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时间:2019-05-15 04:5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

微笑阳光 发表于 2010-10-28 12:56:00

0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课堂生活化”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关键词]:数学教学 社会生活 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学与用分离,把数学学习与生活需要分裂开来,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1、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知识。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他就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多种实物,比如矿泉水桶的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自行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凭借生活经验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的设计的理由: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人就不会掉入洞内;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可以滚动前进,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与圆的特点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引入,学生学习圆的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的目的性强了,兴趣就自然产生了。

2、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问题。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从而激起学习的需要。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为了美化这张照片,可让学生讨论如果要给这张照片的四周镶上花边,该用多长的花线?如果要给这张照片镶上玻璃,又该用多大的玻璃?„„学生们各抒己见,但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了如何比较,掌握了方法,发散了思维,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进一步感悟数学。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1、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能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性。

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小红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时,可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向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教室里一片观笑。以教室里两位学生近距离的展示过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相向而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是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做相遇,然后再解决例题。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问题情境时空,探索数学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可趁圣诞节来临之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玫瑰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7支玫瑰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示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如:教学完“土地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测量一下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少大?你有几种方法?教师接着问:“要求操场有多大?必须要知道操场的长和宽。”接着老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学生纷纷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合作操作。在量操场的长是,有的学生用卷尺分段量出每段的距离,再把每段的米数相加,就是操场的长,又用同样的方法量出操场的宽;有的学生先小组测量并计算出每个同学一步的平均长度,然后沿操场的长连续走三次,记住每次的步数,计算出平均步数,再用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乘步数,就算出操场的长,同样再计算出操场的宽„„这样实践操作的过程,将学生学习到的测量知识、计算知识、估计知识等都有机的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真正让数学走近了学生,让数学走入了社会生活。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才能真正完成教育教学的本质任务。

第二篇:游戏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游戏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摘 要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理科学科的基础,对他们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也必须重视小学数学的学习。如何让小学生学好数学呢!我们可以从游戏化数学设计让小学生学好数学,懂得数学,并且认为数学是很好学的。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因此在学习小学数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爱玩贪玩这一点,将小学数学教学体现在游戏中,让小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知识,这就是学亦玩,玩亦学。游戏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可以让小学生学好数学知识。

关键词 游戏;教学;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13.7,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4-0023-01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小学老师们三尺课堂的教学为主,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而现代的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将游戏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出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老师将游戏化教学带入进小学数学的课堂,其次需要小学生接纳这种新形式的小学数学中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只要做好了这两部分,我相信游戏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会很好。

一、老师将游戏化教学设计带入小学数学课堂

1.激发小学生对游戏化教学设计的积极性

小学生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校园,一切都是不知道,一脸迷茫。对于他们小学生来讲,课堂上40分钟上课讲解数学知识,他们是接受不了的,不会有这么多精力去听课。因此我们需要引入游戏化教学设计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在学习单位转化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首先把自己当成5秒,下一个也是5秒,但是必须累计之前的所有同学的秒数,第一名同学是5秒,则第二名同学是10秒,一直到累积到60秒的同学,下一个同学是65秒,老师就可以提问换一种方式来描述65秒,可以用一分钟多五秒来表示65秒。这样的游戏化数学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能加快他们理解数学,激发小学生对游戏化教学设计的积极性。

2.小学生从游戏化数学课堂学到知识

小学游戏化数学课堂开展的目的就是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而不是在小学学习中学习数学不动脑,一味的靠老师,自己不能主动是考数学问题。而游戏化的数学课堂又是小学生喜欢的,不是枯燥无味的三尺讲台,是老师们和学生们一起在游戏中度过一节课,快快乐乐的学习着。比如:老师可以让小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比赛,在游戏比赛中可以很快的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简单的速算比赛,小学生首先在保证准确率的情况下,再和其他同学比拼时间,这样的比赛,出来的小学生在游戏化的数学比赛中,能提高小学数学能力。这样的游戏化数学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能加快他们理解数学,小学生从游戏化数学课堂学到知识。

3.老师以“学亦玩,玩亦学”方式教小学数学

古话说得好啊!“活到老,学到老”。小学的课堂中,也需要老师以“学亦玩,玩亦学”方式教小学数学。让小学生在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学习数学,学到数学知识,不在认为小学数学很难,而是一门轻松好学的课程。这样的游戏化数学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能加快他们理解数学,老师以“学亦玩,玩亦学”方式教小?W数学,为了让小学生学好数学。

二、小学生接纳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

1.老师突出游戏化教学在数学课中的重要性

老师在小学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刚刚进入校园,什么都不知道,需要老师们的督促和指引,什么知识都没有学,一切都是零。所以老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强调游戏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老师也需要在数学课中加入游戏,让小学生都能加入进游戏来,在游戏中学习小学数学知识,这样小学生才知道重视游戏化教学在数学课中的重要性。比如:老师在课堂讲解数学知识点的时候,要多多进行游戏环节,让每个小学生加入进游戏中来,在游戏化教学中学到知识。这样的游戏化数学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能加快他们理解数学,老师突出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中的重要性,能让小学生接纳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

2.小学生重视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

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小学校园中小学生教学很重要,起着影子的作用,而也必须配合老师游戏化教师设计在数学课堂中教学方式,小学生重视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很重要。小学生在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学到知识,会认为小学数学很好学习,就会主动的重视游戏化教学设计,这种激励方式的学习,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且主动接纳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这样的游戏化数学设计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能加快他们理解数学,小学生重视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能让小学生接纳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

三、总结

游戏化教学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是需要老师和学生这两方面共同努力的,并且这两部分都不可缺少,非常重要。老师首先需要引进游戏化教学设计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而小学生则需要接纳游戏化教学设计在数学课堂中。在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游戏化教学设计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闫蔚.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71.[2]李曙华.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设计[J].江西教育,2017(18):74.[3]唐学明.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7):76.

第三篇: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山东省文登市山马完小 姜雪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情感教学在新课改中正能体现这一目标,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也能得到升华和提高。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刺激学生的心理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高尚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的进行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合理调控自身的情感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首先教师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的想、大胆的说、大胆的做。其次教师要合理运用语言、手势等手段来激励感化学生。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感染力,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个综艺节目叫“幸运52”,主持人运用自己那情绪化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手势使在场的观众为之沸腾。教师的在课堂上也应该适量的采用一些表情、手势,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教师的手势即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成为教具。如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中《除法的认识》一课当中,教师讲授时用手势画一个大圆表示八只鸭子,接着用手势象征性的拿出两个放一堆,再拿出两个放一堆„„。学生看到教师这样夸张性的手势,自己也不由自主的跟老师一块做起来,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再次,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情操积极的影响学生,以陶冶学生相应的情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当中充分的利用课堂上的情感目标、情感体验,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感情丰富、求知欲强烈;同时学生自我意识、自我表现和自我发展水平会越来越明显;从而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趋向情感化、生活化

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小朋友去商店卖虾条,该拿多少元、卖多少包虾条,是一清二楚。可是当学生计算数学题时,却一时想不出6里面有几个2。这时为什么呢?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生活性、情感性。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感情也越肤浅。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推动、强化、调节等功能,也就是说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工程问题》时,教师出示课件,录象展示1997年长江发洪水,堤坝冲开了16米的长口,这时雷声、雨声交加,教师讲明长江两岸边火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甲队每小时修2.5米,乙队每小时修1.5米,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干些什么?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要用什么东西添!”,“他们要花几小时完成呢?”学生的情感在这危急的时刻得到升华,同时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在这样的情感激励下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被不由自主的激活,思如泉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在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有许多的显性情感因素,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充分的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显性情感因素,同时要挖掘其中的隐性情感因素,真正做到情知互动。

三、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合作、互动为主

如今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情商”,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在1997年出版了《情感智力》一书,对情感智力理论加以诠释。书中主要强调情感智力重点是:认知和管理情绪;自我激励;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在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而情感教学正能体现这一要领。情感教学的学习方式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这种方法有利的提高学生的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和形成坚强和受理性调节的意志。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只给学生一根线,几个圆片,及测量工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小组中学生自己在交流时会找出记录员、操作员、及组长。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宽松友好的人际关系等,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一定要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互相竞争中得到进步。可以进行小组评比,奖励小红花、小五星等方式激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是多么高超”。小学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强调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水平,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将情感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到当中去,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把握学生的情感需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的学生正如一棵棵茁壮成长的麦苗,教师要以情感为主线,以合作、互动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品质。给他们注入情感的火焰,让生命的果实结出崭新的未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之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该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中的一篇,有需要的请联系我们客服? 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则是重灌轻导、重讲轻练,强调一致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为改变这些弊端,我要数学教学中开展了“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操作,即通过教师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自觉自主地学习,提高教学效益。

下面就将我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作法小结如下:

一、创设人际和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如在分组教学中大胆让小组长自己主持对学习的讨论),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是激趣乐学的关键。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仿佛套上了枷锁。因此只有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应试中解放出来,才能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我首先减轻了分数对学生的压力,针对优、中、差三类生建立了分类学习目标,通过注重提问、练习、测查等方式使各类生均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是不布置家庭作业,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知识;第三是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

三、创设浓郁的趣味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兴趣之乐。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克.福培尔曾说过,小孩的工作就是游戏。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彩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放鞭炮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四、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参与之乐。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先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成显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五、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求知之乐。即: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师的诱导下探索研究,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需要。如: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课时,在导入新课时,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quot;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

六、创设竞争的情境,让学生得到进取之乐。“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

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七、创设激励的情境,让学生苦中求乐。“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八、创设多元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整体教学之乐。即,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整体教学这乐。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有以下体会: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重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充分体现了两为主原则,合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把如何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研究的核心。

4、“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操作切实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艺术。

在数学学习习惯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它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而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再纠正,那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结合数学教学,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那些内容呢?《小学数学教学义务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砖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认真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及学生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习惯。新课标还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综合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怎样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六点做起:

第一、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

第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时,必须要先认真审题。这样做不但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运算顺序,寻找简便计算方法,而且还能避免因看错抄错数据、运算符号而产生错误。学生明白了,就会认真审题,逐渐形成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再如学生写字 时 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

第三、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笑脸”或是一朵“小花”,示范给其他同学看。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另外课后练习适当增加拓展创新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勇于探索钻研一题多解,以题简意深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得新颖、独到、变通的回答。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第六、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学习的欲望,培养创新精神.一、创设情境

教学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老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老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多妙的开头啊!

教学过程中,老师承接前一项训练内容,说:“小朋友玩得正高兴,突然天色昏暗,眼见就要下雨了。这时小白兔来了,带来了很多伞,他的伞可不是卖的,而是送给做对题目的小朋友的。” 学生纷纷抢着做题,多好的故事渲染啊!

多媒体传真:小猫亲切的叫卖声:“卖苹果,卖苹果咯!”小鸟飞来了,说:“我买9个”,“小朋友,请你帮小猫算一算,还剩几个?”浓厚的生活情趣,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而且这样在解答问题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了。

二、尝试探索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尝试、探索。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7= □ 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

①35+7=5+7+30=42

②35+7=35+5+2=42

③35+7=35+10-3

三、发散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是数学知识巩固和技能提高的重要环节,大量地重复练习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会使学生获得真知,兴趣盎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练习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视创新能力的思维发散训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把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解题思路。如:在□中填上适当的数:□+12=52,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可以由“加法想减法”等一些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当然,也同样鼓励学生的其他解决方法。总而言之,在解法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更强烈。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并加以正确引导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变得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独特,而这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灵活、流畅、新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不断得到发展。

数学与生活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新世纪(版)数学(1~6年级)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3.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

如在教“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生活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得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具体表现在灵活运用之中。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特别是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高度的测量,感觉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在用。

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者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究策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策略研究。如教“可能性”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摸到黄球为二等奖,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在这样的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有所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以上是我在探索中的一些实例。我的想法和做法是:

“生活经验(解决)→ 数学问题(获得)→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旨在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懂,并会把数学运用于实践,使数学变得更有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例如教学“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摘 要:

关键词: [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新课标》中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纯知识传授,它源于生活.赋予生活.用于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

一、在“数学问题生活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知识

“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指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思想问题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基础性和生活性。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

案例《6—10各数的认识》的巩固阶段教学。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6,7,8,9,10,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6,7,8,9,10,什么时候要用到6,7,8,9,10。把你们想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小组讨论后汇报:生1:6可以表示6个苹果,6个梨;生2:在数数的时候,要用到6,7,8,9,10;生3:今年我8岁了;师:8可以表示你的年龄,与众不同。生4:8还被人们读作“发”,妈妈聊天后会打“88”。师:你的想法非常有特点,很好。生5:我家的车牌号码是G99668,也有这些数;生6:电话号码中有6,7,8,9,10;生7:手机号码中也有6,7,8,9,10;生8:我爸爸在政府楼606办公。师:刚才小朋友们说6,7,8,9,10可以表示各种号码,也可以表示楼层,说得真好,说明小朋友们平时很会观察思考。在学生认识了6,7,8,9,10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数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一开始只是把这些数作为基数来理解,表示几个物体,后来逐步拓宽到表示数序,如第几号.第几层.第几页;不少特定的号码,如车牌.门牌.电话号码等;表示年龄,表示比分等等。这些精彩的例子都来自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到的.用到的.想到的,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2.联系“生活”渗透数学思想。

教学:“统计—最喜爱吃的水果”。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积木代替不同的水果,而一块积木代表一位学生最喜欢的水果。在搭积木的实践过程中渗透统计的思想;积木要放在同一桌面上才能看出谁搭的积木最高,同样在统计中也要用横线表示相同的起点;谁搭的积木最高,表示喜欢那种水果的人数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

3.联系“生活”,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案例《射线和角》。基于学生认识射线的本质特征(即射线可以笔直地向一端无限延长)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设法从生活中找到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原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射线的本质特征。我是这样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红外线激光电筒。师:打开电筒,假设前方没有任何阻挡物,它的光线会从哪里射到哪里?生:从电筒的一端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直到看不见。师:是怎样射的?生:是笔直地射向远方。师:像这样从一端出发,可以笔直地向远处不断延长的线叫射线。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射线?生:车灯射出的光线.太阳光.激光„„在学生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抽象出射线的书面表示法。

4.创设“生活情境”探索是学问题。

案例《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教师扮演外国人买文具,揭示1元=10角。师:老师现在开始买文具了,这个同学当老板,其他同学帮助我;师:我买一支铅笔,多少钱一支?生:一支1角;师:我用100元人民币:生:太大了;师:我用50元人民币,还是太大了;师:20元人民币;生:用1角人民币;师:我想买2支;生:2角钱;师:我想买3支;生:3角钱;师:中国制造的铅笔就是好,我想买10支带回美国。怎么付钱?生:1元钱。师:还是1角钱1支铅笔吗?10支用10角钱,怎么用1元钱?你骗我这个老外;生:10角就是1元钱。在这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已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且在这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了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二、在“社会问题数学化“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

“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指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角度观察,从而提炼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生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可利用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经历将社会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

第四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的数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的数学”

昆十二中云子中学:慕静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新教材的推广实施,从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标准下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教育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指导着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价值数学”,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达到置身数学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目标?实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传统数学的教学过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繁、难、偏、旧的题型时常存在,带给学生的真实情感

是害怕、不懂、难学、枯燥、无用。鉴于此,教育部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人 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并将指导着中小学

数学教学实践,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有价值数学”进行探究。“有价值的数学”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它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在这样的理念下,就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是有价值的,下面我来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以爱为线 以情激趣,在爱与趣味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作为老师,只有心中有爱并释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不仅是教与学、老师向学生要分的关系,而是家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只有让学生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将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更轻松的学有价值的数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过程积极化,大胆猜测,勇于探索,深入研究,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兴趣可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大脑处于亢奋状态,灵活迅速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成功反过来又增强自信心,扩大对新问题更浓厚的兴趣;第三,兴趣可以使学生热爱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与学习对象保持接触而产生愉悦感,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所以,课堂组织教学活动应该激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有趣和成功”的体验,让数学变得有情趣,学生能快乐的接受,真正做到“发展并快乐着”。

案例1:在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让学生自制小正方体,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裁剪,最后得出正方体展开图的所有情况,这一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使其热

情油然而生,提起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更好的将抽象转化为实际模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联系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在趣味中感受有价值的数学。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有价值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就必须回归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只有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

案例2:下面是甲、乙两人的对话,甲对乙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

岁数时,你才4岁”,乙对甲说:“当我的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问甲现在几岁,乙现在几岁?

此题是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就会积极的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

正如有位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运用到现实中去。”从而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3.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体会有价值数学的广泛性

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可 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并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为数学 教学所用。通过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数学 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 题的意识、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正确看法,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横向体会有价值 数学,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案例3:(2001 北京西城区)一圆台形物体的上底面积是下底面积的四分之一。下底对桌面的压强是200帕,如果翻过来放,则上底对桌面的压强是()A、50 帕 B、80 帕 C、600 帕 D、800 帕

上述这道例子就是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题目。学生通过物理与数学知识结合,知压强与面积成反比,容易得出结果是D。在此过程中,学生感觉到了其他学科中必须运用数学的相关知识,其他学科与数学是紧密相连的。4.创设不同角色,共同体会有价值数学

对任何一件事或物,对其“价值”理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的人 都有不同的理解。当然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也有各种不同理解和理解的层次不 同。我认为,当学生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时,社会对“价值”有一个较深层的 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社会情境,让学生扮演社会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案例4:某工厂现有原料甲360 千克,原料乙290 千克,计划利用这两种原料 生产A、B 两种产品50 件。已知生产A 产品需原料9 千克,乙原料3 千克,获利 润700 元,生产一件B 产品需甲原料4 千克,乙原料10 千克,可获利润1200 元,如果你是这个厂长,你会如何安排生产? 初中)纳税问题

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我国税法规定,公民全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 过929 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929 元的部分为全月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 表1 累加计算: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 率 不超过500 元的部分 5% 超过500 至2000 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 元至5000 元的部分 15% 某人本月纳税150.1 元,则他本月的工薪收入是多少?

案例5:小明的父亲,预计明年全家收入与支出还差2 万元计划包一口能放三 千尾鱼塘,包金每年一千元。据以往经验鱼苗成活率为70%,年尾收塘市面鱼价

为3.5/斤,你能否估计出小明的父亲鱼塘收入是否有2 万元?

上述两个例子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扮演了厂长和家庭成员不同的角色。从 不同角色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社会责任越重的角色越能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不论自己今后干什么工作,都要使用数学,这样才能使有价值 数学深植于学生心间,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5.探索规律,在做数学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 体验。“做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做数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从课堂教学角度看,学生数学学习是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学生从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方面投入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标准》理念下倡导的主要不是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应让 学生“做数学”,即学生学习数学并不仅仅是听,也不仅仅是看,更应该自己动手做,因为“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征,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探究性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它强调“做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规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案例6:观察下面两组式子: 1=12 1×3=22-1 1+3=22 2×4=32-1 1+3+5=32 3×5=42- 1 1+3+5+7=42 4×6=52-1 „„ „„

(2)试写出1+3+5+7+„„+99=___,99×___=___2 -1;(2)试用字母表示你探索得到的规律。

从以上例子,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了观察、归纳、分析、猜想等数学思 维方法,培养了探索和发现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获得了积极的情感 体验,不仅能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学习,认 真探究,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其中学 生学到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也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6.科学的估算,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

估算,实质是一种快速的近似计算,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学习有着广泛的应 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对提高学生 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数感则是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活动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 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是人的一种基 本数学素质,估算有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估算 能力的培养,在数的计算中,让学生从量中体会有价值数学,在数中提高数学素 养。

一个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学习了那么多的数学知识,但不会估计一个学校操场 大约有多大,不知道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向别人说明自己所在位置,这样的学生

数学素质高吗?这是他缺乏数感的表现,不会运用估算方法的表现,要从量中体 会有价值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的估算方 法,如:化整估算法,数位估算法,循规估算法,联系实际估算法。估算的方法 是灵活多样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的角度 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案例7: 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 人,33 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 张长凳?学生1: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2: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 张长凳;学生3:用乘法,5×7=35,7×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 张长凳„„

不同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估算策略,而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正确的。科学 的估算,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学生也在估算 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是枯燥、刻板的东西,而是有趣的,富有生气 的,同时也是有用的数学,进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综上论述,数学无论是对我们社会发展的历程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都

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有价值数学的教育是形势所趋。在教 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在学生眼中是有价值的,就必须在理论的基础上,教育者 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探讨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数学 的价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对有价值数学的认识,真正喜 欢数学,乐意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学生学习数学后,能将数学的思想、数 学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数学更是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1]许绍群.新课标·新数学·新理念[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5 [3]张守江.正确认识数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4(3)

[4]陈健兴.情趣教学艺术[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7 [5]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__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而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起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1、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情感。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的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中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

2、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所压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3.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下载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师德修养 霍邱县石店镇五塔小学:潘心诚 教书几十年来,教了很多书,也看了很多书,在很多书中都谈到人的修养二字。修养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自觉进行的陶冶活动......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具有高度技艺的活动,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创造。语文教学本身......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激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化思想 江宁区江宁小学 陈海勇 内容提要:在新课改的今天,计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有关的计算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小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

    在小学数学中

    在小学数学中,图形的面积是如何编排的? 分析在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71班蔺章深 一、在小学数学中,图形的面积的编排内容要点是: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学策略 我在音乐教学中,为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感受、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