导致业务不熟悉,征管程序不合法,数据不准确,操作错误的情况经常发生。其次,必须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对纳税人、用税人的税收法制化辅导。一方面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减少行政干预。再次,征管质量除直接取决于税收征管过程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如人力资源配备、税收政策执行、执法保障等。如果把税收工作比作一架机器,征管工作只是这架机器的核心职责,其他工作的任何失误都可能破坏整架机器的性能,从而影响到税收征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于税收中的每一项工作,无论是与征管质量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质量。
(三)健全考核机制,确保征管质量考核有序进行
完善规范统一的考核制度,着力解决考核不实、考核不力的现象。一是征管质量考核责任追究中要突出科学化管理的要求,根据岗位、目标、制度、程序的精细化来确定,并
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以此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二是考核中坚持宽严适度原则,对因工作责任心不强而造成工作质量低下的,从严处理;对因客观环境等非人为因素影响某项考核结果的,可从宽处理。三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内勤与外勤、领导与干部多层次的考核办法,合理设臵不同指标,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四是对被考核单位未按规定整改的,要有明确的处理措施,对各级考核信息要及时如实上报,使考核工作达到规范和统一。要把考核制度与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执法责任制和落实“两权”监督的考核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实行考核信息共享,考核结果互认。
(四)将税收质量评价体系与征管软件有机的结合 树立新征管软件与税收质量评价体系不可分割的意识。它们是提高税收征管工作这一主题的两个方面,信息化建设是税收执法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税收执法评价体系是税收征管软件正确发挥其税收征管工作的重要保证树立新征管软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意识。目前我们只走完了第一步,许多模块、许多功能、许多问题仍等待着我们去研究,网报规模仍然偏小,查询功能没有完全发挥等。只有将这些功能充分运用时,方能起到机器管人,信息化促进税收征管的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