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安岳县天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唐拥军
语文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让学生自由驰骋,畅所欲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尽快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群体人才。而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评价,显得十分的重要。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在中学生中切实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评价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
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由于语文课堂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判断。借助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才能够获得有关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各种信息,教学的持续进行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
其一,促使教学目标更全面。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此,课堂评价不仅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从培养人这个大目标出发,从进行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出发,从而构建起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教学目标。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如《我爱这土地》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很明显,课堂评价为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展示一个平台,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整合。教师也在反馈中调整教案与教法,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
其二、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主动实现职能和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真正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学生自学、查工具书、问人、讨论弄懂了的,教师一律不讲,只精讲重点、关键、疑难处,主要功夫在点拨。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 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价,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评价中肯定,欣赏,统一意见,师生在互动中融合一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师与生,生与生,学生自身的互动中,听、说、读、写、做的相互欣赏与改进,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促使教学结构主体性逐步完善。
再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情形,在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型是正如有的资料上描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得细,记得多,做得好。对上课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透,讲得深,有条理”。再后来,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这种沉迷于题海战术中的语文教学颇多否定。提出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题?这些话题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有了品味语言法,美文阅读法,再加之这两年最时尚的多媒体,一时间课堂内容的展现是声色光影俱全,教师与学生共鸣,热热闹闹起来了。在这场热闹中,许多教师不由得又患了一厢情愿的病。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自己明白的,学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学生的头发使劲地往上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剥夺了文字存在的空间。其实,前面列举的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这明显是违背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必然也会造成老师所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了。
其三、促进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发展 在语文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由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学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问题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课堂评价,教师把自己当成生活中的一员,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中,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捕捉评价的焦点及空间,虚心请教,研究的价值将充分体现。
如《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对学生们提出两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帮助我解决吗?而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去找资料。
这样,可以使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为人与为文合一,充满了生活气息。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其让学生埋头作枯燥乏味的习题或练习册,倒不如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赏名句、作笔记、改文章、写习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拘无束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 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先要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的指导。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一个测试后,就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试卷的得失分情况,想一想自己在测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学生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还有,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学生相互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用在作文的相互交流和试卷的互相评改方面。这么一来,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满怀期望,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以关爱、理解、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尽力用心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他,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节教学古诗词的课堂上,我请同学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位叫邓小红的学生,朗读水平较低,并且在说话有些微口吃的现象,所以平时很少举手发言。可这一节语文课上,他举起了手来,结果刚说就卡住了。教室里一下笑了起来,他的脸也蹭得通红,并偷偷地望着我。“不急,慢慢讲!”我鼓励着,微笑地注视着他。结果,他又鼓起了勇气读起来,竟还越读越流利。结果,不少同学都翘起大拇指表扬他,他也高兴地笑了。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尊重和宽容是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教师应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会尊重与宽容,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我们能够想像,如果案例中的我们对学生不抱期望,想当然地否定,甚至嘲笑,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比如当时我没有及时鼓励他,甚至是厉声喝斥他,他肯定是“不会高兴的笑了”,或许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再也不会举手 了。这种打击并不只是让他可能再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可能对学生、甚至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已缺乏了对自己的应有的自信。
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象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话滔滔不绝的现象少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是总为:“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你真棒!”“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学生们也是机械地拍拍手,大声喊:“你真棒!”而从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温柔地批评,善意地指点是一点也没有,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最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迷惑和不解。我们即使是试图用激励性方式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效果是并不理想。
(三)、客观、冷静,力求全面评价。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学生在家的表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个人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发展过程等。以便于及时对学生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诊断,从而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和指明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上个期末测试,我班上有个叫刘青的女生语文测试由平时的八十多分突然下降到六十多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责怪她平时又没有认真听课,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而是及时和她谈心了解情况,于是知道她当时正患感冒,精力和心情都很不在状态,所以测试成绩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又想到她上个学期请的几次病假,就和她谈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个学期,她坚持合理饮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不但没有再请病假,而且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成绩都进步不小。由此可见,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评价它将使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完美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石理念将充分体现。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以欣赏、赞美、鼓励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师不再是教者。评价一堂语文课,也不再是看教师将教学套路演练得如何精彩,而应主要看学生如何学得精彩。课堂原本属于学生,教师在一堂语文课中,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站在21世纪教育阵地的最前沿。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屈小玲
初中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和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大荔县城关镇东七初中 屈小玲
语文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像一根奇妙的杠杆,能使教与学互动起来,让学生自由驰骋,畅所欲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必须尽快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群体人才。而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最强有力的要素,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因此如何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评价,显得十分的重要。无论是未来社会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时代的发展,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都呼唤着在中学生中切实提高语文素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水平。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课堂评价就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评价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 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由于语文课堂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判断。借助评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才能够获得有关教学活动实际效果的各种信息,教学的持续进行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
其一,促使教学目标更全面。
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因此,课堂评价不仅促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能从培养人这个大目标出发,从进行素质教育这个总目标出发,从而构建起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教学目标。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既要制订基础性目标,又要制订发展性目标,两者要密切配合。如《我爱这土地》一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③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很明显,课堂评价为实现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展示一个平台,评价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进行整合。教师也在反馈中调整教案与教法,从而达 到目标的实现。
其二、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主动实现职能和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组织者。真正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学生自学、查工具书、问人、讨论弄懂了的,教师一律不讲,只精讲重点、关键、疑难处,主要功夫在点拨。如: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学生在预习中要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竺可桢在本文中给我们指明了征服沙漠的具体方法,为什么直到现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现象等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人类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为力?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破坏自然环境呢?今天,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怎样有效遏制并逐步战胜土地的荒漠化?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的教师再启发、点拔。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评价,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评价中肯定,欣赏,统一意见,师生在互动中融合一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师与生,生与生,学生自身的互动中,听、说、读、写、做的相互欣赏与改进,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促使教学结构主体性逐步完善。
再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情形,在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课型是正如有的资料上描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对学生的最高评价就是:听得细,记得多,做得好。对上课教师的最高评价就是:讲得透,讲得深,有条理”。再后来,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各界人士对这种沉迷于题海战术中的语文教学颇多否定。提出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怎么教的话题?这些话题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于是有了品味语言法,美文阅读法,再加之这两年最时尚的多媒体,一时间课堂内容的展现是声色光影俱全,教师与学生共鸣,热热闹闹起来了。在这场热闹中,许多教师不由得又患了一厢情愿的病。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一定喜欢;自己明白的,学生也一定明白;而且扯住学生的头发使劲地往上拉;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剥夺了文字存在的空间。其实,前面列举的这些课程当中,教师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这明显是违背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的要求,必然也会造成老师所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厌恶上语文课了。其
三、促进教学方式的研究性发展
在语文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自由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教师起着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的。学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中需要的语文,按真实生活问题学语文,到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课堂评价,教师把自己当成生活中的一员,融入学生学习评价中,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捕捉评价的焦点及空间,虚心请教,研究的价值将充分体现。
如《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对学生们提出两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帮助我解决吗?而引导学生课下主动去找资料。
这样,可以使教学做到课内外结合,为人与为文合一,充满了生活气息。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多让学生做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与其让学生埋头作枯燥乏味的习题或练习册,倒不如和学生一起读课文、赏名句、作笔记、改文章、写习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拘无束中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
二、语文课堂评价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先要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教学中可以用一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然,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机会。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的指导。
如在教学中,当学生做完一个测试后,就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 析试卷的得失分情况,想一想自己在测试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鼓励他们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学生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还有,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学生相互评价。如朗读、背诵等,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你认为他做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要改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评价方式,也可以用在作文的相互交流和试卷的互相评改方面。这么一来,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二)、满怀期望,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教师要以关爱、理解、赏识的语言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尽力用心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鼓励他,让学生时常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在一节教学古诗词的课堂上,我请同学诵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位叫邓小红的学生,朗读水平较低,并且在说话有些微口吃的现象,所以平时很少举手发言。可这一节语文课上,他举起了手来,结果刚说就卡住了。教室里一下笑了起来,他的脸也蹭得通红,并偷偷地望着我。“不急,慢慢讲!”我鼓励着,微笑地注视着他。结果,他又鼓起了勇气读起来,竟还越读越流利。结果,不少同学都翘起大拇指表扬他,他也高兴地笑了。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而尊重和宽容是创造一种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教师应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会尊重与宽容,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我们能够想像,如果案例中的我们对学生不抱期望,想当然地否定,甚至嘲笑,这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打击。比如当时我没有及时鼓励他,甚至是厉声喝斥他,他肯定是“不会高兴的笑了”,或许在我的语文课上,他再也不会举手了。这种打击并不只是让他可能再 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可能对学生、甚至未来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已缺乏了对自己的应有的自信。
在语文课堂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教师象过去那种高高在上,板着面孔,说话滔滔不绝的现象少了;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是总为:“你真了不起”“好极了!”“你真棒!”“我们来掌声鼓励一下!”学生们也是机械地拍拍手,大声喊:“你真棒!”而从不管学生表现得如何;温柔地批评,善意地指点是一点也没有,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得到最多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迷惑和不解。我们即使是试图用激励性方式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际来看,效果是并不理想。
(三)、客观、冷静,力求全面评价。
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评价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的档案:学生在家的表现、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个人的行为习惯、学习的发展过程等。以便于及时对学生作出全面而合理的诊断,从而增强他学习的信心和指明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上个期末测试,我班上有个叫刘青的女生语文测试由平时的八十多分突然下降到六十多分。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责怪她平时又没有认真听课,课后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而是及时和她谈心了解情况,于是知道她当时正患感冒,精力和心情都很不在状态,所以测试成绩很差。针对这一情况,我又想到她上个学期请的几次病假,就和她谈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个学期,她坚持合理饮食,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不但没有再请病假,而且语文及其它学科的成绩都进步不小。由此可见,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对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策略
摘 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从创设情境、设置疑问、引用名言、介绍作者、讲故事、猜谜语、激发想象七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入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导入;技巧化;创设情境;良好开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开端。
一、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运用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录像、电影、课件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云南的歌会》一课,可先简单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视频。这是一首极具云南民族风情的民乐,随着葫芦丝悠扬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旋律的变化,倾吐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爱情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思念和淡淡的忧伤。利用音乐创设情境,由此而让学生探究云南歌会的风貌。
二、设置疑问导入
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教师可提前找个景泰蓝花瓶,一上讲台便对学生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花瓶。它貌似普通,但至少值几百元!因为它出身于‘景泰蓝’这一名门贵族!‘景泰蓝’是什么?为何如此昂贵呢?同学们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请阅读课文吧!”
三、引用名言导入
学习《伤仲永》时,用“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导入;学习《孙权劝学》时,用“少而好学,如日初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导入。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导入《谈读书》……许多至理名言都可以用来导入新课。
四、介绍作者导入
教师在讲解名家作品前,可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如,《社戏》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块星空里,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他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社戏》是他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散文,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五、讲故事导入
故事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课堂教学中,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能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进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先将杜甫的生平故事娓娓道来,特别强调其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的凄苦,个人际遇在国家沦亡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学生听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接下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六、猜谜语导入
谜语导入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谜语,让学生来竞猜,从而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如,《回声》一文,可以这样设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见,远听有分晓。”学生马上猜出是回声。猜谜符合学生童真的心理,能轻松自如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上来。
七、激发想象导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导入课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这样导入:“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盏盏电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上,你将会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牛郎织女吗?你能看到高楼大厦吗……”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他们会以兴趣的心情来阅读课文,很快学生对课文就能背诵了。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课文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导语,充分发挥导语“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教师的激情创造和设计,课堂教学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陕西省勉县同沟寺镇初级中学)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植入式”教学法浅谈
摘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发生场所是课堂。因此,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一堂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也对学生的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有所帮助。笔者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简要阐述语文课堂上如何进行“植入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植入式;情境
在所有学科中,语文的教学是最多姿多彩、能以各种教学形式呈现的学科,没有之一。在各种教学方法中,笔者倾向于“植入式”教学法。
“植入式”教学法一:情境的植入
在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情境植入,相信每位教师都不陌生。情境的植入也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但笔者的情境植入,又和大部分教师的情境植入不一样,因为笔者是通过多媒体的音效、影像等手段,为学生塑造与当堂所学的课本内容相融合、相适应的环境、氛围或场景的。通过这种情境的“植入”,让学生在气氛的烘染下进入课文,体验情感。
比如,在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十一课《竹林深处人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提前搜集并下载好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在课上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堂上,有风吹过竹林的呜呜声,有山麓间望去的满眼绿,有竹坞深处的山村人家,有竹林丰收的喜悦之感。于是,学生马上被茂密的竹林、竹乡的富饶美丽吸引,满怀热情地被笔者渐渐带入课文学习中。
“植入式”教学法二:音乐的植入
多媒体教学中本来有音效、图画的配合,但笔者仍把音乐的植入单独提了出来。因为笔者认为,与其他方式不同,音乐在教学中是极富内涵的一种语言,它能引导学生的情感宣泄、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以心灵的享受。因此,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笔者有时会选取音乐植入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聆听歌曲来引出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自我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回忆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中,笔者就选取了著名歌唱家阎维文的《母亲》,虽然歌曲有点老,但歌词很切合学生的实际:“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饺,有人给你包„„”阎维文演唱的深情动人,歌中的片片话语也勾起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联想,很多学生都感动了。然后,笔者适时引出课文,开始讲解朱德和母亲的故事。有了歌曲的铺垫,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植入式”教学法三:问题的植入
课堂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听课”上,还要引导他们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听课。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忆读书》中,笔者刚上课就对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一直在读书,上课读书,下课也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但你知道别人是怎么读书的吗?你知道名人又是如何读书,有所成就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冰心是如何读书的。”笔者利用问题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自发地就会进入课文中探索。
第五篇: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陈焕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的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恰当有效地进行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兴趣、人生目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一起不断研究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评价中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采取不同的激励性评价,做到“三尊重”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策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行,为切实落实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真正的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成为重要课题。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旨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肯定评价。它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学习—激励评价—进一步积极学习”的良好循环中。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具有文学性、情感性、模糊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理解时,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进行知觉感受和创造性体验,常回答出一些幼稚可笑、稀奇古怪等系列问题,得不到老师所要的答案,有时以致于弄得教师焦头烂尾、一无是处,不经意间一堂课给搅和了。有的教师也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课堂,直接给出结果或否定:“不对”、“错了”、“更正”、“重做”等。在不经意间阻止学生的回答,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一次次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满腔热情之火扑灭了。
而面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全是“很好、很好”、“真棒、真棒”。如此的单调、没有变化,不能把所要激励评价的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感到迷糊,不知“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这一切都似乎流于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艺术。
江泽民曾说,“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上进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落实课改要求,进行良好的激励性评价刻不容缓,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寻求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求同,不存异。而今天则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对问题的答案没有唯一。语文学科答案往往多样化、师生平等,教师并非绝对权威,并不什么都以老师说了算。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算好的评价;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方算真正的激励性评价。对此,教师应该加强理论修养学习,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适时激励。
(一)要将“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学习观。
即须教师明确现代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进而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学习目标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价方案。
(二)要将“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本”的价值取向转为“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让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把“语文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导教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再把“教师的导教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三)要将以“静态的备课”观转向“用动态的设计评价”观。即要改变以往把学生的一切“教师全知”的备课观转变为以课前一定的“静态预设”为基础,再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具体反馈情况再作出实时、灵活的调整的观念。
二、坚持正面引导原则,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曾有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清代教育家吴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批评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且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一)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教师及时圆场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将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说”,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应及时引导补充,不让学生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再试试”,“我看到了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像这样教师及时圆场,给他一种激励,一种驱动力。
如又一位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对添字、漏字现象这样激励道:“第一遍错了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地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对,给予鼓励“了不起,你成功了!”如此鼓励,学生得到了信心。
(二)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教师不唯书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只有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发挥,自身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就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不唯书,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比如课堂中分析润土悲剧的根源,有一位学生说悲剧的主要根源不是当时的社会,而是他自己迟钝的性格,“种出来的东西只能烂掉,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地去卖掉,哪怕送人也比烂掉强几倍”足见多有个性。
刘心武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他的老师,说老师有一种扼杀学生个性的倾向。刘心武从小爱写作,老师在班上读他的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文章中写了一句:“这是作家掷向浩渺宇宙一声强劲的呐喊。”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带着不置可否的态度。好在刘心武不服,继续向杂志社投稿,不久,他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
(三)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形成一种激励策略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评价,我们不能“五个手指一样长”,忽视他们的优点和存在。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努力挖掘出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形成一种激励策略。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罗森塔尔的谎言(其实这个“谎言”就是“赏识”),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传染给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异乎超常的提高。可见,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挖掘和激励得当,那将得到不可限量的发展。
三、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采取不同的激励性评价
(一)对正确性回答的激励性评价
1.对相同水平者,评价用语要多样化
面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在评价时显得得心应手,然而有的教师在评价用语上往往很单一,学生要么是“很好”要么就是“真好”,不能评到学生回答的要害。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下来,激励性评价全是“很好”应对,学生听了不新鲜,听课老师见了乏味。虽然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缺乏激励的技巧,结果学生不耐烦,回答问题没有积极性。
而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堂阅读课时,针对采用了多种激励评价语:“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读得好!”“这个句子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被你感动了。”“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结果,这堂课,气氛异常活跃。
2.对水平不同者,激励要个性化
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赞扬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而当前的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都变成了打拍子,喊口号。哪个学生说的好,不论是素质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讲问题的难易程度,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喊:“棒!棒!你真棒!”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所以,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当他们在课堂演练时,即使是错了,只要字写得好,老师也应该边点头边说:“老师真喜欢你写的字。”当他们对简单的问题勇敢的站起来,并回答正确时,老师更应该边侧头倾听边点头边说:“今天你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也同意你的想法。”„„。这样评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对非“准确”性回答的激励性评价
如今的学生已不是以往大家所认为的“一张白纸”,而他们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感受来到课堂的。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不时回答出一些教师认为完全不正确的答案。面对此种情形,教师不是否定就是冷落学生,给学生一次次打击,新课程评价得不到真正实施。
一位女教师教学《白杨》。新课伊始,身旁大屏幕上,多媒体课件演示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正挺立在大戈壁上,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白杨遮挡风雨,傲视万物。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生:白杨的树形优美,像一把绿色的大伞,长得很茂盛。(教师微微点点头)
生:白杨树壮壮的、高高的,像勇敢的士兵搏击风沙、守卫戈壁。(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
突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愁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学生哄堂大笑。显然在最后,这位老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在对白杨的一片歌功颂德声中竟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尤其在这么多老师听课的场合,女教师有几分尴尬,有几分愠怒,她像白杨一样苍白着脸,淡淡地说了一声“坐下”。
这个教学片段,最后一位学生实在没有得到教师所要的答案,面对这样不太准确的回答,教师没能做好恰当的评价,也就给学生学习动机轻轻一次抹杀。
又记得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同学们,冬天的雪慢慢融化了,形成了什么呢?”有的同学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河水,流进了小河。”有的说:“雪融化了,长成绿色的小草。”老师点头赞许。这时,又一位同学回答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位老师没有赞许,还要批评他,因为他的回答有些离题。许多教育者提到了这个故事,不无惋惜。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说具备诗人的想象和情感,可惜那位老师没有欣赏他。美国的威尔逊曾说:“冷漠就是最大的残忍。”对儿童创造性的表达与富有激情性思考的冷漠,无异于冷水泼面。
我们应知道孩子是无邪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他见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答什么,全然不顾场合的庄重以及教者的心情。然而因为这种童贞,才使得这个世界纯洁而充满真理。
四、激励性评价中注意“三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表现,创新的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怪异,让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喜欢怎么想就怎么说,只要说得有道理。”如果这样让学生自由畅谈,那么一堂课学生再没有什么顾忌,他将说出自身最真实的想法,创造出无法比拟的人文课堂气息也是一种成果,即使是怪异得毫无用处也要比唯心的讨好强十倍。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可以顺应教师的意志,按老师的思维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经纬,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
对有争议的不太明确的,有多种说法,孰是谁非,碰到此情况,教师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可对学生说:“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两种说法老师都同意。”
(三)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温伯格(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而是对自然。不要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是尝试不同,尝试发现书本上什么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和次好学生的标准。”学生对权威挑战,允许与别人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其“有自己的见解、很好。”
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成果要及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的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恰当有效地进行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兴趣、人生目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一起不断研究、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学林、宋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6年6月第1版
[2]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高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小学语文教学 ,2003,(11).[4]宋文雅:论语文课堂氛围的民主化.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12).[5] 俞惠珍: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教学实践与研究,2003,(8).[6] 朱希扬:创新性思维培养之我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2).[7]庄丽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注:本论文发表在《小学教师三二分段培养模式研究》,2006年1月第一版,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