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

时间:2019-05-13 02:4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

第一篇: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

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

作者:李吉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985 更新时间:2006-8-14

一、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

为了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到到早期开发,当时李吉林提出了“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观点,但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在苦苦求索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外语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李吉林产生了将外语的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教学中来,使小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文字,不至于那么困难、枯燥、苦恼的念头。外语与汉语虽是不同民族的语言,但是作为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儿童在学习语言时,总是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密切联系的。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儿童从婴儿时期牙牙学语,到学龄前期学会说话,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科书,都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会的。可见,学习外语和学习汉语,其源泉及其要素,都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更重要的是,汉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讲究情致、意韵,更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以及汉语特点分析,人为地创设的情境,不仅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外语的特定环境,更可以成为中国儿童学习汉语的生动场景。经过这样的分析,又凭着多年教学实践的直觉,李吉林便大胆地把外语情景教学移植到汉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

试验开始,起初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情境、一个动作,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第一次试验是在二年级上学期执教《小马过河》的那一课。《小马过河》这篇教材,以对话为主,并用了许多“提示语”:“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老马亲切地说”等等。为了引起学生对“提示语”的注意,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人说话时的神态,从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提示语,李吉林创设了两个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情境(1):指名吴洲小朋友演示动作,欢蹦着走进教室,同时说:“我们班上得红旗了!”训练说一句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句子。演示时,全班学生一个个凝神注视。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就促使他们观察得持久、真切,学生积极思考、努力,用一个个合适的词加以描述:“吴洲连蹦带跳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吴洲欢天喜地地说:„我们班上得红旗啦!‟”“兴高采烈地说”、“兴致勃勃地说”、“一边走一边喊”、“连声说”、“喜气洋洋地说”等生动词语形容吴洲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情境(2):教师微笑着向学生问好:“小朋友好!”要求学生描绘老师的神情语言,学生更乐了,表达各不相同:“李老师微笑着说:„小朋友好!‟”、“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好!‟”、“李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好!‟”等等。仅提示语就用了十多个不同的词语,有效地促使学生把词和形象结合起来了。

第二次试验,是结合复习一组“看图学文”的教材,加大难度,设计一个情境,一组动作训练说一段连贯的话。

李吉林和一个学生作了这样的动作演示:情境是夜晚,灯下,小红正在做功课。李吉林自己作小红的妈妈,走到小红身旁,问:“小红,你昨天数学考得怎样?”小红作低头惭愧地,答:“因为我粗心,错了两道。”演示后,要学生将刚才所见所闻的情况表达出来。动作虽然简单,但它却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鲜、亲切,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当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举手,要求描绘这一情境。有个学生这样描绘“一天晚上,小红正在做作业,妈妈问她:„你昨天数学考得怎么样?‟小红难为情地说:„我因为粗心错了两道题‟。”学生的叙述清楚、完整。为了结合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李吉林又进一步提出:“小红说话时的神态还可以怎么说?”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小红低着头说”,“小红惭愧地说”,“小红嘟着嘴说”,“小红红着脸说”,“小红愁眉苦脸地说”……。把小红当时说话的神情、心理状态用确切的词语生动地刻画出来了。接着,李吉林和学生继续演示妈妈帮助小红的一组动作,演示后再练习表达。当最后一个情境出现时--夜静悄悄,只听见小红在灯下写字的唰唰的声音,就有学生主动要求从头至尾讲述一遍。

简明的片断训练,使李吉林深感到情境为儿童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加上要求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因而促进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使其积极性大增,教学出现热烈的现实场景。李吉林由此朦胧地意识到,以往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过于理性,从而开始关注情感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展现生活的情境,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同时表明,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记叙事物的字词句篇,具体形象,易于运用,效果显著。

二、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

情境教学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主要是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的结果。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刘勰在《明诗》篇、《诠赋》篇中写道“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古代意境理论中有关“物”、“情”、“辞”具有能动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见解,以及现代心理学关于语言与思维紧密而又相互作用的理论,使李吉林逐渐悟出“物”激“情”、““情”发“辞”、“辞”促“思”的相互作用的联动关系,并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在她看来,儿童作文虽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但就其写作题材来说,同样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若以大自然为情境,引导儿童观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这样儿童写话必然是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开始,感觉其“趣”与“易”。“给图画一看,教室里就谈得起来”,更何况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巨幅图画呢!情景交融,有利于词与形象的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发展,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的过渡。于是,情境教学迈出了第二步,即运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为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真正地让儿童用自己的笔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李吉林发现一旦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的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中时,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那是一个金色的秋天,李吉林带领二年级的孩子去认识秋天的田野。近处,大片丝瓜棚、扁豆棚,棚上,金黄色的朵朵丝瓜花,紫里夹白的串串扁豆花,花上蝴蝶飞舞。不远处的小河畔,是一排整齐的芦苇。远处是宽阔的棉田与稻田。孩子们站在郊外大桥旁,近看一大片丝瓜棚--他们先看棚上花的色彩、形状和花上飞舞的蝴蝶,然后看棚下挂着的一条条大丝瓜。李老师当即提问以引起孩子的注意:“你们看,那大丝瓜该多大啊,你们伸出手臂和它比比看,哪个粗?”“那些小丝瓜躲到哪儿去了呢?”孩子们一个个好奇地去找绿叶丛中的小丝瓜,兴致勃勃地伸出小手臂和与大丝瓜比粗细。他们这样描述丝瓜:“我们站在郊外大桥上,眼前是一片丝瓜棚,棚上开满了一朵朵小黄花,真像一只只金色的小喇叭。棚下挂着一条一条大丝瓜,有的比我们的手膀子还要粗呢!小丝瓜呢,它比不过大丝瓜,就不好意思地躲到绿叶背后去了……”凭借这一情境,李吉林还帮助孩子们理解了“一朵”、“一朵朵”、“一串”、“一串串”、“一大片”等数量及数量词的重迭。对“金黄色的”、“嫩绿的”、“紫中夹白的”、“雪白的”、“银白的”表示色彩的词以及“小喇叭似的丝瓜花”、“卫兵似的芦苇”等比喻,都以丰富的感知为基础,得到了很好的理解,丰富了词的形象。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地将情境中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所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喈喈逐黄莺之声,嘎嘎学草虫之韵”。这就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词语伴随着形象,带着情感色彩进入他们的意识。这些词贮存在他们大脑的词语仓库里,是那样的活跃,可?quot;呼之欲出“。这些充满生活情绪的表象,带着绚丽的色彩与音响,深深地留在孩子的记忆中。每次观察归来,孩子们总是那样恋恋不舍,兴奋的情绪,丰富的感受,使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儿童作文由“难”变“易”,由“苦”变“甜”。儿童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情感素养也同时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发展。

在课堂上,通过再现生活的情境,同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在李吉林当时执教的班级有一个名叫缪普的小朋友,在河边洗砚台,不小心把砚台掉在河里了。他想到晚上不能写字而急得哭了。同班的倪伟小朋友,正巧从这儿路过,知道后连忙拿出妈妈给的零花钱,买了一瓶墨汁,热情地送给缪普。这是发生在实验班的一件真人真事,孩子倍感亲切。这件事本身突出地反映了同学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也值得赞扬一番。到作文课,李老师便请当事的两名同学小伟和小普把当时的小普洗砚台、砚台掉在水中、小伟送墨汁三个场景演示一番。全班学生觉得非常新鲜、有趣。他们观察一段,描述一段,猛然觉得发生在眼前的人和事,自己能够表达出来。于是他们从这儿开始懂得生活中的人和事该怎么用恰当的词语去描绘,促使他们把学生的字、词、句、篇知识和生活的图画结合起来,这对他们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是一次飞跃。

下面便是观察情境以后儿童的写话。

一瓶墨汁

放晚学了,晚霞满天,河水哗哗地流动着。小普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小河边洗砚台。洗着,洗着,小普一不小心,砚台掉到河里了。小普呆呆地望着掉到河里的砚台,心想:今天我回家不能写描红了,还要给爸爸打一顿,想着,想着,小普就“呜呜”地哭起来了。这时候,倪伟听见了哭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小普在哭。他跑上去,关心地问:“小普,你怎么哭了?”小普哭着说:“我砚台掉到河里了,晚上不能写描红了。”说着又“呜呜”地哭起来了。倪伟摸摸口袋,拿出妈妈给他零用的两角钱,跑到附近的商店里买了一瓶墨汁,送给了小普。小普不好意思拿,倪伟说:“你拿了吧,以后不要一个人下河边,做事不要粗心。”小普感谢倪伟的帮助。倪伟说:“我做这一点小事不用谢。”

小伟帮助了我

有一天下午,我高高兴兴地来到小河边洗砚台。

我洗呀,洗呀,洗得正起劲,一不小心,砚台掉进河里了。我望着掉下去的砚台,哭了起来。

小伟听到哭声,走过来一看是我,我问:“你怎么哭了?”我吞吞吐吐地说:“我的砚台掉进河里了,晚上不好写描红了。”小伟说:“那你等一会儿。”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他说:“这瓶墨汁你拿着吧。”我双手接过墨汁,不知说什么才好。

这一阶段的实验表明:观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观察情境,把孩子带到了永不枯竭的生活的源泉中。在这翻腾着绚丽浪花的源流中,孩子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贮存的词语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鲜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爱用那些生动词语去描绘眼前的情境。那是智慧的启迪,是语言的学习,也是美的享受。从这里,孩子一步步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描绘世界。

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李吉林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①以生活展现情境;②以实物演示情境;③以图画再现情境;④以音乐渲染情境;⑤以表演体会情境;⑥以语言描绘情境。

正是借鉴了古代”意境说“的理论,情境教学才迈出了比外语情境教学更为宽阔的、以我们民族的”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关键一步。

三、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在探索的第二阶段中,李吉林直觉地感到儿童在观察、体验、想象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他们热烈的情绪,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小学语文教学,因其本身饱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那些优美的诗篇,有趣的童话,蕴藏着哲理的寓言,描写了许多美的人和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乃至艺术之美,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文,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教材,又是帮助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师益友。美,或表现为形象,或存在于情感,或蕴藏于理念。而一般说来,都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使人感受到的。在前一阶段教学实践中,已显示出情境教学形象鲜明、美感丰富的特点。于是,新的设想又开始酝酿:即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发展儿童的一般情感,而且进一步培养起儿童的高级情感。从美学原理中,李吉林悟出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首先必须让儿童感受美。美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象的形式来表现的。人的美感,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学龄期的儿童,更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去感受美的。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必须在儿童眼前充分显示审美对象鲜明的形象,因此,结合教材、作文题材为儿童创设情境时,需要有意识地选具有一定形式的美,也蕴藏着一定内在美的客体,构成情境,使情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李吉林在80年春曾为来自上海师大的、被称为“上师三女将”的恽昭世、谢淑贞、柴崇英三位教授以及当时就很有名的袁容、倪谷音等二十多位专家执教的 《小白花》,可以说是完整地运用情境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节试验课。《小白花》这篇课文,描写了1976年4月初,“我们”一家人和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三个场景,表达人民对周总理无比的爱,对“四人帮”的切齿之恨。教材蕴涵的美感因素十分强烈。但这一历史事件,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怎么使学生有所感受呢?李吉林根据教材特点,设置情境:出示了一张的当时拍摄的照片,让学生一边听这一节课文的录音,一边提示他们他们观察照片上花山、人海、人群肃立、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情境,而后进行朗读和语言的训练。课文中描写了“我们”一家人面对周总理的亲笔题字默哀的气氛被渲染得那么强烈,听着听着,孩子们仿佛觉得自己也来到纪念碑前,正在向周爷爷默哀。孩子们深情地读着:“敬爱的周爷爷啊,我们想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学生内心急欲表达的话语,李吉林老师自己也好像进入了那个情境,不禁潸然泪下,学生忍不住哭了起来,晶莹的泪珠挂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情境,实际上就成为审美客体。当老师把儿童带入情境时,儿童即成为儿童的审美主体。这样,在一课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一次又一次地倾听与观察的过程中,逐渐地培养起儿童的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儿童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当儿童通过他们的视觉、听觉获得了美感,感到愉悦、兴奋以至忘我时,就形成审美体验,引起联想或展开想象,使儿童由直觉而渐次地理解美的实质,即情境内在而深广的意蕴,形成”审美意象“。从全班学生的情绪,朗读的表现力和片段的句子训练,看出学生如亲临其境,受到很深的感染;而这种强烈的情感,更加深了对教材语言的理解。这样,儿童从起始阶段的愉悦,到产生情感反应,并由此而作出“美”与“丑”、“是”与“非”的判断,“理”融入“情”中。而这一切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读写教学、凭借语文教材和作文题材进行的。美学原理丰富了情境教学的内涵,使情境教学在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时,又迈出了新的一步。81年5月,谢淑贞教授推荐李吉林参加全国教育工作实验小组在上海举行的学术活动,并安排李吉林的一场题为《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报告。

这一阶段实验表明:情境教学正是利用儿童的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语言及字里行间的情感理解,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引导儿童表达这种渗透着对客观世界的美的感受及情感体验。这就使单调而枯燥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审美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与感染,他们的高级情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培养。

在这一实验阶段,李吉林概括出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以及“五种类型”:实体情境、模拟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语言情境。

四、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当李吉林回过头来看实验走过的路时,她立即发现前三个阶段虽是每一个阶段探索一个具体的课题,但并非孤立单一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而情感则是贯穿于其中的一根红线。每一过程中,都包含着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诸因素。在课堂上,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境,引导学生伴随着情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理解词句,并把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即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统一在情境中。同时,儿童凭借进入情境所产生的内心感受,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获得整体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作为纽带、作为动因,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联结在一起。此刻,李吉林已经深切感到,没有情感,儿童就不会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于是在实验进行了四年后,即在1982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任何事物都有是相互联系的哲学观点特别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理论为依据,李吉林便提出了”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的课题,为第二轮的整体实验从理论与实践上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的实验中,李吉林又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也即①诱发主动性;②强化感受性;③注重创造性;④渗透教育性;⑤贯穿实践性,并进一步从情境教学与儿童语言学习,以及情境教学如何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都一一作了理论上的概括,初步构建了语文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

不难看出,语文情境教学的实验是从教育实践的实际出发,一步步地提出问题,并从语言学、意境说、美学及哲学等方面得到及时的理论借鉴,集诸家论述,对情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一步步具体和系统化。语文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第二篇: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

幼儿园情境绘画教学探索 [摘要] 情境绘画教学打破传统绘画教学接受性学习的弊端,重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表现,尝试构建开放性的绘画教学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了探索过程和观点。情境绘画教学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教师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氛围,将绘画教学与幼儿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表现,在情境中互动,使幼儿在自主建构的过程中获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词] 情境绘画教学 模式 开放 体验 互动

情境绘画教学指的是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幼儿发自内心的情感体会和独特的理解,从而使幼儿把自己的这种理解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整个过程。情境绘画教学将绘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整合在一起,教学环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组成一个优化的大环境,促使幼儿能动地活动于其中,使教学成为幼儿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那么情境绘画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有哪些呢?

一、展现自然生活情景——选择反映孩子生活的内容

“„„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讲话不能动,动动就是小蜜蜂。”草地上,小朋友沉浸在快乐的游戏中,一位教师悄悄地用数码相机拍下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造型:有的学奥特曼,有的扮小动物,有的歪着头做出优美的动作变成了小花小草„„。来到活动室,当教师把孩子们游戏的镜头在媒体上展示的时候,小朋友们兴奋极了,他们指指点点,寻找着自己和同伴是不是也被拍上了,他们评论着自己和同伴们的动作造型,注意力完全被吸引住了„„

这是我们大班绘画活动《游戏》的一个教学环节记录,这次活动是让小朋友画人物动态。按以前的做法我们总是给幼儿讲人的结构并画出范例让孩子模仿,结果每个幼儿都学会了画人,但是他们画出的却是缺乏生气、造型单一的概念化的人。现在我们跳出课堂的物理空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中思考,在情感驱动下进行表现,使绘画教学活动与幼儿自身的心理需求汇合在一起。

我们为孩子选择积极、健康、快乐、温馨的生活情境,寻找幼儿一日生活中典型的生活情境,描绘孩子们眼中的生活、学习和游戏,使绘画活动呈现一种幼儿所喜欢、所需要的富有“童心”、“童趣”的儿童文化,让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促进幼儿在这种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二、创造艺术情景——唤起情感体验、增强感受能力

幼儿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他们纯真的心灵间。根据年龄特点我们知道幼儿期的绘画处于象征期,他们更多的是画心中的世界而非眼中的世界,所以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情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大量运用艺术手段渲染情境,比如用音乐渲染气氛,让幼儿参与亲身体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观察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给幼儿以完整的印象。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幼儿进行各画欣赏是我们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凡高、康定斯基、毕加索等名家的画作风格独特,表现手法多样。借助于这些大师的作品,我们教给幼儿一定的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例如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即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然后让幼儿试着象大师那样去画自己的画。

三、走进游戏情景——趣化教学过程 这是一次小班的绘画课:

“兔妈妈”带着一群“兔宝宝”用大型积木造了一个“家”。“兔妈妈”告诉孩子们:不能让“大灰狼”

又如一次大班《向日葵》的教学活动中,小朋友自由观察了向日葵实物,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名作。凡高画的向日葵色彩明亮,造型多变,幼儿非常喜欢。如何进一步指导幼儿理解不同造型组合的效果呢?老师让幼儿3人以上自由结伴扮演向日葵进行造型的组合。孩子们忘我地投入活动,角色意识和合作意识很强。他们选择站立、有的蹲着、有的侧面、有的弯腰,还有的用身体摆出各种优美的姿势。教师用数码相机摄下了几组代表性的画面,与幼儿一起讨论了各组“造型”上的优点和不足,为幼儿的绘画表现起到了引导作用。由于幼儿每人参与表演,他们在画向日葵的时候就好像是在画自己和同伴,作品生动有趣,富含童心。将游戏情境贯穿于绘画教学,它遵循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保证了每个儿童在自己喜爱的活动氛围中感受、体念、想象和表达,幼儿的画充满了灵性。

四、引入故事情景——启迪创造和想象

童话和故事是幼儿百听不厌的,许多优秀的童话和故事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个神奇美妙的世界。我们发现,幼儿之所以喜欢他们是因为它符合幼儿善于幻想和将世界万物拟人化的特点。在引入故事情景时我们结合音乐、动画、图片和其它操作性教具创设一种故事氛围,借助于情节的深入启发幼儿想象,丰富绘画内容,依据童话角色,塑造适宜的绘画形象。

画鱼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当教师在课堂上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幼儿画一条鱼时,绝大多数幼儿画的鱼没有鱼鳍,而且鱼的身体都画成了椭圆,画面中的鱼都是侧面朝着左或右两个方向游的,这是因为幼儿概念中的鱼就是这样的。怎样使幼儿画出现实中灵动的鱼呢?课堂上,教师以《鱼朋友的故事》引出课题,同时选取了《海底总动员》光碟中的片段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观察鱼儿游动时的体态、样子。因为碟片中有鱼儿的对话,而且两条鱼游动的姿态很美,幼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沉浸在鱼的故事中。在引导幼儿观察鱼的身体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让幼儿创编一个鱼的故事并把它画下来。幼儿调动原有的经验,整合头脑中鱼的形象,将自己创编的鱼妈妈、鱼孩子的故事画得很可爱。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条向我们游来的睁着两只大眼睛的鱼妹妹,使们很感动,因为我们发现这就是《海底总动员》中在大海中迷路急着寻找出口的那条鱼啊!以下是孩子们给自己图画编的几段故事,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作了生动的解说: 快乐的小鱼

“有一天,鱼哥哥带着鱼妹妹游到海草的旁边,一不小心,它被海草困住了。后来鱼哥哥叫鱼

四、体会和思考

在教学研究初期的绘画教学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绘画作品中概念化的成份很多,天总是蓝的、草总是绿的、太阳都是红的等等,经过一年多的方法研究以后这种现状有了很大改善。又如以前的水墨画教学往往是教师先示范,再幼儿学画。现在我们让幼儿玩水墨游戏,感知浓淡不同的墨在纸上的变化。活动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墨色在宣纸上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笔一点就会说是花朵、蝌蚪,有时画一笔又说这是小河、波浪,水墨交融的感觉丰富了幼儿想象,幼儿自主的点睛之笔又使想象变成现实的画面。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现在的幼儿作品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竟境,而不再是画面满和多而实质内容空洞的小大人的画面。

情境绘画教学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它通过有选择地创设和优化情境,激发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幼儿在情境绘画活动中通过观察、感受,引起联想、产生直觉并通过绘画手段展现具有独特意义的原创性作品。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在与大师作品的对话中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审美意义上的进一步建构,这种方法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实践中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索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探索

课堂实施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程序

1.兴趣激发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前提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2.情境创设是一堂数学课的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起就很容易进入教师预先设定的情境中。创设情境的形式有:

(1)生活展现情境。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学生对数学的感知首先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的,同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直接经验和已有体验又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进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而且可以使间接经验的学习由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实物演示情境。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如在教学四年级的“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拉动窗帘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转动自制的风车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制作成课件或者是影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知道“平移”和“旋转”有时是同时存在的。以实物演示情境不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而且可以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体会到数学的奥秘,激发起主动性。

(3)游戏表现情境。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特点是不稳定的,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根据儿童的这种心理特点,经常在巩固练习中采用游戏教学,可使学生兴趣浓厚,常用的游戏有: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争红花夺金牌、漫游数学宫等等。教学时在巩固环节中创设一些恰当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4)故事描绘情境。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因此,联系教材内容编出一个个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二年级的新教材中有一节表内乘除法的复习课。木节课从跟随“淘气”、“笑笑”和“智慧老人”到月球旅行引课,整节课都围绕月球旅行这一情境展开:从火箭几点发射复习时分秒部分的知识,到参观月球游乐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复习表内乘除法的知识,再到设计月球学校复习方向与位置部分的知识,整节课用故事情境贯穿,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5)操作展示情境。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材的需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这部分知识时,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公园的地图、风景区的地图等,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地图和学生共同研究,探索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公园,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这一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去操作,再通过操作得到新的学习经验,学生体验到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新知识形成的过程。

3.自由发挥阶段 这是复习旧知,巩固新知阶段。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再用旧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在这个时候药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如: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回忆以前还学过哪些面积计算以及谁通过今天的学习还会了哪些面积的计算。让他们自由回答,这样既能在学生中产生竞争意识又可以复习所学的知识还能够延伸今天的知识。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发言权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4.开放性学习阶段 在临近下课的阶段,学生容易浮躁。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还要灌输知识的话,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引起厌学的情绪,影响整节课的效果。在这个时候,教师不应该拘于课本,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与数学有关的课外影片或者带领学生做个小游戏,一可稳定学生的情绪,二可通过游戏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在整节课结束前布置一些弹性作业,引导学生养成课外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在情境教学中,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非常重要。情境教学对老师的要求也就非常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备课,课后在反思中提高。力求创设新颖、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达到旺盛状态,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索(定)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探索

贵州省正安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何梅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因此,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挖掘作品的意蕴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思绪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通过情感体验,达到愉悦接受知识的目的。这就是我探索语文情境教学的动因。

语文情境教学,是根据文学表现美的特质,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兴趣、感知、想象、心境、激情等诸多心理品质,借助朗读、投影、音乐等多种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导入创设情境。

艺术化的导入,是情境教学的切入点。

新课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环节。有效地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开始就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要注意几个方面:

1、注意紧扣教材,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引导学生将有意注意指向相关讲授内容。

2、注意导入要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进入想象的境地。

3、注意语言的艺术性,新颖性和精彩性。

4、引人入胜,激发兴趣。

5、导入宜灵活多变,避免千篇一律。

二、通过朗读创设情境。

王国维说“一切言语皆情语也”。朗读教学就是通过有声语言,直观、形象地再现和传递作者浓郁的情思,使读者和作者在情感上达到沟通,产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为此,朗读教学必领教给学生停顿、快慢、重音、语调等必要的朗读技巧。抒情朗读,着重体味作者的思绪,把握作品的韵致美。如《荷塘月色》、《沁园春·雪》等。角色朗 读着重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如朗读“奥楚蔑洛夫”(《变色龙》主人公)时,应通过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淋漓尽致地模拟奥楚蔑洛夫对将军,对赫留金不同态度的神态、语言,展示其“变色”的本质。

朗读教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范读。在《变色龙》、《春》等篇章教学中,可以放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教师范读要读音准确、规范,声情并茂,错落有致。

2、自读。先要求学生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模仿范读,尽量读出情感来。

3、提出问题,有感情地朗读,仔细品味。我在教读《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的情景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下列语句和带点的词语:“蹒跚”,“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前面就是月台,“父亲”那感人的背影,就会浮现在眼前,从而加深对《背影》主旨的理解。

三、从直观原则出发,利用插图、投影等创设情感。

1、中学语文课配有一些色彩鲜明的插图,会给人一定的直观印象,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均起到积极作用。无论是散文小说教学,还是说明文教学,都要充分利用插图,引起学生的视觉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2、充分利用幻灯,教学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在景与情的转换中,愉快地接受教学。如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时,可放映影片《骆驼祥子》片断,通过“烈日”和“暴雨”的特写镜头,体会旧北京的社会环境和祥子的悲剧遭遇。学习《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名篇,可放映外国文学名篇导读录像带,从葛朗台弥留之际的神态和言语中,把握“守财奴”的本质,透过别里科夫“套子”的外表特征,剖析其内心思想。

四、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这种艺术,以其节奏美和和旋律美,创造一种令人遐想的氛围,让人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意象,例如教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配乐朗读,会使学生随着作者的笔触将“颇不宁静”的心绪移情于荷塘、月色,去欣赏荷叶、荷花在月光下的绰约多姿,体味荷花那“出污泥而不染”的内在情韵。在嗅觉与听觉、听觉与视觉的相互转换中,由眼前的荷塘联想起恬静的江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眼前仿佛就是那采莲时节的江南水乡。这画卷如潺潺流水,清丽隽永,在余韵袅袅的情思中,展现对未来的朦胧追求。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音乐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兴趣这位热情风趣的老师,它把“学”与“乐”统一了起来,寓学于乐。而想象是心灵的眼睛和翅膀,它会把古与今,天上人间,连续起来。所以主题的深化和意境的创造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成功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的动机跟音乐营造的意境结合起来,在兴趣的驱动下,翱翔在想象的天地。

例如教授《沁园春·雪》,首先放《沁园春·雪》歌曲,造成一种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的氛围。然后因势诱导,使学生转入词篇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词作“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艺术魅力和浪漫主义革命情怀。之后再配乐朗读,想象一代世纪伟人站立在冰封雪地的黄土高原上,放眼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激情澎湃,思绪超载时空,纵横千万里,遐接几千年。从“江山如此多娇”的赞叹声中,领略领袖那博大胸怀的风采和改造世界的气概。

五、运用服饰、表情、动作创设情境

一举手,一投足,皆能表情达意,所谓“眉目传情”,就是指这种功效恰当地动用眼神、表情、动作,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老师讲到“怒发冲冠”时,慷慨激昂,竟将自 己头发捋起,将帽子冲掉在讲桌上,太精彩了。从他那怒不可遏的神态和动作,不难想象岳飞当所壮志未酬的愤慨!十多年了,这堂课还历历在目。这或许能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些启迪。例如,讲《口技》时,不防准备一块“醒木”,一把戒尺,把讲台变成“口技”表演场;讲《核舟记》时,教师活灵活现地摹拟东坡、佛佑的神态动作,会收到好的效果。

情境教学远不止上述八个方面,这是一块丰富的沃土,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共同开垦。只要大家去留心,去积累,去思考,去探索,去完善,这块沃土一定会异彩纷呈,发挥它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摘要:2021年正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的一百年,也是历经曲折磨难的一百年,但同时也是创造辉煌的一百年。一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也变得更加强大了。之所以会成为今日之盛世中华,和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程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原理。正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一直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着。本文就主要通过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探索历程为主线进行具体阐述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探索历程

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也是探索史。正如一百周年上的“七一”讲话精神中所指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既然是历史和人民共同选择了共产党作为领路人,就应该更加团结一致建设更好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人民在苦难时候的“指路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信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会将它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光明牢牢抓紧。因此,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历程之前,先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相关经验,以此来发现、认识以及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再将总结出的规律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之中,这也是给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新内容,使得这些内容能够在此利用到中国未来发展的征程中。还有要根据中国多民族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念运用多种民族语言的形式翻译出来,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明白它在每一个中国人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以及作用,最终能让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特征: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特征具有极度的相似性,因此可以说共产党的建立就是顺应了时代,又从那个时代中进行实践探索,在一边实践探索的同时又团结中国人民一起共同奋斗。这三种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最好的证明

首先,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也一直在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作为“行动指南”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往前奋进。

其次,实践性特征很明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纸上谈兵,是一种实践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来自于人民革命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它就是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征进行革命奋斗。在中国革命一步一步发展过程中,它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怎么走的长期斗争中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最后,人民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它让世界上所有的无产阶级工人清醒地认识和意识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人民自己站起来改变世界.这也是马克思理论关于人民性特征的最好解释。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正是结合了人民性这一特征才使得他们在百年历程中将为人民谋幸福放在首位。

二、持续推进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激励,因为在过去的百年当中,共产党用一次又一次的真理向中国人民和全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使得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过去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具体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新,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入到中国人民的心中以及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这就为将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持续推进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正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的讲话精神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理论实践以及创新的过程,与此同时还强调了在面对新时代以及新的百年征程路上必须强调坚持了“两个结合”,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给新的百年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之所以说要在新的百年征程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有着它重要的原因。下面就结合中国共产党过去的百年征程进和现在中国的具体国情详细的阐述:

1、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大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民的深刻意义。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个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无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还是将来新的百年征程中都会紧紧相连,这就是基于中国过去百年历史的实践、现在发展的实践以及未来创新的实中总结出来的重大且重要的结论。从以往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逻辑来源于它的理论武装,理论武装又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能”,最后才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行”、“能”、“好”三个简单的字三者之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也能够将中国过去的百年发展历史用这三个字进行简要的总括。

回望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绩,能够让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由衷的赞叹和佩服中国共产党强大的能力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行。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归根到底”几个字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意义的重要性以及他它们之间所体现的逻辑关系。这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对于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没有理论就没有革命,只有理论才会有革命;有了革命才会有对理论的实践。其次,如果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的某一个阶段中断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那么中国共产党就不会取得现在这么巨大的成就。因此,正是中国共产党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中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我们在科学地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下才开创了前所未有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光明大道,也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秉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发展观,同时也通过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良好工作作风不断地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最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更新而向前推进,因此,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它的作用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制度以及文化的“灵魂”。要想成就更大的属于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就要持续不断的在新的百年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得到实证,就是它从来都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也不是空洞的指导学问,它的根本就是指导革命的具体思想。它的出现也不仅仅是对世界革命进行单纯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指导革命而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对于人类世界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揭示,给出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站在中国人民的角度上,给正在受苦受难的中华民族给中国革命者为了找寻拯救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难路程指出了正确道路。成为百年之中改变中国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的作用,也像是黎明之前的黑暗所发出的一道“光照”给一直处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世界无产阶级和所有的穷苦劳动人民带去了一束光明。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行,还在于它的理论一直具有科学性,站在人民的立场,将它所体现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从未改变过。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直给予了科学的指导。也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让中国人在精神思想上由被动转入了主动,它也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燃烧在中华大地上,最后就是因为这样的效果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顺利实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主要是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注重“两个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教条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在实际运用中都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随时随地变换,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也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深厚力量激活了具有几千年伟大文明的中华民族。也以具有中国性质的方式气派地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具有时代性质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有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体系。就是根据这些具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取得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以及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双重顺利。正是因为如此,不仅仅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行,还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一样行。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不会后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彻底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使得它在中国彻底实现了本土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直以来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贯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才取得了必然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的百年之初,也就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就总结出了要像那时候俄国人所走的线路一样的结论,却没有教条般的直接搬运“十月革命”的经验,相反的,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革命的道路,就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进行革命。当新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成立了一个新的中国,就开始积极的探索和改造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完成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最终才能使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以后的道路上展现出它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现在回望过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如今也正朝着建成第二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努力迈进。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百年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持续不断往前推进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共同理想作为己任,实事求是,将勇于改正错误的良好作风运用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上,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认识各种发展规律、中国革命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具体实践充分结合,不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一百年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活”的,不是机械的教条主义,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观察、把握、引领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未来新的一百年发展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在一百多年前就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以及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从它的理论实践中可以得出它的科学性以及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如此之好,归根结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好。

三、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已经扎根于中国人民心中,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一起为实现民族继续强大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要带领人民走在前面,起到带头模范作用。人民才能够更加放心的跟随共产党往前走。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牢记在心,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百年征程,新的时代特征,就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都是通过中国过去的百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结论。对于未来百年的发展目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实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它在充分的体现了强政治、强思想、强组织、强本领的重要性。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一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以及实践的力量。只要是努力持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信未来的百年征程,对于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是更好的一百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1~1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第1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91~292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1页。

下载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

    情境教学

    [摘要] 本文主要在新课程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理解,对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等方面作以阐释;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适合中国实际的问题情......

    情境教学

    常用的教学情境及改进措施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正确恰当地选用教学情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常用的教学情境模式有以下几种: 1.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这是最简单、最实用......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个史实蕴藏着一段故事,同样思想品德课本中的观点也是许多故事的缩影。将课本内容用生活中的故事情境去诠释,去演绎,势必在激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数......

    教学历程

    教 学 经 历 十年前,我做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第一个工作地点是我们村的小学。工作之后才知道当一名老师的辛苦。学校五个班,仅3名老师。我教的是一年级,所有的课全包。虽然......

    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

    创设真实情境,引导高效复习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摘要: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需要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创造真实科学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趣味性和生活性,以便拓......

    合理设计实验教学情境 实践探索有效教学途径

    合理设计实验教学情境 实践探索有效教学途径 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梁雪梅 643000 【摘要】“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四个有效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