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江苏教育》杂志2009年第1期《蔡林森,一本活的教育学》
蔡林森: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这次是在河南的沁阳。
如果说,蔡林森在家乡泰兴洋思创造奇迹,得益于本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优势,相对说还比较容易成功的话,那么,在异土他乡的中原地区,在民办学校,再一次创造奇迹,则是相当的不容易,相当的不简单。
蔡林森,就是一本活的教育学。
是的,蔡林森是一本不断创造奇迹的教育学。不过,我们不应只关注奇迹的本身,而忽略奇迹的背后,忽略奇迹创造的过程及其成功的秘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蔡林森这一或的教育学的深刻意蕴;也只有这样,蔡林森这一“文化符号”才会产生巨大的文化力量,使“蔡林森”具有普遍的意义。
一、“蔡林森精神”:永远的追求
哲学家尼采曾评说人的伟大和可爱。他说: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人是一个跨越的过程而非完成。他还说,人的新的荣耀,不是来自所来之处,而是将要前往的地方。
蔡林森的伟大与可爱,就在于他永远去走过一座又一座桥梁,永远在跨越,永远向着前往的地方。正是这样,蔡林森心中有一块精神高地,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一种强势的精神力量,我们不妨称之为“蔡林森精神”。
“蔡林森精神”之一:追求人的生活价值。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我们,在这个和世界出生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生存,第二次是为了生活。”生活与生存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活是富予意义的。这一命题往深处说,可以理解为对人生价值的追索。美国学者赫舍尔说,人生的价值不再于你现在是什么,而在于你将来能够成为什么。而且他说,这就是人生之谜的谜底。蔡林森退休了,怀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洋思中学,来带了河南。“我来永威学校图什么?如果图钱,就必然办不好学校,我来当校长,就是一心办好学校。”这就是蔡林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追求,这就是蔡林森的价值宣言。蔡林森以他的自身行动宣告:人的价值不以退休来划分的,不是以人的年龄来区分的。年轻人,我们是否应该从中领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深刻含义呢?是否以蔡林森为镜子照一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还确实点什么呢?
“蔡林森精神”之二:拼一回。初到永威学校,蔡林森面临着想象不到的困难和矛盾,几位好心教师劝他不要待下去,赶快回家。但是,蔡林森的回答是:鼓起勇气,站了起来,“我一定要再拼一回,一定要办好永威学校,创造又一个教育奇迹。”“拼”,是一种勇气,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坚守和争取,爱拼才能赢。蔡林森又以他自身的行动宣告:面对困难的最好态度是“拼”。蔡林森明明知道,拼是要大付出的,是要冒险的,但他“拼”了,这就是一种精神。教育教学改革永远需要这种“拼”的精神。
“蔡林森精神”之三:创新。蔡林森绝不是一个“鲁莽之人”,他不仅是苦干实干,而是一个“智者”,会巧干,会智慧地干。创新也不是以年龄的大小为界限的。蔡林森敢于创新,也善于创新。比如,他在永威学校小学部,倡导教师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看一看,让学生看课文;想一想,再思考几个问题;考一考,通过板演练习,检验看出效果;议一议,大家讨论;练一练,当堂完成作业。这是洋思教学模式的小学化和具体化。如经济学家熊皮特所言,元素的重新组合或元素的发展,就是一种创新。蔡林森的心中总是涌动着创造的激情,创新使蔡林森永葆青春。
“蔡林森精神”还有很多元素,以上三点是其内涵中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蔡林森精神”成为蔡林森教育学的核心价值观,使他永远站立着,永远走在前头。
二、蔡林森的行动指南:从理念到信念
蔡林森创造奇迹的一切行动,源于心中的一杆标尺,那杆标尺是他的办学理念,而且办学理念发展为他的教育信念。
苏格拉底认为理念是一种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原,康德认为理念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思考,黑格尔则认为理念是一种真理,中国的“理”也强调事物存在的根据。蔡林森不一定对理念作出文字上的界定,但他都用行动具体生动地诠释了理念。不仅如此,蔡林森还把理念转化成信念——坚信不疑,坚定不
移。这就是蔡林森的不同凡响之处。
蔡林森的信念是: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的确,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就能办好一所好学校——我们坚信。因此,“没有办不好的学校”的下半句应是:只有不会当的校长。蔡林森这一信念,首先基于他对学校的认识。学校是文化的创生地,而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会让学校向自由迈进一步。蔡林森管理学校、领导学校,就是在穿凿一种文化,让教师们浸润在文化中,让文化影响教师、改变教师。我们不妨把蔡林森所创造的文化称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不保守,又踏踏实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蔡林森,是一种典型的校园里行走着的文化符号。其次基于他对教师的信任。他深信,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尤其渴望得到校长的肯定。他还深信,学校是依靠教师来办的,离开教师,校长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会一事无成,或曰,校长天大的本事是调动教师、依靠教师。
的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绝不是教好学生的一切责任都推给教师,若此,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无疑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样,蔡林森的这一信念是基于对学生的认识:学生有无限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措施。他说:“差生为什么成绩差,主要是行为习惯差……因此,要教好每个学生,必须统筹兼顾,狠抓全面发展,特别要抓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这么主张了,关键是蔡林森真正认识了,而且实打实地去实行了。行为喜欢的养成岂在某一个早晨?蔡林森的可贵之处在于坚持,在于严格训练,在于校长和教师的以身作则。此外,学生需要激励。
蔡林森把理念变成信念,是他的行动指南,是他成功的又一密码。必须之处的是,他的理念和信念深植与校园的土壤之中,吮吸着大地的营养。这种理念和信念带着泥土的芳香,使他与教师心贴着心,与学生手牵着手。于是,这本教育学引导校长和教师去建设精神家园。用信念和理念去锻造教师的人格特征。
三、蔡林森的管理智慧:人格治校下的严格管理
蔡林森的学校管理以严格著称,何止是严格,甚至是严厉。这种印象中还隐含着另一种思想:蔡林森的管理是一种“霸道“。但是深入研读,你会有另一种发现,那就是他具有管理的艺术,表达着管理的智慧,形成了蔡林森的管理风格。艺术也好,风格也好,蔡林森这本活着的教育学中管理的关键词是两个:严格管理、人格治校。
不可否认,蔡林森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比如组织教师赛课,他听一节评一节,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有的教师难以接受,哭了,甚至闹情绪,歇了几天才上班,不少人袖手旁观,指手画脚。但是,蔡林森“仍不放过他们”,指出他们出现的新问题。结果是,“老师们饱尝了酸甜苦辣,艰难地迈出了课改的第一步。”这里需要讨论的是:管理需要不需要严格?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不守规矩,难成方圆”的古训至今都是正确的,至今都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必须指出的是,当下的学校管理,与管理的松懈是有关的。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严格管理不能退出治校的视野,不能退出校园。管理的严格,实质上体现了管理者的社会良知,意味着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我们应当向蔡林森的严格管理致敬。
传统的理念与经验,包括关于规矩的古训,应当给以时代的解释,赋予时代的意义。蔡林森对此作了有效的探索,那就是人格治校下的严格管理。他自己说:“我以人格治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努力为学生服务,赢得了大家的理解、支持,这是办好学校、教好每个学生的前提。”显然,没有人文关怀,缺少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严格管理难以进行,难有成效,甚至会走向反面。想起马卡连柯的一句话:只有更多的尊重学生,才能更严格要求学生。把这句话迁移到整个学校管理中来便是:只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才能更严格地管理学校。蔡林森正是体现了这一管理智慧。
蔡林森把人格治校置于前提,以严格管理的方式来呈现,归纳起来是:首先把校长的关心与帮助落实到有困难的、需帮助的教师身上。他把钱看得很轻,那是因为把人看得很重。其次,让教师和学生各个个是被管理者,个个又是管理者。当被管理者的体验会迁移到管理者身上来,当管理者才会有主人翁的意识,管理与被管理的容融洽和互动,形成了特有的管理机制和氛围。第三,让教师和学生在文化标识中收到激励和鼓舞。灯箱上同伴的照片、格言,还有名人雕塑上的名言,都会冲击师生的心灵,找到学习的榜样。第四,严格的管理制度。制度像是一座冷冰冰的机械,但是它公平,坚守规则。而制度一旦抹上人文的阳
光,就会更加美丽起来。为什么教师结构工资制、“包”的责任制、取消快慢班的决定得以推开,而且有了成效?就是人文与严格的统一,制度不仅有“刚度”,而且有了温度,让人既感到压力,又有温暖的感觉。第五,靠前指挥、走动式管理。只有深入,才能了解真情,才能正确决策,才能使管理呈现在具体的真实的生动的情境中。
四、蔡林森改革的重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真正的落实
在蔡林森这本活的教育学中,课堂教学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坚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课堂教学的改革。可以说,一个对课堂教学不重视,不感兴趣的校长,肯定不是好校长,学校也肯定办不好。蔡林森可不是这样。他对课堂教学不仅重视,而且是他的“兴奋点”,是他办好学校的突破点,是他管理学校的强项,形成了他的优势,成为他成功的又一秘决。
课堂教学究竟怎么改?要改的地方太多了。蔡林森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早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现代教学,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蔡林森以清醒的头脑,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使洋思模式在一所民办学校取得了成功和新的进展。
“先学后教”的可贵之外,在于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先学”势必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这样的教不是盲目的,不是随意的,势必使以学定教的理念和原则落到了实处。其实,洋思的这一模式,不仅是“先学”,而且是把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所以“先学后教”不仅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更是突显和落实教学核心的问题。无疑这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是先进的。
“当堂训练”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教学负责,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负责。教学不等于训练,但教学需要训练,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训练。在“当堂训练”的基础上,蔡林森坚持课堂教学的“四清”。他不仅对“四清”作了准确定位,而且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归结起来就是他所强调的,“从实际出发,怎样做效果好就怎样干”。同时,有很好的策略,抓了细节,抓了落实。
蔡林森自己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讲”和“练”的关系充满着辩证法,特别是“要练出门道,练出智慧,练得精彩”,闪现着他的教学哲理的光彩。
蔡林森的再一次创造奇迹,又一次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好校长,当好校长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可能的,关键是校长本人是不是有追求,是不是有智慧,是不是有自己的主张,是不是能坚持。他是一本活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教科书,不仅校长应该学,而且教师也应该学。这本教科书已成为一本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特点的活的教育学,他自己本人也定会成为教育家,永远行走在现代化的校园里——我们相信,而且乐观地期待着。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本文发表于《江苏教育》杂志2009年第1期)
第二篇:学习蔡林森
学习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体会
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先揭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通过检测,暴露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学情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集中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我理解的“先学”,不单单是指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重要的是教师的学前指导要到位,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很快进入自学之门。自学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读课本、看例题、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等。“后教”不是教师漫无边际、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在巡视过程中,要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等形式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讲解或相互交流,让已经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促使学生相互帮助,达到会的更精,不会的变会的双赢目的。如果发现确实学生都不理解的再由教师做引导、讲解。“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当堂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坚决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作业,如竞赛、考试等形式。当堂训练要达到准确检测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准确信息的目的。
通过把这种教学方法实际应用到教学中,我体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使师生得到了解脱。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原来的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不但解放了学生,而且解放了老师,解决了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苦,老师满堂灌、学生不想学的问题。
2.学生自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以前我们总是惟恐学生学不会,就细讲、细讲、再细讲,重复了一遍又一遍,耽误了许多时间,效率当然谈不上。而让学生先自学,再检测,就促使学生不得不深入地动脑去学,仔细得自己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办法找到了,知识也学会了。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于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之后就要自己做出练习题,学生就有一种紧迫感,如果不努力看书自学就会落后,只有争先恐后的动脑学习。
4.有利于转化落后生,培养优等生,缩短差距。由于教师不讲,学生自学,教师就有了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落后生,针对个别情况个别辅导。而优等生本身知识就学得牢固,理解得深刻,再加上能给别人做讲解,做别人的老师,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积极性,会更愿意努力学习,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5.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课堂上学生由于自主学习,理解深刻,就能当堂完成作业,课下不需要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就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总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如果能够恰当的掌握、运用,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还能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素质。
第三篇:蔡林森心得体会 文档
《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读后感
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后,感受颇深。在教学上,蔡林森校长创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在提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当场批改”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不是用大道理来说话,而是用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告诉我们:让学生走在教的前头,让学生先探索,先体验,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产生障碍,然后带着问题去学习,把学生一开始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后教”的依据及重点。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在课堂之外学习”。因此,“先学后教”不仅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更是突显和落实教学核心的问题。无疑这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是先进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课堂结构的每个步骤的操作,每个步骤要达到的目的,每个步骤所蕴含的意义及高效完成每个步骤应注意的事项,都熟透于心,时间把握得恰到好处。课堂上,教师们已经退居二线,教师就像“引桥”、“路标”一样将学生引向自学的“高速公路”。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自
律、自助、自动”的学习精神,它让学生获得的是能力,是习惯,是自信,是乐趣,是自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减负与提质并行的轨道。这种教学法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够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学习力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了责任感,都能像竞赛那样紧张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最后又像竞赛那样当堂完成作业。这样课堂上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学习效率就特别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能够达到堂堂清,能够“培尖”“补差”。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达到不教,还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并做到了课前不预习,课后没作业的学生课业减负。
当然,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课型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呈运动状,知识、技能和能力呈积极状。人人有练的机会,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两极分化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光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让学生终身受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正确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充分的相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对教材中一些学生能看得懂的知识,不作过多反复累赘的讲解,采用让学生自学探讨、自行实践;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或难以理解的内容,则
围绕这些基础知识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目的。变讲为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寻找规律;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知识,体会知识的逻辑和应用性;引导学生积累,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第四篇:学习蔡林森心得体会
学习蔡林森的心得体会
沭师附小 徐光
近日,我读了“蔡林森在永威”的报道,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思想开阔,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教育家和改革家。在教学上,蔡林森校长创造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提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当场批改”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能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能够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学习力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成了学习的主人,都有了责任感,都能像竞赛那样紧张地看书、练习、更正、讨论,最后又像竞赛那样当堂完成作业。这样课堂上有静有动,静中有动,学习效率就特别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能够达到堂堂清,能够“培尖”“补差”。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达到不教,还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了课堂的有效性,并做到了课前不预习,课后没作业的学生课业减负。我想我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尝试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自己的课堂上。当然,决不能生搬硬套地使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要正确地把握教材,精心的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打造最适合本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于蔡林森校长,更让我感触深刻是他的勇于吃苦、善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没能给子女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留给了他们吃苦的精神,正是这份最大的精神财富,才使他们个个都取得了成就。
在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感到自己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吃苦的精神。以前在市实小时,分管教育的史校长也多次强调过要一线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作业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等等。自问我当时做得还不错。可是和在洋思和永威任教的老师比起来,我觉得他们做得是那么好,由于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爱学生,爱教育,所以他们的高效课堂是水到渠成的打造成功的。而我呢,却是因为每个星期校领导和骨干老师都会随堂听课,教委领导也会随时进校进班听课,有时一星期能被听两三节课,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来督促自己精心备课上课。记得有一个星期,我已经被卓校长听过一节课,教导主任听过一节课,所以周五的一节品社课,我没有认真地备课。可是在早上8点半的时候,年级主任张主任急匆匆地通知我:上午第三节课教委领导要听我的品社课。我是做梦也没想到,当时急得直冒冷汗。幸亏我的课件都是提前两个星期完成的,于是匆忙备了课去上,课堂效果还算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不把握好教材、把握好学生、把握好时间,兢兢业业地来上好每一节课呢?说实在,当时我的高效课堂是被“逼”出来的。
本学期调到沭师附小,原想工作节奏可以放缓一点了,谁想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领导来听课,但是这里的老师不管是年龄大的,还是年轻的,一个个都是那么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自觉地备课上课,精心地打造高效课堂。特别是听了学校骨干老师的几节课,我感到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科学而严谨,契合学生实际,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些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光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
方法,更多的的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蔡林森校长离我很远,可是却好像又离我不远,因为我在沭师附小的领导和老师身上看到了他的影子,我为自己能成为附小人感到自豪。
是啊,我们确实应该向蔡先生学习,学习他的人格,学习他的理想,更要学习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决心要在实践中靠自己吃苦教好学生,干好工作,当一名合格好教师。
第五篇:找一本教育学
找一本教育学,随便一翻,都可以翻到好多啊!
这是一个样本周次 班队活动主题 班队活动内容、形式(各中队可相同,也可不同。不同的要每个中队一一注明。)行为规范教育 学习《小学生守则》;班会中华诗歌美文朗诵会 诗词朗诵;班会行为规范知识学习背诵、深化《小学生守则》;知识竞答读书交流会 交流读书笔记;班会国庆长假 * * ** * ** * ** * ** * *庆祝建队节活动 学习队知识;班会重阳节感恩活动 为父母长辈做一件事;分小队活动后交流爱国主题班队活动 为社会做一件事、为祖国描蓝图;小队活动后班会总结 9校运动会消防安全 消防知识竞答;演练心理健康教育 讲名人诚信故事;班会科普教育 制作科技小作品;小队活动科普教育 观看科普资料、展示作品;班会法制教育 看法制教育片;班会法制教育 批评身边的不良行为;班会我喜爱的一部影片 影片观后感交流;班会迎新年 元旦联欢;班会环保、节约主题活动 学习环保知识,深化环保意识;班会环保、节约主题活动 制作环保作品,展览;班会总结、评优 评比三好学生、各类积极分子;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