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及拓展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拓展研究
高庆殿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
济宁272300
摘 要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实际,本文在实训基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状况和市场需求实际,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满足高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本文是山东省职成教所2009年十一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技能培养;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性平台,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培养质量、造就企业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彰显职教特色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导和技能鉴定等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实训基地功能的实现方式
1.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为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所以,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建设目标实现具体途径和主渠道。实训基地通常表现为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基本功能就是实践教学与教育功能、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功能。基本功能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保证的功能,否则,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主要功能多体现多种功能的综合,表现为示范辐射、社会服务和经济、教育培训、再就业等等。
2.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的方式。多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实习实训工作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和总结,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任务实现的。
第一、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专业知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应用技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训练强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知识和技能转化需要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和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备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验等实践环节,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向应用能力发生转化,从而,知识得到验证,技能在实践性中逐步形成。
第二、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养成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对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精神支柱,包括企业各种制度、工作流程、规范标准、人文氛围等都成为学生工作中学习的重要内容。“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生产与做人道德规范成为企业精神的内核。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则成为学生养成敬岗爱业、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的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生产、实训过程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出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实习实训基地从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过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提供训练的场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创造出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职业资格培训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因此,实训基地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的基础上,应该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对学生实施技能考核,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者“多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优越空间。从而,职业资格鉴定也能够为社会人才的培训、考核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继续教育、社会职业技能鉴定的奠定基础性条件。
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实训基地在充分发挥人才技能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功能,社会效益功能的发挥主要从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利用现有基地的实习实训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为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高职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提高高职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告知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根据本课题调研和探讨分析,认为主要围绕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加工服务、技术交流、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实施劳动力再就业培训。本课题组经过对本地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起点较高,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学院、济宁技师学院等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投资近300万元建设数控车床实训车间,现有新购置的数控车床24台。济宁技师学院普通机械车床车间近百台,成为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的培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发培训项目,包括企业职工在职提高、转岗技能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第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工厂及相关合作伙伴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使其成为本地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如,济宁一些汽车行业的维修厂、4S店等同时承担不同学校的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校内“济宁朝阳汽车见车修理有限公司”作为校中厂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样,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可利用现有的先进装备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本地域各职业院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接轨。
第三、承接加工生产与经营服务。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在做好相关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最好能为企业或社会承担部分加工服务任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数控车床实训车间,近2年实习实训以及加工生产效益可观。对外产品加工服务不仅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营造企业生产氛围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为,学生在实训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第四、技术交流和合作。利用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训基地力争成为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交流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交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推销和交流。
三、结束语
服务与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必须依据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规模和目标,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实现功能的拓展与辐射。不同的高职院校条件不同、地域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功能定位一般是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其他功能拓展,更多地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实训基地 最求的最高目标。所以,目前创新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管理应用和服务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力厚.试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4)2.丁佟倩.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运作解决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7)3.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教育与职业.2010(8)4.朱伟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2003(22.)
5.温宗惠等.广西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就业推动作用的探讨.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
作者简介:高庆殿(1969.3—),男,山东汶上县人。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副馆长。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其他省级课题4项。
第二篇: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及拓展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拓展研究
高庆殿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300
摘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和应用实际,本文在实训基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依据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实训基地建设状况和市场需求实际,高职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以满足高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
本文是山东省职成教所2009年十一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能培养;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性平台,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培养质量、造就企业生产第一线技术人才、彰显职教特色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导和技能鉴定等功能。因此,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实训基地功能的实现方式
1.实习实训基地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为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企业的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应用性技能人才。所以,实训基地的功能是建设目标实现具体途径和主渠道。实训基地通常表现为基本功能和主要功能,基本功能就是实践教学与教育功能、技能培训及技能鉴定功能。基本功能是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保证的功能,否则,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提高。主要功能多体现多种功能的综合,表现为示范辐射、社会服务和经济、教育培训、再就业等等。
12.实训基地实现功能的方式。多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实习实训工作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在高职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本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和总结,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目标,一般情况下通过以下任务实现的。
第一、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化。专业知识是学生技能形成的理论基础,应用技能体现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和训练强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知识和技能转化需要一个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和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就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备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验等实践环节,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专业理论向应用能力发生转化,从而,知识得到验证,技能在实践性中逐步形成。
第二、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熏陶,有利于养成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载体,是企业员工对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精神支柱,包括企业各种制度、工作流程、规范标准、人文氛围等都成为学生工作中学习的重要内容。“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生产与做人道德规范成为企业精神的内核。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则成为学生养成敬岗爱业、团结合作、遵纪守法的职业素养的主渠道。所以,在生产、实训过程中,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不仅能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能够培养出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养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职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实习实训基地从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让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学生过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训练及生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提供训练的场所,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工作的重要保障。所以,实训基地
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训基地创造出生产现场模拟训练或真实训练的实践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熟悉并掌握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职业资格培训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因此,实训基地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技能的基础上,应该创造条件,申办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对学生实施技能考核,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者“多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优越空间。从而,职业资格鉴定也能够为社会人才的培训、考核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和继续教育、社会职业技能鉴定的奠定基础性条件。
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
实训基地在充分发挥人才技能培养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功能,社会效益功能的发挥主要从围绕如何更好地利用利用现有基地的实习实训资源,为社会做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为职业教育办学实体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所以,高职实习实训基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拓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以提高高职办学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告知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根据本课题调研和探讨分析,认为主要围绕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加工服务、技术交流、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等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实施劳动力再就业培训。本课题组经过对本地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情况调查,发现有的实训基地建设起点较高,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理工学院、济宁技师学院等装备较先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如,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投资近300万元建设数控车床实训车间,现有新购置的数控车床24台。济宁技师学院普通机械车床车间近百台,成为市民和下岗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的培训基地。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发培训项目,包括企业职工在职提高、转岗技能培训、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以及待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第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工厂及相关合作伙伴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应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使其成为本地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如,济宁一些汽车行业的维修厂、4S店等同时承担不同学校的学生实习,效果良好;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校内“济宁朝阳汽车见车修理有限公司”作为校中厂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样,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可利用现有的先进装备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通过资源共享,本地域各职业院校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接轨。
第三、承接加工生产与经营服务。高职院校的实训资源,在做好相关的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充分训练学生的技能,提高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实训基地最好能为企业或社会承担部分加工服务任务。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数控车床实训车间,近2年实习实训以及加工生产效益可观。对外产品加工服务不仅能够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够营造企业生产氛围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为,学生在实训中不但掌握了生产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要素,熟悉了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模式,而且也为学校和学生自己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保证了基地的运行和发展。
第四、技术交流和合作。利用实训基地与社会、企业加强联系,发挥实训基地的窗口作用,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交流,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训基地力争成为成熟技术的应用基地,新产品、新技术的交流研发基地。教师及学生利用实训基地的设备条件和自身的智力资源,研究交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等活动。企业新产品也可在基地进行试验、技术推广、推销和交流。
三、结束语
服务与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的拓展必须依据实训基地现有基础、规模和目标,遵循一定方法和原则,实现功能的拓展与辐射。不同的高职院校条件不同、地域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其功能定位一般是在满足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实现其他功能拓展,更多地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实训基地
最求的最高目标。所以,目前创新实训基地的投资建设、管理应用和服务模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力厚.试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与效益研究.中国电力教育 2011(4)
2.丁佟倩.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运作解决对策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李倡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与建设原则探析.教育与职业.2010(8)
4.朱伟平.高职实训基地功能拓展与模式创新.2003(22.)
5.温宗惠等.广西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对就业推动作用的探讨.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9)
作者简介:高庆殿(1969.3—),男,山东汶上县人。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山东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副馆长。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其他省级课题4项。
第三篇: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模版)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傅永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而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才能和职业道德,因而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需寻求一种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使基地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发挥教学、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实训基地的土地房产和主要设备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校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学校单独设立具有企业性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或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作为出资主体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作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利,保证投资目的得以实现;学校不再直接干预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积极引导其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激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社会竞争,协助其挖掘潜力、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基地作为独立经济实体拥有学校出
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基地内部形成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对外合作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生产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工作,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基地经理人员由学校聘任,享有企业法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在用工、薪酬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分离。学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形式,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完成实训任务为依据,用以考核和评价基地管理部门的实绩;根据其所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校方提供生产场地,企业通常为基地的投资主体,由于其生产规模不大,加上地方中小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多见,凭借其自身的设备、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企业把整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设在学校,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利用学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需形成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
利益分配,相互约束,共创双赢,协议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投入的设备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使用、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到期后产权归学校所有;②学校有偿提供生产所需的水、电等必备资源,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方便,协助企业办理相关营业许可手续,③学校每年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或管理费,用于基地建设;④企业必需明确校内基地的生产项目和产品名称,依法经营,自负盈亏;⑤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工位和规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⑥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安排能够胜任生产活动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给予适当的劳务津贴;⑦其它事项如确保安全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3.校企共管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出资、协作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该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实训基地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设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选派代表参与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学校方面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科学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在提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基地长官负责制”管理体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点是:①产权独立,可以使基地脱离对学校或企业的依附,进行独立经营;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专心从事经营,避免发生短期行为;③管理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学校与企业合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并列的机构,而是体现双重功能的同一个实体;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融合体。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企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单位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证工人质量,避免出现技工慌、招工难的状况,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培训费用,产生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所从事的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先进完整的设备、产品生产、实训指导师傅、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文化氛围等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使学生在产品生产中进行真枪实战,提高职业能力。
2)以基地为中心,形成共建共管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需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企业方面的意愿,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对于某一个基地建设,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共同分担运行成本。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例如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训练任务等等。
2.实训与生产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突出实训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特点,在实训的同时进行着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实训,两者不分时空,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与实习脱节、实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基地顺利运行。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和定位,必需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类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和细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常规》等;二是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行政值班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等;四是实训管理制度,如
《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五是其它相关制度,如《仓库管理制度》《易耗品领用制度》等等。
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基地实训教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点与规律,应把开展目标管理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框架和基础,全面渗透目标管理的思想,在涉及到生产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总目标、层级目标以及子目标,把一切影响到生产性实训质量的因素,全部处于受控状态。校内生产性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控、行业企业质量评价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是核心,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性实训的管理,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政府质量监控是导向,政府通过各类评估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审核发放,达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间接掌控;行业企业的质量评价是主要依据,因为行业企业评价完全根据真实职业岗位所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说明实训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3.育人与盈利双赢
企业需转变观念,由关注用人转变为关注育人,从订单培养向全程参与延伸,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挖掘身边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一个教学场
所,通过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实训,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企业,通过生产产品盈利和培训社会员工盈利,达到创收的目的,运行的结果既使学生学到了技能,又使基地获得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育人与盈利共赢。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管理。校内生产性型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和训练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因此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校企双方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措施激励”,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效益为先导,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学校与企业长期顺利合作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输送合格的员工,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日趋先进,从而促使学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充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实现双赢。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它所形成的“教室与车间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运行模式,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
第四篇:关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分析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分析
张家寰郭 扬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2004--2006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对其中三百多个由高职院校承担的重点项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项目
作者简介;张家寰(1951-),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郭扬(1961-),男,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一、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项目概况
从2004年起,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各级各类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重点项目,明显改善了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伴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跨越而实现了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水平的提升。我们在对全部近三年来立项的763个项目调研数据作出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其中337个由高职院校承担的项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中央财政拨款共计13.6亿元,地方建设资金 17.9亿元,实际设备投资总值共计31.5亿元,支持了763个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平均每个项目投资总值为413万元。其中,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共投资15.7亿元,建设项目为337个,平均每个项目投资约466万元,投资力度普遍较强。而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设备投资总金额中,中央财政投资 6.5亿元,地方投资金额9.2亿元。其中.学校自筹经费为5.8亿元,占63%;地方财政投资2.7亿元,占29.3%。各实训基地的设备投资金额存在明显差异。337个高职实训基地项目中,投资金额达1000万元的有24个,占总数的7.1%;而投资金额低于 200万元的实训基地有15个,约占总数的4.5%。大部分实训基地的投资金额为200万;-399万元.占 58.7%,投资金额为400万-599万元的占20.8%。
337个高职实训基地项目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专业分布主要集中于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生物技术、建筑技术、护理、园艺技术、煤矿安全等九大类。实训基地数居前三位的专业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合计为184个,占总数的53%。其次是生物技术、汽车维修、建筑技术,合计86个,占总数的25.5%。护理、园艺技术、煤矿安全三类专业实训基地合计31个,约占总数的 9.3%。区域综合性大基地10个,其他旅游、物流等实训基地20个,专业分布较广。投资金额最大的是数控技术,投资金额达4.7亿元,建设实训基地79个,平均每个实训基地投资达590万元,投资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专业实训基地项目还有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汽车维修。单个项目投资金额最高的是区域综合性大基地,10个大基地项目投资金额
1.3亿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达1260万元;其次是数控技术、护理专业。
二、高职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成效
1.重点支持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地区经济建设培训各类技能人才,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
按高职实训基地项目的专业分布,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生物技术、汽车维修、建筑技术、护理和煤矿安全 八大类实训基地项目数合计为296个,占总数的 88%;合计投资金额为13.0亿元,约占投资总额的 83%。其中投资建设规模最大的专业是数控技术;79个数控实训基地约古总数的四分之一;数控设备总值达4.6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帆。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以国家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为重点,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结构和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结合国家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和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达等因素构建基地布局结构,推进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有效地缓解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
由于高职实训基地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发挥了为地区培养培训紧缺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除了培养本校学生职业技能外,实训基地为本地区的在岗职工提高培训、下岗人员转岗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培训、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等提供培训,使中央财政投入产生了更大效益。据调查统计,年培训规模达到5000人的高职实训基地47个.其中万人规模的基地有30个,2005年共计培训78万人,2006年上升到119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约52%,其中为社会培训约88万人,平均每人140学时,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改善了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推进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
由于实训基地项目装备先进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相匹配,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校相结合,专业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课时加大,大大改善了职业院校的实训状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更增强了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以专业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现代化的实训装备促进了教学手段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促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全面改革。项目院校普遍实行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培养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许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实训基地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训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许多高职院校以基地建设为契机,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双证制度。他们根据行业、企业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调整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按照技能鉴定规范强化实践训练。另外,在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机制方面,各地区也在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提高效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做真实产品生产的实训机会,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基地的自我造血功能。
3.实训基地建设呼唤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
提高学校项目建设经验。从中央与地方对高职实训基地项目投入的比例看.地方投入资金虽然总体上超过了中央财政投入,但其中主要是项目。学校的自筹经费,占地方配套资金总额的63%;而地方财政投资仅占:29%。31个省级区域中,地方财政投资比例低于10%的有12个,约占总数的39%;337个高职实训基地中。地方财政投资为零的达195个,占总效的58%,可见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
面对财政重点支持的建设项目,部分学校普遍缺乏项目建设经验,专业师资和软件建设滞后,基地建设、运行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另外,各地区高职实训基地项目投资和建设不够平衡,布局结构也不尽合理。从专业布局结构分析,目前建设的33'7个高职实训基地,专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数控、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等八大类专业,合计296个,占总数的88%;其中仅数控、计算机、电工屯子、汽车维修四大类专业就有214个,占总敷的64%。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各类不同的专业人才,因此今后高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专业布局还需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三、加快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议各地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在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基础上,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的支持力虞。具体可视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明确规定地方财政应投入的建设资金比例,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降低比例。除了要求地方财政加大投资力度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外,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可以在一次性支持奖励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实训基地运行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从资金上做进一步的奖励性支持。中央财政侧重于支持示范性强、培训效果好、社会影响大的高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要强调不同地区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更要强调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提高使用效率。各高职实训基地应积极争取与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同专业实训基地之间建立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做到优势互补,保证基地专业技术的先进性。
为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监控.实施项目规范化管理,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进行充分论证,加强指导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项目建设质量。
各高职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硬件建设,还要注重软件建设,在确保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基础上深入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探索新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新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工学结合、产教合作,形成良好的运行循环,建立服务于周边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的公共平台,真正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性作用,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提高项目效益。在专项资金管理上,建议实行绩效考评制度。承担项目的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另外,由于高职实训基地项目布局调整涉及面很广,需要根据投资建设规模,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结构相结合,分析各地区的人才需求和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等,进行适当调整。总之,各地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办出专业特色,打造品牌,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教论坛》2007/12上
第五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
作者:刁 瑜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9期
[摘要]文章阐析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为例,探索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刁瑜(1976-),女,广东梅县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52-0
2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内涵
当前,人们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有着不同的角度和范畴。有的观点强调“生产性”,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指能够生产出真实产品或提供真实服务的实训基地,并且以开展实践教学、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有的观点强调“真实性”,认为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尽可能真刀真枪地干,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增长胆略①;也有的观点强调“仿真性”,认为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教学基地都属于生产性实训基地②。
本文所指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不管是真实的生产还是仿真的生产,只要它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顶岗实习和零距离就业,我们都可以认为其是生产性实训基地。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要有工科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文科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意类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类型,其中数控加工、酒店管理、动漫设计等专业都采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而市场营销、商务管理、会计等专业则采用仿真的生产性模拟实训。这种实训基地在氛围上能够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促进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要求;在功能上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资格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于一体;在实训人员上,将企业行家里手与教师对接,将企业员工与学生对接,力图做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
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
(二)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传统型、经验型教育理论、分享教学方式、培养人才四种能力要求、KAQ模式的理论角度,探索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论基础。
Arthur.K.Ellis认为,教育理论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即传统型教育理论和经验型教育理论,而代表这两种类型的是要素主义和进步主义两大主流教育理论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一项实战性、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传统的纯理论型建设模式教授方式已不再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及企业行业需求,因此,它也逐渐被经验型教授方式所取代。
Rosemary采用分享教学方式来平衡教学和研究的力量配比不足。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学者研究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周敏提出KAQ模式,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色,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三位一体”综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④。王长琼提出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企业管理通用能力、工作系统规划与决策能力、工作流程管理与控制能力、装备与技术的应用与设计能力⑤。胡亚娥在比较国内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⑥。Canevale,Gainer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缺乏雇主所要求的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Whitney认为,学校给学生的知识过于陈旧,教育界应重新审视课程的设置,以使学生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企业环境⑦。
二、实践路径
学院通过建设 “四位一体”(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摸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一)抓机遇促发展
一是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机遇。学院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实现了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示范建设目标和任务。二是抓住地方政府职教攻坚机遇。学院紧紧围绕广西区政府和南宁市政府于2007年提出的“职教攻坚”计划,在示范建设期间,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办中职骨干教师培训,打造职教品牌,在助推地方职教攻坚的同时提升学院的整体实力。三是抓住新校区扩展升级的机遇。整合多方资源加快学院发展步伐,争取南宁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对学院的重点扶持。
(二)找渠道筹资金
目前,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三种渠道:一是争取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示范建设期间,南宁市政府按照承诺以1∶1的比例配套示范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同时,每年还另外投入5000万元用于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从市长基金中划拨30万元用于培养高素质教师,并以贴息、担保的方式支持学院政策性贷款。二是争取社会多元投资。学院获得富士康科技集团、上汽通用五菱等知名企业的投资425万元用于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三是争取银行贷款项目。学院已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500万欧元建成了广西乃至全国一流的工业实训中心,同时还获得银行政策性长期贷款3亿元用于新校区建设。
此外,学院获得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准借用3200万美元的北欧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并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引资、盘活资产等市场化多元融资模式,获得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北部湾铝加工实训中心、北部湾石油化工实训中心、北部湾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北部湾动漫产业实训中心等七个北部湾经济区高职教育实训中心(基地)。
(三)搭平台助沟通
一是示范校建设平台。示范建设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崭新平台。学院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学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学院还发挥示范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校政企”合作平台。学院把握机遇,积极推进“校政企”合作平台的构建,不定期以直接汇报、递交报告和示范建设《工作简报》等各种方式向学院举办方、政府各部门汇报学院示范建设的进展情况。三是地方政府政策平台。学院积极主动沟通,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颁布相关政策文件,为地方龙头企业与学院牵线联姻,为校企合作搭建政策平台。
(四)融资源达共赢
示范建设期间,学院建立与完善了一批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建成广西目前最先进的工业实训中心。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高效率运行机制,实训基地全部实施企业化的自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一是实训基地建设效益。根据区域紧缺人才及专业规模来开设实训室,利用现有资源拓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功能,完成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1000余人,社会其他培训19000余人。二是实训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筑巢引凤,以项目引进、合作共享、接待考察等方式带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改进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学院已拥有了广西最先进的高精度工业实训设备及组织管理模式。三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持续运行能力。目前,学院新组建的实训中心实施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教育资源、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重组,提高了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够:一是理论探索深度不够。目前我们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理论理解和把握深度还不够,理论勇气和底气的不足使得我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遇到更有挑战性的问题。二是合作模式创新不够。除现有模式外还有没有更具活力、高效有序的合作模式?三是校企融合程度不够。龙头企业如果没有政府政策性文件和在其中的牵线搭桥,高职院校对其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四是校际资源共享不够。校际间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在相互竞争中如何进行资源共享而实现双赢?
(二)对策
1.深入理论探索与创新。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深化理论摸索、大胆创新。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我们的建设步伐会更坚定、更踏实。
2.共创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不能坐等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上门,而是要积极帮助企业理解校企战略合作的共赢模式。行业龙头企业一般普遍具备一流技术支持、优质行业资源和高市场占有份额等行业特征,在为教师带来行业最新的技术及其他资讯、为学生拓宽实习和就业渠道、为学校开启行业服务之门等方面可以直接提供强大支持,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
3.筑巢引凤、引企入校。高职院校创造对企业行业有一定吸引力的条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建设专业领域、技术含量、数量规模与专业教学适应的集学生实践、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经济实体,通过“筑巢引凤、引企入校”的形式,建设门类较为齐全、技术含量较高,能够直接和社会“无缝隙”接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4.共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目前,广西高职院校主要走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为主、各自联系企业行业的路子,部分高职院校在某些项目上通过采取小规模的校际共建的形式开展学生实训,但总体效果不太理想。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如天津、浙江、江苏等地的做法,以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较好的某些职业技术学院为中心,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实现与各类院校资源共享、与企业资源共享、与西部地区资源共享及通过师资培训实现全国范围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示范功能与辐射效应。
[注释]
①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EB/OL].,2009-11-06.②李黎明.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112.③Tawney H.Secondary Education For All[M].London:Hambledon Press,1988:79.④周敏,黄福华,李坚飞.基于KAQ培养目标的物流教学改革与创新[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30.⑤王长琼,黄花叶.面向产业需求的物流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优化研究[J].2008(5):27.⑥胡亚娥,刘桂云.多层次物流教育体系的构建[J].2006(4):12.⑦Gill Helbyet.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New Work Order:the Case of Advanced 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