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崔峦讲座 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崔峦讲座: 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
崔教师的讲座很实在也很精辟,他直面我们课堂中的很多问题,不仅道其然更道其所以然,对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有很大指导作用。很庆幸,我记录下了崔教授的讲座实录,反复读之,受益良多。
一、当前的问题:
1、我们在课改初期一度出现了否定自己语文传统,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问题。其实很多的国外教育观点都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找到痕迹。
2、一度出现重人文,轻语言、轻工具的问题。包括那些名师课。一味煽情,但是在语言训练上得到了什么?我们的课改应该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3、重视教轻视学。教师总是站在教的立场上设计教学,教师们在课堂上必然是问得多、说得多、控制得多,教师处于强势,学生必然弱势。
4、往往存在教师的导的不得法。课标中提出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5、师生负担重了,幸福指数不高。
二、产生的原因:
1、对于课程的认识,我们总是在摇摆不定。58年重视思想性——63年进行深刻反思,提出语文是学习各门知识,和从事今后的基本工具,提出工具性——文革又回去了——78年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现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应该是有内容、文化、情感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一体两面。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读写的内容上、课文的内容上,用课文本身去打动学生就够了,不用外加太多的东西,语文教学一定要记得意又要得到言。
2、我们思想方法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全面、发展、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提倡创新就否定了继承。
3、问题出在了教学问题上。我们六十年的课程教学,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很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而且读写不均衡。我们拿出大量的时间搞阅读,语文课本基本是大量的阅读,习作课明显太少。加上阅读教学又不注意读写结合,就更加失衡。我们要加强可能阅读的小练笔,我们要全程进行习作指导。
4、我们的基础教育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体制、机制、全民人才观的问题。
三、怎么办
1、把握年段目标。低年级:
识字、学词、写字;初步进行朗读训练,读正确,轻声、儿化等,字字读正确;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慢慢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的范读—练习—评议),理解少量的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语言(好词、好句、好的句式、好的短篇)。简单言之,就是字词句的训练 中年级:
A、继续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词句的训练不仅要理解词句的意思,而且引导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B、重视段的教学:理解这段话的内容、理清段的叙述顺序,段间的联系、揣摩构段的方法;
C、加强朗读、训练默读,初读课文时达到要求:读后有一点自己的感受、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D、略读课文初知大意。抓住课文的重点,初知大意; E、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简单言之,中年级是词句段的训练 高年级:
A、要训练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不仅要知道表面意思还要知道所含的意思,弦外之音。
B、篇的教学不仅培养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引导分段,归纳串联段意,达到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有何不可。)(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抓而不紧等于不抓,)还要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各自的顺序,同样类型的文章也有不同的顺序)教师要很好的解读文本;
C、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比如,怎么读童话?怎么读说明文?抓住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方法。比如诗歌,离不开想象,就要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意向中学习。诗歌的画面要在后面出,不要首先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
D、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通过浏览搜集处理信息。简单言之,高年级就是句段篇的训练。
2、加强识字写字、重视词汇教学
小学要掌握词汇量7000—7500个,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熟练运用。
3、大力改进阅读教学,扭转着重分析内容的现状。建议:
A、根据年段的教学要求,备课时要找准三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
B、改变教学方法,特别是中高年级,希望体现自学在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让给学生学,充分保证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问题要设计成“牵一发而动全身,言意兼得的问题,在一个主问题之下,设计一两个辅助性问题。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
1、营造氛围,我们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阅读氛围,外松内紧(思维活跃)、动静结合;
2、引导方向,课始,让孩子清楚本节课我们要达到的课时目标,每个环节让孩子指导当下我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3、及时点拨。学生回答不对了,教师要纠正,理解不到位的,教师要引申,重要之处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出来,学生精彩的地方,教师要重视,将他的精彩变成全班的收获,遇到启而不发,教师要适当的讲解,好的讲解也具启发性。
4、适当小结。可以是理解内容方面的、揣摩文章方法等等;
5、必要示范。写字的示范、朗读的示范、表达的示范。教师要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
6、恰当评价。课中对学生的即时评价非常重要。有针对性、有个性的评价。
4、大力加强习作教学,习作要全程化,随堂练笔要常态化。
教师们要做到,习作教学分层训练,全过程指导。即:做前指导,布置学生做必要的观察、搜集资料、思想上的准备;习作课上,重在内容的指导,习作指导从内容入手,打开学生的思路,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想写的内容。结合作文的要求,做重点指导,每一次习作要有重点,学生动笔时,教师加强巡视,发现好的,立刻表扬示范,或者教师的下水文;习作后的讲评是更重要的指导,不是读两篇优秀的作文,讲评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全班的进步,把学生的习作题目全部打出,给学生成就感,先交流自己习作最得意之处,小组里读一读,特别好的推荐给全班。再拿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全班来改一改,再互改、自己改。以激励为主。
加强结合阅读的练笔,一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续写、改写、扩写、缩写、针对课文内容、写法的灵活小练笔。
习作体现分层训练。低年级:写句子、写话,甚至可以从画画开始,二年级循环日记、成长日记(习作最重要的:有兴趣、写真情、求真立诚);
让儿童阅读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立校、阅读立人。课内外阅读的打通。
第二篇:我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我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语文课程改革是牵动基础教育的面改革,作为一名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改变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无限度的收集资料的现象。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二、让教师有目的的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三、让学生有节制的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本人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急吟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要使语文课程改革一路走好,并取得显著成效,就需要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课改一定会越来越卓有成效。
第三篇: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与反思
摘要: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学会反思,不断积累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关键词:新课改
教育
反思
学生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在获得知识、增加技能的同时,思维活跃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三、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五、在新课程学习中的反思
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认识,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认识:
1、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2、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切底实施。
3、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网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第四篇: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反思
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和反思
我市自2002年秋季开始,一年级数学就全部起动进入了新课程的实验之中,在这一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围绕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大量培训、调研工作,了解了全市各小学的新课程实施情况,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课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把这一年来围绕小学数学课改所做的工作、课改实验的基本情况及有关建议作简单的介绍。
一、开展的工作
1、通识培训活动。主要是组织老师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其中有以市级形式组织的讲座和研讨、有以片级形式组织的讲座、也有要求以学校形式组织的自学和研讨等活动。
2、教材培训活动。在这一年中,我们组织了多次新课程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有全体新课程实验教师参与的大规模的活动(其中我们还特地请来新课程的副主审特级教师沈重予老师来溧阳讲学),有各乡镇课改骨干老师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有课改中心组成员送教上门的小型培训研讨活动。
3、学术沙龙活动。我们还组织课改中心组成员进行学术沙龙活动。以及时发现和收集课改过程中来自第一线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困惑。一方面及时总结并推广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讲座、信息网站和《溧阳教研》等途径及时反馈给全市实验教师。
4、课改调研活动。为了能及时地发现有价值的课改实践经验和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及时地对部分学校课改年级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寻找了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途径与方法并通过课改研讨会等活动及时地进行推广,从而促使我市课改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
5、案例评比和优秀课评比活动。为了调动广大课改实验教师的积极性,我们还组织了新课程的案例评比活动,并从中评选出一批优秀案例获奖者参加了全市优秀课评比活动,从而中我们又推荐出实验小学吴红琴和平陵小学马柯两老师拍摄了录像课,并参加常州市级和省级评比活动,其中吴红琴获得了常州市一等奖和省二奖的好成绩,马柯老师获得省二等奖的好成绩。
6、做好省课改评估工作。每学期省里都会下发一些针对课改年级的样本试卷和有关课改实践的征求意见稿,我们都能及时地配合做好有关工作,使省教材编辑部能及时了解课改情况并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验教材。
二、成功的经验:
1、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课改老师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和实践,基本上能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从生活中导入,在生活中学习,到生活中运用。如:有位老师在上《厘米的认识》一课时,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采取直接从观察直尺导入,而是让在引导学生用肉眼不易直接比较物体长短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再让学生用各自选用的不同测量工具(铅笔、文具盒、信封等)测量课桌的长度,在交流测量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测出的结果不相同呢?这样就产生统一测量工具和长度单位的需要,从中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厘米,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又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教师能转变自己的角色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在与教师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大多意识到:“学习方式不仅决定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而且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传统课堂一味地采用灌输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虽然可以让孩子学到很多东西,对于他考试、进大学有许多帮助,但同时在他们的头脑中也必然形成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会带给他未来生活很多负面影响,如:有些高分低能的研究生,一旦让他搞一些研究工作,就会感到不安、感到着急,主要是因为需要走的路与他过去的学习完全不一样。过去的学习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他走,而新的学习是要人他自己去找路走。”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不仅能关注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水平和能力,因为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的能力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如:实验小学史栋萍老师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的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抓一抓、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因为教师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几个或少几个。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摆成一一对应的情况,并且知道没有对应到的那部分棋子就是多出来的,即从大数里面去掉小数就是谁比谁多的或少的,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用减法算的道理,而且也发展了学生操作和思维能力。
3、教师能呈现开放性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
所谓信息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就是指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即学生对信息的“择取”、“储存”、“运用”的初步意识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缺少现实性的信息,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些“人为加工”的应用题,如:呈现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正好,有的教师甚至还强调凡是应用题,每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么肯定错了。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很多学生能熟练地解答数学题,却往往不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才会出现学生不会求课桌面的面积(因为长、宽未知)的状况;也才会出现一个老爷爷养了30只白羊、40只黑羊,老爷爷就是30+40=70岁的笑话。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市大多数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呈现开放问题情境是发展学生信息处理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应用教学中,老师们不但能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而且能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有条件和问题都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有条件以图呈现,而问题以文字呈现的;有条件问题齐全的;也有呈现条件,而缺少问题的;有具备问题,缺少条件的等等。在解决这些灵活多样的现实问题过程中,不仅有效地防止学生思维出现僵化的现象,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而且发展了学生判断、选择信息,收集、处理信息以及综合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能积极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方法
教师能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老师们注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富有挑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又能巧妙地运用了“卖关子”、“装糊涂”、“精包装”等教学艺术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和方法。如:实验小学史栋萍老师在安排了学生同桌“抓棋子比相差多少”的反馈活动中,当发现快的组比慢的组抓的次数明显多时,老师及时地让学生思考并总结了“游戏的过程中也是要讲究方法”。这就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三、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学习活动的理解不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目前,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让学生动起来的意识和行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有些教师往往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给人以一种为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如:有的课堂会呈现出:教师和学生都在忙,可忙了半天都看不到数学的影子。这是因为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要让学生动起来,而没充分考虑动什么、为什么动以及动的效果怎么样等问题。总之,他们只关注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为学习数学新知识服务这一本质。
(2)弯曲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全盘否定,就得不管什么内容都得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岂不知:讲授法对学生来说可能是无意义的学习,也可能有意义的学习,而探索法也是如此。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与意义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我们仍然应考虑用讲授法。
(3)组织学习活动还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起”和“为收得起却又放不开”的现象。
2、在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上还需加强
目前,我们的教师大多已能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但在处理日常数学(它附属于具体情景上,迁移性差)与学校数学(一种模式的科学,具有普遍性,迁移性强)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老师在教学“前、后、左、右”这一内容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辨认方向性非常明确的内容,但最终却没能引导学生上升到类似于”前3小时”这些方向性是虚的内容,这样,学生虽然学了“前、后、左、右”,但对日后数学中遇到的前3 小时、后3小时等问题却不能理解。为此,我们在承认、挖掘学生丰富数学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学校数学的一面,力争把日常数学上升为学校数学。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才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在处理多元化与最优化的关系方面还需加强
新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知道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广大数学教师已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种培训具有了以上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追求创新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缺乏最优化的环节,课堂中往往会呈现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将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45+30”时,教师大多能让学生去探索得出多种算法:有通过摆小棒的算的,有通过拨算珠算的,有从45开始十个十个往后数的,也有用40+30=70、70+5=75这样求的等等。从而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应该说老师们在这里“放”得很好的,但有些教师在此时往往缺少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优化算法的环节,即:不管哪一种算法,其本质都是先把十位数相加,再与个位数相加,都可用40+30=70、70+5=75这种算法。甚至还有些老师对比较麻烦的算法倒是大张旗鼓地表扬某某学生会“创新”,结果不但导致受到表扬的学生而不愿接受别人优化的想法,而且还给其他同学带来效仿的可能,这样,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过分依赖小棒和算珠,导致他们不但计算速度慢而且正确率低。因此,我们在学生探索产生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少数学生的标新立异,(因为这样会对大多数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而应通过比较给出最优化的策略,让学生掌握优化方法,并且要注意让学生主动接受优化方法,而不应教师强制学生接受。当然每个学生在接受优化策略或方法的过程中肯定有快慢之分,对于慢的学生教师可以等待,但一定要帮助其及早达成优化。
4、关注弱势群体不够
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能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能热情地投入自主探索之中,他们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是课堂舞台的主角,他们敏捷的思维与精彩的发言能博得老师的欢心,能让同学投去羡慕的目光,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靜下心来思考一下,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更有甚者连观众与听众都称不上,他们是随心所欲的“自由人”,可以做任何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5、错误地把“活”与“乱”等同起来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的乱课。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我们才得知:原来他们把自主学习错误地理解为给学生完全绝对的自由,即学生想干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一点课堂规则意识,甚至出现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讲学生的,你发你的言、我做我的事这种糟糕的局面。呈现出学生无心倾听、无心思考、不会合作和交流。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又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组织,久而久之必然形成浮澡和放纵的心理和习惯,教学效果怎么样也就不言而喻了。
6、“死扣教案”、“强牵不放”的线课堂
在深入课堂听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不能随学生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控。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是教师本身没有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是把其看成是一层不变的静态过程,头脑中装的只是教案,而不是学生,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任何情况,他们都不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对策,而是以不变的教案去应对千变万化的教学过程。二是教师本身也知道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但在课堂上一旦出现教案中没有备到的情况就不知怎样去调控,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置学生的现实情况于不顾,按原先设定的教案去处理。
四、引发的思考
1、继续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从上面存在的问题看,有好多是由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理解不透所致。如:有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理解为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盘否定,把无法探索的内容也让学生去探索,把没有任何合作价值和必要的内容也让学生去合作,以致学生一无所获;有把“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为只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不需要思考和掌握最优化的方法,以致有些学生一直停留于用烦琐方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低思维之上,以致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有把“乱课”误认为是开放而又活跃的课堂;有把“自主学习”理解学生想干什么就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一点点纪律约束和课堂规则意识,甚至出现课堂教学无法进行下去的状况等等。因此,大家要不断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进行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与研究,各校年级组要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不仅备课时要进行讨论研究,而且在上课后更要进行反思、研讨与总结,不仅要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更要寻找到改进的措施与理论依据,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同步的发展。
2、有效发挥和利用集体的力量
(1)加强集体备课。拿实验年级的新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许多创新之处,在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发挥群体效应,作好课前调查,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不失为一条捷径。学校要求实验教师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时时集备,天天教研,只要有问题,就提出来研讨。老师间的合作、交流能集众人智慧于一体,使教学方式取得个性和共性的最佳统一。
(2)开展研讨活动。开展教研活动是促进新课程理念逐步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之一,除了参加市级、片级教研活动外;最主要的还是要开展校级教研活动,因为校级教研活动的灵活性最大,它随时随地可以组织进行;也最易形成轻松平等有效的研讨氛围。开展研讨活动,可以选择一个内容,先个人备课,再集体讨论并修改,在此基础上进行上课,课后,可以先让上课教师谈得失感受,再让其他教师轮流或随意发言,最后形成反思修订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再让下一位老师用修订后的教案来上,再研讨与总结。当然,开展研讨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选同一内容外,也可选择或自定不同上课内容,可以是大型的——全校数学老师参加的,也可以是小型的——年级组老师参加的。
3、设计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活动的包容性要大一点。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想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1)教学的内容要少一点。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纯粹追求活动数量的多少,而应以追求活动的质量为宗旨,这样才可以保证各个学习活动都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新知识的尝试与探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交流学习方法与过程,但这里应注意:要想使小组合作与交流更有效,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想使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就应尽量采用延时评价。
(2)切实练好教学基本功。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是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缺少先进理念之下的高要求的教学基本功,即具有更强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水平。在备课过程中要想设计出良好的学习活动,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钻研教材的能力(如:怎样使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又怎样把这些“日常数学”上升为“学校数学”等等),而且必须具有较强地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若要都能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灵活巧妙地处理好,就必须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机制和动态调控能力。如何提高教师的基本功呢?在课堂教学之后,坚持写“课后反思”是不失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作为教师若能每节课后都能认真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及改进的措施,就能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他们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水平,真正炼好教学基本功。教师一旦具有了很强的教学基本功,面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未测情况的调控就能做游刃有余,也就不会再用教案牵着学生鼻子走了。
4、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表现在社会环境、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个性气质„„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一点,把学生看成是“千人一面”的模式人,必然会出现这样的课堂:以少数学生的思维来替代全体学生的思维,以少数学生的需求来替代全班学生的需要,以尖子学生的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呈现出少数学生积极投入、多数学生成为听众、观众或“自由人”的“绿叶衬红花”的状况,更不可能关注到弱势群体。为此,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必须进行因材施教。具体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应确定差异性的目标要求,力争做到“好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2)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这就是说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量放手让他们通过独立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获取新知,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受知识的内在魅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一些帮助、指导和鼓励,使他们也能了解知识蝗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得更多的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3)设计弹性分层的实践应用练习。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的差异不仅要体现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应体现在获取新知后的实践应用阶段。如:可提供各种层次的弹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实践和解决。
第五篇:崔峦老师在“赤峰市小学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
崔峦老师在“赤峰市小学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
当前,大家都看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愿望。但从全国来看,像赤峰市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区域性研究,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地区不是很多,所以我感觉,在新的形势下,赤峰市又走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前列,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次研讨会,是要研究摒弃单纯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模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阅读教学策略上的转向,研究的方向很明确。这次研讨会,有课例,有报告,还有针对本市阅读教学实际状况的深入研讨,所以我对赤峰市这种锐意改革、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表钦佩。
今天,我的发言分两个部分,先谈谈今天五节课的观感,再谈谈进一步改革阅读教学可以怎么做。
一、对五节课的观感
今天的课安排的很好,考虑的很全面。低、中、高年级的课都有,精读课(导读课)和拓展阅读课两种课型都有反映。既有一个课时的阅读课,又有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全过程的展示。使我们看到了赤峰市各个年段阅读教学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得怎么样。
(一)第一节课《纸船和风筝》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这次上课的特点都是用低一年级的学生上高一年级的课文)这一课是赤峰市第二实验小学张东方老师借用乌丹三小一年级学生上的,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阅读课。这节课符合低年级的教学特点。
我觉得,她做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重视字词的教学。尽管是第二课时,老师意识到了字词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所以,对识字、写字、学词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比如,在教“祝福”这两个字的时候,提示学生注意左偏旁,并且稍微讲了一些字理——为什么是“示”字旁。在指导书写的时候,指导学生区分“示”字旁与“衣”字旁的区别。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同音、形近字的辨析。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有三点水的“漂”,漂流的“漂”;第二个句子有“风”字的“飘”,在空中飘的“飘”,这非常好。老师在这一课的语言环境里,抓住了这两个同音形近的字,及时加以辨析,做得非常好。这一类的工作,我特别希望低年级的老师经常做,不仅在本课中发现了形近字加以区分,还要重视与以前学过的同音、形近字做区分。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错别字。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有许多的进步,但许多地方也是有失误的。前几天,北京电视台广播讲北京市的高考阅卷,语文阅卷组组长讲:“今年语文卷错别字多。”反馈告诉我们,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在字词教学上不如以前做得扎实了。这一点张老师重视了,我也希望在座的老师们都要经常重视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引导孩子在识字、学词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为汉语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所以引导孩子辨析同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这些工作要经常做。
第二点,根据上节课学生的质疑来确定本课目标,尊重学生的认识。老师检查读词语后,提出一个问题:上节课还有什么没解决的问题?学生谈到两个:第一个是“小熊和小松鼠看到小船和风筝为什么乐坏了?”第二个是“后来和好后,小熊送风筝,松鼠为什么高兴得哭了?”张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纳入到自己的教学里去,这是尊重学生认识的表现。
第三点,在阅读教学指导上,基本上跳出了以往低年级阅读教学从头至尾串讲串问的路子。老师利用上面讲到的两个问题引导孩子理解内容,而且老师在引导孩子理解中,有很好的点拨。在讨论“为什么乐坏了”那部分内容时,有的孩子说“因为收到了礼物”,有的孩子说“因为收到了祝福”,等等。这时老师以“有朋友的感觉真好”做点拨,使学生感到朋友和好了,又成了好朋友,发自内心的高兴。
第四点,安排拓展阅读。学完了这篇课文后,大屏幕上打出一篇文章,采用的方法是老师读学生听,留下一个结局,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课下找这类读物来读。但我以为,这个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如让孩子自己读一读,想一想更好。
我认为,这一课教学还可以做一些改进:
第一个改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分三个部分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两个人是好朋友;第二部分,吵架了;第三部分,重归于好。可以让学生分开部分读,自读、指名读都可以。可以问:读第一部分你知道了什么,读第二部分你知道了什么,读第三部分你又知道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文中给了我们清楚的提示。在引导孩子思考的基础上,找一找,划一划,找出这个(提示的)词来。第一部分找到“好朋友”划下来;第二部分找到“吵架”、“难过”划下来;第三部分找到“和好”划下来。课文本来有这样几部分。我看不用过多地讲解,就这样来渗透。这样做对文章框架的认识会比今天这样教学更清楚。读童话,读故事,除了读熟读好之外,还要复述讲故事。孩子对童话的框架把握得清楚,会讲述得更好。
第二个改进:帮助孩子了解课文内容后,回归整体,老师找了几个同学,都不是复述全文,这一点很好。但是,如果按我刚才说的分三部分找三个孩子来读,强化一下课文三个部分,让孩子意识到每个部分讲什么,这样把握故事梗概会更好一些。第三个改进:在今天的基础上,字词教学还要进一步加强。这节课张老师重视了,并做了努力,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来讲,对字词教学的关注,对写字教学的指导和练习,从时间安排和指导程度来看,我觉得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次修改的《课标》很快就要公布了。它有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加强识字写字。一是对要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从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一直讲到初中七到九年级。这是建国以来《教学大纲》从来没有过的。二是强调加强写字,《课标》有这样一句话:每天的语文课,无论哪个年级,至少拿出10分钟来进行书写练习。我认为作为低年级,每节阅读课确实应该拿出8到10分钟来写字训练。浙江省前一两年推出一个全省的《关于加强低年级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其中有一条就是“低年级每节语文课至少拿出8分钟来进行写字练习”。
总整体来看,课改以来存在词汇量下降、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问题。这些问题是课改后第四年(2004年)教育部组织各省的专家调查组,在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提出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低年级抓起。说得严重一点,识字写字抓不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纸船和风筝》一课,规定认8个字,写8个字。张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写了3个——“祝、福、幸”,还得多练一点。如果第一课时练不得字,这节课可以再写几个。依托“祝你幸福”把四个字连起来出示,非常好。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如果能够写词就不写字”,一个词一个词地练习,因为词是最小的意义单位。如果在老师教孩子练写“祝福”的基础上,让孩子写一写“祝你幸福”这不是很好吗?我不知“辛苦”的“辛”学过没有,如果“辛”学过了,那么我们可以拿“辛”与“幸”做一做辨析。同时,词语的运用要加强。拿这课书里来说,我觉得这几个字可以练一练,比如“幸福”,再比如关联词语“如果”、“连忙”。看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如果”和“连忙”可以连起来用一用。如果赶上什么节日就更好了,引导孩子设计一张贺卡,每人在上面写一句祝福的话,如“祝你幸福”,“祝你快乐”等。总之,这节课上得不错,有了许多进步,也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特别是要加强识字、写字、学词、连句的练习。
(二)第二节课《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古诗。这节课是赤峰市红山区一小孙霞老师借乌丹三小三年一班的学生上的。这节课上得也不错。根据《课标》的要求,各个版本教材都安排了不少古诗的内容,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古诗词这类课文怎么教。孙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课例。
孙老师这节课,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肯定:
第一点,注意引导孩子把这首诗读正确。注意到了把每个字音读正确,特别是把多音字的字音读正确。才“了”的“了”,在这个地方,无论是从诗句意义上讲,还是从平仄上讲,都应该读“liǎo”,不能读“le”。这样的指导很有必要,读诗歌首先要读正确。第二点,指导学生自读,提出问题,指导学习方法。这个设计也很符合我们的研究方向,自学在先,提出不懂的问题。孩子提了很多,主要集中在字词理解方面。接下来,老师引导孩子自学,并给出一些自学的建议。这一点很好,体现了策略指导。比如,对照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要走进诗歌情境中读读、想想,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借助注释、字典读懂诗句;读诗歌想画面,走进诗歌的意境;指导孩子用符号做些标记,用来掌握诵读诗歌词语间的停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我觉得老师这是在用心地教给孩子学习方法。
第三点,老师不仅引导孩子读懂了这首诗,而且关注表达策略。比如,准确地谴词用语,写景写人结合的表达方法,而且讲得比较浅显,学生容易懂。再一点,在读这首诗过程中,老师还引进相关的语段帮助孩子理解和欣赏。比如“雨如烟”这句,引进了朱自清《春》当中相关语句,读了那一段散文,帮助孩子理解什么叫“雨如烟”。老师还做了填空的练习。引进相关语段读赏,我完全同意,但是,语段阅读放在哪里更好?我觉得,这课放的地方有点切断了,在诗的中间插了一杠子,是不是很好?还可以研究这个插放的时机问题。
这节诗歌教学,如果让我提点儿意见的话,有这样几点;
第一,我感觉,针对赤峰市目前的研究,如果想创建高效的课堂,用一个课时完成这样一首简短古诗的教学,(当然也插进了一些其他阅读材料)我还是觉得信息量小,老师的教学节奏较慢,你看前两句花了多少时间,磨得比较厉害。总之我希望信息量再大一点,节奏再快一点。根据这个班学生的能力,完全做得到。
第二,古诗教学,从全国情况来看,有一个地方应该改一下:就是老师在指导孩子把诗读正确之后,该干什么?一般情况是疏通诗句,或者把诗句翻译成白话。孙老师也是这么做的。我觉得可以改一下,古诗词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把孩子带入诗词的意境当中,读诗词想画面。让孩子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在头脑里面浮现文字描述的景象,形成自己的画面。“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读了这两句,头脑里产生了什么景象,让孩子说出这个画面,而不是解释词语,疏通词句。这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解读的能力。(学生讲的画面)不一样是允许的,甚至想象得不那么合理我们也允许。目的很明确,我们是要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读了这两句诗各自在头脑里产生什么画面。那么读了后两句又在头脑中产生什么画面,而不是机械地借助注释串讲下来。串讲之后味道就没有了。所以,让我来教古诗词,我会:一要读正确,二要读诗句想画面,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个性解读能力。然后再读诗悟诗情,这样的画面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然后再知表达,关注一下语言文字的表达。最后熟读成诵。在让孩子自己说画面,说得不懂和表达不正确的地方,老师再引导点拨。
第三点,要正确地把握诗中的写法渗透。这一首诗在写法上要传达生么,该让孩子了解什么?孙老师抓的是写景与写人的结合。我想,是否引导孩子关注这两个方面:一是前两句和后两句,前两句是侧重写景的,后两句是侧重写人写事的,这点要让孩子了解。二是第一句和第二句,虽然都是写景但有所不同,让孩子发现什么呢,是不是第一句侧重于静,第二句侧重于动,动静结合。当然,还有个特点——照应,比如“才了桑蚕”照应“绿遍”;“插田”照应“白满川”,“白满川”是还没有插秧,水田里一片白茫茫。蚕都结茧了、吐丝了,才去插秧。总之,这节古诗教学有很明显的优点,也有些地方应该改进。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读诗句想画面,不要忙着词句串讲,更不要用一个固定的画面框死学生。我看到别处的许多老师教古诗,“啪”,打出一个画面来,这样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思维框住了。老师可以打出一幅画面,但要放在后面,等学生头脑中有了自己的画面之后再打出来,这样更合适。还有,孙老师后面还提出了自学本课《渔歌子》的要求。我的想法是,能不能教读了《乡村四月》之后,当堂让孩子用老师教的方法自己读读《渔歌子》,或者选一首杨万里的田园诗,让学生自己读读。我想信这个班学生有这个能力。
(三)第三四节课《山中访友》
第三四节课,是乌丹三小吴老师用五年一班学生上的《山中访友》。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也是一篇美文。她展示的教学相比前两节课,吴老师改革的步子更大,更值得关注,更值得我们以这课为例好好地研讨。这篇课文教学用了两个多课时,她是想体现这次研讨的主题,改革的步子比较大,这种改革精神值得充分肯定。我们就是要大胆尝试,然后再认真研讨,不怕有不足的地方,正因为我们有不足才需要改革,对她这样的改革精神我非常钦佩。吴老师的教学,符合当前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的想法。这里面可能也借鉴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这一课阅读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第一点,自学在先,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方法策略。老师一上来,就问一个问题:“精读课一般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回答得比较准确,(我看学生是经过了比较长期的训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明确——精读课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写法,积累运用语言。这样,孩子就明确了每一节课有些什么任务,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醒学生从“单元导读”开始学,不是一下子就读课文。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再到关注课后练习,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如果老师再关注一下:“‘单元导读’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提出“这个单元学习任务是什么”,那就更好了。
第二,学生自学充分,训练有素。在自学这段时间里,既有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勾画批注,又有伙伴间的合作,自学得比较充分。自学之后小组汇报,我看到了这个班有一定的训练过程,有平时训练的积累,不然的话,在大半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做不到这样认真专注地自学。
第三,小组汇报给我们的启示。自学以后,小组汇报体现了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字词的汇报;一个层面是对课文内容把握的汇报,把山中的景物当作朋友,都有哪些朋友。还有的学生汇报作者称呼景物为“你”,是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许多方面都谈到了,大致把握住了文章内容、主旨。更可喜的是,有一两个同学的汇报里谈到了文章的条理和叙述顺序:第一二自然段讲去山中访友;三到七自然段讲访友的过程;第八自然段讲访友的感受,非常好。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能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很好啦!作为小学毕业生真的做到这样一点,那是相当的好了。有的地方,包括发达的东部区的好学校,就是在老师教读之后,学生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都不容易。从这里能看出来,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孩子们在小组汇报里都谈到了: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我们不要低估小孩子。所以说,繁琐地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不可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内容上掰开揉碎地分析讲解,喋喋不休,学生根本不愿意听,他早就理解了,早就知道了。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前段时间,拿上海的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他的调查很简单,选一篇课文,用同一个班学生,调查一下——在老师教读之前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读之后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情况。他就问我了:“崔老师您猜怎么样?”我说:“前后差不多吧?”他说:“您说得太对了。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师讲读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和讲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没什么两样。”可惜我们老师用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繁琐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真是白瞎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仅浪费了时间,更糟糕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是可怕的。我们许多孩子厌学,不喜欢学语文,就是这样造成的。其实语文真的很美,孩子们很爱读书。你繁琐地掰开揉碎地去分析,学生感到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越学越不爱学,最后厌学了,调皮捣蛋了。
学生的小组汇报给我们很多启示:孩子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只要老师把任务、目标交代清楚,把方法策略告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学得很好。所以,我们不难联想到魏书生的办法。他是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地区教育局一把手,他多年来还担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课。一个地市级的教育局长,工作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光开会得占多少时间?这个班,他无论出去开会呀,讲学呀,没事儿,你就放心吧。他临走时把任务布置明确了,不用请代课老师,学生自己学,兵教兵,照样跟得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准高于其他平行班。这说明什么?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一套学生掌握得很熟练,就有学习力了。这就是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们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两个字“自能”,也就是叶老说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
第四,方法策略的意识,在教学中体现得很清楚。拿读来说吧,自读、指名读、比读、评读运用的很娴熟。老师还重视把读出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结合起来,这就是“言”“意”结合,“得言”与“得意”结合起来。抓重点语段读出感情、体会情感,一是抓了写“老桥”那一段,二是抓了写“树林”那一段。老师把这两段作为重点指导,其他段落采用让学生展示读的办法。第五,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活跃。整个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互相展示当中的那种比劲儿,很有动力,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思考,所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积极、热烈。这一点是我们在一般课堂上,包括名师的观摩课上都很难看到的。这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景象——民主的、愉悦的、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真正形成了一个“场”,以老师为中心,把孩子们都吸引到教学这个“场”中了。我坐在那儿仔细观察,孩子没有一个闲着的,真的动起来了,这很好。当然,在做得这么好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做点儿调整的,就是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不能老那么热烈、那么高涨,有时高涨得无序了,交流都听不清了,这样就不好了。这里拿捏的度很重要——什么时候张,什么时候弛;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静。要紧张热烈而有秩序。第六,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写法,坚持“一课一得”。这篇散文从写法上能有很多的说法,比如以山中景物为友,见面对话的写法,许多地方用了第二人称;比如散文嘛,形散而神聚,实际它是有一条线的;比如在写景物当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想象、联想,等等。吴老师只抓一点,“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好。每一篇文章抓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慢慢的学生掌握的写法就会多起来。她抓的是联想的运用,抓的点很好,但是也有不足。既然抓了这一点,就要把它搞透。我觉得不太透,在运用上不太好。老师指导有点儿概念化,提的问题就不好——“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所以学生回答就以词解词了。应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了联想,读出语句,作者是怎么用的,这样用好在哪。做到这一步学生才能真的明白,也才能真正地把作者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之中去。写法上“一课一得”是很好的,但一定要抓实,一定不要离开文本。
《山中访友》一课教学改革方向正确,优点不少,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建议一:把学生的汇报分分层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几个层面去汇报,每个层面都从哪几方面汇报。比如字词层面,先汇报自学和与伙伴交流之所得;在交流过程中有遗漏的,老师可以提出来,问一问,做一点启发点拨,把字词这一块抓得实一点。再引导从语句上汇报。再引导从内容上汇报。再引导从条理上汇报„„不要一锅煮,一锅煮了以后,加上学生都急于表现,所以有些地方印象不深,收获不大。
建议二: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纳入一定的序之中。教学,老师一定要心里有一个“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再干什么”的序,或者说心里有几个板块,就不乱了。比如,初读的时候,就抓两点:一点是读正确,一点是写字词,这就不乱了。再读的时候,重点是知内容,理顺序。再进一步读的时候,任务是悟语言,揣摩写作方法。最后,整体领悟,读出情感来。设计成这样几个板块,按板块一步步地来。第一个板块,自学汇报,进一步研讨,大家都搞清楚了,我们再进行第二个板块,第二个板块完了,再第三个板块。把“学”和“导”纳入到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
建议三:高年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做笔记的能力。我看这个班学生读书中勾、划、批、注的能力还不错,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这不仅对学习语文有帮助,对学习各个学科都有帮助。比如,这一课有几个要点,一边读,一边交流,一边研讨,可以一边记下来。比如从内容来说,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景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一记。再如,在梳理内容顺序的时候,大家讨论得比较清楚了,可以记一记笔记。其他语言、写法等方面都可以做点简单的笔记。建议四:预设和学生的学习怎么再做得更好一些。这课教学给我的感觉,老师预设的谱不是很大,或者说不是很明确,由于学生学得很活跃,有的时候老师都跟不上了。老师不能在学生前面牵着学生走,但也不能跟在学生屁股后面跑。这个拿捏怎么弄?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一定要有预设。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怎么来调控,把预设和学习、预设和生成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这是很难的,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需要像于永正那样非常老道的老师,这是个努力的方向。
总之,《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充分反映了你们课改的实力、方向、做法,令人振奋。同时觉得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怎样动静结合,怎样“学”“导”结合,怎么把有的地方做得更实一些。
(四)第五节课——六年级拓展阅读课
今天下午的课,是翁旗五分地镇中心小学薛文彩老师用本校六年级自己的班上的课。我听说孩子们从早晨就来了,急切地等着上这节课,农村孩子真的很可爱。我想这节课也可能成为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忘的事。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使我看到五分地小学真的很了不起。农村的小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可以推想到赤峰的语文教学改革成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真的令人高兴,如果全国的小学生都能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面貌,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可以打“五分”了。五分地“五分”!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学前苏联的“五分制”,所以我给五分地这个班学生打“五分”,满分。
这一课与前三课相比课的类型不一样。这是一节拓展阅读课,即用挤出来的语文课时,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阅读教科书以外的文篇或书籍。今天,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读三篇文章,当然不是必须都读好这三篇,是侧重细读其中一篇。上课伊始,老师提出要求:先把三篇文章都浏览一遍;再选一篇用心仔细地读,做勾画批注;接下来,在组内交流,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这是一个有利于阅读指导的课型方式。它的好处是,每个学生尽管只侧重读一篇,但他们都能分享到阅读三篇的成果。
这一课,老师从小结课内学习收获导入——“同学们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阅读方法?”学生汇报给我的感觉,从“得意”的角度、“得言”的角度、“得法”的角度上都有发现,谈了各自的收获。然后,老师布置了任务,提出要求,交代得很清楚。课堂的基本环节是: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最后还有各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展示。
在小组汇报这个部分,我非常欣赏的是学生各自不同意见的表述,甚至交锋。这是在一般阅读课上比较少看到的,也是我们大陆的小学,或者说大陆的阅读教学所奇缺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不同意见的交锋。还有,学生对其他同学发言的评判——我认为你好,好在哪里;你不好,建议你如何改进。这一点也很好。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就应该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独立感受,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发表不同的观点。只要不违背我们主流价值观的,学生自己觉得言之有理的,我们就应该肯定。因为阅读的实质就是个性化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薛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最后展示的环节,把阅读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别人,相当不错。三篇文章都涉及到了,有朗读,有复述,有表演,还有谈阅读收获。我很欣赏那个女孩子谈阅读收获,而且是联系平时的阅读和以前读到的文章对比着说、联系着说,这非常好。今天老师把“笑脸”给她,是当之无愧的。我很高兴,从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这个班学生有比较快的阅读速度,有比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应该说在语文学习上是非常合格的、出色的。
以上就是我对今天几节课的看法,成绩我也基本说到了,问题我也指出来了。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好就是好,我认为是问题的,就是问题。当然我说的不对,老师们可以提意见。
二、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今后怎么向前走
经过十年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化改革的问题。现在,小学阅读教学已经到了跟繁琐内容分析说“再见”的时候了。那么,以后小学阅读教学如何深化改革,怎么继续向前走?就这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年段目标,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现在就多数教师来说,教学目标不是很清楚,有的地方越位,有的地方又缺位。总的感觉,1~6年级都是分析内容的模式,对低年级来说是越位,中高年级同样有越位和缺位的地方。高年级在人文上“深挖洞,广积粮”,上成了赏析课,品词析句,须领悟的基本写法却被忽略了。
小学各学段应该把握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呢? 1.低年级干什么——侧重字、词、句训练。
(1)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底线,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小学生应该掌握7000左右词汇量,会写会用。完成这个任务很大程度上靠低年级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2)侧重于朗读训练。首先是读正确,字字读正确。其次是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不顿读、不唱读;再次是读出长句中的停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教师可先范读,练学生的耳朵。
(3)大致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逐渐地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4)积累好的词、句、段、篇,背诵,积累语言。2.中年级干什么——侧重词、句、段的教学。(1)继续加强词、句的教学,关注表达效果。
(2)加强段的教学。逐步培养理解自然段、意义段的能力,包括归纳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3)加强朗读,训练默读,重视默读。从全国看对朗读重视有余,对默读重视不够,像赤峰这样边读、边思、边勾划批注的习惯,默读时用的最多。
(4)练习略读课文,粗知大意。(5)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高年级干什么——侧重句、段、篇训练。(1)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既得意又得言。比较准确地概括内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理清文章表达顺序,不同文体有不同顺序,同样的文体内容不同,也有不同顺序。
(3)领悟基本表达方法,如怎么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具体方法。学习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方式有一个弊端,就是千篇一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抓住不同文体表达方法,从这入手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一类文章,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比如读诗歌,要引导孩子进入诗歌的情境,读诗歌想画面,这是最核心的。读小说,要抓情节,抓人物,抓描写人物的方法,从这入手。读说明性的文章,一是要抓说明了什么,二是要抓用哪些方法说明的。这不就区别开了吗?
(4)学习浏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今天薛老师让学生快速阅读三篇文章,目的是什么?就是通过快速浏览怎样从三篇文章中选一篇。所谓浏览,就是一目十行地读,跳读,猜读,跟自己无关的不读地读。非常快,甚至一分钟读几千个字。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根据自己的需要搜集、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太重要了,这是小学最高的阅读要求。
教学中,各年段应该各自抓住上述这些教学重点。教着低年级想着中年级,教着中年级想着高年级,教着高年级望着初中,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了。
(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是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面面俱到,这不对。教语文不是教课文,教语文是用课文来教。按叶老的话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这个例子来干啥呢?来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例子为我所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语文老师要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每一篇课文的信息量都非常大,头绪非常多,要真教真讲那内容真是太多了,怎么办?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呀,使其为我所用。那么怎么选择,关注点是什么?语言训练呀。因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特别是运用语言的课程,这是别的学科所不管的,我们必须抓好它。我们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解读文本,把课文搞懂外,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抓准三个点:第一,语言训练点,无论年级低还是高,都要找准语言训练点;第二,方法习得点,在学习方法上,应该让学生掌握点什么;第三,能力培养点,在学习能力上,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有什么收获。三个点抓住了,其他的就可以忽略了。要注意,对课文进行二度开发必须精心备课。
确定教学内容,还有一句话:“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这个意识我们一定要树立。企图通过12本教科书培养孩子多么高的语文能力,那是不可能的,量还小啊。12本教科书充其量三四十万字的阅读量,六年时间阅读三四十万字是绝对形不成多高语文能力的。怎么办?要多读一些,叶老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讲过:“教科书要编的厚一点,让孩子多读一点。”有的老师说:这么厚,教不完怎么办?叶老又说了:“人家外国怎么也能教得完?”要学生多读一些,教师少讲一些,挑几点讲一讲就够了。挑几点就是我说的那三个点。前苏联上个世纪50年代小学四年制,(现在小学还是四年制)俄语开两门课,一门叫《阅读》,另一门叫《语言》。《语言》就是学俄语语法,很难学。人教社曾经把他们的全套《阅读》译成中文,是100万字。人家用小学四年时间阅读100万字,还不算那本很难学的《语言》,而我们现在小学六年才读三四十万字,不行呀。所以,要多读一些相关的资料,今天作课的几位老师都有这个意识。一定不能只读这几篇课文,要让学生在课上多读一点。
(三)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策略。
教学的方法策略怎么改进?有四句话十六个字:第一,自学在先,先学后教;第二,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今天,我很高兴在赤峰看到“自学在先,先学后教”的课。这不但成了老师们的理念和共识,而且在教学中已经有所体现了,有的课还体现得很好。让学生先学,尝试着学,学过之后,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再学再导。1.“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从学完了汉语拼音就开始。那个时候,学生就可以用拼音读生字和给汉字注音,就可以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记字。自己和小组当中都可以。中年级一直坚持下来,到了高年级学生就可以带上较综合性的问题自学了。老师可以设计作业纸、作业单、自学提纲,来引导学生自学。这个提纲也可以搞得比较细,比如字方面、词语方面、句子方面、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等,学生边读边做这个自学提纲。
在学生自学、自做提纲的基础上,可以交流,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交流。已知、已懂、已会的,老师就不做为重点讲了。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该订正的、该指导的、该提醒的、该点拨的都做了。在这个基础上,来找准教学起点,特别要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由不敢提问到敢提问,由不善提问到到善于提问,有一个训练的过程。到高年级,就不应该表扬那些只会提出浅显问题的、简单问题的学生了。应该鼓励学生能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能抓住课文理解或表达的重点难点的问题,要鼓励这样的。交流之后,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该马上解决的当时就解决。只留少量的有思维价值的、体现理解重点难点的、体现得意得言的问题,把它纳入到教学预设当中。形成一两个、两三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既得意又得言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理解。所以,为了找准教学起点,学生必须先学。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号学生这个脉,摸准教学起点。一般地说,有50%难度的交流,是孩子最喜欢完成的,太难了不行,太容易了也不好。要找准的教学起点,就是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地方,即心理学讲的“最近发展区”。现在我们看到的课,甚至高年级的阅读课都是零起点,这样上课学生当然没兴趣,所以我建议要自学在先,先学后教,找准教学起点。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主要是说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设计出整合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得意得言结合的问题至关重要。在这样的整合的问题之下,可以设计出辅助问题帮助学生搭桥,引导他们学习。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学习杜郎口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因为杜郎口是中学,我们是小学。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不能只执一端,或者一会儿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会儿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二者随时有机结合,无限制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是不对的。现在据我所知,学习杜郎口有点形成风气,我走过一些地方,有的已经学歪了。像深圳有一个区号召老师们学杜郎口,看什么呢?就看班上学生展示的本领,别的什么也不看,展示得好就是好课,展示得简单就不是好课。结果怎么样?结果孩子把大量的功夫用在课前、课下做准备。有的老师告诉我,为了展示得好甚至准备一个月,这就是“作秀”呀,另外一种形式的“作秀”。看不见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只看到一个结果展示。老师在那无所事事,就看到孩子在那表演,这是当前一个新的动向。前几天,我在邯郸听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同志反映,有的学校领导学习杜郎口,就看学生的展示,一套一套的,都是提前导演好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式主义,大家要警惕呀。学习要真学、真想、真交流,在这个基础上展示学生个人感悟、个人感受,甚至小组内研讨的成果,都可以。但是不抓学习过程,只抓展示,肯定是不对的。虽然今天的课没发现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的头脑要清楚,要警惕。
3.老师的主导、指导、诱导的作用,可以在哪些地方发挥呢?我提六点: 第一,营造教学氛围。今天这几位老师都做到了。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如此,还要思维活跃。我更欣赏那种外松内紧,虽然外表上看学生很活跃,但他们内心在思考、在动脑筋。外松内紧,动静结合。老师非常亲切,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第二,引导教学方向。老师是把握方向的,这是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学往那里去,老师首先自己得明确。课堂上要随时调整,当一个孩子走偏的时候,要及时调整过来,使其奔着教学目标去。这就包括:上课伊始我们要交代清楚教学目标,这节课干什么,到哪里;每个环节交代教学任务时,要交代得请清楚楚,要求孩子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要交代清楚;根据学情的变化要随机应变,恰当调控。到高年级还可以通过出预习提纲、预习提示、作业纸、作业单等,用这些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都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与学的方向。
第三,及时点拨讲解。学生回答不对的,一定要纠正;理解不到位的,一定要讲解清楚;重要的地方孩子忽略的,一定要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好问题,回答的精彩之处,一定要点评:他提的问题好,好在哪里,怎样向他学习;他的回答好在哪里,给我们什么启发,要及时点拨到位。在孩子启而不发的时候,得做精当地讲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能和有意义的学习对立起来。老师精当的讲解,这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要讲,不是不讲,特别是在小结的时候,画龙点睛地讲解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适当归纳小结。全课结束时要做归纳总结,一节课上完了要做这堂课的小结,一个部分的内容学完了要做这一部分的小结。比如理解课文内容差不多的时候,指导学生回忆一下用了哪些方法学习的;在揣摩写法告一段落时,引导学生总结一下揣摩到的写作方法;也可以在学习之后,帮助学生归纳所用的学习方法,等等。
第五,必要的示范。写字、朗读、表达,老师都要做必要的示范。特别是习作,这一点我希望赤峰的老师多努力。我观察其他学科的老师都示范,唯独语文老师在作文上不示范。你看体、音、美老师那个不做示范?体育老师示范怎么做动作,音乐老师示范怎么唱,美术老师示范画法。唯独语文老师教作文不写作文,这很不好。叶老很多年前就号召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他讲了若干好处,其中一点: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这一点很重,只有你写了,你才知道这次习作难在哪儿,有哪些啃点不容易过不去,这样你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为了做好示范,语文老师要练好教学基本功,要写一笔好字,要有朗读的本领,要能写一篇好文章。
第六,恰当地评价。我这里说的是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当时的评价。老师的评价要恰当,反对那种廉价的没意义的评价表达方式。课改初期很流行“棒棒,你真棒”。没有用,没有意义,最后把孩子说得都没感觉了。提倡用激励性的语言,做有针对性的恰入其分的评价。总的趋势是鼓励孩子,激励他,但是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好,他得知道好在哪儿;存在问题,他得知道怎么改进,因为评价也是指导。总之,教师的“导”,要体现在“激学、引学、助学、促学”上,体现在推进学习进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所以,教师的“导”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导”的艺术。我不欣赏有些老师把“彩”出在自己身上,风光无限,“上课的老师真好”,那是表演。我希望教学的“精彩”出在学生身上,学生精彩了,表现出你“导”的功力。
(四)大力推进课内外阅读。
阅读教学,一手要抓课内阅读教学的改革,一手要抓推进儿童的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大的改观。只在课内阅读上做文章效果是很有限的。所以《课标》才提出“要让学生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小学阶段最低的课外阅读量是: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加在一起是145万字。不多呀,搁在一起才几本书呀。这个量我们不仅要保,而且要争取突破。现在做得好的,小学毕业读500万字、1000万字的都有。王松洲的学校用“考级”的办法激励学生读书,分七级,每一级都有必读的书目。读了一级的书目之后,通过简单的测试,达标了就发一个等级证书。七级要读130多本书,1000多万字,不分年级,就看书读得多少,也许三年级孩子比五年级考得级还高。我们要采取激励的机制,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多读书。我的理想或者我的努力方向是:儿童阅读课程化,把儿童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里面去,有课时保证,有课程保证,有内容保证,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读什么,两句话——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我主张多读现代的,少读古代的,多读中国的,少读外国的。我不主张读“经”,所谓的“经典全都读完”,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等等。我不主张读这些。有些是要节选的,比如《论语》、《道德经》,甚至包括《百家姓》、《千字文》,我们要把那些糟粕的东西去掉。读一些见识见识可以,不要过多地读,但是古诗词多读一些我鼓励。另外,我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散文,我们搞一点节选,读一读,背一背,我鼓励。比如《岳阳楼记》、《藤王阁序》等千古名篇,高年级可以提前读一读,但不一定读“经”。要多读现代的,低中年级多读点儿现代文学作品,高年级多读名著,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就会大大地提高,会比我们现在的孩子们的表现更加优秀。
赤峰地区课改十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正确,力度比较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始终走自治区的前列。我相信,依靠你们的智慧、勤奋和不断探索,也一定能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创造出好的经验来。我也祝愿在座的诸位老师,在你们中间涌现出更多地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像包头梁彩霞那样的老师。梁彩霞老师是全国小语会第一届(1989年)教学观摩活动的一等奖获得者。我想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个,江泽民总书记到她家去看望她。据我所知迄今为止,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登门看望一位小学教师,绝无仅有。这是梁彩霞老师的骄傲,值得内蒙小学教师骄傲,也值得全国所有小学教师骄傲。(16100字)
(王为民 根据崔峦老师讲话录像整理,个别地方文字略有改动)
小学阅读教学改革该怎么向前走
——崔峦老师在“赤峰市小学阅读教学
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
经过十年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深化改革的问题。现在小学阅读教学已经到了跟繁琐内容分析的模式说“再见”的时候了。以后小学阅读教学如何深化改革,怎么继续向前走?就这个问题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年段目标,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是很准确,有的地方越位,有的地方又缺位。那么,小学各学段应该怎样有重点地把握教学目标呢? 1.低年级——侧重字、词、句的训练。
①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底线。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小学生还应该掌握7000左右词汇量,会写会用。完成上述任务,在很大程度上靠低年级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②进行初步的朗读训练。首先是读正确。把每个字的字音读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字句;还要能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语感。
③大致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逐渐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④积累好的词、句、段、篇,复述、背诵,积累语言。2.中年级——侧重词、句、段的教学。
①继续加强词、句的教学,关注词、句的表达效果。
②加强段的教学。逐步培养理解自然段、意义段的能力,包括归纳段意,理清段序,了解写法。
③加强朗读,训练默读。从全国看,对朗读比较重视,对默读重视不够。默读是经常用到的阅读技能,要培养边默读、边思考、边勾划批注的习惯。
④略读课文,粗知大意。⑤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3.高年级——侧重句、段、篇的训练。①体会词句的含义和在表达上的作用。
②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揣摩表达方法,既得意又得言。要形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理清文章表达顺序的能力,发现文章写法特点的能力。
③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怎么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具体方法。前提是初步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策略。从不同文体表达特点入手,指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比如,读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读小说,抓情节,抓人物,抓描写人物的方法;读说明性的文章,抓说明了什么以及说明的方法。
④学习浏览,提高阅读速度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浏览是一目十行地读,跳读,猜读,跟自己无关的不读地读。一分钟甚至能读上千字,来培养根据需要搜集、加工、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中,各年段要抓住上述教学重点。做到教着低年级想着中年级,教着中年级想着高年级,教着高年级望着初中。这样,就能既不越位也不缺位,逐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是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面面俱到地分析内容。教语文是用课文来教,不只是教学生理解内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让课文这个例子为我所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精心备课。依凭课文,找准三个点: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
确定教学内容,还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就是说语文课不光是学课文,除了学习课本中的例文,还要阅读一些其他的文章和书籍。实践证明,企图通过12本教科书培养孩子多么高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阅读量太小。12本教科书充其量三四十万字,六年时间阅读这么一点点,学生能有多强的语文能力?叶老早就说过:教科书要编得厚一点,让学生多读一点,老师少讲一点。
三、改进阅读教学,加强自学与指导
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怎么改进?四句话十六个字: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先学,尝试着学,学过之后,找准教学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导学导练。
1.“自学在先,先学后教”。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学完了汉语拼音,就可倡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识记汉字。到了中年级,可提出更高一点的自学要求,并用“自学提示”等加以扶助。对高年级学生要更加放手,可采用作业单、自学提纲等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汇报、交流。多数学生已知、已懂、已会的,不再作为教学的重点。交流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订正、指导、提示、点拨。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找准教学的起点。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由不善提问到善于提问。鼓励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能体现课文理解或表达的重点、难点的问题。
交流过程中,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不大重要的或难度不大的,当时就发动学生自己解决。只留下少量的有思维价值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能落实得意得言的问题,把它们纳入到教学预设当中,综合成少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领会。所以,为了找准教学起点,学生必须先学,根据学生的交流,把准学情这个“脉”,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主要是说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设计出整合的、体现教学重难点的、既得意又得言的问题之后,还可以设计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铺路搭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学习杜郎口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因为杜郎口是中学,我们是小学。小学语文教学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不能只执一端,既不能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做到二者自然、有机地结合。无限制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或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是不对的。有的学校学杜郎口,只看班上学生展示的本领,展示得好就是好课,展示得简单就不是好课。结果学生把大量的功夫用在课前、课下做准备。有的为了一次展示准备好长时间。这是新形势下另一种形式的“作秀”,是语文教学的新形式主义。语文学习要真读书、真思考、真交流,看得见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展示学生个人理解感悟、小组研讨成果,都可以。不抓学习过程,只抓成果展示,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的头脑要清楚,要警惕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
3.老师的主导、指导、辅导、诱导作用,可以在哪些地方发挥呢?我提出以下六点。
①营造教学氛围。要营造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十分亲和,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我更欣赏那种外松内紧的教学氛围。外表上看学生很活跃,内心在不停地思考。外松内紧,有动有静,师生和谐,其乐融融,是理想的教学状态。
②引导教学方向。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握教与学的方向。上课伊始,要交代清楚教学目标,这节课干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进行到每个环节,也要交代清楚教学任务和要求。课堂上,要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应变,适当调控。学生学习方向走偏时,要及时矫正。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有启发性的问题、学习提示、自学提纲等,引导、调控学生的学习。
③及时点拨讲解。学生回答不对的,教师要纠正;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教师要引向深入;重要之处学生忽略的,一定要指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回答的精彩之处,一定要点评——这个问题好,好在哪里;这样回答好,给大家什么启发,要及时点拨到位。当学生启而不发的时候,有必要做精当的讲解。好的讲解同样具有启发性。我们不应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对立起来。
④适当归纳小结。要在得意、得言、得法上,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节课上完了,要作这堂课的总结;在理解内容、梳理结构、体会情感、揣摩写法每项任务即将完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学生归纳不全面、表述不准确的,教师要进行指导或示范。学习之后,要帮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以便能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⑤必要的示范。写字、朗读、习作,教师都要做必要的示范。我观察其他学科的老师,如,数学、体育、音乐、美术老师都以身作则进行示范,唯独语文老师教作文可以不写作文。叶老很多年前就提倡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他说:老师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学生写作的甘苦。这一点很重要。只有你写了,才知道这次习作难在哪儿,学生有哪些坎儿不容易过去,这样你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导。语文老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写一笔好字,有朗读的本领,有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
⑥恰当的评价。我这里说的是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老师的评价要恰当,减少那种廉价的没意义的评价。提倡用激励性的语言,做有针对性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儿;存在问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改进。评价往往是最有针对性的指导。
总之,教师的“导”,要体现在“激学、引学、助学、促学”上,体现在推进学习进程和提高学习效果上,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导”的艺术。我不欣赏有些老师把“彩”出在自己身上,教师风光无限,那是表演。我希望教学的“精彩”出在学生身上,学生出彩了,正表现了老师“导”的功力。
四、大力推进儿童阅读
阅读教学,一手要抓课内阅读教学改革,一手要抓推进儿童阅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大的改观。只在阅读教学上做文章,效果是有限的。所以《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小学阶段最低的课外阅读量是145万字,这个量我们不仅要保,而且要争取突破。现在做得好的,小学阶段读500万字、1000万字书的都有。有的学校用“考级”的办法激励学生读书,分若干级,每一级都有必读的书目。读了某一级规定的书之后,通过简单的测试,达标了就发这一等级的证书。我们要采取激励的机制,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多读书。我希望语文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实现儿童阅读课程化,把儿童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里面去,有课程保证,有课时保证,有内容保证,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一定会有大的提升。
至于读什么,两句话——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我主张多读现代的,少读古代的,多读中国的,少读外国的。我不主张系统地读“经”。《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搞些节选,去掉其中的糟粕,读一些见识见识可以,但不要过多地读。古诗词、古代的优秀散文,读一读背一背,这个我支持。总之,要多读现代的,低年级小学生多读图画书、读绘本。中年级多读点儿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高年级多读现代名著,适当接触古典名著和外国名著。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肯定会大大地提高,他们的表现会更加优秀。
(王为民、都玉茹整理,经崔峦老师审阅定稿)
崔峦老师评价翁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按语: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我旗教育学会和教师进修校承办了“赤峰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有幸请到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原人教社小学语文教材编辑室主任、《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执笔人、全国顶级小语教学专家崔峦老师,光临现场评课和讲学。崔峦老师对我旗乌丹三小吴凤红老师和五分地镇中心小学薛文彩老师所执教的研究课例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崔峦老师是我国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举旗人、真“如来”,他说的话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真经”。他的讲话使我们深受鼓舞,感到我旗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切实有力的,成绩是突出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本地区是领先的。
但是,兴奋之余我们内心也非常清楚,吴凤红和薛文彩是全旗小学语文教师中的佼佼者,且她们的课例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这样的课例并不是我旗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常态课。为此,我们把崔峦老师对吴凤红、薛文彩老师的评课讲话内容单提出来,供全旗语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从中分享成功的经验,对照反思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希望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摘选崔峦老师有关吴凤红、薛文彩评课内容,原文如下:
(三)第三四节课《山中访友》
第三四节课,是乌丹三小吴老师用五年一班学生上的《山中访友》。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也是一篇美文。她展示的教学,相比前两节课,吴老师改革的步子更大,更值得关注,更值得我们以这课为例好好地研讨。这篇课文教学用了两个多课时,她是想体现这次研讨的主题,改革的步子比较大,这种改革精神值得充分肯定。我们就是要大胆尝试,然后再认真研讨,不怕有不足的地方,正因为我们有不足才需要我们改革,对她这样的改革精神我非常钦佩。
吴老师的教学,符合当前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的想法。这里面可能也借鉴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这一课阅读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第一点,自学在先,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方法策略。老师一上来,就问一个问题:精读课一般要完成哪些任务?学生回答得比较准确,我看学生是经过比较长期的训练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加以明确——精读课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写法,积累运用语言。这样,孩子就明确了每一节课有些什么任务,用什么方法策略来完成这些任务。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提醒学生从“单元导读”开始学,不是一下子就读课文。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再到关注课后练习,我觉得这样非常好。如果老师再关注一下:“‘单元导读’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或者提出“这个单元学习任务是什么”,那就更好了。
第二,学生自学充分,训练有素。在自学这段时间里,既有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勾画批注,又有伙伴间的合作,自学得比较充分。自学之后小组汇报,我看到了这个班有一定的训练过程,有平时训练的积累,不然的话,在大半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做不到这样认真专注地自学。
第三,小组汇报给我们的启示。自学以后,小组汇报体现了多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字词的汇报;一个层面是对课文内容把握的汇报,把山中的景物当作朋友,都有哪些朋友。还有的学生汇报作者称呼景物为“你”,是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许多方面都谈到了,大致把握住了文章内容。更可喜的是,有一两个同学的汇报里谈到了文章的条理和叙述顺序:第一二自然段讲去山中访友;三到七自然段讲访友的过程;第八自然段讲访友的感受,非常好。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能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很好啦!作为小学毕业生真的做到这样一点,那是相当的好了。有的地方,包括发达的东部区的好学校,就是在老师教读之后,学生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都不容易。从这里能看出来,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有了较强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孩子们在小组汇报里都谈到了: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我们不要低估小孩子。所以说,繁琐地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不可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在内容上掰开揉碎地分析讲解,喋喋不休,学生根本不愿意听,他早就理解了,早就知道了。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前段时间,拿上海的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他的调查很简单,选一篇课文,用同一个班学生,调查一下——在老师教读之前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读之后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情况。他就问我了:“崔老师您猜怎么样?”我说:“前后差不多吧?”他说:“您说得太对了。大部分的孩子在老师讲读之前对课文的理解和讲读之后对课文的理解,没什么两样。”可惜我们老师用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繁琐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真是白瞎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仅浪费了时间,更糟糕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是可怕的。我们许多孩子厌学,不喜欢学语文,就是这样造成的。其实语文真的很美,孩子们很爱读书。你繁琐地掰开揉碎去分析,学生感到一点味道都没有了,越学越不爱学,最后厌学了,调皮捣蛋了。
学生的小组汇报给我们很多启示:孩子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只要老师把任务、目标交代清楚,把方法策略告诉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学得很好。所以,我们不难联想到魏书生的办法。他是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地区教育局一把手,他多年来还担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课。一个地市级的教育局长,工作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光开会得占多少时间,但还坚持担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他无论出去开会呀,讲学呀,没事儿,你就放心吧。他临走时把任务布置明确了,不用请代课老师,学生自己学,兵教兵,照样跟得上,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准高于其他平行班。这说明什么?学习的方法策略这一套学生掌握得很熟练,有学习力了。这就是达到了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我们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两个字“自能”,也就是叶老说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
第四,方法策略的意识,在教学中体现得很清楚。拿读来说吧,自读、指名读、比读、评读运用的很娴熟。老师还重视把读出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结合起来,这就是“言”“意”结合,“得言”与“得意”结合起来。抓重点语段读出感情、体会情感,一是抓了写“老桥”那一段,二是抓了写“树林”那一段。老师把这两段作为重点指导,其他段落采用让学生展示读的办法。
第五,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活跃。整个课堂上,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在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在互相展示当中的那种比劲儿,很有动力,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去思考,所以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积极、热烈。这一点是我们在一般课堂上,包括名师的观摩课上都很难看到的。这是很好的课堂教学景象——民主的、愉悦的、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真正形成了一个“场”,以老师为中心,把孩子们都吸引到教学这个“场”中了。我坐在那儿仔细观察,孩子没有一个闲着的,真的动起来了,这很好。当然,在做得这么好的基础上,还是可以做点儿调整的,就是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不能老那么热烈、那么高涨,有时高涨得无序了,交流都听不清了,这样就不好了。这里拿捏的度很重要——什么时候张,什么时候弛;什么时候动,什么时候静。要紧张热烈而有秩序。
第六,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写法,坚持“一课一得”。这篇散文从写法上能有很多的说法,比如以山中景物为友,见面对话的写法,许多地方用了第二人称;比如散文嘛,形散而神聚,实际它是有一条线的;比如在写景物当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想象、联想,等等。吴老师只抓一点,“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样好。每一篇文章抓一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慢慢的学生掌握的写法就会多起来。她抓的是联想的运用,抓的点很好,但是也有不足。既然抓了这一点,就要把它搞透。我觉得不太透,在运用上不太好。老师指导有点儿概念化,提的问题就不好——“什么是想象?什么是联想?”所以学生回答就以词解词了。应该引导学生说说:哪些地方用了联想,读出语句,作者是怎么用的,这样用好在哪。做到这一步学生才能真的明白,也才能真正地把作者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之中去。写法上“一课一得”是很好的,但一定要抓实,一定不要离开文本。
《山中访友》一课教学改革方向正确,优点不少,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建议一:把学生的汇报分分层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几个层面汇报,每个层面都从哪几方面汇报。比如字词层面,先汇报自学和与伙伴交流之所得;在交流过程当中有遗漏的,老师可以提出来,问一问,做一点启发点拨,把字词这一块抓得实一点。再引导从语句上汇报。再引导从内容上汇报。再引导从条理上汇报„„不要一锅煮,一锅煮了以后,加上学生都急于表现,所以有些地方印象不深,收获不大。
建议二: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纳入一定的序之中。教学,老师一定要心里有一个“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再干什么”的序,或者说心里有几个板块,就不乱了。比如,初读的时候,就抓两点:一点是读正确,一点是写字词,这就不乱了。再读的时候,重点是知内容,理顺序。再进一步读的时候,任务是悟语言,揣摩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最后,整体领悟,读出情感来。设计成这样几个板块,按板块一步步地来。第一个板块,自学汇报,进一步研讨,大家都搞清楚了,我们再进到第二个板块,第二个板块完了,再第三个板块。把“学”和“导”纳入到预设的程序之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
建议三:高年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课做笔记的能力。我看这个班学生读书中勾、划、批、注的能力还不错,因此我建议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这不仅对学习语文有帮助,对学习各个学科都有帮助。比如,这一课有几个要点,一边读,一边交流,一边研讨,可以一边记下来。比如从内容来说,作者都访问了哪些景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一记。再如,在梳理内容顺序的时候,大家讨论得比较清楚了,可以记一记笔记。其他语言、写法等方面都可以做点简单的笔记。
建议四:预设和学生的学习怎么再做得更好一些。这课教学给我的感觉,老师预设的谱不是很大,或者说不是很明确,由于学生学得很活跃,有的时候老师都跟不上了。老师不能在学生前面牵着学生走,但也不能跟在学生屁股后面跑。这个拿捏怎么弄?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一定要有预设。其次,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怎么来调控,把预设和学习、预设和生成很好地结合起来。为此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这是很难的,需要有丰富的经验,需要像于永正那样非常老道的老师,这是个努力的方向。
总之,《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充分反映了你们课改的实力、方向、做法,令人振奋。同时觉得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如怎样动静结合,怎样“学”“导”结合,怎么把有的地方做得更实一些。
(四)第五节课——六年级拓展阅读课
今天下午的课,是翁旗五分地镇中心小学薛文彩老师用本校六年级自己的班上的课。我听说孩子们从早晨就来了,急切地等着上这节课,农村孩子真的很可爱。我想这节课也可能成为他们一辈子都不能忘的事。这节课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使我看到五分地小学真的很了不起。农村的小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可以推想到赤峰的语文教学改革成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真的令人高兴,如果全国的小学生都能这样,我们语文教学的面貌,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可以打“五分”了。五分地“五分”!我上小学的时候是学前苏联的“五分制”,所以我给五分地这个班学生打“五分”,满分。
这一课与前三课相比课的类型不一样,这是一节拓展阅读课。即用挤出来的语文课时,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阅读教科书以外的文篇或书籍。今天,老师给学生的任务是读三篇文章,当然不是必须都读好这三篇,是侧重细读其中一篇。上课伊始,老师提出要求:先把三篇文章都浏览一遍;再选一篇用心仔细地读,做勾画批注;接下来,在组内交流,选一个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向全班汇报。这是一个有利于阅读指导的课型方式。它的好处是,每个学生尽管只侧重读一篇,但他们都能分享到阅读三篇的成果。
这一课,老师从小结课内学习收获导入——“同学们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学会了什么,运用了什么阅读方法?”学生汇报给我的感觉,从“得意”的角度、“得言”的角度、“得法”的角度上都有发现,谈了各自的收获。然后,老师布置了任务,提出要求,交代得很清楚。课堂的基本环节是: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最后还有各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展示。
在小组汇报这个部分,我非常欣赏的是学生各自不同意见的表述,甚至交锋。这是在一般阅读课上比较少看到的,也是我们大陆的小学,或者说大陆的阅读教学所奇缺的,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不同意见的交锋。还有,学生对其他同学发言的评判——我认为你好,好在哪里;你不好,建议你如何改进。这一点也很好。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就应该鼓励学生谈自己的独立感受,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发表不同的观点。只要不违背我们主流价值观的,学生自己觉得言之有理的,我们就应该肯定。因为阅读的实质就是个性化阅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薛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最后展示的环节,把阅读的收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别人,相当不错。三篇文章都涉及到了,有朗读,有复述,有表演,还有谈阅读收获。我很欣赏那个女孩子谈阅读收获,而且是联系平时的阅读和以前读到的文章对比着说、联系着说,这非常好。今天老师把“笑脸”给她,是当之无愧的。我很高兴,从这节课上我们看到了农村孩子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这个班学生有比较快的阅读速度,有比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应该说在语文学习上是非常合格的、出色的。
以上就是我对今天几节课的看法,成绩我也基本说到了,问题我也指出来了。我的个性就是这样,好就是好,我认为是问题的,就是问题。当然我说的不对,老师们可以提意见。
(摘选自《崔峦老师在“赤峰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