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时 认识正负数 台儿庄 郑敏
《认识正负数 》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页内容、第4-5页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意义。
3.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4.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理解。教具、学具
温度计,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创情板题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出示信息窗)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信息窗中提供的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1:零上13℃与零下3℃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问题2:比海平面低155米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问题3: 零下10℃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
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1:零上13℃与零下3℃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问题2:比海平面低155米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师:我们今天要借助解决这两个问题学习新的内容——认识正负数。板书课题:认识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你们喜欢旅游吗?采用直观演示法,创设观看“中国的热极在哪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2.出示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意义。3.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
3.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目标明确了,有没有信心达到?生答。
师: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面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页和第3页上的“红点”中的内容,重点看黄底色对话框中的内容。用好手中的温度计,要认真观察并动手拨一拨。思考:①零上和零下以谁为分界线?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吗?②海平面是什么意思?比海平面低能用符号表示吗? ③什么是正数和负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④生活中那些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举例说明。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师指名读自学指导,要清晰响亮。
(二)看一看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把手放下。
2.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请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发言情况。
3.全班汇报
(1)师引导: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对第一个红点的理解。
【预设】学生想法
(一):以0为分界线,在0刻度线以上为“零上”,在0刻度线以下为“零下”。可以表示为↑13℃表示零上13℃,↓3℃表示零下3℃。
质疑:为什么零上13摄氏度要往上数,零下3摄氏度要往下数? 生释疑:因为零上13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入上数13个格;零下3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
学生想法
(二):我们组是这样表示的,△13℃表示零上13℃,▽3℃表示零下3℃。
学生想法
(三):我们组是这样表示的,∨13℃表示零上13℃,∧3℃表示零下3℃。
质疑:还有更简洁的表示方法吗?
生释疑:零上13℃,用“+13℃”表示,零下3℃,用“-3℃”表示。师点拨:大家独创的符号真不错,但在数学研究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符号,所以我们规定:用一组相反的符号“+”和“-”表示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通常表示:
板书+13℃-3℃
质疑:38℃、49℃、82℃能用符号表示吗?
生释疑:38℃、49℃、82℃是零上38℃、零上49℃、零上82℃,可以用+38℃、+49℃、+82℃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温度计,学生通过动手拨温度,观察温度计上的数字排列等活动,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明确“0与正负数”的关系。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自己的记录形式简洁明了,而且向学生渗透只有我们的方法统一,才能便于我们的研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体会了数学的简洁思维性。
(2)师引导:同学们对第一个红点的理解较好,谁能说说对第二个红点的理解.【预设】生:我通过看书了解到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以海平面为分界限,海平面以上用“+几”米表示,海平面以下用“-几”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表示为-155米。
(师课件出示海平面示意图)
师根据海平面示意图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高度和海平面的意思。
师点拨:用相反符号表示的这些数像+
13、+
38、+49„„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
3、-
10、-155„„都是负数,读作
负
三、负十„„“-”是负号。
生质疑:一个数如果不是正数就一定是负数吗? 释疑: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生质疑:正号可以省略,负号可以省略吗?
释疑:负号不能省略,否则会引混淆,就不能区分意义相反的量。生质疑:正数有几个?负数有几个? 释疑:正数和负数都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经验,通过交流、质疑、释疑,让学生总结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更是加深了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
(3)师:谁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的现象?
【预设】生(1):以学校为界限,学校以东用正数表示,学校以西就用负数表示。
生(2):记账时如果收入150元,记作+150元,那么支出70元,应记作-70元。
生(3):仓库进出货时,进货数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出货时的数量用负数表示。
生(4):商店经营时的盈利(或赚了)和亏损(或赔了)现象能用正负数表示。
生(5):上车的人数用正数表示,下车的人数用负数表示。生(6):球赛时赢了和输了能用正负数表示。„„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的意义。
师总结点拨: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习惯上记账时的收入、仓库进出货时的进货、商店经营时的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反的记账时的支出、仓库进出货时的出货、商店经营时的亏损等用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对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谈话:今天,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又认识了一种新的数,能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吗?
【预设】生1:今天我们认识了正、负数,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负号不能省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生2:还知道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我们学会了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生3:我们还知道了温度计的读数是以0刻度为界限的,0刻度以上的是正数,0刻度以下的是负数。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认识了正、负数,在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时,要先确定一个量为正数,相反的量就是负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认识与升华。
四、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一)考一考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题目)
1.课本第4页“自主练习”第1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正数其实就是以前所学过的数,知道正、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出示课本第5页“自主练习”第3题
3.出示课本第5页“自主练习”第4题
指三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台下巡视,收集典型错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议一议 1.更正
(1)观察。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
(2)纠错。和黑板上的板演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
(1)板演:
正数有:+
4、+2.8、+8/
9、+
7、+16、0 负数有:-
8、-20、-1/
2、-15.7 更正:正数有:+
4、+2.8、+8/
9、+
7、+16 负数有:-
8、-20、-1/
2、-15.7(2)在课件上。
(3)板演:下车乘客表示为:-8 2.议一议。
师:到底做得怎么样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
(1)师:请看第1题。
同意板演同学做对的请举手?(生不举手,师划×)同意更正对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师划√)师追问1:错、错在哪儿? 生: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师:请看第2题,第3题。出示在课件上学生做的题。
师:有没有错误,错在哪里?学生指出并更正。3.师:我们这三个同学的做题情况,可以得多少分? 我们再看他们谁做的规范,最认真,得“★” 4.师:现在批改一下自己的做题情况。(生批改)师:全对的“举手”? 生举手,师统计正确率。
5.小结: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汇报。6.练一练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1)正数:+
13、+
38、+49„„ “+”是正号,可以省略
负数:-
3、-
10、-155„„ “-”是负号,不能省略(2)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本节课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正、负数,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质疑问难突破重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及表示方法的尝试,让学生初步感知正负数的意义,接着通过质疑问难,掌握了重点。另外,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质疑、释疑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突破了难点。
(3)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
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例子,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总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使用建议:这一课概念理解比较抽象,如果能在教材的伸缩面适时拓展一下可能会更好。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郑敏
第二篇:第1课时 认识平角与周角 台儿庄 林向阳
认识平角与周角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2~33页信息窗1,第1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和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3.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转一转、做一做、画一画、指一指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锐角、直角、钝角、周角和平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情板题示标导学 1.创情板题
谈话:星期天,笑笑和淘气来到了施工现场,我们也去看一看吧。请看大屏幕(播放20秒录像),【录像内容包括:现实的施工场面,工地上挖掘机繁忙的作业,铲斗臂活动。】录像后出示信息窗1: 师:仔细观察信息窗里的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下:
问题1:铲斗臂在在工作中能形成什么样的角? 问题2:它们都是什么角?
问题3:为什么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些问题的解决,来认识平角与周角。(板书课题:认识平角与周角)
2.出示目标
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认识平角和周角。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3.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4.培养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指名学生读学习目标。3.自学指导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努力,下面请看自学指导。【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2页第一个“红点”和33页“红点”前面的内容,重点彩底色部分,并用活动角操作。思考:①转动活动角,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②什么样的角是平角?什么样的角是周角? ③角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角?怎样表示?④铲斗臂形成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
4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师指名读自学指导
(二)看一看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有目的的自主学习,通过看书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性上对各种角建立起表象认识。】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调查。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看会的请把手放下。2.小组交流。把自己做题情况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并特别关注学困生。
3.全班汇报(1)做一做
师引导:谁来汇报转动活动角,可以形成什么样的角? ①认识锐角、直角和平角。
生1汇报(拿出活动角操作演示):
像这样的角叫角锐角,它比直角小。
师板书:锐角:比直角小。
像这样的角叫直角。
师提问: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两条边是垂直的。
师板书:直角:两条边相互垂直的角。
像这样的角叫钝角。
师提问:钝角和直角比怎么样? 生回答:钝角比直角大。师板书:钝角:比直角大。②认识平角和周角 过度: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1汇报(拿出活动角操作演示):
这个角是平角。
师提问:这个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这个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
师点拨:像这种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所成的角叫平角,这时旋转的边正好旋转半圆,如果把边旋转的路径画出来就是一个半圆。
师板书:平角:当两边旋转在一条直线上时所成的角。学生继续旋转活动角。
像这样的角叫周角。
师提问:这个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这个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
师点拨:像这种一条边旋转了一圈后,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旋转的路径刚好是一圈,这时两边所成的角叫周角。
师板书:周角:一条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成的角。
师提出要求:哪位同学上台旋转活动角,其他同学说出旋转成了什么角? 一生上台旋转操作,其他同学指认。(2)画一画
过渡:通过活动角,我们认识了五种角,其中有两种新的角——平角和周角,谁来画一画它们,先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学生上台画角讲解:
先画一个点,再画两条射线。
师点拨:从一点画两条射线。过渡:画一画平角和周角。预设学生回答: 生1讲解:
当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就成了一个平角,在图中用箭头把“旋转”表示出来。
生2讲解:
当角的另一边旋转一周,两条边重合时,就成了一个周角,在图中用箭头把“旋转”表示出来。
师点拨:一般情况下,在角的两条边之间画一条“弧线”来表示旋转所成的角。
(3)说一说。
师提问:现在,大家发现了吗?这几种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预设学生回答:
预设生1:都是旋转得到的。预设生2:都有顶点,都有两条边。预设生3;两条边是射线
师点拨并板书: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角可以用哪种符号表示? 生讲解:通常用符号“∠”表示,如一”。
师点拨;记角的符号上面是一斜撇,线面是一平平的横,和“<”不同,大家要注意。
(4)指一指。
师:哪位同学能上台指出“铲斗臂形成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师出示:
可以记作“∠1”,读作“角
一生上台指出前3个角的位置,同时特别指出第4个角。边指边讲解:从顶点出发,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
生质疑:第4个是不是角?
生释疑:第四个是角,顶点藏在了“关节‘处,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
师小结:要指一个角,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从顶点开始,分别指出两条边。我们身边还藏有很多角,你能找出它们吗、学生找身边的角。【设计意图:给学生搭起一个平台,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让学生尽情的展示和交流,体验“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喜悦,是探索过程中经历曲折犹为珍惜的积极情感。】
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各种角,你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吗? 生回答:能,从大到小依次是: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生质疑:为什么这样排列?
生释疑:我们旋转时,从小到大旋转可以看出来。
生释疑::比直角小的是锐角,两条边相互垂直的角是直角,钝角比直角大,当两边旋转在一条直线上时所成的角是平角,一条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成的角是周角。所以这样排列。
师提问:比直角大的都是钝角吗? 生回答:不是,平角和周角也比直角大。师追问:要想把钝角说准确,应怎样说? 生回答:钝角是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师板书: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2.辨析平角和周角。
师提问:刚才我们知道当两边旋转在一条直线上时所成的角是平角,大家说平角和直线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答: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只不过两条边成一条直线了。而直线没有顶点。
师小结:平角和直线是不同的。师提问:周角和射线有什么不同?
预设生答:射线是把线段的一边无限延长而形成的线,它有一个端点。而周角是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成的角,它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画周角时要用带箭头的“弧线”表示。
师小结:周角和射线线是不同的,画带箭头的“弧线”时要注意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设计意图:同学们各抒己见,相互补充,教师做必要梳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既提升了认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一)考一考
谈话: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下面各题)
1.2.标一标。
3.说一说。
请三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台下巡视,注意搜集学生中的典型错误。
(二)议一议 1.更正
(1)观察。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
(2)纠错。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
板演更正情况如下: 第1题:板演:
更正:
第2题:板演:
∠1、∠6是锐角,∠2、∠5是直角,∠3、∠4是钝角。
更正:
∠1、∠6是锐角,∠2、∠5是直角,∠3、∠4是钝角。第3题:板演:
(锐角)(直角)(锐角)(钝角)(周角)
更正: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议一议。
师:到底做得怎么样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评议(1)
师追问1:板演和更正的连线哪个全对?
生回答:更正全对,板演钝角和锐角没分清,连线错了。
师追问2:怎样分辨锐角和钝角?
生回答: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比直角大的是钝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
●评议(2)
师追问3:板演和更正哪个全对?为什么? 生回答:更正全对,板演两个钝角都标错了。师追问4:标角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回答: 先确定顶点,再标边。标完后再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加以验证。
●评议(3)
师追问5:板演错在哪儿?
生回答:板演没有分清锐角、钝角和平角。
师追问6:本节课学习应注意什么? 学生谈应注意的问题。
3.同桌互改:组织同位互改,错误的同学及时订正,然后统计全班对错情况,并让错误学生代表说说错因。
4.课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5.作业:《新课堂》第23-24页第1-5题。
【设计意图:紧扣本课学习主题,设计适度开放的练习,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应器管,吸引学生深入的探究,熟练技能,发展思维。】
板书设计:
认识平角和周角
锐角:比直角小的角。直角:两条边相互垂直的角。钝角:比直角大比平角小的角。
平角:当两边旋转在一条直线上时所成的角。
周角:一条边旋转一周,两边重合所成的角。角: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
∠1读作(角一)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化静为动创设“可能”的探究。本节课的一个关键之处是课前做一个活动角,通过活动角的旋转来认识各种角,特别是“平角”和“周角”。教师请学生用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半周(一周)使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使两条边完全重合)所形成的角就是平角(周角)。通过这个过程,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这有利于内化新知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调动感官落实“可能”的探究。有人说,把操作体验部分拿掉,也能得出结论,不影响研究的完整性。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确实没有问题。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做的潜在后果就是对后进生的遗弃,就是对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的忽视。本节课设计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做一做”——认识各种角,“画一画”——加深对各种角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平角”和“周角”的理解,“说一说”—— 认识角和表示符号,“指一指”——找生活中的角,通过操作去自主探索发现新知。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与科学探究的精神,同时加深体验,有效落实知识目标。
(3)对比辨析深化“可能”的探究。加强对比深入辨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本节课进行了多次对比辨析,一是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对比—— 研究了各种角,你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吗?在对比中使所学的角形成知识网络。二是平角和直线有什么不同?在辨析中解决了平角是不是直线的困惑。三是周角和射线有什么不同?在辨析中解决了周角是不是射线的困惑。通过对比辨析,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学会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研究数学问题。
2.使用建议:“纸上得来总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在本节课教学时应积极创造条件,力求把教材的内容设计成物质化的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体验、建构的学习方式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3.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节课有几个学生的易错点值得注意,一是钝角和锐角的分辨,特别是接近直角的锐角,学生辨不清。二是平角和周角的理解总是与直线和射线易混,教学中要善于借助教具与学具帮助学生学习。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
林向阳
第三篇:第3课时平移 台儿庄 张超
平
移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41—42页的平移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了解平移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方格纸
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1、创情板题
师:我知道大家平时都喜欢玩,今天咱们一起到游乐场去看一看好吗?(出示游乐场里滑滑梯、缆车、等平移课件),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再来观察这些游戏,仔细想一想,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指生汇报,初步感知平移。
2、出示目标(指生读)
3、自学指导: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需要大家的努力,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41页的情境图和第41、42页的前两个红点内容,思考:(1)、加工厂的大门是怎样运动的?传送带、升降机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2)、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你能举例说明吗?
5分钟后,看谁能汇报清楚上面的问题。
4、学生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收获,不会的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全班汇报:
(1)、谁来说说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并用手势演示。引出平移定义: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2)、在运动中什么这些物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让学生到前面用物体演示平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师生总结:形状、大小、方向没变,位置发生变化。(3)、生活中也有不少平移的现象,你能说一下吗? 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的认识。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物体平移可以向上下左右作直线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变的是物体的位置,不变的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了解了平移的方向、特点和变化情况,那么平移时物体的位置移动了多少呢?
三、重点探究:平移的距离
(一)、故事引入:一只美羊羊和一只喜羊羊同坐在一辆客车上,美羊羊坐在车头,喜羊羊坐在车尾,行驶了一段距离后,美羊羊和喜羊羊争论起来,美羊羊说它走得远,喜羊羊说它走得远,同学们给他们评评理,到底谁走得远呢?
1、学生先猜想,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2、汇报讨论情况。学生知道:在同一车上任何一个地方行驶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学生说说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的任意一个点或一部分的平移过程就可以了。
4、师生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距离。(课本第43页的第二题)(1)、把图形火箭向右平移4格、向左平移6格怎样移动呢?
指学生到讲台边说边演示移动的格数。(2)、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动手画出移动后的图形。(3)、相互检查移动是否正确。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描述图形平移现象的时候,首先找准图形的一个点或一条边,先说移动的方向,再说移动几个格子,移动图形时也是这样。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平移特点:形状、大小、方向不变,位置变化。
移动图形:首先找准图形的一个点或一条边,弄清移动的方向,再移动几个格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43页第一题,指出那幅图是平移现象。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议。
2、课本43页第3题:按要求移一移,画一画,看看评议后的图形像什么?(1)、学生按要求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移动后是什么图形,你是如何让移动的。(3)、指生到前面用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说如何移动。(4)、小组内检查移动是否正确,画错的,找出原因。
3、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指生回答平移的特点以及如何移动图形。
4、作业:配套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使用说明:
一、教学反思:
在由“几何初步”向“空间图形”的过度中,《平移和旋转》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富有思维性的教学过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对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课后有以下几点是自己做的比较满意的。
1、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知识、体验快乐。体验是一种重要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中力求体现这一特点。例如让生用手势比划物体运动的方式,从而感悟出平移的特征,同时也在体验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再在让生举例时也用肢体表示运动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平移概念的理解。
2、图形结合,体现课堂的数学味。课中让学生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平移的运动方式。学生通过活动,对平移的概念的理解更加完善,比如用移动课本,就让学生感悟到不管是朝哪个方向运动,不管是前进还是倒退,只要是直线的运动就是平移,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提高了思维性,突出了数学味,培养了学生的高度概括能力。
3、适当拓展,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练习,学生会进一步理解平移现象,丰富了平移的概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使用建议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创设一些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问题的教学情境,使所学新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枯燥为生动。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城乡差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题材和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感知。讲课时一定要利用身边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平移的要素和评议的性质,再讲平移的作图学生便于接受了。
三、需要破解的问题
识别平移的距离时学生容易只观察两个图形中间的空格,应该着重指出,重点训练。
(台儿庄区邳庄镇明德小学
张超)
第四篇:第1课时 认识小数「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小数知识的开始,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呈现思路与分数的初步认识相似,仍以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动为场景,通过人民币、米制系统、面积、刻度尺或数轴这样的直观、半直观模型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在熟悉的、有交流内容的、能说出具体事例的情境支持下,充分感知小数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是对小数进行初步认识,教科书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一或两位,小数的计算也只涉及一位小数的加、减。两个教学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它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小数和学习分数一样,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教科书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了解小数的含义。在初步认识小数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具体情境下的表述,不要急于归纳体会含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激活相关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多次表述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应当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本单元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不要把小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数来研究,不要出现数位、计数单位等概念,应结合具体的量和面积、数轴等直观模型来认识;二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仅限于一位小数。
3.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在教学例2~例4时,在问题提出后,均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提高学生选择策略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优化的意识。
◎教学笔记
第1课时
认识小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92例1及“做一做”,教科书P94~95“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小数。知道以米为单位、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观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经历小数的意义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米尺模型,认识0.1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呈现教科书P91情境图。
【教学提示】
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小数,让学生倍感熟悉。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发现:这四幅图中出现的数和原来学的整数不一样,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1.2、1.5这样的数叫做小数。这个小圆点叫小数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小数。(板书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字,从而引出小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探究小数的读法
1.尝试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该怎么读呢?每个同学自己先读一读。
读完后,教师指名学生起来读第一个小数。
【学情预设】学生读3.45【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这个数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读法,有的读作三点四五,有的读作三点四十五,有的读作三百点四五,还有的读作三百点四十五。
◎教学笔记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读法呢?
【学情预设】因为这个数中有个小数点,我们不知道这个小数点的左边和右边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读出第一个小数。通过各种错误读法的呈现,引起学生对整数读法和小数读法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对小数点的注意。
2.归纳小数的读法。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怎样读小数。
学生讨论后,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小数点左边是小数的整数部分,读法和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是小数的小数部分,读法和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课件展示并板书)
【教学提示】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小数的读法和写法,避免错误发生。
3.练习反馈。
师:用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这些小数:3.45、0.85、2.60、36.6、1.2、1.5。
【学情预设】通过老师小结的方法,大部分同学能读出这些小数,分别是:三点四五,零点八五,二点六零,三十六点六,一点二,一点五。其中2.60后面的零要读,36.6的小数点左边有两位数,要读成三十六,不能读成三六。
三、探究小数的意义
1.了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P92例1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测量出王东的身高为1米3分米,要求的是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王东的身高。
师:同学们,你们会只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1米是1米,3分米是多少米呢?请同学们借助米尺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因为1米有10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则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此处的知识点比较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追问和提醒。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1分米是米,还知道1分米是0.1米,那么0.1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回答。
【学情预设】米和0.1米是相等的,因为它们表示的长度都是1分米。1分米=米=0.1米,3分米=米=0.3米。可以看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十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零点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会用米作单位表示王东的身高吗?
【学情预设】用小数表示1米3分米,写小数时1米是整米数,可直接作小数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更小的量,即3分米=0.3米,3写在小数点的后面,所以1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3米。
教师小结:(1)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2)小数的写法: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数部分是零,就直接写0,再在个位数字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位上的数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米尺图,先对1分米是1米的直观地理解,并且沟通其与小数的联系,再利用迁移的规律得出3分米是1米的,即0.3米,使学生感悟到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2.类比迁移,拓展认识小数含义。
师:请大家看看4.3元中的3,它能表示哪些含义?
【学情预设】可以表示3角、元、0.3元,因为1元=10角,3角=元,也就是0.3元。
【设计意图】在借助米尺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之后,再类比迁移到人民币的知识,再次强化一位小数与十进制分数之间的关系。四、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92“做一做”。
【教学提示】
练习2、3题,能进一步巩固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学生独立解答。
师:同学们解答出来了吗?怎么样填?
【学情预设】因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所以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0.5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8.5元。
【设计意图】本题选取学生熟悉的元与角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巩固小数的写法。
2.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读出图中的小数。
【学情预设】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即可。
3.完成教科书P94“练习二十”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与同学交流订正。
【学情预设】第2题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写小数,学生一般都会写。第3题是将小数与分数联系◎教学笔记
起来,由分数改写成小数,学生也不会觉得有难度。
【设计意图】第2题借助米尺和人民币的关系,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第3题借助面积模型,用分数和小数表示涂色部分。
4.完成教科书P95“练习二十”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学情预设】看数轴填数,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在0~1之间的小数,就是零点几;在1~2之间的小数就是一点几;在2~3之间的小数就是二点几。据此填空即可,数轴上从左往右分别填0.2,0.5,0.8,1.1,1.4,1.7,1.9,2.3,2.6。
【设计意图】本题是用小数表示出数轴上对应的点,为认识数的顺序提供直观支撑。五、课堂小结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理解只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含义时,有一些困难。教学时,我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辨析,通过语言表达理顺数学思维,帮助学生体会小数的含义,效果不错。在完成“练习二十”第4题时,学生感到有难度,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数轴上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来思考数轴上的点对应的数。总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教学时应以引导为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第五篇:第1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1课时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授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新课教授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谈话:同学们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一下呢?请同桌两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真的有这些特点。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板书:长方形
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展台展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堂活动
1.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运用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原则,填空。3.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可用展台进行展示)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反思这节课,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气氛比较轻松。但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前面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本来可以很快进行猜想和验证,但是考虑到还是有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掌握,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讲完,以后尽量把自己的语言精简;另外还有一个说话重复的问题,慢慢改掉这个坏毛病。说道概念时要确定的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这样,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