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朱爱修)
内外兼修
_语文阅读教学应从课内走向课外
福建罗源第三中学
朱爱修
邮编350600 电话***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的阅读量。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丰富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时刻牢记这一点,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阅读。
关键词:丰富阅读 拓展 课外
不可否认,丰富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正如鲁迅先生针对学生读书时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句话点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丰富阅读。叶圣 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我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更多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的尝试树立自己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在教学中的探索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如何从教教材走向课外拓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文章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内容,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初中语文不应只教课本里那几篇与考试有关的文言文,而要以教材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点进而带面,以一篇带多篇甚至是带多本,以精讲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视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从课题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有的课题包含了丰富的阅读因素,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围绕题目展开拓展阅读,从而了解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先回家查找与春有关的诗歌,散文,学生就回家认真查找,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了杜工部“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句,1.忆 江 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及有关春的成语 春暖花开、风花雪月、出水芙蓉、„„,学生还带来了歌曲美文,家乡春季天气变化,自然特征。
课文还没学习,学生对春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有助于学习课文时对文本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
2、从课文作者入手训练学生的拓展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乏名家名篇。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的同时也与作家进行着亲密的接触。从《春》中认识作家朱自清、从《变色龙》中认识作家契诃夫。从《风筝》中熟识革命战士鲁迅„„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打开走进国内外名家作品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或课前,或课尾,或课中,要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介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初步认识,开启一扇以“课文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作者传记及作者其它作品,让名家名作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同时,这些作者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教学时,我不失时机的介绍他们作品的反响度,几乎每个作家我都有推荐,每周都有设置“本周推荐阅读”,课下与学生交流阅读感受,了解阅读情况。有时,阅读感受与学生碰撞,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并有一种,语文老师是我的知己的感觉,学习语文的热情大大提高,并一直持续课外阅读,期待下次的阅读交流。
3、从倡导阅读初中必读名著进行拓展阅读。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时教师必须将课后阅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些必读名著将在每次考试中都会设置一些问题,即使为了应试的目的,想考高分,想被肯定,在这样的压力下,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时因各种原因,学生没有及时阅读名著,但一旦考试中失利,原因竟是名著丢分,加上老师的鼓动,学生既能重拾名著专心潜读。
4、从人物命运入手进行拓展阅读。人都有关注人物命运的特点,所以善于制造悬念的导演都会在每一集连续剧的结尾吊足观众的胃口,吸引人一集又一集地看下去。其实,我们也可以根据人的这一特点,学学导演,在学生有效阅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后,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从而有效地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有些课文,特别是一些小说节选。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往往牵动着读者的心,抓住这种心理,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而进行拓展阅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方法。如人教版九上《智取生辰纲》是一篇古典文学作品。很明显编者的意图是激起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但要通过这篇课文就让学生兴致勃勃地抱着《水浒传》阅读很不容易。特别是一些女生,完全不感冒,我在执教《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抓住课文中几个任务的命运设疑:1.杨志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被充军到
了大名府,后来有是因为何因成为押运生辰纲的负责人,最后生辰纲被劫,他去了何处。晁盖等人为何会知道?他们因为此事,将面临怎样的灾难,谁救了他?这几个问题一出,学生马上要去原著一探究竟,此时适时请大家阅读必读名著《水浒传》。这样,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阅读,兴趣就有了,就明白了,杨志本是“三代将门之后”,原“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最初是满怀抱负。不想命运多舛,先失了花石纲,又不得已杀了泼皮牛二,被发配充军。这是其人生的一个失意时期。但岂料因祸得福,得到梁中书赏识,收在门下,“早晚殷勤听候使唤”,并把押运生辰纲的重任交托给他。生辰纲被劫,自己的梦想也最终幻灭,不得不落草为寇。晁盖.智取生辰纲事发后,幸得宋江通风报信,乃与吴用、公孙胜及阮小二兄弟在石碣村打败前来拘捕他们的官兵,投奔梁山泊入伙。因寨主王伦忌才,不能相容,吴用智激林冲火并王伦后,大家推他为寨主。后在攻打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用药箭射中面颊致死。
这一学期正好是一个拓展阅读《水浒传》专题研究的训练,这样的方法效果其实很好。
5、从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如人教版就选了好几篇鲁迅的作品,包括《风筝》《从百草遇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些作品一一学下来,对鲁迅的人生经历,作品特点,写作特点,人们还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明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丰富的,也是永恒的!这样的阅读是深层次的。那是心灵的洗礼。
二、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主题类似的文章
中学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是有必要选择和推荐那些和课文主题相类似的内容供学生阅读的,这样也能很好的起到学生主动阅读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冰心的《荷叶 母亲》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赏析完后,我将名家笔下的母亲印发给大家:我的母亲(季羡林)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回忆(朱德)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丰 子恺)这样的拓展性阅读,不但在面上予以保证,还能够以一带十的了解更多名人作品,并能够引发学生爱母职之情,激起写写自己母亲的欲望同时也拓宽知识面。
三、拓展学生阅读与教材有对比性的文章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就能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把有对比性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鲁迅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深受虐杀,不仅认为我是对的,且无任何怨恨而深沉感慨。同时也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此时,拿此文与周粲《满天的风筝》等作对比,要求他们分析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比较中获益。又如,学习了张岱《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使学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提高了领悟能力。
四、学科渗透,拓展学生阅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科中处处有渗透。语文这门学科经常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语文拓展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加以拓展阅读。如学了《黄河颂》,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学有这首诗编成的歌曲;学了《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可以上网阅读人类登月历程;学了《敬畏自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搜寻自然中的令人担忧的现状,以此提高防范保护意识。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因此拓展阅读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拓展形式,内外兼修,做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第二篇: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
古人云:“笔弱多临秦汉贴,辞穷多读古今书”。的确如此,阅读是“下笔如有神”的底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潇洒,是“诗和远方”的遐想;阅读,给了孩子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美妙,阅读,给了孩子一双强健的腿,去走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阅读,给了孩子一双飞翔的翅膀,去领略未知的世界。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捷径,作为实施基础教育的我深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厚积才能薄发,让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读以致用,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所系。教好一本书是我们的责任,教会孩子阅读更多的书是我们的目标。如何从“一”到“百”乃至“成千上万”,如何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这都是值得我们思深的问题。
一、结合课文,推荐阅读
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后,阅读才刚刚开始。教师可依据课文内容,作家链接,时代背景等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阅读,将书读厚。
1、由一篇课文走进一本书。小学课文有很多节选自名家名篇,在学习名著节选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完整的名著,以便全面了解作品的原貌。如:学习完《冬阳·童年·骆驼队》,向孩子们推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习《祖父的园子》这一课,萧红那种自由的、任性的笔触让孩子们读得开心,学得开心,由此引出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茅盾先生的评价和课文描写的场景在学生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成功激发了孩子们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景阳岗》一课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中描写武松的有关章节,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武松的认识,全面了解武松的英雄之举和豪爽的性格特点。《临死前的严监生》,课文辛辣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但是在《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那到底这是个有着怎样性格的人?推荐孩子们走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去一探究竟。
2、由一篇课文(一组课文)走进一个时代。学习《少年闰土》,让孩子读读《故乡》,更能加深对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的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12岁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对于那段历史,学生了解很少,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年级组磨课以后决定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当时的背景。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国力不强,国民精神麻木,帝国主义猖狂肆虐,“东亚病夫”称号沉重地紧扣在中国人的头上„„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围观的人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就了解了周恩来的沉思,了解了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小英雄雨来》,学生就可以阅读有关抗日战争 的史料及故事。向学生推荐《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鸡毛信》《二小放牛郎》等著名的抗战文学作品,既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3、由一篇课文走向一个主题。上五年级的老师们都知道,本册的《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天性。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要求学生积累描写儿童的古诗。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在学习这组课文时,我们相应的为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背影》,肖玲的《母亲的“存折”》,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带领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4、由一篇课文走进一种写法。还是以五年级下册《白杨》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借物喻人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们选取了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作为课外阅读文本,让学生细细品读,强化了学生对象征手法、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的理解。在接下来的随笔作业中,布置学生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仿写一种事物。(随笔展示)
5、由走近作者到走进作者。如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有心的老师还可以进行深度阅读的指导,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拇指姑娘》《白雪公主》《柳树下的梦》《皇帝的新装》,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他写作风格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学完课文《巨人的花园》,让学生走进王尔德,推荐孩子们去阅读他的《快乐王子》《少年国王》《夜莺与玫瑰》,让学生了解王尔德不仅童话写得好,还很擅长诗歌、小说、剧作。学完《蟋蟀的住宅》理所当然的要带领学生认识法布尔以及他撰写的《昆虫记》,学完《匆匆》更是要孩子们去领略朱自清先生的《春》《荷塘月色》了。
二、课内得法,课外迁移
形成学生阅读的习惯、方法和能力主阵地在课堂。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进行三步读书指导:初读、品读和迁移性阅读。不同年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初读”——整体感知。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预习很重要。预习时要求学生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勾出词语(生词、优美词、易错词),理解词语,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思考课后题,适当了解作者和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品读”—— 批注感悟。这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要求,深入理解课文,包括在感受较深的地方批注感受,勾画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批注好在哪;在含义深刻的句子旁做自己的批注,还可以批注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这些批注我们一般要求用铅笔,便于修改增删。
“迁移性阅读” ——拓展延伸。课文学完了,学习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听、说、读、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比如上学期上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创设情境进行体验式的写话练习;学习了《小木偶的故事》,引导学生去发现对话的秘密,合理想象续写故事;读了剧本《半截蜡烛》,让学生将《晏子使楚》的故事改写成剧本。这样做既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习作训练找到了训练点,真正做到了读以致用。
总之经过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会像课内一样非常习惯性地拿出工具书;遇到好词佳句会不由自主地划划写写,遇到喜欢的段落或诗歌会自觉背诵,读了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能向伙伴复述推荐。这样做,强化了教材是“例子”的观念,学生学好“例子”,用好“例子”,进而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博览群书,层层推进
物理学里有说道“量变到质变”,古人也云“读书破万卷”,我要说,阅读不仅要“多”,还要讲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其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要给低龄儿童选择具有儿童语言的读物,形象直观,像牛奶一样易于消化吸收。比如绘本:绘本以轻松幽默的文字、充满想象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故事,将自我认知、友谊、爱,甚至是生命的逝去等饱含哲理的话题娓娓道来。《鼠小弟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爷爷一定有办法》、《兔子彼得的故事》、《花婆婆》等;拼音读物《小猪唏哩呼噜》《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等。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添加“辅食”,渗透增加逻辑思维的阅读书目,如到三四年级就可以给孩子们推荐他们感兴趣的读物:杨红樱的校园小说系列,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世界名著类的《鲁滨孙飘流记》《柳林风声》《夏洛的网》《格列佛游记》《精灵鼠小弟》等等。而高段的学生心智开始走向成熟,理解力、记忆力增强,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名篇,提倡阅读的“广而博”。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性阅读,为兴趣去读书,就像《我的长生果》中提到的那样,这个年段的孩子阅读可以不求甚解,也可以囫囵吞枣。文学、科普、历史都可以涉猎。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让我借用别人的一段话:如果我们的身体不能在路上,那么让自己的灵魂随着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做一次快乐恣意的心灵远游。希望我和我的孩子们一直在路上,越走越快乐!
第三篇:语文作文教学要课内课外并举
语文作文教学要课内课外并举,厚积薄发,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生动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既努力学好课本里的文章,掌握写作方法,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观察、练笔、品评,生成主动的作文意识,真正做到“得法于内,得益乃至成长于外”。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
叶圣陶曾指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法与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因而,小学生作文应以阅读为基础,充分发挥课本选文和课外书籍的借鉴作用,走读写结合的道路。
“千古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文章一大套”是说文章的写作有一整套规律,必须遵循这种规律性;“套得妙不妙”,是说语言文字的表达是否运用自如,熟能生巧,在于有没有艺术性。因此,作文教学应从“模仿”入手,在阅读中学习、积累。
阅读给写作带来丰富的表象素材和理性的能力。要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模仿词句,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模仿结构,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模仿内容,培养组织材料的能力;模仿情感,挖掘情感抒发的能力。在阅读中,教师做好引导,注意发挥“三类课文”和课外书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注意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多读多写的机会,让学生在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自悟其法”。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只缘身在此山中”——细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常常为无话可说而苦恼,问题在于他们不会观察,对周围事物的印象模糊,认识肤浅。因此,为了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的问题,让学生会观察、多观察,确实是丰富作文内容的关键。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要做有心人,从学生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激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引导观察;其次,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亲身实践;再次,在参与实践活动时看、听、做、想等相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激发思维,从观察实践中学会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
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观有所感,有情可抒。在观察时,要充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意境更加开阔,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观察的印象也会更加鲜明、深刻。创造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活动,从实践中体验,在参与中观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勤于分析,善于联想。丰富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到生活实践中去观察、去思索、去体验、去交流,这样,作文就有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多练
俗话说“三天不念口生,三天不做手生。”因此,小学生作文的落脚点在于进行表达训练,即多说、多写,在练中掌握,在练中提高。
作文是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基本功,又分记事、写人、写景、状物等类别,在训练写作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学生作文的“作前指导”、“作中指导”和“作后指导”,让学生的每一步训练落到实处,使基本功掌握更扎实。我们不能把作文训练仅仅限制在课堂里,搞封闭式的训练。光靠在课堂里,按照教材编排的七、八次作文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因此,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在课外作文的兴趣,使学生把作文作为一件乐事,勤写勤练。如在班里办班报,在校里办校报、队报,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为其撰写稿件;开展读书报、评书报、剪书报活动,自觉地写日记、写读书心得、写观后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的征文比赛,为社会上少儿读物写稿,当小记者;开展社会调查,收集信息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多练多写,才能熟能生巧,那样“巧妇才能为有米之炊”,写出通顺的文章来。
四、“春风又绿江南岸”——勤改
作文教学总摆脱不了“老师给题目,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学生看分数”的教学怪圈,“累”了教师,“惯”了学生,结果常常是“事倍功半”,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又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修改文章,在改中学习,在改中提高。
“文不厌改”、“文成于改”,不会修改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自改的兴趣;其次是教给修改方法。按照“三步四字”,进行由“扶”到“放”的修改训练。“三步”即第一步默读,修改文章的内容,第二步轻声读,修改文章的形式,第三步朗读定稿,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检查。“四字”即增(增添内容)、删(删减文字)、调(调整顺序)、改(改换词句)。通过过程示范、集体讨论、交换互改、自我修改等方式,让学生对每次作文进行修改,提高作文水平。
五、“远近高低各不同”——细评
“精批细改”,是教师对待学生作文的正确态度。然而很多时候,一些教师常常敷衍了事,用简单、公式化的语言去下评语,或干脆用分数、等级去评定文章的好坏,这样对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对话式、研讨式的方法,摒弃等级式、分数式,以人性化的态度去品评,用生态的观点去发现其文章中的闪光点。对话式的作文评语,首先是人的对话,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而富有的精神历程。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作品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学生作品的真心拜读者、欣赏者、分享者,而不是一个严肃无情的指点“江山”的作文“判官”,与学生“同情”、同喜、同忧、同想,与学生交心,提出真诚看法和修改意见。客观地指出学生文章中的优缺点,指点打点,引导学生进行修改。
小学生写作文,要积累丰富的素材,掌握写作方法,勤写多练,不断自改,在教师由“扶”到“放”的指导下主动地发展。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四篇: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的策略探讨
引领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的策略探讨鱼龙小学黄金艳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课本这一例子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读本,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解决了教师长期在两者如何统一和纠缠中的困惑。那么,教师有何策略引导学生从课内单元主题阅读教材,走向课外阅读大课堂,拓宽阅读的时空呢?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经激发,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给他们树立读书的榜样。老师的言传身教也不容忽视.课余,教师带着课外读物和学生一起看,一起朗读精彩章节,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从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真有趣!
2、寓课外阅读于活动。
小孩子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新鲜感一过,兴趣就没了。所以,教师得变着法子,“哄住”学生保持高昂的课外阅读兴趣,每周至少用一节课开展读书展示活动。
二、指引课外阅读材料。
1、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
在学习课内教材后,趁着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兴趣盎然的劲儿,教师推荐他们读与课文题材相关的书籍。如六年级学生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后,学生对诸葛亮、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美猴王喜欢得不得了,不停地追问故事情节。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相关的章节,甚至整部小说,在班中掀起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热潮。通过这轮课外读书活动,进而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特点了解更透彻,阅读赏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
高。
2、阅读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的读物。
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名篇,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距离现在一百多年,学生难以体会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教学这一课前两周,我特意引荐学生同类时代的作品,如高尔基著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少年版),让他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水到渠成,才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朗读课文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谈学课文的感受时,有的说:“小女孩的悲惨都是当时黑暗社会制度惹的祸!”有的说:“我们长生在祖国的环抱多么幸福,要是小女孩能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该好啊!”在说话中,学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
3、阅读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读物。
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对课文中涉及的许多人物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丰富人物形象,在课前、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文中人物的读物。学了缩写版《鲁滨孙漂流记》后,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原版《鲁滨孙漂流记》及其第二部、第三部。
4、阅读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
教材编排时,每组有相对集中的体裁,不妨让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巩固该体裁的阅读方法及表达方法,培养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兴趣。
5、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
小学课本中不乏名家大作,每位名家的写作都独具特色,教师
可介绍这些名家的作品,供学生选读。像学习了老舍的《猫》《养花》《草原》,再去阅读《老舍散文集》,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可读他的小说、剧本。通过综合起来比较、分析,体会老舍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的散文风格。学了古诗《示儿》,引导学生读陆游的诗作,如《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进一步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思。这样,学生从小受到名家写作风范的熏陶,学会欣赏名篇佳作。
6、阅读与学生年龄相宜的书籍。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最佳、最有效的阅读,就是读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书籍。向低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譬如《千字文》《画画猜谜唱儿歌》《漫画三字经故事》《中外神童故事》等,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本。向高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面要宽,量要大,如情节曲折的小说、名人传记、推理故事、寓言、科普读物,书目如《爱迪生》《 上下五千年》《福尔摩斯探案集》《红岩》等,让他们有广泛自主选择的余地。通过读与自己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读物,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由“要我读”上升为“我要读”,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兴趣。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凡事要讲方法。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使之会读,善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读书摘记。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读物的精髓,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每新接手一个教学班,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当阅读时发现好词妙句、精彩片断、格言警句,就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里。每一周,我都会点评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本,表扬、展示好的笔记。每半个月,我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看看内容好不好,能否为己所用,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读书水平,同时加强文化积淀,为写作打好基础。
2、写好批注和读后感。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的读书格言。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圈圈点点文中精辟、重要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写上疑问;读到感触最深处,写下感想,或眉批,或旁注,不在乎所写得多或少,哪怕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他们的阅读感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精读与略读结合。
精读与略读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学生可根据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两者结合,以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4、恰当借助工具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常用的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资料书等,学会使用它,相当于借用他人的大脑,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扫清阅读障碍,理解文章,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课文只是个例子,课堂只个小空间,课外阅读既是新课程实施下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教材的补充,教师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营造开放的阅读时空,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从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储备出色的阅读写作、分析综合、应用创新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迅速发展,把所学知识提升成为语文能力。
第五篇:带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的创新思维
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阅读的时空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课外阅读,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教科书学习而言的读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学生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要唯课本论,不要把课本当作学生唯一的知识源,而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课本只是个例子。”教师如果仅仅通过课本这一例子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读本,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从中吸取更多的知识。
那么,教师有何策略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小教材,走向课外阅读大课堂,拓宽阅读的时空呢?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一经激发,就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特点,我给他们树立读书的榜样。首先,我有意识地向学生讲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如,古有汉朝光武帝、三国名将吕蒙手不释卷;当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爱读书,涉猎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所以才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大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现有山东省高考状元文斐,说她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听了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个个雄心壮志,班中掀起了读课外书的小热潮,连那些平时不爱看书的小懒虫,也会凑热闹地跟着大家看看书。这,就是名人效应。
除了此之外,老师的言传身教也不容忽视。上课时,我适当旁征博引课外读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他们佩服、羡慕的目光中,向他们透露:老师丰富的知识得益于长期的课外阅读。课余,我带着课外读物和学生一起看,一起朗读精彩章节,一起享受读书的快乐。从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课外阅读真有趣!真有用!这犹如催化剂,催生了学生强烈的课外阅读兴趣,渴望从书中汲取知识来武装自己,争取在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时能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
紧接着,我相机树立学生读书典范,无论课堂还是课间,一听到、看到学生会用精妙的语段,或者能说鲜为同学知道的科普知识,我都极力表扬,大肆宣扬这是多读课外书的成果。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浓浓的课外阅读氛围。
2、寓课外阅读于活动。
小孩子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新鲜感一过,兴趣就没了。所以,教师得变着法子,“哄住”学生保持高昂的课外阅读兴趣,每周至少用一节课开展读书展示活动。如让学生讲一讲课外书中的故事,评选“故事大王”;演一演名著中生动有趣的情节,提高他们深层阅读的兴趣;看一看与读物相关的动画片,读同名的书籍;听一听少儿广播,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书刊来读;搜一搜网上最新推介的文章、书报;展一展优秀读书笔记;贴一贴读书心得;竞一竞谁的课外知识丰富„„通过讲、演、看、听、搜、展、贴、竞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自个儿乐读,主动争取读,渐渐养成一有空就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二、指引课外阅读材料。
由于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思维稚嫩,人生阅历浅,分辨是非能力低,需要教师指引他们正确选择课外阅读材料,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拓宽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指引时,要以让学生和谐发展为目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及意义所在。
1、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
在学习课文后,趁着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兴趣盎然的劲儿,教师推荐他们读与课文题材相关的书籍。如六年级学生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后,学生对诸葛亮、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美猴王喜欢得不得了,不停地追问故事情节。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相关的章节,甚至整部小说,在班中掀起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热潮。通过这轮课外读书活动,进而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特点了解更透彻,阅读赏析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我们还可以在学课文前,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知识或情感相关的读物。比如在教《向往奥运》之前,我组织学生通过书报或上网,查阅中国参加奥运的历史、申办奥运和举办奥运的资料。课堂上学习课文时,学生因为深入了解奥运,所以学得极其投入,对作者的情感体会特别深入,感悟分外深刻,课堂上高潮迭起。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办了一期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手抄报——《我们见证奥运辉煌》,让他们畅谈北京奥运。此时,阅读教学已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2、阅读与课文时代背景相关的读物。
像《凡卡》这样的课文,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距离现在一百多年,学生难以体会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教
学这一课前两周,我特意引荐学生大量地读沙皇时代的作品,如高尔基著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少年版),让他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水到渠成,才学习《凡卡》,学生朗读课文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懑。谈学课文的感受时,有的说:“凡卡的悲惨都是当时黑暗社会制度惹的祸!”有的说:“我们长生在祖国的环抱多么幸福,要是凡卡能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该好啊!”在说话中,学生懂得了珍惜自己的美好生活,实现了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再如,教学《再见,亲人》一课后,让学生阅读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还引导他们结合5·12四川大地震,说说写写《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或《地震灾民的亲人》。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往昔与现在结合,读与写结合,不但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反过来加深对课文理解,还顺其自然进行了写的训练,多渠道利用教学资源,巩固课内教学效果。
3、阅读与课文主人公相关的读物。
由于学生知识面窄,对课文中涉及的许多人物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丰富人物形象,在课前、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文中人物的读物。如学了《小抄写员》后,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进一步体会叙利奥在平凡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美德;学了缩写版《鲁滨孙漂流记》后,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原版《鲁滨孙漂流记》及其第二部、第三部。甚至,我们可以像窦桂梅老师教《晏子使楚》那样,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引进相关的文章,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分析文本,在课堂上也尽量多给时间和机会学生,引入相关的课外文章或片断的,然后引导学生又从课堂走出去,阅读更多相关的、篇幅更长的读本。
4、阅读与课文体裁相同的文章。
教材编排时,每组有相对集中的体裁,不妨让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巩固该体裁的阅读方法及表达方法,培养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兴趣。例如,人版第六册第二组编排了《寓言两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等,带学生走进神奇、有趣的故事世界。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华成语故事》,领悟寓言的道理,感受成语的精炼。又如学了第九册第七组说明文《鲸》《蟋蟀的住宅》,再去读法布尔的《 昆虫记》,漫步于异彩纷呈的动物世界,同时初步体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积淀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厚。
5、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
小学课本中不乏名家大作,每位名家的写作都独具特色,教师可介绍这些名家的作品,供学生选读。像学习了老舍的《猫》《养花》《草原》,再去阅读《老舍散文集》,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可读他的小说、剧本。通过综合起来比较、分析,体会老舍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的散文风格。学了古诗《示儿》,引导学生读陆游的诗作,如《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进一步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思。这样,学生从小受到名家写作风范的熏陶,学会欣赏名篇佳作。
6、阅读与学生年龄相宜的书籍。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最佳、最有效的阅读,就是读符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书籍。向低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等,譬如《千字文》《画画猜谜唱儿歌》《漫画三字经故事》《中外神童故事》等,让他们从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本。向高年级学生推荐的书目,面要宽,量要大,如情节曲折的小说、名人传记、推理故事、寓言、科普读物,书目如《爱迪生》《 上下五千年》《福尔摩斯探案集》《红岩》等,让他们有广泛自主选择的余地。通过读与自己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读物,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由“要我读”上升为“我要读”,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兴趣。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凡事要讲方法。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阅读方法,使之会读,善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做好读书摘记。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记读物的精髓,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每新接手一个教学班,我都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随身携带,每当阅读时发现好词妙句、精彩片断、格言警句,就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里。每一周,我都会点评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本,表扬、展示好的笔记。每半个月,我让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看看内容好不好,能否为己所用,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提高读书水平,同时加强文化积淀,为写作打好基础。
2、写好批注和读后感。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的读书格言。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圈圈点点文中精辟、重要的词句;在不理解的地方,写上疑问;读到感触最深处,写下感想,或眉批,或旁注,不在乎所写得多或少,哪怕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他们的阅读感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我们更希望读写水平高的学生读了一本书后,能将读书心得写成完整的文章,或剖析所读文章的教育意义,或谈读书的启发,或评价所读的书,或由书中所联想到的„„
3、精读与略读结合。
精读,要做到边读边思,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分析布局谋篇,体
味遣词造句,反复研读美妙之处。对名著、佳作、深奥的文章、精彩的段落,非精读不可。由于精读的速度慢,阅读量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也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的书籍都精读,况且,有时需要的资料只是书中只言片语,粗略地浏览一下,略知文章内容,摘取自己所需信息即可,无须深入研究。这就需要略读,它的阅读速度快,阅读量大。
精读与略读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学生可根据需要,或精读,或略读,或两者结合,以读到更多的书,学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3、恰当借助工具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常用的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资料书等,学会使用它,相当于借用他人的大脑,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扫清阅读障碍,理解文章,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总之,课文只是个例子,课堂只个小空间,课外阅读既是新课程实施下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教材的补充,教师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营造开放的阅读时空,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从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储备出色的阅读写作、分析综合、应用创新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迅速发展,把所学知识提升成为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