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课程与教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
1、教材编排上倡导百科全书式读本的是:()A 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查斯特
2、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
A《教育漫话》B《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C《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大教学论》 3、90年代初,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席卷世界时候,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A:知识生产 B:知识分配 C:知识经济 D:高科技
4、()的课程设计注重儿童自身的兴趣需要。
A 社会改造主义 B人本主义 C 进步主义 D 结构主义
5、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用()取代了教学大纲。
A:教学计划
B:教材纲要
C:课程标准
D:课程计划
6、真正在课程设计中重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并把它作为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始于()的《课程》和《如何编制课程》两部著作的问世。A、波比特 B、泰勒 C、怀特海D、麦柯尼尔
7、传统的学校教育是()课程统一天下。A、综合 B、分科 C、活动 D、选修
8、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是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A、课程内容即教材 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C、课程内容即活动
9、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是-------A 中央集权式 B 地方分权式 C 混合式 D 未形固定模式
10、以下不属于教学过程的三要素说的是()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目的
11、赫尔巴特全部教育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教育问题 B哲学问题 C教学问题 D学校管理问题
12、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A目标B经验C活动D社会文化选择
13、江泽民同志指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 A:创新 B:知识 C:科技 D:信息 14、()在《课程概念的冲突》一书中清楚说明了课程取向的作用。A、艾斯纳 B、瓦轮斯 C、泰勒 D、A 和B
15、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是课程的()。
A:开发者 B:执行者 C:传递者 D:服从者
16、一下哪个不是艾斯纳阐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A、行为目标B、生成目标C、问题解决目标D、表现性目标 17、16世纪,()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的理论和方法。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8、()提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9个原则 A、泰勒 B、巴恩斯 C、窦尔 D、塔巴
19、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一部分列出并规定:“普通高中的讲和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是哪一年? A 1986年 B 1992年 C 1996年 D 1999年
20、新教育坚持()中心说。A、教师B、学生 C、教材
21、倡导高难度进行教学的是:()A布鲁纳 B根舍因 C赞科夫 D查斯特
22、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的是: A泰勒 B劳顿 C蔡斯 D斯宾塞 E麦唐纳
23、走向知识经济的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因此,()便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
A:义务教育 B:科技进步
C:全球化教育
D:终身教育体系
24、()课程设计取向认为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学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A、认知过程取向 B、人本主义取向C、学科理性主义取向D、技术学取向
25、教学是有一定的社会性的,课程标准体现()需求,属于()课程文件。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管理 26、1956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A、泰勒 B、布卢姆 C、布鲁纳 D、派纳
27、()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28、“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组织课程内容。A、序列B、横向
29、地方课程的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这种设计体现了地方课程的--------特征?
A针对性 B时代性 C 地域性 D 探究性
30、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要以()经验为主。A 间接、B、直接
二、多选
1、与传统的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突出的特征:()
A 知识经济更加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B 更加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 高科技和智力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D 知识经济成为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
2、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
A 认知 B 情感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意识
3、当前的课程管理体现出()--------等趋势。
A 民主化 B 规范化 C 弹性化 D 整合化
4、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含义。()
A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B倡导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更充分地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
C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 D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5、传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弊端:()A 过于强调单
一、被动、灌输知识
B 学生形成被动、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C 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丧失
D 难于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于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6、有关教学模式正确的说法是()
A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抽象化。
B 教学模式最早是由乔伊斯和韦而等人提出的。
C 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开放性、复杂性、整体性的特点。D 个别教学经验经过概括、整理、系统化为教学模式可能被进一步提高到教学理论层次。
7、下列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组织的包括()
A 特朗普制 B 道尔顿制 C 分组教学制 D 文纳特卡制
8、下列属于教学辅助形式的是()
A 班级授课 B 个别辅导 C 复式教学 D 现场教学
9、纵观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体现的基本课程改革理念是:()
A:注意基础学力的养成。
B:注重信息素养的提高。
C: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养成。
D: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10、新课程计划的突出特点是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加强()。
A:开放性
B:均衡性
C:综合性
D:选择性
11、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应该具有如下的性质:()
A:可评估性 B:可理解性 C:可完成性 D:可伸缩性
12、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大致有几种模式。()
A 中央集权型 B 地方分权型 C 混合型 D 校本开发型
13、以下符合课程管理概念的是--------()
A 分级管理 B 多个主体 C 手段多样 D 管理全面
14、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说法正确的有------()
A在接受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B 在发现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C 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是绝对对立的,不能互补
D从教学实际上看,接受学习方式和发现学习方式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
15、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
A 创新能力 B 实践能力 C 批判能力 D 怀疑精神
16、下列属于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式是()
A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教学 B 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 C 八字教学模式 D 六课型单元教学
17、下列属于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 讲授法 B 讨论法 C 读书指导法 D 练习法
18、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体系主要表现在:
A教育性教学思想 B教学心理化思想 C活动原理
D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理论 E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思想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都是围绕人的培养来设计和确定的,这一培养目标也是()和()思想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基础教育担负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A:邓小平的“三个面向” B: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C:党的“四项基本原则” D:党的“改革开放策略” 2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具体的目标有:()
A: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B:开设学科课程的同时强调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课程。C: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D:注重学习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E: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F: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1、课程标准的作用:()
A:指导教材编写。
B:使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指导教师组织教学。
C: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课程本身。
D: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22、确立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
A:学生 B:社会 C:学科 D:教师
23、地方课程----------()
A 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 B 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C 密切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D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
24、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通常包括:()
A 明确理念 B 需求分析 C 资源评估 D 优势评价
25、自主性学习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含义()A 主动性 B 独立性 C 开放性D 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26、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
A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 B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C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 D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 E兴趣与自发原理
27、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
A学科B经验C目标D计划E活动
28、课程论在当代主要有以下几个课程论流派:
A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B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C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论 D斯腾豪斯的课程论 E人本主义的课程论
三、简答
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2、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
3、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有哪些?
4、课程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5、如何理解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6、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7、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8、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9、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包括哪些基本特征?
10、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变革的含义是什么?
11、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有哪些?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3、简述卡斯威尔和坎伯尔对学校课程的基本主张。
14、简述赞科夫的教学原则。
15、课程设计应遵循那些原则?
四、辨析
1.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陷入了“教师中心论”、“学科中心论”,因而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没有任何意义。
2.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对学生放松管理,让学生自己学习。3.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
4.现阶段,我们所提到的课程资源就是指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
5.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6.结合教学模式的有关特点判断:没有一种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是普遍适用的。
五、论述 1.结合我国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的历程,分析历次课程改革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的理解。3.结合实际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结合实例分析它们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
5.选择一条教育规律或教学原则,结合教学实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这条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6.你认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还存在哪些问题 ?应该怎样解决 ?
注:期末试题题型及分值比率: 单选题 10% 多选题: 10% 简答题:
30% 辨析题:
20% 论述题:
30%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问答题:(答题要求,观点明确,简要阐述,表达流畅
1.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课程包括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组织、如何规划学习进程。教学是基于课程的师生共同活动的。这个系列行为涉及“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和怎么教”四个基本要素。课程只有落实在教学中才具有真实的意义,而教学必须基于课程的规制和指引,才能保证它的品质。课程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它还包括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整体的“布局谋篇”,它是教学内容及其架构。在后现代课程观的视野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这一侧重点和主体的变化将更为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而较少重视跑道本身。
2.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以及评价和修改三个过程。教学目标要分析学习者、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情境,即学情分析、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则是要根据本节课程的知识,选择恰当的形式,或实验探究、或语言描述、或多媒体展示来准确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评价与修改则是在课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价是否符合发展理论,评价课堂上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3.课程实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课程本身的特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和谐性、优越性(2)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①课程改革的决策参与机制
②政府支持
③教师发展
④资源支持
(3)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
①校长及其课程领导,课程实施需要校长成为发起者 ②学校组织结构,课程实施需要构建扁平化的学校组织方式,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③教师文化,课程实施需要自然合作文化
第三篇:《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
作业答案:
第一题:
1、课程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学校课程编订、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论主要是研究学校应该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选择教材、怎样安排组织教材等问题的理论。
2、物理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认识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训练基本技能、促进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3、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
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意志内部启动机制。
5、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科、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
6、教学原则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来源于人们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它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性原理。
7、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示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8、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应于学生学习所有学科的学习。” 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 1 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题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结构,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特点及其联系,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特点主要有: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是应用数学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科学。4)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2、新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辅的课程改革为教学行为转变开拓了空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1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一的知识本身的教授。2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去研究。
3尊重和赞赏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3、1)使学生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建立物理规律的事实依据,懂得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2)要使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3)使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使学生认清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与有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物理学习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物理学习的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控制系统。
物理学习的动力系统是负责物理学习的始动、维持和持续的系统。物理学习操作系统是负责信息知识的接收、加工、贮存、输出等具体实质性 学习职能的系统,即所谓物理认知系统。
学习的控制系统,是学习的指挥系统,它控制着整个学习行为,作用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5、中学物理课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物理学是构成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是推动适合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从教育的角度看,在物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中有着丰富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观和科学态度等教育内容,它们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土壤,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6、物理教学过程复杂多变,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理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区别和融合 2)物理教学中应重视过程的教学 3)抓住物理教学的学科本质
7、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2)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8、1)开放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循序渐进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6)独创性和新颖性原则。第三题:
1、《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在“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都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较大的区别,现将其主要不同介绍如下:
1)全面阐述物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详尽的阐述。相比之下,现行大纲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作了叙述,过于原则性。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标准》不从物理学科的角度追求知识的全面与完整,对于概念、规律不过分追求表述的准确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2)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现行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现行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现行大纲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3)强调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现行大纲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在两处有所涉及:一处是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品德教育”;另一处则见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共计二百多字。在其主要篇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完全没有给出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而且,在“内容标准”的“科学内容”部分,无论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还是活动建议,选择时都考虑到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4)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现行大纲 4 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够明确,只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一节谈到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时有所涉及。《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则明确指出,要“初步认识到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程度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5)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便于实施,《标准》的最后一部分给出了若干实施建议。这些建议不求完全,但是对于与现行课程不同的基本理念作了尽可能具体的阐述。在“课程内容”部分有较多的例子,用来解释正文的要求并把它们具体化。内容标准每小节后的活动建议,主要目的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导向。这些建议不是必须完成的,教师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行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其他活动。
2、整合下的物理教学理论基础是瑞士学者让·皮亚杰等人提出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学习是通过反复抽象和创造的过程,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图式。学习所关注的应该是儿童主动的心理建构活动。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做出某种特定的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决定学习的因素,不是外部因素(如环境的刺激),也不是内部因素(如个体的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即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的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媒体是用来创设环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而不再是协助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
3、实现物理教学的四化,即物理教学生活化、物理教学体验化、物理教学情感化和物理教学结构化。
1)物理教学生活化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指,物理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适时还应将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2)物理教学体验化
物理教学体验化是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理教学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思考和研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物理教学情感化
物理教学情感化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物理教学中蕴含的情感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乐教”、“乐学”,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它以教会学生理解科学、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主要目的。
4)物理教学结构化
物理教学结构化是指,以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教师主导控制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使物理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中适当部分建立起本质的联系,以期形成相互联系、按层次排列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实现物理知识结构的“内化”。它以学生最终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为目标。
(1)物理教学结构化要围绕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而展开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物理教学时,教师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必要的、有效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引导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而且一定要根据学生对相关旧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这是关系到新知识建构是否顺利成功的重要因素。
(2)物理教学结构化的途径——动态化教学结构
所谓“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1物理教学结构化就是要教给学生具有良好结构的物理知识,就是 6 要实施动态化的教学结构。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是在局部小循环中,前面的环节为后面的知识作铺垫,后面的环节是前面知识的强化和深化,教师的教学以整体的结构为中心。这样,脉络清楚,又依次强化,使学生处于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使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比较和深化中加以纠正,避免形成定势;另一方面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得到了强化,建立了清晰、牢固的联系,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有主有从,条理清楚的物理知识结构。即动态的物理教学结构将促进物理教学结构化的实现。
4、分别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等方面来阐述。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教师:
1)教师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2)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科技创作方面的知识。
3)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在科技创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往往不是来自一个学科,在创作中常常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了如指掌。
4)了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教师:
1)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教师要有组织协调能力。3)动手操作能力。4)收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师还应有以下几个创造性人格特征: 1)好奇心 2)质疑的习惯 3)探索的习惯 4)求异的习惯 5)有恒心、一丝不苟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第一次作业讨论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计划
一、学习内容及思路
以《幼儿教师的十大教学技能及训练》、《做智慧型班主任》、《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游戏中学习》等教材为主要学习内容,以提升自我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增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的意识,提高认识,更新教育观念。结合视频讲座《蒋勋的文学之美》《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提升个人修养。
二、学习形式及措施
(1)以自学为主,按时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中培训。(2)认真完成作业,做好学习笔记。
(3)参加大大班组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研讨、观摩示范课。(4)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参与网友的讨论与学习。
(5)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三、具体措施
1、积极参与园本培训、以问题为中心、以岗位为课堂、以实践为师,认真学习,努力实践,合作交流,充实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按幼儿园继续教育指南,积极参加幼儿园规定的继续教育教材,在学习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完成培训布置的任务。
3、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和互联网个人自主选择式学习。积极参与开展教学探究、解决教育教学中实践问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和学习。
5、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经验文章等。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学经验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自身职业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事例选择:
浙江公车改革急刹车
3月4日,浙江《今日早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记者昨天获悉,受人关注的我省公车改革将‘暂缓’。也就是说,已经在实施的试点将继续实施,尚未开始实施的要‘暂停’实施。” 浙江早在2001年就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开始试点实行公车改革。轰轰烈烈的车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叫停呢?
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车贴标准成争议焦点
事实上,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刘峰他们一直想以需求为标准。“但在操作中发现很难量化。从目前看,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刘峰道出了苦衷,“我们尽可能做到合理。比如从事副职的正处级干部,就只能享受副处级的那个标准,因为他的岗位决定了用车频率”。
“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实施车贴后,杭州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节约了68.2%,丁桥节约了18%,全区平均节约率在43.5%左右,效果应该非常明显。”刘峰很乐观,“而老百姓对车贴意见大,因为发车贴他们看得到,但并不知道原来的公车隐形开支远比车贴大得多。”
车改的直接初衷,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现在大家都只和改革前比,节约了多少。事实上,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这本来就严重违反规定,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春节前浙江省召开了一次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对公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反映较多。那次会议结束后,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
“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是暂缓车改的主要原因。”汪国政一针见血。“车改”的初衷,就是让公务员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到某些利益,而防止他们去侵犯更多的公共利益,其实就是高薪养廉的一种措施。“从这次突然叫停来看,给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成为一个新问题。” 据悉,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
“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公平,无论公车怎样改,都要朝公平的方向上走。”浙江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汪国政说。
相关链接
全国“车改”背景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都进行过试点,有的地方把公车拍卖,有的地方把公车组建出租车队进行市场运营;而对公务员用车则实行货币化补贴,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
目前,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5-3-29
(二)、个人发言提纲:
1、政策问题:关于公车改革试点的问题
2、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主要目的为提高行政效率。
3、政策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两种。前一种是目前比较通行的,采用公车机关内公开拍卖的形式,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一定的优惠。另外,全体镇干部发放交通补贴。第二种模式,有些银行系统和一些开发区基本上沿用这种思路在进行改革。但购车补贴是仅限于少数领导。
4、政策评价标准:车改实施中,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想以需求为标准的操作很难量化。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
5、政策资源:全国各地有实行公务员用车使用货币化补贴方式,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境未确定,标准也不一定全部合理,超标的话也是货币资源的浪费。
6、政策效果:车改后,大家之和改革前比,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改革标准不统一,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等众多反应的问题,导致浙江地区车改暂缓。
7、政策信息:浙江省在春节前召开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反映了众多车改存在的问题,使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加强沟通、了解,目的使车改往公平的道路上行使。
(三)、小组讨论总结: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严格决策程序,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消除 ,确保制定的政策是优化的,提高决策的效率。
1、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这也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应变能力。浙江省在车改中发现反映的问题,及时暂缓车改,也是为寻求更好、更公平的改革方案。
2、政策方案:为实现并提高行政效率,车改方案因因地制宜,选择实施不同、最可行的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为实现车改目标,应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3、政策评价标准:整个过程,无论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是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改革标准不统一,导致车改暂缓。
4、政策效果: 从经济效益看,实行车改的地区的确效果很明显;从社会效益来看,老百姓看到了车贴的实际发放,各有意见不同。车改还是需要加大前后对比的透明度与民众知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