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发挥税收促进经济服务民生的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观 着力发挥税收促进经济服务民生的作用
──写在第18个税收宣传月活动启动之际
今年4月,是第18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国家税务总局确定今年税收宣传月活动继续沿用“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不仅反映出税收与发展、民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更是充分阐释了“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之意,寓意深刻又易于理解。经过2008年一年来的广泛宣传,已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认知度较高,也符合2009年中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
财为国之本,税为政之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进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近年来,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政府财政实力,增加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也为改善民生、服务民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税收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税收发展的原动力,税收与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改善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这给新时期税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民生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从税收本身来看,税制的设计、税收政策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税收征管公正与否、税收负担的高低无不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税收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税收调控职能。通过税收杠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规范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税收改善民生,必须努力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树立可持续的税收发展理念,将聚财与调节、任务与税源、数量与质量、规模与速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拓展税基、涵养税源、取予有度。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纳税人、一切服务纳税人、一切方便纳税人”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围绕“税收·发展·民生”做好国税工作。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税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税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税务部门必须切实肩负起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光荣使命,为改善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要结合国税中心工作,认真学习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3号文件,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 来,把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问题作为国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凡是与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不相适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都要坚决破除,着力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做好税收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永川区国税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宗旨,牢固树立“税收促进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理念,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严格依法征税,坚持应收尽收,税收规模连创新高,税收质量不断提升。去年,全区国税收入超过7亿元,为永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与此同时,国税部门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优化纳税服务,落实优惠政策,使税收调控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经济税源基础得以逐步夯实,社会民生得以有力促进,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加快发展是征纳双方的共同事业,改善民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景。这里面,离不开税务部门的依法治税,更少不了纳税人的诚信纳税。依法诚信纳税,既是纳税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也是纳税人应尽的法定义务;既是纳税人享有国家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权利的重要前提,也是纳税人最好的信用证明。“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诚信就是信誉,就是商机,就是财富。只有坚持守法经营、诚信纳税,才能树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实现持续发展。广大纳税人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依法诚信纳税,及时足额缴纳各项税款,为构建和谐、改善民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情系民生,关注税收”,希望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税收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综合治税,为做好税收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应对国际国内环境重大挑战、推动永川实现新发展的关键一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永川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着力打造“精美城市、渝西高地、幸福永川”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
第二篇:发挥信访作用着力改善民生
发挥涉法涉诉(信访)作用着力改善民生 2011年以来,墨玉镇涉法涉诉(信访)办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级部门的要求和部署,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进行全面梳理,认真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法,以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深入调研,积极探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新思路。
一、基本情况和特征
2011年以来,共受理来信来访16起,涉及纪检案件1起,其他涉法涉诉(信访)案件12起,共解决了12起,正在处理的2起。主要反映的问题是:一是村集体土地承包的问题;二是社保的问题;三是农田水的灌溉问题;四是种类纠风问题;五是其它问题。今年我镇涉法涉诉(信访)反映的问题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涉法涉诉来信来访反映问题比较集中,村集体土地承包问题占较大比例;
二、领导干部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受理解决的问题,多是涉及群众民生,主要水的灌溉等问题。
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涉法涉诉(信访)基本情况来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主要有:一是在以前法规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土地承包、征地补偿、合同纠纷、机动地发包时没有顾及农民的利益,农民利益受到侵害。二是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至今,物价的不断上涨,给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主观方面主要有:一是个别部门领导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不够重视,缺少责任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得不到落实,各项制度形同虚设。二是执法者对政策掌握不准,执行标准不一,业务不熟,不依法行政,成为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发生的主要源头。三是个别干部私心太重,存在腐败现象,缺少群众观念存在吃拿卡要等现象。四是个别部门领导和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不能为群众维护权益,而只是维护部门利益。五是群众素质偏低,法制观念淡薄,当遇到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来解决,而是采取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等形式。
三、下一步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
通过分析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下一步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产生
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不仅要按照相关条例的要求,认真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还要坚持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产生。为此,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要坚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不能因为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出现矛盾,导致群众上访。要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现实利益的行为,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减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发生。
(二)抓住工作重点,坚决控制集体访和越级访,尤其是进乌访。
我们要把控制群众集体访、越级访,尤其是控制进乌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重点,要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对越级访一定要做到自治区、地区提出的“人要回去、事要解决”的要求,坚决控制并扭转被动局面。要深入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重点、难点问题。一把手要深入基层,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关心体察群众疾苦,摸清情况、研究政策、拿出对策,举一反三。对于群众反映强烈、涉及面广、牵涉人数众多的重大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调解、协调处理,争取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防止错失时机,激化矛盾。
(三)建立和完善排查、协调、处理涉法涉诉(信访)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涉法涉诉(信访)热点问题的预警和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预案。要建立镇、村排查制度,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镇涉法涉诉(信访)办、司法所的作用,全面提高就地化解矛盾的能力,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当地,认真做好上访老户和重点人员的稳定工作。要重视对群众初信初访处理,提高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四)进一步完善机制、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格局。一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终审认定机制、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排查调处机制、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解决矛盾纠纷机制等,提高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二要认真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登记和转送制度、听
证制度、案件终结制度和督查督办等制度,全面推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三要严格责任追究,把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要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严格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条例》的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五)深化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学习贯彻涉法涉诉(信访)法规。
涉法涉诉(信访)是做好新形势下此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全区涉法涉诉(信访)干部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宗旨教育,树立群众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和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政治敏锐力,提高工作能力,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和涉法涉诉(信访)干部要认真学习涉法涉诉(信访)业务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扎实地搞好依法涉法涉诉(信访)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行示威法》、《社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广大市民大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促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形成依工作机制,逐步把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六)、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制度。结合我镇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起领导干部涉法涉诉(信访)接待日制度,重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本着谁接待谁负责的原则,对每一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认真梳理核查,实行“四定”,即定领导、定专人、定方案、定时限,逐一处理落实。同时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措
施不落实不放过。
(七)加强涉法涉诉(信访)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涉法涉诉(信访)干部的作用
要高度重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配备优秀的涉法涉诉(信访)干部,把有群众观念、责任心强、业务精的人员配备到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岗位上,加强对涉法涉诉(信访)干部的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将触角延伸到医院院长、学校校长、各村村长、片区主任,彻底消灭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死角,进一步发挥涉法涉诉(信访)干部信息排查、接待、处理、输导、稳定的职能作用,力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墨玉镇涉法涉诉(信访)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年6月28日
第三篇:发挥税收作用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发挥税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国税部门既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也是落实有关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应当坚持执法和服务并举,发挥税收的职能和作用,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推进依法治税,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国税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首要的是坚持依法治税,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努力为广大纳税人创造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
(一)严格执行税收法律法规。按照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税收政策,善于运用法律规范和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经济和税收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法律有明文规定的,要严格依法办事;对于执法中发现的新问题,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要善于运用法律原则、根据法律精神作出决策和处理。
(二)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重大偷、骗、抗税违法犯罪行为。密切关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偷漏税行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构筑协税护税网络,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三)进一步规范税收检查。实行税收检查的集中管理,减 1
少检查次数,限制检查时间,无计划不检查,无授权不检查,无举报线索不检查,无评估异常不检查。全面实施“阳光执法”,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四)加强执法监督和考核。建立合法、规范、高效的税收法制工作制度,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执法监督。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加强税收执法、税收征管和收入质量的考核,将原来侧重对结果的监督变为对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考核监督,做到关口前移;将原来被动型的监督变为主动型的监督,提高监督效率;将原来对个别环节的监督变为全过程的监督,形成监督链条,进一步提高依法治税水平。
二、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充足的财力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国税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好组织收入这一中心,采取有力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用财力。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好组织收入原则。按照“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对实现的税收要千方百计做到应收尽收,不断提高征收入库率,努力促进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进一步加强收入分析力度。建立健全经常性的收入分析和预测制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科学判断税收增减趋势,深入分析收入变化的原因,及时掌握重大因素对收入增长的影响。进一步深化行业税负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经济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
(三)进一步加强税源控管。从准确把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律、涉税信息变动规律入手,建立税源分类管理体系,明晰职责,强化分析,信息共享,控管联动,切实提高税源控管的质量和能力。进一步完善与工商、地税、银行等部门登记信息以及相关涉税信息的交换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税源的动态监控。
三、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县域经济微观主体做大做强
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壮大是宏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国税部门应该不断提高办理税收优惠的质量和效率,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一)全面落实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努力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提供宽松的税收环境,使个体小户得以休养生息,进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安定,培植涵养税源。同时认真贯彻落实下岗再就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促进新办服务型企业、新办商贸企业和原有的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二)全面落实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落实西部大开发、增值税转型等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进项税抵扣政策,深入挖掘政策潜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四、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和层次
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国税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在提升服务质量和层次上下功夫,切实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和优质服务。
(一)优化征管流程和征管资源配置。从适应税收工作的实际需要、符合税收工作的发展方向出发,按照信息化的要求,对征管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充分考虑与纳税人的关联程度,以信息流重组税收业务主流程,减少管理层次,简化工作程序,规范业务衔接,合理调整征管机构及职能,进而提高效率,强化管理,优化服务。
(二)完善多元化申报纳税系统。进一步完善网络申报、电话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逐步推行远程电子申报。加大财税库银推广力度,使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全部实现税款通过银行自动扣缴。开展POS机刷卡缴税,推行移动办税服务厅建设,不断丰富服务方式。
(三)优化税法咨询服务。进一步提高“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服务质量,方便纳税人了解掌握涉税信息。进一步完善国税网站功能,将政策法规等公共信息集中在省级网站发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第四篇:发挥退伍军人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发挥退伍军人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成武县大田集镇党委
我们大田集镇辖63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7.1万人,11万亩耕地。近年来,我们大田集镇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充分发掘使用退伍军人这个宝贵的人才资源,通过实施全面培育、大胆启用和优化发展环境等一系列的开发使用机制,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真正发挥了骨干带动作用。目前,全镇1500余名退伍军人有1200余名成为致富带头户,100余人在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中成为骨干力量,200余人在村级组织和社会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
一、强化培养,全力促进退伍军人成长成才
把快速提高退伍军人思想政治水平、技能水平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大培训、服务和政策指导力度。一是培训拉动。对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内工作的退伍军人,本着“送得出、回得来、用得上”的原则,每年定向选送到党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学习深造,提高其业务知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对担任村干部的退伍军人进行学历培训,全镇85%的退伍军人村干部参加了农广校的函授学习,获取了大、中专文凭。对党团员和有专业特长的农村退伍军人,利用农业广播学校教学点、经济工作培训班和民兵技术普及班等培育阵地,对他们进行适应农村基层工作的系列化培育,全镇每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籍退伍军人培训达10余期。同时,以示范基地、村级电教室为阵地,聘请专家、农业技术人员到田边地头现场示范,开展针对性培训。多渠道、1 多形式、多方面的学习培训使农村退伍军人增长了才干,有效解决了许多退伍战士不能从事、无心从事农村工作的问题。目前,全镇有396名农村退伍军人获得了助理农技师和农业技术员资格,3人被命名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土专家”、“田秀才”不计其数。二是政策鼓动。为了让退伍军人成长,在不同行业里发展创业,镇党委政府时时想着退伍军人,先后出台了种植、养殖、加工和兴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他们创业。退伍军郑连生是全县小有名气的企业家,2003年,退伍回乡刚创业时,只建有30间瓦房车间,30多个工人,是个小作坊企业。我们专门给他出台优惠政策。在镇西开发区免费给他按排了80多亩场地,帮助他贷款,使他的作坊企业实现了扩张。目前,他创办的宏达纺织公司已成为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拥有3万纱锭棉纺规划的大型纺纱企业。几年来,我们先后为从事大蒜种植、销售、储藏、加工和养殖的退伍军人出台优惠政策30多个,加快了他们创业速度。全镇1500多名退伍军人中有大蒜经纪人200多人,800余人从事大蒜等农产品的储藏与加工,建有恒温库、蒜干、蒜粉、蒜粒等加工企业46家,8个棉花加工和纺织企业、20多家木材加工业,养鸡专业户80多户。三是服务促动。实行干部联系退伍军人、帮扶退伍军人制度。本着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的原则,帮选发展方向,帮上致富项目,动用一切手段,协调各种关系,为农村退伍军人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先后帮助退伍军人创业协调贷款3000余万元,协助申请无偿扶持资金500多万元,帮选项目100多个,无偿提供场地400余亩,帮助申办证照500余次。退伍军 2 人迅速成长成才,尽显身手。王庄村党员退伍军人王文柱通过学习,掌握了蔬菜间作连作立体种植技术,摸索出了中温棚种植“蒜苗-西红柿-大葱”和“香菜-西葫芦-豆角-秋芸豆”的高效模式,亩均效益10000余元。王文柱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传授给村民,当起义务技术员,带领群众搞一地多收种蔬菜。现在,全村中温棚已发展到300多个,村中户户忙种菜,每年给全村带来4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阚庄村党员退伍军人马殿训,通过帮扶,成为有名的养鸡专业户,他主动向村内的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和赊销饲料、鸡苗等措施,先后帮助马文成等100余户群众办起了养鸡场,并负责技术指导,使全村养鸡存栏量保持在30万只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把全村群众带上了致富路。
二、大胆创新,全力启用退伍军人干事创业
在优秀退伍军人使用上,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胆启用退伍军人,科学挖掘使用他们的潜力。一是大胆使用。打破传统用人机制,不看学历,不看职称,不看资历,不看身份,只看能力。镇农技站副站长张庆英退伍返乡后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他勤奋好学,对农业技术十分热爱,刻苦钻研,掌握了大量农业实用技术,自学取得了高级农艺师资格,是十里八村闻名的“土专家”。镇党委政府从服务农业和农民的战略角度出发,直接招聘他为镇农技站技术员,还提拔他当了副站长。在他的带领下,农技站既服务,又创收,使一个靠镇财政补贴过日子的单位变成自给自足的好单位,还接纳了5名分流人员。2000年,邓庄村组建新班子时,让事业心强的年轻的党员退伍 3 军人毕爱国担任村支部书记。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邓庄村成为我镇第一个“市级文明村庄”,他本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几年来,全镇机关事业单位破格录用优秀农村退伍军人13名,46名优秀农村退伍军人被推选到村“两委”中,成为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二是科学使用。把握退伍军人特点,寻找合适岗位,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镇经管工作人员退伍军人白惠文挚爱电脑,有天赋,但他不爱下账、查账行业。发现特长后,让他任信息中心的主任。两年时间,他便建立了政府网站,制作了网页,把机关里的电脑全部联在一起,设立了局域网,并义务为机关单位打印材料,每年节约打印费5万多元。镇机关水产站工作人员徐新练有经济头脑,既想经商,又怕丢了“饭碗”,了解情况后,我们让他带薪下海。离岗后,从事大蒜营销,几年时间便赚了100多万元,接着建了两门恒温库,目前,已成了拥有近300万元资产的“小老板”。在他的带动下,镇机关和镇直部门先后有30多名干部职工下海,个个都有了发展项目。
三、优化环境,全力激励退伍军人施展才华
把优化发展环境,激励发展,作为发挥退伍军作用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了“三给”战略,竭力为每个退伍军人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一是物质上给实惠。制定出台了《关于对重奖做出突出贡献退伍军人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奖励政策,设立退伍军人贡献奖励基金,每年都召开专题表彰大会,对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退伍军人进行表彰。几年来,累计出资近百万元,300余名不同行业的优秀退伍军人受到了奖励。二是精神上给荣誉。在全镇退伍军人中开展“田集英才” 4 和“优秀退伍军人”评选活动,每年各评选10名,颁发奖励证书和奖杯,并通过广播等全力宣传,让每个退伍军人知晓,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同时,把获得荣誉人员的事迹记入大事记,立卷保存。各单位认真学习,狠抓落实。镇卫生院骨科和外科各有一位从部队卫生员岗位退伍参加工作的大夫,其技术水平虽达到中级职称要求,但受身份所限,不能晋升主治医师,个人不理解,想到民营医院去。院里专门制定了特殊政策,按主治医师聘用了他们,并按相应标准核发了工资,两位医生表示民营医院工资再高也不去。三是政治上给地位。退伍军人军政治素质优良,是一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中坚力量。每逢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兵连换届选举,镇党委政府都采取重点推荐,上下结合、分级负责的办法,将村级班子成员的后备名额向退伍军人倾斜。目前,全镇有200余名退伍军人成为村两委班子的重成员或后备村干部人选。对重大贡献的退伍军人,我们打破常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科学安排。几年来,机关单位中有30多名优秀退伍军人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有6名特殊贡献的退伍军人被聘为镇经济发展高级顾问,或被推荐选举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
第五篇:发挥税收作用 服务和谐社会
发挥税收作用 服务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税收具有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与国家、企业、公民利益紧密相关。充分发挥税收筹集收入的职能,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经济秩序;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更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税收从来都是与国家、社会紧密联系的一个分配范畴,反映了国家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税收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以各社会成员认可的国家为征税主体和依据。古今中外,税收历来都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是全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集中体现,对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了“轻徭薄赋”、“富民强国”的民本治税思想。如孔子的“惠民”、“敛从其薄”,孟子的“民为贵”、“轻税敛”,老子的“与民休息”,管子的“取民有度,用之有止”等等。但综观我国税收发展史,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巧立名目地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只取不予,老百姓被“逼上梁山”,甚至 “揭竿而起”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当今世界,科学、民主、法治的潮流浩浩荡荡,税收只有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才能成为社会改革和发展动力,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同前行。
一、税收公平的内涵
古今中外各国税收实践表明,税收公平与否是检验税制和税收政策好坏的标准。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换言之,所有有纳税能力的人都应该毫无例外地纳税。当然,征税的普遍性也不是绝对的,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考虑,给予某些特殊的纳税人以减免税的照顾,并不违背这一原则,而视为对这一原则的灵活运用。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同等纳税,即所谓的“横向公平”;二是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即所谓的“纵向公平”。横向公平主要体现机会均等,纵向公平主要体现能力均等。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征税要有限度、税收负担要公平合理、纳税应便利的税收思想。在魏晋时期,思想家傅玄完整地提出了“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的税收三原则,“至平”就是指根据人民收成多少,量能公平征收;“积俭而趣公”是指国家用税要节约,要为了国家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统治者的私欲己利;“有常”是指课税要有规定的制度。西方在重商主义后期,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等税收原则;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税收四原则中,将公平列在首位。当代西方税收原则受到凯恩斯学派和福利经济学说的影响,归纳为效率、公平和稳定经济三原
则。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公平都是税收首要原则和重要的政策目标。
二、税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国度里,是难以建立和谐社会的,正所谓“仓廪实而后知礼节,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从静态上来看,和谐社会要求社会财富相当丰富,从动态来讲,和谐社会是活力进发的社会,是财富充裕的社会。对此,十六大有过充满诗意的表述,这就是“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对政府宏观调控而言,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意味着把蛋糕做大。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有和谐。税收作用于和谐社会,就是要采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和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以较低的税收负担,较高的办税效率,较好的财政效益,激发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真正使广大劳动人民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富的主要享用者。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改革,清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为构筑和谐社会创造出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以和谐为目标,抓住有利时机,在启动新一轮税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公平税负,不断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建立经济自主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动力。也耕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采取富民的税收政策,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努力把“蛋糕”做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必然需要有充裕的财力作支撑,这就对税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需要建立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增长机制。建设持续稳定的税收收入机制,基本目标是税收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协调,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系数合理适度,税收收入数量与质量并重。通过依法征税增强国家财政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全提供财力保障。
三、构建公平税收制度途径
和谐的税收制度要求公平正义、富于理性,利于经济持续发展,利于引导纳税遵从,利于减轻公民负担。在提供财力保障,平衡社会财富,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促进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着眼于经济增长,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
通过增值税的全面转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等措施降低企业微观税负,体现减税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按照扩大税基、降低税率的原则,减轻内资企业的税负,调整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使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趋于一致。规范税前扣除标准和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折旧水平,调整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取消区域性低税率,突出投资税收优惠。
二要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彰显增值税作用。三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把农民的税收负担纳入统一的税制体系,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基础上,为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创造条件。
(二)着重于社会稳定,完善税收扶持政策
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和社会就业的充分合理,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国家提高个人费用扣除标准,针对个人所得税深化改革问题的激烈争议暂时有所平息,但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际上还任重道远,需要继续朝着综合征管和分项征管的方向迈进,即实行综合所得税制与分类所得税制相结合,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经营收益等经常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项目,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税负水平,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在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同时,择机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物业税以配合调节。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遗产税和赠与税制,建立物业税制,才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调整社会财富的分布,缓解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建立和完善我国调节个人收入的税收体系。
2、完善落实扶持社会就业的税收政策。税收支持居民就业,一方面可延长有关就业税收优惠期限,另一方面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扶持政策。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700万,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可以预见,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可以给中小企业利润再投资以所得税优惠;降低对其课征的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简化中小企业的征收管理程序等。总之要在保持现有就业规模的基础上扩大就业成果,而不是仅仅针对失业的结果采取鼓励政策,使税收政策既能够体现就业优先增长的宏观目标,同时更具长效机制。
3、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实践证明,社会保障范围与程度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尚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较低层次,且人员基数过大,因此,应特别注意社会保障项目、范围、标准的确定。遵循循序渐进、平稳过渡的原则,先将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纳入征税范围,将城镇企业和个人作为征税对象,待时机成熟后再发展到其他保险项目和全体公民。税率、税目的制定及保障水平也应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税率不宜过高,保障范围和水平可只限于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较高层次的需要可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个人保险来解决。要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预算,专款专用,允许社保资金投资,保证社会保障收入稳定增长。
四、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是税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
和谐社会是安定团结的社会,和谐社会也是各方利益能够得到协调的社会。因此可以说,“做大”蛋糕是实现和谐的物质基础,“切好”蛋糕是实现和谐的客观要求。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要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凸显出中央对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协调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矛盾多发的关键时期,税收必须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人均GDF现已超过1200美元,整个国家已经进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城市化迅速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相当复杂。这一发展关键阶段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两个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其中社会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的>中突”。所以,要很好地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防止利益分配的不合理、不平衡,就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免费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等利益协调机制的作用,缓解社会矛盾。税收因为涉及面广,与备方面的利益直接相关,因而较之其它协调机制而言,在利益协调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和直接。
税收是社会利益分配的重要杠杆。税收不仅决定着政府取得收入的能力,而且可以调节收入分配,影响市场供给,对于社会各方利益的均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税收工作需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政策目标来加以落实,这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的。当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结构问题。城乡之间的矛盾、地区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矛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几乎都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有关。不调整结构就难以继续前进、不调整结构就难以健康和谐地发展,这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以结构调整促发展的阶段。因此,国家税收政策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多地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关注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城乡税制统一;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广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值税转型的成果,全面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做好促进下岗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推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努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保护环境、生态建设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企业所得税“两税”合一的步伐,努力落实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措施,认真贯彻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税收对蛋糕的分配不仅事关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一方面,注意不能损害初次分配领域的效率导向机制,注重保护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再分配领域的社会公正程度,协调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代际之间的利益和谐,努力防止税收政策上重工轻农、重东轻西。重资轻劳、重外轻内、重大轻小、重少轻老等不良倾向,切实促进各行业、各地区、各社群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