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中学 周晓嫔
语文学科
浅谈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民间乡土自古是书面语言重获生机的源头活水,针对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传统文化素质降低,人文知识缺乏,爱家爱乡情感淡薄的实际,挖掘本土浓厚的特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景美、物美、人美、民俗美。在绥宁乡土文化中寻找作文的契机,使绥宁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操。关键词:初中作文 乡土文化、源头活水、品味美、探求美、享受美、提升美、爱家爱乡
乡土文化历来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优良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更是源流不竭的语言宝藏。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的环境中,其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人伦观念构成了他生存着的生活。乡土文化与作文的融洽,能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成为探索乡土人文资源的主体。
现在许多中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明显降低,人文知识缺乏,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受现代社会不良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生养、培
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浓厚特色文化,在认识上产生了疏离感,厌恶感,甚至有“子嫌母丑”的苗头。久而久之会使他们道德精神贫乏,家乡情结、民族自尊心不足。
生活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乡土生活本身就是宝库。那么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写作时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呢?一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生活素材的丰富,二是没有搜集素材的途径和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类社会文化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去努力研发,积极利用”。这就为中学生作文教学地域特色化的探索提供了可靠的现实背景。在作文教学中若能根据地方特点,扬长避短,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让学生走出资源贫乏的窘境,引导学生去探究自已所生活地区的地域文化,去体验社会生活,使学生关注家乡之美,感受家乡之美,描写家乡之美。对拓展学生作文空间,优化作文教学结构有很大益处。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所教学的这片土地——绥宁,这里山水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如何把家乡历史文化、风俗民情、自然景观、文化名人等资源变成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途径去挖掘利用。
1、在别具一格的绥宁山歌中品味美
绥宁山歌中最主要的是侗族歌谣,源于远古时代。侗族人模仿蝉虫唱歌的声音,喊出自己创造的无字歌。侗族人能歌善舞,侗乡向来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有名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轿“。
这些山歌是集民间打油诗词、歌谣民谚、散文音乐于一体,用精炼、生动、形象、古老简朴的仿生形态,表达本土文化的语言艺术,主要以劳动歌、情歌、敬酒歌等为基本内容。
每年三月三、四月八日、九月九我们侗族人齐聚侗乡,以侗族山歌为媒,举行隆重的节庆活动。在山歌中大都以歌唱大自然的神奇、歌咏爱情、规劝孝道、表达诉求,渴望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十字歌》《十八妹歌》《相思歌》《敬酒歌》等
唱不尽的绥宁山歌,说不完的历史,品不完的美。许多学生把认识山歌当作不可思议的事,于是我常告诫学生:精神的家园的失落是最可怕的,绥宁山歌中有美、有哲理,爱绥宁山歌,也就是爱家乡。为此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或课余时间常谈论绥宁山歌、咏诵绥宁山歌,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绥宁山歌,进行咏诵绥宁山歌 比赛,创作绥宁山歌比赛,“收集” 绥宁山歌精品比赛,使学生从绥宁山歌中了解了绥宁文化,积累素材,在绥宁山歌中挖掘作文题材,从一首绥宁山歌中引出主题,在绥
宁山歌的鉴赏中挖掘哲理,提炼观点等。如一首颂父母恩德的歌:“娘怀十月受尽苦,磨得饥廋脸皮黄,莫把父母看轻了,赶快孝顺爹和娘。” 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了以“孝” 为话题的作文题;从《十二月唱花》中有的同学创作《季节颂》,从《唱新年》中引出主题写出了《我最快乐的日子》等优秀习作。
总之,品味绥宁山歌的美,不仅丰富了学生作文题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在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中探求美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水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这概括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民风民俗确实是作文的好资源,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作反映生活,就不能不写民风民俗。如陶渊明、鲁迅、刘绍棠等,他们有哪个作家对民风民俗点滴不知呢?
民风民俗,是我们常说的“规矩”。绥宁民风民俗特别多,内容丰富多彩。如元宵佳节,舞龙灯;姑娘姐,吃黑米饭;结婚哭嫁等。打铜钱舞引人入胜,生活在这里的学生常常显身于这些风俗之中,和乡亲们共享其中的快乐,时时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风韵和情调,那么,有哪些资源可以为学生作文所用呢?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这些节日学生可能只知道乡亲们是怎样过的。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些节日的来历如何?在本土是如何过的?有哪些特色活动等都可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源泉,如侗乡农家过春节,有自己的独特方式:节俭了一年的农民常常是杀鸡鸭宰猪羊,烹鱼煮虾;贴春联放鞭炮,张灯结彩;搭戏台唱新年;走乡邻、访亲友,举杯把盏,一醉方休。这样的风俗有趣,耐人寻味,它既表达了农村淳朴的民风,又反映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其间蕴含着关于真情、和谐、祈望、欢乐的氛围,都是来自生活的“源头活水”,无疑是作文中不可多得的美丽话题。
其次,绥宁乡土文化中迎神、游神、送神活动及艺术节目,以及上表祈福、打签问卜、换鼓求雨等活动时,你的看法和体验如何?在新时代,家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是怎样办的?其中说明了什么?
让孩子们深入农家,了解这些风气习俗既可以陶冶他们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体验民俗乡情为内容,写家乡风俗,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美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乡情之浓,乡俗之美,在我的努力下,一篇篇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字诸如《绥宁元宵文化记》、《红土风情在绥宁》、《绥宁节日》、《乡村习俗》、《家乡的风土情》等。充分展示了同学们在
体验家乡风俗,感受乡情,沐浴真情的一次次洗礼中探求美的能力。
3、在美不胜收的乡景中享受美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应打开窗户……让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校园外的世界是广阔而美丽的,有学生取之不尽的作文题材。
特别是我们绥宁的大园、寨市古城、黄桑、长铺文化长廊,钟灵毓秀。这些古迹都是先辈们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教育基地。
美莫过于大自然,绥宁自然景色美不胜收,秀色可餐的自然风光,真令人惊叹,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可是对于本土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身边的美景便显得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时时刻刻鼓励学生去发现家乡的美景,去享受美,去享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蕴含的真切与纯情。从而产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爱家爱乡情结。
认识到这一点,在平时作文中,我就有目的地设臵一些写家乡风景的话题;或组织参观古迹,让学生写参观记,写体验,写感受;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欣赏自然风光,体验家乡之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大
自然的美,享受大自然的美,感悟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写下了《观文化长廊》、《我爱乡村的油菜花》、《我爱家乡的柑橘林》等优秀习作。每一篇学生习作就是一幅描绘美景的画卷,试想;如果不具有挖掘美的眼力,不具有热爱家乡的赤心,他们能描绘出如此令人心醉的美景吗?能写出如此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文章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块土地,每一处山水都曾育出造绥宁的仁人志士,他比起教材上的其他名人是那样可亲可爱,那样的贴近生活,那样的可歌可敬,他们的成功和风范,他们的言行和事迹都成为莘莘学子汲取养料的宝藏,是永远学习的楷模,对提升学生人格美有很大的帮助,是学生写作时挖掘不完的“金矿”。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了更加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真实反映学生的真情实感。我又相继设臵了《我最敬佩的家乡名人》、《从X X想到的》、《X X成功故事给我的启示》等作文训练。同一个题目,同一件名贤故事,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文章来,一颗颗表达向乡贤致敬,向乡贤学习,努力拼搏,建设家乡美好明天的雄心跃
然纸上,既给予写作一片多彩的天地,又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品位。
“美不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曼罗兰)。
作为语文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深入挖掘与之朝夕相处的乡土文化,用稚嫩的笔触,把乡土的最美处向世人展示,为世人所欣赏,表达感恩之心,倾诉养育之情,抒发爱乡情感,让家乡这块宝藏,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金矿”。
参考文献:
1、《(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出版社)
9、《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也谈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2011年1—2期 袁健)
11、《运用乡土文化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究与尝试》(张翠红)
13、《浅谈农村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田雅琴)
14、《让乡土作文大放异彩》(《中学语文》2007年第10期 聂长河)
绥宁县实验中学 周晓嫔
电 话 :***
2017年10月
第二篇: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定稿(范文模版)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乡土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富有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有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职高的政治教育不是凭空而生,而是与乡土文化背景紧密相联系。上虞乡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也造就富有上虞特色的政治教学方式的产生。教学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的课堂教学结合正符合这一人文性教育的要求。本文通过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上虞乡土文化等两方面阐述。教师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激发学生对家乡上虞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培养建设上虞的接班人。
一、上虞乡土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对上虞传统文化再继承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同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人的尧、舜是中华孝德文化的伟大创始人,舜亲自倡导家庭中应遵循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孝德,自古孝德文化源远流长。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果课程教学能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上虞文化知识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形成学校教育特色,师生在感受上虞文化这个过程中,能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品格,加深上虞传统文化、乡土的亲和感。
家乡是我们生命的发源和发展的发源地,学生了解关于自己家乡上虞乡土文化的同时,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在学习中重温上虞乡土文化,继承和发展上虞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争取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二)上虞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高中,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又处于叛逆期。政治课堂教学如果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生活实际,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对于双差生的教育,政治是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的科目。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的特色,孝德文化渗透到政治教育中。舜“二十闻孝,三十被举于尧后,为唐尧所用。”上虞人民为纪念他的孝行与功德把他曾回乡隐居的地方称为“隐里”、“百官”。“孝女曹娥”的事迹感动人们,命名上虞的曹娥江以此纪念她。这些都是上虞传统文化忠义两全的人物,他们自身就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能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上虞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成长。
(三)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职高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教师可通过上虞乡土文化和政治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上虞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习惯,进一步达到爱家乡、爱祖国等政治教学目标。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点、采风,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社会服务单位广泛学习。开设活动的成员还根据自身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深入民间采风,收集史料、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图片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学生在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邓小平同志曾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积极主导者,将富有上虞文化导入政治教学中,培养热爱上虞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人。
(一)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形成对上虞乡土文化传统积极的认同感。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教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学生熟悉的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还可以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把课堂的话语权还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二)开展乡土文化课外活动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又是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职业高中的学生在青春期,他们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喜欢走出校园的这种方式的政治课。学生在对乡土文化探索中开阔视野,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更加自觉继承和弘扬家乡上虞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通过这个上虞文化发扬光大的契机,教师可以行动带动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忠孝。上虞民间有“家有不孝,囡难嫁,媳难讨”的说法,不孝的子孙难以在上虞立足,教师鼓励学生践行孝道为父母做一些力所
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上虞有许多民间修建的庙宇、亭、桥、路、堂、碑、匾记录着无数可歌可泣普通百姓的孝德人物故事。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游历、探访这些古迹,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兴衰,写出自己心得体会。
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由班级精心收集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政治的认识。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三)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在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度尚弟子邯郸淳所作的《孝女曹娥碑记》,成为上虞乃至中国孝德文化史上的千古美文,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上虞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上虞的“族谱”就很有研究意义,上虞乡村几乎村村有祠堂,家家有祖谱。学生在研究家乡“族谱”更能切身体会到人类的起源及人类在传承中文化、精神在历史中的厚重感,油然产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研究上虞文化乡土教育资源的活动,结合学校特色教育的政治校本导学手册。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培养上虞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上虞的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四)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历史,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家乡的地理地形、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无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就生活在上虞乡土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上虞,从学生熟悉的上虞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上虞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的优势,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
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上虞、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能力、热爱上虞乡土文化的人。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上虞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上虞特色的乡土文化是上虞人民聪明才智的灵魂和结晶,上虞民间“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2001 [2] 任顺元.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 郑丽萍.发掘地方优秀文化传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0 [4] 梁云, 杜辉, 胡雪艳等探索历史教学利用乡土资源的新途径 [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1): 68
第三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初探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初探
摘 要: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对乡土地理教育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关键词:乡土地理 就近取材 贴近生活 兴趣点
实践能力 地理知识
引导语: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具体要求和课时安排,为了更有效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有必要参透乡土地理。
通过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系统的获得地理知识,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知识的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学生初步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如何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起着极为重要作用。
通过这几年乡土地理的教学,我觉得应该讲究三点策略:距离学校和学生住址越近的地理事物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知识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学生越感兴趣的地理知识越要作为重点内容学习。
学生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这样一个圈子内进行。如果让他们调查、分析、理解身边的地理事物,肯定要比他们学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要容易接受。我选取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据首先选取离学校最近的,然后根据需要由近及远。在学习家乡畜牧业特点时,我们选择了离学校只有一公里的一个养鸡场去参观,了解这个养鸡场的生产情况,通过调查了解这些内容,再分析家乡畜牧业特点,然后与其它地区畜牧业比较,找出家乡畜牧业存在的问题,探究家乡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贴近生活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乡土地理教学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学以致用。我们家乡的地形和气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知识就要让学生理清,知其所以然。石林县属于云贵高原,有山地,也有山间坝子,气候主要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地形影响,也有高原山地气候。这种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冬春季降水少,夏秋季降水多,经常受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这是学生生活能够体验到的。如果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气候特点的成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就会调动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主动性,就会把生活实践和理论依据联系起来。如果能引导他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应如何适应并因势利导来发展本地的经济和文化,就更有教育意义了。
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学习乡土地理知识时,一定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享受中学习受益。多数学生都喜欢旅游,远处去不了,我们就找近处的旅游景点,双休日带他们去看一看。发动学生搜集近处旅游景点资料,分析这些景点的特点。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入乡土地理的内容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密结合乡土材料,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求知欲 地理事物和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地理概念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内容。为此必须利用乡土地理内容阐述说明,使学生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比如在讲到旅游的时候,我们分析旅游资源种类及价值,旅游业的发展的时候,就可以以我们石林为例,对旅游的相关内容进行展开,石林旅游资源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林,有山有水,比如圭山、长湖,有大叠水瀑布,还有彝族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可以说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价值也极高,有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也可以分析石林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在分析旅游业发展的时候可以从旅游资源本身,基础实施,品牌影响力,距昆明的距离,环境等方面分析石林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石林旅游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应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地理教材阐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空间距离远,具有全局性和典型性,而地理图表又是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去观察、分析地理事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工业布局在城市区位中是否合理时,我们就可以用石林天合烟叶复烤厂的位置来分析,考虑我们石林的风向对城市的 2 影响,可以研究废水的去向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来分析。
三、用身边的事实更容易让学生动情动心,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都不可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知识,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比如,在讲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石林夏天和冬天天亮天黑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这个结论,使学生加深印象。因此要让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新闻和地理现象,能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有心人,避免培养出新一代的书呆子。
四、课外有目的的让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比如在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要素,这是令一般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将学生带出去实地观察,看看具体的地形情况,什么鞍部、陡崖、山谷、山脊、陡坡、缓坡就会一目了然。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不可替代。它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之社会化,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活了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桂芝.《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地理教育,2005.【2】 杨斌.高中地理课堂呼唤乡土地理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3】马俊.《给地理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创美模式”在中学乡土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创美模式”在中学乡土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毛寒
【专题名称】中学政治及其它各科教与学 【专 题 号】G382
【复印期号】2006年08期
【原文出处】《湖南第一师范学报》(长沙)2006年3期第31~33页
【英文标题】 Application of Beauty-creation Pattern to Middle School Native Soil Fine Arts Teaching
【作者简介】毛寒,中南大学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毛寒(1971—),女,湖南涟源人,中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教育。【内容提要】采 用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模式——“创美模式”,通过知美→立美→创美的全过程,培养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不仅有利于指导当前中学乡土美术课程的教育实践,推动我国乡土美术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将加强乡土美术教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最终为发展本土文化和民族艺术作出贡献。
Native soil fine arts cour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ative soil art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pattern——“beauty-creation pattern”of corresponding native soil fine arts cour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dea.【关 键 词】中学美术教育/乡土美术/创美模式
native soil fine arts/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educational pattern/beauty-creation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6)01—0031—03 课程资源是在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按空间分类,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其中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因为我国贫困地区大部分在偏远农村,一般中学的校内课程资源不能和富裕地区相比,校外也不会有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以供利用。所以,为了达到新课程中学美术教育目标的要求,只能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上下功夫了。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画家或美术工作者,而是使他们成为懂美、爱美、能够创造美的合格公民。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美的过程。须知,贫困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显然没有优势。但从课程资源方面看,即使是贫困地区的中学,其乡土课程资源也是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
乡土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学美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美术属于本民族的本土文化。呼唤乡土美术教育就是要加强民族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建立相应的乡土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模式,规范和发展乡土美术教育,这在当前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中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中学乡土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中学乡土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创美模式”,并对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中学乡土美术教育的现状
乡土美术教育的关键是要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赋予其时代精神。要研究乡土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必须首先解我国中学乡土美术教育的现状,通过广泛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中学乡土美术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学生对乡土美术教育和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二,教育者未认识到乡土美术资源对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更未认识到地方文化对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特色作用;其三,中学乡土美术教育在整体教学方法上较为单调,未能体现出该课程的教学特色;其四,在本课程教学方面投入的经费不足;其五,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还停留于对乡土美术形式的借鉴,无法运用理论与原理去进行创作上的拓展。
虽然经过近几年来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学美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学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加强乡土美术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乡土美术,受到本土艺术的熏陶,在加强其民族素质教育的同时,并使之不断适应当代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二、中学乡土美术教学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如何建构中学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模式?查有梁教授在他的《教育模式》一书中指出:“模式”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它的要点是分析主要矛盾,认识基本特征,进行合理分类。“教育模式”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的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则可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前者主要应用探索性的演绎法,后者主要应用探索性的归纳法。[1] 我们对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是在素质教育观念的理论指导下建立相应的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模式,有利于研究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中学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实践,把握乡土美术教育的整体,推动和加强乡土美术教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影响力,提倡本土文化、保存和发展本土文化和艺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构乡土美术的素质教育模式时先要确立教学的目标。乡土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打破乡土美术传统的教育方式——家庭或师徒的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模式,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和发扬各地区独特的乡土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文化艺术和继承、发展、创造乡土艺术的新的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学习乡土美术中的文化艺术,吸取传统民间工艺的经验,从学习和实践中领悟知识;注重学生的相应学习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力;注重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建立乡土美术课程学习小组,培养合作学习和尊重他人的精神;注重启发性,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做笔记、写读书报告、搜集资料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和自学精神,对未来的工作和人生观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可以着手建构中学乡土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模式——“创美模式”。创美模式由三个阶段连贯组合而成:知美→立美→创美,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创美意识的培养,即通过“知美→立美”,最终达到“创美”的根本目的,也即达到了乡土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首先,创美模式中的“知美”就是让学生知道乡土美术的美、发现乡土美术的美、理解乡土美术的美的根源,即认识乡土美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知道它的基本特点,知道乡土美术相关的艺术史及其他相关的艺术知识;其次,“立美”就是通过知美的过程后建立欣赏美、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并提高中学生的审美素质,即对中学生进行文化形态的审美教育;最后,“创美”是乡土美术教育的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美、立美而后创造美,即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新的美,“让学生在审美创造活动中逐步地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创美模式”的中心任务,也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以整个知识结构为背景的认知方法,善于幻象,敢于猜测,既会形象思维又会逻辑思维。在“创美”的实践活动中摸爬滚打,逐渐形成自己的“创美”能力。
中学乡土美术教学“创美模式”的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但不同的教学形式下的创美模式的教学重点不同。
(一)技艺——表现型的乡土美术教学
“技艺——表现型的乡土美术教学”,主要是手工劳作,是对乡土美术技艺的模仿,对本土美术的表现或再现。创美模式在“技艺——表现型的乡土美术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情趣的导入和经验传授为中心进行教学,即通过教师的指导技艺、聘请民间艺人示范教学和乡土美术的示范作品的展示,将传统手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直接了解乡土美术主要的技艺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神秘的传统手艺和有自身特色的乡土美术发生兴趣,并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的操作和锻炼,逐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乡土美术技艺及其表现形式,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利用学来的技法动手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加以展示,这样就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的是方法,培养的是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教学时可边练习边讲授,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同时还应该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作适度的个别指导,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要有系统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和保障教学的品质。
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从小就会对学生进行传统印染、插花等有民族特色的技艺教育。我国的中、小学现在也有剪纸、泥玩等,还有一些学校根据当地的乡土文化开设相应的乡土美术课程,这些技艺不单单是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最佳的“乡土情感”延伸的艺术教育方式。
(二)欣赏——活动型的乡土美术教学
在“欣赏——活动型的乡土美术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学的原则,注重分析、讨论、归纳,使学生尽可能获得完整的知识,通过欣赏和了解乡土美术的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在欣赏中学习和认知乡土美术;第三,欣赏教学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技巧等进行讨论,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乡土美术特色及其与社会生活、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认识和比较各种美术的表现形式,从描述、比较和分析中学习,同时还要认识生活环境之美;第四,欣赏教育缺少不了户外活动教学,要为乡土美术教育创造一个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甚至家庭环境在内的教育场所,让学生在这种大的环境中受到乡土美术的感染和熏陶。这些教育场所很多,包括当地的民俗或文物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传统和现代标志性建筑(例如安徽省的徽派建筑、周庄和同里的水乡建筑等)、传统的民间工艺展示(例如剪纸、年画、泥人、手工蜡染和扎染、唐卡、各地各民族的刺绣、壁画、雕刻、等等),还包括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性的各种有地域色彩的节日活动(例如贵州苗族的姊妹节、傣族的泼水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等等)。户外教学往往总能在孩童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乡土环境里从事户外教学无疑是培养乡土情感的有效途径;第五,要利用各种教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即不但要进行课堂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的操作,更多的是通过各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图片投影、网上教学等多种形式。这种鉴赏形式的乡土美术教育,必须是存在于学生的欣赏、游览和教师的点拨之中的。这里,通过乡土美术欣赏课程,使学生获得认识相应的乡土美术的理论知识。
(三)综合——探索型的乡土美术教学
“综合——探索型的乡土美术教学”是在学生“知美”、“立美”的基础上最终达到“创美”,探索并开拓新的艺术形式,将继承和发展乡土美术。创造新的美的形式指的是在原有的乡土美术的基础上的创新,脱离了乡土这个地域性,“创美”也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土壤,也就失去了个性,乡土美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和探索形式的乡土美术教学是将已有的技能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创作中去。这要求我们注重三点:第一,在综合和探索型的乡土美术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技能知识进行创作,对一项或几项乡土美术形式进行实验性的探索;第二,乡土美术教育的创造要与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相结合,要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当中去。陕西的户县、凤翔等地,就极好地将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包括农民画、剪纸、皮影雕刻、泥塑彩绘、缝布和刺绣等作为当地艺术产业结合旅游业一同发展,发挥民间艺术资源的优势,与现代的经济运作方式和审美需求相结合,使这些手工艺术成为沟通世界的媒介。通过经济的刺激,推动了旅游业,也推动了乡土美术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审美空间和经济空间;第三,在加强对乡土美术作品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对乡土美术理论的研究、探索与创新,乡土美术是不断发展的,乡土美术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理论的积累,作为乡土美术的专业教育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积累创新的经验,不断发展乡土美术。
创美模式为乡土美术教育提供了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首先,它遵循了一般教学模式的规律,与现代的素质教育模式不冲突;其次,它是基于乐学乐教基础上的一种新模式;其三,这种模式不是一种僵化不变的模式,它总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因为乡土美术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模式只能顺应其发展而不能阻碍其发展。但是,创美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的保障是:专业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价值尺度、审美素质、情感意向与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应跟上;乡土美术课程应分阶段、层次,要因地、因校制宜并具有前瞻性;另外,乡土美术教育还要有固定的经费作保障。这些对乡土美术教育的顺利实施缺一不可。
三、我国中学乡土美术教育的展望
“中学乡土美术教育创美模式”是一种理想的素质教育模式,但是,不能把这种模式僵化,随着人们对乡土美术课程的重视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乡土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模式也将日趋完美。同时,我国民族教育对内必须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或特色融入到学校现有的课程之中,以体现文化多元的观点。我国民族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面对新的问题与挑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必须通过“本土化”、“中国化”来完成外来的多元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沟通与融合。
总之,通过传统的本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在“扬弃”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而这些意识与能力又是浸染了本民族、本土文化精神与特色的,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培养“中国人”的,他们将来或许“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也就是说,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其深层次的东西仍是本土的、民族的。这样,他们才能带着中国的印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文化的多元化。否则,文化统一,什么民族的、本土的、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将不存在了。这也正是“中学乡土美术教育创美模式”实施的根本目的和真正意义之所在。
收稿日期:2005—10—05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子课题“乡土美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FLB011408。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 蒋良.美术的教学选择[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3] 毛庆亚.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4] 谢麆.试论乡土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装饰,2005,(1).^
第五篇: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以青州市杨集为例
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人类快速进步的今天,中国出现了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返璞归真,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文化。乡土美术这一“最熟悉的陌生人”开始接近我们的生活.走入学校的课堂。本文试图从青州市杨集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古村落等为主体的景观来阐述如何利用乡土艺术来进行农村美术教育。新课标提出:“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乡土风光;乡土人情;美术教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新的教学理念稳步深人人心,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正逐步被重视起来。其中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探索美术课程(活动)实践逐渐成为潮流。本文把乡土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加工转化‘为美术文化教育课程,让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在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农作物作为创作的素材,结合农村学生特点,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续和补充。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广裹的齐鲁大地上, 有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的名城重镇, 这就是素有海岱明珠之称的“ 东方古州” 一青州。青州是一个风光无限、景色宜人、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儿,有个最为引人注目的风景区,那就是杨集。
一、对杨集乡土美术文化的探寻
1.1.以山水为主的自然景观
杨集有众多自然资源,人文景观。以唐赛儿山寨为中心,延绵80平方公里的杨集山区,处处风光迷人,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镇境内还有闻名全国的“牛角岭”盘山公路,巧夺天工百米跨度无支架的张庄桥渡槽、铁佛寺、文殊寺等名胜古迹30多处。杨集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兼具,内中泉、溪、瀑、林、峰、雾、桥、洞、谷等相映成趣,素有“北方九寨沟”之称。唐赛儿、黄巢、撵军等起义大军的遗迹尚存,古村落古栈道古树木保存完好,同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庙子人民英勇奋战,形成了像长秋等数个战斗堡垒村,是红色旅游的圣地。在古村落中众多神话传说引人入胜,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该处可与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相互补充形成规模开发优势,又可自成一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1.2.以人文历史为主的古村落、山寨景观
杨集古村落。在神仙门山脚下,仁河西岸,原北富旺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古村落建于宋朝,别具一格。如今仍旧小巷幽深,台阶光滑,石栏青健,石碾、石磨、石槽、石臼完好无损,专家说是考证古村落的绝美之地,是众多艺术家写生的好去处。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唐赛儿以此作为大本营,扯旗聚义,攻城除贪,震惊当朝,并留下诸多历史遗迹与优美传说,后人遂称“唐赛儿寨”。唐赛儿寨由数座相连的山头组成,寨顶分东西南北四个小寨,唐赛儿寨山势险要,四周危崖绝壁,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积1.5平方公里。唐赛儿哨寨远望像高高耸立的“发髻”直插云宵,又称“髻髻寨”。寨顶有清同治二年残碑记载“唐三寨由名已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此名焉”。寨上有“跑马场、跑马夼、点将台、金銮殿、蓄水池、米臼、旗杆窝儿”。这里是实施乡土美术教学一处良好的户外教材。人文、美术、历史相结合,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乡土文化的无限魅力
2.1.乡土,身边的美术
城里的学生们坐拥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名胜古迹这些课程资源,可在农村小学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连水彩笔都没有。但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为农村孩子提供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它们就是农村孩子开展美术学习活动取之不尽的宝藏。乡土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学生能从熟知的乡土文化中感受家乡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情怀,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的双眼。把能用到美术创作中的乡土材料带到课堂上来,可以得到很好的美术教学效果。杨集当地自然资源是很好的材料,再以自然环境为创作引导,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鼓励同学们就地取材,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作品。’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乡土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2.2.风土人情.纯朴乡土文化
美就在学生身边,在自己的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到他们之中进行采风,感受到这古老的浓郁的纯正的民间文化,现场人物访谈的艺术采风教学形式可以综合在写生教学中。这种美术活动,大家对杨集的风光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更全面的接触和认识。
虽然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我们认清乡土风情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就能顺利地跳出纯艺术的小圈子,进入美术文化的大环境,注重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使农村美术教学更富有生气,更富有活力。
三、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手段和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3.1.在乡土中寻找心目中的家园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让学生有所想、所感、所悟、所好。眼下学生已对繁重的学习感到厌烦.在美术课堂中,带领学生来到杨集古村落.和小山村为一体。朴素的村庄经历时间老人风雨沧桑的洗礼.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述说着时代的变幻。面对古村,学生们会兴奋不已,古村落上那被无数脚印磨得光滑的石板曾有多少行人匆匆而过,那清凉纯净而幽深的古井曾哺育过多少代纯真的杨集人民!可以问学生:“你们来到这里有什么感觉啊?”他们有的说“很开心”;有的说“很好玩”;有的说“好像回到了古时候”,一个小小的村落都能勾起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李白有句诗:“生平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在他们的眼中,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一个神秘的谜,他们会插上童真的翅膀让思想在这里自由地穿梭。那绿色而细腻的苔藓,那褐色而粗糙的大宅门,那有节奏的光线和甜美的井水,都会使学生们忍不住伸手去感触和用心去感想。学生们正在寻找心目中的家园,他们正在一个活灵活现的平台上与历史对话.找回时间老人留下的点点滴滴.真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他们找回了自己的精神本体。
3.2.在乡土中释放应有的热情
杨集有朴素的自然环境,以“家乡美”为美术活动课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主要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同学对这个内容再熟悉不过。一张张的画充满着乡土特色,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或许就是艺术的源泉。有了以前的特定的场景创作,把杨集的风光拍成照片和短篇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同学们欣赏。学生们为眼前这些熟知的景物感到惊讶,这些平时看似平庸无奇的风光原来这么美。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进行实地考察。有了前面引导的功效,同学们会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对本村的情况学生们比较了解,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完成这次采风。总结课时,同学们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激动的情绪,每个考察小组都踊跃发言,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风景素材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并且小组成员的讲解肯定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干枯空洞了,都很精细、绘声绘色。同学们对村子里的景物了解的细致、全面,一下子变成了新杨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表现为空前的活跃。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美术教学也正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其“美育”的任务。
总之,农村乡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做个有心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社区的美术文化,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人文意识的萌发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使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发展转向更广泛生活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基础。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参考文献:
[1]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H].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首都炻范大学出版社 [3]鲁道夫.对美术教学的意见[H].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