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体现的和谐[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3 02:5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中体现的和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中体现的和谐》。

第一篇:教学中体现的和谐

牵手“和谐”一路随行英语教学

摘要:和谐教学是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所推崇的重要教学思想。教师、学生、教材、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的相互配合,构成了六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诸要素,运用和谐教学法融洽六种关系以保证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 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释放师生潜能,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师生共同成长,以求达到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的教学境界。关键词:和谐;民主;自然;优化

所谓和谐,是指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寻求和实现和谐思想,也是我们一直探索和追求的。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环境,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学生能力的达成是否和谐,教学任务的布置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是否和谐,教育问题刻不容缓,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努力实现的。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唤醒了多少人的教育良知,“千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一教诲始终回荡在我们教育之路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与和合文化所说“天人合一”的表述如出一辙。这些都体现了多元和谐的思维特点,也只有当我们对陶行知构建“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有所感悟时,才算触及到了陶行知和谐教育的“精髓”。前辈们从亲身实践的教学点滴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思想感染并指导着我们当今的教学言行。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时刻关注教与学双方的关系变化,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

正如英语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过程。新课程理念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使其渐趋明朗地往和谐的道路上发展。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接受、相容和相互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师生之间感情沟通,互相关爱,充分建立起互助互学的良好情谊,提升个人的品性。

在现代社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

师生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即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恰当而智慧地指导、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学最终是要鼓励并促成学生能够不再依赖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而不是永远牵着他们的手。

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得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师生间思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苏联教育学家马卡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尊重学生意味着应当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歧视、不讽刺挖苦,更不训斥体罚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平等对待学生,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教师对学生应当尊重信任,才能以情营情、以情促知,师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在师生关系,我们还不能忽略皮革马利翁效应,即是教师期待对学生的影响。

总之,师生关系应该是:理解愉快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了,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提高课堂效益也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极大的热情参与;要达到师生关系之和谐美,要努力做到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将就科学性和艺术性,善于和学生交往,在师道尊严的基础上,与学生在知识、精神上共同成长,一起前行。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求知,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应当有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享受一份自由表达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活化课堂气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还可以使用“生活情景导入法”、“设置悬念法”、“歌曲导入法”、“简笔画法”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平等合作,有利于建立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氛。教学中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把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细心发现各门学科之间的相关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互补互助。注重音乐、美术对人类成长的需要,将其贯穿于教学中,从而使学生能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自身的审美意识、文化素养也得到提高,使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和谐发展。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无论是英语 还是音乐、美术 都要兼具智慧和艺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有容、有声、有形和有心。

新课程提倡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的美的教学环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快乐的课堂里遨游,感受英语美。把英语歌曲和英语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明快的节奏,活泼的画面,让学生唱课外的外语歌曲,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又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如果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遵循教学规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作为教师,我们力求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尊重、信任和自我激励来提高学生自觉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擦出创造性的火花时,得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出现思考障碍时,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因势利导,用话语温暖他们,用感情感化他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信,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的精神脉搏与老师一起跳动,让我们的学生热爱英语,对英语充满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赞赏和尊重的学习环境,使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可能。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方参与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理应重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主体性、差异性。

著名教育家赞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教学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授之以鱼”,要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还原学生“动”的自由,让学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喜于成功。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全班共享,在宽松趣味的课堂中完成一些原本单调、枯燥甚至让学生倦怠的单词记忆。教师还可以使用“生活情景导入法”、“设置悬念法”、“歌曲导入法”、“简笔画法”等。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平等合作,有利于建立一种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会有“安全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且能唤醒学生沉睡的语言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幽闭的心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分享、交流、取长补短发现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总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将“动中学,学中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把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学生“心”动而“词”发,这样才可能达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的教学境界。

构建和谐英语课堂是新课改中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产生良好课堂氛围、优化课堂效率的基础。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老师,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才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教学活动的共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当是明快、欢快、轻快的。课堂教学节奏也应当是明快流畅的。老师在课前如果准备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就能够自信从容。而班级的学生,也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快速根据老师的指令进行各项任务。一节富有创新的英语课应要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快速并且全神贯注地进入英语学习氛围。

轻快自然是最好的状态,没有负累而又收获满满。好的老师应该如一只百灵鸟一样,轻快地飞入课堂,用自己的情绪、激情带动并感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始终保持亲切自然的微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用于交流。优秀老师的口语,语音语调让人听起来应当是非常的舒服自然,给人整体感觉沉稳而又轻快的。在充分运用富有变化的语音语调的同时,也要能够丰富自己的肢体语言。整个课堂感觉应当是欢快轻松的。课堂活动应当丰富多彩,而不是单一枯燥,关注每一个人的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看,读,演,配音”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恰当安排教学时间的同时,有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能够照顾到水平良莠不齐的学生。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英语课堂显得活泼、欢快,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更需要自然、流畅的教学氛围。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轻松明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友好、民主与自然的师生关系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英语课堂,应是看似 “无形无痕“,实则如春风化雨,自然而然地将知识融于课堂中。用心用脑的教学也应如美好的春日春光一样,带给大家希望、轻柔和美和谐的知识感受。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热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想空间。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大胆探索,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得到启迪。因此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从多方面去努力。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她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又是老话常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教育亟待创新,我们应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的观点与方法,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增强我们进行教育改革的良知与智慧,树立平衡、和谐、合作教育理念,和谐有度,活而有序,和而有不同,“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堂;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留心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教学过程,让和谐教学的思想伴我们在漫漫教育之路上一路随行。

参考文献

[1]李逢华.新课改英语教学课堂导入初探.中国校外教育,2009.[2]丁建志.和谐教育.新华出版社出版.[3]金大龙.教育应从学会赏识开始.英语大课堂.2010年2月教师版.2011.[4]张娜.试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教育思想[J].消费导刊,2008.[5]王鑫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研究--基于对《政治学》的分析.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精神论文

摘要: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贫乏,综合文化素质较低。文章通过对人文精神的阐述,探究了体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分析了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情感;人文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体育新课程的广泛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的实施需要,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并将其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探索具有时代特色,学校特色的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方法与途径,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至关重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初中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体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心端正。”美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拄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苏州园林》、《地下森林断想》等课文,就展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在教学中,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地理、历史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皇帝的新装》、《威尼斯商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这就与智育的抽象概括和德育的理性论证区别开来。情感性是审美教育的特殊功能,审美教育将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以情感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的理性来维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审美教育不靠灌输,更不靠强迫,它是自由而轻松愉快的,正如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这也使得它较之于某些抽象的说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总之,只有当学生有了感知美和理解美的能力,才能逐渐掌握语文表达的审美规律;只有学生长期的开展阅读鉴赏,使语文外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性融于一身,并不断积累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准才能日益提高。

第四篇: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及参与音乐活动实践能力,经常采用以下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创造法、表演法、唱奏结合法、兴趣诱导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我在四年级音乐教学《打花巴掌》一课,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竟:播放歌曲《郊游》师生律动。

二、导入:放“音乐百花园”课件,让学生猜一猜都有那些花,从而揭示课题。

三、介绍: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区的一种传统的儿童游戏,两人一组,边拍手边按季节数着花的名字,念说着合辙压韵的顺口溜,这些鼓励孩子们学习好、品德好、身体好的新词,赋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歌游戏。

四、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打花巴掌》。放课件,视听结合,完整感受歌曲艺术形象。

2、按节奏边拍手边读歌词。

3、在完整聆听的基础上学会歌曲。注意在唱歌过程中,咬字、吐字要准确、清楚。

4.歌曲基本学会后,可做拍手游戏,在拍手过程中记熟歌词拍击时可在教室内原座位不动,两人对拍,还可以与前后桌的同学对拍。

要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编创各种拍击动作,但一定要与歌曲节奏或节拍相吻合。

5、编创歌词

开始可在课本规定处编创歌词,熟悉后还可以编唱各种花的名字,补充到歌曲中来。

6、随堂检测:分组唱、独唱、对唱等。

五、小结:教师点评,表扬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

总之,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第五篇: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浅析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摘 要:地理学思想对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而当前地理教学工作者很少涉猎这一研究领域, 这与地理学思想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不相称的。在总结分析地理学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关键词: 地理教学,地理学思想,教学思想

1.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从一定意义上讲,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地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特殊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完整的理论体系、鲜明的学科思想,成为一门具有显著基础性、鲜明时代性特色的现代科学。纵观历代地理学家,无一不是在其地理思想的指导下开展地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因此,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有他们的研究成果,其地理学思想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地理学思想在教育部2003年4月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贯穿于整个课程标准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地理学思想的体现和渗透。传统的地理教学,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和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地理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已成为影响地理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

2.地理学思想的内涵

2.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

第 1 页(共7页)

地理学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19世纪后半期,进入近代发展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2.2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它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体系。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次的科学结构。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精辟见解。

2.3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地理学思想史的几本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詹姆斯(P.E.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哈特向的《地理学性质》和《地理学性质透视》,哈维(D.Harvey)的《地理学解释》等,阐发了历史地形成的独特的方法论所反映的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3.地理学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的作用

3.1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的整体理解

地理学思想真实、丰富地反映了地理科学家的学术生涯和地理科学的演变过程,它使学生懂得,科学家也经常犯错误,科学是在不断地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地理学史上被否定的理论何止一个两个,也唯其如此,人们才应该更爱科学,更尊重科学,拂去人们无意中加在科学之上的光晕,还科学以本色,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合地理学思想,让学生在历史背景或框架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概念、规律和理论的发现和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或科学知识的整体性。

3.2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第 2 页(共 7 页)

地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理学先驱们创造、发现的历史,创造推动了地理学知识完善的进程。没有地理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发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地理学的辉煌成就。他们是进行创造活动的榜样,同时地理学家们在创造活动中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经验知识,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示范指导。地理学史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教育素材。地理学史料的教学能让学生的思维跨越时空,回到先前的地理学前沿。通过人类认识地理世界的真实而又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家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地理奥秘时的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并受到研究方法的熏陶。

3.3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

地理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在经历感性到理性、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内化为新知,发展智能。学生学会处理知识的策略,也就掌握了知识内化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如在讲述板快构造学说时,先讲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灵感来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吻合,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分单元讲解、分析发展史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学说、规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按现有的形式和体系来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地理学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针对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应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重建人类文化道德价值坐标体系,通过文化变革来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现在一些不合时代的腐朽的思想。地理学史隐含科学精神,同时也隐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桥梁,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如在地理课中通过对魏格纳、李四光、徐霞客等地理学家其人其事的介绍,不但使学生体验他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人格、责任感、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等教育,也使学生懂得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和辩证统一。

4.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

第 3 页(共 7 页)

4.1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4.2开放课堂

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

第 4 页(共 7 页)

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 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 与有关部门联系, 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 组织专题报告会, 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 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4.3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

4.4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

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

第 5 页(共 7 页)

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

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4.5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体现地理哲学思想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

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6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教学

第 6 页(共 7 页)

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论地理思维特点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 [2]崔准.地理学思想与高三地理教学的整体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06)[3]褚丽娟.中学生地理方法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徐淑霞.浅谈对中学地理教育之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J].环境.2010(S2)[5]朗宇.浅论地理教学与地理思想教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2)

第 7 页(共 7 页)

下载教学中体现的和谐[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中体现的和谐[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体现范文合集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体现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作者:无锡市清名桥中学 杨玲 来源: 时间:2009-9-16 10:24:54 阅读337次 【大......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解放思想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体现解放思想 美是人的需要,生活也需要美。人的吃、穿、住、行之中,无不有美的追求与需要。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经济化,人们追求的价值也越来越多样化,生活中......

    大爱在细节中体现

    大爱在细节中体现 人们对于描述母亲的作文总是会在写到“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妈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但是,你知道吗?妈妈的好体现的地方,总是在细节上。 妈妈每......

    平凡中体现不平凡

    平凡中体现不平凡 税务工作者的岗位是平凡的,没有迷人的彩霞,没有灿烂的鲜花,然而正是这平凡的岗位,衬托着神圣的使命,历史的责任——为国聚财,为国家的繁荣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阅读教学中怎样体现

    阅读教学中怎样体现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海涛小学 黄文琪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在语文教学领域旷日持久。大多数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

    德育中如何体现爱心

    教师都有一颗爱生之心,但往往有些教师认为有好心没好报。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把爱心体现出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学生。用一句学生常用的话,“老师......

    如何体现《神经调节》教学中的有效性

    如何体现《神经调节》教学中的有效性 如何体现《神经调节》教学中的有效性 作者/王江红 一、教学设计思想 《神经调节》一节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四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反射弧......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 杨玠玠 语文教学中寓于语言文字训练的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是极其丰富的,有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