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教育理念对大学博雅课程教学的启示
孔子教育理念对大学博雅课程教学的启示
[摘要]对照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孔子注重全面教育、“成人”教育、仁智合一、因材施教、启发教育,而当今大学教育中却存在着片面教育、工具教育、德智分离、为教扼才、灌输教育等弊端。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博雅通识课程,正是要纠正上述种种弊端,而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今天大学博雅课程的教学,仍然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博雅教育;博雅课程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的巨大成功,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过去十多年里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扩展。无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我国大学教育都在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特别是在硬件方面,一些一流大学的设施,已经丝毫不输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真正好的大学教育,并不仅仅在于其规模、硬件设施乃至于技术层面的管理模式,而在于要有一个对于教育本质的正确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因此,要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还必须在教育和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确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理念中的一些精华,至今仍能给我们以非常重要的启示。
正如很多有识之士在不少文章中所指出的,当今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毛病,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素质和能力。而如果对照一下孔子当年有关教育的思想和主张,我们不难发现,当今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恰恰是跟孔子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数端:
一、孔子的教育是全面教育,当今教育之弊在片面教育
当今中国大学的院系设置,大多根据所谓现代学科分类,学科和方向之间缺乏相互渗透和交流的机制。学科分类日益细密,人才培养日趋专门化,越是高端人才越是成为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对很多的事知道得很少的片面型人才。知识面的狭窄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扩散性思维、变通性思维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孔子当年的教育,虽也有大致的分科,实不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类而已,并且分科不分家,对所有弟子,皆教之以“文行忠信”,教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行忠信”和“六艺”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当时作为一个“君子”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需要的一切基本品质、素养和能力,包括高尚的品质、优雅的举止、文学和艺术的修养、基本的科学素养,乃至于射箭、驾驶、演奏乐器等技能。
二、孔子的教育是“成人”教育,当今教育之弊在“工具”教育
孔子之所以对他的弟子进行全面的教育,是由于他的教育目标是要把人培养为“成人”,即完成了的人、完美的人。而当今的教育目标则只是在于把人培养为具有某种技能的劳动者,培养成能在社会肌体的某个部位发挥功能的零部件,或拧在社会大机器某个部位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也恰恰是现代化社会人的异化的一个具体表现,人成了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教育也就偏离了人本主义的方向,日趋工具化、技术化、程式化,被教育者成了教育“生产线”上的一个“产品”,依据统一规格进行生产加工,最终投入市场销售。功利主义的目的、计量化的考核标准,使得教育过程变得乏味枯燥,应试与求职的功利目标和巨大压力,使学习者很难体会到“学而时习之”的乐趣,也远离了孔子弟子子夏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优”者,悠然自得、行有余力之谓也)[1](p.81),在学与用、职业与学习之间自由切换、终身相伴的教育精神。
三、孔子的教育是仁智合一,当今教育之弊在德智分离
作为孔子“成人”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的,是德性即仁德的教育。“仁”是诸德的核心,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因此经过教育而成为“成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仁者”,即具有人本主义关怀,对他人有同情恻隐之心,对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富于责任感的人。孔子的仁德教育不是孤立抽象的,而是渗透在全部教育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仁智合一,知行合一,水乳交融。在礼仪的实践、诗书的学习,乃至射箭、宴饮、驾车的仪式、规范和技艺中,都渗透着仁德的精神,使人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提升仁德的境界。反观当今大学教育,虽然也有德育课程,但却与其他知识技能课程相脱节,仿佛是人为附加的一张皮,其内容也多有陈旧、脱离现实乃至不合人之常情的说教,常令学生产生厌烦乃至抵触情绪。而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又往往缺失了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其结果是导致学生重智而轻德,乃至于使得某些大学毕业生充其量不过是个掌握了某种技能的“小人”而已。
四、孔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当今教育之弊在为教扼才
理想的现代大学教育,应当体现一种“自由”的精神,缺少了这种“自由”精神,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由”精神的核心在于让每个受教育者的天赋、特长、潜能得到自由的成长和发挥,同时也体现于教育者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自由选择不同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而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意义之所在。孔子“有教无类”,同时充分注意到弟子们个性、禀赋、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因其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不同弟子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孔子会给与不同的解释;同一个概念,孔子对不同的弟子所做的讲解却不一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孔子所提供的是个性化的教育,使弟子们能够各得其所,各显所长。而当今教育,在入学考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许多环节上,都过分强调一刀切的统一规范。这样做当然有许多不得已而为之的客观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一刀切的所谓教学规范,往往会既限制了学生学的自由,也束缚了教师教的自由,其结果是为了适应这种统一规范而压制乃至扼杀了某些在某个方面也许不合规范,但在其他方面却有特殊才干的天才。
五、孔子的教育是启发教育,当今教育之弊在灌输教育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理念强调为仁由己,贵在自得。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习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p.28),使之能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成为教学的主体。儒家认为只有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深造得来知识,才能居之安,资之深,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2](p.61)。而当今的大学教育过程却习惯于灌输教育,教师死守课堂中心不让,死抱一本教材不放,仿佛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一本教材里的内容拷贝到学生的脑子里而已。教学的过程缺乏开放性、探究性,结果使学生习惯于成为旧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已知领域问题的回答者,而不是未知领域的提问者和探究者,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以上所举数端,虽不能说无所不在,但却不可否认其确为当今大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时常可以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并且经常受到有识之士的诟病。有鉴于此,近年来不少大学都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尝试进行一些改革,以期纠正教育片面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偏颇,从内涵上实质性地提升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而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博雅课程或曰通识课程,恰是这些改革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
“博雅”课程的概念,是基于“博雅”教育(library art education)或曰“自由教育”的理念,它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精神在于以培养自由公民的理想人格作为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德性与探究真知的统一;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训练专业技能,而更在于培养优雅的品德、博大的智慧,以及良好的思维、表达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其实这种教育理念跟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十分一致的,甚至孔子的教学内容与古希腊时期博雅教育的课程也颇有相通之处。《诗》《书》《礼》《乐》《易》《春秋》,加上礼、乐、射、御、书、数,其内容贯通人文与自然,基本上涵盖了古希腊博雅教育所谓“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全部内容[5](p.206),而其教育目的,也并不在于使人获得工具性的技能器用(孔子说:“君子不器。”[1](p.6)),而在于使人成为仁智博雅、通达事理、多才多艺、举止得体、进退有仪的“君子”。可以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博雅”教育。因此,今天在大学设置博雅课程,也可以说是对孔子教育理念的回归。
现代博雅教育继承了古典博雅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它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一个具体的职业做准备”[3](p.23);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公民义务的能力”;“它的特色是有一套灵活的课程,允许学生选择,要求学习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它交互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课堂内外直接使用批评性的读本。”[3](p.25)这样一种教育理念,跟孔子所提倡的“成人”教育、“君子”教育的目标,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十分吻合的。
虽然无论是古希腊的博雅教育还是中国先秦儒家的君子教育,在当时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精英教育色彩,并非当时所有大众都能享受。但其中所包含的全面教育、“成人”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物质文明已经发展到今天这样水平的情况下,已经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和条件。谁也没有权力认为在我们当今社会中还应当保留一部分人,他们接受教育的意义只在于被训练为掌握某种技能并被他人使用的工具,而不是出于他们自身作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今天在大学设立博雅课程,恰恰可以使精英教育平民化、普及化,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甚至可以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博雅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分门别类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今天在大学设立博雅课程不是也不可能是要对抗或替代现有的专业课程。相反她可以突破过于僵化的学科分类结构的局限,使受教育者能接受到更为丰富的知识文化土壤的营养滋润,从而为其职业的训练和专业的学习打下更为深广的根基,也可以使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将来有可能得到更为广阔的潜在运用领域。因此博雅课程不但不会削弱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可以形成对专业课程的有力扶持与辅助。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今天我们不应该把“博雅”与“专业”对立起来,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中,人们接受博雅教育的同时未必不能兼“学稼”“学为圃”;而即使“老农”“老圃”也可以得闻君子之道。这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中国大学设置博雅课程或通识课程的实践,必须在借鉴国外大学成功经验的同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资源,特别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博雅课程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要更加注重疏通广博、融会贯通之外,在教学方式上也应该有所创新。应摆脱某些传统专业课教学那种程式化、格式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变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考核方法。应该借鉴《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对其弟子们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开放、灵活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交流、对话、互动、建构的过程,把求知的过程与人格的培养、智力的训练、道德的践履、品味的提升融为一体。就像孔子跟他的弟子们在一起时那样,在双向互动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在具体生活场景和特定情境下学习,闲居侍坐,即是功夫;洒扫应对,俱是学问。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M],上海: 世界书局,1936.[2]朱熹.孟子章句集注[M],上海: 世界书局,1936.[3]Becker,Jonathan.博雅教育的内容[J],开放时代,2005,(3),p23-34.[4]杜维明.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2),22-30.[5]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
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过对孔子如何从政以及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最重要的是从电影《孔子》中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 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 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 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 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 “大教育观”
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我们应当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倾斜,同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对老少边穷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二、启发式教学思想
孔子是古代教育史上首创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孔子的《论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态度和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认真地回答,为了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他总是用浅显的道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受益很深。孔子曾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在告诉学生,做事要按道义,即不刻意强求,也不无故反对,不分远近,一视同仁。孔子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今教育是很有启示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许多教师课堂上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情况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己学习、消化的时间。课堂上,“主体”变成了“客体”,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实在是有悖于教学规律的。我们必须学习和领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更是独树一帜,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采用的方法有“听其言而观其行”,即通过观察和与学生谈话进行全面了解。在因材施教方面,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依据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分情况施以教育。
今天,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和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如一的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由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及天赋不同,这样就会在学习中出现“好、中、差”三类不同的学生。我们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以真诚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与此同时,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观察他们的性格、爱好、专长以及心理状态的表现。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掌握每位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在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问题,交给他们不同难度和份量的作业,达到好生吃得饱,差生不费力,使他们人尽其才。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使他们都能得到提高。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同时也要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要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要遗弃差生,更不能讽刺排挤他们,做到诲人不倦,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在帮助与关心的同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四、阐述学与思的关系
学与思的紧密结合是孔子教育原则的重要出发点。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只学习不思考必然一无所获;反之,过多思考而不学习必然陷入困殆的境界。孔子强调把学与思统一起来,把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孔子最为强调的和重视的,他善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孔子开创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先河,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要从中获得启示,得到启迪,合理的吸收;对于其中还不成熟的过于保守的部分,我们要加以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使之更好的为教育现代化服务,推动我国教育的变革和新跨越。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用之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孔子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社会理想基础之上的教育思想体系,是孔子为实现其社会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仁人君子,以教育为手段,传播其仁爱思想,最终达成人人受教育,社会高度文明,从而实现其理想社会目标的精神诉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启示。
第三篇: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谈孔子教学思想与当前教育理念
作者:佚名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我们国家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他的思想精深博大深远浩淼,是一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圣水。我们要学会从孔子思想中汲取那无尽的丰富养料,开拓、创建更加进步、更加科学的现代教育。培养博学多才的21世纪人才,让教育事业灿烂辉煌。
关键词: 新课程 教育理念 孔子教学思想
21世纪建设现代化的国家需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优秀人才成了当务之急,确立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型教育理念就成为了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为此,我们深刻总结了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新课程”教学理念,因为“新课程”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得到更好的开发,人格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当前,新课程正在逐步实施,但并非波平浪静,一帆风顺。有人认为新课程是“全盘西化”,是对国外教育理念的照搬照抄,失去中国特色,缺少对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继承,因而实施过程经常磕磕碰碰。但笔者觉得:只要对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进行一番仔细的推测,不难发现:几千年前的孔子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尊重个性 面向全体 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特长与个性已成为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孔子培养的三千弟子中不乏个性鲜明的学生,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既注意保护他们的个性特点,又因势利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了“闻斯行诸”的问题,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这引起了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人兼也,故退之。”意思是说,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壮胆;仲由有两个人的胆量,勇于作为,所以我要压压他的锐气。这是一个保护学生个性因势利导的范例。子路“好勇力”,孔子针对子路“子行三军,则谁与”的回答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意思是说,空手搏虎,徒步过河,临死也不知悔改的人,我不赞赏他;我赞赏的是遇事心理害怕,喜欢通过谋略来使事情成功的人。孔子的循循善诱使子路一步步成为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不难看出,几前年前的孔子早就注意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并顺势引导的重要性。
《三字经》有云:“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德的可能性,“习相远”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从而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他看来,教师施教,不论求教者来自贫或富、贵或*的家庭,都要一体施教,而且他认为只要施教,那么人都会变好,都能自立,而不再有贤愚善恶的区别,不管人的生活面对的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类的前途总是光明的,教育正是这光明的枢纽。当前我们提倡的教育精神:“面向全体、全面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有得,以学会高质量的生存”和“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正是要让全体学生得到学习、锻炼、发展的机会,提倡普及意识而并非选拔意识。基础教育阶段并不要求教师去做伯乐,而应该是园丁,应为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打扮世界的。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化、信息化,没有广大高素质的人民,只凭几个英才是建设不了现代化社会的。所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成为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迎来真正的春色满园,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孔子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关注过程、注重实践,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是孔子进行教学时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学习上必须勤思,只有勤思才会不断总结、吸取前人的精华,才能实现不断的创新。而且学习过程是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是说,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又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而这与新课程提出的“使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新课程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孔子早就认识到通过实践学习的妙处,这典型地体现在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上。除个别教学、集体讨论教学外,孔子还采取了游历教学这种独特的形式,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既看到了春秋时诸侯纷争的社会现实,又使儒家“仁”的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他自己周游列国后也曾喟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意思是说,如果有重用我的国君,我一定能在一年内做到纪律严明,三年内能做到国家大治。孔子是多么希望能遇到一位让自己大展身手的明君呀!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如出一辙。
新课程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灵活应用教学策略。”孔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也就是说对学识高的学生要讲高深的道理,不要限制他的发展,对一般学生就讲一般道理,免得他接受不了。在《论语 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戒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一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经常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每一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孔子心里都有数。从而能灵活应用教学策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孔子的教学策略鉴今,针对学生的不同知识积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仍是当前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
三、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营造和谐教学环境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与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表明孔子是和谐师生关系的践行者。孔子从未把自己凌驾在学生之上,而是出现在学生之中,或与学生结伴同游,或与学生席地而论,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做到胸怀坦荡,心心相印。孔子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是说:我的确比你们年岁大一点,但是你们在我面前也别拘束。从有关资料上可知孔子比子路大9岁,比曾晳大21岁,比冉由大29岁,比公西华大42岁。但孔子一点也不倚老卖老,更不以师道尊严来压人而是尽量打消他们的顾虑或拘谨,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因此也就有了子路的“率尔而对曰”和其他弟子真情实感的流泻。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揭示了教师工作的本质特征,他一生周游列国,一面进行政治游说,一面进行教育活动,一生弟子三千,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这都与他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他不仅培养出大批的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正是在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并将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1)《〈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说》(2)《语文教学之友》第288期
第291期(3)《中国人的圣书——论语》(4)《孔子思想研究》
第四篇:多元智能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多年来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欧美国家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上,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说通俗一点就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如何能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让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成为发光体,那我们的因材施教就真正落到实处了。今天进入21世纪我们教育要人才辈出,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出类拔萃的人才,那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当中能够发出自己耀眼的广告。学了伍老师的多元化智能理论让我深受启发,下面浅谈一下如何将多元化智能理论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就是如何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思想的支配,有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行为、教育活动,我们所面临的是21世纪的孩子,起码有这么几个要点是我们应该思考清楚的。
1)科学最近研究表明,常人蕴含的脑子的潜力是基本差不多的,普通学生从科学最新研究来看,他们所蕴含的发展潜能是差不多的,我们教育就是要把孩子蕴藏的潜能变成发展的现实,这就对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和条件,当然我们就很难说了。
2)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都是活脱脱的生命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我想孩子的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说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智能的包括:语言的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体育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廖昌永是现在上海唱男中音最好的歌唱家,在四川被政治老师发现,音色非常美妙,音乐非常宽广,因此这个政治老师培养他,后来送他去学习,可是碰到的老师认为他并不怎么样,后来有幸到上海来碰到周小燕,他蕴藏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因此就成为我们中国甚至亚洲世界很少有男中音歌唱家。所以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孩子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孩子是多样性的,我们不能用标准化的办法去培养孩子,而应该用多样化的教育去发展孩子的特点,适应孩子的个性,哺育他们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锻炼敏锐的目光,培养认识学生的真本领。雕塑师本事很大,他能够辨识材料的质地的,辨识材料的走势,然后因势造型雕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教育又何尝唱不是如此。我想作为老师必须走进学生的世界,其实知识世界的背后有丰富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你对他的生活状态一无了解,如果你对他心灵世界,他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是若明若暗,这样很难做好,因为教心必须知心,不知心是无法教心的,教育的有效性,来自于教学的针对性资质深,资质总,你的教学预言,你的教学行为才能得到学生的呼应。
苏联教育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很隐蔽的一角,老师教育他们时,要和他对准音标,这样你讲的话能够拨动他的心弦,引起特共振和共鸣,这样教育有效性就大大提升,所以你要教心就必先知心。我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不专心听课时,叫起来回答问题他觉得是故意在学生前面扫他面子,就故意说不懂,叫他把题目念一遍,他说不认识字。当时我非常生气,叫他到办公室来,也不提上课发生的事,而是询问了他家的情况,当他说到有一个哥哥在凯里一中(重点高中)读书时,我就说你哥哥读重点中学,而你的成绩又不是很理想,是不是平时别人经常拿你和哥哥比较。没想到他当时就哭了,说是父母经常骂他不争气,哥哥也说他笨,越哭越伤心。我安慰他一下,然后问他上课时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是不是觉得老师这样做在扫你面子,他马上就承认错误,说是以后再也不这样。我耐心的劝导他,老师叫你回答问题是在提醒你注意听课,而不在故意扫你面子。从那以后他上课就特别注意听课,虽然成绩还是不太理想,但比起以前来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实大教育家孔夫子早就讲了,他的教学就是因材施教,一个人一个样,你对学生要了解,要观其所以,因为看他的日常行为言行,你要观其所由,他走路怎样的,走掉哪条路要清楚,仔细的搞清楚他的秩序所在,你要退而行其次,要退下来仔细的思考,他那个言行究竟反应了什么。
21世纪的学生跟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学生不一样,他有很多共性,但是绝对不一样,现在孩子成材愿望非常强烈,思维非常活跃,而且科技起点,科技知识起点是很高啊,你怎么想到小学生现在可以网络运用得那么成熟,有许许多多的优点,但是他也有不足,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与人之间交往的关系,有很多不真全的。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经不起挫折,像玻璃一样的,碰不得,脆弱得很,一碰就脆,因此对这样的学生你应该怎么教,恐怕就不是用原来的一层不变的方法,老办法来督促他划地为牢,那是不行的,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教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就是在学,边教边学,先学后教,这样才行。
在了解共性的同时,也必须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差异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一个人一个样,要把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搞清楚,对有的孩子话重一点能够承受对有的孩子则是不行的,要旁敲侧击,不能直言不讳的,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现象是差不多的,其实在差不多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差不多的问题实质存在。前几天才听到这样一则信息,一所学校一名15岁的男生把一名9岁的女生拉到厕所强奸,校长气极了,把男生拉到办公室就掴了几巴掌,结果那男生跳楼了。
三、尊重孩子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教学中散发光芒,我觉得教学要有弹性,绝对不是死板板的一块,要有张力,就像橡皮筋一样,是可松可紧的,教学本身像周武王治国一样,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果始终把弦绷得很紧弦要断,如果太松驰剑又放不出去。教学必须要有弹性要有张力,要能够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
我们因材施教往往非常容易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层面,其实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因材施教就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育,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人的整体,他两个世界都很重要,任何一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就是他的生理世界,他的五藏六府,四肢是他的生理世界,还有一个精神世界,思想和道德品格,他的追求、好奇心,精神世界,每个人都是两个世界的统一体,因此我们因材施教是一个人的因材施教。既是知识技能,也是情感价值化。两者和谐统一有机的紧密结合我们因材施教财产权能力取得更大的效果。我觉得班级教学有两点很重要。(1)、备课的时候除了备教材外,还要备学生。(2)、教师还要努力为各类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要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搭建发展个性的平台,我所教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孩子自信心很强,当我看到学生的眼光充满自信的时候,我那种欣喜难以言表,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将来事业前途就能够不断创新。
第五篇: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
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
外语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界而言,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外语相比,日语语言的教育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变迁有了一定的改变。我国一向重视教育,对于外语的教育更是视为重要的项任务,但是日语是国际交流中较长用的一种语言,所以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的日语语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理念的变迁
自从进入了21世纪,我国的社会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与国外的交流和经济贸易也在逐年的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将一代又一代出色的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到2008年的时候,我国就先后颁布了多个日语教育条例,不仅如此,我国也在很多高校设立着日语专业课程。人们对于日语教学的理念也正在逐渐的变化着,所谓日语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思想和操作层面的一种内心想法。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只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理念的变迁给我国日语教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将会对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带来很大的改变。
二、我国日语教学大纲
与世界生很多国家相比,我国日语教育学习者的人数占据到了世界首位,我国日语教学历史较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在我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北京大学就设立了日语教学专业,随后我国逐渐有更多的大学开设了日语专业。从我国现行的日语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我国很多高校在日语教学中将其分为了专业日语教育和非专业日语教学,两者之间的区分就是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在我国,有一些高校将日语作为了一项公共的外语课程进行讲授,还有一些高校专门的开始了日语教学课程,两者之间的教学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在前几年,由于日语教学体系并不完善,我国很多高校还存在着自设的日语教学体系,各个院校之间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以遵循。在日语教学中教学理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等,其中操作层面主要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日语教学中,我国对于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还存在改进,并且一些专业的日语教学目标还应该具有更加专业化的制定标准。
三、理念的变化对教材提出的要求
教学理念的改变就需要教学课程的改变,也就需要对教学教材进行改变,在传统的日语教学教材中,主要就是以词汇表、日语句式句型、例文等组成的课本,这样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这种教材始终没有摆脱枯燥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日语教学理念的改变必将会对日语教材有着更新的要求,而教材的改变首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只有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才是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词汇表、例文等内容都缺乏一定的新鲜性,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应该增加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需要更多的进行信息处理和思维训练,这样才会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我国业有一些以新理念为基本思想编写的教材,从这些新编写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发观,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日语教学体系的缺点,并且正在逐渐的进行改善。
四、理念的变化对测试提出的要求
1.日语能力考试的变化
日语能力考试文字词汇、听力、阅读、文法四部分各占1/4。而改革后的新能力考试将文字词汇及语法并到一起,占总分的1/3,阅读和听力加大比重,提升到了1/3,适当强调了阅读理解和听力的能力。以原日语能力考试的1级与新日语能力考试n1级为例,题量有如下变化。阅读理解的题型中增加了对比阅读等形式,用以检测考生对比不同文本之后是否可以通过比较、综合理解作者意图等的能力:通过同样话题作者不同观点不同的文本,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过信息检索、广告、宣传手册、信息报刊、商业资料等文本,考察考生通过扫读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些对能力的考察,体现了当今国际对语言能力测试的基本现状和趋势。
2.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的变化
2008年随着《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非专业日语不再有第一、第二外语之分,并于2009年6月举行了新的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在2009年新的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实施以前,旧的大学日语四级考试从1993年起共进行了17次。六级考试在2009年以前未曾进行,新的试题结构详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大纲dns》p.40。新的四级考试与旧的考试相比,在整体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加强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而六级与之相比对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的力度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社会中,外语语言的教育对于高校中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社会飞速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些学生必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更好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且实现跨国际的交流和交往能力,就一定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所以在未来的高校日语教学中,如何通过理念的变化,带动课程、教材与测试的变化,将会是我国日语教学需要不断关注并加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