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解读

时间:2019-05-13 19:2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解读》。

第一篇: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解读

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

发表者:魏静

摘要: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病之一,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都有着极大的威胁。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而前列地尔作为一种活性极强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改善微循环,有效地缓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症状,延缓其病情发展。

关键词:前列地尔 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是目前我国常见病之一,根据2008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已高达9.7%,并有15.5%的糖耐量异常人群。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对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导致的大血管、微血管损害,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所以,我们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限于降低血糖,还应预防和延缓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前列地尔(前列腺素E1)是一种活性极强的生物活性物质,不仅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聚集性,防止动脉粥样化脂质斑块形成和改善神经损害等作用。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所以前列地尔可以有效地缓解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症状,延缓其病情发展。现就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分述如下。

1.大血管病变。

1.1.冠心病。我们认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是同一病理生理过程在不同组织的表现,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刘秋丽等[1]对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对所有患者都进行有效降糖、降压等综合治疗下,对观察组又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200ug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共用10天。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有效率为90%,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62.5%。张艳等[2]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53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3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P<0.05)。杨怡、朱蕾[3]对75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40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2组都在常规降糖、降压治疗前提下,观察组给予前列地尔200ug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共14天;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每天2次,共14天。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改善,除红细胞压积外,观察组各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应用前列地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1.2.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之一,其原因与糖尿病病人血粘度增加,红细胞沉降速度加快,纤维蛋白原增高和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加强有关。糖尿病并发的脑卒中特点是中小梗死和多发性病灶较多。李贤厚等[4]对64例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在发病3天内给药,治疗15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第1-8天应用生理盐水加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20mg静脉推注,第9-15天应用生理盐水加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mg静脉推注;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加血塞通0.4静脉滴注,同时应用恢复神经功能的药物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李红等[5]对48例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前列地尔组,前列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前列地尔20ug静脉滴注,应用14天后,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前列地尔组的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说明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3.周围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周围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指在糖尿病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下肢远端组织缺血,特点是病变分布更广泛,更远端,影响的血管往往是多部位,多节段,并有微血管病变。王爱红等[6]对204例2型糖尿病合并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1组(103例)每天给予凯时(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静脉点滴,1组(101例)每天给予前列地尔10ug静脉点滴,2组均给药20天,观察患者的下肢疼痛感,测定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和能耐受疼痛的最大行走距离以及踝肱血压指数(ABI)。结果显示,前列地尔对患者的无痛行走距离有明显提高,明显的改善间歇性跛行症状,提高最大行走距离,患者疼痛积分显著下降,ABI值也均有增加。前列地尔可以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动脉血管阻力,改善下肢动脉血流,能够特异性的作用于狭窄和有斑块的动脉。其主要机制为:1)通过兴奋腺苷酸环化酶使心肌细胞内的camp水平升高,活化蛋白激酶,使平滑肌松弛,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外周动脉及静脉;2)使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磷酸化,细胞浆内钙离子浓度降低,抑制血小板聚集;3)通过抑制血小板合成txa2,降低其强力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7]。

2.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血浆糖化蛋白浓度增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另外,糖尿病时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内皮细胞损害致使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等。这些原因可引起微血管闭塞,微血栓形成,对微血管病发生有重要作用。

2.1.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最重要的致死、致残原因之一,是导致终末肾衰的首要疾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且多起病隐匿、病程长,故其肾脏病变不仅发病率高,而且病情严重,进展快。刘基凤[8]把6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同样降糖降压等基础治疗上,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10ug静脉推注,每天1次,连用14天,结果显示治疗组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曹雪莹等[9]把4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降糖降压等常规治疗之外,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10u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口服双嘧达莫,均应用2周,观察患者用药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ALB)、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可快速降低蛋白尿,ALB明显上升,血肌酐、血尿素氮明显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下降,并且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少。张喆等[10]对8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36例,2组又分别分为早期肾病组,临床期肾功能正常组,临床期肾功能不全组3个亚组。在所有患者都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治疗组又给予前列地尔10ug静脉推注,每天1次,共用14天,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尿总蛋白和尿白蛋白明显降低。张建华等[11]对8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患者都接受降糖、降压、调脂、抗凝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前列腺素E1 200u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可有效地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张慧娟等[12]将8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低蛋白饮食,胰岛素皮下注射,并用ACEI或ARB类降压药,试验组应用前列腺素E1 10u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对照组应用血栓通45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血常规、尿常规、空腹血糖、24h尿白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肝功能和血脂。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蛋白均有所下降,试验组尿蛋白下降更为明显,表明前列腺素E1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效果比常规治疗更优。牟亚汝[13]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及动物实验观察,得出结论:1)前列腺素E1可显著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和尿白蛋白排泄量,而且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优于晚期。2)前列腺素E1逆转或减轻糖尿病肾病的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浆和肾皮质ET-

1、AngⅡ水平以及减少肾小管细胞的凋亡有关。前列腺素E1的脂微球载体制剂对病变血管有特殊的亲和力,在病变组织高浓度聚集,可以提高前列腺素E1的疗效,发挥其靶向作用,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肾小球动脉、平滑肌细胞和系膜细胞,增加肾血流量,降低肾血管阻力,调节肾小球入球及出球小动脉,减低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防止缺血,改善血流变,控制蛋白尿。

2.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经济发达国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主要致盲眼病,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长短、遗传因素和糖尿病控制情况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液黏滞状态等也是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前列地尔已被证实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滞状态等有明显疗效,对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吴方来等[14]对109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ug静脉推注,每天1次,应用14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视野及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视力明显上升,视野灰度值下降,眼底微动脉瘤及出血斑数量减少,从而得出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复杂的并发症之一。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均可累及。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运动神经病变的最重要因素,病理检查显示主要为血管的缺血性损害,如轴突退变、神经纤维减少、局灶性神经鞘膜坏死、增厚,伴神经瘤和新生血管形成或神经纤维肿胀等。神经周围滋养血管的管壁狭窄,基底膜增厚及透明变性,血管壁PAS阳性物质沉积,内皮细胞肿胀,血管内膜及平滑肌增生导致循环障碍,加上糖尿病血液高粘状态及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神经内膜缺氧,导致轴突髓鞘变性。这给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了依据,前列地尔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具有很强的扩血管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灌注,并具有增氧功能,加强ATP生产。因此,前列地尔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人的神经缺血及缺氧情况。聂立红等[15]通过对199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全国各地报道的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前列地尔能显著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其疗效显著优于目前常用药物(P<0.001),且未见明显副作用,表明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刘丽辉等[16]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前列地尔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用前列地尔10u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点滴,每天1次;对照组用维生素B1 100mg、甲钴胺50ug肌注,每天1次,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总有效率达80%,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患者对前列地尔耐受性好。对2组显效的患者电话随访1年后还发现,应用前列地尔治疗的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

4.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大、小、微血管的病变,以及神经病变都有关系。血管病变导致患者下肢远端营养不良,周围神经病变使患者痛觉丧失,对一些创伤不能及时发现,容易造成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而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动脉闭塞和组织缺血。前列腺素E1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粘附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达到舒张下肢动脉血管的作用。王卫东等[17]对85例糖尿病足患者在给予介入治疗后,又给予前列地尔40ug静脉点滴,每天1次,连续应用21天,结果患者有效率达到88.9%。陶璐等[18]对43例糖尿病足患者在饮食控制、应用胰岛素、有效抗生素及清创、局部处理等综合治疗下,治疗组又给予前列地尔10ug静脉推注,每天1次,连续应用3个月,停用其他抗凝、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总有效率为90.9%。治疗后胫后神经传导速度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提高。说明前列地尔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末梢循环,同时对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能促进糖尿病足顽固性溃疡的愈合。

综上所述,前列地尔不仅有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的作用,同时有调节水钠平衡、利尿、强心、改善冠状循环、保护心肌、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清除非蛋白氮、保护肾脏功能、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高凝状态等作用[19]。曼新妥是前列地尔的脂微球载体制剂,使前列地尔分子脂化,减少了其在肺部的灭火,正常情况下对微循环调节起重要作用,在病理条件下,对病变血管有特殊的亲和力,在病变组织高浓度聚集,能更好的聚集在炎症病灶及血管处,提高前列地尔的疗效,发挥其靶向作用。所以,曼新妥(前列地尔)在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具有广阔的治疗前景。

参考文献:

1.刘秋丽,李玉敏,张秀芬.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9年11月,第6卷第31期:183.2.张艳,黄晓燕,李彩萍等.前列腺素E1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22卷23期:2774-2776.3.杨怡,朱蕾.前列地尔对Ⅱ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影响研究.西部医学.2012年3月第24卷第3期:531-532.4.李贤厚,侯英,王亦薇,冯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糖尿病性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黑龙江医学.2001年第25卷第10期:759-760.5.李红,戴强.前列地尔对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第3期:35-36.6.王爱红,姬秋和,徐向进,张胜兰等.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年12月第25卷第6期:608-609.7.黄晓钟,张纪蔚,郭大乔等.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上海医药.2011年第32卷第12期:598-600.8.刘基凤.前列地尔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吉林医药.2010年6月第31卷第18期:2835-2836.9.曹雪莹,汤力,魏日胞.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临床观察.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3月第2卷第7期:36-38.10.张喆,于德民,赵伟,李淑颖.前列地尔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年05期:276-279.11.张建华,冯文清.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临床分析.徐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22卷第6期:550-551.12.张慧娟,匡洪宇,姜晓艳,孙宏.前列腺素E1辅助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7年第21卷第1期:39,43.13.牟亚汝,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细胞因子及凋亡机制研究.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毕业论文.14.吴方来,汪四虎,黄大祥,伯伟.前列地尔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第18卷第33期:70-71.15.聂立红,蒋亚斌,李国成.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广东医学.2007年6月第28卷第6期:988-989.16.刘丽辉,石乃鑫,许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8月第31卷第16期:3185-3186.17.王卫东,刘伦琴,邢林.前列地尔联合介入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8月第23期:2548-2550.18.陶璐,周淑君,马晓维,孙黎明.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齐鲁医学杂志.2005年4月第20卷02期:130-131.19.李勇,唐捷.前列地尔的药理研究进展.西南军医.2006年12月第8卷第6期:79-81.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46例中的应用分析

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46例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应用于慢性胃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9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知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知晓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知晓率为3478%;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6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抑酸、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加强胃动力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给予常规的病情监测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具体有:①使患者了解相关知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出科学、健康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交谈,同时可以开展讲座,告知患者相关疾病的发病因素、机制和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慢性胃炎的一般知识有充分了解,同时告知患者合理用药的作用以及相关的不良反应。②改善饮食习惯: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科学指导,告知患者需定时定量,多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严禁暴饮暴食。③心理护理: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不安以及烦闷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了解并且对患者进行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帮助患者通过科学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保证其身心愉快。

13评定标准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统计护理后患者对慢性胃炎知识的知晓率,如:慢性胃炎发病的原因、用药的原则等,实行打分制:>85分为基本知晓;60分~85分为部分知晓;85分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

第三篇: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地被植物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摘要:由于地被植物其自身的各种优点,所以在城市绿化应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本文对地被植物进行的各个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城市绿地形式的多样性,总结性的提出了城市绿地对所需地被植物的几点要求及应用地被植物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的配置原则。关键词:地被植物 城市绿地

应用 要求 配置原则 地被植物概述

1.1定义

地被植物是指株型低矮、扩展性强的一类植物群体的总称,种类繁多,不仅包括草本和蕨类植物,还包括一些适应性强的低矮、匍匐灌木和藤本植物。它是园林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绿化造景的主要材料之一,在城市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草坪植物依其性质也属于地被植物,但通常另列一类。1.2 特性

地被植物具有以下特点:一:耐寒、抗逆性、适应性强。这是因为地被植物的本来的生境都很恶劣,而且所应用的地方环境也很差。常见的耐寒性的地被植物,如白车轴草、紫花地丁、二月兰、雏菊、金盏菊、葱兰、铃兰、金银花、麦冬等;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地被植物有紫茉莉、石蒜类、万年青类等。二:繁殖容易、生长迅速、覆盖能力强。繁殖容易的宿根观花地被植物,如萱草、鸢尾类、玉簪类等,并且在种植1~2个生长季节即可有很可观的覆盖面积;覆盖力极强的宿根草本观叶地被植物如虎耳草、石菖蒲等及一些蔓生观叶藤本,如络实、蔓长春花、爬山虎、五叶地锦等。三:耐粗放管理,寿命较长。四:具有引人注目的花、果、或独具特色的叶形、叶色等。1.3作用

1.3.1 生态作用

地被植物具有致密的地表覆盖能力且根系联结紧密,因而具有良好的固土能力,可用于水土保持,另外,地被植物对大气还具有净化作用,能吸收大气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有毒气体,然后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盐类。地被植物的根系浅而庞大,可使表层土壤疏松、调节低温、增加腐殖质,对乔木的生长有促进作用。1.3.2 景观作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作为地被植物的种类很多,它们以不同的叶色、花色、果,且在不同的季节里显示出不同的效果。当成片种植时,在不同的季节里犹如为绿地铺上彩色的地毯,与上层乔木搭配更显植物群落丰富之美;可利用不同高度和种类的地被植物来暗示空间边界;可利用地被植物的色彩或质地来吸引或分散游人的注意力;充当配景,利用色彩单纯的地被植物烘托出主景或焦点物;还可充当连接元素,将绿地中不同的部位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如林地中的地被可延伸种植,与草地和道路相接,使乔木与之自然过渡,浑然一体,从而消除了设计中的结。1.3.3 充分利用环境空间

园林绿化中的人工植物群落与自然群落相比,很容易形成地上乔木、地下草坪两层明显的分割,而其中部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浪费。所以处于中间阶层的地被植物的广泛利用则打破这个局面,使原先空旷的空间变得紧凑,同时也增加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还可吸收上层乔木未能吸收之能量,充分给地球降温。

1.3.4 经济效益

地被植物除具有生态、观赏功能外,大部分还具有经济价值,如可作药用的有鸢尾、玉簪、鸭跖草、金银花等,可以食用的如萱草、栀子花、食用百合等,可作香料的如玫瑰、茉莉花、菊花等。因此地被植物具有很大的可开发性。1.4 常见的应用形式

地被植物的应用极为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小面积的绿化,也可应用于较大的地面,它除可以覆盖地面,保持水土外,也可用作装饰。并且由于其养护简单,不需经常进行修剪处理,因此具有草坪植物所不及的特殊价值。在园林中常见的应用形式如下:

(1)园林中乔灌木下大片的空地,可栽植耐荫性好的,观赏期长、观赏价值较高且耐粗放管理的地被植物,可以增加景观效果,也不需花太多的人力物力去养护;(2)园林中的斜坡地,这里来往游人较少,地被具有美化和保持水土双重功效。(3)栽培条件较差的地方,如土壤瘠薄、砂石多,阳光郁闭、光照不足、风力强劲或建筑物残余基础之地等;(4)某些不允许践踏之地,可借用地被植物阻止入内 ;(5)养护管理不方便的地方,选用耐粗放管理、覆盖能力强的地被则很合适;(6)不经常有人活动的地方,多集中在边角处或园路未达到的地方,栽植地被可以弥补整体景观的缺憾;(7)为了衬托景物的需要,如雕塑、小溪、花坛等等,可在周围或边缘种植地被;(8)杂草猖獗之地,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地被植物人为的建立优势种群,从而抑制杂草生长。2 地被植物应用于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的形式很多,包括大面积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所以根据绿地形式的不同,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地被植物种类。

2.1 城市绿地的作用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调节城市气候;(2)防治大气污染;(3)涵养水源,防治风沙;(4)创造美好景观与发展城市经济。2.2 城市绿地规划对地被植物的要求

2.2.1 适应性要强:如耐荫、抗旱、抗寒、耐土壤瘠薄,抗污染等,适合粗放式管理。这样可以节约人工除草的时间,减少人力、时间的浪费,在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同时也能产生不小的经济效益,所以在道路及边坡绿化时应多采用这样的地被植物。

2.2.2 植株要低矮:要求植株低矮,耐修剪,且修剪之后枝叶会更加繁茂,覆盖效果更好。2.2.3 生长期要长,开花者最佳:生长期长可以更长时间地覆盖地表,起到更好的保护地表、观赏等作用,在气候适合的前提下最好使用常绿植物做地被,如麦冬、沿阶草、黄杨、凤尾兰、铺地柏、常春藤等,一年四季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象。城市中地被植物不仅要生长期长,而且尽量现在能开花的种类,从而丰富景观层次。

2.2.4繁殖容易、生长快:地被植物主要强调是整体美化效果,种植面积较大,所以应选择一些繁殖能力较强、生长迅速,短期即可覆盖地面的植物,如金鸡菊、白三叶、鸢尾、常春藤、沙(铺)地柏、扫帚草等等。同时也要考虑选择管理粗放型种类,以节约养护成本。2.3 地被植物的配置原则

2.3.1 因地制宜,重视乡土植物的利用

这在地被植物配置中要起主导作用。根据不同地方的环境气候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对本地的乡土植物应该加以重视利用,这样可以减少损失,降低绿化成本。不能追求短暂的美观及片面的一致性而相互跟风,忽视了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最终将导致不良后果。2.3.2 根据绿地功能的选择植物

因城市中的绿地形式广泛,面积不一,所以不同的绿地对地被植物的功能要求会有所不同。如一些公园、单位、小区内绿地,其目的就是为了美化环境,给游人、工作人员或居民以美好的视觉和身心享受,所以应考虑选择使用一些枝叶稠密、整齐一致、观赏价值较高的开花植物,组成具有亮丽色彩的模纹图案;道路两旁绿地则要根据其的宽窄与周围环境,选择适当的开花地被,尽量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使行人能欣赏到连续变化的景色;一些易产生污染的工厂在绿化时,地被植物的选择则应考虑具备抗污染,耐修剪、降低噪音等功能的种类。

2.3.3 最好四季有景 地被植物在群落中成片栽植后,会成为主景的底色,它们依靠不同的季相变化,与上层乔木相互搭配,可以做到四季皆有景可赏。如四季常绿的麦冬与石蒜配置,能给人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蜡梅下配置南天竹或火棘,至寒冬时可呈现“红果、黄花、绿叶”的美妙景象;雪松下配置孔雀草,进入秋季,一片橙红的花,显得生机盎然;水杉、银杏等秋叶树种下可配置麦冬、黄杨等等,秋季树叶变黄,与地面的绿色相映成景,冬季树叶已落,但林下依旧绿色依旧,等等。2.3.4 注意高度搭配

地被植物一般都位于植物群落的最下层,所以在配置时应注意要与上层乔灌木的搭配错落有致。其中高度搭配最为重要,根据上层植物高度选择地被植物,当上层乔木分枝较高时,下面应选择株高稍高的地被植物,而当上层植株较矮或分枝点低时,应选择匍匐性的地被。配置地被植物时,要尽量使群落层次分明,主体突出,地被植物在只起陪衬作用时,不能喧宾夺主,若层次不清,则会显得杂乱无章,适得其反。3 结语

地被植物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殊的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其对于保护和美化环境、丰富园林景观、提高园林绿地生物多样性、能变生态效益较低的平面绿化为多层次、多季相、多色相的立体生态景观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已经不可替代。因此对地被植物的研究工作也应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野生地被植物的调查、引种、驯化,现有品种的改良、新型品种的选育及园林地被植物产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应该下足功夫。

参考文献:

[1]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 编 花卉学[M]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年 444~456 [2] 朱云华,汤庚国,臧延亮.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15(3):66~69 [3] 许伟,李春涛,丁增成,等.园林彩叶地被植物品种与辐射诱变育种[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3):435~436 [3] 彭行梅,郭尔祥,蔡汉香,等.地被植物及其在武钢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01,(3):38~40 [4] 刘健.北方园林中地被植物的选择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2,(4):44~45 [5] 朱云华.地被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2,16(2):39~41 [6] 黄丹.关于城市园林地被植物配置的要点分析[J].广西园艺,2002,44(5):12~13 [7] 汪天,李万莲,高文芳,等.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选择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7,24(4):391~394 [8] 王志红.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科技,2001,12(1);41~43

[9] 赵遵田,贾泽峰,赵洪东,等.济南市常见绿化地被植物的研究[J].山东科学,2001,14(1):20~25 [10] 王小德.多年生花卉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26(2):225~228 [11] 胡叔良.适用于点缀草坪的低矮开花地被植物[J].北京园林,1998,(3):36~38

第四篇: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应用

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姓名:班级:学号: 陈 松 115121-05 20121000846

目录

摘要:...................................................3 第一章 引言..............................................4 第二章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4

2.1、地籍测量的发展.............................................4

2.2、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和特点...................................5

2.2.1、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5

2.2.2、现代地籍测量的特点.........................................................................................7

2.3、地籍测量精度要求...........................................8

2.3.1、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9

2.3.2、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9

第三章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10

3.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10

3.2、GPS 测量模式..............................................12 3.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12 3.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13

第四章 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14

4.1、GPS RTK技术的原理及方法...................................14

4.1.1、GPS RTK技术的原理........................................................................................14 4.1.2、GPS RTK的基本组成........................................................................................14 4.1.3、GPS RTK的测量方法........................................................................................15 4.1.4、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15 4.2、GPS RTK测量的技术设计.....................................16

4.2.1、GPS 网形设计规范要求...................................................................................16 4.2.2、GPS 的精度密度及设计依据...........................................................................17 4.2.3、GPS 网的基准设计...........................................................................................18 4.2.4、GPS 网的图形设计...........................................................................................18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籍测量方法.......................19

5.1、基本思想和技术流程........................................20

5.2、遥感影像处理..............................................20 5.3、遥感图像解译及精度分析....................................21

结语....................................................23 参考文献................................................24

摘要:

随着现代3S技术的快速发展,4D产品和高精度以及高效率的测绘仪的产生,地籍测量将逐渐与现代的测绘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地籍测绘从根本上发生转变。GPS以其测量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都比较高的优势,成为地籍测绘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现代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本文研究了包括GPS、RTK 技术的原理,分析了新技术的特点,明确了 GPS、RTK技术的施测条件,针对地籍测量的要求,在介绍地籍测绘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从经济、精度、时间方面探讨GPS地籍控制测量的技术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方案。此外还介绍了现代遥感技术在地籍调回中的相关应用等。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其中依次介绍了地籍测量的发展和特点,现代地籍测绘的方法与精度要求,重点探讨了GPS、RTK用于地籍碎部测量的可行性,分析了各种误差来源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有效的减弱或消除措施。并且论证了使用遥感图像处理来进行地籍调绘的可能性,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的分析,对于困难地区,采用本文所提出的集成思想是能够解决地籍碎部测量问题,满足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关键词:地籍测绘、现代测量、GPS RTK、遥感、第一章 引言

地籍测量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界位置、土地面积, 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为主要目的的测量工作。地籍测量必须为进一步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提供准确、合理、规范、全面的基础数据,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在地籍测量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高精度、高效率的新型测绘仪器的出现, 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结合逐渐紧密, 地籍测量的仪器和方法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地籍测量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现代测绘技术和方法在地籍测量中正发挥着巨大作用。与传统的测绘技术相比, 现代测绘可以让测绘产品更加多样化, 技术含量和应用水平更高, 产品的使用与维护更加方便、快捷、直观, 其产品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第二章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

2.1、地籍测量的发展

地籍这个名词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而地籍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国家的出现。在人类原始社会当中,土地处于大家“予取予求”的状态,那时的人们共同劳动,按照氏族的内部规则分享人们的劳动产品,并不需要去了解土地所处的状况及人与地的关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这个凌驾在劳动人民群众之上的机器出现了。这个时侯,地籍这个作为为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工具也随之出现了。而且它在保障国家的税收、维护国家土地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技术的层面讲,关于评价土地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日趋完善,土地的质量评估资料被纳入地籍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最为地籍基础数据的获取手段,无论测绘方法还是测绘仪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使得地籍测量的精度更高,地籍图的内容更加丰富,对边界等要素的描绘更加清楚和准确。这也就为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和规划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依据。这时的地籍资料已经广泛地被房地产经营管理、规划设计、土地开发、土地整理、财产税收、法律保护等领域所使用,地籍的内容也更加地丰富多彩,扩展了传统地籍应用领域,已经成为了多用途地籍,这也是今天在我们所说的现代地籍。

2.2、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和特点 2.2.1、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

所谓的现代地籍测量是为了获取并表达各种地籍信息而进行的各项测绘工作,它的基本内容就是测定土地以及土地附着物的权属界线、位置、面积等。现代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如下:(1)现代地籍的控制测量

现代地籍的控制测量又分为两个过程,平面控制测量及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的目的是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根据精度的不同它又被划分为基础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在布设平面控制网时应当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并且逐级控制的基本原则。高程控制测量的目的是测定控制点的高程,它一般采用水准测量的方式来完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现代地籍测量的控制测量应按地籍测量技术规范进行外业观测与内业计算。

(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地籍测量外业数据的获取。

a)实际测量单位及个人宗地的界址点、宗地内的地物点及地形点的坐标。b)导出实测点坐标并在计算机上借助成图软件展点。

c)参照外业草图,在地籍软件的支持下,将所展的点进行绘图处理。d)把做好的图用绘图仪打印出来,到实地去检查有无漏测和测错,并在图纸上进行标注。

e)根据实地检查的情况,到现场去进行补测,并在内业进行修改。f)通过外业实际打点检查,在确定地籍图的精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在图上标界址点和界址线,最后输出地籍图和街坊地籍图。

(4)地籍测量的内业编绘

a)地籍测量内业的主要内容是外业获取的数据输入和各项成果的输出。地籍测量的内业成图编辑是在地籍成图软件上进行的。

b)根据外业权属调查的结果和权属所有人的产权证、土地证和身份证等信息进行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和等级编号。

c)将外业获取的数据进行计算机的输入,并进行地籍图的绘制。d)把做好的地籍图进行绘图仪或打印机的输出,工外业检查使用。e)经过外业实地巡视检查和打点检查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修改和处理。f)在计算机上对地籍图标明界址点和绘制界址线,按街坊进行划分,并绘制街坊地籍图、宗地图、分幅地籍图、图幅接合表和控制点展点图(1∶5000)。

g)打印宗地图及各类面积统计表等。

h)根据应该上交的成果目录逐项整理各项成果资料,并进行技术总结。(5)地籍测量成果的检查与验收

检查验收的程序是:作业员进行自查—各作业组进行互查—测量队检查—上级门检查—省质检部门检查。(6)地籍测量成果提交

地籍测量应当提交的成果包含:控制测量图件资料、控制测量外业记录手簿、碎部测量的观测数据、控制点的点之记、地籍调查表、地形图、地籍图、街坊地籍图、宗地图、分幅地籍图、面积统计表、技术总结等资料。并提交以上各种成果自交的电子数据光盘。地籍测量流程图如图 2.1:

图 2.1 地籍测量流程图

2.2.2、现代地籍测量的特点

不同于基础测量及专业测量,现代地籍测量有它自己的特点,我们认为只要是涉及到了与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有关的测量问题都被看做是地籍测量。具体情况表观为:

(1)现代地籍测量是在政府干预下的一项基础性的测绘工作,它也是具有法

律意义的政府对土地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行政性的一种技术行为。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一般都把地籍测量称为官方测绘。那么在我们国家,每次都是经过朝廷或者政府下达命令进行的地籍测量,这样做的目的其一是为了对土地产权的保护,其二是为了保障政府对土地行使税收权利。在当前阶段开展的现代地籍测量工作,也是国家为了保护土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及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土地为根本目的,并为社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2)现代地籍测量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时提供精确的而又

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透过地籍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地籍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地籍测量的历史过程,测量技术一直都是地籍资料获取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地籍进行完善的测量工作,可以为解决土地纠纷、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对土地进行税收等方面提供合法的准确的数据。(3)现代地籍测量工作都是以前期的地籍调查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充分仔细 的地籍调查,可以获得完整的各种地籍调查资料,经过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确定有效的地籍测量方法,最终提供满足地籍测量与干礼需要的各种文字、数据和图件资料。

(4)现代地籍测量也是对土地及房屋等各项证件进行的一次勘验。在地籍调

查和地籍测量的基础上,可以重新审核持证人对土地及房屋等所有权的位置和范围,勘验产权登记与实地使用情况的一致性,通过现场实际测量,可以为土地房屋等的权属进行确认,为地籍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5)现代地籍测量中使用的测量技术标准要严格遵守国家地籍测量技术规范

要求。国家地籍测量技术规范标准是进行现代地籍测绘的根本依据,在进行地籍测量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对地物地貌的测绘,在精度上要确实满足要求,地籍测量提供的各种数据是政府进行土地等管理的法律依据,必须客观和公正,符合实际情况。

(6)现代地籍测量的内容现势性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利用

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不断在改善,地籍的内容变化频繁。为了能够保持地籍内容的现势性,必须较之以前缩短地籍测量的周期,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准确的反应土地的使用状况和其上附着物的情况,是地籍反应的内容与现实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

(7)现代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更加先进。在现代地籍测量中,已经集成了

当今测绘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不仅有对普通测量、面积量算等知识的应用,而且把数字化测图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现代大地测量技术以及 GPS技术等应用到了现代地籍测量当中,使得现代地籍测量的精度更高,速度更快,地籍成果资料更加全面和客观。

2.3、地籍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测量包括地籍控制测量和地籍碎部测量,在实际工作中,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及成图比例尺取决于所测地区地籍要素的复杂程度及经济发展要求。

2.3.1、地籍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控制测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由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地籍控制测量又分为基本控制测量和地籍控制测量2 种。地籍以测量工作按照基本控制测量为基础,可以分为一级、二级,可布设为相应级别的三角网、测边网、导线网和GPS 网。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尽量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地籍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以界址点的精度和地籍图的精度为依据指定的,《地籍测量规范》规定,地籍控制点相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0 mm。

2.3.2、地籍碎部测量精度要求

地籍碎部测量即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地类要素的获取,包括定境界线、土地权属界址线和界址点、房屋及其他构筑物的实地轮廓、铁路、公路、街道等交通线路及海岸、滩涂等主要水陆设施的测绘。界址点是界址线或边界线的空间或属性的转折点,而界址点坐标是在某一特定的坐标系中利用测量手段获取的一组数据,即界址点地理位置的数学表达。界址点坐标的精度,可根据测区土地经济价值和界址点的重要程度来加以选择。在我国,考虑到地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也应有不 同的等级(见表1)。

地籍测量是以地籍调查为依据,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各类土地的位置与大小、境界、权属界址点的坐标与宗地面积以及地籍图,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需要。

第三章 现代地籍技术的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专业性强,地籍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对数据精度要求高,配套的成果资料(图、表、册、卡等)现时性强,同步变更需及时。因此,根据地籍测量所特有的专业性,现代测绘技术对于地籍测量来讲,主要有野外数字测量、GPS 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4 种模式。受环境和技术的约束,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但能相互补充,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

3.1、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数字测绘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产业和计算机制图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成为现代测绘的主流。全野外数字测绘产品主要是全野外测绘的基础数字地形图、地籍图,是建立适用于国土、规划、房产、城建、水利、电力等部门地理信息系 统的主要基础信息库来源。地籍也是如此,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系统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运用这种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同时如果基础数字测绘产品质量标准较高,可供不同部门使用,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针对数字地籍测量的三个环节———确权、测量、编绘,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保证质量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作业工具的合理选择和搭配。野外数字测量主要使用的是全站电子速测仪,根据所搭配使用的硬件不同分3 种方式:

(1)全站仪+电子记录簿(如PC-E500,G RE3,G RE4 等)+测图软件。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控制点和目标点)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记录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全站电子速测仪、电子手簿是目前最新的测量仪器,同传统的测量手段(外业白纸测量、内业数字化)相比,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实现角度、距离的自动计算,技术容易掌握,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操作可视性较差,草图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2)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是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通过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具有直观、快速、高效的优点,可价格昂贵、野外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3)全站仪+掌上电脑(PDA)+测图软件。作业方式与②相同,采用蓝牙传输,这种系统定位于地籍数据的前端采集部分,通过使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的PDA 来满足外业测量的智能化、电子化要求。从地籍测量外业的结果来看,该系统具有多种数据格式的融合显示、多种地籍测量方法的可视化实现、自由测站的自动化计算功能,并且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度和效率都很高。这种系统虽然不完善,随着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3.2、GPS 测量模式

GPS 本身就是现代测绘技术的一种标志。在现代地籍测量中主要用GPS 控制整个测区,以满足精度的需要。随着RTK技术的迅速发展,GPS+RTK 技术几乎覆盖整个测量领域。这种测量模式能实时地获取地籍要素坐标信息(通过实例证明,可以得到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能够满足地籍测量高精度的前提下,在作业现场提供经过检验的测量成果,摆脱后处理的负担和外业返工的困扰。GPS RTK 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

(1)GPS RTK 接收机+测图软件。利用GPS RTK 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数据,经过GPS 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 RTK 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的数据采集设备。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测量效率大大提高。缺点是必须绘制测量草图,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2)GPS RTK 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克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

3.3、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

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进行地籍测量前景非常广阔。随着航空航天影像信息获取手段朝着多平台、多时相、多传感器、高分辨率、高光谱和快速机动的方向发展,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将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主要数据源,以激光测距系统(LIDAR)、激光成像雷达、双天线SAR系统、数字摄像机、GPS/INS 为主体的机载三维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多种数据获取手段的迅速发展,不但能完成地籍线划图的测绘,还可以得到各种专题的地籍图(如正射影像地籍图、三维立体数字地籍图等),同时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快速及时的变更地籍测量作好参照。由于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较高,数字摄影测量主要以大比例尺航空像片为数据采集对象,利用该技术在航片上采集地籍数据,其控制点和目标点主要采用航测区域网法和光束法进行平差,即所谓的空三加密,进而通过专有数字摄影测量的数据处理软件,完成地籍测量的内外业。数字摄影测量与模式得到的地籍图信息丰富,实时性强,既具有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又具有数字直观、易读的特性;地籍图上的界址点完善,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除要用GPS 像控和地籍权属调查外,大部分工作均是在内业中完成,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广有前途的地籍测量模式。

3.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用扫描数字化方法对已有地形图或地籍图采集数字化地籍要素数据,而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则由之前所述的两种模式测出和计算得到,或把已有界址点的坐标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将这两部分数据叠加,并在数据处理软件的控制下得到各种地籍图和表册。“准地籍测量”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内业扫描数字化模式,即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帐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标示不清或精度不符时,可待日后做地籍调查和变更填补;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时性强,并且具有完备的控制点和目标点。鉴于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几种模式,可以总结现代地籍测绘技术的三个特点:专业性、数字化、网络化,即以数字化的采集模式获取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地籍要素并最终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但是上述四种模式以及各种组合方式各有优缺点和适应范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单独使用。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如地形、地貌、建筑物、已有资料等)、各种模式的适用环境和作业单位的实力背景,可以选择经济、高效的测量模式,以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

第四章 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4.1、GPS RTK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4.1.1、GPS RTK技术的原理

GPS RTK技术采用差分GPS三类(位置差分、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中的相位差分。这三类差分方式都是由基准站发送改正数,由流动站接收并对其测量结果进行改正,以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所不同的是发送改正数的具体内容不一样,其差分定位精度也不同.前两类定位误差的相关性会随基准站与流动站的空间距离的增加其定位精度迅速降低,故GPS RTK采用第3种方法.GPS RTK的工作原理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相同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及时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传递给流动站以精化其GPS观测值,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分修正法和差分法.修正法是基准站将载波相位修正量发送给流动站,以改正其载波相位,然后求解坐标.差分法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送给流动站进行求差解算坐标.前者为准RTK技术,后者为真正的RTK技术。

4.1.2、GPS RTK的基本组成

以美国天宝(Trimble)5700双频接收机为例来说明RTK的系统组成:

RTK系统的组成(以下Trimble5700为例)

基准站

基准站GPS接收机及接收天

线无线电数据链电台及发射天线12V 60A直流电源

流动站

流动站GPS接收机及接收天线无线电数据链接收机及天线

TSC1控制手簿 4.1.3、GPS RTK的测量方法

(1)“无投影/无转换”法.直接用接收机在基准站和流动站接收WGS84坐标和相应的地方坐标根据一定数学模型进行转换.这种方法基准站不一定要安置在已知点上,但根据不同的转换方法,需要观测一定数量的已知点。

(2)“键入参数”法.把用静态观测求得的WGS-84坐标和地方坐标键入到控制手簿中,进行转换,也可以置入静态观测平差时求取的转换参数.该方法基准站须架设在已知点上,但可以不观测其它已知点(为了检核,建议在方便时还是观测一定量的已知点)。

设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并将一些必要的数据如基准站的坐标、高程、坐标转换参数等输入控制手簿,一台或几台GPS接收机设置为流动站.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卫星信号,基准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通过基准站电台发送到流动站,流动站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与基准站发来的信号传输到控制手簿进行实时差分及平差处理,实时得到本站的坐标和高程及其精度指标等,并随时将实测精度和预设精度指标进行比较,一旦实测精度达到预设精度指标的要求,手簿将提示测量人员是否接受该成果,接受后手簿将测得的坐标、高程及精度同时存储到手簿中。

4.1.4、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

RTK数据链无线电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目前采用UHF频段,当功率一定时,发射距离随天线高度增加而增加,如(1)式所示: 发射距离= 4.24 ×(H1 + H2)km(1)(1)式中: 4.24为经验值;H1 为基准站电台的天线高;H2 为流动站的天线高。4.2、GPS RTK测量的技术设计 4.2.1、GPS 网形设计规范要求(1)GPS 网形设计的依据

GPS 网布设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主要依据是 GPS 测量规范和测量任务书,以得到最优的布设方案。

技术设计准备:收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以及测区总体建筑规划和近期发展状况的资料。根据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和已有 GPS 站点等资料,如点之记,成果表等。在 GPS 方案设计时,一般首先依据测量任务书提出的 GPS 网的精度、密度和经济指标,再结合规范规定并现场踏勘具体确定各点间的连接方法,各点设站观测次数、时间长短等布网方案。(2)GPS 网技术设计的原则:

a)GPS 网一般应采用由独立观测边构成的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附合路线,以构成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b)GPS 网点应尽量与原有的地面控制网点相重合。重合点数不少于 4 个,以便可靠地确定 GPS 网与地面坐标系统的转换。

c)GPS 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相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d)为便于观测和水准联测,GPS 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为了便于其他常用方法扩展和联测,可在网点附近(大于 300 米)布设一个通视较好的点位。

e)GPS 网点的点与点间尽管不要求通视,但考虑到利用常规测量加密以及水准网联测的需要,每点应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f)为了顾及原有的城市测绘成果资料以及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利用,应采用原有城市的坐标系统。

g)GPS 网必须由非同步观测边构成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 4.2.2、GPS 的精度密度及设计依据

(1)GPS 测量精度标准

对于各类 GPS 网的精度设计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用于地壳变形及国家大地测量的 GPS 控制网可按表 3.1 进行分级。用于城市或工程的 GPS 控制网可按表3.2 进行分级:

注:当边长小于 200m 时,以边长中误差小于 20mm 来衡量。(2)各等级 GPS 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标准 其形式为:=a2(bd)2 式中: σ—距离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ppm); d—相邻点之间的距离(km)。

在实际工作中,精度标准根据测区大小、GPS 网用途来设计网的等级和标准。⑶GPS 点的密度标准

制定 GPS 网的密度标准,主要是考虑任务要求和服务对象。密度标准参考表3.3 的规定执行(表中的单位为单位:km)。

4.2.3、GPS 网的基准设计

GPS 外业数据获取的属于 WGS84 坐标系下的数据,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需要使用的是国家坐标系或者是地方独立坐标系的坐标数据。故此在进行 GPS 网的技术设计时,应该必须首先明确 GPS 所采用的起算数据的坐标系统。GPS 网的基准包括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在基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设计时应当考虑在地面坐标系中确定起算数据并在观测时要联测这些地方控制点,以便在计算时对坐标系进行转换。

(2)对于 GPS 网内已知的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者是城市的等级控制点,在构成 GPS 网时要考虑它们分布的位置,尽可能使它们分布在网的四周区域,并最好构成长边,使 GPS 网的轻度高保证解算的精度。(3)参与联测的已知高程点为了保证未知点高程拟合的精度需均匀分布在整个 GPS 网中,对丘陵或山区联测高程点应按高程拟合曲面的要求进行布设。

(4)对于 GPS 网的坐标系应该与已知控制点的坐标系相一致,并尽可能与本测区已有的坐标系相一致,方便以后的使用。

4.2.4、GPS 网的图形设计

根据不同的用途,GPS 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四种基本方式。也有布设成星形连接、附合导线连接、三角锁连接等。选择什么样的组网,取决于工程所要求的精度野外条件及 GPS 接收机台数等因素。(1)点连式: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一个公共点的连接。如图 3.1 所示:(2)边连式:同步图形之间由一条公共基线连接。如图 3.2 所示:(3)网连式: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公共点相连。

(4)边点混合式连接:把点连式与边连式有机结合,组成 GPS 网的方式。如图 3.3 所示:

(5)三角锁连接:用点连式或者边连式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同步图形。如图 3.4 所示:

(6)导线网连接:如图 3.5 所示:(7)星形布设:如图 3.6 所示:

第五章 基于遥感影像的地籍测量方法

现以甘肃张掖开展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试点项目为实例,通过试验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

试验概况本次试验选用0.5 m 分辨率的GeoEye 遥感影像,该影像的时相接近本次试验的时间,因此现势性较强。为了提高遥感影像正射校正的精度,裁剪了一幅覆盖一个村庄且面积不超过1 km2 的矩形遥感影像(如图2 所示)进行试验。该试验区地势平坦,区域内的建筑物绝大部分为平房,高度均匀且低矮。首先用全站仪或GPSRTK 全野外数字化测绘了试验区内的界址点和地籍图。界址点和地物点都具有相同的精度,且基本上都能达到图根点的精度要求。

5.1、基本思想和技术流程

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测定宅基地界址点位置和测绘地籍图。本文所研究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用全站仪或GPS RTK 测量宅基地的界址点,然后用界址点作为像控点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参照外业测绘的界址点、界址线,从遥感正射影像图上解译地物绘制地籍图。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

5.2、遥感影像处理

在正射校正前,首先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主要包括影像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灰度)、去掉不要的灰色或斑点等,以提高遥感影像的清晰度;然后对其进行正射校正:

试验区遥感影像在试验区内分别均匀地选取了4 个和16 个界址点作为像控点,然后进行一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正射校正,结果差别很小。这就说明,当被校正区域较小时,有效的像控点个数也会较少。最后选择用4 个点校正的正射影像图进行后期的试验。

5.3、遥感图像解译及精度分析

为了提高图像解译的精度,首先在测量界址点时对图像进行野外调绘,并将外业测绘的地籍要素(如界址点、界址线和宗地等)叠加到遥感正射影像图上,以此为控制和参照进行地物要素的解译;然后将解译后的地物图形与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物图形进行比较,如图3 所示。其中,浅色的是解译的图形,深色的是全野外测绘的图形,从而检验解译地物的精度。

均匀选取100 个同名地物点,以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物点坐标为真值,对同名的解译地物点的坐标进行精度检查,检查结果见下表:

以2 倍中误差(0. 5 m)作为限差,在剔除了2 个超限的误差后,计算得到解译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考虑到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物点精度与图根点精度相等,所以该精度就是解译地籍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1993)和《城市测量规范》(CJJ /T 8—2011)的规定: 大比例尺地籍图(或地形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 mm,即1 ∶ 1000 和1∶ 2000地籍图(或地形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分别不得大于0.5 m 和1.0mm。由此可以确定,据此方法解译的地籍图上地物点的精度能达到1∶ 1000地籍图的精度要求,但略低。在实践操作时,一定要保证正射校正和调绘的精度,才能保证达到1∶ 1000 的精度要求;否则,虽然一定能够达到1∶ 2000地籍图的精度要求,但可能会超出1∶ 1000 地籍图的精度要求。总之,该方法测绘的地籍图一定能够达到农村地籍图的精度要求。本次试验之所以达到理想的精度要求,主要是因为采取了如下措施: 1)确保校正精度。一方面,选取遥感影像的分辨率不要低于1 m,影像范围最大不超过1 km2(这适合农村村庄分布零散的特点);另一方面,选择野 外全站仪实测位置良好的界址点作为像控点对遥感影像进行正射校正。2)确保解译精度。一方面,解译前对影像进行了野外调绘;另一方面,在解译时,将全野外数字化测绘的地籍要素(界址线和宗地)叠加到遥感影像上作为控制和参照进行地物的解译。另外,当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区域属于山区时,在制作正射遥感影像图时必须使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校正,才能保证解译地籍图上地物点的精度。该试验区是本试点县乃至整个甘肃河西走廊

地区最典型的一个区域,因此该试验区的方法和经验可以推广到整个河西走廊地区乃至西北五省区。

结语

现代测绘新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地籍测量的传统工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充分增强了地籍测量的效率,为国家土地测绘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别,其主要标志在于技术是否高度集成和数据流是否连续。测绘仪器的智能化和内置软件的高度集成以及数据的无线传输,促进了现代测绘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全国“数字国土”工程的全面展开,以数字测绘技术、3S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已经在地籍测量中广泛使用。通过对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多种测量模式的分析,比较现代地籍测量同“数字国土”之间的关系,总结地籍测量的基本框架,将现代测绘技术合理地运用到地籍测量中已经势在必行,并且随着GPS 卫星的拓展和Galileo 计划的全面实施,各种航空航天设备的精度不断提高,利用卫星定位与PDA 组合模式和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将是现代地籍测量手段中最具有广泛前景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刘文娟.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4:5-18.[2] 姜友谊.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研究.西安科技大学 [3] 马永健、张武英.GPS 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西安)航测遥感局.2013 [4] 张述清、杨润书、朱明.GPS 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研究.云南省地矿测绘院

[5] 郑 培.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精度控制.河北省地矿局

[5] 李靖.地籍测量与现代测绘新技术的测量模式与精度要求.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国土资源局

[7] 孙铁军、任伟.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第三测绘院.2007 [8] 陆贤东、顾和和、王飞.网络RTK在地籍测量中应用分析.中国矿业大学.2008 [9] 谢现科.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河北省地矿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

[10] 宋洋.GPS-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11] 储晓圣.地籍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安徽同绘家园土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13

第五篇: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

GIS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 GIS)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的来临,理论上来说,GIS可以运用于现阶段任何行业。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GIS 是解决空间问题的工具、方法和技术;

从学科的角度,GIS 是在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从功能上,GIS 具有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

从服务的角度,GIS是指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系统,又称geographic information smile。

从系统学的角度,GIS 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简而言之,GIS 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操作对象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根本区别。

随着科技的发展,GIS也愈来愈靠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GIS的应用,就比如和我们最为贴近的学校来说,学校对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务系统有电子的信息存储,如果你要是想知道自己的信息,可以到教务系统自己进行检索,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即可,可以说是GIS个哦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

而今天我要从GIS在我们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谈谈我的看法以及一些想法,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土地资源管理是做什么的。土地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籍管理,就像我们公民有身份证一样,土地也有他自己的户口即地籍。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分等定级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对土地利用及权属变更进行监测,为土地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保管、更新有关自然、经济、法律方面的信息。中国现阶段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地籍资料需求的增长,土地管理的内容还将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充实。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地籍管理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地籍资料具有三大功能: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的功能,财政税收的功能和法律功能。

记载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册籍。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田赋清册,宋代有砧基簿,明代有鱼鳞图册,民国开始进行大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编制地籍图册。最初,国家为对土地进行税而收集、编制、管理地籍资料。后来,地籍逐渐发展为国家巩固一定土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确定土地收益分配的基本档案资料。与之相适应,国家对地籍的管理成为国家土地管理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国家依据有关法律,运用一定的技术、经济、行政手段,搜集和系统整理有关资料,建立起有统一标准的系统,精确的地籍档案。中国自1984年以来颁布实施了不少有关地籍管理的法律政策,对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分等定级和建立地籍档案制度,都作了规定。

一、地籍信息管理GIS的应用

GIS对地籍信息的管理体现在其信息直接反映每一块宗地的特征,它包括宗地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积、利用类别、等级等),权属管理(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附着物信息(地上、地下建筑及各种设施情况),文档信息(调查原始资料、法律、条例等)和图形信息(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GIS的目标是完成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手段。在城乡地籍管理领域,并建立了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日

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二、土地评价与利用规划GIS的作用

要对一片土地做一个好的利用规划和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土地的基本信息,而且要清查土地,在这个过程中GIS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帮助我们更好更快的了解土地的信息,而且还能够坐车比较好的分析。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起着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使得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达到最佳状态。从内容上说,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评价和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土地评价方面,可以进行土地资源清查、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清查是针对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清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这种自然属性的空间和统计数据库。信息来源有土壤图、气候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自然灾害图等。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这些图的叠加建立起土地资源清查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土地资源及其背景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自动化管理服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空间叠加分析模型,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和质量评价,获取评价目标的等级指标。再者,在已知土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农作物和草场的潜在产量,可以计算出土地的生产潜力,再结合人的粮食需求,即可以预测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源自土地评价结果和用地需求预测结果,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模型分析,即:相关分析、多方案要素分级、趋势分析、聚类分析、现象与过程的动态预测﹙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判别与调整扩充等等。分析方式可以采用单要素图层上各个多边形为基本分析单元,叠置分析结果图层上的新的单元为基本分析单元等等。分析结果最终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图、文字报告和各类表格。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GIS

由于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因此需要一套完整和科学的实时更新机制,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现势性,又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

在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动态监测中,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结合,获取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的土地评价分析,利用专家们的知识与学问研究,建立土地利用决策模型,辅助土地利用决策。把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应用于执法监察工作中,不但减少土地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中进行土地现场勘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及时把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与变化的动态信息,为执法监察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和科学的信息服务。在土地动态巡查过程中,对于有效防范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有力发挥土地执法监察效能起了积极作用。

GIS在未来的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在地籍的管理当中,其中有一点比较重要而且工作量特别大,那就是地籍的变更调查以及登记,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信息要具有时效性,所以其周期越短越好,如果可能我们可以利用GIS中的遥测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在未来的地籍管理中应用其高端的技术,利用航拍技术对地籍进行动态监测并且和计算机网络连接把最新的地籍变更信息反馈给我们。

同样的通过对多维时态GIS在城镇地籍管理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探讨,可以认为目前所建立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绝大部分是二维的、静态的;为了提高地籍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必须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多维时态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的自动化、标准化;建立多维时态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将改变传统的地籍管理方法,对于规范地籍管理工作、科学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下载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前列地尔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的应用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源热泵在应用中的分类与特点

    地源热泵在应用上可分为:土壤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和海水源热泵四种类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的地源热泵,或者是否适宜使用这种技术,具体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来决......

    丹佛斯电地暖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丹佛斯电地暖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文章来源:http:///根据我们的以往做发热电缆电地暖系统的经验,随着冬季来临,畜牧业养殖业渐渐也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经验,这个季......

    浅谈五叶地锦在高速公路绿化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蓬勃发展,高速公路在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其行车环境的好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速公路绿化日益受到重视,绿化设计越来越科学,植物的品种......

    阴极保护在埋地天燃气管道中的应用

    阴极保护在埋地天燃气管道中的应用 (2011-08-10 12:25:10) 转载▼ 标签: 杂谈 摘要:天然气管线在施工及运行过程中防腐层产生破损在所难免,导致管材与土壤电位存在差异,产生电化......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GPS技术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己渗透到土地测绘中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且GPS与GIS、RS的结合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将起到推......

    PBL LBL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PBL+LBL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基于问题式学习方法(PBL)+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学法(LBL)结合教学与单纯LBL教学法在糖尿病联络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劳亚尔砂浆防水剂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劳亚尔砂浆防水剂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地下室渗漏问题是建筑物较为普遍的质量通病。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近日发布的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多数城市地下室渗漏......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解读

    任务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方恒月 【摘要】任务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法。文章阐述了如何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