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文本意识 注重日常积累 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修改稿)
强化课本意识 注重日常积累 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谈文言实词的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
凤翔县彪角中学语文教研组
陈鹏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段中的含义,是历次文言文阅读考试的必考点,亦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因此,识记和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是我们学习文言的重点,同时这也是我们学习的难点。在此,我打算和同学们谈谈文言实词的学习策略与应试技巧。
一、考什么?
文言实词是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120个)在文段中的含义为考查内容,考查重点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经常使用、意义和用法“微殊”的那部分词,涉及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二、怎么考?
通过对历次文言文阅读考题及近两年语文高考试题的追踪,我们发现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要求考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其题干的表述一般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设置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出自所给文言语段,但加点的文言实词有很多是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
三、怎么办?
1.学习策略
对于文言实词的学习和复习我们的宗旨是:“任他东南西北风,咬定课本不放松”。基本策略有四:
1吃透课本,识记重点词句。学习文言文,千万不要想着走捷径,要脚踏实地,不怕○苦,从一点一滴积累起,也千万不要迷信“考试宝典”“应试秘笈”等其他教辅资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课本。在平时的学习复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理解课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吃透语文课本所选的文本,能做到对译。结合相关语句,识记文下注释。当任意抽取一篇课文中的文句、词语,你都能说出它的篇目出处、能正确解释其中文言语法现象、能准确翻译其中的疑难句子时,相信你在考场中定会游刃有余。
2背诵课文,加强语感培养。学习“文言文”和学习英语一样,要重视语感的培养。○有了一定的语感,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语感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诵读经典的文言语段和篇章。好多同学上语文早读要么睡觉、要么干其他事,要么无所事事。这让人很痛心,他们还没有理解诵读对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通过诵读,我们可以识记词语的意思,理解文句的含义,体察作者的内心情感,领略文本的艺术风貌,何乐而不为呢?
3立足本义,记忆一词多义。一个文言实词有诸多意思,这诸多意思之中有一个是○这个词的“本义”,即原始义,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通过引申的方法产生的。“原始义”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字形得到。引申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它们与本义之间的逻辑关系,顺藤摸瓜,也可以很好地掌握。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句话:“景翳翳以将入”,此句中的“景”从“日”,“京”声,其本意为“日光”。天地之间至大者,莫若太阳,据此引申出“大”之义;日悬高空,人皆仰头而慕,据此引申出“仰慕”之义;日照天地而成景致,据此引申出“景致、景色”之义;太阳普照万物而皆有影,据此引申出“影子”的意思(在这一意思上后世写作“影”)。“景”的五个义项“日光”、“大”、“仰慕”、“景致”、“影子”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我们只要抓住内在引申这条线索来灵活记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多做练习,注重日常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上的知识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熟练掌握,才能得到很好巩固。只有多做练习,我们的知识面才能得以拓展,我们的知识层次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文言文实词的学习也不例外。我建议同学们坚持每周自读一篇课外文言文,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就查阅字(词)典,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勤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注重积累,多做多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大家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
2.应试技巧
文言实词考查最多的就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在吃透课本、多做练习的基础上,我们可用以下方法解答题目:
1洞察选项法。对于文言文的客观选择题,审清题干后同学们不要急于读文本,可以○先浏览选项中加点的词和所给的解释,看选项中有没有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对于“一词多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加点词的构造(看他的偏旁部首)来洞察它的意义范畴,看解释是不是在他的意义范畴之内,若在,解释可能正确;若不在,解释可能不正确。对于“古今异义词”,我们注意看常被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词来用的那些词是不是被解释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了,若是,解释可能错误,若不是,解释可能正确。有这样一道题,要求选择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四个选项中C项是“叙先贤遗迹”,对“遗迹”的解释是“留下..的踪迹”。我们发现“遗迹”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用词,用在了古汉语中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但却被解释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基本义了,此选项解释错误,答案选C。
2语境推断法。历次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考查,都是考查它在特定文言语段中的含义,○因此,最有效也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揣测文言词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据境析文,依境解文”。考生首先用笔在文段中勾画出包含加点词的句子,其次,细读本句的前后文句,最后根据前后文句的语境推断、揣摩该词的意义。例如2012年江西语文高考卷文言文阅读中的第1小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A项句,后有“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据此句(尤其是此句中的“赐”字)我们可以推断此项中的“给”和“赈”同义,是“赈济,供给,施与”.的意思,解释正确。B项句,前有“有降者”三个字,后是一个介宾短语,介词的宾语是“酒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劳”在此句中绝对不是“烦劳”之意,而应该是“慰劳”.的意思,解释错误。C项句,后有“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加之“胜”后紧跟的宾语是“苦”,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胜”的意思为“能够承受,禁得起”,解释正确。D项句,.前后是“羽林三百人往„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据此可知桑格被抄家了,那么“籍”的意思就是“登记,没收”,解释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答案选B。.3带入验证法。我们可将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带入到文句中,再根据上下文看文句○能否讲得通,解释是否畅顺且和上下文语境切合,若讲得通、解释畅顺且切合上下文语境,那么此项解释正确,反之,则错误。如上题中的B项,我们带入文段“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中来看,“有投降的,就用酒食来‘烦劳’、慰藉他们,而后把他们遣送回家”,此句根本讲不通,因此,本选项解释错误。
4语法分析法。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是相对应的,什么句子成分由哪类词来承担○基本上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洞察文言实词在句中的位置并通过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来断定本词的含义。来看下面两道题:
(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泉州同安簿
主:主持,掌管 B.按行境内
按:巡视,巡行 C.所部肃然
部:部属 D.申乞致仕
致仕:退休
C选项,“部”跟在辅助性代词“所”之后,我们知道辅助性代词“所”之后一般跟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他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据此,可推断“部”是个动词,而本项将其解释成名词“部属”,错误。
(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连山殆数百里
殆:大概 B.崭横若不可径
径:小路 C.积雨始霁
霁:停止 D.日暮半阴,山风卒起
卒:通“猝”,突然
B选项,“径”前有否定副词“不”和能愿动词“可”,根据语法常识可知,副词或能愿动词是修饰动词的,在句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据此,可断定“径”在本句中被活用为“动词”,作句子的谓语中心语(也就是同学们所说的谓语),本项解释为名词“小路”,错误。
最后,我将2011年高考宁夏理科状元冯锐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心得体会送给同学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对于课文中出现过的文言文,我都会下大力气把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每一个句子的意思弄得清清楚楚。只有对这些文言知识了然于心,才能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正真做到活学活用。
——2011年宁夏理科状元冯锐
第二篇:文言实词积累
文言实词积累
1、爱
①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
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
②喜欢,爱好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
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
③舍不得,吝惜,爱惜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
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④爱慕,欣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
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
⑤恩惠
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
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
⑥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
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
⑦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
2、安
①安全,安稳,安定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
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
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
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
②安抚,抚慰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
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
③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
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
④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
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
译文:沛公在哪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
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⑥养生
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
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
3、被
读音一:bèi
①被子(名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
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
②覆盖(动词)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
③遭受,遇到,蒙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
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
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④加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
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
⑤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
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
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
4、倍
①通“背”,背叛,违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
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②一倍,加倍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孙子•谋攻》
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③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吴退秦师》
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
④越发、更加、倍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
5、鄙
①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为学》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②动词,轻视
孔子鄙其小器(轻视)《训俭示康》
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
③庸俗,见识浅,鄙陋
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
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④复合词:
鄙人
a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
译文: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
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
译文: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
c乡下人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
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6、兵
①兵器,武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过秦论》
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
②用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史记•伯夷列传》
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
③战争,军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
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
④士兵,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起视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国论》
译文:(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⑤用兵策略,战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孙子•谋攻》
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⑥复合词:兵符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侯生)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
7、病
①疾病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
②生病
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
译文: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生病了
③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
译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④困苦不堪,困乏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
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⑤筋疲力尽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
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
⑥毛病,缺点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原毁》
译文: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
⑦担心,忧虑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
⑧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
⑨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训俭示康》
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
8、察
①仔细看,观察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
译文: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
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③考察,审察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赤壁之战》
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
④明察,了解,弄清楚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曹刿论战》
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
译文:推举臣下为孝廉
⑥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
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
⑦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净的样子)《屈原列传》
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9、乘
读音一:chéng
①驾,坐,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赤壁之战》
译文:坐牛车,吏卒跟随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
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
②升,登
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
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
③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凭借)《过秦论》
译文: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
译文:希望能驾御长风踏破万里波涛
④冒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登泰山记》
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
读音二:shèng
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
译文:等到了陈,有战车六七百辆。
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
译文: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译文: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
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
大乘佛教
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
④数词,四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肴之战》
译文:用四张熟牛皮,二十头牛犒劳秦国军队。
10、诚
①名词。真心真意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
②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六国论》
译文: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③连词,表示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将军如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
译文: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雄霸天下的伟业就能够完成,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12、度
读音一:dù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
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译文:我忘了拿尺码了。
②限度,法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论积贮疏》
译文: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
③制度,法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后汉书•张衡传》
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译文: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
④度量
常有大度。(度量)《高祖本纪》
译文:常常有很大的度量。
⑤常态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荆轲刺秦王》
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⑥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
⑦谱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扬州慢》
译文:我的心情悲怆感伤,抚今追昔感慨无限,就自己谱写了这首词曲。⑧通“渡”渡过,越过
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凉州词》
译文: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⑨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红楼梦》 读音二:duó
①量,计算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量,计算)《过秦论》
译文: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②推测,估计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
译文: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考虑
度义而后动(考虑)《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
14、固
①动词,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②动词,坚守,安守
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便坚守营垒
③形容词,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
译文: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④形容词,坚固,牢固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
⑤形容词,坚决,坚持
少年固强之。《促织》
译文:少年坚持要斗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
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
②凭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劝学》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北史》
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④给与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谭嗣同》
译文: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⑤假,不真,与“真”相对,虚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狼》
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⑥非正式的,代理的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
⑦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报任安书》
译文: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⑧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11、辞
①诉讼的供词。
狱辞无谋、故者。(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审判的供词中没有预谋、故意杀人罪名的 ②口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左传》
译文:想要强加给他罪名,哪用担心没有口实。
③言辞,文辞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屈原列传》
译文: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④借口,托辞
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赤壁之战》
译文: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⑤命令
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命令)《赤壁之战》
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
⑥名词,一种文体。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⑦告别,辞别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琵琶行》
译文: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辞别)《鸿门宴》
译文: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
⑧推辞,辞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鸿门宴》
译文: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⑨讲究,计较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
译文: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
⑩复合词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屈原列传》
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
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第三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案
【考纲点击】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考点突破】
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单音节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一、古今异义
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已不相同的词,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演变转移了,有的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变化,这些变化都造成了古今异义。
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绝粮食)
B.小学而大遗失
(小的方面要学习)
C.古之学者必有师
(读书求学的人)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解析】 “绝食”是词义演变了。“小学”古是“小”和“学”两个单音节词相连,今义则是一个双音节词;“学者”古义是泛指求学读书之人,今指有专门学问之人,词义缩小了;“所以”古义表示“……的原因”或“通过……的途径、方法”,今表示结果,词义转移了。
诸如此类的古今异义词,教材里多处出现,同学们在课后应做分类整理,加强记忆。只要大家留心整理,记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语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遇到此类现象会自然想到是否有古今异义的情况,然后结合上下文比较推断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答案来。【答案】
D 二、一词多义
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例
2、下列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C、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假如)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不真,与“真”相对)【解析】宽假:宽容,是一个双音复词,“假”的义项有借、凭借、借助、不,真、给与、如果、假如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妁。在课外文言丈的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实词,就会联想到这个词在教材见过哪些义项,试着把这个义项代入到具体语境中去判断,则能推断出正确的理解。记得多了,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答案】 C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中“莫”通“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
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知明而行无过
(智)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什么)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D、虽有镐暴,不复挺者
(又,曝)
【解析】 “何”有“什么”义,但这里把“什么”代进去是讲不通的,有通假的意识,就要想到是近音通假,“何”通“呵”,呵斥的意思。【答案】
B
高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同学们可采用“零存整取”的方法来分散记忆,即每学一篇课文,就做归纳整理,一篇文字的通假字并不是很多,整理起来很容易,识记起来更方便,如《师说》中的通假字就只有两个:“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通“授”,“或师焉,或不焉”中“不”通“否”。同学们养成分类整理的习惯,分散,记忆,阅读运用时就可以“整取”了。
四、单音节词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如古代说“冠”,现在说“帽子”;古代说“朝”,现在说“早晨”。因此,不能把单音节词误认为双音节词,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地”,土地;“方”,方圆。也不能把连绵词拆开来理解,如“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是仰视的样子,不能拆成“望”和“洋”来理解。还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如“中道崩殂”(《出师表》),“崩”,特指天子死亡;“殂”,死亡。“崩殂”在这里是同义词连用,可以看成一个词,“死亡”的意思。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如: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作息”一词从文章意义上分析是“劳动”的意思,那么这个词语的意义就偏重于“作”,“息”就成了陪衬。再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正处于充满危机、有可能亡国的时候;“存亡”中只有“亡”表达了意义,“存”做陪衬。【方法指津】
一、命题规律
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二、命题预测
现对2009年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趋势作如下预测:
1.题型较稳定,在第1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命题材料中的句中实词往往与课文中的实词对照设题。
2.重点考查实词的语境意义。
3.在第Ⅱ卷中以翻译或断句的形式考查。【技巧指津】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在文盲文阅读练习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语句翻译题中也要涉及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一般说来,其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成语联想法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因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就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如《涉江》中:“腥臊并御,芳奉得薄兮”中的“薄”字意义,可以联想成语“日薄西山”,就能推断出“薄”字为“接近、迫近”的意思。
二、语法结构分析法
要考察某个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先确定其词性,再推断其意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句中“信”字,显然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用作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信”字应译为“实在,确实”的意思。
三、整齐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相似的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涉江》一文中的句子“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的“以”字,较难理解,但可借助该句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贤”对“忠”,意思相近,“以”对“用”,童思也应该相近,由此可以推断出“以”字也作“被任用”之意。
总之,能否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直接关系着能否读懂文言文,在平时复习和应考中,要灵活利用一些技巧,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音义。【误区警示】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辽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辐射面广,占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情况:
1、不辨古今,以今义解释古义。从词义角度,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桶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2、不知通假,以通假宇为本宇。对占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3、不明活用,未按活用类型解释词义。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4.不分单双,将两个单音宇误作一个双音词。在文言文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就是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相同。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 —个名词“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常见古今异义词】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行装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男人的妻子 3.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古义:效死命;今义:导致死亡
4、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古义:男子;今义:妇女的配偶
5.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古义:施行政令;今’义: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 7.东面而视
古义:脸朝东;今义:方位词,东边 8.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面部;今义:面貌
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专家、学者,内行的人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l0.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古义: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
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12.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明
14、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脚下面
15、吾祖死于是
古义:在此;今义:承接连词
16.策扶老以流憩
古义:竹制手杖;今义:搀扶老人 17.或取诸怀抱,晤盲一室之内
古义:思想抱负;今义:怀里抱着 18.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骄傲;今义:尽情
1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20.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肆无忌惮,贬义 2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2.吾从而师之
古义:两个词,“从”是“跟3X"的意思,“而”是连词
今义: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24.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25.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
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26.韩魏之经营
古义:名词,收藏;今义:动词,计划或管理 27.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怜悯 28.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随从人员,名词;今义:干某项事业 2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当中夹杂着,今义:当中 30.室仅方丈,可容一人
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31.墙往往而是
古义:到处;今义:相当于“每每”、“常常” 3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3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
3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5.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大于的侍从官;今义:给马洗身 3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皇恩;今义:向上级报告
37.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拳拳之情;今义:数量少,不重要、3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40.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幸运;今义: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1,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古义:心志和气力;今义: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4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古义:品行作为;今义:举动
43.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古义:包罗;今义;关住鸟兽的东西 44.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古义:饱的样子;今义:与事实相符 45.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一年;今义:春天和秋天 46.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连词
47.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义:忘记立功,心无作为;今义:没有功劳 48.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指兄长;今义:父亲和兄长 49.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
古义:作几案;今义:进行犯罪活动 50.既而将诉于舅姑
古义:公公婆婆;今义:舅舅和姑姑 51.言讫,献欷流涕
古义:流眼泪;今义:流鼻涕
52.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古义:对作者的敬称;今义:年长的人 53.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古义:官府;今义: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54.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古义:没有说,没有记载;今义:暴虐,没有德政 55.无伤也,是乃十二术
古义:没有关系;今义:没有受到伤害
56.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只指妻子,不包括儿女 57.布衣之交
古义:平民;今义:棉布做的衣服
5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指中原之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59.意气中勤勤恳恳
①古义:辞意和语气;今义:志趣和性格
②古义:诚恳的样子;今义:勤劳而踏实 6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义:刚刚开始;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61.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古义:感情深厚;今义:热情而周到
62.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古义:皇帝亲近的侍从;今义:亲密而接近6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古义:尘世;今义:尘土
6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旁系亲属 6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因果关系
6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8.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今义:稍微
69.肃宜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义:关切、问候;今义;热情周到 7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喻被欺凌的对象;今义:鱼的肉 71.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卑俗浅陋;今义:品质恶劣 7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实际上 7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公开扬言;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
7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抱负的男子;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7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作祭礼的牲畜;今义: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7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古义:①弯着身子,②恭敬、谨慎地;今义:行礼 7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有人物、情节的事情 78.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奉承 【常见的偏义复词】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进入)2.忘路之远近
(偏义在“远”)3.昼夜勤作息
(偏义在“作”,劳作、织布)4.死生,昼夜事也
(偏义在“死”,死亡)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亡国)6.噌眩如钟鼓不绝
(偏义在“钟”,铜钟)7.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偏义在“害”,危害)8.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义在“深”,深度)9.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偏义在“往”,往使元军军营)10.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偏义在“钟”,铜钟)11.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离开)1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巷”,街巷)13.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年长、年龄大)1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婆婆)15.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兄”,母亲、哥哥)16.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哥哥)17.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偏义在“死”,牺牲)18.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19.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不同)20.能谤讥于市朝
(偏义在“市”,闹市)【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20例】 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误:喜欢
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误:按照
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3.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
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4.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
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误:恩德
正: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6.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误:许多
正:称赞
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7.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误:干涉
正:侵扰,冒犯
译文:我们所做的大无理,侵扰了贤良。8.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误:怨恨
正:遗憾
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9.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误:简略
正:选拔
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10.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误:讲课
正:督促
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
11、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误:命令
正:荚好
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
12.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误:劝说
正:勉励
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
13、—亡曰:“君勿言,吾私之。”
误:私自.
正:偏爱
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 14.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误:迅速
正:招致
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大多了。
15.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误:轻微
正:如果没有
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 16.或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误:相连接
正:怀恨
译文:柳或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17.高祖举兵将人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误:了解
正:主持
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18.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误:整治
正:太平
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大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
教训。
19.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误:文字
正:养育
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20.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误:因为
正:获罪
第四篇: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 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 “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 “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①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译文: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②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砍)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译文: 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诳:欺骗,迷惑)③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雕琢,加工玉石)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推断为“雕琢,加工玉石”。
译文: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
二、通假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二组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②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③秦王方还柱走。(通“环”,环绕)④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
①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通“背”,违背)
译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利。② 众皆伏泰之义。(通“服”,佩服)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③或至涂而反。(通“途”,道路)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译文: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
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三组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被任用)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
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余——赢,剩余,多余)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②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弃——捐,丢弃)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③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腰佩,腰戴)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四组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作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坚,坚硬的盔甲;锐,锐利的兵器)②范增数目项王。(作谓语,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③左右欲刃相如。(作谓语,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2、方法阐释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3、课堂练习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析:“明”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眼力、视力”。
译文:眼力足够用来看到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草。②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穈,粥)分析:“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③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借助熟知的成语、词语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见幻灯片第五组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明显)②相如因持璧却立。(望而却步——后退)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差错)
2、方法阐释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课堂练习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联想: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译文:于是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想: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友善)译文:他(王生)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③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拔,攻取)译文:城邑没有被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④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联想:不期而遇(期,约定)
译文:孙膑(和那些弩手)约定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方法阐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综合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练习:
1、穷:学尽;尽:学完
2、“反”通“返”
3、谢: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形声字,从行,瞿声。《说文解字》:“行,道也。” 行,本义是道路。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5、声:歌声;响:声响
6、遏,阻止,阻遏——“浪遏飞舟。”
7、翻译: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注释】 学讴:学唱。于:向。穷:尽,完。
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
弗止:弗,不,没有。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饯:用酒食送行。抚节:打着拍节。遏:阻止。谢:道歉。
反:通假字,通“返”,返回.衢:大道。谓:以为
悲歌:雄壮的歌声 【课堂小结】
1、方法归纳:
①字形推断法;
②通假推断法 ③结构推断法
④语法推断法 ⑤联想推断法
⑥语境推断法
2、结束语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希望你们在考场上都能用你们所学知识去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五篇: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8分(加断句题是21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 “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 “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①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到,去).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译文: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
②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砍).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译文: 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诳:欺骗,迷惑)
③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雕琢,加工玉石).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推断为“雕琢,加工玉石”。
译文: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
二、通假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②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③秦王方还柱走。(通“环”,环绕).④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
①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通“背”,违背).译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利。
② 众皆伏泰之义。(通“服”,佩服). 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③ 或至涂而反。(通“途”,道路).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译文: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
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被任用).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
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余——赢,剩余,多余).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②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弃——捐,丢弃).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③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腰佩,腰戴).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作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坚,坚硬的盔甲;锐,锐利的兵器)..②范增数目项王。(作谓语,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③左右欲刃相如。(作谓语,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2、方法阐释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3、课堂练习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析:“明”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眼力、视力”。
译文:眼力足够用来看到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草。②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穈,粥).分析:“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③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借助熟知的成语、词语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明显).②相如因持璧却立。(望而却步——后退).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差错).
2、方法阐释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课堂练习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联想: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译文:于是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想: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友善)
译文:他(王生)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③城之不拔者二耳。.联想: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拔,攻取)译文:城邑没有被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④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 联想:不期而遇(期,约定)
译文:孙膑(和那些弩手)约定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方法阐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综合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练习:
穷:学尽;尽:学完 “反”通“返”
谢: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形声字,从行,瞿声。《说文解字》:“行,道也。” 行,本义是道路。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声:歌声;响:声响
遏,阻止,阻遏——“浪遏飞舟。”
翻译: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课堂小结】
1、方法归纳:
①字形推断法;
②通假推断法 ③结构推断法
④语法推断法 ⑤联想推断法
⑥语境推断法
2、结束语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希望你们在考场上都能用你们所学知识去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