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激励策略的探究
小学数学生本教育激励策略的探究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
2、激励: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3、策略:“策略”顾名思义是计策与谋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般可理解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应用,解决问题需要应用策略,而策略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与积累。
(二)研究背景:
学生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素质的形成少不了教师如春风雨露般的激励性评价。作为一种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手段,激励机制是(brainstorming)由奥斯本(A.Osborn)于1957年提出来的。运用激励机制能有效地开启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合理运用激励机制,能使学生愿学、乐学、自觉学习。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激励性评价和研究,通过适时适度的评价给学生以自信、以鼓舞、以方向,力求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情感状态下自主学习、自愿探究、自主发展,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意识,最终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创建了“快乐升级”激励促教学法。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缺少比学赶帮的良性竞争机制,也没有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评价办法。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吓唬,让学生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和背诵任务,让家长逼着孩子学习,甚至必要的时候还采用棍棒政策,以促进教学成绩、提高教学质量。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核心理念。如果说课堂是高速路,学生是汽车,那么激励与评价机制就是发动机。如何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生本课堂时刻充满活力与激情;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自发的我要学十分关键。激励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彻于课堂的始终,这些看似平常而细微的举措,却是孩子们心田的阳光雨露,是课堂的生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根牵引线。
2、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是学生畅所欲言,极度开放的课堂。为了努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尽力展示和积极参与,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学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思维发散性。同时要时刻注意发现存在于各小组不同学生之间的优良表现,及时给予毫不吝啬地、灵活多样的鼓励赞许,并给予明确的分数或物品定量评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采用有效手段和倾斜政策,时时体现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高度肯定和赏识,努力学会用惊喜、夸张、出乎意料等形式,可以不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让课堂时刻保持高度兴奋的张力。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可见激励、赞许在学生心里不容小觑。比如一个课前自主学习的展示结果,一个问题的精彩讨论发言,特别是学困生难得的一次展示,都应当落实相应的量化激励评价。以时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十分期待自己的每一次表现在老师及同学们之间的反应结果,老师应特别关注并肯定每个学生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激励性量化评价。他们满足了需要、得到了发展、提高了素质、体会了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通过这次研究,学生就会享受到由自己努力而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2、通过这次研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3、通过这次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研究内容
1、为了充分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可采用小组内分级评价办法。
2、对于学生的激励,要设立一个明确的、鼓舞人心而又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或阶段性总评。同时还要将目标进行分解,分成许多小目标,完成每个小目标都及时给予小结激励强化。
3、每月评价总结后要进行对学生个人和小组全体进行分类表彰。
4、学生的前置作业、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班级课堂交流展示采用不同的激励评价策略。
5、中期后进行阶段性评价,年终对小目标进行总评价。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通过激励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通过激励评价,能让学生书写更工整、学习成绩进步更快,学生素质提高更明显、学生更有自律自信自强意识。
3、通过激励评价,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使其终身受益。
4、通过激励评价,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积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研究方法
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广泛收集各年级材料,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反思、提高、修改,不断完善方法、机制、策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实践法:通过各科课堂和平时实施激励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反思、修改、完善形成激励机制。资料法:广泛收集各种数学教学激励机制,以借鉴引用。个案法: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细节,对出现的个别问题及时处理,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形成材料。调查法:多听取学生、教师、家长对各种激励的评价和家长对孩子的激励方法、要求。实施步骤
根据本课题特点,我们将课题的探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3—2017.6)
(一)课题参与教师心得
1、课堂教学:数学课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积极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为核心,以教师激励为渠道,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自主激励管理制度:创建学生自主激励管理小组公约机制,让学生自主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学生自主激励管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生自主激励管理小组公约,让学生知道前置作业、课后作业、小组合作学习、班级课堂交流展示、作业规范书写等各种表现得分和扣分情况。
(二)《小学数学生本教育激励策略的探究》开题报告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高度尊重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核心理念。如果说课堂是高速路,学生是汽车,那么激励与评价机制就是发动机。为了有效激励和科学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推动生本课堂时刻充满活力与激情,使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改革。我们按座位前后4—6人组成合作小组实施学生小组自主激励,并形成班级激励机制。
学生参与教学中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要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及时间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即全程参与问题;学生主动参与表面的问题和深层次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会倾听;善于交流、交谈;能独立思考;能及时发现问题;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回答能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关注;学生的回答得到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彼此交流和分享见解。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并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使其融会贯通;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学生的技能得以训练或提高;学生的情感得到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得到了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得到鼓励;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变化;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更喜欢老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7—2018.2)
(一)在各个教学班形成学生激励管理小组公约和激励机制。
(二)落实学生激励管理机制
根据学生自主管理小组公约,教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建立自主管理激励机制,设计合理的激励评价量化评分表。
1、课堂教学激励小组的组建与运行。包括小组组建原则,小组长的选拔,小组运行细则。
2、制定学生自主激励管理小组公约,明确激励小目标和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评价办法和职责。
3、制定学生激励评价量化评分表,设置小组自主激励管理表册。
(三)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个案分析,及时反馈,及时处理激励机制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四)在探究过程中,课题成员不断学习、落实、探索、交流、总结、反思,随时收集整理,写成阶段性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3—2018.5)
(一)分析、整理实施阶段的各种研究资料。
(二)撰写专题论文、研究报告。
按照本课题安排的时间进行,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落实、探索、交流、反思、总结,锻炼学生自主激励管理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形成一套非常有效的自主管理激励机制。
第二篇: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数学
小学生本课堂教学数学“五种课型”研究课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 我校教师“生本课堂”数学学科“五种课型”实施能力,落实课堂教学的熟练实际操作当中,全面构建生本课堂,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和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学校于2012年2月15日——3月16日举行了数学教师生本课堂教学五种课型研究课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动员、精心准备,圆满完成任务
1、学校在开学初的例会上积极宣传动员,提高了全校教师对此次活动的认识,让数学五种课型研究活动成为了学校这学期初教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准备、课前认真组织相应课型的探讨,课后认真组织评议,把此次研究课作为教研组建设、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3、学校高度重视本次研究课的组织工作,做课教师全力准备讲课,同组教师积极参与,科任教师积极配合,圆满的完成了此次共10节课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取得成绩
1.本次活动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准备,认真做课。多数教师做课前查找相关视频和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反复思考修改教学学案。
2.教研组对做课教师的课基本上按照要求组织了课前讨论交流,课后评议。教师听课评课认真积极。通过此次活动大部教师初步掌握了五种课型的基本流程。
3.课前小研究设计基本符合学情、目标明确、研究内容试题设计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预习与探究,操作与思考。
4.明确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生本课堂的根本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进一步体现了中心校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教学思路,我们欣喜的看到更多的教师已经理解、掌握了如何“放手”,怎样“放手”。
5.进一步践行了中心校《生本教育特色建设方案》中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论体系”即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无为而为;少教多学;可以双赢。(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6.“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主流
学生课前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我们看到更多的课堂是“动”的课堂,学生的头脑在动(思考)、手在动(操作、演示)、嘴在动(交流、互助)。更多的学生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更加主动的参与学习、学会交流、敢于展示、学会合作。有效促进了更多学生的“潜能”的增长,最大限度的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三、值得反思探讨的问题:
1.小研究的设计与操作不能很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听课中,有的教师的课过分依赖小研究,整节课忙于订正交流展示。很少时间或没有去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学生错误思维是怎样产生的?只是“自顾自的”去完成形式上的一些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问题或想法处理不当,失去了更好的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生成)的机会。同时一些小组展示,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甚至交流争论的内容和机会,更没有将小研究、板书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没有落到实处
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交流,交流内容不明确,学生大多在订正计算结果,没有探究,合作学习,思维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有的很简单的问题也需要学生用时间进行讨论,简单的问题是否可以不讨论?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直接让学生讨论,那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呢? 3.学生展示形成无交流的展示
课堂上,教师安排让学生小组到前面展示,分工不明确,结果是1、2名同学包揽,小组展示名存实亡;同时展示交流或探究的问题没有在全班产生共鸣和互动,战士的学生在前面讲,其他学生在下面听没有质疑和争论。评价时机抓得没有恰到好处,有的的点评显得苍白无力,更没有知道和激励作用。
4.教师对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的地位把握不准
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了解的不透、不准确,所以有的教学小研究的设计,就不准确,学生的兴趣不高,被动的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片面的认为课前小研究就是做题。
5.由于操作不熟练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展示过程中,组织语言交流汇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熟练,等原因造成课堂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课下还要进行相应的补救,浪费了时间。
四、改进措施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引导要抓住时机恰到好处,有的甚至是稍纵即失的。所以及时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绪、认知情况、注意力保持等信息,在“顺应”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借助问题进行“引导”,才能创造有效的生成。
2.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小研究的设计要进一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深入思考什么需要讨论?如何组织讨论?,如何安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师的点拨是否能让学生有新的认识和启迪? 3.课堂展示,要加强指导,对展示者、倾听者提出明确的要求
课堂评价要求:包括对展示学生的要求、对倾听者的要求、展示中质疑的要求、展示中学生评价的要求。
4.课堂评价要多元化,起到激励、引导作用 评价涉及的内容:对学案完成情况、问题汇总情况、展示评价、质疑评价、小组综合评价等。要求:方式灵活、评价恰当、激励有效。生本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是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不是目的,只是促进教学的手段,生本课堂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在这节课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巩固性和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无意注意 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6.教研组建设需要加强。校本教研对落实生本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组的讨论有的还不够深入,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和及时反馈,要加强教研组建设,使不断发现总结、探讨研究常态化,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第三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效课堂教学中,探究实验教学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热点和重点。
一、创设高效的探究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对探究实验的重视不够。在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去动手做,用心观察,用笔记录,学生自己去捕捉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新教材中有许多演示实验,而有些演示实验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变成学生演示实验,增强了每一位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也提供了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高中学生接触化学实验不多,动手能力差,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我们既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要结合课本安排学生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和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要求学生掌握中学常用仪器的用途,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接触常见的仪器,使用常见的仪器,增强其训练力度,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动作,真正使学生做到嘴能说,手能做。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因此,创设高效的探究实验,对探究实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中要突出探究实验的地位,在实验探究性中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动手实践、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点的传递
1.以学定导与循导自学要互动共生。
如在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我设计成以下六个问题让学生探究:①Na2CO3和NaHCO3在水中的溶解性;②同浓度Na2CO3和NaHCO3溶液的酸碱性强弱;③Na2CO3和NaHCO3热稳定性;④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⑤Na2CO3和NaHCO3溶液分别与CaCl2溶液、Ca(OH)2溶液的反应;⑥鉴别Na2CO3和NaHCO3的方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理性思考,逐步深入,明确了学习目标,认识了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潜能。
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实验课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实验室,自己动手改进和补充课本实验。另外,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高三复习阶段,开放实验室对学生深化、系统理解掌握化学知识、技能、方法等很有帮助。
三、关注学困生是提高整体水平的关键
要让学困生体验到成功和满足感。这是推动学困生继续努力学习英语的最大和最有效的动力。在转化学困生时,教师所使用的方法必须要让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学习,这是其一。因为学困生本身基础很差,如果学习的内容过难,他们就会体验到失败,从而会挫伤甚至毁灭他们的积极性。其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困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概括、想象和创造等,这些活动都涉及到他们的精神需要。只要把上面所说的两点结合起来,学困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学习和创造的成功和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一种驱使他们不断学习的强大动力。
换言之,重视课堂教学评价,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评价,使教师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引导和帮助教师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致力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中学
编辑 张晓楠
第四篇: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之策略探究
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之策略探究
摘要:小学生怕写作文、写作能力低下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小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找出作文教学中的一些误区,然后从把阅读变成写作、在生活中写作、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等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小学生;写作能力;兴趣;提高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许多学生一遇到作文课就愁眉苦脸、无从下手,即使勉强为之,写出的作文也空洞乏味、言之无物,无质量可言。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及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不但可能会使学生树立“我天生不是写作文的料”的错误观念,也会降低教师教学效能感,给整个语文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一、小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只有找出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提高其写作兴趣和能力。我多年处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以及我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能发掘课外书籍的价值
许多语文教师在谈到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写作文时,总是人云亦云:学生的课外阅读太少!我认为这是没有经过实际调查而得出的草率结论。据我观察,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都比较喜爱阅读课外书,尤其是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如图文版的《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神奇的宇宙》等专门为小生学编排出版的图书,都是他们课余时间的最爱。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书籍,从中撷取有益于写作的词汇、素材、思维方法以及写作技巧,相信他们的写作水平一定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远离生活的写作方式
我们都知道,写作应根植于生活这块土壤,不亲近生活,不从生活中寻找灵 1
感,写作终究只能是“无源之水”,没有生命力。一些语文教师“为了作文而作文”,不到要让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去谈作文,即使在作文课上也是背离生活地泛泛而谈,如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感情真挚、有自己心得体会、有所感悟的优秀作文,恐怕很难做到。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去过北京,硬被老师“逼着”写《万里长城》,写出的作文可想而知。此外,课外活动时间少,校外活动的机会又十分匮乏,也加剧了学生与生活的脱节。
(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小学每周只设置一节作文课,作文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一些人认为“作文嘛,写得再好也得不了满分,写得再差也还可以得几分”,正是抱着这种思想,大量的课堂时间被其他学科侵占,作文课应得的受重视程度一直处于消极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作文水平低下,循环往复,形成了一个怪圈。近年来,在中、高考中,作文的分值都有所增加,足见把写作当做衡量一名学生语文水平的尺度和标准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正在加强。
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分析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原因,结合我的一些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一)把阅读变成写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是要解决“米”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不丰富,直接生活经验不多,能将生活阅历转化为作文的则更少。相反,通过广泛阅读有趣的图书来增加学生的间接经验,不但他们的知识能得以增长,其中一些优秀的成语、生动的故事、感人的情节一定能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推荐学生们多阅读课外书籍,如《小学生学习报》、《儿童文学》、《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其心灵对生活的感受性。
其次是解决怎样烹饪“米”的问题,即怎样把阅读变成写作的问题。参加过阅卷的老师都知道,一个使用恰到好处的成语,一段妙趣横生的描写或者是一句精彩的评论,都能成为作文画龙点睛之笔,是成就高分的关键。因此在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摘抄精彩的词语和语句,并加以体会和运用,真正
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由阅读升华到写作。我的一个学生在作文《课堂之外》中写道:“我的课堂之外是读书,读书让我感受到了林黛玉的美丽,体会到了史铁生的坚强意志,认识到了秦始皇的凶残。读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课外书籍对于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二)在生活中写作
作文课应该是所有课程中最具有生活气息的一门课,或者我们可以不把作文当做一门课来教,而是作为一种感受生活的艺术来培养。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就是培养他们感受生活的兴趣,作文的技巧在于对生活的自我感受。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理念是在阐明,学生亲近生活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教师在平时的作文题的选择时也应该尽量多往这些方面靠拢,如《由一件小事想到的》、《一次难忘的旅游》、《我眼中的大自然》、《我家乡的一种风俗》等都是很好的题目。从小处着手,见微知著,培养学生观察世界,思考人生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所在职的小学地处武汉郊区的农村,硬件设施相对匮乏,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十分有限。认识到这些不足,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总是争取机会带学生走出校园,或者是一次春游,或者是一次参观,甚或只是一次简单的座谈会,我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虽然他们的看法或许幼稚,并不成熟,但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让他们找到了自由表达的途径。
(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循序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他们的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不尽相同;同一年纪的学生也会因为心智成熟程度不同以及个性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写作特征。因此,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如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多出一些看图说话的作文,字数要少,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现生动的画面;四年级的学生应多写记叙文,重点在于语言的通顺和流畅,能把事情的经历写清楚、明了;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写一些教抽象的话题,如《我的梦想》、《生命的价值》等。
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对不同的学生出不同的作文题,无疑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而且不利于教学评估。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于语言水平较差的学生,注重要求他们在作文中写对字和词、写通顺语句,文章有完整的结构等;对于基本功教扎实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他们作文的内涵,如看是否有新意,是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教师还应该重视作文的评讲,在学生面前朗读优秀的习作,并分析其中的精彩之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结语
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的教育环境中,作文是守护小学生心灵的一块净土。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和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升学,更是培养其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感受世界能力的必要途径,这也是21世纪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要求。要求学生多阅读,勤动笔,在生活中写作,并辅之以教师的参与和互动,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轻松的情景下写作,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第五篇:优化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优化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摘 要: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达到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学生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作者以自身的教学经历为主要依据,探究了优化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初三化学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体,传统教学中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学懂、学透”,以达到教学活动的事半功倍。
一、投石问路,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投石问路”,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先把思路投出去,讲关键,点重点,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开拓思路、引入知识的最佳方法,因而,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灌输,取而代之,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现象,结合对知识点所做的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不直接板书“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而是先做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溶液中,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然后,我在教授学生“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这一特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所体现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学生分析得出实验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酸性物质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具有能与水反应,产生酸性物质(碳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启而不发,指方向而不限路径,讲学法而不讲结果,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寻找问题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二、抽丝剥茧,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由简入繁,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突破难点,给学生揭示问题本质,真正让学生理解真相,学生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原子的结构”知识点中,许多选择题、填空题都会用到“核电荷数=质子数=荷外电子数”这一公式,但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个公式。因而,我在讲授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层理解以加深认识。第一层,认识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第二层,认识微粒电性。原子、中子不带电,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荷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再如,《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内容中,有一个实验叫“烧不坏的手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何解释这个实验现象是难点,为了有效化解这个难点,我给学生设计一组对比实验:
①取一块浸了纯酒精的棉布手绢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先将两体积95%的酒精和一体积的水混合,再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然后取出拧干,在酒精灯上点燃。
通过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手绢①烧坏;手绢②燃烧但烧不坏,最终火焰熄灭。然后,我与学生逐层分析:第一,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出发。手绢①和手绢②都是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那么,导致不同现象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了,即手绢①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而手绢②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第二,找出两个实验的不同点。手绢①浸的是纯酒精;而手绢②浸的酒精中有水,根据实验不同点分析得出手绢②上的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被水吸收,因而没有达到着火点。
经过一番酝酿、引导、推论,学生豁然开朗,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三、举一反三,注重引导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对于同类问题,教师只要讲解典型范例,揭示内在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思路,学生便有能力解决其他同类问题。
这样的方法在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常用到。例如,在教会学生书写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后,我就会引导学生利用元素的化合价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写出铁和稀盐酸反应、镁和稀酸反应、锌和稀酸反应及铝和稀酸反应等一系列金属和稀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如,“铁的冶炼”知识点中,在讲授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后,我会根据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更进一步地,我又根据碳、氢气同样能做还原剂这一特点,让学生书写出碳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样举一反三的演练,学生在书写此类化学方程式时就形成了“依样画葫芦”的思维方式。
四、温故知新,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温故知新”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点,通过旧内容的重新学习,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温故知新”不等同于重复学习,而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缺补漏,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对学习内容重新认识,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系统,达到量与质的双重提升。
例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铁元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一直是一个令学生头痛的问题,我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搞不清铁元素在生成物中什么时候该显+2价,什么时候又该显+3价。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复习课上先设计让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上面四个反应的基本类型并注明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归纳有关铁元素化合价的规律了:
①在置换反应中,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价;
②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与反应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即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在教师设计的例题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理清了思路,总结出了解题规律,因而印象尤为深刻,那么以后解题再遇到类似题目时错误率也将大大降低。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现代教学中,教师如果继续上演“满堂灌”的独角戏,则学生将继续成为被动学习、封闭学习的机器,“轻负高效”就只能是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