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策略
“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
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以“研学后教”理念为基础,围绕文本解读为原点、目标导向为焦点、学生学情为落点、多角度精选为支点、层级推进为力点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真正有效地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后教”;“研学问题”
一、策略一:深入文本解读,立足研学问题有效的原点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因此,教者要在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教学内容。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之上,来设计研学问题。
从文本解读入手,有效的研学问题设计,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
1.文本解读要深入,研学问题设计要浅出。文本解读是备课的内涵之一,问题设计是呈现的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尽可能地深入,而表现形式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把握。
2.把还原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作为研学问题设计的着力点。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还原解读的过程体验,并且站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体验学生的理解进程。
二、策略二:以目标为导向,直指研学问题有效的焦点
教师在研学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主要可采用以下措施:
1.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设计研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研学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穿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抓住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形象,故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研学问题: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研学问题浅显明了,学生可以直奔学习重点开展探究活动。
2.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学习都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在设计时预设有效的研学问题时,如果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三、策略三:以学生的学情为本,紧扣研学问题有效的落点
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调整、融合,从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课堂研学问题的设计起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通过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分析、批判和创造,达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所以研学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切合文本实际,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研学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设计时可以找以下两个点:
1.找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研学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挫现象产生。
2.找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研学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地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譬如:在《小柳树与小枣树》教学中,在展示图片谈话导入后,学生初读课文,提问: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指名回答后,学生旗帜鲜明地分成两派,之后,马上以非正式辩论的形式开展研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进行激烈又有依有据的对辩,真是精彩极了,孩子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然完全投入进去了,这就是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结果。
四、策略四:从多个角度精选,撑起研学问题有效的支点
1.关注文本细节。研学问题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而文本是课堂教学生发的原点,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寻找能“以点带面”的支点。
(1)琢磨题眼。有些课文的标题涵盖了文本的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文本的“眼睛”,也是设计研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上课伊始,让学生抓住题眼“实验”进行质疑:实验的准备、过程、启示等,然后讨论选出最有研学价值的问题: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即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就这样,学生通过琢磨题眼,自主发现探究并解决研学问题,这是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并能获得成就感的学习模式。
(2)抓住文眼。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研学问题,可以提挈全篇,有效深入文本核心。比如: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其中“神机妙算”一词,可谓是其文眼,可以把“研学问题”设计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文还有一个词是文眼,就是“笑”,抓住“笑”字,讨论:诸葛亮笑谁?为什么笑?通过对此研学问题的探究后,对全文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品赏了人物形象,最后还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一个小练笔,学以致用。
(3)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关键点,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
2.借鉴名家评析。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借鉴名家的评价是设计研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往往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自主欣赏发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质疑、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发现鉴赏式”的研学问题设计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4.互动生成意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结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这种老师没有考虑的意外就是文本的研学问题,老师及时捕捉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探究,会生成课堂意外的惊喜,生成思维的火花,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质疑:为什么小洁要一直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扔呢?这就是在课堂生成的研学问题。
五、策略五:有序层级推进,形成研学问题有效的力点
阅读教学应该是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必要的阶梯,形成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研学问题的有序呈现来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以解决精粹的研学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推进课堂高潮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实施流程是:1.自主学习,潜心研读;2.合作交流,共同探究;3.展示成果,后教解惑。
第二篇:浅谈“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
浅谈“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
【摘 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泛,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实施“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学后教;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和学生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运用“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先行,教师后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探究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导学上下功夫,主要是导兴趣,导学法,导创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科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启迪小学生的科学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自学、合作、质疑、创新的能力。“研学后教”模式要求教师要在“研”上着力,在“教”上有所突破,打造灵动课堂。“研学后教”改变了科学课堂缺乏效率的教学,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活力无限。
1.“研学后教”的内涵
研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先研,即让学生自己看书,自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钻研性学习,进行检测和当堂训练,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精神;后教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师针对学生钻研后留下的困惑与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进行生生互教,教师点拨、拓展和延伸,主要解决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主旨。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是学生的“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1.自主预习,激发兴趣
自主预习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科学的自研能力。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明确科学课预习的重要性。课前教师要做好动员工作,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预习的自觉性。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探求科学知识就会成为“心理需要”,就有了自主预习的意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制有效的预习学案,设定自主预习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设计预习题要有层次性和梯度性,学生要解决预习问题不看书不行,光看书不实验也不行,光实验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也不行,给学生留有创造性学习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教师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演示“用热水烫瘪乒乓球”的实验,观察:(1)是什么力量把乒乓球瘪的地方推鼓起来的?(2)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物体形成推的力量呢?(3)从这个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看得预习题时,觉得特别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详细记录。教师让学生在自由探究的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和动手,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最后去碰壁。“学起于思、思起与疑。”求知欲是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疑问和惊奇,是最容易于激发学生由衷地产生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教师对学生预习的过程或结果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注重发扬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对学困生采取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课前预习很有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
2.2.自主研学,体验快乐
自主研学就是在科学课堂上,让学生依据“研学案”,自主、独立地进行实验后,主动提出问题、交流信息等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自主研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课堂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动脑筋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课堂学习的主人,体验自主研学的快乐。例如:教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也用热水把瘪了的乒乓球烫起来了,实验很成功。在进行新课时,教师让学生在小组里演示乒乓球在热水中烫一下,就鼓了起来。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使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意见,有的人说乒乓球被烫鼓了;有的人说乒乓球内气体受热把球给胀鼓了。你们认为谁说得对呢?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进行引导。教师给各个小组提供了气球、烧杯、冷水、热水等实验器材,让学生再次自己进行设计实验研究。学生实验,认为乒乓球鼓起来有两个原因:一是球的外皮受热膨胀变大后鼓起来了;二是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瘪了的部分顶了起来。面对着争议,教师表扬学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收获很大。
2.3.自主交流,及时评价
自主交流是研学后教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学习后,会遇到问题,需要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进行解决,这里要有教师的及时评价和点拨。学生在实验时记录了不同的结果,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最佳结论。让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养成善于发言的习惯,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和评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了解各组探究实验的情况,让交流的活动达到预期目的。例如:教学《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时,学生在自主研学时产生了两种意见,教师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变大鼓起来的,还是球内空气受热膨胀,把瘪了的乒乓球部分顶了起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实验:用两个瘪了的乒乓球,其中一个有破洞的,同时放入热水中,实验证明:乒乓球受热变鼓跟外皮没有关系,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研学后教”的教育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生机勃勃,魅力无限。
【参考文献】
[1]安瑞兰.略论小学科学的教学艺术[J].学周刊.2013(03): 56
[2]江丹.浅析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03):33
[3]李宝.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5(07):106-107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实验小学)
第三篇:在“研学后教”理念下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
在“研学后教”理念下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
【摘 要】“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案和书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在“研学后教”理念下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从反馈与评价在“研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有效应用和优化教学反馈评价功能,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研学后教;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有效性
“研学后教”是以研究学案和书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解决疑难,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研学后教”理念下,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呢?
一、反馈与评价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有效应用
1.评价与反馈在“研学”环节中的应用
在学生先学阶段,教师要全面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运用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微笑、点头或赞许的目光)或肢体语言(拍拍学生的肩膀等)对学生所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要特别注意观察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地、耐心地、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辅助,但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其他同学,也无益于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学案中反馈出来的信息,查看出现的问题,思考让哪些学生展示。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之中必须对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汇总,并挖掘存在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做好“第二次备课”。
2.反馈与评价在“后教”环节中的应用
“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并进行反馈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两步:一是展示与更正,二是交流讨论。
(1)展示与更正
展示与更正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和不良习惯等,并给以及时矫正。学生任务(如自学检测题)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反馈评价工作:
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板演或其他展示活动。②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及其他展示活动情况。(在此反馈阶段,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理科学习中,评价反馈的内容是: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③教师应启发尽量多的学生上台反馈更正。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反馈时,教师应先让潜能生上台更正,潜能生不能更正的,再找中等生、优秀生上来更正。既要找出做错的地方,又要讲清为什么错,学生可以质疑问难,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时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潜能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完成的补差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板演的问题解决了,教师可以进行行间巡视直接反馈,或让学生同桌对改,一看正确率,二看还有哪些新问题,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尽量解决在课堂上,这也是教师兼顾台上台下,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的方法。
(2)合作与交流
“展示与更正”环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对此评价应主要包括以下二种评价:
①对小组的评价:我们可以采用表格式、竞赛式、推举代表、当堂练习等多种反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合作的过程与结果,恰当地给予综合性的评价。评价项目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特征制订,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定期给予小组成员阶段性的评价,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进一步的指导。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对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②对组员互评:由于小组活动成果是以小组汇报或小组总分的成绩进行汇报,很难看出其成员的个人贡献。因此活动评价时,教师也只注重对小组结果进行评价,很难对个人做出一定的评价。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设计组员互相评价表以满足小组成员内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反馈评价功能,强化教学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体现教学中的反馈铺垫
每节课开始导入新课后,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本,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为了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地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个别辅导,一边做一些挑战性的鼓动,如比比谁阅读得快,重点抓得准,问题提得多,对完成得好的及时肯定并打一个好的等级,作为平时成绩。这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开端,也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这一环节后,头脑中已有了初步的观点,也产生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同时也激起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对疑难的思考,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
接下来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尽量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教师不急于回答,耐心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以获取学生观点的反馈,及时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重点或热点问题,则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出来,经过适当的综合和归类,作为下一环节讨论的内容。“疑者,觉悟之机也”,对那些提问积极的学生,尤其是能提出师生重视、见解深刻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有问、敢问和善问。
2.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体现教学中的反馈迁移
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逐一讨论。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把问题综合归类,确定集体讨论的问题,或者是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教师认为有利于明理、激情和导行的关键性问题,总之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采用二人小组(同桌)、四人小组(小组内前后两桌)再全班的形式进行讨论,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给学生点拨释疑,体现教学中的反馈升华
教师梳理学生反馈后再反馈给学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和谐统一。如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精讲课本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认知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或者解答一些讨论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使讨论升华的必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一定等全部讨论完毕后进行,可以在一个大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相机点拨,及时反馈,随机调控。
4.启发学生自我评价,体现教学中的反馈内化
小学是学生整体性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小学生“重视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态度,还会比较这些评价,作出自己认可的选择。”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进步与独立性的关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评价契机,肯定积极发言的学生,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评议讨论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思维过程,小结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小学生还“会对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作出不同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大多是与别人,尤其是在小学生心目中有权威的成人对他的评价吻合的。因此,要重视组织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进行评议和小结,包括内容和语言等各个方面。这是启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和内化。
参考文献
[1](美)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方彤,罗曼丁,刘红,陈峥译.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2012学年教小学语文研组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紧张而忙碌的教育教研工作已近尾声,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有收获,也有感慨……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全体老师,坚持“以教研促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响应创建“学习型学校,争做科研型教师”的号召,狠抓“有效教学”的具体操作,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研,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开展着教研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开学初,我们全体语文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转变了很多陈旧的教育观念。
二、实现了有效教学课堂具体操作化。
在明确了目标要求,掌握了途径和方法之后,每位教师积极备课,相互研讨,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修改共案,备出操作性强的个案。课堂更是以学生为本,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认真上好每节课,当堂有效评价,查漏补缺。课后,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在不断反思中摸索前进,教学技能日益提高。
三、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认真积极地开展组内听课活动,促进全体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本学期,我们语文组积极开展组内听课活动,每位教师至少开出一节组内研讨课,其他组员认真听课、议课。研讨氛围十分浓厚。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一对一”帮扶活动,相互之间研讨,互动学习,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有效教研成果展示。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十月份学校开展了30岁以下教师“基本技能大比武”。有粉笔字、钢笔字、说课等比赛项目。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比赛活动中,每位教师精心准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了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采,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老师们在活动中虚心学习,主动交流,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并认真写出总结和反思,促进自己的提高。与此同时,根据学校教导处的规定,每位老师不断加强学习和练习笔耕,每人撰写教学反思或教材分析,供大家评议。
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1、我校语文组老师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采取切实措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开展语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开拓更宽广的空间。
2、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注重学生积累。
在学校充实丰富的图书资源这一有利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午间、下午放学时间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使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甚至超过新课标规定的数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存在不足
本学期我们虽然开展了不少的教研活动,但和中心小学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工作力不从心。这样一来,语文老师一方面要完成日常琐碎的工作,一面要应付考试,实在疲于奔命。
七、努力的方向
1.研读并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撰写、发表更多的教育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引导老师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文化底蕴。
3、下学期加强学生文学积累的量与质,深入开展文学积累与课外阅读活动。总之,我们耕耘了,我们收获了,无论成绩大小,都是我们勤勤恳恳工作的成果。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下学期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争取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第五篇:“研学后教”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研学后教”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自从我区实施研学后教课改以来,各学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例如象贤中学的三元教学模式研究,洛城中学的“332教学模式”研究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课改成果。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70-0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其具有导向、激励、测评等功能。与新课标的规定及新课程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我区实施研学后教以来,对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产生了模糊的概念。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实施出现的问题
1.1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表述不完善。由于对新课程改革把握不准确以至于认为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三维目标” 一一对应,使得教学目标千篇一律,尤其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设计时,部分教师仍使用“进行自尊自信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目标陈述。这种目标设计形同虚设,无意义可言,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遥不可及虚无漂细。假大空的目标内容,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想品德的课程具有其特殊的课程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非常大的空间,对学习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容的表述应具体。
2.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忽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54%的教师虽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但使其陷入到被动呆板的位置。由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限定了范围,有的教师担心是否可以按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问题,反而将重点放到了自身的教上,降低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2 不关注学生和课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善教学目标。此类状况在新教师中较频繁。实习的第一节课,记忆犹新。我的教学重点只是将备课的内容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讲授,一节课下来关心的是自己内容讲完没有,重点点到了没有,而没有留心将重点、主体放到学生身上。
2.3 实施教学目标时,主观随意。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对教学目标的不重视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更明显。没有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没有线的风筝,随风舞飘,教师会随着自身的反应与兴趣点随便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或是对自己想谈的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没有计划可言,随意性强,这样的教学难以实现有效教学。
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阐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课后及时对教学目标的修改进行优化的措施进行阐述。
3.1 优化教学模式。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大政方针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都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要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呆板为活泼,变陈旧为鲜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功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远不如其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讨厌填鸭式的机械灌输,渴望欣赏和倾听生动活泼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运用幽默教学艺术,运用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教学形式,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
3.2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围绕课文的内容开展讲故事大赛、让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当学生转换角色等活动。学生们对这些活动深感兴趣,学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3 探究性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让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探究性课堂就是放羊课,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控制课堂进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那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事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抛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断引导他们的思维。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浓厚好胜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竞赛可以是个人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竞争,可以是一些知识考试可以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老师可以在最后将每个同学或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那些比较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学习。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