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经验与借鉴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经验与借鉴
2015-03-04 摘要:随着职业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德国职业学校质量管理的新方法。德国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为:持续性评价和发展;相关法律的全面制定;质量标准的科学设定;自我评价的有效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有力监控。这些成功经验发人深省,本文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诉求出发,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框架: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制定“科学化”质量标准;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
关键词:德国,职业学校,质量保障,质量标准,自我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11JZD038;课题负责人:周志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在德国教育科学领域,质量和质量保障仍是两个未知的概念。但是,2000年德国在PISA①项目中铩羽而归后,“学校质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对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率展开激烈讨论,从关注输入控制转向输出质量。从此,德国对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德国职业学校质量管理的新方法。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已历经1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1],政府、社会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立足我国职业学校长期有效发展的现实诉求,关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举措,参考和汲取德国职业学校质量保障方面的有益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中的精髓不无裨益。基于此,外观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有益经验,内联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现实情况,建构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可行框架。
一、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
德国在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尤其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质、法律制度、质量标准、自我管理、组织监控等方面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1.质量保障的实质:持续性评价和发展,改善学校质量
保障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组织责任和必要的管理职能,在德国,“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可解释为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和比较后所得结果的反馈行为,目标旨在改善学校系统运行的质量,促进学校持续发展[2]。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基于一定的教育质量观和价值取向,保障主体依据学校发展目标、质量标准、学校资源和工作程序,采取一定的工具与技术,对教育质量实施制度性、体制性的支持、监控和评价措施,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德国职业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效的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借助于评价工具才能进行,质量保障体系被看作是“持续性评价和发展系统”。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持续性评价活动,是一种教育管理的实体化方法。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客观存在,并具有差异性。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组织或机构,依据设定的质量目标和使命,采取相应的流程保障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体现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客观存在性。但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职业学校,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会有所差异。其二,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标准化文本。通过建立标准化的文件,建立规范化的工作标准和规定性的实施方法,规定质量管理的分工与责任,该标准化文件就是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准则及审核职业学校运行情况的依据。其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关注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从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到外部质量评价和认证,通过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全员参与性。职业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等,在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过程中彰显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原则,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其五,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性。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促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随着职业学校的发展诉求及外部客观环境的变化,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须改变相应的过程和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职业学校的质量缺陷,实现职业学校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质量保障的基础:相关法律的全面制定,确保质量保障有序运行 德国的《基本法》规定教育领域内的立法权和管辖权属于各州的权力范围,各州文化教育部(简称文教部)是各州教育事务的最高权力机关,通过发布命令和指示以及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参与学校监督。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职业学校评价工作的有效运行,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各州文教部为各类职业学校颁布学校章程,对学校的建制、教学组织工作和课时安排、成绩评定和考试事务等做出明确规定。《州学校法》规范职业学校的办学行为,涵盖学校的使命与任务、举办者和法律地位、学校教育分类及其学校类型结构、学校各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权利、学校人事和财务以及国家对学校的监督等。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部门通过科学和系统的方法全面设计其战略目标和使命,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教学目标,涉及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办学特色、学生的发展、参与学校生活的所有人之间的合作等。
从法律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约定,德国职业学校职责清晰,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发的手册中包含了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指示,职业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该能力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灵活适应能力,以便学生能够不断克服工作环境、社会及欧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培养学生参加继续培训的意识;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规划个人及社会生活的能力”[3]。职业学校作为学习的独立场所,意味着“能够使有资格的人完成专业任务,共同塑造商业世界和充满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的社会”[4]。德国职业学校的学习基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与各种思想活动,是一种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注重反馈所发生的行动,包括行动计划、实施及行动结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发展。通过对职业工作的深入思考,学生将具备运用学过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3.质量保障的前提:质量标准的科学设定,推动职教质量稳步提升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点,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不能照搬普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突出职业教育自身特色,进行全新的建构。德国陆续制定与实施职业学校相关领域的标准,尤其是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教师教育标准”和“学校质量标准”,有助于保障职业教师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推动整个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标准,1973年,为了给职业教育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基础和最低的标准,KMK为职业学校中各职业科目教师的教育和考核制定了一个全国性的框架。1995年又对该框架做了进一步的修订,各联邦州的师范教育课程都必须遵循这些结构性的条件。KMK精确描述了教师的能力范畴,除了专业科目知识、专业教学法、教育学和心理学外,教师们还需要具备进行诊断、评价、合作及素质发展的元胜任力(Meta-competence)[5]。教师职业资格框架在保证各个联邦州、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学校质量标准是人们期望职业教育满足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行动标准。学校质量标准是评价职业学校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标准的分解。衡量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可分为:输入质量(Input quality)、过程质量(Process quality)、输出质量(Output quality)、成果质量(Outcome quality)等四个质量领域。柏林(Berlin)[6]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th Rhine-Westphalia)[7]的职业学校对其质量行为框架中的学校成果、教与学的过程、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教师专业技能和个性发展、质量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等6个质量领域和25个质量特性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最终形成评价报告。下萨克森州(Lower-Saxony)职业学校基于EFQM(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欧洲质量管理基金会)模式,依据过程质量的5个指标(领导、教师、目标与战略、伙伴关系与资源、过程)及结果质量的4个指标(教师满意、顾客满意、社会效益、主要结果)[8]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简称巴符州)依据Q2E(Qualität durch Evaluation und Entwicklung,通过评价和发展的质量)模式,具体包括“课程领域质量”、“个别反馈”、“学校自我评价”和“学校领导和质量过程的控制”4个质量领域[9],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并形成“未达标”、“基本达标”、“达标”、“非常达标”4种学校发展阶段,充分体现出评价指标的发展性,而不是等级性。
4.质量保障的关键:自我评价的有效开展,增强管理内驱力 学校是发展的主体,在保障其自身教育质量中起主体作用,无论是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还是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学校自我评价处于基础地位。德国重视职业学校的自我评价,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它们在学校内部设置质量管理部门,具有专门的内部评价专员,负责学校自我评价。依据一系列的标准和准则,如被评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质量评价指标,收集被评职业学校的数据资料,包括教学报告和对教职工、学生采访收集的资料,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校内部评价,形成一个以职业学校自我目标达成程度为基础的自评报告。自我评价目的不仅是为同行专家的外部评价做准备,更是为了提高职业学校管理过程的透明度,有益于教师和学生勇于提供自身观点,发起对学校现存缺陷和问题的讨论,引发从主观与客观范畴对原因的追寻,进而引发对改进措施的讨论,促进学生、教师等参与者的交流,透过这种经验式的学习与改进,有助于学校通过对实然—应然的差距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因此,德国职业学校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校逐步成为一个自我超越的学习型校园。
5.质量保障的动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有力监控,实现内外部机制的互通 德国普遍重视学校内外机制的相结合,强调外部质量保障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德国职业学校的外部评价实践凸显评价活动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评价机构的专业性。德国各州政府部门并不直接对职业学校进行评价和干预,而是委托专门的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职业学校进行监控,如巴符州的LS(Landesinstitut für Schulentwicklung,即学校发展研究所)、巴伐利亚州的ISB(Stäts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ät und Bildungsforschung,即学校质量与教育研究所)、柏林和勃兰登堡州的ISQ(Institut für Schulqualität der Länder Berlin und Brandenburg,即学校质量研究所)、不莱梅的LIS(Landesinstitut für Schule der Freien Hansestadt Bremen,即不莱梅学校研究所)、汉堡的HIBB(Hamburger Institut für Berufliche Bildung,即汉堡职业教育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所为所在州的学校质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政策等提供决策咨询和指导服务,主要职能是负
[10]责各州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评价工作。各个研究所财政上由所在州文教部提供资金保障,但又是独立于州政府和学校管制的非政府机构。
其二,评价者的专业性。各州的学校质量发展研究所都是专业性机构,所从事的学校评价工作是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对评价专家的基本知识、素质结构、实践经验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机构内建立了评价专家团队,从评价专家的来源来看,评价专家在成为专业评价人员前为职业学校教师,普遍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熟悉职业学校的运行状况,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从评价专家形成的路径来看,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职业学校教师成为真正的评价专家前,需要接受系统的评价培训和资质认证,专家团队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价值观。这样选拔出来的评价专家能够胜任评价者的角色,以查找问题、解决困境为旨归,保证评价的效果。其三,评价过程的专业性。外部评价主要通过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数据采集、学校自我评价、文件分析、学校现场考察、座谈会议等量的分析和质的分析对学校进行整体全面的剖析。
其四,评价结果的专业性。各州的学校发展研究所等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是在州政府和职业学校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通过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和信息传递实现外部评价结果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供外部观点,作为学校旁观者的角度发掘学校的质量缺陷,增强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外部评价专家的改进建议帮助职业学校克服盲目性;二是能与其他职业学校比较,借鉴其他职业学校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三是促进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学校质量管理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经验交流。
二、借鉴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成功经验,可为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1.加强职业教育“制度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德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经验。由于我国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因此,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职教法律体系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其一,法律的可操作化。根据实践的开展,将已有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文件成果系统化。国家要积极调研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强调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具体条例或实施细则,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相互衔接的、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其二,法律的时效性。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将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教学自主权还给教师,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要去行政化,让市场决定需要多少、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校。在监督方法上坚持价值判断与事实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职业教育政策的“时滞效应”及“连带效应”。
2.制定“科学化”质量标准
制定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德国建设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条件,对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对“质量标准”有了初步的探索,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颁布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1]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为15个领域,细化为60个条目,严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环节。借鉴德国的经验,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标准制定的层次性。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应有各自不同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需要多样化的教师质量规划及标准;第二,注重标准的时效性。社会对教师的素质需求是动态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教师职业标准也相应是动态发展的。因此,建立国家职业教师资格框架,整合教育和培训等各类证书、资格标准,从而实现等值、互认。
2014年3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研究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征求意见稿),设有办学思路、资源条件、专业与课程、过程管理、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特色荣誉等8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1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设有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36个观测点[13]。由此可见,当前标准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外部评价停留在总结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的层面,关注重点在于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等硬件的投入,就业率、技能获奖率和考试升学率等教学过程的监控与教学结果的评价,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重视不够。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我国职业院校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等级总是从“最优”开始,直到“最差”,凸显较强的等级色彩,没有表达出通过评价实践活动,发现并弥补学校质量缺陷,最终达到质量标准的蕴意。因此,借鉴德国经验,在编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须渗透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特色元素,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课程质量、个别反馈、自我评价和学校领导的管理质量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予综合评价,构建基于内涵式发展的评价体系,彰显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硬件指标评价向软件(即内涵、质量)指标评价转变、被动评价向主动评价转变的发展态势。同时,针对评价等级“未达标”、“基本达标”、“达标”和“非常达标”4个由“未符合标准”到“符合标准”逐级上升的发展阶段,构建相应的质量要求,而“达标”则是最低的质量标准。
3.实施内部“客观化”自我评价
德国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过程中,强调学校自我评价是评量学校教育状况的尺度或准则。我国职业院校高度重视行政机构外部评价的权威性,进而忽视院校内部的自我评价。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自我评价机制的诊断、反馈和改进作用。只有促进职业院校自我评价的研究,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才能顺利建构和实施。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并完善职业学校内部自我评价机制,设置单独的评价机构,独立行使教育评价和监控功能;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自我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关注学校的办学成果、教与学的过程、学校文化氛围、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等凸显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指标;三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适度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坚持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职业学校发展的多样性、地区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四是切实推动学校构建和实施常规化的内部质量评价体系,并持续改进,对学校发展状况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保证学校明确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引导和激励学校付诸实施。
4.创设“专门化”质量保障机构 德国建立学校质量保障机构,形成功能齐全的质量保障机构网络,有效促进学校内外部评价的融合。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主要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型,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逐渐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11年5月2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等16家单位,发起成立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该机构担负着教育评价研究的任务,而不是实施教育评价实践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因此,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活动仅仅依靠该研究会是不够的,从政府角度讲,应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权力下放,不再规划和控制职业学校的具体事务,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评审和监督职能;设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发学校外部质量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对外部评价专家进行系统培训与资质认定、监督外部评价、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交年度报告,为制订教育政策和财政预算提供参考等;通过评价学校教育成果,检验学校的办学绩效和学生质量。这种教育部资助支持的外部的、独立的公共机构,有利于提升评价的透明性、独立性和客观性。此外,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允许民间评价机构进行社会评价,发挥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质量评价和监管职能。
注释:
①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即“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是一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筹划的对全世界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计划,旨在发展教育方法与成果。最早开始于2000年,每3年进行一次,该计划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2014-3-13/2014-3-20.[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EB/OL].http://files/moe/moe_42/201010/xxgk_110099.html, 2004-4-27/2013-9-10.作者: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李文静 周志刚 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4期
第二篇: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报告
附件1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报告
编制参考提纲
1.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包括校名、办学性质、校园面积、资产等情况。1.2 学生情况。包括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学生结构、巩固率、培训规模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1.3教师队伍。包括生师比、“双师型”教师比例、兼职教师比例、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1.4设施设备。包括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生均纸质图书等数据,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状况、文化课合格率、专业技能合格率、体质测评合格率、毕业率等。
2.2在校体验。包括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校园文化与社团活动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校园安全满意度、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等。
2.3资助情况。包括免学费和助学金落实情况,学校对学生的资助情况等。
2.4就业质量。包括分专业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初次就业起薪等数据,升入高等教育比例及与上一相比的变化情况。
2.5职业发展。包括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等。3.2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学校公共基础课、专业设置、师资队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信息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建设、教材选用、国际合作等情况。
3.3 教师培养培训。包括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3.4 规范管理情况。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科研管理和管理队伍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等。
3.5 德育工作情况。包括:德育课实施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文明风采活动开展情况、社团活动、团组织学生会建设及活动等方面。
3.6党建情况。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4.2 学生实习情况。4.3 集团化办学情况。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包括用人单位满意度等。5.2社会服务。包括培训服务、技术服务、文化传承等。5.3对口支援。包括东西部对口帮扶、校际帮扶、对口扶贫等。6.举办者履责
6.1经费。包括政策性经费落实情况、生均拨款、项目投入等。6.2政策措施。包括落实办学自主权、落实教师编制、出台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政策和制度等。
7.特色创新
以案例(2个左右)的方式反映学校特色和主要创新点。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9.其他
第三篇:教育质量建设经验材料
深化课改促发展 抓实常规求质量
----广阳一中教育质量建设经验材料
2013—2014学年,我校在县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质量建设”这一中心,以上级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为引领,以实践“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为抓手,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并牢牢抓实教学常规,实行科学管理。学校把新课改与常规教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立足常规求创新,立足创新抓常规,让新课改与常规教学管理二者有机结合,使新课改成为教学常规中的新课改,让教学常规成为凸显新课改的教学常规。全体教师以积极参与课改为动力,深入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坚持不懈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负重拼搏,我校今年教育质量建设综合考评位居全县第三名。中招考试有169名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实现历史性的新突破,九年级语文、历史位居全县第一名,数学、英语、化学位居全县第三名,八年级综合考评位居全县第二名,历史、生物、地理位居全县第一名,政治位居全县第三名,七年级抽测综合评比位居全县乡镇中学第三名,生物名列全县第二名,地理名列全县第三名,这是继前两年我校连续获得市、县教育质量建设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下面,就我校一年来坚持把课堂改革与常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走“课改兴校”管理强校之路,谋求我校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以深入推进课改为抓手,努力构建科学高效课堂
质量是立校之本,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质量的提升,而如何才能更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广阳一中在2011年、2012年都曾得到市县的表彰,如何使广阳一中在原有基础上能够不断提升,成为每一个广阳一中人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全体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深入反思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勇闯课改的深水区,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只有把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学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前进,并实现新的跨越。于是学校就在充分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课改兴校为抓手,科学管理为保障,”的主要工作思路,并按照这种思路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1,强化领导,完善制度,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为保障课改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主要成员和其它科室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课堂改革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参加教研活动,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处室齐抓共管、全体教师自发踊跃参与的新课改氛围。学校专门制定了《广阳一中课改实施方案》、《广阳一中赛课方案》、《广阳一中教科研制度》等,层层落实责任制,领导班子分包年级、教研组长包学科、班主任包班级,使课堂改革全面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并规定校长每期听课不低于30节,业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不低于30节,其他教师不低于20节,任课教师不低于15节,并把赛课和推门听课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督促广大教师把课改推向深入,听课后及时进行评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便相互取长补短。
2,典型引路,层层培训,使新课改能扎实有效地逐步展开。去年秋期,学校刚开学不到半个月,余海生校长即带领全校十七名骨干教师赴焦作永威中学考察学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型教学模式。归来以后,学校组织全体同志观看永威课堂实录,并让每一位赴永威学习的同志写一份心得体会,在全体教师会议上或教研组内进行交流,并印发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操作流程,让大家对永威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紧接着,学校让每一位赴永威考察的教师讲一节公开课。业务校长赵学增和教务主任李明合率先垂范,每天讲两节公开课,要求当节没课的教师全员参加听课,余海生校长和教务处同志全程参与。听课后,立即评课。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逐步被广大教师所理解,并自觉在课堂内外探索和实践。
3积极开展赛课活动为使课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积极推进赛课活动。学校制定了赛课方案,并严格按赛课方案推进。每周由每个教研组推选出一名评委,并且采取课前随机抽签的方法,每组抽出一名教师赛课,评委严格按照我校的“新课堂评价标准”综合量化打分,每周按得分高低选出周冠军,发给奖金50元,每月由4名周冠军进行赛课,选出月冠军,奖励100元,每期由月冠军进行赛课,选出期冠军,奖励300元。每期末,各个教研组参赛选手的总成绩合计在一起,选出优胜教研组,学校予以奖励。每次赛课后,都及时予以评课,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利共同提高。赛课后,讲课人的教案及设计说明,以及评课记录和评委打分表一同整理归档,做为赛课的过程性材料存档备查。余海生校长除了开会外几乎是全程参与听课和评课,每期的听课记录达50多节,教务处主要领导和一些教师的听评课记录也达到了四、五十节。为促使每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课改活动中去,学校还争取人人达标活动,采取不定时、不通知、不分班级、不打招呼的随机听课方式,深入课堂听课,对教师的上课情况进行考核,把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奖惩,多举并重,为新课改保驾护航。
4不断推进课改由形似向神似深化我们经过一段实验后,大部分教师已能基本适应这种模式,达到了形似,为了由形似向神似转变,我们及时召开座谈会,谈体会,并让课改标兵乔国鹏、李雪静等上示范课,向大家展示容量浩大、惜时如金、堂堂如考试,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方法。一批教学骨干也逐步适应了这种方法。而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真正实践了永威教学模式,一定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我校课改标兵李雪静所在的语文组和县课改标兵所在的历史组在今年的中招考试中都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八年级的历史、地理、生物均获得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们用实际行动显示了课改的魅力。
二明确制度,细化管理,努力在常规教学管理中凸显新课改。我们确立了课改兴校、管理兴校的理念,就必须找准课改与常规的教学管理的契合点。我们为了给全体同志创造一个风清气顺的工作环境,我们坚持在制定制度时,首先充分听取全体同志的意见。我们制订的“广阳一中学校常规管理制度”“广阳一中教学工作计划”“广
阳一中师德师风量化考评方案”“广阳一中集体备课制度”“广阳一中校本教研制度”等十几项制度都是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一条条由职代会讨论通过的,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都完全按制度执行。并且都和每位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工作业绩挂钩。并且坚持向一线倾斜,向业绩好的同志倾斜。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人人争先进、个为学校做贡献的良好风气。
在教学常规管理上,我们用制度来促课改的顺利推行。例如:在备、讲、辅、批、考、评、补这几个环节。要求备课一定要按照新课改的模式来备课,以每个学段同一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在备课组的统一组织下,各位教师按新模式的要求对教材全面分析把握,通过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由一名教师按照讨论交流书写共案,每位教师再结合自身实际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色进行补充,形成个案。并严格规定,不备课不准上课,不按新模式备课不准上课,每周一由教研组长进行签阅,课后一定得写出教学反思,上课一定得按新模式上课,不允许满堂灌,批改作业一定要有针对性,考试后要及时进行讲评,并特别要注意关照学困生。我们曾召开几次会议,讨论学困生转化问题,去年期考时,我校七、八年级学困生数量比较多,经过一期的努力,使后进生的数量大大减少。我们特别注意每次考试后的讨论和反思,曾多次召开会议,针对每次考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培优补差,实践证明,我们的努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创新学生管理,狠抓养成教育。
要想使课改有效地推行,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多次召开会议,以“培养良好习惯,走向精彩人生”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修身发展奠基。我们以班级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量化评比为杠杆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我们变“软尺子”为“钢尺子”,从学生的课堂纪律,就餐纪律、环境卫生、早晚自习纪律、早操、课间操、就寝纪律等方面制定了班级量化评比细则,实行量化积分,每天由学生会干部予以检查落实,并把检查落实情况公布在学校教学楼前的公示栏内,实行每天一小结,每周一汇总,评出纪律、卫生模范班集体,每月一汇总,产生出“文明班集体”。为了让学生能自觉地投入课改中去,各班还开展了“学习标兵”、“进步之星”、“质疑之星”等的评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公正、公平的评比激发了师生们争先创优的热情,培养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良好习惯。为了活跃学生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期学校都定期举办运动会、演唱会、才艺作品展,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陶冶了学生情操。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到新一轮课改中去,变被动为学习主动学习,激发了潜能,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校能够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工作中心,一切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展开工作,把深入开展课改与科学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校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新的跨越。我们今后将继续以课改为抓手,以教学为中心,以管理为重点,争取使我校各项工作在新的学年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职业学校升学经验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全力做好职业学校升学工作
——望城中心中学职业学校升学工作经验
根据教体局统一部署,历时一周的2010年职业学校升学工作顺利结束,望城中心中学90名应届毕业生升入对口职业学校,完成教体局分配指标的110%,是我校普通高中自主招生之后的又一辉煌佳绩。在本次职业学校升学动员工作中,我校全面贯彻教体局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全力做好职业学校升学工作”的工作思路。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领导,组织得力。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是职业学校升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为全面做好职业学校升学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全体初四班主任为成员的职业学校升学工作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在充分调研我校本届应届毕业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职业学校升学工作做了统一部署,做出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严格升学动员纪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出台了相关奖励、考核政策。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校职业学校升学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各班工作明确了奋斗目标。
二、宣传到位,工作得力。宣传发动工作是顺利做好职业学校升学工作的重点,是新型人才观的认识问题,更是关乎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职校的认识问题,对宣传发动的认识高低直接决定了该项工作的成败。为此,校长亲自挂帅,制定了“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开好三个会议”的宣传发动方案。
1.开好班主任会议,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是前提。招生工作开始之初,戴校长为初四班主任做了《高度重视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全面落实市局招生精神》的专题报告。班主任经过培训,吃透了市局招生精神,厘清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掌握了做好职业学校升学工作的基本方法,工作积极性高涨,信心倍增。
2.开好家长会,加强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的宣传。“每一名家长都有一个成龙的美好愿望,没有不让孩子读书的家长。”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相信家长能否让孩子升职业学校,关键在于我们的宣传是否得力。为此,我们专门召开了初四学生家长会。
首先,学校统一召开全体家长会,戴校长亲自做了《正视职业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的专题报告,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到家长的成才观,从学生的成人到成才,从莱西职业学校的现状到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家长讲了一堂生动的子女成才教育课,入会家长对职业教育有了共同的认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获得高中层次的学历文凭,还可以掌握到一定的专业特长,孩子在职业学校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带着一技之长走向社会”。
其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家长解疑答惑,进一步为家长讲解我市各职业学校的办学情况及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为家长提供咨询,帮助家长为学生选好专业。
3.开好学生会,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选择。读书学习,掌握技能参加就业是任何人成长的必然选择,学生第一次面临选择有很多的困惑。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集中宣讲和个别交谈相结合的办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指导。学校组织了两次集中宣讲,一是认真听取市局宣讲团的宣讲,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作用,通过一些成功者的成长经历,感受到职业教育对于学习相对落后学生成才的重要性。二是听取戴校长宣讲。指导在普高、职高、毕业回家之间做出正确选择。
三、优化环境,保障得力。为每一名学生的一生奠基,为学生的未来着想,是我们望城中心中学一贯坚持的学生观,是我们“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坚持素质教育为职业学校升学工作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是我校职业学校升学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获得了成才的渴望;以健康为宗旨的活动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以特长为方向的兴趣小组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等等,职业学校升学工作的成绩是我校素质教育开展的体现。
第五篇: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国内)培训班》
个人总结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秦振友
为期七天的《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国内)培训班》结束了。回想七天来的学习,收获和遗憾并存。
一、收获:
1、对于职业教育机构中的质量管理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感觉到在教育机构中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学校的质量开发对于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2、这次培训,对于课程和学校中的质量开发过程和方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能认识到现代的、合作式的学校领导是学校和课程中实现质的改变的前提。认识到衡量一个管理者是不是优秀,不是看他个人干了多少事,而是看他所率领的团队有多大的爆发力!因为质量是通过有系统的管理而实现的。
3、对于质量管理体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对于我们全面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对于院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管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理解了项目管理中的P-D-S-A循环,对我们工作的指导意义。
5、了解了院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质量管理,对于教学质量的发展要体现在和院校教育目标建立起联系、有效的利用平估结果制度和要求院校要有社会责任心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6、了解了院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团队建设,对于良好的团队合作成功的十一个因素以及加强团队能力的十二个方面,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知道了团队效率的六个决定因素。
二、对于这次培训,我总是感到还存在以下不足:
1、七天的时间,对于培训内容的介绍是肤浅的,学员们即使掌握了培训的所有内容,也很难对工作有交大的指导作用。
2、在培训过程中,对于案例教学,运用得很少。
三、参考建议:
1、利用七天的时间,将一个或者几个问题讲深讲透,增加案例教学,让学员举一反三。回到工作岗位后,会立即产生效益。
2、再将课前,广泛收集各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的培训,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200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