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意印画教学中小班幼儿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创意印画教学中小班幼儿创造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对小班幼儿创意印画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加以分析,并指出了创意印画对儿童想象力的开发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绘画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颜料的合理利用以及亲密的接触,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小班幼儿 创意印画 创造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31-01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绘画技能欠佳,局限于简单的涂色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专注性的短暂是小班孩子的特点,变换不同的绘画方式来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成了一件值得去思考的问题。过于简单地绘画方式,不利于孩子技能的提高。而稍有难度的绘画形式,不但给孩子的技能造成了阻碍,而且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甚至是零效果。所以创意印画是一项不错的绘画形式,效果显著又能够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适合小班的幼儿。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适合这样无边际的创作了。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切入,有效、有趣地进行创意印画的开展,提升幼儿的创造想象力。创意材料在印画活动中的有效发挥
1.1 突破常规,挖掘新颖的印画材料
提及印画材料,我们都会想到形状各异的玩具。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带有动物图案的积木等。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绘画逼真方面并没有多大的要求,所以“创意”是作品的首选因素。我们给予最大的创作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除了有相对规范的形状材料之外,我们深入挖掘,提取身边的自然材料。从不同的形状下手,给予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最常见的一些蔬果,在切开之后都会有不同的形状,出现的印画又给予孩子们极大的想象空间。例如,芹菜的根以及切开来的秋葵,印出的形状像一朵朵小花。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们提供添画有叶子的操作纸,能力较强的孩子则请他们印完进行自主添画。甜椒的横切面印出来像一朵朵云朵,在此基础上我们请幼儿用蜡笔画上表情,成了一个个云朵宝宝,趣味十足。创作过程中,切开的莲藕、杨桃、生姜等形式多样的材料拓展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积极性的提高。
1.2 色彩的魅力稳抓幼儿兴趣
对于色彩的敏感度是孩子的天性,看到颜色亮丽的色彩,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在印画过程中,颜色的选取是十分讲究的。印画材料的颜色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利用颜料的魅力进行孩子兴趣提升了。绿色的甜椒,我们可以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颜料,避免绿色的出现。黄色、粉色、红色、白色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这样一来,对于孩子们视觉的冲击会牢牢引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深深地领会到色彩的美丽,感受艺术以及充满对生活的热爱。有的放矢地采用多样性的组织形式
2.1 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美术活动是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总是在不断的自我探索中寻求进步。起初的涂鸦到绘画大致的轮廓,那是幼儿在不断的摸索前行。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常常会请幼儿依葫芦画瓢地绘画跟范画相差甚少的作品。每每都会表扬那些画面整洁、线条清晰的绘画作品,而忽略了那些其实很富有创意的佳作。随着“创意”一词进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改变一惯的思考模式,追逐孩子们大胆创新的脚步。《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幼儿在美术领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对幼儿本身情感及态度倾向的关注。一个简单的瓶盖、一张树叶,甚至是一个纸球,都可以是作画的工具。所以在材料的选取上,我们要突破原先的蜡笔、水彩等,采取不同的印画材料,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享受艺术活动带来的乐趣。
2.2 形式的多样性有助于创作过程的有效进行
小班的孩子好动,注意力的集中性并不持久,所以不断变换组织形式对于他们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刚开始的时候,采取的是集体教学,分散操作,针对性指导。但是因为孩子的能力参差不齐,以小组模式的活动组织,总是会引起一些“小麻烦”。有的孩子在印画过程中,不能把握印画技巧,颜料的蘸多蘸少成了创作的绊脚石。画纸上的印画并不能凸显出明显的效果,致使有些孩子在画纸上用涂抹式的方式来创作,最后呈现的作品功亏一篑。面对整班开展教学的形式,我们找到了其中的教学漏洞。孩子能力的不同对于作品的创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一点,我们将其进行分组教学。集体欣赏作品之后,进行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出难易之分,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创作的空间。能力较强的可以进行自由印画,在此基础上进行添画;能力较弱的孩子则可以选择直接印画,在画纸上提前画有背景,可以简化创作难度。这样一来,在整个创作的时间上也是有了把控,孩子们可以各自发挥,不仅仅是空间上,时间上也是得到了保证。创意印画中重要因素的把握
很多创意都是源自于生活的,来自大自然,孩子们的作画也不例外。身边的一点一滴都是我们作画的源泉,教师可以将其稍作修改和简化,融入孩子的创意中去。幼儿好动,他们喜欢不一样的绘画方式,我们应该为其提供一系列的创作空间,任其发挥。
3.1 情境创设
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节控制者,可以用一个故事、儿歌来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幼儿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创造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在创作过程中播放一些与创作主题相匹配的音乐也是十分不错的措施。它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挥以及对艺术作品创作的享受。
3.2 个性激发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异于他人的个体存在,幼儿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他们个性的激发极为必要,这对于他们未来思维方式的塑造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3.3 保留空间
创意印画强调的是幼儿在美术创作上的独特性,这种创意来源于幼儿大脑的思考,所以在特定的情况下,给幼儿留以独立进行思考的空间是很有必要的。独立的空间能够避免幼儿的思维免受外界的干扰,更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及审美能力的升华。
《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即便画出来的内容再难看,在孩子看来,就是他们最满意的作品。不管是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还是中班和大班,随着孩子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艺术表现力的独特理解,印画作品不仅仅局限于印,更可以向添画以及不断丰富的灵性创作发展。因此,让我们用赞美的目光投向孩子每一幅用心之作,鼓励更多的创意之作。
第二篇:幼儿园小班美术教育论文:印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育论文:印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研究课题:印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研究者: 朱丽娟、刘书霞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让幼儿体验印添画活动的乐趣,陶冶幼儿身心,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
2、通过研究,启发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幼儿的综合性知识,培养有思想、有主见、有创意、能表现的孩子,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3、通过研究,让幼儿自主收集印画材料,学习用各种材料印画,并能借助线条、色彩、构图来添加表现自己的想象。
研究方法:
1、谈话法:激发幼儿运用印画方法表现美的兴趣。
2、观察法:让幼儿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形态,并寻找、收集各种作画材料,能利用其他辅助工具对印画加以修饰。
3、行动研究法:通过运用各种不同材料进行印画,研究如何优化教育活动,边实践边研究,不断调整研究步骤。
4、游戏法: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以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
研究途径及方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拟订合适的目标,充分发挥印画工具价值,注重幼儿创作的过程,调动幼儿积极性,提高兴趣。
2、优化教育方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从情感、认知、技能、欣赏等方面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帮助幼儿获得成功。
3、与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作画材料,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表现美。具体安排: 上学期
1、手指印画:甜甜的西瓜
初步学习手指点印的技能,萌发对手指点画的兴趣。
2、手指印画:美丽的小花
学习用手指点画花,认识红、黄等颜色。
3、手指印画:葡萄架
学会用手指点印的方法表现出葡萄的主要特征,萌发对色彩的感受和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手指印画:毛毛虫
学习用首席点印的方法表现出毛毛虫的主要特征,培养幼儿不争抢、互相谦让的良好品德。
5、纸团印画:草地
学习用纸团蘸色印画,注意蘸色的量,要求幼儿不争抢颜料,做到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6、车轮滚画:大花被
学习用玩具汽车的车轮滚画的方法,能大胆创作画面,并遵守印画操作常规。
7、手掌印画:梧桐树
初步学会用手掌印画和用色彩反映梧桐树叶的特征。
8、手掌印画:仙人掌
用手掌拓印出仙人掌,并能用点、线添画。
9、落叶印画:秋天的树
观察秋天的树叶,学习用落叶印画,提高幼儿的作画兴趣。
10、吹印画:腊梅花开
学习用吹画来表现树的特征,并能用手指点画梅花。
11、印章画:手帕
学习用印章交替排列印画,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
12、底板镂空印画:汽车
学习使用模型镂空地方涂色的技能,注意保持桌面衣服的整洁。
13、绳印画:小羊
学习用毛线蘸色印画,能转动毛线组成多种形状。
14、废旧物印画:漂亮的棉袄、花围巾
鼓励幼儿收集多种废旧物印画,并借助其他美术方法对画面加以修饰。
第三篇:大班幼儿绘画教学想象力培养初探
大班幼儿绘画教学想象力培养初探 陈小娟 黄晶晶 赵美霞 阮艺清 王培月
一、问题的提出:
虽然,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有了可观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更使幼儿教育上了一个层次。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尤其是在大班幼儿绘画教育中,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淑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而我们所说的“儿童画”指的是幼儿自己画的画,一幅好的儿童画往往充满了稚趣,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形式和色彩都传达了幼儿思维和情感,并且充满了想象和创造。
每个幼儿的画应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敢于写实,有的富于想象,有的工整,有的粗扩,表现了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作为绘画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最主要内容之一,绘画是促进幼儿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幼儿借助绘画活动表现自己对生活、事物的态度,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手段。
从幼儿绘画发展规律来看,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大致分为涂鸦阶段(1.5-3岁),基本形状阶段(3-4岁)和初期图式阶段(4-6岁)。从这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验调查分析中得出:(2-3岁)小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画面形象单一,似象非象;(3-4岁)中班幼儿已能把简单的形状与实物联系起来。
但画中的物体之间联系性差,缺少想象的情节:(4-6)大班幼儿的画面一般很丰富,且与主题有关,能用多种色彩作画。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把前一阶段(3-4岁)时所绘的基本形状有选择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图像,企图使涂写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中的形像,企图使涂写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心中的形象。
这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美术表现技能和欲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期。幼儿也正处于从象征中事物的象征期过渡阶段,且已不满足已有的水平,希望尝试探索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因此,原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在大班进行。
《规程》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也明确提出“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并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因此我按照幼儿绘画发展规律和实验调出分析的结果,并以《规程》为指示,对大班幼儿绘画教法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手法,并把幼儿绘画活动贯穿于游戏中,通过幼儿主动参与,并摸索绘画的技能技巧,发展幼儿美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使幼儿的画成为真正的“儿童画”。
二、研究对象 大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方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事件取样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了解法等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主要从绘画教法的改革方面着手,在幼儿发现、感受、表现美的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使幼儿在观察、欣赏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绘画创作、表现能力和评价作品能力。
第一阶段中,我设计以通阶段性发展的。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到达的水平胸中有数。
并采用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索之中提高 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过对比观察法观察实物(如欣赏生活中的大自然、美术作品等),用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音乐。诗歌等,让幼儿在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的同时,提高观察和欣赏的能力和兴趣。
第二阶段是设计通过多种绘画教法(如写生画、简笔画、意识画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积极进行创作构思,让幼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启发引导他们把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画出来。
第三阶段中,通过幼儿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的评价,也就是用自评和互评两种方法来提高幼儿评价能力和审美各种意识。
五、遵循的原则;
1、审美性原则:
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追求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在力,并贯穿于观察、欣赏、创作的各个环节。审美性在美术教育中特别重视,主要旨在增强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2、积极性原则:
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使它们热忱投入美术活动,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起来,各种潜能充分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爱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萌芽中的兴趣,保持、引导、发展它。并有意识地向幼儿展示新的领域,开阔视野,提出新的美术活动形式和方法。
3、发展性原则:
幼儿美术能力是有规律地由低到高呈阶段性发展的。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对每一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到达的水平胸中有数。并采用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幼儿在不断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
4、创造性原则:
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它又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对幼儿来说就是要“自己想,自己做。”在绘画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能诱导幼儿进人创造的过程,使幼儿学会观察、体会,并表现出来。
①具有主体性:要保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启发、鼓励幼儿创造新异的作品,勇于探索和尝试。
②具有操作性:要注重实际动手,让幼儿随时去动手实现他们的创造愿望。
5、差异性原则:
针对各个幼儿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不同,幼儿的美术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对此需创造条件,给予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得以发挥。
在同样的教育要求下,要考虑要到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发展自己。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摘 要: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优秀作品的“空白”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配插图、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创设情景训练以及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仔细观察体会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想象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01-02
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基本思维能力。辞典中对“想象力”一词的解释是:“在直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1]。因此,想象力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在人类认识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言文学中,想象力更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优秀作品的“空白”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想象
所谓“空白”,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中以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部分。它存在于文章的各层结构中,最明显的是存在于情节结构的层面上,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这样的“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对于这样的“空白”,教学的重点是“导”,引导学生自觉地构造出一个个审美对象,从而提升审美视野和境界,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文字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可使之具体化、深刻化。例如,在乐府诗《陌上桑》、鲁迅的《一件小事》、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中,作者并没有具体的描写主人公的肖像,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文中的实写内容为依据,想象其肖像,增进对人物的全面认识。学生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是能够发现“空白”的。但是学生通过想象力对它进行“填充”,则是难点。老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引导学生“填充”,更应该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激起学生积极地比较、反思、交流、选择,这样就既能够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又培养其创造想象的能力。此外戏剧中的潜台词、小说中的省略号、破折号,诗歌中的一些语句都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以想象填补“空白”。既可以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理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课文配上插图
文学与绘画两门艺术历来相通,自古以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材料,因为文学作品一般都是通过艺术的语言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中的抽象文字符号与平时积累的记忆表象重新组合,即根据文章内容给课文配图,这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宣泄他们创新原动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此可进行大胆的尝试,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绘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如《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斑羚飞渡》中斑羚飞渡时的悲壮图;学生心目中的《苏州园林》;《爱莲说》中的花中君子――莲花;《从百草园到三味节屋》中生气勃勃的百草图;《送元二使安西》中的依依惜别图;《背影》中的父亲的背影;《核舟记》的核舟„„寥寥数笔出神入化,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学生就能在咫尺见方的黑板上或小小的作业本上开拓出无限广阔的形象世界,每一幅图都是学生的得意之作,每一幅图都能凝聚其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与此相对应的,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日益加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创设情景训练
课堂就是训练场,教材就是训练源。课本知识反映的生活尽管是间接的,但往往能够展示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而教师一旦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学生的想象的闸门,把他们带到一个驰骋想象的新天地,就会迸发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
(一)续写训练。这种训练适合在教学叙述类文学作品时进行。因为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往往艺术性地设计情节结构,戏剧性地反映人物的命运。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写未发生的故事,去设计人物将来的命运,学生自已也享受了“虚幻”的乐趣,有了作家们的自豪感。如在作文课上,可以让学生阅读童话《皇帝的新装》,然后按照各自的设想去安排皇帝游行结束后会怎么做?学生们兴致勃勃,很快落笔成文:有的同学设想皇帝回宫后思自己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最后虚心纳谏,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皇帝;有的同学写到皇帝非常生气,杀了说真话的小孩,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等等。
(二)扩写训练。这种训练适用于记叙文、叙事诗等作品的教学中。扩写训练只需提供一段简洁的记述性文字,对人和事、景和物有一个基本的交待,然后由学生通过想象,借助各种描写手段,去充实内容,完善情节,使人物形象丰满、景物生动鲜明。如刘义庆写的《周处》中有这么几句:“周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可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采用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等,突出其粗暴强悍、好争斗,勇敢坚韧的性格特点。
(三)改写训练。这是一种大开大合式的训练形式。改写训练是就一篇课文,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新构思,另拟题目或另选体裁,再造新篇。它的难度较大,尽管离不开原文提供的意境,但在人称、角度、重点的确立上,又与原文很不相同。例如,乐府诗《陌上桑》就可以改写成《秦罗敷的故事》;《天上的街市》也可以改写成《逛天上的街市》等。
(四)创设情景,进行片段训练。情景,即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创生情景,把学生带入所教课文的特殊意境之中,让他们充分体会彼时彼地彼人彼景彼物的感受,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如学完《孔乙己》一文后,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并表演孔乙己排出九文钱的情景,之后布置:对孔乙己排钱的过程进行一段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我曾经在课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上创设过这样一个情景:“有一位汽车司机,开着满载货物的卡车爬行在一段人烟稀少的山路上,行之路的拐弯处,突然发现一个人躺在路边,身上似乎有血迹„„如果你是这位司机,你怎么想、怎么做„„”没想到学生激情很高,人人都有话说,课堂气氛也显得很活跃。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或创设的情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课文教学与写作教学、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得益彰。
四、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自然
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生而目盲的人,无法想象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何种景象;生而耳聋的人自然无法想象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响,无法体味“余音绕梁”是何种感受。可是当我们读着马致远在 《天净沙 秋思》中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就会展现出一幅充满苍凉气氛的“秋暮羁旅图”。这是因为我们头脑中储存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记忆表象。读着马致远的词句,借助这些表象的重新组合,便产生一种充满苍凉气氛的情境。可是我们头脑中的这些表象,单靠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完整准确地感知到的,要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仔细观察体会,以此丰富表象储备,这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但是,观察并不能盲目地无层次地进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虽然自然界一年四季都在不断变化,但在观察时,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会影响观察者,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表现在:第一、观察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一天的朝暮晨昏,一年的春夏秋冬,景色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自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分别写出加以比较;第二、观察的角度,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所不同,苏轼看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也可以借助想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第三、观察时的心情不同,则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不一,忧郁则阴霾满天,欣喜则阳光明媚,同样是写秋天,在毛泽东的笔下就洋溢着雄健之气,充满生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活力,但在欧阳修的笔下却是一派萧瑟景象,抒发了徒然忧伤的喟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还有不少,如看照片作文,观舞蹈作文,听音乐作文等等。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的习惯,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最新【精品】范文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
我国当代教育提出素质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发展的民族;同样,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学生。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高的学生必然具备一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富有想象力。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体现了个体思维的开阔性、流畅性、灵活性。惟其如此,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个灵动的、独立的、与时俱进的个体。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更应在教学中渗透想象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打开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最终教育目的。奇思妙想,方可诗意翱翔。本文拟从以下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古典诗歌为平台,涵泳品味,激发想象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古典诗歌,具备音节和谐,韵律流畅,意境优美的特点。这种美常常是言语无法清晰描绘的,意会却无法言传,想象便成了理解诗歌的关键载体。教师可以采取听录音,范读,默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赛读等各种方式,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在涵泳品味中,揣摩想象,理解诗歌。
笔者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引导学生把握三言七言交错的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起兴时,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气势,在朗读中品味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时,节奏要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声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时,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时,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读得酣畅淋漓,而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时,要结合李白的生活经历,想象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痛苦的人生境遇,读时放慢语速,夸张而又不失真实地读出诗人的痛苦情绪。
在教师一步步悉心点拨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在反复地涵泳品味中,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穿越时空,似和古代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在品读中,那个桀骜不驯,慷慨自信的诗仙如在眼前。有学生不禁在文中如此写道:在融入身心的朗读中,我仿佛听到了青莲居士那爽朗明媚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嘴角那一丝淡淡的忧愁,仿佛触摸到了诗仙那狂放不羁却深藏块垒的深沉的心灵,李白小小的酒杯里蕴含着汹涌澎湃的寂寞啊!读此,怎能不为学生灵动的想象而感动?
二、以散文教学为主阵地,挖掘教材,培养想象
想象力具有普遍存在性,它并非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潜在能力。想象力的普遍存在决定了语文教学完全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语文教师更要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燃学生创造想象的智慧之火,多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善于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决不能就文讲文,仅仅把教学停留在文化知识的简单传递上,教师必须在讲授的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故都的秋》时,需让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基调,把握思路,分析结构。在确定文章大致轮廓时,可尝试引导学生再现画面,再创意境,通过重组画面,缘景入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设想自己在古都民居院中赏秋,就视听所及的范围,构想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化的古都秋色图。例如:背景――高远,碧绿的天空;中景――破屋,庭院,破壁,槐树;近景――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的牵牛花,满地秋槐落蕊;特写――蓝朵牵牛,尖细秋草;点景――瓦灰色的驯鸽在青天下飞过;画外音――鸽哨,蝉鸣。通过学生的想象,调动视听嗅味等各种感官,具体感受古都的秋味秋意,在欣赏过程中,再帮助学生,激发想象,根据自己的经验适当补充形象并具体描述。例如:高远碧绿的天空,驯鸽飞过的动势(驯鸽可能是纯白色的,可能是瓦灰色的,鸽哨是尖细的,悦耳的);牵牛花是喇叭形的,有蓝的,白的,紫黑的,淡红的,在阳光下闪着清冷的光;树上秋蝉的叫声十分衰弱,听起来有几分凄切;槐树下面,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绵绵的,松松的,软软的;人应该有一种微凉的感觉,并从中感受一种秋意。在想象作品的图画美,意境美时,进一步地想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情味。
三、以作文训练为舞台,躬身实践,拓展想象
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想象,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入情感,深刻理解文章,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提高想象能力,只有通过个体独立实践才能展示出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写作训练中,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想象能力,既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而实际上这两种能力又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比如笔者在教授作文时,常常有意识地突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尝试创新。当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选择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时,我会鼓励学生尝试小剧本创造,根据立意,结合现实,想象情景画面,设计故事情节,创作引人入胜的剧本;当一些学生仍然在写平铺直叙的记叙文时,我会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想象细节,创造情景,努力使记叙文多一份灵动,多一份生机;当学生想象力匮乏,写作机械呆板时,我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走进经典,品味经典,开启智慧。
实际上,这种写作中的想象力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高考作文越来越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2012年高考作文为例,新课标的《船主与油漆工》,上海卷的《被舍弃的微光》,四川卷的《手握一滴水》,湖北卷的《科技的利与弊》,江苏卷的《忧与爱》,山东卷的《以孙中山的箴言自拟题目》等等,从审题立意到素材运用,文体选择等方面,都需要学生一定的想象力做底蕴。没有想象力和对生活的感悟,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雨果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想象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高中生正处于黄金年华,想象潜能最丰富的阶段,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肩负起重任,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
(作者单位:淮滨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