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下团城王江荣

时间:2019-05-13 02:1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下团城王江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下团城王江荣》。

第一篇:《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下团城王江荣

“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下团城学校 王江荣

一、问题的提出。

现实教学中,很大一部分教师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但很多教师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习题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解决问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解决问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

2、时间、要求一刀切。很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目标,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统一要求,统一作业,对优秀学生来说,作业缺乏挑战性,觉得简单,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动脑;而对于后进生又觉得很难,作业出现太多的错误,让学生对练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这种习题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 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每人因其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每个学生认知上千差万别。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也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的探索具有普遍的意义。课题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练习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让学生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使每个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前的准备阶段。

我申报了《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这一小课题,我积极学习有关方面的书籍,案例,并主动向领导、数学教师请教。制定好相应的实施方案。不断学习新理念、新课标,深刻认识本课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深远意义。而且,学校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吕校长和刘主任经常过问课题的实施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得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刘主任多次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数学教师帮助研究《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全面推介本课题,让我弄清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 着力解决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全面解读本课题,从“分层”到“分层作业”,从“课内作业分层”到“课外作业分层”,让我深入领会内涵,明白本课题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准备阶段。我收集很多课题学习资料,通过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现代信息技术、互动型教学的信息和资料等方式,弄清分层作业、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功能,并初步掌握教学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

没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念的渗透,没有理性的积淀,深入进行本课题研究是不现实的。我一是力求每周挤出专门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因材施教方面的理论,充电提高。二是经常随笔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同样也离不开实践反思。我反思研究实践,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悟,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记录研究中的出“彩”之处。剖析作业设计的成功做法和必要的改进之点。学习报刊杂志上的成功案例,汲取养分,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虚心向其他教师请教,交流研讨,纠偏研究行为,保证课题健康有序地运行。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

根据课题方案,按计划展开实证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实证性研究,并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调整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过程。(1).分析学情,实施因材施教。

本课题主要确定本校四年级为实验班。课题教师通过谈话和问卷 调查了解和分析学生,主要从学生学习态度、智力发展和接受基础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分层,将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层是智力因素较高,但上进心少,学习不刻苦,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

C层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对较低,接受能力差,作业困难的学生。学生分层后,再把各层次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合作小组,形成最优资源互补组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主动接受挑战,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为杜绝教师人为分层给学生及家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给学生主观分层,而是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家长配合督促下,学生自主确定层次,自主选择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主动发展,全员发展。

(2).关于“分层作业”的设置。

由学生的知识背景与认知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师在内容设计上必须放弃“一刀切”的思想,大胆处理教材,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尽量安排富有层次性的弹性化作业,在保证一定量的基础题训练巩固的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让更多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作业中的分层设置:课内综合练习部分应分层设置,可设置A、B两个层次。A层为基础类,也是必做类,重在巩固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B层为拓展类,是选做类,适当地增加难度进行变式练习,达到课标要求的能力,拓宽学生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标的较高要求。教师讲评时A层内容面向中下生点拨重点、难点,B层内容以理思路、讲方法为重点,使优生掌握,中下生受启发,保证各类学生学有所获。例如:四年级学完乘法运算定律后,我出了如下课堂分层作业。

一、A组:基本题

1、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常见的简便计算题:(1)285+74+115+226(2)125×4×25×8

(3)99×43+99×57

二、B组:综合扩展题:(1)388×99+388(2)88 ×125(3)748+299-548(4)278+102366-99

三、C组:聪明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号

(1)39×(20+1)○39×20+1(2)(230-23)÷23=230÷23-23÷23 作业一般分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着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扩展题,以培养学生迁移能力为目标,适合“中等生”;C组:聪明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 题,适合“优等生”。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定的作业不再困难,即使有困难,努力一下也能完成。而且完成了自定层次的作业,还可以向更高层次挑战,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

课外作业中的分层设置:课外作业可依据内容与时间情况,设置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类,也是必做类,B层为拓展类,是选做类,C层为探究类,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面向学有余力的优生设置的实践性、探究性、活动性作业。主要体现多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运用,增强探索性,注重思考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

在选择上,A层为必做类,B层为中等水平以上学生必做,学有困难学生选做类,C层为选做类,鼓励优等生完成,中等水平学生选做。为控制作业总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各层作业要依据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层次作业所需时间科学设置,确保各类学生完成所选作业总量时间不超过规定要求。(3).关于指导与评价:

本课题对作业的评价主要从评价的内容、方式以及表现形式三方面进行研究。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①作业中的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至关重要,因此,本课题我将从作业书写要求、整洁度、正确率和作业时间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习惯。②作业中的错误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作为教师不可忽视,因此,应该正确认真地去分析、对待、评价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利资源。

于此同时进行分层式的后置处理,也就是说让学生做练习中发生错误的习题及与其变化题,谁错了谁做,错得多,做得多,错的少,做得少,不错不做,这相当于“病人吃药”,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无病不吃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的方式,主要指批改学生作业的方式,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也是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控的先决条件。从评价主体考虑,我们主要将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自我评价四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评价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在学生作业评价表现上我们常见的主要有等级式、百分制、图案式等几种,本课题在原来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有机结合,例如融入评语式、谈话式、物质奖励式、精神诱导式、小组合作竞赛式等评价表现形式来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或习惯的长处与不足,从而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材料,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反思,完成研究报告,汇报成果。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提炼研究成果,及时撰写总结、论文、案例,汇编优秀作业设计集,并在一定范 围内交流。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年来,我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努力探寻、实践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不断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撰写研究心得,优化、提炼中年级段不同数学课型的典型教学实例,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作业分层设计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1.分层作业,激发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分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实施了分层作业,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愿意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因为有了不同层次的作业,也避免了抄作业的现象。对于班级中一部分差生而言,当学习有了一定进步以后,再来选择层次比较高的作业,学生本身也感受到了一种成就感,那种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学生,课堂发言比以往更加积极,由于作业布置的形式和内容都和以往有所不同,每个学生交上来的作业也会存在着差异,在进行相互交流的时候,学生感到了新鲜感和满足感,相互竞争的氛围也在慢慢形成。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感到学生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一年来,在市年级部分学科调研检测中,我班学生的数学及格率、优秀率均能达到或超过学校制定的指标。

2、分层评价,激励学生,促进教师发展 分层教学是以给学生成功的回报来正向激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A组同学的点滴进步采用了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而对于C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采用了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努力奋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有了分层布置作业的研究和实践,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知识领域都得到了有效的补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同时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精心备课,设计分层练习,积极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取得了不少成绩。

3.分层研究,学生进步,家长认可支持。

对于不少家长而言,看到自己的孩子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作业质量也在悄悄变化,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对老师的认同度不断提升。开家长交流会的时候,家长们之间互相交流着自己的孩子在家学习的情况,更多的家长提及不少的孩子现在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喜欢上了自己的数学老师,喜欢做数学作业,这无疑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

四、研究反思 1.存在问题:

(1)教师研究的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2)教师对课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重视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3)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少数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厌学倾向。

(4)适应不同学生的习题远远不够,亟待解决。

(5)不同层次的作业,增加了老师批改的劳动强度,不能一贯坚持。

2.努力方向:

(1)不断总结成功的做法,推广研究成果,放大研究效应,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让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成,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有效教学的能力。

(2)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或走出去学习。(3)建立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题库。(4)继续探索简便有效的分层作业教学模式。

第二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针对性研究结题报告

榆林市第二小学 房剑 曹艳丽

一、课题的提出:

练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技巧、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对数学知识的构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首先,受长期以来“精讲多练、以练代讲”的思想的影响,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多,课堂练习是例题的重复,课外作业是课堂练习的重复„„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继而布置大量的练习。这样做不但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而且与教师自己理想的效果背离。其次,受应试教育的顽固影响,作业设计形式单一,过份注重书面,而忽视了实践操作方面的练习。特别是在课外作业上,很多老师无非就是把配套的同步练习与作业本完成好,而同步练与作业本有许多地方是重复的,作业的内容、形式比较单调。学生疲于应付,毫无兴趣可言。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性极为不利。再次,很多教师对数学练习存在着比较片面的认识,过于强调练习与教材的一致性,课堂练习题大多是一些条件明确,思路单一,结论明确的封闭性习题,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缺少个性化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的涵义:

本课题主要针对现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出现的弊端,如:技能训练数量不足、联系生活的数学过于牵强、实践性练习不足、练习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练后反思不重视等。开展有效的课、内外练习设计进行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教学现状出发,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让练习设计真正体现“高效”的特点。实现真正意义的“减负提质”。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1、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合适练习形式,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探索多种课内外作业的形式,提高作业效率。

3、转变教师观念,正确认识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使教师建立效率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

2、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练习,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练习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差异性原则。首先,学生方面,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得饱,让优等生吃得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进行。

五、研究的操作措施:

(一)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往更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的形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有这样的安排:

1、有针对性的练习设计。教学内容的不同,重、难点也不同,根据不同的内容,从班级现状出发,抓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可采用集中性练习。对难点,既要抓住关键,又要适当分散。此阶段可以有几下几种练习形式:

(1)、专项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很难理解的关键之处要花大力气安排专项练习。如在教方程的时侯,首先要理解等式的意义,所以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口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安排。但是练习后,必须有强化性的检测,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验证性练习。在新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先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在学生自主的验证练习中掌握知识,从而突破了重点与难点。如:在教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再让学生用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练习,从而得出结论。

(3)、反思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易错、会错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进行训练,会提高练习的效率。

2、探索“多样化”的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要讲究“花样”,按部就班地练是低效的,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易混淆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加以辨析。此时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

(1)、发现式练习。如在整数除法的估算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计算让学生去发现估算方法。(2)、对比性练习。如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中的单位“1”已知与单位“1”未知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此种练习。

(3)、变式性练习。如在教学学生春游“乘船”、“乘车”“搭帐篷”的问题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做衣服”、“装车轮”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以发展。

(4)、反馈性练习。把学生在练习中的错题拿出来,让大家找一找,说一说错在哪里(重在说),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3、“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

在课堂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原创题。让学生综合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习题(针对一部分学生),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索、创新精神。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此阶段可设计以下几种练习形式

(1)、“可变式”练习。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在变中思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宽了解题思路。

(2)、开放性练习。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或不足,答案不唯一的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更利于学生从模仿走向创新。

(3)、生活中的数学练习。如“购物”问题、平面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等,可以把书本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逐渐对数学产生兴趣。更多的练习形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渐发现和完善。

(二)、有效课外练习的实施策略。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老师们的抱怨由此而起。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觉得应该少布置书面作业,甚至可以不布置。用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代之。有这样几种作业形式课供参考:

(1)实践性作业。如在学习了百分数后,可以让学生到各个领域去寻找百分数,理解各中的意义;学了千克与克后,可以让学生到超市自由调查一些物品的净含量,这样的案例有很多。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查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去研究“怎样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为什么要用草稿纸”、“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等。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方法进行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练习形式最后必须经过教师的归纳、提炼,方可收效。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通过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对教材的梳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分层作业设计的研究。

(1)“数与代数”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计算教学中,要求A层同学完成C层作业要做到熟练、正确,能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计算,在拓展题的练习中,寻求计算的规律和方法,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B层同学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提高计算速度;C层同学掌握计算方法以及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中的计算分层设计。

A组题:

把下面左右两组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2/3+4/13+1/3 1-(1/7+6/7)

1-1/7-6/7(2/3+1/3)+4/13

4/5+5/6-4/5+5/6 7/12-5/12+1/8

7/12-(1/8+5/12)(4/5-4/5)+(5/6+5/6)

B组题:(1)光明小学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基地有一块7/8公顷的空地,其中3/8的面积种番茄,其余种黄瓜。黄瓜的面积占几分之几?

(2)学校食堂四天烧完一堆煤,分别烧了3/7吨、5/12吨、4/7吨、7/12吨。这4天共烧煤多少吨?

(3)五(1)班将举行“情系奥运,爱我中华”主题队会,买来两根彩带美化班级。一根彩带长14/5米,比另一根短1/5。两根彩带一共长多少米?

C组题:

(1)小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本书,已经看了其中的2/9。没看的与已看的相差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已知:1/2=1-1/2,1/6= 1/2-1/3,1/12= 1/3-1/4,1/20= 1/4-1/5

①请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②根据发现的规律计算: 1/2+1/6+1/12+1/20+1/30+1/42

(2)“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分层作业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图形特征、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要求A层的同学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还要会解答与圆有关的综合性题目或拓展性题目,体验圆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B层同学除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有选择地解答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有关的变式性问题;C层同学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根据不同条件求圆的面积。

A组题:

1.一个圆的半径是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圆的直径是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3.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B组题:

1.如上图,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

2.把一个圆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是12.56厘米,求原来圆的面积。

C组题:

一个半圆形羊圈的周长是10.28分米,求这个羊圈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统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教师要给A层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做B、C层作业,同时要求他们调查自己所关心的社会或生活问题,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进行绘制;B层学生先要做部分C层作业,然后再根据提供的原始数据,自主绘制折线统计图;C层学生设计一些已绘制了统计图的一部分,让学生补充完成另一部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意识、、创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作业分层

在 “解决问题”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差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作业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对A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解答开放性题目时,提倡解法创新,要做到举一反三;对B层学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C层学生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直观手段(如画线段图)分析题意,写清解题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综合解答。

可以看出,以上体现的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

除了作业难度的分层设计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年级作业的分层设计考虑,低年级以游戏性作业为主,中年级以实践性作业为主,高年级以综合性作业为主;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作业量的分层设计,对于学习能力强、智力发展好、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适当增加举一反三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除了重视课内作业的分层设计外,还重视课外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比如布置数学家庭作业时,我们有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求B、C组的学生完成基本的书面作业,要求A组的学生完成综合性的调查实践作业,并自主设计填好调查分析表,写好调研小论文。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启发提问、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等,注重针对他们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等提出不同的要求,多鼓励,多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5、评比推动,促进相互交流。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整体推动,消灭无效作业的目的,学校先后多次组织“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评比活动。通过评比促进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也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入。

6、骨干引领,深化课题研究

分层作业设计仅仅是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为了验证我们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实施课堂教学展示。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带头上好示范课、研究展示课。骨干教师的引领为组员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能自主选定一个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然后由组长带领全组教师进行课前集体备课,被调研的老师先阐述自己的设计,组内成员围绕作业设计的形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以提高,作业效果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然后进行试教、研讨,评课等,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集体成长。

七、经验与教训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分层次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一)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接近尾声,回顾走过的历程,研究过程是求真务实的,研究成果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没有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教师的发展情况作科学的测量、统计,从而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只是直观感知,形象描述了实验以后教师和学生的进步,并且对研究过程中的案例剖析不多,深度不够。

(二)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进一步完善“提高小学数学分层练习的针对性方法的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如何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

第三篇:《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7000字)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新理念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既有古代东方数学重视算法的优势,又有近代教育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实践经验。但是,面向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怎样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提高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代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更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的原始资料。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学教育观下,我们必须认清应试教育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形式。这就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的设计不仅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现行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

2010年12月,我们进行了一次作业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数学教师、二至六年级家长及三到六年级全体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作业的类型、学生对作业的认识态度、教师布置批改作业的形式、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结果及不同对象对作业的建议等。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初始结论。在这里,就学生问卷几个代表性的问题展开分析,作出思考。

结论分析(1)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上存在一定问题。

作业认识——雾里看花。大多数学生对作业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认识到完成作业能给自身带来丰富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但还有15%的学生认为作业是给老师完成的任务,说明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我检查——人气不旺。根据对作业自我检查这项调查结果来看,情况很差。结合课堂观察发现,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检查习惯。有不少学生依赖于家长检查,惰性很大。

遇难而退——思维惰性。学习有挑战性的学生较少,只占四成左右,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模仿式的练习,缺少主动性,一遇难就知退。由此能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惰性与意志力的薄弱。

(2)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作业形式、难度、数量要求不一。

(3)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

以上分析所得,我们现行的数学作业设计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对于此问题的思考和课程改革对作业的新要求,我们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了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小学数学作业”包括随堂作业、课堂作业、预习作业、复习作业、家庭作业、检测作业。

“有效性”指有效果,有功用,有使用价值,指以较小的劳动量获得较大的劳动效果。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作业的有效形式,探索作业评价的有效方式,旨在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提高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探索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形式,如何做到扎实有效、训练思维、激发兴趣。

3、探索作业评价的有效方式,如何做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与动态化。

4、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作业观,评价观,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2、小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研究。

3、非智力因素对作业有效影响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对象

本校2—6年级每个年级中确定两个成绩无显著差异的对照班。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一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3、个案分析法:重视对问题情境案例及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09年3月。组建课题组,落实人员,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施;制定阶段达成目标;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会议,总结交流,及时上报阶段总结;进行阶段成果展示。

3、后期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和原始材料,形成结题报告。课题结题。

七、预期研究成果

1、案例集。

2、阶段报告及结题研究报告。

八、成果形式

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组成员分析及分工

1、陈月初:横街学校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现教小学四年级数学,曾负责多个市、区级的课题研究,多次在区级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有关课堂教学论文、案例多次在区、市发表、获奖。主要负责收集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及负责写课题总结。

2、应钒:横街学校副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现教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关课堂教学论文曾在市、区发表、获奖。主要负责小学生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3、夏显素:横街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现任小学五年级数学。主要负责小学生作业的有效评价研究。

4、陈建平: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现教小学一年级数学。主要负责非智力因素对作业有效影响的研究。

(二)经费分析

学校对于课题研究非常重视,还规定公用经费的5%-10%用于课题研究,因此课题研究过程中经费的问题应该不大。

十、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及成果 ? 困惑及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更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的原始资料。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学教育观下,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那面对现有的作业设计,学生的对此的体验以及完成情况如何呢?为此,我们也做了许多前期工作:

2010年12月,我们进行了一次作业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全校数学教师、二至六年级家长及三到六年级全体学生,调查内容涉及作业的类型、学生对作业的认识态度、教师布置批改作业的形式、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结果及不同对象对作业的建议等。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形成初始结论。就学生问卷我们发现:

(1)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上存在一定问题。

作业认识——雾里看花。大多数学生对作业目的还是比较明确的,认识到完成作业能给自身带来丰富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但还有15%的学生认为作业是给老师完成的任务,说明他们对学习目的不明确。

自我检查——人气不旺。根据对作业自我检查这项调查结果来看,情况很差。结合课堂观察发现,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检查习惯。有不少学生依赖于家长检查,惰性很大。

遇难而退——思维惰性。学习有挑战性的学生较少,只占四成左右,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模仿式的练习,缺少主动性,一遇难就知退。由此能清晰地感受到学生思维的惰性与意志力的薄弱。(2)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作业形式、难度、数量要求不一。

(3)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

由此我们发现,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在作业过程中的兴趣度、积极主动性、自我评价、反思能力等不是特别理想,深入研究后我们认为“撬动学生作业自主性”是“作业设计有效性”极为关键且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形成对作业的正确认识,主动、充满钻研精神地对待作业,学会自主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经验。

自主性对于学生来讲,就如帆布之于帆船,我们希望学生能扬帆而起,乘风破浪。那怎样的作业设计形式与作业评价才能更好地激发、培养学生的作业自主性,以实现作业的有效性?以下三种作业策略便是我们在探究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当中的起承转合在下面我们将做详细介绍。

(附:调查问卷照片)? 创新及成果

一、改变作业的形式

传统作业模式形式单一,学生只是一味地完成任务,根本对此类作业提不起兴趣。而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认为布置的作业要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提倡多样性作业,如:可与游戏、绘画等形式巧妙结合,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一)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

“兴趣师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之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颖、有趣,如复习完“计量单位”知识后可布置帮小明完成日记的作业:

今天早上7(),我从2()长的床上起来,用了10()很快刷完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的早饭。我背起2()重的书包,飞快地向400()以外的学校跑去。路上碰见了体重55()的小胖子方方,和他一起去学校。放学后,我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长的钢笔和1()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晚上6()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吃完晚饭后,复习了一会功课,就上床睡觉了。

这样的练习将枯燥的在括号内填合适的单位名称改为富有情境的“日记”,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充满情趣,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课后,还可让学生交流批改,通过改错练习,更好地理解知识。

(二)操作性作业——注重应用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只有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对数学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

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操作题:学生5人一组,每组准备一把50米长的皮尺,让各小组测量篮球场、操场、沙地??的面积。交作业时让每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测量方法、过程和计算结果,再评出做得出色的小组加以表扬;学了“年、月、日”的知识,让学生尝试设计2010年的年历,孩子们有的设计成一年12月的一张,有的设计成每月一张的12张,有的是双月一张??多有创意啊。再如,结合数学活动课“有多重”,我们设计了让孩子们建立自己的“个人小档案”:(1)我叫()。(2)我()岁了。

(3)我在()年()班上课。(4)我的身高是()厘米。(5)我的体重是()千克。(6)我穿()厘米长的衣服。(7)我穿()厘米长的裤子。(8)我穿()公分的鞋子。(9)我已经换了()颗牙。(10)我家的电话号码是()。

这样的作业学生怎么不爱做?通过这些实际操作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在活动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能力。

(三)题组性作业——寻异求同

所谓题组,就是将内容联系密切、题目形式相似、思维方法相近、解法基本相同或有联系的题目串联在一起构成一组题。通过题组练习,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本质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深刻性。通过题组练习,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得到锻炼,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不同解题方法的比较,学生能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组内部不同习题之间的难易程度是有层次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如: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后,为了防止学生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盲目性,可设计下面的题组。①果园里面有60棵苹果树,梨树比苹果树多15棵,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

②果园里面有60棵苹果树,比梨树多15棵,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

③果园里面有60棵苹果树,梨树比苹果树少15棵,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④果园里面有60棵苹果树,比梨树少15棵,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

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从整体上把握这几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数学知识有很多队里概念,如多与少、已知与未知、左与右等,如把这些概念建立在对比题组中,能使学生从对比的习题中学会比较分析,提示题与题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在思维中逐步建立知识网络体系。

二、丰富作业的内容

(一)生活性作业,跳出作业的“纸上谈兵”

数学作业如果脱离实际,那么,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的数学作业更富于生活化、趣味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对生活数学的认识能力。

我们数学老师们引入了语文学科常用的练笔方式——日记,进行了学科整合,尝试改变作业形式,让学生编写数学小日记,写下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孩子们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有了许许多多的惊喜。惊喜一:“枯燥”的数字是我们每日生活中“美妙的音符”(电话号码、电梯、公共汽车、钟表??)。一年级的一位同学的数学日记中说:“我学了数字,知道了2幢602是我的家,还知道了***是我妈妈的手机号码,原来数学就在我身边呀!”惊喜二:“单调”的图形就“藏”在我们每天接触的生活用品中。六年级的一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圆柱体的知识,用废泡沫做了一个小圆柱体,修好了有破洞的保温箱,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我能运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了一个小圆柱体。这不仅帮我复习了圆柱体的有关知识,还使我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只要我们仔细寻找,耐心观察,就一定会发现它。”

让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观察到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下来,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观察生活的习惯,寻找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在记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对观察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使思维更清晰,富于逻辑性、条理性。

(二)层次性作业,避免作业的“一刀切”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数学“吃不下”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作业应该是一个“超市”,应该准许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水平自选作业难度,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作业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种成功感,都能在自主中展示自己生命的才情。

如:在教学完三角形面积后,我们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把作业设计为a、b、c三个层次。a、一个三角形底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b、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4平方米,底是7米,它的高是多少米?c、一个三角形底是8米,高是5米,如果底不变,高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又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设计了如下的作业:a、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读出你喜欢的分数;b、爱书写的你,不妨美美地描写出你喜欢的分数;c、爱操作的你,不妨大胆地折一折你喜欢的分数。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成功的例子,我们课题组成员组织全体数学老师利用假期时间,编制成了我校各年级的数学分层作业本。供学生选择、练习。

通过这些层次不同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作业菜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主选择,有利于每个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最优发展。

(三)开放性作业,打破作业的“思维定式”

作业的内容要体现开放性,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固定的、狭窄的模式上,要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和独创性。

如:在教学“桌椅有多高”一课后,设计了一道数学题:10张一元新纸币叠起来大约厚1毫米。a、估计一下,1亿张一元新纸币叠起来的高度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8848米)相比,哪个更高?

b、计算一下,1亿张一元新纸币叠起来的高度,然后检测一下自己的估计正确吗? c、说一说你的感受。

这道数学题,a题是“估计”;b题是“计算”,结果是唯一的。考查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题“说说你的感受”是开放的。学生的“感受”丰富多彩,有对估计准确的兴奋;有对估计失误的惊讶;有对积少成多、积少为大的感慨??这种开放性题目,将数理技能和人文素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考察,对教学产生了很强的导向作用。

再如:在学生学习完“角的认识”后,设计如下作业:在长方形纸上剪一刀,用剪刀沿直线剪掉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引导学生动手去“剪一剪,数一数”。结果学生会发现:在长方形纸上剪一刀并非只有一种情况。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克服定势思维的局限。

三、创新实施策略

策略一:出让作业设计权,激发作业自主性

1、自主设计作业:即在一课时、一单元或者某一模块知识学习完毕之后,学生自己根据知识的重难点、联系点、关键点、易错点等进行作业题目的设计,再利用平台进行相互作答相互评价,以达到对知识技能的自主巩固、融会贯通。

2、具体操作流程:

(1)学生学习“出题技巧”

① 自主提炼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易错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仔细倾听,根据老师的强调、课堂练习的考察点与自身的学习体悟等进行重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的总结与提炼。以此有针对性地进行题目的设计。尤其是针对易错点设计的题目是值得提倡的。

② 学习题目的表述技巧。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再逐渐创新。如参考课堂上的各类练习设计以及其他参考书等,观察题目的考察点、选材、条件中的信息量、问题的表述方式、解题思路的预测与激发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题目的设计与表述。可以是独立创编,也可以是改编,但融入自己的想法,而非简单的修改。

(2)统一出题时机并商量合作形式

时机:可以是一节课后、一个单元后,或者某块知识学习完毕之后,进行知识的整理与题目的设计。教师也可以做具体要求,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题目的设计。

形式:可以是独立出题,也可以组内几人合作出题。

(3)学生尝试出题

(4)定级题目难度

学生自主按“基础题:一星;带一定难度的考察题:二星;拓展提升题:三星”的标准给自己出的题目进行难度的定级。题目难度的定级是为之后的答题及奖励评价环节做准备。

(5)组内推选参展题目

根据有关题目的几个标准:a考查点是否是规定范围内的知识。b难度是否适当;c书写是否工整;d表述是否清晰、准确;e出题者是否对答案做到心中有数等。

(6)搭建平台

① 收集题目。参展的题目,其作者都可按一题一星的标准获取星星,作为出题的初步奖励。

② 制作展板。将题卡按难度星级分类排列在展板上。(可以选取类似海绵板、泡沫板的展板,用大头针将题卡钉住)。题卡上附有出题者的姓名及题目难度星级等。展板上的题目可以随新知的学习随时进行增加、更改。

(7)互动互评

学生利用在校时间随时进行题目的阅览与解答。然后找“出题者”进行答案的验证,获取与难度星级等同的星星个数,作为答题的奖励。“答题者”还可同时为自己心目中的好题加星星,直接在题卡画上星星;还可写上评语描述,可以是好评,也可以是建议,以供后面的“答题者”参考。

(8)反馈交流

分阶段组织学生交流。

① 出题者反馈答题情况。说明题目的受欢迎程度、同学们答题的准确率、易错的地方与原因,以及自己在题目设计方面的反思,如难度是否恰当、给出的条件数量是否合理,问题是否表述清楚等。

② 答题者反馈答题情况。说明自己的答题量与具体难度、出错的地方与原因、答题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同学们出题的评价等。

③ 教师根据反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与出题技能技巧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错题要作重点引导,可请学生根据出错原因,讲讲自己今后预防类似错误的方法。

(9)评价激励

每个单元之后,根据获取的星星数量评出“出题小能手”与“解题小专家”,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策略实施效果

(1)这种师生角色互换的学习活动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与挑战感,带动其学习的参与性。

(2)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变成现在的主动挖掘、品茗题目的设计历程与意图,非常有助于今后做题时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与解读能力,答题的出错率以及相同错误出现的频率也因此降低。

(3)学生互相答题时可自选难度系数,体现了作业的层次性;但根据难度系数设定的奖励机制又激励着学生力所能及地勇往直前,体现了作业的挑战性。

(4)教师通过观察能比较容易了解到学生喜欢的作业题目内容、形式等,甚至他们对知识理解的出错点也能间接反映出来,教师可以从中积累今后的作业设计素材,找对设计方向。

(5)在作业题目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经历对知识的重难点、关键点、易错点等的排查与确定过程,有助于他们养成整理复习、查漏补缺的习惯与能力。

(6)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意识得到很好的发展。

4、策略实施注意点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以下两点在操作中值得注意:

(1)学习出题技巧,正确有效出题。

在刚开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作业题目时,我们只简略地说明了知识范围,难度定级等几个要领。结果学生所设计的题目缺乏针对性、难度超纲或过低、表述随意甚至凌乱模糊等,我们反思“出题技巧”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后来,我们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逐渐在模仿中习得“出题技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作业题材、形式等的创新,一步一步扎实地进行,效果较好。

(2)客观互评,使用好自己手中权利。

在互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过于想争取星星与荣誉而不公正地使用自己手中的评价权,使得自主设计作业的用意本末倒置。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公正、公平的重要性,使其体会在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成长更为珍贵、更为重要。

(附:学生作业设计展板照片)

策略二:留出小小空白处,留住自主评价反思能力

学生的作业本上每页都有一块用线条隔离出的空白部分,这一小块空白处是留给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与反思的,如同作业随笔一样。如对错题的即时分析,在错题旁边的空白处注释错误原因、错误订正、预防措施;同时也可标注自我提醒强调、自我勉励的话语;盖一个自我鼓励的符号;也可写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额外的收获等等。随学生自身的需要对这块空表处进行充分、个性化的利用。而教师随时对这块宝贵的“园地”进行跟踪了解,以更好地把握学情。

这一小小空白处看似不起眼,却是我们经历了诸多摸索幸得的“宝地”:(附:学生作业本照片)

策略三:借学科整合之东风,鼓数学作业之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似乎对科学、美术、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活动更感兴趣,一些经常在数学学科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能坚持完成科学学科中的持续性观察任务;能废寝忘食、穷尽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完成一个美术学科布置的橡皮泥塑像......对比中,我们也在反思,也希望着数学作业能充满这样的魅力。

于是我们尽量使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能朝着趣味性、实践性、生活化等方向发展,在这过程中,我们讨了个“巧”——充分利用这些学科中与数学学习相关活动,使这些学科活动与数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完成数学作业任务。比如:在学习了平移、旋转、对称等数学知识后,要求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剪纸、折纸活动中完成平移、旋转、对称等知识的实践,同时完成两个学科的作业任务;再如本校几位学生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活动完成了数学小论文:《被忽略的纸张数据》、《不可忽视的餐巾纸》等,荣获区三等奖。

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兴趣盎然。但这样的操作需要我们勤于并善于了解、发现各学科作业的结合点,要做到对各学科的教材有所了解,与各学科老师积极交流、配合,各方面工作做到位了,这样你就会发现结合点会越来越多。

(附:

1、剪纸作品照片: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

2、小论文)

十一、思考与展望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虽将结题,但探究无止境。课题组成员在总结自己的研究感悟时,提出如下思考,这将为我们今后的探究道路指引方向。

1、怎样强化成果的可操作性

一项成果能否推广开来,跟它的可操作性非常有关系。可操作性强,教师们用起来清楚、方便,推广便不成问题。我们想到:

(1)具体操作范例的呈现与丰富对于大家来说,尤其对一线教师是最有力度的说明材料。所以如何在今后的不断探索中积累、整理典型范例,形成册,引导大家更好地分享、升华我们的研究成果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去做的。

(2)实际实施过程总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面临不同的问题,为实施带来困惑,甚至对成果形成质疑。如何将每一项成果的实施环节设计得更具体、灵活化,对困难的预测考虑得更全面、细致与客观。这都是我们在今后的继续实践、探究中需要不断完善的。

2、如何鼓励教师积极、及时、持续性地记录好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感悟。

我们在这次的课题探究历程中也深深地体会任何教学经验、总结,不是一蹴而就便获得的。许多伟大的理论缘起灵光一闪,或是一点小小的感悟,加上主人的有心与用心,便有了如今的灼灼光芒。而这些点滴感悟也可能成为推动教师走上探究之路的原动力,许多教师因为一下子茫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便失去了走上探究之路的动力与勇气,实际上他们不缺乏经验与体悟,只是缺乏及时积累记录、缺乏自我挖掘的习惯。教师的任何小小感悟都弥足珍贵,所以如何鼓励教师积极、及时、持续性地记录好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感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十二、参考文献

[1] 斯苗儿.小学数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 华应龙.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丁惠祥.张芳英.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与评价.上海教育科研.2011(6)[4] 叶火生.浅谈作业设计.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5] 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7]《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1)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更是教师对学生实施科学评价的原始资料。在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学教育观下,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1、学生对作业的认识和情感态度上存在一定问题;

2、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作业形式、难度、数量要求不一;

3、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由此我们认为“撬动学生作业自主性”是“作业设计有效性”极为关键且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学生只有形成对作业的正确认识,主动、充满钻研精神地对待作业,学会自主评价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经验。

我们在探究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三大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

一、改变作业的形式:趣味性作业──体验快乐;操作性作业——注重应用;题组性作业——寻异求同;

二、丰富作业的内容:生活性作业,跳出作业的“纸上谈兵”;层次性作业,避免作业的“一刀切”;开放性作业,打破作业的“思维定式”;

三、创新实施策略:出让作业设计权,激发作业自主性;留出小小空白处,留住自主评价反思能力;借学科整合之东风,鼓数学作业之兴趣。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江山市卅二都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我们的新课改实施的时间还不长,有些教师还不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很好的运用教学新策略,致使目前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练习而练习,更多的只是因为要“体现新理念”而走走形式,做做样子而已,这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基于此背景,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国内外综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臶,经过长达10 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理论依据 2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3、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课堂提问、合作学习、习题设计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肯钻研、善思考、勤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发挥实验班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带动其他教师运用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推动我校教改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五、研究内容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3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的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1、出示图片:

2、师:小狗和小兔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他们绕上图中两个不同的场地同时出发,最后两人几乎同时冲过了终点线。小猪裁判也说不出谁最先冲过了终点,就判定两人并列第一名。可是小狗和小兔都认为虽然同时到达终点,但自己跑的路程要远些,自己才是第一名,于是他们就争吵了起来。这可让小猪裁判为难了。同学们,你能帮帮小猪裁判吗? [案例2]《圆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 生1:听过。生2:都不知道听过多少次了,还讲这个故事。(悄悄地)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这一次比赛是在一个圆形的场地跑进行的……(引出圆的周长)。(虽然教师讲的有声有色,学生却没有多大的兴趣,整堂课效果不佳。)[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可[案例 2]中“童话情境”却为何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呢?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其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位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没有认识到: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 4 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高段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符合他们的“胃口”,能否激发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

2、情境创设要以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生活实际中选取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例或模拟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案例3]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教师在教完“圆、角、分的认识”之后,创设了一个去超市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小物品的买卖。[分析]:在教学中,该教师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模拟情境,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我想,通过该活动,能使学生更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思考]:有时,学生由于经历有限,缺少某些生活的经验,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及时进行补充,以亲历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以回归生活应用为着陆点,这样的数学情境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3、情境创设要力求真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4]有位年轻老师。上完平均数的意义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大家想去春游吗? 生:想!(大家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师: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只同意我们在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月亮湖四个景点作一选择。老师考虑了一下,决定选择游客最少的一处作为我们春游的景点。我想请同学们帮忙完成这项工作。接着,老师出示了各景区最近一周的游客人数统计表,让学生计算各景区最近一周平均每天的游客量。整堂课,学生们都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很高,也取得了较好的学校效果。但在下课之后,当学生知道刚才老师说的都不是真的,大家都表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案例5]同样也是“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某教师在本节课的前一周有意的安排了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班级歌咏比赛。在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周歌咏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请同学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成绩最好。出示: 组 别 评委1 评委2 评委3 评委4 5 第一组 96 94 97 94 第二组 95 96 96 92 第三组 94 95 97 94 第四组 96 94 96 93 [分析]:情境[4]编造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境——春游,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设计意图分析,是好的。但这毕竟是一个“假情境”,可以想象,以后学生面对这种人为编造的“假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是不可充满激情的。而在情境[5]中,教师创设的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过的生活情境,他们一定急于知道比赛结果,这就能很好的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为创设情境准备了条件。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 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 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 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 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案例6]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6 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原三角形的底、高相等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三角形面积的几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又怎样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 —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臵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7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是进行合作。[案例7]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时,把全班学生分成了4 人一组,让他们合作动手搭“积木”探讨用体积是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出不同的长方体,说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填写下表。长㎝ 宽㎝ 高㎝ 体积(立方厘米)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完成后,让学生观察表中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数据之间的关系,推导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合作,学生很快完成了表格,并在观察、思考之后,自主的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案例7]《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析]: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重要性。而且在训练有素、配合默契的团体合作过程中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各人特长,集众人智慧于一处,往往效果不错。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案例8]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分析]由于该老师创设了一个极具真实的情景,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都积极的投入到购物当中。卖(买)了什么?多少钱?找出(回)多少钱?都能比较迅速、准确的得到结果。有理由相信,通过此环节,学生以后在生活实际中也会独自进行购物了。当然,解决书本上的题目更应没有问题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了实践,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习题的内容要活。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 9 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案例9]学校叶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 米、10 米、100 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 米),再问学生1 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 个100 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 千米。你走1 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 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 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 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 千米的长度等等)。[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4、习题要少而精。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10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案例10]我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制定了两个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 目标1:能用“补”或“割”的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目标2:能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一个目标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实际上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因为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客观性。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制定了两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教学目标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

2、评价方式多元化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打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 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 11 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六、研究方法

1、实验总结法:设实验班,确立实验对象,进行有控制的实验并及时总结。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理论和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班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出方法即在其他班级进行验证,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4、对比法:定期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进行对比,及时总结得失。

5、访谈法、调查法: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以便更好的开展研究。

七、研究成效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通过研究,使学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色。

(四)、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12

八、问题和思考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戴小新教育而努力工作。2007 年9 月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2002.9

3、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4、孔企平《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2005.1

6、许建生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7、杨正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正确运用》 2007、8

8、《关于教学有效性的探析与思考》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注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教师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开始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真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并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但相关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践指导性。因此,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老师有效地改进教学行为,树立教学的有效性理念,让数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加关注数学活动的组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发展数学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研究意义

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1、三维目标的割裂: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

3、教学活动的外化: “自主”变成“自流”;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探究有形无实。

4、教学层次的低下: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5、预设生成的冲突:一是出现不负责任的没有预设的课堂,二是出现没有生成的不精彩的课堂。理想的数学教学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追求,但又能够经得住应有的考试。即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实现“教得有效、考得满意、学得快乐。”

我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时需要改变

(一)、目前有部分教师缺乏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拿着新教材,唱着老歌谣。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不能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思想,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由台湾扩展到大陆)。孔企平教授在《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书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教学与学生参与的关系,从中指出了有效教学的特征、原则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中,对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和教学三阶段的实施策略作了一定的阐述。专家们的关注,引领我们要直面教学现状,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二)、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三)、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课堂互动、课堂反馈、课堂小结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三).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四)、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五)、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六)、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七)、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二)、文献法:查找已有的与有效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进行验证和实践。

(三)、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

(四)、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新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

(五)、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和经验。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

(六)、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时间为二年,即从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1.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负责人提供相关理论材料并组织阅读学习,每两周检查一次,要求组员撰写学习心得。负责人联系并组织讲座,开展交流研讨,根据研讨内容,目的是制定下阶段的研究方向、计划和具体分工。

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练习题内容设计及呈现方式、学生喜爱的情境创设评价手段、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活动(前测)

5.开展研讨,布置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1月)1.培训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知识。

2.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阶段的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阶段总结。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制作一批优秀课件,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课例,探索新课程下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1.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调查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及分析(后测),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成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内容和要求,并对课题进行研究。健全研究制度。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以备课组为单位,确定研究计划、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活动时间,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实验信息的收集整理。

分阶段召开课题研讨会,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定期请专家指导。

(三)、及时总结,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报告。

立足课堂,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汇报实验情况,交流方法、心得,总结经验,互学互进,共同提高发展。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形成初步结论。进行全面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总报告。并进行推广工作。

九、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历时两年多,课题组教师都以课题为载体,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形成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认识,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一)、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学者指出:教学活动是多种因素参与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活动主体(教师、学生)、活动客体(课题或教材)、教学手段。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手段可以看成是内在地规定了教学活动状态空间结构的4个纬度。教学有效性不仅受这些参与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方式的制约。

我们认为从新课程目标要求来看,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主要的因素有五个,即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

(二).分析了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围绕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研究。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客观教学环境。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主体的兴趣、素质都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长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低,甚至大部分是文盲,他们不能辅导孩子的同时,更忽视了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重养不重教。

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有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养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2、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以下一些区别。一是我教你学,你听着就好。二

是只求形似,不求实效。学生是主体,课堂要还给学生,结果课堂是学生的了,教师却收不住了,这样的课堂也谈不上实效。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教师的个人素质还是有差异的。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个人素养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

3、客观教学环境。教材和生活实际有差距,教学设施的影响。

(三)、探索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生活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情境创设要有明确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生动趣味性

课程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4、情境创设要有发散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5、情境创设要有自主探究性

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应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四)、提炼出了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1、问在教学重点、难点处。

教师的提问,应突出实质问题,准确把握重点、难点,抓住那些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哪些内容该如何提问,怎么提问应“心中有数”。还可在预设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预设,临场才能做到将“意外”转变为课堂的资源,甚至成为课堂的“亮点”。

2、问在知识本质处。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较以前更丰富了,课堂气氛活跃,但要想通过课堂,使学习更有效,如何使数学的本质得到有效地揭示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揭示知识内容本质处“精心”设问。

3、问在认知提升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个性的激发,体现在数学课堂上,则需要教师通过提问,适时加以引导,抓住时机,为学生的思

维能力发展拓展空间。

(五)、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教学策略:

1、做好课前预设铺垫

在课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情感的分析,并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定数学活动,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要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

2、活动有章可循。

为了避免在课堂中过分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前提下的“自由”,自由中有条理。要有组织纪律的技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注重趣味性,多准备一些如“大眼睛、小眼睛,谁的眼睛最漂亮”这一类儿歌。有时也可以运用小红花奖励,但要注意不能够在课堂上当场发放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评比表。对中、高年级学生就要以自我督促、生生督促为主,要把规则内化到他们心里,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独立思考是美、遵守规则是他应该做到的。

3、活动失败及时补救

课堂中到底会出现什么样的意外和状况这是任何人都无法百分之百估计到的事情,因此教学也是一门让人遗憾的艺术。但作为我们老师要敢于承认这种失败,并且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六)、研究出了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1、精心设计适量练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作业量的不同,每个孩子知识储备不同,自身学习素质不同,作业量应有所不同。根据能力的高低而布置相对较多和少的练习。

2、潜心布置适度练习

学生的练习内容与其知识的宽度有关,能力稍差的孩子做基础练习,能够稳中有升,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做发散思维的练习,不断拓宽其知识宽度。

3、练习回馈学生学习态度

作业批改与否以及批改的质量和学生的整体进步密切相关,为后进生转化和临界生的管理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途径。

4、练习体现趣味与生活延伸

练习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儿歌,丰富精彩的拓展阅读,灵活多变的实践作业,和精巧有趣的趣味数学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七)、探讨出了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1、即时评价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课堂即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用激励性的言语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用肢体语言评价,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或者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等;也可以采取形象的评价,如用“小星星”“小红旗”等,把对学生的表扬与鼓励用更形象的方式来体现。

2、延缓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许多新知识都需要教师设计适合学生进行探索交流的教学环节去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学生之间交流的意见难免会发生碰撞,这时教师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

3、个性化多元多层次评价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的习惯、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也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在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身上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个性化评价:设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如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的速度、整洁程度、正确率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如对于优秀、中等和学困生可以进行分层评价,让学生在不同的层面都能拥有

优秀的等级。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当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和不足,留待以后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虽然我们对小学生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由于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理解还不够深,还不能系统、深刻地进行总结和概括,对各类内容各类策略研究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把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作为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来对待。

(二)、学生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我们需要面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

下载《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下团城王江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要求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下团城王江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5篇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60年代以后,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安徽省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

    关于《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结题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课题的 结题报告 摘 要:“数学分层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

    小学数学的作业研究结题报告(定稿)

    镇江市教育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作业的研究》结题报告 负责人:朱联生 焦长露 所在单位:镇江市中山路小学 摘要:在传统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数......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上传: 喻安逸 更新时间:2013-1-6 20:30:20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卢林艳 一、课题提出 有效教学不仅是个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行动研究的实践问题。新课改的推进离不开教学的主渠......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 杨金林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2年1月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被山阳小学确立为校级课题,两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有效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