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时间:2019-05-13 02: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第一篇: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而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次研修我观摩了《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人口数量的变化》、《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这几节课属于必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的兴趣,科学的选取案例、合理的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至关重要。

一、案例的选取

几点思考: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在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

选择什么样的案例? 案例的作用是什么?

我认为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分析案例而展示案例,选取时一定要与学习内容密切相连、也要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教师要明确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二、在这次研修给出的几节课中,大部分堂课都有一些案例分析的环节,例如《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这一节以黄土高原为例,师生共同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即通过案例归纳分析方法,再让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南方丘陵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又如《人口数量的变化》中选取“俄罗斯”、“印度”的两个国家的人口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的措施。这几节课中有些案例直接选取课本中的,有些案例是教师整合的。虽然案例选取的来源多种多样,但对于案例分析的效果却有些差异。

(二)案例的应用

于老师在《交通运输站点》中要求对两个虚拟的港口进行区位选择,两个港口的选择本来就有争议,各有优势、劣势,课堂上于老师索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彻底讨论,总结两个港口的优缺点,最后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第一位同学选择A方案,当他阐述完A方案的优点,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有没有发现A方案的不足”来引导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学生回答“停泊条件差”,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改进A港口的停泊条件”,从而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几点思考:案例的教学中,人文地理的有些内容不分对错,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在教学中应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辩证的地理思维。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第二篇: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专题

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而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案例教学法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一个原理都是通过逐步的演化才达到现在的地步。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漫长的、通过众多的案例取得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案例。因此,有效地掌握这些原理的最快和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那些包含着这些原理的判例。”在这里,他强调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学。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特殊性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缺陷,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整体参与、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并不着眼于讲授系统的地理知识,而是强调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地理知识,理解地理思想,学会发现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应遵从这样几点:

① 案例必须贴近实际:教师应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 际,尽可能选择学生身边的案例。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分析案例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探索,客观上也遵从了“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的理论。

②案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地理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覆 盖面很广,因此教师一定要选择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剥茧抽丝,找出其中符合相关原理、理论的材料。

③ 案例要新颖: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教师选择的案例 也应该不断的变化和更新,离学生时间距离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效果也越好。

这里谈谈我认为很不错的几个案例选择:

①必修3中的《产业转移》这一课,无锡的一位老师就选择了“为什么大家选择投资锡山?”这样一个案例。先是通过材料锡山的两家纺织厂原料的来源、产品的市场进行对比,引出了影响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因素——劳动力,学生很快就分析出锡山劳动力充足、廉价、素质高;再通过锡山是国家级的经济开发区的一段材料,学生提取到有关基础设施、优惠政策等这些影响因素,从而使学生能明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

正是选择了学生身边的案例,贴近了生活实际,学生不仅有兴趣听,更会积极展开思考。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事情,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这样抽象的概念,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也完成的相当完美。

②必修2中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这一课,苏州的蔡明老师就选择了苏州太湖西山岛的农业园规划这一案例。

西山,对于苏州的学生来说是相当熟悉的,几乎每个人都去过,但又有谁会真正的观察西山的农业规划是怎么样的?这个案例通过实景图片、地图等图片材料,以及一些有关当地地形、气候条件的文字材料,让学生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参与规划,并且很好的解释了自己如此规划的原因。这个案例分析的顺利开展,不仅让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明白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知识点,也会提醒他们身边处处都是地理知识的应用。

2、案例的呈现

优秀的案例通常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案例

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将这种纸上的问题情境转化为课堂中的问题情境,以生动的实例形式向学生提供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模拟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地理案例的提出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发放文字材料、多媒体展现图像影像资料,或通过教师学生的描述、实际情景的模拟、甚至实地参观考察等。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兼顾,但无论使用何种方式,要让学生尽快的进入案例的情境之中,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讨论作好准备。

在必修3的《荒漠化防治》一课中,有位老师就选择了在歌声“月牙泉”的背景下,通过图片的展示,比较了月牙泉从前和现在形状、深浅的变化,从而引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下,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被这一课深深吸引。

3、分析讨论地理案例

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将案例的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联系起来,研究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竞争”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致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设置相应的问题,并且所有问题也不要一次提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4、评价地理案例

对于案例的评价,教师不应简单的做出结论,而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对提出独到见解的同学予以表扬等,当然也要对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不完整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教师也要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指明其中的关键。或者教师也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在对案例的理解和原理的运用上所获得的收获。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让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思考。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利弊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优点主要有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且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训练,也使学生之间学会了沟通和合作等等。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的开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1)案例的选择:由于地理本身综合性较强,所以如何选择适合的案例,如何删选案例中的有效内容,都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2)案例教学在地理上的广泛应用也因为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而难以开展,如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本身难度大、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强,要学生能自己能探究、讨论还是比较难的。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则是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要求教师不断钻研、提高,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是较为困难的。

第三篇: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也谈地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的进一步推进,地理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讨论稿)》中也积极倡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并要求教师积极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搜集、获取案例进行研讨与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但是,对于许多地理教师来说,案例教学还是“新生事物”,许多人对案例的理解还是停留在“举例”阶段,“举例是一种倾向于精炼和直接了当的信息提取和组织方式。简单的举例,如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水果中各举一例,指出它主要分布的温度带,就可以说明所讲的光热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这里,教师假设学生已经学过并仍然或应该记得有关温度带的知识,并且没有必要对农作物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有较多的理解。因此,为此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少。”(引自 《地理教学》2001年第1 期《论地理教学信息的形式与数量》作者:林培英)“但苹果生长于暖温带这样的例子没有显示学生可能有的认知层次,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结论性的焦点上。”(同上)案例是指教学中提供的事物发展变化相对完整、信息量比较充足的综合性实例,“案例的呈现更接近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而不是对某一问题的说明。通过学习或研究这个例子,可以对某一理论问题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学习研究的方法。如果把举例看作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或某些基础单元简单组合的呈现,那么案例应该是教学信息基础单元的高级组合后的信息群。”(同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许多杂志上所说的“案例教学”实际上还是“举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它有何作用、有什么特征、应如何实施、案例应如何编写等等作一系统的阐述。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案例一词,具有事实、实例等含义。案例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并进行加工,具有典型性,能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紧密结合的事例。案例教学就是对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择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如在学习大气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通过对关于全球变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全球变暖的背景、导致全球变暖的物质有哪些、全球变暖的情况如何、全球变暖有何影响、如何防止全球变暖等。教师编写的案例就要明确这些目标,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

2、启发性。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定的问题而设立的,有的反映经验,可供学习,而更多的则是反映弊端,需要对症下药地进行分析。对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能诱人深思,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因此,下列三种案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第一,与常理和公认的逻辑相悖的事件,特别是与权威的预言和论断相悖的事件。这样的案例故事有一定的奇特性,有引人入胜之处,人们不仅要看个究竟,而且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一个全国著名拥有亿万资财巨人集团为什么一夜间便轰然倒塌,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是怎么发生的,其结局如何等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第二,现行政策明令禁止而又不断发生和广泛存在的事件,如一次性塑料快餐盒的使用,明明政府明令禁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使用,这样的故事就具有戏剧性,能吸引人。第三,充满内部矛盾、存在相互冲突、看似无法解决的事件。如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样的事件复杂曲折、迭宕起伏,选择这种事件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就会使所描述的故事生动具体,活灵活现,引人兴趣。

3、实践性。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精心加工编写出来的,案例的某些情节虽然可以虚构,但其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因此,学生通过案例的钻研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会越来越高。比如:通过学习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方面的案例后,能够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对本地知名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性建议。因此,这种来自实践的典型性案例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

1、案例教学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案例教学是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它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知其应该用于何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从而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长实际操作的才干。如在学习了关于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案例后,学生不仅要知道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而且要清楚这些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业的,工业的区位因素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并能够对家乡或著名企业的工业区位进行分析。

2、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中学生要独立地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自己着手实际演练,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案例教学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经过编写形成的案例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紧密相连,或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认真参与案例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经济实际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5、有利于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案例以案例讨论为主,即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事前编写的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发挥群体功能。其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介绍背景情况,拟订讨论题目。进行案例分析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案例背景及情况,确定讨论题目。如在教学《肆虐的沙尘暴》这一案例时,教师可介绍下列背景资料:沙尘暴的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布地区和发生时间、主要的危害及防治的一些主要措施等。在组织案例教学时,最初可选些简单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题目亦要求具体些。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逐渐加大信息量、案例综合性及题目难度。第二、进行必要的引导。在讨论中,案例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进行分析、解释和讨论,教师则应围绕题目中心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免偏离案例分析讨论的目的要求。例如:当学生讨论冷场时,应及时启发,活跃学生思维,使每个人都能进入角色;当学生离题太远时,要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效果。第三、做好总结。案例讨论完毕,一般应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入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法的初衷是改变成人教学中的灌输法,注重能力培养。所以案例讨论后,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否则案例教学法又会在本质上回归于传统教学法之中,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于实践,只有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能力。

四、案例教学中的学生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此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可以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做到:

第一、认真准备。学生应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况中寻找问题,发现线索;要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预料并作好记录,拟订发言提纲。

第二、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积极参与,争取发言。案例分析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提供了机会与场所。学生应以案例中的“身份”或“扮演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假设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运用职业判断,针对案例提供的情况,拟订方案,制订方案实施程序,确立实施重点直至撰写总结报告。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除能提高决策能力、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外,还能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三、总结收获。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不断进步。案例讨论后,学生应总结自己在案例阅读、倾听、发言准备和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适用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报告。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编写

案例编写应具备一定的基本内容:

1、标题,即案例名称。如《从巨人集团到脑白金------企业发展战略的得与失》。

2、基本情况:即正文,是案例的主要内容。

首先描述案例梗概,如:史玉柱创办巨人集团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巨人集团的失败、史玉柱在上海重新创业等,点出主题,使 学生了解案例梗概。然后,表述案例的核心内容。如:交待巨人集团因企业发展战略的失误导致巨人集团的倒闭,巨人集团倒闭后史玉柱在上海选择生物制药进行重新创业的过程,说明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分析案例提供必要条件。在编写案例时还要明确理论背景和理论框架。在讲故事以前,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所论问题的理论背景和理论逻辑,明确自己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传统里研究和讨论问题。只有这样,你讲的故事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作进一步的分析提炼和理论概括,进而将案例一般化。否则,就会把案例研究变成单纯的讲故事。即使故事讲得再生动有趣,案例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六、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自然地理部分。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果学校能够提供模拟仿真的环境,案例教学的效果更佳。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象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

附:教学案例:

1、《肆虐的沙尘暴》

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资料,截止5月20日,2001年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遍及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与往年相比,沙尘暴的出现不但时间提前、次数增加,而且程度明显加重。

据统计: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沙尘暴的发生次数急速上升,50年代5次,60年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2000年一年就发生12次。

沙尘暴缘何而来,天灾还是人祸?

科学家们说:2001年中国强沙尘天气陡增是因为处于反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的高峰期所致。反厄尔尼诺事件(拉尼娜)指的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降温现象,它会扰乱下沉的环流状况,并进一步影响其他地区。在70年代,反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中国北方由寒潮大风所引起强沙尘天气出现很频繁;80至90年代,厄尔尼诺事件占优势,强沙尘天气出现较少,2000年是处在二十世纪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以后反厄尔尼诺事件的高峰期,这一大范围的海洋大气过程,其变化速度和强度都超过以往,造成中国北方2000年冬2001年春强寒潮大风的频繁出现。另外,2000年夏季以来,中国北方大部持续干旱是近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使土质疏松为沙尘暴提供了地面条件;加之春天华北和西北东部气温偏高,为近四十年以来所少见,降水又稀少,植被尚未形成,且在每次大风到来之前均没有可以抑制扬沙的明显降水过程,致使解冻后大面积表层土壤干燥、疏松,因此引起多次强沙尘天气。此外,中国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沙漠化土地的不断扩展以及沙漠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也是沙尘暴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经过有关部门实地调查,造成北京地区沙尘天气的冷空气移动路径,主要有3条。对北京影响最大的是额济纳-巴彦淖尔盟-包头-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这路冷空气。它途经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等大的沙地沙漠。气象部门的一位专家说,卫星云图上灰蒙蒙一片随冷空气移动的主要是尘,因为沙重,升不了空;尘则风一吹就上了高空,能随风飘上几千公里。所以“不远万里”从内蒙古来到北京的,主要都是尘。只有离北京不到200公里的浑善达克沙地的少量细沙能吹到北京。像腾格里、巴丹吉林这样的大沙漠,存在已几百上千年了,狂风年复一年地在这里肆虐,能吹走的细沙和尘土,基本上都吹走了。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尘土并非来自大沙漠腹地,而是主要来自沙漠边缘正在沙化的草地、耕地、抛荒地。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西居延海近年因为黑河断流而干涸,湖底淤泥干化后变成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而西北路冷空气经过的阴山北麓是巴彦淖尔盟、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的农牧交错地带,正是过度开垦、放牧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植被退化、草场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正在沙化的土地提供了足够多的沙尘源,使得沙尘暴一路加强。由于我国西北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古已有之”的垦荒现象至今屡禁不止。冬春季节 干燥裸露的薄土层经不住西伯利亚强风的吹掠,两三年之后就沙石尽现,相当一部分沦为戈壁荒漠。六七十年代,数万知青开进锡林浩特大草原开荒种地,对草原植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相当多的耕地后来成了亩产不足百斤的低产田,60多万亩耕地被迫弃耕。直到近年,这样的开垦仍在继续,1995、1996两年,因为粮食涨价,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又掀起了开荒热潮。如今,这片内蒙古最美丽的草原也面临着沙化的威胁。

沙尘暴给我们带来什么?

毫无疑问,沙尘暴带给人们的是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载,2001年3月27日,沙尘暴袭击北方大部和南方部分地区,山西祁县十三人死亡,五十二人受伤;南京受沙尘暴影响,污染指数超过三百,形成重度污染,全市各大医院收治的呼吸道和眼科患者成倍增加。

沙尘暴严重威胁大中城市、交通运输和水库、河流的安全。北京北部的坝上地区,在近九年时间里,流沙面积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九点九,直接威胁北京的生态安全。中国的三千多公里铁路、三万公里公路和五万多公里渠道常年受到风沙危害。

沙尘暴使中国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质量下降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因沙化而退化的耕地达到七百七十二点二万公顷,退化草地一亿多公顷。年均扩展速度为:50至60年代,1560平方公里,70至80年代,2100平方公里,90年代2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中国有五万多个村庄经常受到风沙危害,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成为“生态难民”。

专家测算,近年来,我国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固然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但这些数字所包含的内容还远远不止这些。沙尘暴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物种退化,由于不合理的生态建设对生物多样化的破坏,由于牛羊圈养而对生物圈的改变以及牛羊本身的品质、皮毛的退化,从而产生的生态失衡现象将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已受到一些专家的关注。农牧民们为了生存将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一些企业也将利用治沙的契机追逐沙产业的利润,国家将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生态的项目中去,这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必然产生影响。土地沙化后的生态难民的转移、人口自然流动的加速,杀掉或者圈养了牛羊之后的牧区文化的重构,以及沙尘暴带来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的诊治,都将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

治理沙尘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气象部门认为,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必须建立和完善沙尘天气的监测预警系统,探索一种新的沙尘暴天气中短期预报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沙尘暴演进的影响研究,提出减缓沙尘暴形成的技术措施。专家们认为,由于强沙尘暴的频起与同期中国沙漠化的扩展步伐一致。要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遏制沙漠化的进展。而目前中国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积高达一百六十五点三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从东北经华北到西北形成一条不连续的弧形分布带。治理沙漠化是一个远比技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

沙尘暴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检讨这些人为因素--人口增长、滥垦乱采、超载放牧、滥用水资源,有多少是纯技术问题呢?政策失误、管理混乱、地方利益协调失控、运转机制失效,是导致沙尘暴的社会原因。

有人称:如果把建国以来各地所上报植树成活的林木统计起来,每家人的炕头都挤满了树。谁会对这些树的去向负责任呢?如何建立新的造林监管机制,恐怕涉及到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问题。

表面上看,保护生态环境和牧民发展经济是矛盾的,牧民要致富就会加大载畜量这就必须导致草场的沙化,要保护生态就必须减小草原的载畜量,但两个问题的解决无疑是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就同样解决不了。拿山东跟内蒙古一比就容易明白了。山东工农业发达大家都知道,但山东的畜牧业实力比内蒙古还强就鲜为人知了。山东的牲畜存栏数超过8000万头,年产值突破600亿元;内蒙古的牲畜存栏数不足8000万头,年产值仅100多亿元。山东牛的存栏数为900万头,内蒙古400万头;山东每年牛的出栏数为900万头,内蒙古不足100万头。山东和内蒙的区别是,山东的牛是养在圈里喂饲料的,内蒙的牛是放在草原上吃草的。所以山东这样一个人烟稠密的省份成了一个畜牧业大省,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却因为牲畜超载过牧面临生态危机。

能不能把内蒙古的牛羊也养在圈里呢?

伊克昭盟杭锦旗图克利苏木的牧民孟柯巴依尔,1998年承包了3000亩草场,现在草已长得相当茂盛。靠着卖羊绒的钱,一家人在牧场边上盖起了贴着瓷砖的漂亮房子。问她治沙有什么秘诀,她哈哈笑着说:“围起来,不放羊,草就长起来了。”对已经属于她的土地(至少是土地使用权),她显得很有信心,也很有方法。对于水土条件不是太差的地方,围封是相当有效的治理手段。一般围封一至两年,植被就可以恢复到40%以上,也就是说可以基本不起沙尘。围封是近年才有的事。80年代初,内蒙古就把畜群分给了牧民,但草场却一直到1998年才承包给牧户。之前的10多年间,牲畜落实了产权,牧民大量增养,草场却仍停留在大锅饭状态,大家只管放羊,没有谁关心草场的建设。因此,这10多年,正是内蒙古牲畜增加最多的时期,也是草场退化、沙化最为严重的时期。1998年草场承包给牧户以后,牧户普遍建起了围栏,超载过牧和沙化退化的势头才得到遏止。圈养舍饲、人工种草已经被视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草畜矛盾的主要办法。但因为“圈养舍饲”需要不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一定的科学管理水平,各地推行的进度大不一样。经济实力强的旗县推行得好,经济实力差的旗县,则仍在靠天吃饭。所以,有关人士提出,对于生态保护和治理来说,落实草场、林地的产权,落实投资、建设的主体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大的投资很可能就是大的浪费。

有人认为: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主要发挥外部效益,要由政府来提供投资。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充分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利益的引导作用。一个人为什么要种树造林?一是出于义务或者觉悟,这在特殊情况下可能发生,但种下去谁来管又是个问题;二是种树造林和他的利益有关,这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生态治理和建设看似纯公益行为,但其中也蕴藏着不少商机。比如,沙漠里就有许多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资源:光热条件、大片廉价的土地。内蒙古著名的民营企业盘古集团在乌兰布和沙漠地磴口县境内开展100万亩沙漠种树、种草、封沙、育林、生态保护工程,几年间,原来的沙丘地已变成树木成行、牧草丛生的田园,对阻挡乌兰布和沙漠南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盘古集团治沙并不是慈善项目,他们希望把它建成一个沙漠高效农业园、速生丰产林基地、畜牧业基地,准备投资10亿元,也准备盈利10亿元。盘古集团副总裁潘照东说,现在防沙治沙,一般都是政府组织,农户牧户实施,效果不是很好。防沙治沙,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企业化运作。即使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项目,也可以单个剥离出来由企业招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只有做到这一点,沙尘暴的减少才真正可以预期。

讨论题 :

①引起沙尘暴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主要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请收集相关资料证明你的观点。

②沙尘暴有什么危害?你有没有切身的体验?如果有,请说给大家听听。你认为除了案例中列出的危害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危害?

③你认为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应如何实施?有人认为沙尘暴的治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怎么看? ④你从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治理中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篇: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绘制学校平面图” 教学案例

(2010-2011学第一学期)

熊 水 银

一、案例背景: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

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

(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学习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

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育英中学鸟瞰图》和《育英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

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道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

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 ⒋确定工作计划:

(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二)统计数据:根据实测的数据和图幅大小确定恰当的比例尺,并将各实地距离按比例尺计算,转化为图上距离。

(三)绘制学校平面图:(根据统计的数据,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学校平面图,要求各小组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首先在平面图上绘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然后将学校附近及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树木和绿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在正确的方位上、用不同符号表示在平面的图上。

师生共同讨论绘制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如何确定正确的方向和比例尺?校园内建筑物(大门、围墙、台阶、道路、花坛、操场、教学楼等)、树木、绿地等在平面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在这些技术性问题上,学生可以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方向既可根据指南针定向,也可利用太阳的位置(清晨,朝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夕阳在西方落下;中午,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位于偏南方向)或夜晚的北极星(面对北极星的方向就是北方)等方法先确定校园大门的方向,再按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判断其他地理事物相对于校园大门的方向。

【先根据大门的走向确定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见图),再判定花坛在大门的什么方向?(正北方向)。其他地理事物方向的判定可依此类推。】

活动中,同学们感触颇深!

有的说:过去我的方位感很差,经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通过这次活动,方向感增强了,身处某地时常常思考自己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更清晰地了解我们学校各项设施的分布和校园全貌。甚至还有个别同学向校领导指出了校园布局不合理的地方(如:女厕所距离教学楼较远;居民区座落在校园内等等),并提出改进建议;有的说,这次活动让我对比例尺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了自我的目测能力,亦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真正的感受到:地理原来离我们生活这么近等等。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平面图各有特色。有的小组的同学在画学校平面图时,自创了一些不常见的地理事物图例,形象生动。最后,老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

第五篇:地理教学案例

课堂与周公孰“美”

一、背景

我任教的对象是省二级重点中学高一新生。尽管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发展,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他们还是孩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明确,从而造成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

初中学校为了应对中考,由于中考历史与社会是开卷考,所以学生只有在初三才接触到历史与社会书中的地理。而且初中时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知识多数并不是考点,老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地理基础并不是很扎实。

二、问题

有一天下午第一节课去某个理科班上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个班原本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那天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都恹恹,不少同学趴在桌子上或打着哈欠,对于课上的视频天气预报也兴趣平平,对于我的提问就更没有几位学生回应了。原本热情如火的我就好像当头被浇了一盆冷水,上课的激情褪去了大半。那节课的形成性练习画南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大部分学生画得都不是很理想,不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没画,就是偏转的方向错误。

有一天中午,自己带的班的某位女同学跟我说,“老师,我昨天的地理课睡过去了,发下来的练习卷我都不会做,昨天许老师讲的全球的气压带、风带这块内容,你能不能什么时候给我补一课?”

课上犯困、睡觉对于高中生来讲非常普遍,普遍并不代表合理,教师不能够漠视学生课上这样的行为。

课上犯困、睡觉对学生、老师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课上一时的犯困、睡觉很有可能使学生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而导致整节课都听得糊里糊涂,知识点丢三落四,做题时张冠李戴。而且我们现在所用的地理教科书是湘教版的,书上的内容较为简单,课上需要老师进行知识点的补充与帮助学生理解。所以地理课上的犯困与睡觉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学生上课犯困、睡觉还会引发传染效应,如果一个学生睡觉,有时会有接二连三的学生效仿,尤其是在下午第一节课,经常能够看到半个班整体倒下,影响整体课堂质量与学生学习质量。对老师而言,学生课上犯困、睡觉会影响老师的讲课情绪,从而影响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减少学生在地理课上犯困的现象,教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犯困的原因,同时要注意方式与方法。

三、方法

通过在自己所教的几个班级发放问卷,初步整理出致使学生课上犯困、睡觉的4大原因。晚上或中自修由于补作业、看杂志、聊天、失眠等原因使得睡眠时间不足、休息不够。学生对于地理这门课本身就没有兴趣,看到地理课本、地理老师就想睡觉。3 学生不喜欢某位地理老师的教学风格。4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中的知识不感兴趣。

看病要对症下药,同一种症状不同的根源要用不同的药引。课堂也一样,同样的课堂表现,不同的原因,也要有不同的方案。原因一方案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课堂的管理。第一次在班级上课就要向同学们讲清楚自己上课纪律,可向学生说明在上课过程中,自己觉得困的同学可自觉地站起来到教室最后站着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的执行。在平时上课中,特别是在学生容易犯困的季节上课时,要通风换气,让学生开门开窗,增加室内供氧量。同时教师要注意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具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活动,这样学生才不易犯困。

教师课上发现有犯困、睡觉的学生,可以通过盯人微笑、身体接触(拍拍学生肩膀)、请学生回答问题等善意、温和的方式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振奋精神。对于班级中经常犯困、睡觉的学生,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一起分析自己睡眠不足的原因,并商讨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果是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差,作业来不及做,要牺牲睡眠时间。教师可适当地减少该生的地理作业量。

如果是因为学生晚上看杂志、聊天等娱乐活动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父母恩”,同时寝室长应尽到监督室友的责任,同学之间也要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如果是因为失眠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教师应引导学生多与他人(老师、同学、家长)交流,敞开自己的心扉,多一个人,多一份主意。原因二方案

教师应多与这类学生交流,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与之谈话,让学生慢慢地喜欢上你。然后,在谈话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比如与关心生活的学生聊天,谈到明天大降温,老师就可以和他谈谈降温的原因,就能谈到地理中的冷高压、寒潮、冷锋等。再比如与喜欢关注政治的学生谈钓鱼岛时,老师可以谈谈钓鱼岛对我国如此重要,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就能谈到地理中的板块运动。渐渐地,学生就会喜欢上地理这门课,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力。原因三方案

教师首先应该调查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是被大多数学生所不喜欢,还是极少个别的学生不喜欢。

如果是大多数的学生都不喜欢,教师应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劣势。一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教学风格。另一方面,调查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的课,与该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同时教师要学习网上的优质课,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中的不足。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喜欢,教师可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找出他们不喜欢的点,倾听他们喜欢的教学风格。教师在多方面权衡之后,可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一点这些个别学生喜欢的要素。原因四方案

学生对于某几节地理课的知识点不感兴趣,教师应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几个名词,编一些比较俏皮的话,在讲冷锋形成时,我们可以说冷气团大军,装备好,攻向暖气团大军,暖气团打败了,都哭丧着脸,就下雨了。再比如计算性比较强的课——时区与区时,教师可采取小组竞争的活动方式,看哪一组算的又快有对。

四、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用了上述方法,发现效果不错。

在课前与学生约法三章,使学生明确老师的课堂要求,课堂纪律得以良好维持,犯困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都能在同学的提醒下或自己站起来,使大脑保持清醒。有不少学生向我反映说,老师,我在别的课上犯困,都要抑制自己站起来的冲动。看来运用站立醒脑法,我还要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

课上盯人微笑等温和、善意的提醒学生一般都立即接受,避免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课堂气氛不再尴尬,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关注课上犯困的学生,课后与学生共同寻找他们睡眠不足的原因,制定方案。这使得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平等,这样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坚持并贯彻共同商讨出来的办法。甚至有学生主动要向我立“军令状”。

课外与那些放弃地理的学生“搞好关系”,课上这些学生也会怀着“给你面子”的想法,较为认真地上课。同时,我会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和有趣的话题,给这些“哥们”表现和锻炼的机会。这不仅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融入到课堂中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和谐。

在教学风格方面的调整,对于我一个实习教师来讲还很难。但我会在感到学生听得很疲倦的时候,讲两句笑话或故意犯个小错,娱乐一下学生,提一提他们的精神。

对于课本中几节比较枯燥乏味的地理课,我设计了更多的学生活动,即使有些活动使得课堂有点混乱,难以控制,但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嘴、动手的频率,使得他们没有犯困的机会。

但通过课后分析教学录像,我发现自己上课时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显得话特多,我的话一多,学生说话的机会自然就少了。所以,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说说,让学生多做做。另外,我在设计学生活动时,还需要多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虽然学生在做活动时很热闹,课堂气氛很好,但活动中涉及的知识较少,使得课堂效率不高。

最后,其实解决上课犯困、睡觉问题并不难,这要靠我们的坚持、努力与积极进取。从各个方面切实做好,学生睡眠质量提高了,老师的课变生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了,上课睡觉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我相信每位高中生都能克服上课睡觉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带微笑的走人生路!

下载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

    地理教学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 澳大利亚独占一块大陆、自然景观独特、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的美誉,是一个区域特点非常突出的国家。很多老师都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澳......

    浅议地理案例教学

    浅议地理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探索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

    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论案例教学在实现地理高效课堂中的有效性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 马云鹏 2012年10月23日 一、高效课堂提出的背景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

    中学地理经典教学案例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背景介绍 首先,当今应试教育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初中只要最后通过统一考试即可,根本就不作为考试科目,更有一部分地区并......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类别: 中学地理编号:【内容提要】如何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乡土地理知识作为敲门砖,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以此培......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 “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